第三节 唐代陕甘宁青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33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唐代陕甘宁青屯田
分类号: K242
页数: 3
页码: 97-99
摘要: 本节记述了唐代陕甘宁青屯田,包括了河西屯田、河湟地区屯田、丰胜、灵盐和泾源屯田。
关键词: 唐代 陕甘宁青 屯田

内容

唐太宗即位后,吐谷浑不断兴兵掠夺松、岷、洮、鄯、廓、兰等州。贞观九年(635年),唐太宗命大将李靖、侯君集、李道宗、李大亮率唐军分道进击,大败吐谷浑,首领伏允遭惨败,于大碛自缢而死。此时,吐蕃兴起。唐太宗以宗室女文成公主出嫁松赞干布,唐蕃友好,成了历史佳话。唐蕃关系正常。到公元663年,吐蕃大伦禄东赞率军灭吐谷浑,唐高宗命卫威右大将军薛仁贵出兵征讨,被吐蕃大败于大非川。于是“连岁寇边”①。678年唐再派大将刘审礼进军青海讨伐,结果又被吐蕃打得大败。吐蕃进而与西突厥勾结,出兵西域,攻陷龟兹、疏勒、于阗等安西四镇,直到武则天执政,派武威军总管王孝杰率唐军大破吐蕃,安西四镇方得恢复。此后,唐蕃虽书使往来,互通婚姻,但战争不断。特别到睿宗时期,吐蕃得河西九曲之地(今青海共和县一带),于是“屯兵畜牧”,更增强了实力,连年犯边。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选名将郭知运,王君■、盖嘉运、肖嵩、崔希逸、杜希旺、哥舒翰等驻守河西陇右,用以对抗吐蕃。并在这一带大兴屯田。至“安史之乱 ”后,吐蕃乘机占领了河西陇右大片土地,直逼长安。吐蕃与唐王朝争锋,前后180余年。
  河西屯田
  河西是指兰州以西走廊地带。唐开元年间,屯田共98屯。一屯为5000亩,98屯就是49万亩。河西走廊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唐书·兵志》载:河西统八军,三守捉,驻军73000人。于是兴屯田,以就地解决大军粮食供应。具体情况是:
  赤水屯田36屯。赤水即赤水军,《通鉴》卷25胡三省注:“赤水军在凉州城内,兵三万三千人。”除执行警戒卫戍任务外,屯田8万亩。
  建康军屯田5屯。“置在甘、肃二州界,证圣元年(695年),王孝杰开四镇回,以两州界迥远,置此军焉。”①考证,应在甘肃高台境内的骆驼城。种地7.5万亩。
  大斗军屯田6屯。《元和郡县图志》卷40载:大斗军在凉州西200里,本是赤水军守捉。开元十六年(728年),改为大斗军。“因大斗拔谷为名也。”即今甘肃民乐县扁都口,种地8万亩。
  玉门军屯田5屯。《元和郡县图志》卷40载:“开元中,玉门县为吐蕃所陷,因于县城置玉门军。”“肃州西二百余里,武德中杨恭仁置。”在今甘肃玉门市内,种地2.5万亩。
  甘州即今张掖市,屯田9屯,种地9.5万亩。
  肃州即今酒泉市。屯田7屯,种地3.5万亩。
  除以上屯田区外,还发现敦煌、瓜州也有屯田,详情待进一步考证。武则天时,陈子昂在论及甘州屯田时说:“甘州土地肥沃,四十余屯每年收获不下二十余万。”②甘州刺史李汉通置屯开垦,“数年丰稔,乃至一匹绢粟数十斛,积军粮支数十年”。天宝八年(749年)唐王朝河西收购了37.万余石,占全国和籴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二强,由此可见河西屯田的成效。
  河湟地区屯田
  河湟地区是指唐王朝所辖鄯州、廓州、河州、洮州等郡。唐太宗平定吐谷浑,后吐蕃崛起,灭吐谷浑。唐为同吐蕃争夺河湟地区,唐政府在这一地区驻重兵。《通鉴》卷25载:“陇右节度使备御吐蕃,统临洮、河源、白水、安人、振武、威戎、漠门、宁塞、积石、镇西十军,绥和、合川、平夷三守捉。屯鄯、廓、洮、河之境。治鄯州。有兵7.5万人,以防吐蕃。大办屯田,共25屯。种地62.5万亩。”可见规模是很大的。
  据《唐六典》载:鄯州境内:鄯州六屯;白水军0屯;安人军屯;绥和守捉3屯;威戎军屯;河源军28屯;临洮军30屯。共89屯。
  廓州境内:廓州4屯;积石军2屯。共6屯。
  河州境内:莫门军6屯。屯田积谷,军粮充裕,有力地保障了边疆的稳定。《新唐书·吐蕃传》载:“黑齿常之为河源经略大使,乃严燧逻,开屯田,虏谋稍折。”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七月,吐蕃噶尔钦陵率军再次向河源(今西宁一带)进攻,被黑齿常之率唐军将其击败。黑齿常之因功被擢升为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任职后,认为河源地区为唐蕃力争要冲之地,但地处边远运输困难,遂于该地置烽燧70余所,开屯田5000余顷,每年收粮500余万石。于是军粮充足,有力地保障了唐军的供给,在黑齿常之的有力经营下,唐朝在河源的防线更加牢固,成为抗御吐蕃的中坚力量。
  《旧唐书·哥舒翰传》还记述了唐军痛击吐蕃的故事:“天宝六载,擢授(翰)为右武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河湟军使。先是,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至积石军获取之,呼其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者。至是,翰使王难得、杨景晖等潜引兵至积石军,设伏以待之。吐蕃以五千骑至,翰于城中率骁勇驰击,杀之略尽。余或挺走,伏兵邀击,匹马不还。”
  “积石军在州西南150里,仪凤二年(677年)置。西临大涧,北枕黄河,即隋浇河郡所理。”①
  丰胜、灵盐和泾源屯田
  为防突厥南下犯边,玄宗时于灵州设节度使,统一经略丰安,定远三军,三受降城、安北单于二都护府,屯灵、夏、丰之境。开元中,此地共有64700人,在此屯田戍边。《唐六典》载:在这条防线上有单于东城、西城、中城、胜州等,共有屯田136屯,由节度使管理经营。显然是军屯。临盐、泾源地区,是抵御突厥的第二道防线。《唐六典》载:这里有牧监、会州、原州、盐池、夏州等地屯田22屯和定远军的40屯,丰安军27屯,共89屯。
  “安史之乱”后,这里变成了第一线,吐蕃、回纥、党项内逼。《新唐书·吐蕃传》载:大历“十三年(779年)虏大酋马重英以四万骑冦灵州”。德宗八年(792年)吐蕃出兵“寇灵州、陷水口,塞营田区”。丰州一带,屯田荒废。
  “安史之乱”起,吐蕃乘机占领了河西、陇右十几个州的大片土地。代宗时一度攻入长安。后虽吐蕃被迫退出长安,但泾源、邠宁等地已成了唐、蕃争夺的地带了。代宗大历时,选名将郭子仪屯邠州;李抱玉屯高壁;马磷屯原州;李忠臣屯泾州,并大开屯田以供军需,部署了一条防御吐蕃的重要防线。直到宣宗时的近百年时间,泾原、邠宁都驻有大量的军队。
  据天宝时统计,唐在西北之营田,河西道赤水至天山间共156屯。陇右道渭州至西使间共172屯。
  西夏虽为游牧民族,因在战争中饱尝军粮不继之苦,建国后,设立田司,实行亦兵亦农之策。平时务农,战时为伍,人人能斗计,“无复兵农之别,有事则举国皆来”,在河西大兴屯田。②
  宋朝为抵抗西夏内侵,努力恢复唐时的屯田,建努扎城开垦定西,建陇干城(今静宁)屯垦陇干川,建安西城和西连城垦靖远和会宁,并在南迁时于陇南屯田抗金。③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