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道(西州、焉耆、龟兹、乌垒、疏勒)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32
颗粒名称: 二、中道(西州、焉耆、龟兹、乌垒、疏勒)屯田
分类号: K242
页数: 7
页码: 90-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中道(西州、焉耆、龟兹、乌垒、疏勒)屯田,包括了西州屯田、戍兵及营田顷亩、焉耆屯田、龟兹屯田等。
关键词: 唐代 屯田 西域制度

内容

西州屯田
  西州(即今吐鲁番地区)古称高昌。东晋咸和二年(327年),张骏的前凉政权在此置高昌郡,设田地县,这是祖国内地的郡县制第一次在西域推行。以后北方历代少数民族政权如后凉、北凉,一直在此派驻太守。高昌的汉人很多,是汉朝屯田将士的后裔和汉代以后因避战乱而陆续至此的难民子孙,在这里耕种几百年,世代相传。自公元460年柔然攻下高昌,先后挟持阙、张、马、麴四姓在此立国。7世纪中叶,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为抗拒唐朝统一西域,勾结高昌王麴文泰发动叛乱,不断劫掠汉使者,切断了丝绸之路,同时兴兵侵扰伊州,攻焉耆,并挑拨薛延陀与唐的关系。唐告诫无效,太宗于公元640年命侯君集为交河道大总管(前线总指挥)和铁勒族名将契苾何力率军数万攻灭高昌。西突厥派驻在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境)支援高昌的军队,也臣属于唐,献地千里。唐在高昌王城(今吐鲁番县城东50里阿斯塔那及哈喇和卓二村庄之南)设置西昌州,不久改为西州,下辖高昌(以今高昌古城为中心)、柳中(今鄯善鲁克沁一带)、交河、天山(今托克逊)、蒲昌(今鄯善)五县。同年在西州设置了统辖西州以西,西达波斯的安西都护府。同时开始屯田。据《新唐书·西域传·高昌》记载:贞观十四年(640年)九月,唐朝“改西昌州为西州,更置安西都护府。岁调千兵,谪罪人以戍”。由此可见西州不仅实行军屯,而且还有发配的犯人在军队的监督下垦田屯种。公元642年,唐名将安西都护郭孝恪到任不久,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就发兵侵扰伊州(今哈密一带),郭孝恪立即率2000名屯军,轻骑突袭,击退了西突厥军。安西都护府后迁至龟兹,西州的都护府驻地遂改为西州都督府,屯田规模未能扩大。《唐六典》说西州有“天山一屯 ”。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西州设有天山军,“管镇兵五千人,马五百匹 ”。种有一屯,即5000亩耕地。天山军的屯田地点在哪里?唐开元十九年(737年),西州天山县营田使牒,为天山屯领取车牛(即牛挽车)和农具(日本大谷文书3473号)。这说明天山军的屯田地点在西州天山县,即今托克逊县城以北,从天山博格达峰下冰川融化的雪水流过达坂城,汇成白杨河,正可以灌溉这片土地。当时的土地由政府划拨,牛车和农具由政府配给,收获的粮食当然也要缴入国库。大谷文书3787号中除有 “天山屯营田五十顷 ”的字样外,还写有 “柳中屯营田三十顷”①。可知当时西州柳中(即鲁克沁)有军队屯田30顷,即3000亩。
  唐在西域的驻军进行了屯田。镇戍一级的戍边者是否屯田,未见史载。在吐
  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文书(72TAM226:51)解决了这一问题。
  西州都护府牒上
  合当州诸镇戍营田壹拾□顷陆拾
  赤亭镇兵肆拾贰人营□□顷维磨戍
  柳谷镇肆拾人□□□肆顷酸枣戍
  白水镇兵叁拾营田陆顷昌畔戍兵银山戍兵□□营田柒拾伍
  右被□度营田使牒当州国戍□田顷亩
  戍兵及营田顷亩
  方亭戍谷戍狼井
  此件是西州都督府向支 度营田使呈报该州诸镇、戍 营田亩数的文书。从上述文 书可以看出:(1)西州所属 镇戍既戍边又屯田,诸镇戍
  营种地000多亩。(2)每镇 人数三四十人不等,种地亩 数也不同,柳谷镇40人种 400亩,而白水镇30多人就种 600多亩,这是依据当地水土条件而定。条件充裕,人均20亩左右,反之就少些。(3)银山戍种地仅70亩,可见戍的人数比镇少。(4)镇戍种地亩数要上报,可见是统一部署的。
  在西州也有烽铺屯田。阿斯塔那78号墓出土的《唐西州蒲昌县下赤亭烽帖工》记述:“帖赤亭烽,□□陆合,□□队正赵□□分付,□□尉杨瓒。”上盖“蒲昌县之印”。同墓出土的《唐西州蒲昌县下赤亭烽帖为镇兵粮事》记有:“帖赤亭烽□□■(斗),□□赤亭镇兵十,□□依数给讫上。”上盖有“蒲昌县之印”。同墓出土的《唐贞观某年二月府史张道龛领受马?料抄一》记有:“赤亭烽帅冯怀守,□□承使马料?草头数□□条,二月二十一日,府使张道龛。”从以上出土文书中可以得知,西州蒲昌县下有个赤亭烽,烽帅叫冯怀守。这个烽进行了屯田,收成还不错,不仅供应自己,还有多余的粮食可供给别人食粮和粗料。出土文书还记载有关水利的机构和人员:“掏拓所”、“知水官”、“水子 ”等。
  焉耆屯田
  唐初,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为争夺西域,在勾结高昌王麴文泰叛唐分裂失败后,又煽动挟持焉耆王反唐。公元644年(贞观十八年),唐太宗命安西都护郭孝恪为银山道大总管,率兵平定焉耆。于公元648年设立焉耆都督府,驻重兵,
  兴屯田。这个地方土壤肥图26新和玉奇喀特故城遗址
  沃,气候温和,《唐六典》说:“焉耆七屯。”即开垦耕地350顷(3.5万亩)。屯田规模,远远超过伊州和西州。解放以后,著名的考古学家黄文弼曾考察了唐代屯田遗址——焉耆唐王城,“位于锡科沁西北约2.5公里,城作方形,墙为夯土所筑,断断续续间有存者,高约5米,周约450米,在发掘中清理出房屋地基及粮食等遗址”。这座遗址中出土的有屯田军士使用的铁犁、铁镰、铁斧、刀鞘及陶器等用具,还有很大的石碾数方。与陶器同地层出土的谷物,有小麦、谷子、高粱、胡麻和极细的麦粉。(①这些都是唐在焉耆屯田的历史物证。
  龟兹屯田
  龟兹(即今库车一带)居西域之中,扼中西交通孔道。水土充裕,宜农宜牧,汉唐经营西域,无不以龟兹为重要基地。公元647年,唐太宗任命突厥名将阿史那社尔为昆丘道行军大总管,与郭孝恪、契苾何力等五将军发铁勒3部及突厥骑0万平定了和西突厥相勾结与唐为敌的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的叛乱。这一战役,在阿史那社尔指挥下,大获全胜,擒龟兹王,并下五大城,招降70余城。于阗王献马300匹犒军,各族人民争相欢迎唐军。至此,西域又重获统一。阿史那社尔功勋卓著。郭孝恪在攻取龟兹后,就贪图起享受来了,并将一个饰有黄金白玉的床送给阿史那社尔,但阿仍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拒绝接受这张床。唐太宗得知这个情况后赞叹说:“二将优劣,不复问人矣。”龟兹平,唐太宗在此设置龟兹都督府,辖姑墨、乌垒等9州。并从西州迁安西都护府于此,两年后撤回西州。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年),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再次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府治设在龟兹首都伊罗卢城内(今库车城东郊皮朗古城遗址)。都护府既是唐在西域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又是行政首脑机关。安西大都护府下统著名的“安西四镇”(即龟兹、疏勒、于阗、碎叶),辖6都督府、80个州、110个县、126个军府。自波斯(今伊朗)以东,阳关、玉门关以西,皆置于大都护府统辖之下,唐统一了西域。
  公元689年,吐蕃攻占龟兹。“长寿元年(692年),威武道总管王孝杰,破吐蕃,复四镇地,置安西都护府于龟兹,以兵三万镇守。”(①唐军在此积极进行屯田,以满足粮糈供应。到宣宗时,“安西都护府在龟兹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②,其中龟兹驻军1.1万人。
  龟兹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唐朝在此驻重兵,大兴屯田。《唐六典》说:“安西二十屯。”即种地000顷,合计0万亩,建成唐在西域最大的屯田基地。新、旧《唐书》都记载将军张孝嵩在任安西大都护时,“务农重战,劝田训士,府库盈实”。他十分重视农业,亲自组织屯兵学习耕作技术,动员大家努力耕种,因地制宜,不违农时,因而连年丰收。军有粮,库充实,兵强马壮,训练有素,这样的军队哪能不打胜仗呢?“务农重战”就是这个意思。在遥远的西域征战戍守,要站稳脚跟,不务农是不行的。这就是安西大都护府大兴屯田的根本原因。到唐玄宗李隆基时,还在龟兹设有专管屯田的营田使。《旧唐书》记载:“天宝年间,唐派安西副大都护封常清专治四镇仓库、屯田、甲仗、支度、营田事。”唐在西域屯田事业的兴旺发达,其影响是深远的。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逃亡四川。他的儿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宁夏灵武县),急召各地平乱,边塞精兵猛将相继内调。这时,吐蕃崛起,趁中原内乱,出兵攻占河西陇右,切断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吐蕃集重兵,加紧进攻西域。孤悬塞外的四镇留后郭昕,伊西北庭节度使曹令忠率领将士及西域各地少数民族首领和人民,团结抗战长达近30年之久,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其中有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兴屯田、仓库盈,保证了长期抗战的胜利。如果饿着肚子,要想坚持30多年,那是不可能的。
  乌垒屯田
  乌垒(今轮台县策大雅乡)是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所属乌垒州的治所。公元658年平定龟兹后,唐军在乌垒一带屯田戍守,成为安西大都护府的东方屏障。
  公元656年,龟兹大将羯猎颠叛乱,公元658年月,唐将杨胄率部平定叛乱后,唐派军在乌垒屯田戍边。玄宗时驻军增加到千人以上,种地万余亩。
  轮台西南拉伊苏附近有一个唐代屯田区遗址。有戍楼,高约20米。这里曾出土了“开元通宝”和两个铜扣环,从这里东西远望,戍楼相继。诗人曾有 “边屯连云 ”之说,可见其规模的宏大。
  库车西南渭干河两岸以及新和、沙雅两县境内的夏克吐尔、玉其吐尔和库木吐尔遗址,都是唐军屯田时的城堡。在今轮台县城附近,有一座唐代屯田城,当地维吾尔人称为“黑达依乌尔都”,意思就是汉人的古城堡,城内出土了唐代的钱币、陶片和丝履等物。离城不远处,有一座炼铁炉遗址,是唐代屯军打制兵器和农具的冶铁房。
  疏勒屯田
  疏勒(今喀什东北28公里的汗诺依古城遗址),公元648至685年,唐朝两度在此设佉沙都督府。虽然唐军公元648年势力及于此地时便开始了屯田,但由于西突厥勾结疏勒王的反叛,使屯田停止。公元673年唐军平定疏勒,公元675年改原设的佉沙都督府为疏勒都督府,府下设5州,疏勒又是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随着疏勒局势的稳定,唐军再次屯田,得到迅速发展。屯田反过来又巩固了唐的统治。《新唐书》记载安西大都护郭元振率军“屯疏勒水上”,即在疏勒附近喀什噶尔河两岸屯田。《唐六典》说:“疏勒七屯”,即种地350顷(3.5万亩),这个数字与焉耆屯田亩数是相同的。按每人0亩计算,疏勒驻兵是3500人左右。
  《唐六典》记载的“疏勒七屯”,显然是在今喀什周围。但七屯究竟在何处?未见文献记载。从古代遗址的情形来看,我们大体上可以判断出这七处屯田的地理方位。
  据李恺同志考察研究,喀什周围的古代屯田遗址共有四处。第一处是今日罕诺伊古城的四周,可以叫作罕诺依垦区。《新唐书·地理志》称:“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查核地理和地望,这里所说的“汉城”,当在此地。罕诺依古城周围有大面积的古代屯田遗址,遗迹中属于唐代前后的陶器残片极多。恰克玛克河的古道从遗址中心穿过。第二处是从罕诺依古城往东约十多公里处。这里有阿卡什梯木,东经76°9′,北纬39°35′。其北又有苦木沙克,东经76°20′,北纬39°36′。前者为一小城,有烽燧一座。后者为一台地,地上陶器密布。这两者的位置及所保存的文物特征都证明是唐朝时期的屯戍之地。周围有大面积的可耕之地。今英吾斯坦、阿卡什等地的居民,也曾经发现过一些文物。可以认为,此处也是唐代的屯垦地区之一。第三处是今疏勒县的羊达曼一带。这一垦区与阿克什隔“红河”而相望。直到清道光时还保存着古代的许多沟渠遗址。当时的官吏如长龄等曾把这些遗址误认为是准噶尔时代的遗迹。但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这一带应是唐代龟兹(今库车)到疏勒的大道上的一座城镇达曼城所在地,是唐代的屯田遗址。清道光年间曾在此利用这些遗址办起了新的屯田区。第四处是今日伽师县的英阿瓦提“黑达依沁儿”。在唐代是叫作葭芦馆的小镇。周围有纵横交错的古代灌溉系统和拓垦者们居住的遗址。遗存的陶片以唐代的居多。
  唐代在疏勒区域的另一个重要垦区是在巴尔楚克。唐在巴楚一带的屯田遗址,主要分布在今日的图木舒克山东面和西面。古河道遗址证明:这一带曾经是古代喀什噶尔河灌溉区。叶尔羌河也有支流从这里通过。两条河互相交汇,给这一带提供了良好的土地和水利条件。图木舒克山西面的屯田遗址,到本世纪上半叶还存在,我国的考古学家黄文弼和英国的斯坦因等都曾经见到过。现在这一带已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50团所开垦,遗址难于辨认,但还经常出土一些古文物。图木舒克山以东的垦区,除了一部分被当地群众和5、50团开垦外,其余的部分尚可看到明显遗迹。这些遗迹大体上分布在今日托库孜萨拉依古城和柯坪县阿恰镇南老齐郎古城之间的广大地区。遗址中保存着现在叫作“肖梯木,”“科什梯木,”“云姆拉梯木,”“琼梯木,”“麻将勒克”的一连串古烽燧、古城堡。在城堡周围有许多古代渠道、田畦的痕迹。遗址的文物以唐代居多。托库孜萨拉依又名唐王城,是唐代蔚头州所在地(汉代属尉头国),这一带的屯田遗址,应是唐代的屯垦区之一。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