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道(伊州、庭州、轮台、清海、碎叶)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31
颗粒名称: 北道(伊州、庭州、轮台、清海、碎叶)屯田
分类号: K242
页数: 6
页码: 85-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唐代北道(伊州、庭州、轮台、清海、碎叶)屯田,包括了伊州屯田、庭州屯田、轮台屯田、清海屯田、等。
关键词: 唐代 西域屯田 屯田

内容

伊州屯田
  伊州即今哈密地区,哈密古称伊吾。伊吾是西域的东大门,丝绸之路的东西要道。在公元630年,伊吾城主率部归唐后,唐太宗于是年在伊吾(今哈密)置西伊州,两年后改为伊州,下辖伊吾、纳职、柔远三县。据《新唐书·地理志》载:伊吾郡“西北三百里甘露川,有伊吾军,景龙四年(710年)置”。而《旧唐书·地理志》云:“伊吾军,开元中置,在伊州西北五百里甘露川管镇兵三千人,马三百匹,在北庭东南七百里。”在伊州的甘露川地方,驻有伊吾军,这是无疑的,但何年置?一说景龙四年,一说开元中,究竟是哪一年置?据《西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载:“伊吾军,景龙四年(70年)五月奉敕置,至开元六年(78年)移就甘露镇,兵士三千入,马一千四十匹。”这样就把疑问说清了。只是马较300匹多了740匹,这个数目是合理的,在边疆荒漠用兵,3000名士兵300匹马是太少了。甘露在伊州所属的蒲类海东北即今巴里坤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大河古城遗址一带。巴里坤地处天山山脉东段和阿尔泰山余脉之间,形成与山体走向一致的地堑盆地,即巴里坤高山草原盆地。盆地土壤肥沃,地势平坦,水草丰盛。北缘是低山丘陵,东南是雄伟的天山,四周群山环抱,“周匝如环”。是屯田屯牧的好地方。《唐六典》所载:“伊州一屯”,即种地5000亩。在大河乡、干渠村,有一个唐代伊吾军屯田的古城。城为长方形,大部分虽已倒塌,但仍能显示出当年的规模。在古城中出土有莲花铺地砖、铜镜、铜佛、古币(开元通宝)及石磨、碳化的小麦粒等。972年,吐鲁番出土了唐代的《伊吾军纳粮牒》,刻有伊吾军之印,记载伊吾军每年要向北庭军仓纳粮4000石,向伊州粮仓缴粮97石。可见屯田效果是非常显著的。据《西域研究》993年第4期钟兴麒先生《唐伊吾军驻所甘露川考》一文中称,甘露川不在巴里坤,据《西州都督府图经》(残卷)载:“庭州瀚海军,西州天山军交河县、伊州伊吾军柔远县。”县东有柔远故镇,兼置守捉。柔远县即今哈密市城东98公里的沁城乡,其北三百里有下马崖,“气候温暖,冬夏季饮用泉水及灌溉农田,为利非鲜”。“在伊吾县城至下马崖一带,设置伊吾军,以当时军事态势而言,可谓居生击死,十分有利。
  ”在高昌哈喇和卓,曾出土《伊吾军屯田残籍》,内有:“五亩种豆,二十一亩..检校健儿焦思顺。”又有“三亩种豆,二十亩种麦,检校健儿成公福”。“用水渠灌溉”。还有“苜蓿烽地五亩,近屯”。“□□,都罗二烽,共五亩”。这些文书上盖有“伊吾军之印”。这些“屯田残籍文书”反映了伊吾军屯田的一个侧面。
  伊吾军所属各烽戍,还举办烽铺屯田。烽铺是唐政府在边防要地屯戍的基层组织烽燧放烽铺事传牒,各司其职,唐《烽式》规定,一烽六人,五人烽子一人烽帅。实际上有多有少。《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八册中,有在阿斯塔那226号墓出土的《唐开元某年伊吾军典王元宗牒为申报当军诸烽铺已剧田亩数事》记有:“合当诸军烽铺,今年砍田总壹顷陆拾□□亩。”其中“泥熟烽种豆壹□□”,“速独烽种豆陆亩,共下子□□;故亭烽种床陆亩共别下子□□;青山烽种豆五亩共别下子□□”。“柽槌烽捌亩、花泉烽陆亩”。“开元□□日,典王元琮牒如。”这文书盖有“伊吾军之印”。从以上文书研究得知,这是记载唐代开元年间,在伊吾军属下一部分烽铺进行屯田的事宜。这说明烽铺不仅要进行警戒,而且还要屯田。种植情况,还要认真地上报,可见要求是很严的。
  庭州屯田
  庭州即今吉木萨尔县一带。因地处天山以北,又称北庭。唐灭高昌国后,居于此地的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也臣服于唐。公元640年,唐在突厥人的可汗浮图城(今吉木萨尔县城北2公里的北庭乡护堡子古城遗址)设置了庭州。下辖金满(以州治为中心)、蒲类(今奇台县城北唐朝墩古城遗址)、西海(今阜康一带)和轮台(今乌鲁木齐一带)四县。并在庭州设立瑶池都督府,任命阿史那贺鲁为瑶池都督,招抚西突厥。具有野心的阿史那贺鲁趁公元649年唐太宗去世之机,于公元65年建牙帐于双河(今博尔塔拉境)及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公开叛唐。率部攻打安西大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命其子咥运入寇庭州,陷金岭及蒲类,杀掠数千人。唐高宗李治派大将梁建方、契苾何力西征收复失地。公元653年又派大将程知节(程咬金)西征,在焉耆以西打了一个胜仗。公元657年唐大将苏定方在伊犁河上游大败阿史那贺鲁,阿逃亡石国(今塔什干),被石国缚献唐朝。至此,西突厥汗国亡,唐朝设昆陵、濛池两都护府管辖天山以北地区,完全统一了西域。
  庭州东通伊州,南接西州,西抵碎叶,北达漠北,是东天山北麓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唐朝在庭州建立之初,不仅派军队驻扎在这里屯田,而且迁移西州的汉族农民来此耕种。公元65年后因阿史那贺鲁的叛乱而荒废7年,公元658年再置屯田。到公元702年唐在庭州设立大都护府,统辖特伽、鸡洛二州,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和訇延等23个都督府,掌握天山以北,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西达西海(今咸海)的军政大权,庭州已发展成为天山北路的政治、军事和贸易中心了。大都护郭虔瓘进驻北庭后,将所率军队编为田卒,开荒种田,屯垦戍边,建成了北疆最大的屯垦基地。《唐六典》说:“北庭二十屯”,即种地000顷,合计0万亩。唐玄宗为确保这条东西交通大道的安全和边疆稳定,又置北庭节度使,统率瀚海、天山、伊吾三军,共有镇兵2万人。其中瀚海军就有.2万人,驻屯北庭附近。平时“操耒务农,战时执戟击敌”。公元74年,郭虔瓘率屯兵在北庭打了一次漂亮的保卫战。
  公元70~7年,后突厥可汗默啜,出兵攻灭在西域称雄一时的娑葛部落,势力大振,东西万余里,拥有骑兵40万。默啜踌躇满志,欲并吞天山南北,于公元74年,命其子同俄特勤及妹夫火拨颉利发石阿失毕率大军进攻北庭都护府,形势十分危急。郭虔瓘接到警报后,进行周密部署,组织屯田将士和群众进行自卫抗击。同俄自恃兵多将广,且刚刚打败了娑葛,于是趾高气扬地轻骑直逼城下。郭虔瓘预先埋伏在附近的勇士,突然跃起将同俄杀掉。突厥士兵见主将不见了,大惧。要求以全部军中物资和粮食赎同俄。闻其已死,恸哭而去。共妹夫阿失毕既失同俄惧不敢归,与其夫人一同降唐。自此,默啜部属,众叛亲离,突厥势力开始衰落,可见,此次战役影响深远。唐玄宗越级升任郭虔瓘为冠军大将军、行右骁卫大将军,并下制进封为太原郡公。
  庭州所属的烽铺也进行屯田。《吐鲁番出土文物》第八册,有《唐北庭诸烽剧田亩数文书》载:“那勒守捉界耶勒烽口口 ”,“乾坑烽床伍亩 ”,“白粟叁亩共刈得贰□□ ”“柽林烽床伍亩,共□□ ”。这些文书证实了庭州烽铺进行了屯田。
  公元663年,唐政府任命裴行俭为金山副都护兼庭州刺史,率军收复庭州后,除组织军人屯田,从西州迁移大批汉族农民到庭州屯田,还从关内接受“罪人”到庭州屯田。《元和郡县图志·陇右道·庭州》载:庭州“汉户,皆龙朔(6~663年)以后,迁徙入屯”。《资治通鉴》卷40记己载:“杨德裔以阿党流庭州。”庭州是西域的屯田重地。
  轮台屯田
  这里的轮台不是天山以南的汉轮台(今新疆轮台县),而是天山以北唐代所设庭州下辖的轮台县。贞观十四年(640年),侯君集平定高昌后,西突厥驻可汗浮图(今吉木萨尔县)的叶护阿史那贺鲁率部归唐。唐太宗在天山以北设庭州,下属金满、蒲类和轮台三县。究竟唐代轮台在什么地方?众说纷纭。《后汉书·西域传》自高昌壁北通后部金满城五百里,耶律楚材《西游录》别失八里城南五百里有和州,即唐之高昌,道里证之,适相符合,轮台县当在今迪化、昌吉之间,这是第一种说法。《新疆图志》说:“轮台在北庭都护府西或曰四百里,或曰三百里,或曰二百里。”《辞海》轮台条中注:轮台,古县名,唐贞观中置,治所当在今新疆米泉县境。这是第二种说法。《新疆简史》称:“庭州在今吉木萨尔县城北,古遗址尚存..州治以西四百多里外有轮台县,其地当在乌鲁木齐附近不远。”这是第三种说法。清代徐松著《西域水道记》称:轮台在乌鲁木齐稍东。李光廷的《汉西域图考》认为轮台在乌鲁木齐以东70里的地方。新疆社会科学院钱伯泉先生在982年《新疆社会科学》第期《轮台的地理位置与乌鲁木齐渊源考》一文中认为:首先,轮台一名的来源与 “於赖 ”有关,“於赖”即是今日的 “乌拉泊”地方。那么设立轮台县治,决不会远到乌拉泊以外的地方去。其次,轮台既是唐朝的军事重镇,必然设在形势险要的地方。现在的达坂城天山山谷为乌鲁木齐通往吐鲁番的孔道,上古称“于娄谷”,乌拉泊紧扼这条山谷的谷口,处于咽喉重地。唐朝西域的威胁,是牙帐设在塔拉斯草原碎叶城附近的突厥,突厥东侵北庭都护府,或者南侵安西都护府(始治高昌,后移龟兹),都须路过乌拉泊及其附近。所以轮台县治一定设在天山谷口的乌拉泊无疑。再看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它显然是在轮台写的。诗曰:“..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如果像有的学者所说那样,唐朝的轮台设在阜康县,则天山城南无“路”可通西州(今吐鲁番),若走北庭都护府,大路又是一马平川,不可能出现“山回路转不见君”的情景。米泉远在乌鲁木齐市北,昌吉也在乌鲁木齐西北30多公里,南离天山很远。只有乌拉泊一地,一出东门,就见重重叠叠的天山,大路也是向东偏南而去的,冬天送客东归,才会出现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乌拉泊故城遗址,坐落在乌鲁木齐市区南郊10公里处,其南背倚天山,东扼吐鲁番和南疆的咽喉。古城略呈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80米,周长2公里,城墙为土夯筑,现残留高达4米,最高处7米多。四个城角处尚存方形角楼遗迹,每面城墙都分布有凸出墙身的马面,城墙中部则有瓮城门,表明了这座古城当年所具有的军事地位。古城内散布着唐、宋时期的陶片,也曾拾到清代圆形方孔铜钱。钱伯泉先生认定此古城遗址即唐代轮台县治所在。林必成先生在《新疆大学学报》著文《唐代轮台初探》中也认定此处即唐代轮台所在。笔者也同意这一结论。
  轮台县下设四个乡,当唐政府迁移西州的汉族农民到庭州屯田时,部分汉族农民也来到轮台垦荒种地。公元702年在乌鲁木齐西部的九家湾地区移民屯田。所遗引水渠道,建国初期尚清晰可辨。
  长安二年(702年),唐政府在庭州置北庭都护府。设烛龙军,次年郭元振改为瀚海军、天山军、伊吾军、静塞军、清海军、金牙军等。静塞军驻轮台,有士卒千余人。按唐政府规定:“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①唐军屯田万余亩。这里有军屯,有民屯。《新唐书·吐蕃传》记载屯田丰收的情况:“轮台、伊吾屯田,禾菽弥望。”唐代诗人岑参写道:“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军屯在轮台北。”如实地记载了唐代屯田士卒在边疆屯垦戍边的情况。
  清海屯田
  唐代清海在今乌鲁木齐以西的石河子市附近。《新唐书·地理志四》载:庭州“西北七百里有清海军,天宝中为军”。清海是庭州通往弓月、碎叶的要冲,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镇。《元和志·陇右道·庭州》记载:“清海军,在(庭)州西七百里,旧名镇城镇,天宝中(749年)改为清海军。”这里水草丰美,土壤肥沃,适宜耕种,是理想的屯田之地。唐在西域的军事编制是:“大军万人,小军千人。”②这里可能驻的是小军,一千余人。“人给十亩 ”,屯田数目当在万亩左右。可以认为,现在兵团农八师驻地石河子市最早的屯田,是从唐代开始的。
  碎叶屯田
  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中亚托克马克一带)位于碎叶川(今楚河)南岸,地处古代中亚中西交通的要道。唐统一西域前,碎叶是西突厥可汗的王庭。玄奘西行取经路过这里,在《大唐西域记》中称为素叶水城,说这里“商胡杂居”,“土宜糜麦”。
  公元658年,唐军灭西突厥后,在碎叶设置濛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都护,管辖今中亚北部地区。步真死,其部将李遮匐叛唐。公元679年7月,唐廷命裴行俭率军万余人,平定叛乱,收复碎叶,留王方翼筑碎叶城。“调露元年(679年)九月,安西都护王方翼筑碎叶城,四面十二门,作屈曲隐伏出没之状,五旬而毕。”①唐设安西大都护府后,碎叶为“安西四镇”之一,以后划归北庭大都护府管辖。碎叶作为唐朝西部边陲的军事重镇,设“保大军,屯碎叶城”②万多人共屯田0万多亩,地域从碎叶城扩大到塔拉斯河流域。29年契丹人耶律楚,材奉命扈从成吉思汗西征,留居西域6年之久,在唐碎叶城遗址以西300里塔拉斯河见到唐代屯田遗址。他写道:“数百里皆平川,冈岭回护”,“川北头有巨丽大城,城外皆平原可田。唐时凿通南山,夹为石闸以行水,闸脊跨坚岸。有唐节度使、参谋检校、刑部员外郎,假绯鱼袋太原王济之碑”③。从这个宏伟的永久性灌溉水利工程,可知当时唐在碎叶的屯田是进行了认真的建设的。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