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隋代西北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616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隋代西北屯田
分类号: K241
页数: 7
页码: 75-81
摘要: 本章记述了隋代西北屯田,包括了隋朝的建立、西北屯田、隋代西北屯田初探。
关键词: 隋代 西北屯田 屯田

内容

第一节 隋朝的建立
  隋文帝杨坚,华阴人(今陕西华阴县),生于公元541年。其父杨忠,曾因辅助宇文泰建立政权有功,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官至“柱国大司空”袭爵隋国公。杨坚的女儿是宣帝宇文赟的皇后。周宣帝宣政元年(578年)六月,周,武帝宇文邕死,其子宇文赞即位为皇帝。此时政局不稳,“内外恐惧,人不自安”①。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宣帝死,其子宇文阐年仅8岁,即位称静帝。杨坚依恃自己的政治地位、权威,以及外祖父的身份,入朝执政,号称“假黄钺左大丞相”,独揽北周军政大权。他对敌对势力加以分化瓦解,各个击破。公元580年6月,相州(今河南安阳)总管尉迟迥起兵反抗,山东、河北起兵响应,郧州总管司马消难、益州(四川成都)总管王谦亦相继起兵。面对此严重局势,杨坚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平叛,仅用68天时间,将兴兵者一一平定下去,杨坚的地位更加巩固。
  公元581年2月,杨坚迫使静帝退位,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年号开皇,建都长安(后迁大兴城),称隋文帝。
  一、大力进行改革
  杨坚看到了北周社会的尖锐矛盾,政局危机日深,于是大力进行改革。他取消北周官制,恢复汉、魏官制;县佐须用别郡人,地方长官不得自用僚佐,县佐回避本部;厉行节俭政治,奖励良吏,严惩不法官吏;推行均田法,普通民众一夫受露田80亩,一妇受田40亩,奴婢受田数与良人同,丁牛(壮牛)一头受田60亩,又每丁受永业田20亩,种桑或种麻。隋文帝时经济繁荣,均田是一个重要原因;轻课税;刑律简要,废除孥戮相坐之法;推行寓兵于农的府兵制,平时生产,免本身租庸调,农闲受军训,战时出征,邻居六家供给军需;统一币制,等等。大大激发了劳动者的积极性,缓和了社会和阶级的矛盾。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出现了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生产发展,户口日增,仓储充盈。杜佑著《通典·食货典》卷7载:“隋氏西京太仓、东京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库布帛各数千万。”到隋文帝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①。中原农民踊跃向政府缴纳粮食布帛,“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②。隋王朝的实力大大增强。
  二、统一全国
  隋王朝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府帑充实、兵源广阔,于是顺应形势,废梁国,灭南朝陈国,结束了东晋以来270余年的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了中国的统一。
  梁国是在江陵立国的一个封建割据小国。公元587年,隋文帝命梁帝萧琮入朝,梁帝率臣下200余人来长安。梁国大臣萧岩驱文武官员及民众0万人投降陈国。于是,隋文帝废梁国。
  与隋隔江而对立的陈国,其王陈后主(陈叔宝)是一个荒淫昏暴的国君,亲信小人,任用阉宦,赋税繁重,刑罚苛暴,丧失民心。
  公元58年,隋文帝即位,就进行灭陈的准备。命战将贺若弼为吴州总管,镇广陵(江苏扬州市)。猛将韩擒虎为庐州总管,镇庐江(安徽合肥市)。贺若弼、韩擒虎是隋朝名将,驻长江北岸重镇,为灭陈作了军事上的组织准备。
  伐陈之前,命大将杨素于永安(今湖北松滋),督造许多大小战船;同时抄发30万份揭露陈后主罪恶的诏书,散布江南各地。
  公元588年(开皇八年)0月,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主帅,秦王杨浚、清河公杨素为副帅,统帅隋军58000人伐陈,兵分八路进军,“东接沧海,西距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 ③。以韩擒虎、贺若弼、杨素三军为主力,兵锋直指江南。
  公元589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引兵渡江,攻克南陈重镇京口(今江苏镇江),韩擒虎从采石过江,进占姑孰(今安徽当涂南),隋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江南父老..南谒军门,昼夜不绝”④。蒋山之战,贺若弼大败陈军主力。贺韩两军,攻占建康。陈后主投降并招降江南各地,隋得陈州30、郡00、县400、户50万、口200万⑤。自此,长期分裂的中国又复统一。隋王朝之所以能统一中国,主要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和各族人民群众的愿望。但应当指出,隋文帝杨坚在统一全国事业中起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他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从而加速了统一事业的进程。
  三、开凿运河
  隋朝的一项巨大工程,就是开凿运河。
  运河的开凿,始于隋文帝时代,首先开挖的是广通渠,引渭水从大兴城到潼关,长300里,以转运关中地区的物资。
  通济渠,自洛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从坂淆(今河南荥阳东北)引黄河入汴水,疏通茛荡故道,向东南经今夏邑、永城、宿县、灵璧、泗县,由盱眙对岸入淮水,再折向今清江市达干邗沟。从公元605年开始,隋炀帝征调河南、淮北一带百万民工进行开挖。同年又发淮南民工十余万开邗沟,整修扩大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运河故道。从山阳(今江苏淮安)引淮水至扬子入长江,通济渠的开凿,直接沟通了黄河、汴水、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成为运河的主体部分。“水面宽四十步,通龙舟,两岸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阴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①
  永济渠。公元608年,隋炀帝又征发河北地区民工百万余人开永济渠,引沁水通黄河,自今辉县东北至临清,顺卫河经天津至涿郡,长二千余里。
  江南河。公元610年开江南河,自京口(今镇江市)至余杭(今杭州市),长八百里,宽十余丈,沟通了钱塘江和长江水系。
  历经6年,凿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长达4800里,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工程。贯穿陕西、河南、河北、江苏、浙江五省区,并连结了这一地区的水系。运河两岸,商业都市兴起,“其交、广、益、荆、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②。杭州、京口、江都、楚州、汴州等城市日益繁荣起来。大运河和古长城一样,享誉世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大败突厥的南侵,巩固边防
  隋代的边患,主要来自北方的突厥。突厥原是匈奴的别支。5世纪中期,突厥脱离柔然而独立,在阿尔泰山西南兴起。其首领土门率部灭高车,败柔然,攻占蒙古高原,建立突厥汗国(552~583年),建牙于鄂尔浑河畔的于都斤山。到公元553年,弟俟斤(燕都)继位称木杆可汗(553~572年),他“西破■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坚昆),威服塞外”③。成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游牧强国。公元572年,木杆可汗病死,弟佗钵可汗继位。时“控弦数十万,中国惮之,周、齐争结姻好,倾府藏以事之。
  佗钵益骄,每谓其下曰:‘我在南两儿常孝顺,何患贫也’ ”①。公元58年佗钵可汗死,沙钵略大汗继位。
  隋文帝杨坚即位后,决心自强立国,不再给强大的突厥进贡。沙钵略大汗怒,派兵南侵。沙钵略妻千金公主,是前北周赵王招女,要求为北周复仇。“自伤宗祀绝灭,每怀复(疑覆字)隋之志。日夜言之于沙钵略。”②公元582年5月,沙钵略率40万大军,向隋朝大举侵略。“纵兵自木硖,石门两道来寇,武威、天水、安定(今甘肃泾川北)、金城(今兰州市)、上郡(今陕西鄜县)、弘化(今甘肃庆阳)、延安六畜咸尽。”③面对强敌,杨坚进行积极防御,一面修筑长城,置兵屯田。一面组织力量进行反击。公元583年,隋军八路出兵,于白道(今呼和浩特北)大败沙钵略军。杨坚又采用长孙晟的“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④的策略,使东西突厥互相厮杀不已,两败俱伤。各可汗纷纷遣使投降。开皇末年,东突厥内部更加分裂,沙钵略子突利与都兰常起战争。公元599年,突利战败请降,文帝封之为启民可汗。不久都兰又为其部下所杀,启民可汗尽有东突厥领地,东部遂安。隋炀帝时处罗可汗降,西突厥也臣服于隋,西北边境也逐渐趋于稳定。
  第二节 西北屯田
  隋王朝平定江南,统一中国,反击突厥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国富民殷,海内安平的情况下,于是着手经营西域,组织屯田。
  时西域有着许多部落和城郭。天山以北有以游牧为主的突厥和受其统属的铁勒部落。天山以南有以农业为主的高昌、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城郭,他们各自独立,不相统属,但都臣服于突厥,缴纳贡献。
  隋朝通往西域中亚的“丝绸之路”自敦煌起有三条路:一是“北道”,即天山北路;一是“中道”,即天山南路的北道;一是“南道”,即天山南路的南道⑤。炀帝时曾派李昱出使波斯,不久波斯遣使随李昱来中国“贡方物”。公元604年遣御史韦节,司隶从事杜行满出使西域到尉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得玛瑙杯,到王舍城(恒河旁)得佛经,到史国(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得舞女、狮子皮而还。
  其时“西域诸蕃多至张掖与中国交市”(经商),隋炀帝命侍郎裴矩“掌其事”。裴矩在河西调查了解西域的情况写了《西域图记》一书呈炀帝,并提出经营西域的方略:以往“突厥、吐浑分领羌胡之国,为其拥遏,故朝贡不通。今并因商人密送诚款,引领翘首,愿为臣妾。圣情含养,泽及普天,服而抚之,务从安辑。故皇华遣使,弗动兵车,诸蕃既从,浑(吐谷浑)、厥(西突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①。帝悦。公元609年6月,隋炀帝西巡,至燕支山(今甘肃山丹县大黄山)。“高昌王、伊吾设等及西蕃胡二十七国,谒于道左。”据《隋书·“相率而②西域传》载:大业年中,来朝者三十余国,帝因置西域校尉以应接之。”
  一、伊吾屯田
  公元608年,隋朝派军取伊吾,大业四年“冬,十月,帝以右翊将军河东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与突厥启民可汗联兵击伊吾。师出玉门,启民不至,世雄孤军度碛(指大漠),伊吾初以为隋军不能至,故不设备,闻世雄军已度碛,大惧,请降。世雄乃于汉故伊吾城东筑城。留银青光禄大夫王威以甲卒千余人戍之而还”③。隋代西域伊吾屯田,从此开始。
  从史料可以看出,伊吾留军千余人,由光禄大夫王威率领,驻屯伊吾,是否屯田?未载。隋代推行的是兵农合一的府兵制。隋文帝鉴于“兵士军人,权置坊府,南征北伐,居处无定,家无完堵,地罕苞桑,恒为流寓之人,竟无乡里之号”。因此定制:“凡是军人,可悉属州县,垦田藉帐,一与民同。”④公元60年,隋置伊吾郡和柔远镇(今哈密沁城)。伊吾驻军当然也不能例外,亦兵亦农地进行屯田。如果不进行屯田,远在塞外千余名官兵的粮饷是难以解决的。
  屯田规模多大?需进行研究。驻军千余人在西北边陲戍守,全部屯田是不可能的。因为需有一部分兵力常备戍守。以一半屯田则是可能的,这样就是500余人,每人种地多少?隋制:普通民众一夫受露田80亩,一妇40亩。一个士卒应种地80亩。这样500人种地4万亩上下,其规模是可观的。当然,还有待进一步证实。
  二、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屯田
  鄯善、且末,在隋初原属吐谷浑之地。吐谷浑是鲜卑慕容部的一支,原居于徒河之青山(今辽宁义县境)。西晋末年迁至今青海省地区。首领称可汗,都伏俟城(今青海湖西5里),以游牧为主,已有农业,有文字。隋初吐谷浑时常犯边,文帝派兵几度击败吐谷浑。公元59年,吐谷浑酋帅夸吕死,子世伏继位,隋文帝曾以光化公主嫁之。公元597年,世伏被杀,弟伏允继立,隋仍以光化公主妻之,“至是朝贡岁至”⑤。隋炀帝即位,接受裴矩经营西域的建议。公元609年,铁勒兵袭吐谷浑,隋炀帝命宇文述率兵西征吐谷浑,杨广亲临前方指挥,结果吐谷浑大败,伏允于山谷,隋降其众0万余人,得牲畜30万头。于是隋朝在“自西平(今青海乐都县)临羌城以西,且末以东,祁连以南,雪山以北,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①的吐谷浑故地设置了河源(今青海湖南境)、西海(今青海湖西岸)、鄯善(今罗布泊西南)、且末(今新疆且末)四郡。据《隋书·地理志》上载:“鄯善郡,大业五年平吐谷浑置,置在鄯善城,即古楼兰城也..统县二,显武、济远。”“且末郡,置在古且末城..统县二,肃宁、伏戎。”隋即在此组织屯田。“谪天下罪人,配为戍卒,大开屯田。”②《资治通鉴·隋纪》是这样记载的:“癸丑,置西海、河西、鄯善、且末等郡,谪天下罪人为戍卒以守之。命刘权镇河源郡积石镇,大开屯田,抵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隋书·吐谷浑传》则说:对四郡 “发天下轻罪徙居之 ”。
  根据以上材料分析:
  鄯善、且末等四郡,不仅进行了屯田,而且是 “大开屯田 ”。其领导人是四郡总负责人卫尉卿、进位银青光禄大夫刘权。其任务是 “留镇西境” ③,“抵御吐谷浑,以通西域之路”。
  其规模多大?是什么性质?留伊吾的王威也是银青光禄大夫,率军千余人,其规模4万亩上下。留驻且末、鄯善四郡的兵力,应数倍于伊吾,其屯田规模亦应大于伊吾。《中国经营西域史》在谈到鄯善、且末屯田时称:“规模宏远。”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否则,是无法完成“留镇西域”、“抵御吐谷浑”的任务的。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均居丝绸之路南道要冲,驻兵屯田是必然的,所以这里主要是军屯,同时还有附属于军屯的犯屯。“谪天下罪人为戍卒以守之”,就可以看出有“罪人”在此屯戍。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均是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宜农宜牧的地方。在此进行屯田是非常适宜的。还有一个史料证明有犯屯,据《隋书·薛道衡传》载:大业五年,薛道衡上《高祖文皇帝颂》,“帝览之,不悦..帝令自尽,道衡殊不意,未能引决。宪司重奏,缢而杀之,妻子徙且末,时年七十,天下冤之”。鄯善、且末确有犯屯,但其人数及规模有待进一步考证。
  隋开皇三年(583年)命令河西立堡屯田,以实塞下,大业四年(608年)谪天下罪人为戍卒,大兴屯田于河凉。大业五年(609年)大赦天下流民于西北边塞筑堡屯田。
  第三节 隋代西北屯田初探
  一、隋代屯田管理情况
  隋代,在中央尚书省内设有工部。工部尚书下统屯田侍郎二,专管屯田事宜。据《隋书·百官》载:“尚书省,无事不总。”下有“工部尚书统工部、屯田侍郎各二人”。工部尚书 “掌管天下屯田之政令”,屯田侍郎则负责全国屯田的具体组织管理工作。
  边境地区屯田,隋政府设有都使、子使的官员负责管理。“缘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置都使、子使以统之。一子使当田五十顷,岁终考其所入,以论褒贬。”①西域屯田的管理,伊吾驻军屯田直属当地驻军长官银青光禄大夫王威管辖。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屯田则归当地驻军长官银青光禄大夫刘权管辖。其下设有都使、子使以管理。犯屯隶属于军屯,隋政府把大批“犯人”谪徙西域,年轻的编为戍卒,老弱家属随军屯田。收入除留食用者外,上缴国家。有无什么专门机构管理,有待进一步考证。
  二、隋代屯田的历史意义
  隋王朝从公元58年开始,到公元68年亡国。短短的30多年时间,统一了中国,有力地推行了改革。短期内社会稳定,经济繁荣,仓储充盈,开凿了著名的运河工程。但隋炀帝即位后,横征暴敛,荒淫无度。对内残酷镇压,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广大人民群众奋起起义,推翻了隋王朝的统治。
  隋代西域屯田从开始到结束,不到十年。时间短暂,规模很小,但其意义却是深远的。首先,鄯善四郡屯田,对防止吐谷浑卷土重来,进行反扑,维护祖国统一,发挥了巨大作用。其次,伊吾屯田,为防止西突厥的进犯,保卫边防、巩固边境安宁有重要贡献。第三,屯田保障了边境驻军的粮饷供应。第四,维护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保障了过往使者、商贾及行人的安全和食宿。隋代西域屯田,功不可没。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