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98
颗粒名称: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分类号: K235
页数: 20
页码: 55-73
摘要: 本章记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包括了魏晋时期的西域、魏晋时期的西域屯田、魏晋西域屯田的管理。
关键词: 魏晋时期 南北朝 西域屯田

内容

魏晋南北朝300年,战争连绵,农民流离失所,赤地千里。北方和中原地区的人民,大量逃往淮水以南、长江下游北岸一带。造成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移。人口流失的地区需组织人力进行有效的屯种,以供军需国用。难民大量涌入的地区需要组织屯田,以安置难民,解决吃粮问题。所以,魏、晋、南北朝各朝都比较重视屯垦,把屯田作为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国策。
  曹操破黄巾后,欲经略四方,统一中国,而苦于军粮缺乏。他接受了羽林监枣祗置屯田的建议,大力进行屯垦。曹操在《置屯田令》中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①于是以任峻为典农中郎将,专责屯田事宜。募百姓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郡国列置田官,数年之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②
  西晋令所有军士凡没有值班卫戍京都等重要任务的都参加屯田。北魏曾规定各州郡十分之一的民户屯田。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不仅在中原大力进行屯田,而且在西域也积极组织军民屯田,以减少西域人民的负担,保障西域屯军的粮饷供应。
  第一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
  公元220年(黄初元年),曹丕称帝,都洛阳。魏承汉制,统有西域。公元22年(黄初二年),曹丕拜张恭为“西域戊己校尉”③,进驻西域。同时,西域设有长史。楼兰木简有:“西域长史承移,今初除,月二十三日当上道,从上邽至天水。”据王国维先生考证,此简是新任长史承移给西域长史及部属的信件。说明二十三日他从上邽出发至天水了。
  曹魏时西域设有二十道,受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辖,曹魏还在伊吾地区设置伊吾县,这是我国中央政府首次在西域设县。
  西域各国,如汉时一样,岁岁朝贡。《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载:“魏兴..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氏汉故事。”曹魏也派使臣去西域“抚劳之”。同时对当地首领进行册封,如车师后部王壹多杂就曾受魏封为“魏守侍中,号大都尉”,并“受魏印”。大月氏王被授予“亲魏大月氏王”。公元227年(太和元年)十月,“焉耆王遣子入侍”①。魏大鸿胪卿还命敦煌太守,依汉旧制,迎送西域使者,沿途免费供应食宿等,可见魏中央政府与西域的关系是正常而密切的。
  公元252年(嘉平四年),关中饥,宣帝欲广田积谷。乃采用邓艾兴水利、举屯田的建议,“令淮北二万人,淮南三万人..自钟离而南,横石以西,尽沘水四百余里。五里置一营,营六十人”。垦荒种植,且屯且守。大兴水利,“上引河流,下通淮颍..穿渠三百余里,溉田二万顷,淮南淮北,皆相连接,自寿春到京师,农官兵田,鸡犬之声,阡陌相属”②。连年大丰,府库充盈,曹魏之所以西征蜀国,称霸一时,粮饷充裕,兵强马壮,兴屯田乃是重要原因。
  公元265年,司马炎废除魏元帝曹奂,自立为帝,称晋武帝,建立晋朝,都洛阳。西晋与魏同,承汉制,在西域设长史和戊己校尉。西域长史驻楼兰(一说驻海头),戊己校尉驻高昌(今吐鲁番市境),公元265年(曹魏咸熙二年)闰9月,康居、大宛的首领向司马炎献名马。还有焉耆、疏勒、龟兹、于阗等地的首领到西晋朝贡。公元275年、276年(晋咸宁元年、二年),鲜卑首领阿罗多举兵叛乱,被戊己校尉马循平定下去。到277年,西北的少数民族及鲜卑、匈奴的首领率众臣属于晋。
  公元280年(晋太康元年),车师前部王将自己的儿子送晋朝做侍子。接着鄯善王、龟兹王、焉耆王也先后向晋朝送子做侍子。晋中央政府也对西域各地首领进行册封。公元285年(晋太康六年),晋康帝派杨颢为使者,越葱岭,拜大宛蓝庾为大宛王。从民丰县出土的两块晋简中可以看出,鄯善王、焉耆王、龟兹王、疏勒王、于阗王都曾受封为 “晋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 ③。
  第二节 魏晋时期的西域屯田
  楼兰屯田
  楼兰地处西域交通枢纽、东境门户,又是西域长史府所在,当有屯田。但书阙无考。后来楼兰出土了大量木简及纸文书,证明楼兰曾进行过屯田,解开了这一谜。
  关于魏晋在西域是否设长史?
  从公元前60年,汉宣帝命郑吉为西域都护,统辖西域36国,直到东汉延光二年(23年),以班勇为长史,将500士卒,出屯柳中(今鄯善鲁克沁)。次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至此,不再设都护一职,以西域长史之职,行西域都护之事。东汉末年,朝政式微,西域长史亦予废弃。魏晋是否设长史,不见史载,仅对戊己校尉的设置有记述。《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载,黄初三年(222年)二月,“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文帝遣使抚劳之。“是后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但西域长史却不见记述。唯同书《仓慈传》载:仓慈于太和中(227~233年)“迁敦煌太守..民夷翕然称其德惠,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己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划面,以明血诚”长吏二字,“他据此推定:恐西域长史。此“”王国维先生认为:必长史之讹。”“一官,自黄初以来,即与戊己校尉同置。”这是有道理的。沙、木725简记有:“西域长史承移今初除廿三日当上道从上邽至天水。”据王国维先生在《流沙坠简》中考证:“以此简证之,知魏晋已置西域长史矣。”即在曹魏黄初三年,西域通,置戊己校尉的同时也设置了西域长史。侯灿先生在《楼兰新发现木简纸文书考释》中,也赞成这一结论。
  关于反映楼兰吏士屯垦戍边的木简有十件,据侯灿先生考证,其中涉及屯种
  的有三件。
  简016:□□十亩
  前面字迹不清,“十亩当为十亩。
  简038:□下禾□□一□□□
  床是糜字的省写。下禾,说明禾已下种。
  简045:已栽
  记载作物业已种植。
  木简有四件反映屯田戍卒牧养的。
  简021:1右二人牧牛验
  大概楼兰地区屯卒养的牧牛是要经过官验的。
  简032:右二人兵假吏马贞牡驴一头齿八岁□
  有屯兵二人,向名马贞的吏,借牡驴一头,齿八岁。
  简004:七匹计前□以匹计的当为马、骡、驼等大牲畜。
  简022:作□驼它一匹六〔岁〕
  登记牲畜的木简。
  木简有三件是反映织造作坊和卫戍兵的报告。
  简056:织府史卒织府应为织造作坊,史卒当是做工的戍卒。说明楼兰已有纺织作坊的设置,就地供应屯垦吏士的衣着。
  简009:动静简03:
  动静后白动静后白,也就是情况后报。此二简可能是戍卫的报告。简753简面大麦二顷已栽
  廿亩下□九
  十亩溉七十
  亩
  将张佥部见兵廿一人小麦卅亩已
  栽廿九亩
  禾一顷八十五
  亩溉廿亩莇
  五十亩
  背面大麦六十六亩
  已栽五十亩
  下□八十亩
  溉七十亩
  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小麦六十三亩
  溉五十亩
  禾一顷七十亩
  莇五十亩溉
  五十亩
  沙简 755:□因主簿奉谨遣大侯究犁与牛脂营下受试
  据王炳华先生推论,此简与推行牛耕技术有关。(1)晋代在楼兰地区的屯田,实行以牛为畜力的犁耕;(2)屯田士卒中有的似乎并不熟悉犁田耕地技术,故有训练“受试”之举;(3)考虑到屯田士卒其主体无疑是内地的农民,这些以农民为主的屯田士兵,对牛耕技术,无疑是掌握了的。因此,“究犁与牛脂营下受试”,也可能是与推行一种新技术有关。不论属于哪一种情况,晋代楼兰地区屯田,已经使用并重视用牛犁地的技术。
  马斯伯罗的《汉文文书》227号木简记有:
  □□□卒..楼兰耕种
  简754:帪下将薛明言谨寄文书前至楼兰□还守堤兵廉□
  227简是记述屯田士卒在楼兰屯田耕种。754简是楼兰将军薛明言向长史府报告的文书,说他领军到楼兰后,负责守堤管水的任务。从以上木简和文书中可以得知:
  1)魏晋时期曾在楼兰进行军队屯田,其基层屯区25人左右,种地400~500亩,人均种地20亩上下。
  2)屯区种植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糜子和禾(谷子)四种。
  3)楼兰屯田是引水灌溉的,而且专人负责灌溉工程和管理水的。
  4)已经使用牛犁地,且重视耕作技术。
  5)对屯田十分重视,管理是很严格的,播种与灌溉进度是要及时上报的。
  6)已设有织造作坊,为屯田吏士供应衣服,可见屯田规模是不小的。魏晋时楼兰有屯田,大量出土木简及纸文书已经证明。何时开始?学者认识不一。
  斯坦因在研究出土文物后认为:中国在楼兰的屯田始于晋泰始年间(265~274年)。日本学者长泽和俊著文《晋对西域的所谓经营》中否定了斯氏的说法。他说:“经过严密验证此地出土的残简的结果,则可认为是从魏代连续经营下来的。魏在楼兰设置屯戍可以认为是黄初三年(222年),大概这一年也设置了西域长史。”①长泽和俊先生的论点是可信的。
  高昌屯田
  高昌是西晋戊己校尉治所。东北通伊吾(今哈密市),北达车师后部,南通楼兰(罗布泊西北岸)、鄯善(今若羌县境),西经交河、焉耆达龟兹、疏勒。地扼西域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此西域门户也,故戊己校尉更互屯焉。”其地气②候温暖,厥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蚕多五果,是屯田的好地方。
  高昌是西域戊己校尉驻地,当是西域屯田的中心地区,惜不见史载。孔拉迪的《斯文·赫定在楼兰发掘的汉文文书和其他小件文物》一书第4号简记有:“泰始四年(268年)六月,发纥部兵名至兵曹,高昌留屯逃亡物故等事。”这是已给楼兰长史府的兵曹报告。其内容是高昌屯戍区的屯田士兵逃跑及死亡的情况。同书04号木简记有:“胡支得,失皮凯一领,皮兜鏊一枚,角弓一张,箭卅枚,木桐一枚,高昌物故。”这件文书,记录了高昌屯田士卒胡支得已死亡,他丢失了官府发给的几件武器和装备。
  沙畹的《汉文文书》928号文书记有:“出禾五斛四斗,禀高昌士兵梁秋等三人,日食六升,起九月一日,尽卅日。”这是从高昌调到楼兰的屯田士兵在楼兰领取口粮的账簿。
  以上三件文物证明高昌确有屯田,但规模多大,史籍阙如。从西汉以来高昌屯田的情况分析:地节二年(前68年),郑吉进击车师,破交河城。“使吏卒三百人别田车师”。东汉永元三年(9年),和帝任班超为西域都护驻龟兹时,“复设戊己校尉领兵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 ”。王莽时驻高昌的戊己校尉刁护所部吏士男女多达2000余人。西汉时高昌驻300人,东汉时500人。西晋时高昌是屯田的中心,屯田士卒的常数当不下500人。“田事出,赋人二十亩。”500人可屯田万亩上下。“岁收亩一石半”计,可收粮 1.5万石。
  屯田士卒不仅种植,还参加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战斗。咸宁二年(276年)七月,鲜卑首领“阿罗多等寇边,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之。斩首四千余级,获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②。这一战役的规模是不小的,平叛部队除在西域征调各国的部队外,西晋常驻军不应少于2000人。否则是无法应付这一突发事件的。
  尼雅屯田
  尼雅遗址,位于民丰县北50公里的沙漠中,是古精绝国的首都。东接且末,西近于阗,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斯坦因考察了尼雅遗址并研究了大量出土文物后认为:“大量汉文文书记述这样一些非常琐碎的事务,它似乎说明,中国这个时期(指西晋)对该地区(精绝)的控制不止单纯地限于军事占领..根据佉卢文和汉文文书整个混杂在一起的情况判断,两套行政管理系统同时并存是毫无疑问的。”③此文说明尼雅有汉军驻屯,当然有屯田。古精绝国有两套行政管理系统并存,一套是当地政府,一套是西晋中央政府的派出机构,很可能就是管理屯田军的机构。
  斯坦因在尼雅发现的一枚木简记有:“泰始五年(269年)十月戊午朔廿五日丁丑敦煌太守..”①此简证明尼雅驻军与敦煌太守有联系,很可能是受敦煌太守指挥的。
  另一枚木简记有:“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鄯善、焉耆、龟兹、疏勒、于阗王写下诏书到奉。”这是西晋中央政府册封西域五国王时把抄写的诏书通知尼雅驻屯军的文书。
  魏晋在西域屯田,除楼兰、高昌、尼雅三处外,还可能有屯田,如伊吾、海头、且末等地,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三节 魏晋西域屯田的管理
  魏晋时,中央设有大司农,统太仓、藉田、导官三令,襄国都水长,东西南北部护掾曹掌管全国的仓储、农业、水利及屯田。西域屯田除受大司农管辖外,还受敦煌太守的领导。在西域负责组织屯田的是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长史直辖楼兰的屯田,戊己校尉主管高昌的屯田。
  从西汉起,主管西域军政事务的是西域都护,从东汉延光二年(23年)起,安帝以班勇为西域长史,不再设都护之职,以长史行都护之权。魏晋依东汉制,不再设西域都护,仅设长史,统辖西域诸国。
  西域长史也称都督。设长史府,府治楼兰(一说晋时设海头)。长史府下设有属吏三四十人。
  沙畹先生的《汉文文书》728号简记有:“功曹史赵伦,主簿梁鸾,录事掾曹,监量掾曹。”第743号木简记有:“领功掾曹梁鸾、关主簿,张龟省。”758号木简有:“铠曹谨条。”第42号木简有:“辞曹。”
  孔拉迪的《斯文·赫定在楼兰发掘的汉文文书和其他小件文物》一书第49号木简记有:“泰始五年(269年)十一月九日仓掾曹李足,监食苏良,奏曹史淳于仁,兵曹史靳仁,从椽位张雅。”同书纸文书8—2记有:“医曹。”马斯伯罗的《汉文文书》247号记有:“水曹,督田椽鲍湘,张雕言事。泰始三年(267年)二月廿八辛未言。”
  从以上木简、文书可知长史府的属吏主要有:主簿管秘书,督邮管监察,录事管书记,督田椽管生产。还有诸曹散吏,如:功曹管纲纪,奏曹管奏议,辞曹管诉讼,法曹管邮驿,尉曹管卒徒转运,赋曹管伐盗贼,决曹管刑法,兵曹管兵卒,铠曹管武器,金曹管货币盐铁,仓曹管仓谷,水曹管水利,医曹管医药等。
  
  以上属吏设置说明,长史既要管理军政事务,还要管理生产、水利、仓储等屯田事宜。
  西域长史府下还有武将,称督将。各将领兵二三十人,称营部,又称将某部,是屯田生产的基层单位。楼兰出土文书中记载屯田将官有:尹宜、张佥、梁襄、史顺、狄讳、周巽、张禄、张忠、陈颠等十余人。
  戊己校尉,西汉时设置,由中央政府任命,东汉、魏、晋相沿,在西域主管屯田戍边。西汉时受西域都护节制,东汉延光二年改设西域长史后,长史和戊己校尉同时受中央和敦煌太守领导。魏晋时的西域戊己校尉驻高昌,负责组织屯田和保卫边疆。
  魏晋时西域屯田,主要是军屯。按生产者的不同,可区分为戍卒型屯田,田兵型屯田,士家型屯田和罪犯型屯田。
  戍卒型屯田,主要是指第一线的边防部队进行屯田。担任边防任务的部队,以戍为主。同时利用余暇时间进行屯田生产。平时屯田,有警出征。高昌屯田主要属于这种性质。
  田兵型屯田,这主要是指驻屯比较安定环境的部队。且耕且戍。如有大的军事行动,则参加作战。小的军事行动则由专责戍边的部队去应付。尼雅的屯田属于这种性质。但他们要和第一线的部队定期轮换。
  士家型屯田,这是军人家属所进行的屯田。魏晋时,西域驻军不少军人和官吏带有眷属。马斯伯罗的《汉文文书》第290号纸文书记载有楼兰戍卒带家眷的情况。“蒲壕窦成年卅,妻妈申金廿七,息男蒲笼年六□死。蒲壕隃林年卅、妻司文、年廿五,息男皇可笼,年五。蒲壕漅支,年廿五,妻温宜□年廿,息男奴斯,年卅(?),五□死。□□葛奴、年五十,妻句文,年四十。”将能劳动的家属组进行生产,谓之士家屯田,以解决自己的粮食供给。
  罪犯型屯田,是政府发配西域的人犯及其家属在监督下的屯田生产。魏晋时期亦如汉时一样,将重刑罪犯及其家属发配西域屯田。如曹魏灭蜀之战的名将邓艾,公元 264年被冤杀后,“徙艾妻子及孙于西域” ①。
  西晋时,西域屯田使用牛耕地,且重视耕作技术,管理严格,春播及灌溉进度要及时上报,年终依收成丰歉,进行奖惩。
  第四节十六国时期的西域屯田
  从公元304年至439年是十六国时期。是时,中原诸侯割据,拥兵称王,战争频仍,政权更替频繁。虽然中原处于大分裂、大动荡的局面,但与西域的政治关系始终没有中断。继魏晋而统治西域的有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和北凉等政权。鲜卑和柔然曾一度统治天山以北的准噶尔地区。
  一、前凉统治时期天山南部的屯田
  公元 37年,凉州刺史汉人张寔建立前凉王朝,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市)。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时华北大乱,所在征伐,军无宁岁,唯凉州安定,“天下丧乱,秦雍之民死十八九,唯凉州独全 ”②。大批难民涌入河西,有的到达高昌。 “中州避难来者日月相继。 ”③人口的大量增加,促进了前凉的生产发展,经济繁荣。
  公元 324年,张骏继位,称凉州牧、凉王。前凉承魏晋制,继续在西域设长史和戊己校尉。张骏注意发展生产,“骏亲耕藉田 ”。 “尽有陇西之地,士马强盛。 ”④
  公元 327年,高昌戊己校尉赵贞不附前凉。张骏派兵 “击擒之,以其地(指戊己校尉治所 ——高昌)为高昌郡 ”(同上书)。公元 335年(咸康元年),张骏“遣将杨宣伐龟兹、鄯善。于是西域诸国,焉耆、于阗之属皆诣姑臧朝贡”⑤。西域定,诸国献汗血马、火浣布、封牛、孔雀、巨象及诸珍品。于贡方物,得玉玺于河,有文曰: “执万国,建无疆。
  ”张骏分敦煌等三郡及西域都护等三营为沙州。以西胡校尉杨宣为刺史。前凉曾先后臣服于前赵、后赵、前秦和东晋。
  前凉统治天山以南地区时,天山以北准噶尔地区为鲜卑所管辖。公元376年,前秦攻灭前凉和代国,征服了整个西域。
  楼兰和海头屯田
  西域长史治所楼兰,屯田从魏晋一直延续下来。公元327年,长史改为西域都护,继续组织军民在楼兰屯田。
  沙畹的《汉文文书》第886号木简记有:“建兴十八年(330年)三月廿七日粟口胡楼兰..一万车,钱二百。”西晋于公元36年亡后十四年,楼兰仍奉行西晋建兴年号。这一木简证明:前凉驻楼兰军队,直到公元330年仍在屯田。
  公元330年后,由于塔里木河改道,楼兰水源断绝。前凉政府将西域都护府迁至海头。海头位于罗布泊西南,米兰城北100多公里处。当时塔里木南河(今车尔臣河)流经海头。从此,海头成了西域屯田重地,楼兰逐步荒废了。
  高昌屯田
  高昌是戊己校尉驻地,屯田一直未停。公元327年(东晋咸和二年),戊己校尉赵贞反对前凉政权,但很快被张骏平定下去。同年设高昌郡,下辖高昌、田地、高宁、横截等县。县下设乡里。从此高昌军民分治,高昌郡守主管民政,戊己校尉主管军屯和戍边。史学界把这段历史称为高昌郡时期。
  二、前秦和后凉时期西域的屯田
  公元35年月,氐人苻坚建立前秦,都长安。势力迅速壮大,先后统一了华北、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四川、河西走廊、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公元376年8月,前秦王苻坚派兵入河西走廊,攻前凉,占姑臧,前凉王张天锡战败投降,前凉亡。同年在龟兹设西域校尉,统辖西域。命杨翰为高昌太守,领导军民屯田。苻坚把汉江人2万余户,中州人7000多户,和河西以东的数千户,西迁敦煌屯田。因敦煌人满,一部分人西迁到高昌屯田。前秦在高昌不仅有军屯,有民屯,还有犯人屯田。《晋书 ·苻坚传》载记第十三载:苻坚侄儿苻阳谋反,“徙阳于高昌 ”。
  公元376年2月,前秦攻灭代国,占有整个西域。公元378年0月,西域十多国到长安朝贡,大宛献汗血马500多匹。“东夷西域二十六国入贡于秦。”①
  公元383年(东晋孝武太元八年),车师前部王、鄯善王入朝:“乞依汉制,复设都护。若王师出关,愿为向导。”苻坚命吕光为持节都护西讨诸军事,统步兵7万,骑兵5000,令车师、鄯善王为前驱,从长安出发,穿河西,越大碛,以征西域。吕光军至焉耆,焉耆王泥流率旁国请降。次年5月,西征军至龟兹,龟兹王白纯依城抗击,为吕光所败,更立新王。于是威名大震。西域诸国之贡款使节相率于道。诸国又将汉朝所赐符节奉上,吕光奏请易以新符节。
  公元385年,吕光率军回师。带着高僧鸠摩罗什,用驼2万余头,载外国珍宝、骏马万余匹而还。入玉门,取凉州。公元386年12月吕光得知苻坚被杀,于是建立后凉,都姑臧,自称中外大都督、大将军、凉州牧、酒泉公(后改称三河王,396年自立为大凉天王)。命其子吕覆为都督玉门以西诸军,西域大都督,镇守高昌,和前秦一样,继续组织军民屯田。焉耆、龟兹诸国,朝贡于后凉。
  公元402年,柔然首领社仑率军西进,占领了天山以北的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
  三、西凉和北凉王朝西域的屯田
  北凉敦煌太守李暠是当地大姓。公元400年12月,李暠据敦煌,建立西凉王朝,自称冠军大将军、沙州刺史和凉公,辖有河西走廊。公元403年,后凉灭亡,西凉占有西域。公元405年(西凉建初元年),李暠把首府从敦煌迁至酒泉,想号召汉人推翻沮渠蒙逊的统治。但又以“敦煌郡大众殷,制御西域,管辖万里,为军国之本”,乃任自己的儿子李让为宁朔将军,西夷校尉、敦煌太守,以“统摄昆裔,辑宁殊方”。次年,鄯善、车师前王派人到酒泉表示臣属。公元403年西凉代后凉而占有西域。李暠为了广田积谷,统一西域,鼓励屯田,发展生产,使高昌军屯、民屯均有发展。
  公元401年,匈奴贵族沮渠蒙逊杀吕光叛将段业,建立了北凉王朝,都张掖。自称大将军、凉州牧、张掖公。公元421年迁都姑,改称河西王。同年3月沮渠蒙逊筑坝堵水,冲淹敦煌城,李恂自杀,西凉亡。蒙逊派兵出西域,占高昌。命隗仁为太守,组织屯田。鄯善王比龙入朝于北凉,西域诸国纷纷向北凉称臣朝贡。
  北凉在高昌的屯田,《吐鲁番出土文书》反映了当时军屯的情况。
  《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载有:《兵曹下八屯符为屯兵值夜守水事》。内容是:“右八幢知中部幢,次幢之日,幢共将校一人,撰(选)兵十五人,夜住守水。残将校一人,将残兵值苟(狗)还守。兵曹椽张豫,史在法疆白,明当引水灌西部。司马閵、录事参军悦,功曹史张,典军主簿嘉、五官洿。”此文书无纪年,但同墓出土纪年文书起于西凉建初四年(408年),止于北凉缘禾五年(437年)。再据《北凉义和三年(433年)兵曹条知治幢0文书》后面押衔也有“典军主簿嘉”。从以上资料判断,出土文书属于北凉义和年号前后,反映了当时高昌屯田的情况。
  “幢”原是指将军驻地的军旗。西晋时大将建有赤幢曲盖。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幢”普遍用作军队编制的一级组织。如北史《蠕蠕传》卷98载:柔然军“北徙弱洛水,始立军法: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北魏也有幢将。《魏书·莫题传》载:莫题“初为幢将,领禁兵 ”。北凉屯田也采用幢的编制。百人为幢,八屯即有800名屯兵。
  “知中部幢 ”。即管理中部幢。说明除右八幢有800名屯田士兵外,还有中部幢,可能还有左八幢。果如是,三处均以800名计,共有屯兵2400人,人种地20亩,则共屯田4.8万亩,其规模是不小的。
  “幢共将校一人,撰(选)兵十五人,夜住守水。”即每幢有校将官一人,每幢百人要选15人在夜间负责灌溉。
  “残校将一人,将残兵值苟(狗)还守。”由年岁大的校将一人,带老弱士兵和警犬守护。
  公文后面有司马、录事参军签署,说明高昌军屯属军府管理。
  高昌不仅有军屯,还有民屯。《吐鲁番出土文书》第一册中《都乡啬夫被符征发役作文书》记有:“右五家作次迭知,为官种芜荒。”“右五家 ”是指在屯田地区右面的五家农民。“为官种芜荒 ”,即耕种属于官府的荒地。显然是民屯。
  第五节 北魏时期的西域屯田
  东晋十六国末期,中国北方的拓跋部族日益强盛,建立了北魏国。从公元388年至448年,经过南征北战,北魏逐步统一了北方。
  一、北魏的崛起
  拓跋部族属于鲜卑族的一支。最初处于大兴安岭以北,约在今西伯利亚东部,以游牧为主。到公元385年,首领拓跋力微逐步统一了拓跋氏的各部落。东征西讨,与汉夷融合,势力范围扩展到匈奴故地,控弦之士40多万。到公元386年正月,其首领拓跋珪被推为代王。此人雄才大略,勇武刚毅。他利用前秦淝水之战大败、众叛亲离之际,建立魏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四月改称魏王。
  北魏建国后,拓跋珪采取务农息民政策,在河套地区和盛乐地区建立屯田,兴办水利,发展生产,逐渐使国富兵强。
  北魏自立国起,首先对北部高车、柔然连年发起进攻,迭获胜利。先后击降各部族,为其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若不先灭蠕蠕,乃是坐待寇至,腹背受敌,非良策也。”①
  在北定高车、柔然后,旋即挥师南下,相继攻灭西燕、北燕及夏国,统一中国北部。公元439年,北魏灭北凉,进据河西走廊,到达伊吾。鄯善、车师、乌孙、焉耆、龟兹、疏勒等国都派使者到北魏朝贡,表示归附。
  二、北魏经营西域与屯田
  北魏的目标,不只是统一华北,而且要统一全中国。所以对西域很注意。公元433年开始招抚西域诸国,授焉耆人车伊洛为西平将军,封做车师前部王。公元435年5月“魏德益以远闻,西域龟兹、疏勒、乌孙、悦般、揭盘陀、鄯善、焉耆、车师、粟特诸国王始遣使来献”①。同年,北魏政府“诏行人王恩生、徐纲等十二人出使”(西域),为柔然所执,未果。436年11月北魏又派散侍郎董琬、高明等六人使西域。他们到达乌孙,受到乌孙王的热情欢迎。并告诉董琬,葱岭以西的破洛那(今费尔干)、者舌(今塔什干)也欲与北魏通好。并派人送使者前往。这次出使,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接着,乌孙、破洛那、者舌、车师、鄯善等十六国“相继而来,不间于岁,国使亦数十辈矣”②。
  正当北魏向西域推进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强大的对手,即柔然。柔然又称蠕蠕、茹茹。原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受拓跋部的统治。后来,力量逐渐强大,势力迅速扩展。到4世纪末的首领社仑称汗时,其占有地域东到朝鲜,西达焉耆以北的地区。社仑的堂兄大檀为可汗时,其疆域西与伊犁河的悦般相接,南面控制了高昌、车师、伊吾、焉耆、龟兹和姑墨等地。5世纪20年代,北魏曾屡破柔然于漠北,但未能触动柔然在西域的统治。当北魏西进时,便在西域与柔然展开了角逐。
  已经臣服于北魏的北凉,在柔然的指使下,阻挠北魏与西域的交通。公元439年,北魏出兵伐北凉。北凉王沮渠牧犍(一作沮渠茂虔)战败投降,北凉亡。
  公元443年至445年,北魏连胜柔然,为向西域推进创造了条件。
  鄯善王原臣属于北魏,但在北凉沮渠氏兄弟在鄯善盘踞一段之后,态度变了,转向柔然。对西域各国前去北魏的使者“颇剽劫之,令不得通”。公元448年北魏世祖派散常侍、成周公万度归统军西征鄯善。度归到敦煌,留辎重,以轻骑五千渡流沙。这时鄯善百姓布满田野,正在耕种放牧。万度归严令,秋毫无犯。“边守感之,皆望旗稽服,其王真达面缚出降。”世祖命韩拔为假节征西将军,领护西戎校尉、鄯善王,留军屯守以镇之。“赋役其人,比之郡县。”④在留军镇守鄯善后,韩拔立即在当地组织屯田,以供军需。
  悦般国在焉耆以西,乌孙以北一带,是北匈奴的后裔。当初,北匈奴西向康居迁徙时,老弱不能长途跋涉的留在此地。到4世纪末已发展到20多万人。其国人爱清洁,一日三餐都要洗手、洗脸和漱口。悦般与柔然结好,一次,其王带数千人入柔然,欲与柔然王大檀相见,入其境百余里。见其部人不洗衣服、不梳发,饭前不洗手、不洗脸,女人伸长舌头舔碗底。悦般国王对其臣下说:“我怎么跑到狗国来了。”于是掉转马头回国,从此两国为仇。悦般与北魏建立了同盟。
  与此同时,焉耆与北魏为敌。焉耆王龙鸠尸卑那是龟兹王的女婿。原与北魏友好,在其岳父的唆使下倒向柔然。“剽劫北魏使者”,阻绝西域交通。世祖怒,令万度归率军五千征讨,龙鸠尸卑那战败逃龟兹。魏军占领焉耆城,随即在焉耆设镇,派万度归领兵镇守,并组织驻军屯田,以解决军队的食粮。
  《资治通鉴·宋纪七》载:公元448年2月“魏万度归自焉耆西讨龟兹、留唐和镇焉耆。柳驴戍主乙直伽谋叛,和击斩之。由是诸胡咸服,西域复平”。“柳驴戍主”说明焉耆镇所属的柳驴,也驻有屯军,且屯且戍。
  龙鸠尸卑那到龟兹后,同龟兹王联合起来,以柔然为后盾,东向与北魏及焉耆为敌。公元449年万度归率士卒千余人,大败龟兹。西域大震,当年年底龟兹、疏勒、破洛那等分别派使向北魏朝贡。
  北魏攻占伊吾。公元456年8月,北魏平西将军渔洋公尉眷击败柔然军,攻占伊吾。不久,魏兵大掠而回。柔然再占伊吾。公元448年12月,伊吾城主“高羔子率众三千,以城内附”①。伊吾内附后,是否派军队驻屯?不见史载。伊吾地接柔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似应有北魏军队驻守。
  三、高昌王国的屯田
  高昌在今吐鲁番市高昌古城。昔汉武帝派大军西征大宛时,师旅顿敝,其中一部分老弱不能行走者,留驻于此。高昌是西汉时戊己校尉驻地,屯田的重点地区。东汉及魏晋时的戊己校尉亦驻于此,魏晋时,中原战乱不已,许多农民,越大漠,避居高昌。此地汉人甚多,即“汉魏之遗黎也”。
  当北凉亡时,王弟沮渠无讳率部西逃,于公元442年9月,袭取高昌,侵略车师前部地,首建高昌国。沮渠无讳把从敦煌带来的万余家汉族人安置在高昌各地屯田。高昌的屯田事业发展很快。
  公元460年,柔然军攻占高昌,扶植汉人伯周为高昌王。直到公元491年,阚氏王朝保持了各地的军屯和民屯。
  公元497~640年,是麴氏高昌王国时期。王国同样重视屯田,因此农业生产发展很快,人民生活安定。有五件《吐鲁番出土文书》可以证明。
  第一件,《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延昌酉岁屯田条列得横截等城葡萄园顷亩数奏行文书》记有:“·.横截俗四(亩)半,交河俗二(亩)半六十步,安乐俗八亩,洿林俗四亩,始昌俗一(亩)半,高宁僧二(亩)半。都合桃(葡萄园)壹顷究拾叁亩半。谨案条例得桃顷亩列别如左。记识奏诺奉□,门下校郎曲琼,通事令史曲口,通事令史□□..酉岁九月十五日..军肤叠□,吐诺他跋■输,屯发高昌令尹麴伯雅(602~620年做高昌王),右卫将军绾曹郎中曲绍徽,虎威将军兼屯田事焦□□,屯田参军□□□,屯田参军□□□,屯田吏索善护,屯田吏阴保相。”
  第二件,《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羲和三年(66年)屯田条列得水谪麦斛斗奏行文书》记有高昌屯田官管理水渠、征收公私水费的情况。
  第三件,973年在高昌遗址阿斯塔那墓区第59号墓葬中出土有:“高昌延寿十七年(640年)屯田下交河郡、南平郡、永安县、安乐县、洿林县、龙泉县、安昌县、□□县、始昌县,郡县司马主者:彼郡县,今遣曲郎文玉、高..青苗去,符到奉行。”
  第四件,“运威将军门下校郎曲□□,延寿十七年庚子岁四月九日起,虎贲将军屯田□□高□□,屯田司马司空□□虎贲将军中兵校郎张世隆 ”。这件《文书》是在公元640年4月9日发出的。说明高昌王国在公元640年8月被唐军攻灭之前,一直在进行屯田。
  第五件,吐鲁番哈喇和卓五号墓出土的延昌三十二年(592年)的一份《文书》记有:和婆罗居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篢□儿种官田一亩半,纳租税肆斛。和法□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毛师奴种官田一亩六十步,纳租税三斛,□孝叙种官田一亩半,纳租税肆斛伍斗,张僧受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东仲僧种官田一亩半六十步,纳租税伍斛,左仕祐种官田一亩半六十步,纳租税伍斛。龙贡受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王文孝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等等。
  对五件《出土文书》的试析:
  1)《文书》记述的是高昌麴氏王朝的事。
  第一件《文书》有“延昌酉岁 ”。延昌是麴乾固为王时的年号,共4年(56~60年)。
  第二件《文书》的年号是 “义和三年 ”(66年)。义和是麴伯雅为王时的年号。
  第三件《文书》有“延寿十七年”(640年),延寿是麴文泰为王时的年号。
  第四件《文书》有“延寿十七年庚子岁四月 ”。此文书是唐王朝攻灭高昌前四
  个月发出的。
  第五件《文书》有“延昌三十二年 ”(592年),这是麴乾固为王时的年号。
  2)五件《文书》均是记载屯田情况的。分别记述了“屯田条列”(例),葡萄园“壹顷究十叁亩半”,“虎威将军兼屯田事“屯田参军”,“屯田司马 “屯田吏”和 “王文孝种官田一亩、纳租税三斛 ”等屯田事宜和屯田管理人员。
  屯田《文书》所涉及的地方有高昌王国的交河郡、南平郡及永安县等7个县,涉及范围广。涉及的人有令尹、将军、司马、参军等重要人物。证明屯田在高昌王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3)第五件《文书》记载了民屯情况,即农民种官田。所记述参加屯田的有汉族,有少数民族。可知此时高昌是民族杂居地区。种田人共十名,其中僧人二名,占20%,可知高昌是信仰佛教的,且僧人众多。
  4)种一亩官地,交租三斛,地租是很重的。
  5)关于屯田管理。
  方英楷先生看到第一件《文书》有:“屯发高昌令尹麴伯雅”(602~623年做高昌王),判定是麴伯雅为王时的文件,因而在《新疆屯垦史》得出:国王 “麴伯雅兼令尹,兼管屯田 ”的结论。这一结论值得商榷。这件《文书》不是麴伯雅为王时的文件。《文书》年号是 “延昌 ”(561~601年),这是其父麴乾固为王时的年号。此时麴伯雅任令尹,是执掌全国军政大权的长官,当然也管屯田。国王是会关注屯田的,但管理则是由令尹及主管部门负责的。
  令尹下设八部长史,祠部管屯田,兵部管军事。民屯由令尹总管,祠部及五威将军领导,侍郎、校郎、通事会史等负责组织,各地由城主、县令负责,屯田吏、田曹、水曹等进行管理。高昌王国设有屯田司马、屯田参军,说明有军屯,军屯也由令尹总管,祠部、兵部、虎威将军领导,屯田司马、屯田参军负责组织,各部队由部队长官负责。
  第六节 北魏时期陕甘宁青屯田
  魏晋以后,南北分据,北方拓拔魏及北齐、北周政权皆曾于边境屯田。北魏之初,太祖拓跋珪于登国九年(394年)“使东平公元仪屯田于河北五原,至于棝杨塞外”①。后来破中山,徙山东六州民吏三十六万于平城附近“各给耕牛、计口授田”兴民屯。北魏大规模屯田是在孝文帝太和年间。太和十二年(478年),李彪②,建议:“别立农官,取州、郡户十分之一为屯民,相水陆之宜,料顷亩之数,以赃赎杂物余财市牛科给,令其肆力。一夫之田,岁责六十斛,蠲其正课,并征戍杂徭。”③文帝纳之。于是 “自此公私丰赡,虽时有水旱,不为灾也” ④。
  中原十六国大乱之后,地荒人稀,北魏在各州郡实行屯田,特别重视边境屯田。⑤载:宣武帝时,北魏攻取义阳。于是发“河北数州田兵二万五千人,通缘淮兵五万余人,广开屯田 ”。“自徐杨内附之后..乃会番戍之兵,营起屯田,又收内郡兵资,与民和余积为边备。”
  关于河西地区,《魏书·食货志》说:“世祖之平统万、定秦陇,以河西水草善,乃以为牧地。畜产滋息。马至二百余万匹,橐驼将半之,牛羊则无数。”屯牧大丰收。
  北魏分裂,北周,北齐相继,皆行屯田。崔昂向东魏孝静帝建议:在东魏沿边各州实行屯田,为高澄所采纳。武成帝河清三年(564年)公布屯田令:“沿边城守之地,堪垦食者,皆营屯田,置都使,子使以统之。一子使当田50顷,岁考其收入,以论褒贬。”①
  李贤为河州刺史,“贤乃大营屯田,以省漕运,多设斥侯,以备寇戎,于是羌浑敛迹,不敢向东 ”②。
  东汉以后,历经三国、晋、十六国、南北朝诸代,甘肃多为牧民所据,土地开发量很小。仅前秦建元十二年(376年),迁关中豪门7000户至河西诸郡。③大安元年(385年),迁江汉之人万余户至敦煌④进行屯田,带来了中原先进耕作技术,对开发建设河西走廊是有贡献的。
  第七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探讨
  一、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管理
  前凉延续了魏晋的管理体系,设西域长史和戊己校尉,管理楼兰及高昌屯田。
  以后前秦、后凉、西凉、北凉、北魏时在西域再未设戊己校尉。屯田都是由当地的军政长官负责。如前秦时期,高昌地区屯田是由驻龟兹的西域校尉和高昌太守管理。后凉在西域设有大都护,掌管西域的军政大权,当然也负责屯田。西凉日,西域高昌屯田属敦煌西夷校尉和高昌郡领导。北凉时,高昌屯田由高昌太守管理。其下设有兵曹史椽、司马和录事参军负责具体事宜。北魏时期,由驻鄯善的西戎校尉领导鄯善及焉耆两个军镇屯田。中央由尚书省的祠部主管,祠部下设有屯田郎中,主管屯田事务。
  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军队屯田的基层组织是“幢”。“千人为军,军置将一人;百人为幢,幢置帅一人。”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幢”普遍用作军队编制的一级组织。北魏军队也设幢将。《魏书·莫题传》载:“莫题初为幢将,领禁兵。”北凉军队也采用幢的编制。“幢”是十六国南北朝时期西域军队屯田的基层组织。有的屯军设有子使、戍主具体负责屯田管理。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的历史意义
  汉唐之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前后近四个世纪,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政权林立、取代频繁的分裂割据局面。虽然对中原与西域的关系产生了一定影响,但政治关系一直未中断,保持了对西域的统辖关系。丝绸之路的经济文化交流一直在进行,西域的屯田一直在坚持。可以认为,从汉朝开始形成的中原和西域不可分离的整体关系,经过数百年的历史锤炼,基础更加巩固,为后来唐王朝的大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屯田在促进西域与祖国统一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一,西域屯田,保证了西域驻军与中原派来的军政人员的粮食供应,减少了长途转运粮糈的开支,减轻了当地农民的负担。密切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人民之间的关系。同时,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传播到西域,促进了西域生产的发展。
  图20汉敦煌河仓城
  第二,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西汉时的南北两道是从敦煌西行出玉门、阳关西行一段后分道。一经罗布泊北边,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西行,称北道;一经罗布泊南边,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西行,称南道。至后汉明帝时,奉车都尉窦固率军击败匈奴呼衍王,取得伊吾地,乃开辟新道。出玉门关后西北行,经横坑、辟三龙沙及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合龟兹,为新道。魏晋时三道皆通。“从敦煌入西域,前有二道,今有三道。”①
  魏晋及前后相承的政权,都与西域各国保持了贸易关系或贡使关系,古代的贸易,很多是在所谓“聘使”、“朝贡”、“奉献”名义下进行的。曹魏时期,“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龟兹、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氏、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晋武帝统一三国后,北通西域,凡四夷入贡者,”②“南临海路,有二十三国 ③。
  北魏统一北方迁都洛阳后,“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款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①。商贸之盛,可见一斑。
  魏晋南北朝时期,高昌屯田,一直蓬勃发展,和新道的开辟,商贸的繁荣有很大的关系。其他如楼兰、尼雅、焉耆等地都是丝绸之路重镇,因此也进行过屯田。西域屯田,保证了丝绸之路畅通,保障了过往使者、商贾的食宿供应。
  第三,屯田士卒不仅进行生产,一旦有警,则持枪击敌,担负着保卫祖国边疆,保障西域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任务。西晋咸宁元年六月,鲜卑叛乱。“西域戊己校尉马循讨叛鲜卑,破之,斩其渠帅。”②次年,鲜卑首领阿罗多发动更大规模的叛乱,戊己校尉马循率屯田士卒并西域诸国部队征讨之,“斩首四千余级,俘生九千余人,于是来降”(同上书)。这一战役规模不小,说明西晋时戊己校尉在西域率领的士卒不少,能够进行较大规模的战斗。
  第四,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征战频仍,岁无宁日。许多农民避乱到西域,其中尤以高昌为多。前秦苻坚把汉江人2万余户,中州人7000多户和河西以东的数千户迁敦煌。因人满,一部分人迁到高昌屯田。北梁沮渠氏政权灭亡时,其王弟沮渠无讳把敦煌带来的万余家汉族人安置在高昌屯田。高昌之所以能容纳大批汉人,主要因为广开屯田,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由于人口增加,带来了汉族的技术和文化,又促进了高昌经济文化的繁荣。后来几届由汉人为王的高昌王国的建立,和高昌屯田的发展是有内在联系的。

附注

①房玄龄等撰:《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房玄龄等撰:《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陈寿撰:《三国志·魏书 ·张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陈寿撰:《三国志·魏书 ·明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房玄龄等撰:《晋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观堂集林·尼雅域北古城所出晋简跋》。 ①《江上波夫教授古稀纪念论集·历史篇》,日本国昭和十五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汉书 ·赵充国传》。 ②《晋书 ·武帝纪》。 ③斯坦因:《尼雅考古资料》,《尼雅河尽头以外的古迹遗址》。 ①斯坦因:《古代和阗》。 ①陈寿撰:《三国志·魏书·邓艾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魏收撰:《魏书 ·张寔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魏收撰:《魏书 ·张0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房玄龄等撰:《晋书 ·张骏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司马光:《资治通鉴·晋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晋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司马光撰:《资治通鉴·宋纪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李延寿撰:《北史·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陈寿撰:《三国志·魏书·西域传》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陈寿撰:《三国志·魏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陈寿撰:《三国志·魏书·鄯善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陈寿撰《三国志·魏书高祖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①魏收撰:《魏书·太祖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魏收撰:《魏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魏收撰:《魏书 ·李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魏收撰:《魏书 ·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魏收撰:《魏书·范绍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魏徵等撰:《隋书·食货志》,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令德棻等撰:《周书 ·李贤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房玄龄等撰:《晋书·苻坚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房玄龄等撰:《晋书·李暠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陈寿撰:《三国志 ·魏书 ·西戎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陈寿撰:《三国志 ·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房玄龄等撰:《晋书 ·四夷传 ·序》,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洛阳伽蓝记》。 ②房玄龄等撰:《晋书 ·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