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东汉时期西域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5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东汉时期西域屯田
分类号: K234.2
页数: 15
页码: 27-4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新疆市东汉时期西域屯田,包括了东汉初年与西域的关系、 东汉统一西域、东汉在西域屯田。
关键词: 东汉时期 西域屯田 屯田

内容

西汉王朝在西域稳固地统治了近70年,屯田事业的发展贯彻始终。
  汉平帝末年,王莽秉政后,对西域采取了民族歧视、残酷镇压的政策,激起了西域的叛乱,匈奴乘虚而人。西域绝,屯田废。
  元始中,戊己校尉徐普发现有新道:从车师后国出五船北,达玉门关。这条路很近,这是件好事。便与车师后王姑句商议将此路开通,姑句怕路通后,对来往官员的食宿供应很繁,负担不起,不同意开此路。徐普不是耐心地讲清道理,而是蛮横地将他拘留,姑句惧,“驰突出高昌壁,入匈奴”①。
  与此同时,住在若羌的去胡来王唐兜屡遭邻近的赤水羌侵袭,唐兜向都护但钦求援,但钦不睬。唐兜逃玉门关,不准入关,无奈,“即将妻子人民千余降匈奴 ②。
  ”
  王莽知道这两件事后,不但没有责备徐普和但钦,反而派使者向匈奴索人。匈奴答应还人,但请求免罪。王莽不听,“诏下会西域诸王,陈军斩姑句、唐兜以示之”③。这样不公正的处理,激起了西域各国的不满。
  公元9年1月,王莽废孺子婴,西汉亡,王莽称帝,国号新。派人到匈奴向单于通报王莽称帝的消息。同时更换单于的印,汉朝向单于颁发的印文称:“匈奴单于玺”,表示单于位在汉诸王之上。王莽改印文为:“新匈奴单于章”,单于的地位就和王莽的臣下一样了,单于怨恨。同时对西域诸王一律改称“侯”,遭到西域诸王的激烈反对。
  公元10年(建国二年),以广新公甄丰为右伯,当出西域。车师后王须置离与左右谋曰:“今太伯复出,国益贫,恐不能称。”欲逃入匈奴。戊己校尉刁护闻之, “将置离械致都护但钦在所埒娄城”,被但钦斩杀。置离兄辅国侯将众 2000人逃奴,并与匈奴一起攻车师。
  当王莽与匈奴、西域关系日益恶化,匈奴准备大举进攻的前夕,西域发生了一次严重的兵变。公元10年,戊己校尉刁护病,史陈良、终带、司马丞韩玄、右曲侯任尚密议:“西域诸国背叛,匈奴欲大侵,要死。可杀校尉将人众降匈奴。”①于是杀刁护一家四口,“尽胁吏士男女二千余人降匈奴 ”②。单于封陈良、终带为贲都尉。这一次兵变,沉重地打击了王莽在西域的统治。
  公元13年,匈奴单于死,弟乌累单于咸继位,欲和亲,王莽先允而后拒,“和亲遂绝,匈奴大击北边,而西域亦瓦解”③。焉耆先叛,杀都护但钦。至此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均被杀,西域大乱。
  天凤三年(16年),“乃遣五威将王骏,西域都护李崇,将戊己校尉出西域。诸国皆郊迎,送兵谷。焉耆诈降而聚兵自备。骏等将莎车、龟兹兵七千余人,分为数部入焉耆,焉耆伏兵遮骏。及姑墨,尉犁,危须国兵为反间,还共击骏等,皆杀之”④。唯戊己校尉郭钦将兵后到,引兵返回内地。李崇收余众退到龟兹。自此,匈奴乘虚而入,除莎车等国还在继续反抗匈奴外,西域大部丧失。当然屯田也就停止了。
  第一节 东汉初年与西域的关系
  武帝时,西域内属有36国,哀、平间自相分割为55国。王莽灭西汉称帝,对西域各国王贬称侯,由是西域各国生怨,焉耆先叛,数国响应,复依附匈奴。匈奴逐步略有西域,“敛税重刻,诸国不堪命”⑤。
  时有莎车王延,抵抗匈奴,不肯附属。延曾在汉元帝时做过侍子,久居长安,与汉友好。常常告诫自己的儿子们说:“当世奉汉家,不可负也。”⑥公元18年延死,其子康立为王,“率傍国拒匈奴”⑦如故。并保护了故都护吏士妻子千余口。东汉建立之后,康写信到河西问讯中国动静。并说: “思慕汉家。 ”建武五年(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以汉廷名义封康为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以统辖西域55国。
  公元33年康死,弟贤立为国王。贤虽仍称忠于汉朝,但野心勃勃,四处扩张,不再率傍国抗匈奴,而是攻灭拘弥及西夜国,并杀其王。公元4年(建武十七年),贤复遣使奉献,并请任命他为都护。大司空窦融向东汉光武帝刘秀建议:“贤父子兄弟相约事汉,款诚又至,宜加号位以镇安之。”帝即命贤为西域都护,派使者持都护印绶及车旗黄金锦绣赴西域。敦煌太守裴遵上书:“夷狄不可假以大权,又令诸国失望。”①汉光武帝又改变主意,收回都护印绶,改发大将军印。由是贤始恨东汉,而犹称大都护,移书诸国,各国均听其号令。
  公元45年(建武二十一年),车师前王、鄯善、焉耆等“十八国俱遣子入侍,献其珍宝。及得见,皆流涕稽首,愿得都护”。光武帝刘秀借口:“中国初定,北边未服,皆还其侍子,厚赏之。”②诸国大为失望。是时贤自恃兵强,知都护不出,欲兼并西域,对各国攻击日甚,送书鄯善王安:“会绝汉道。”攻杀龟兹王,并兼其国。鄯善王复上书,愿复遣侍子,更请都护。光武帝不耐烦地回答:“今使者大兵未能得出,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地。 ”③鄯善、焉耆不得已,复附匈奴。
  贤知汉光武帝无心经营西域,愈加骄横,灭伪塞国,攻大宛。杀于阗、姑墨、拘弥、子合等四国国王,遣将镇守其国。
  明帝永平三年(60年),于阗国人鉴于贤派的将军君得,贪婪残暴,攻杀之。贤两次派重兵攻于阗,结果大败而归。公元6年,于阗
  王广得将兵3万攻莎车,贤被捉杀。
  匈奴乘机遣五将发3万人攻于阗,广得乞降。
  西域内乱,东汉不问,匈奴坐收渔人之利,重新占有西域。
  第二节 东汉统一西域
  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都洛阳,称东汉光武帝。东汉建立之初,光武帝刘秀未遑外事,对西域采取放弃的方针,对匈奴采取妥协的政策,希望以此换取边境的安定。公元63年(光武六年)与匈奴通使,遣中郎将归德侯刘飒,大司马护军使匈奴,带了大批礼物,“赂遗金带,以通旧好”。而单于骄横,对使者“辞语悖慢”。公元70年(永平十三年),寇河东,州郡无力抵御,于是迁幽州和并州的人民于常山关、居庸关以东,以避其锋。匈奴左部遂跟到长城以内居住。朝廷一再忍让。只是在边郡增兵数千人,大筑亭侯、烽火。匈奴扰掠烧杀,逐步深入内地。公元77年至上党、扶风、天水。公元78年入侵上谷、中山,焚烧城邑,杀略甚众,北边无宁日。与此同时,在西北边境,匈奴胁西域诸国“共寇河西郡县,城门昼闭 ”①,因匈奴不时烧杀抢掠,白天都不敢打开城门,可见形势紧张之至。
  在东汉廷议中,耿秉首先提出对北匈奴应采取反击的方针。他慷慨激昂地陈词:“中国虚费,边陲不宁,其患专在匈奴。”耿秉认为妥协退让,不能保证边境安宁,应该“以战去战”②。他主张先取伊吾卢(今哈密境内)、车师等地,联络乌孙及其他地方,以断匈奴右臂。汉明帝刘庄接受了耿秉的建议,决心遵汉武帝故事,反击匈奴,重新经营西域。
  永平十五年(73年),明帝以窦固为奉车都尉,出屯凉州准备西进。第二年,明帝命窦固率耿忠诸将共万二千骑出酒泉;耿秉、秦彭率万余骑出居延塞;命祭肜、吴棠率1.1万骑出高阙;命来苗、文穆等1.1万骑出平城,五路出击匈奴。窦固、耿忠沿天山北部西进,击北匈奴的呼衍王于巴里坤湖一带,大败北匈奴,留军伊吾卢城,汉明帝置宜禾都尉,后又置都护、戊己校尉③。在西域重建统治,以陈睦为都护,驻龟兹。同时,派出戊己校尉驻车师前后部管理军队屯田。“西域自绝六十五载(若从焉耆杀王骏算起,止57年),乃复通焉。”④史称“一绝一通”。从这时候开始,东汉王朝再一次揭开了统一西域的序幕。历史上著名的班超,随军参战,后来在西域立下了赫赫的功勋。
  班超出生在书香门第、仕宦之家。父亲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编纂《汉书》的著名史学家。他博览群书,善于辞令,以勇谋著称。随兄到洛阳,为谋职替官府抄写文书,枯燥乏味。一日突然掷笔于地,仰天长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⑤他毅然投笔从戎。窦固出征天山时,班超在其部下做假司马(代理司马)率兵,在蒲类海及伊吾等战役中立了战功,受到窦固的赏识,派班超与郭恂带着36人出使西域。超很快抵达鄯善(在今罗布泊西岸),初到时受到热情礼遇,可后来就冷淡起来了。经了解是匈奴使者来此策反,鄯善王正犹豫不决,左右为难。班超当即召36人说:若鄯善王为匈奴使者所屈服,将会缚我们送匈奴,不但我们任务完不成,且将死无葬身之地。当今之计,唯有乘夜突袭匈奴使者,则鄯善破胆,定会功成事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众从之。当夜班超率36人往袭匈奴使者营地,时值大风,顺风纵火,班超等36人突入帐中杀匈奴使者及随从30余人。鄯善王大惊,遂臣属汉。
  汉廷因功升班超为军司马,率36人到于阗。于阗王广德因匈奴使者监护其国,对班超等一行礼意甚疏。于阗王宠信的一个巫师说:“神怒,何故欲向汉。汉使者有騧(黄马黑喙),急取以祠我。”班超佯允说:“请巫师亲自来取,以免认错。”巫师一到,勇士手起刀落杀掉巫师。于阗王早已闻知班超在鄯善的壮举,大恐,杀匈奴使者降汉。班超继续西进接连使疏勒、龟兹诸国内附。
  班超因功被封为定远侯。他派甘英出使大秦(东罗马帝国),虽然没有到达目的地,却到了安息(今伊朗)西部边界,扩大了东汉王朝的影响。班超晚年请求回朝,上书和帝:“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①公元02年,他以70高龄回到洛阳,一个月后与世长辞,西域人民闻讯悲恸落泪。班超在西域30年,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出了重大贡献。《后汉书·西域传》为此赞曰:“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 ”他们的业绩在千百年后的今天,犹令人钦佩。
  第三节 东汉在西域屯田
  东汉明帝于公元73年(永平十六年)派大军北征匈奴、西取伊吾卢,并留吏士屯田,开始着手经营西域。惜后任者未能贯彻始终,经营西域的方针摇摇摆摆,反映在屯田上,时断时续,因而出现了西域三绝三通的现象。自公元6年,五威将王骏在焉耆被杀、戊己校尉郭钦率部退回关内后,西域绝。公元73年,奉车都尉率部大败匈奴,取伊吾卢等地后,东汉和西域首通,先后在伊吾卢、金满城、柳中、楼兰进行屯田。是为一通。公元77年(建初二年),汉章帝以“不欲疲敝中国”为由,撤都护、废屯田,是为二绝。公元9年(永元三年),车骑将军窦宪遣副校尉阎槃率部掩击伊吾,破之。北匈奴大部西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命班超为西域都护,设戊己校尉驻高昌壁,这次先后进行屯田的有高昌壁、且固城、伊吾卢、疏勒等处。是为二通。公元07年,安帝鉴于“西域阻远,数有背叛”。西域“险远,难相应赴,诏罢都护”。屯田再废,是为三绝。公元23年(延光二年),班勇将兵五百出屯柳中,重新统一西域,再次组织屯田,是为三通。从此以后,屯田基本稳定下来。东汉经营西域,首先屯田伊吾卢,以后陆续屯田的地方有柳中、楼兰、金满城、疏勒、且固城、昌壁、精绝等地。现按丝绸之路北道、中道、南道分述如下。
  一、北道(伊吾卢、金满城、且固城)屯田
  伊吾卢屯田
  伊吾,秦时称伊吾,汉时改称伊吾卢。在今哈密市西60公里处。伊吾卢为西域门户,与匈奴毗邻,是西域的战略要地。这里气候温和,土壤肥沃,著名的哈密瓜就出产在这里。《汉书·西域传》载:“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葡萄。其北又有柳中,皆膏腴之地。故汉常与匈奴争车师、伊吾,以控西域焉。 ”
  东汉与匈奴在伊吾卢反复较量,每次夺得伊吾卢立即组织屯田。由于争夺之频繁,出现了屯田屡办屡停的局面。
  汉明帝决心效武帝着力经营西域。派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率士卒200人在天山东部,大败匈奴。《后汉书·明帝纪》载:永平“十六年春二月..窦固破呼衍王于天山,留兵屯伊吾卢城”。关于这一战役的经过,《后汉书·窦固传》是这样记述的:“(窦)固、(耿)忠至天山,击呼衍王,斩首千余级,呼衍王走,追至蒲类海,留吏士屯伊吾卢城。”在这一战役中,班超以假司马(代理司马)的名义,率士卒与匈奴激战,打得很出色,为窦固所赏识。“奉车都尉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俱使西域。 ”①
  这次伊吾卢屯田,进行了整整四年,到公元77年3月,汉章帝“不欲疲敝中国以事夷狄”。于建初“二年(77年)三月,复罢屯田伊吾,匈奴因遣兵守伊吾地 ”②。这次屯田的停止,显然是缺乏战略远见的。
  公元 90年(东汉永元二年),车骑将军窦宪派副尉阎槃率 2 000骑掩击伊吾。攻克之后,东汉第二次在伊吾卢进行屯田。
  公元92年(永元四年),“使中郎将任尚持节卫护屯伊吾”③。公元93年,已降汉的匈奴於除鞬叛逃,帝遣任尚率屯田士卒与将兵长史王辅所率千余骑追斩於除鞬。
  延平元年(106年),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于疏勒,会温宿、姑墨皆叛,被副校尉梁慬大败之,西域叛乱被平定,因路远书信迟到,公卿以为西域阻远,数有背叛,其费无已。遂于公元 07年(永初元年)“罢都护,遣骑都尉王弘发关中兵,迎懂、禧、博及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 ”④。西域的叛乱被平定下去后而放弃西域屯田,可见东汉政府腐败之至。
  公元 9年,长史索班率 000余人,收复伊吾卢并行屯田,同时招抚西域各国。《后汉书·西域传》载:“敦煌太守患其(指匈奴)暴害。元初六年,乃上遣行长史索班,将千人屯伊吾以招抚之,于是车师前王及鄯善王来降。”仅数月,“北匈奴复率车师后部王共攻没班等。遂击走其前王。曹宗请兵北击匈奴,复欲进取西域,邓太后不许”。其后北匈奴与车师屡寇河西,朝廷不能禁。有的大臣竟提议: “闭玉门关、阳关,以绝其患。
  公元123年(延光二年),复以班勇为长史出西域,再次统一西域。公元131年,伊吾卢再次恢复屯田。为了加强领导,置伊吾司马一人。“帝以伊吾旧膏腴之地,傍近西域,匈奴资之以为钞暴,复令开设屯田,如永元时事,置伊吾司马一人” ①,此是顺帝永建六年之事。
  这次恢复屯田后,由于政治局面较稳定,屯田事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建成西域一个大的屯田基地。屯田士卒不仅进行屯田,还参加了保卫边疆的战斗。公元5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士卒3000余进攻伊吾,伊吾司马毛恺率屯军500人迎战失败,全军覆没。敦煌太守马达率兵4000救援,匈奴闻讯,引兵西去。伊吾卢屯田虽受到一次挫折,但随即恢复。
  金满城屯田
  金满城又叫侯城,即今吉木萨尔县北十二公里处护堡子遗址,汉时属车师后部,是丝绸之路的北道重镇,是北疆的战略要地。
  永平十六年(74年)春,窦固击败匈奴于天山以后,永平十七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请耿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驸马都尉耿秉攻克车师,其王降。“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以耿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置数百人。”②这是金满城首次屯田。耿恭到任后,首先致书友邻乌孙王,“大昆弥已下皆喜欢。遣使献名马,愿遣子入侍”③。恭乃发使赍金帛,迎其侍子。
  公元76年(永平十八年)3月,北单于遣左鹿王攻车师,耿恭派300人赴援,与匈奴大队骑兵遭遇,经过激战全部壮烈牺牲。匈奴接着攻杀后王安得。围攻金蒲城,耿恭登城指挥,与士兵并肩战斗,抵抗匈奴进攻。他们使用毒箭杀伤敌人,传语匈奴: “此汉家神箭。 ”中矢者伤口溃烂,匈奴大惊。会天降暴雨,恭与士兵冒雨击敌,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①恭以疏勒城(今吉木萨尔城南泉子街附近)依山有涧水利于固守,乃引兵据之。7月,匈奴又来攻疏勒,耿恭募先登数千人向匈奴冲去,胡骑散走。匈奴兵乃长期围困,断涧水。恭于城中凿井十五丈仍不见水,吏士干渴,笮马粪汁而饮。再深掘井,泉水涌出,众呼万岁。恭令士卒扬水示匈奴,虏以为神,遂引兵去。
  时焉耆、龟兹攻殁都护陈睦,围关宠于柳中,救兵不至,车师复叛,并与匈奴联兵攻耿恭。后王夫人是汉裔,常将匈奴情况通知耿恭,并助以粮饷。数月后 “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卒推诚同生死,故皆无二心” ②。上下同心,誓与疏勒共存亡。匈奴招降,宣称 “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妻以女子”,无一动心。单于大怒,围攻甚急,终不能克。
  帝遣秦彭与谒者王蒙率士卒7000余人,会师柳中,攻车师,克交河,斩首3800余人,匈奴逃。车师惧,复降汉。旋命范羌率兵2000余人,越北山,迎耿恭。大雪丈余,吏士排除万难,兵趋城下。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惊。范羌乃大呼:“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涕泣。明日,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出发时有26人,次年3月到玉门,“惟剩3人,衣履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上书称: “耿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时称: “节过苏武 ”③。
  公元90年(和帝永元二年),窦宪派阎槃收复伊吾,车师前部和车师后国再次归汉。公元91年恢复金满城屯田。《后汉书·西域传》载:汉和帝永元三年“又置戊部侯,居车师后部侯城”。由戊部侯率士卒在此屯田戍守。公元107年,西域诸国叛,攻都护任尚,虽经平定,但西域屯田士卒均被撤回关内。
  公元 119年,东汉曾在后部进行短期屯田,据《后汉书·西域传》载: “永宁元年(20年),后王军就及母沙麻反叛,杀后部司马及敦煌行事。 ”《后汉书·释语》称:“司马即戊校尉所统也,和帝时置戊己校尉镇车师后部。行事谓前行长史索班。”当时索班出塞,率千余人复伊吾,行屯田。车师王、鄯善王来降,未说车师后王来降,所以屯田金满城是值得商榷的,但索班兵屯伊吾卢,一定会派出警戒部队,由司马率领前进与伊吾卢相邻的金满城某地驻屯,则是符合军事部署的。
  公元1 25年(延光四年)秋,班勇发敦煌、张掖、酒泉 6 000骑及鄯善、疏勒、车师前部兵击后部王军就,大破之,首虏 8 000余人,牛马牲畜 5万余头,捕得军就及匈奴持节使者,将至索班殉难处斩之。更立故王子加特奴为王,车师六国悉平,立即恢复车师后都屯田。
  且固城屯田
  且固城在车师后部国境内,但其具体位置不详。方英楷先生认为金满城即且固城,此说可供参考。
  公元153年,东汉在车师后部设有戊部侯,率吏士进行屯田。戊部侯曾与车师后王发生激烈矛盾,激起了一件反叛事件。据《后汉书·西域传》载:“永兴元年(53年),车师后部王阿罗多与戊部侯严皓不相得,遂忿戾反叛,围攻汉屯田且固城,杀伤吏士。”从这条资料可知:东汉政府到车师后国的戊部侯名严皓,驻屯且固城;率吏士进行屯田;车师后王与戊部侯发生尖锐矛盾,便率部攻打且固城的屯田吏士;由于屯田吏士的英勇抵抗,加之后部侯炭遮反对阿罗多的这种做法,而率部降汉。阿罗多不得已,仅将其母、妻子共百余骑北逃匈奴。
  敦煌太守立后部故王军就质子卑君为后部王,阿罗多又返后部与卑君争国,戊校尉阎祥更立阿罗多为后部王,卑君还敦煌,以后部三百帐归其统之。
  二、中道(柳中、高昌壁、疏勒)屯田
  柳中屯田
  柳中在今鄯善县西南的鲁克沁。是西域的军事要冲,丝绸之路上的名城。土质优良,气候温和,适于种植。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11月,窦固引兵击败匈奴,复车师。汉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后汉书·耿恭传》载:汉破降车师后,“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屯后王部金蒲城。谒者关宠为戊己校尉,屯前王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至此,柳中城成为东汉在西域的屯田基地。公元75年(永平十八年)8月,匈奴大举进攻西域。龟兹、焉耆等国联兵攻杀西域都护陈睦。匈奴攻占车师前国,围关宠于柳中,经过英勇抵抗,关宠战死,全军覆没。公元76年月,酒泉太守段彭率部出塞援西域,会兵柳中,攻车师,克交河,大败匈奴。但汉章帝却命:“迎还戊己校尉。”罢西域屯田。
  公元 9年(和帝永元三年),东汉政府第二次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重开柳中屯田。公元07年(安帝永初元年),汉廷派部队“迎还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 ”①,屯田又停。
  屯军撤出西域,匈奴呼衍王屡屡发兵侵袭河西,四郡人民不胜其苦。公元23年(安帝延光二年),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三策:“令以酒泉属国吏士二千余人集昆仑塞,先击呼衍王,绝其根本。因发鄯善兵五千人胁车师后部,此上计也。若不能出兵,可置军司马,将士五百人,四郡供其犁牛,谷食,出据柳中。此中计也。又如不能,则宜弃交河城,收鄯善等悉使入塞。此下计也。..故孝武愤怒,深为长久之计,命虎臣,浮河绝漠,穷破虏庭。当斯之役,黔首陨于狼望之北,财币靡于庐山之壑,府库单竭,杼楼空虚,筭至舟车,赀及六畜,夫岂不怀,虑久故也。..若弃而不救,则河西四郡危矣。”②又安帝采纳了张珰的中计,命班勇为长史,“将弛刑士五百人,西屯柳中,勇遂破平车师”③。延光三年正月,班勇至楼兰,以鄯善归附,特加三绶。勇宣以恩信,龟兹王白英率姑墨、温宿诣勇请降。班勇即发其步骑万余人至车师前王庭,击走匈奴伊蠡王,收得车师前部 5 000余人。西域遂定,还柳中屯田。
  高昌壁屯田
  高昌壁在今吐鲁番城东的阿斯塔那附近。由于车师地接匈奴,高昌壁处于军事前沿要塞,西汉曾在高昌置戊己校尉,并行屯田。汉和帝永元三年(9年),班超定西域。“因以超为都护,居龟兹。复置戊己校尉,领五百人,居车师前部高昌壁。”①500人着200人担任警戒任务,300人屯田是可能的。人以种地20亩计,屯田面积约在6000亩左右。公元107年罢屯田。“永初元年,西域反叛,以勇为军司马,与兄雄俱出敦煌,迎都护及西域甲卒而还,因罢都护。 ”②后西域绝,无汉吏十余年。
  班勇率部500人,出塞屯柳中后,公元124年(安帝延光三年),勇发龟兹等国兵万余人并屯田吏士,大败匈奴于伊和谷,攻克车师,收得前部 5 000余人。降车师,重开高昌壁屯田。
  公元175年(灵帝熹平四年),于阗王安国擅出兵,攻拘弥,杀其王,死者甚众。为打击于阗的侵略行为,扶助弱小,“戊己校尉,西域长史各发兵辅立拘弥侍子定兴为王 ”。屯田士卒参加了这次军事行动。东汉末年,董卓曾任西域戊己校尉③。
  疏勒屯田
  疏勒,即今喀什市附近的疏勒县。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漠西缘,西域西陲门户,丝绸之路重镇。这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宜农宜牧。
  公元74年(永平十七年),班超率36人,先后降服楼兰、于阗后,到达疏勒。时龟兹王建,倚恃匈奴攻破疏勒并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超到疏勒,遣吏田虑先到兜题所居槃橐城,乘间缚兜题,超释而遣之,立疏勒故王兄子忠为王。于是,国人大悦。
  公元前60年,汉置西域都护府后,疏勒即受汉号令受西域都护府管辖。公元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万人,攻破姑墨石城。为了重新统一西域,上疏请兵:“前世议者皆曰取三十六国,号为断匈奴右臂。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臣见莎车、疏勒田地广肥、草牧饶衍,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 ”汉章帝采纳了这一建议,于公元 80年“遂以干(徐干)为假司马,将弛刑及义从千人就超” ④。公元9年任命徐干为长史,仍驻疏勒,率兵屯田,不仅在经济上种田积谷,以解决部队的粮食自给,更重要的是与龟兹、高昌在军事上形成互相策应的战略态势。
  接替班超都护职务的是戊己校尉任尚。班超离任时告诫任尚:“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蛮夷难养易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①任尚不听班超叮嘱,行事峻刻,引起西域诸国不满。东汉在河西、青海征兵,准备前去弹压,又引发了羌族人民大起义。有的大臣说:“西域路太远,数有背叛,吏士屯田,费用太大,得不偿失。”公元107年,汉安帝罢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撤伊吾等地屯田,北匈奴又入西域。
  公元119年,汉安帝同意敦煌太守曹宗的主张,遣行长吏索班,将千余人屯田伊吾②,被北匈奴与车师后王勾结袭杀。为此朝廷又引起辩论,多数大臣主张玉门闭关,放弃西域。敦煌太守张珰上书陈策:“失西域则河西不能自存。”班超之子班勇“少有父风”,他说:“东汉明帝命虎臣出征西域,故匈奴远遁,边境得安。”③力主收复西域。尚书陈忠也上奏慷慨陈词,其中“议者但念西域绝远,恤之烦费,不见先世苦心勤劳之意 ”一句,可谓感人之语。公元 23年,汉廷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取代西域都护),经营西域。公元 27年,西域重获统一。史称 “三绝 ”、“三通”。
  三、南道(楼兰、精绝、于阗)屯田
  楼兰屯田
  楼兰为西域的城郭诸国之一。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和最近一个世纪以来断断续续的考古材料证明,这个王国的位置在今罗布泊周围,其范围包括孔雀河以南,南抵今若羌县的米兰、墩力克一带,西濒塔克拉玛干沙漠,东与敦煌接壤,其西北可通焉耆、龟兹,西南可至若羌、于阗等南道诸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即从楼兰分为南北两道,通往中亚、印度及欧洲。今罗布泊西北岸边、孔雀河南岸7公里处的楼兰古城,可能就是当年楼兰王国的中心城市。此城是东西交通的枢纽,东西方来往之使者、商人、旅客必经之地,也是西域的军事重镇。
  秦汉之前,我国内地好像还不知道这个王国的情况,到司马迁撰《史记》时,才知有楼兰国,而消息之来源还是从匈奴人那里得来的。《史记·匈奴列传》称文帝四年(前76年),匈奴冒顿单于给汉文帝写信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这是我国史书中第一次出现这个王国的名称。从此以后,国内对楼兰的情形逐渐了解,因而给我们保存了许多材料。张骞通西域后,楼兰(后改国名为鄯善)的情况在《汉书》和其他古籍中屡有记载,这些记载便成了我们今天认识楼兰和研究楼兰屯田的重要资料。本世纪以来,外国探险家和我国的考古学家在楼兰王国境内进行过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从调查与发掘中得到了大批文物,这就给我们了解楼兰屯田提供了更加有力的物证。
  从文献和考古中我们知道,在汉文帝四年以后,武帝元封三年(前08年)之前,楼兰王国在政治上是隶属匈奴僮仆都尉的。元封三年,武帝遣从票侯赵破奴击车师,俘楼兰王,楼兰才降于汉朝。
  楼兰降汉后,虽基本上摆脱匈奴控制,但有时也受匈奴的军事压力和反间,经常为难汉朝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汉昭帝时,楼兰王竞又公开叛汉归匈,昭帝派傅介子刺楼兰王,改其国名为鄯善,并劝说新立的楼兰王迁都于罗布泊以南的伊循城,从此楼兰王国便更名为鄯善,《后汉书》记载的和考古证明的有关楼兰的屯田,实际上包括了楼兰王国后期和鄯善王国时期的屯垦情况。
  西汉在楼兰的屯田,《汉书》没有明确记载。但930年在罗布淖尔出土的汉简文书,似乎表明西汉在楼兰进行了屯垦的尝试。例如:宣、元之际,汉在楼兰置军侯、设亭燧、开井渠、置仓库(居卢訾仓便是一个最大者),如无屯田,似不可想象。
  但是,汉在楼兰之屯田,确应以东汉时规模为大。这一时期的卓有成效的屯垦,为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楼兰地区的屯田和经济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东汉屯田于楼兰应是从汉明帝时开始的。这条史料我们得自于《后汉书·杨终列传》。据此传文,杨为东汉章帝时之校书郎。建初元年(76年),他在他的上疏中称:“自永平以来,仍连大狱,有司穷考,转相牵引,掠考冤滥,家属徙边,加以北征匈奴,西开三十六国,频年服役,转输繁费,又远屯伊吾、楼兰、车师戊己,民怀思土,怨结边域..”杨终此议,实有畏难退缩之意,曾遭班固等力主屯田西域者之反对。于是,杨终又辩曰: “..今伊吾之役,楼兰之屯,久而未还,非天意也。 ”于是章帝采纳杨终的妥协主义,停止了边屯。
  杨终的主张,应该说是有损西域屯垦事业的,但我们从其两次奏章中看出,楼兰的屯田确从明帝西征北匈奴时开始,屯田劳动力大部是明帝时因冤狱而流放的株连者。
  东汉时的楼兰屯田,规模甚大,成效显著。 1980年4月,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楼兰考古队在楼兰古城官署采得标本,此标本经碳 4测定,其校正年代为距1950年前之865±80年,也就是说,古城的官署建筑物应该是东汉初期遗留下来的。与此相联系的是考古队又在同一地点的一堆废木料底下发现了堆积厚达70厘米、宽米的一批糜子,糜子中夹杂着小麦(经科学鉴定,这里拣到的小麦花是当今世界上最早、保存得最为完整的小麦花)。这一发现,正是东汉楼兰屯田的有力证据。
  东汉的楼兰屯田,还有另一个垦区,即前汉的伊循。伊循自傅介子惩楼兰王之后即为鄯善国都。考古学家考证结果,伊循即今若羌东北的米兰一带。现在我国的水利工作者已经经过周密调查和测绘,将车尔臣河下游和米兰河流域的汉代灌溉系统复原了出来。这一灌溉系统呈树枝状散开,工程配置相当严密和科学。郦道元《水经注》曾记载: “敦煌索励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酒泉、敦煌兵千人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人,横断注宾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野,胡人称神。大田三年,积粟百万,咸服外国。”从这一记载观之,今若羌一带及米兰以东地区之开发,索励与毛奕是有功劳的,东汉以后在这一区域内有长史之设,恐与其地的大规模开发不无关系。考古学家黄文弼考证,“注宾河 ”即今之车尔臣河,车尔臣河下游,当然亦在楼兰国范围。
  精绝屯田精绝,西汉三十六国之一。位于塔克拉玛干南缘,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今民丰县城北 50公里处,今尼雅遗址即古精绝国都。
  956年从民丰的汉代尼雅遗址中,曾出土 “司禾府印 ”一方。边长 2厘米,高.7厘米。据考古学家王炳华先生考证: “司禾府是汉晋时期与屯田事务有关的一个机构。”可见精绝曾进行过屯田。但其规模和人数、起止时间,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考证。
  于阗屯田
  于阗即今和田市。位于西域南部,昆仑山北麓,西汉时西域三十六国南道大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地扼东西交通咽喉,是汉与匈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死,焉耆乘东汉大丧,发兵攻击并杀死西域都护陈睦,班超在西域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次发兵围攻疏勒,超固守槃橐城,与疏勒王忠互相策应,坚守一年多。肃宗初即位,以都护陈睦战死,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乃下诏班超还中原。
  班超接旨忍痛从疏勒启程,准备沿丝绸南道返回。疏勒人民闻讯震惊,惧复为匈奴、龟兹所灭。都尉黎弇流泪说: “汉朝使者扔下我们不管,我们又要被龟兹灭亡了。 ”说罢当众抽刀自刎。班超含泪挥别,走到于阗,国王大臣环跪在地,抱住马腿,苦苦挽留。班超深受感动,决心为西域各族人民的利益而献身。他拨马返回疏勒,上书呈请留在西域。先后平定疏勒、莎车的叛乱,击退了大月氏的大规模入侵。并派人到乌孙同大昆莫、小昆莫加强了联系,龟兹及姑墨、温宿等地自动臣属于汉。公元 88年,汉和帝即位。东汉与南匈奴联合,连年大败北匈奴。公元9年,北匈奴大部西迁,东汉再次统一西域,正式任命班超为都护,都护府设于龟兹它乾城;任命徐干为长史,驻在疏勒。又重新设立戊己校尉于车师之高昌壁,设置戊部侯于车师后部之侯城。再次恢复屯田,史称“二绝二通”。
  章帝元和元年(84年),汉廷“复遣假司马和恭等四人将兵八百诣超。超因发疏勒、于阗兵击莎车”①。这次出兵因疏勒王忠叛、康居遣精兵救莎车,因而未能获胜。次年,“超发于阗诸国兵二万五千人,复击莎车”②。和恭将800士卒,驻屯何地?史籍未载。根据疏勒已有徐干所率 000余名士兵驻屯,当不会再将和恭所率800名士兵驻此。于阗是战略要地,与疏勒在军事行动上可以互相策应,于阗又是水土肥美、宜农宜牧的好地方,从军事部署与屯田需要以及屯田军与于阗军共同参加军事行动等情况来判断,和恭所率士兵似应驻屯于阗,在于阗进行屯田,当然还需要学者们进一步考证。

附注

①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⑥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班固撰:《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总叙》,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耿秉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范晔撰:《后汉书 ·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 ·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章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南匈奴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范晔撰:《后汉书·梁懂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西域传·总叙》,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耿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耿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耿恭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耿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耿恭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 ·梁慬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晔撰:《后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陈寿撰:《三国志·魏书 ·董卓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范晔撰:《后汉书 ·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 ·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 ·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范晔撰:《后汉书 ·班勇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①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范晔撰:《后汉书·班超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