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屯田起源初探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4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屯田起源初探
分类号: F329.045
页数: 3
页码: 4-6
摘要: 本节记述了新疆市屯田起源初探,西域屯田始于西汉元封年间(前0~前05年)。据《汉书·西域传·乌孙国》载: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肱雷为塞 ”。在此筑塞屯田,为西域最先屯田者。以后相继在轮台、渠犁、北胥鞬、赤谷、伊循等地进行屯田。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屯田 起源

内容

屯田是一项伟大而奇特的政策,“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古今守边备塞之良法”①。故两汉以来,历代英明的君主,有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积极倡导与组织屯田。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②因此,屯田世代沿袭,无代无之。屯田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大体有西汉说、秦说、西周说三种。
  现在主张屯田是创于西汉的学者较多。其根据是,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跃马南下,肆意掠杀,严重地威胁着边境的安全。汉廷曾采用和亲、忍让的办法,结果无效。文帝时太子家令晁错上言:“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旧居。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往来转徙,时去时至,转牧行猎于塞下,我守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则远县才至,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不安矣。”又说:“陛下幸优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叩石,布渠答(指铁蒺藜)..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民称圣明。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③,是为民屯之始。
  大规模的推广屯田,则是汉武帝执政时期。
  公元前 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 “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④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徙山东“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其后又于元狩五年(前8年)、元鼎六年(前年)和太和元年(前04年)三次移民实边,在西北地区置民屯⑥。
  以上民屯,规模巨大,人口达 90余万。
  西汉军屯,始于元狩四年(前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幕南无王庭”,匈奴远遁。“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 ”①
  太初元年(前04年)“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②,三年,“益发戍田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③,。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后,于轮台、渠犁皆置田卒遣使者校尉领之④。昭、宣之际,军屯继续发展。昭帝采纳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兵田轮台。又元凤四年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楼兰””“⑤。宣帝时,先有地节二年遣侍郎郑吉将免刑罪人屯田渠犁,“积谷以攻车师”⑥,是为犯屯之始。后于神爵之时,采纳后将军赵充国“罢兵屯田,以待其敝”之策,置军屯于湟中,“”分步兵九校吏士各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⑦。最后在战胜先零羌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宣帝又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5万人至敦煌,“穿井渠,建庐仓,积谷通渠”⑧。以屯田为征讨昆弥之基地。又遣常惠将三校士卒屯田赤谷城⑨。直到元帝之世,军屯仍积极推行。
  唐启宇、杨寿川先生持这种观点:汉文帝始创屯田,武帝发展屯田,昭、宣之世,屯田臻于完备。
  臧嵘先生则认为,屯田不是始于汉代,而是更早地始于秦始皇之时。《史记·主父偃传》提到秦始皇在朔方屯田实边是为“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原文是:“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不屯田,何以省转输戍漕。《史记》中记载的约七八处,主要在我国北方的河套一带,以及南方的桂林、象郡、南海等郡。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在边疆长期定居下来。如《汉书·地理志》载:“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 ”这些谪民,就是从内地迁往边疆的政治移民。
  刘光华先生则认为秦时没有屯田。
  第三种观点认为屯田既不是始于汉代,也不是秦时,而是更早,创始于西周。于省吾先生曾对甲骨文关于“圣田”一词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为“圣”字即 “垦”字。 “圣田 ”即“垦田 ”。据此结论说: “商代统治阶级为了扩大生产,集中财富,在农业方面除去大令众人(众人是商周时的奴隶)协田和藉田外,又派遣爪牙率领众人,到远方异域,经年累月地从事艰苦劳役,对劳动人民剥削和压迫。”①关于垦田上的劳动者,于先生认为是“众人”或“族人”。领导者是商王的爪牙,远方异域,指被征服的其他方国。
  于先生进而对周金 “六自 ”、“八自 ”(引者注:西六自、殷八自是国家的正规部队)中的 “冢司土 ”、“司佃事 ”、“司艺 ”等予以考证后结论说: “总括上述,则周王朝所辖的军队,既然都设有冢司土、司佃事、司艺、司牧及冢司马等专职,以掌管土地、农佃、种艺、放牧、马政等各项有关生产方面的事务,则在军队的物质生活供应上,只要取偿于军队的经常驻在地,便可以自给自足,省却了转粟输刍之劳。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屯田制。 ”②
  屯田究竟始创于何时,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屯田制创始于西周,逐步发展演变,到西汉时,屯田有军屯,有民屯,还有犯屯,其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
  西域屯田始于西汉元封年间(前0~前05年)。据《汉书·西域传·乌孙国》载: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肱雷为塞 ”。在此筑塞屯田,为西域最先屯田者。以后相继在轮台、渠犁、北胥鞬、赤谷、伊循等地进行屯田。以西汉为鉴,历代相沿。纵观历史,凡兴屯田,西域安,丝路通;屯田废,西域乱,丝路绝。大量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东汉时屯田的三废三兴,影响到丝绸之路的三绝三通,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