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丝绸之路与西域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38
颗粒名称: 绪论 丝绸之路与西域屯田
分类号: F329.04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新疆市丝绸之路与西域屯田,包括l了丝绸之路开通与屯田、屯田起源初探等。
关键词: 丝绸之路 屯垦 研究

内容

第一节 丝绸之路开通与屯田
  丝绸之路有绿洲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后来又有了海上丝绸之路。本书研究的主要是绿洲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开始养蚕、缫丝、织绸。到了汉代,制造丝绸的技术有了新的提高。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我国织造的丝绸运到中亚波斯(今伊朗)、地中海沿岸及罗马等地,引起西方人的惊奇和喜爱。人们便把我国称为 “丝国 ”把这条道路,称为 “丝绸之路”。汉武帝为了保障 “丝绸之路”畅通,于公元前101年在,西域设立使者校尉,率领士卒数百人,在轮台、渠犁一带进行屯田,以供给和保护来往使者和商贾。据《汉书·张骞传》载:西汉“张骞凿空”后,“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岁中使者多者十余辈,少者五六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返。”惜“丝绸之路”并非通达无阻,由于历史诸多原因,而是时通时绝。由此,“丝绸之路”便和西域屯田结下了兴衰与共的特殊关系。
  从西汉开始在西域屯田戍边,历经东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元、明、清,屯垦事业有兴有衰。对屯垦事业的评述,有褒有贬,毁誉兼有。
  纵观两千多年的屯垦史,凡兴屯田,西域兴,边疆就迅速得到开发,经济繁荣,丝绸之路畅通,各族人民的交流和团结就加强,边防巩固,祖国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当屯田废弛的时候,边境就不安宁,甚至产生分裂祖国统一的封建割据政权,往往招致强敌入侵,丝绸之路阻绝,经济凋零,生灵涂炭,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前 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纳入中国版图以来,西域的稳定与否,关系着国家的安危。清代名将左宗棠在论述新疆的战略地位时写道: “盖新疆本秦陇之屏障,燕晋之藩篱,亟宜经营。 ”他又追溯历史的教训: “汉唐之盛,奄有西北。及其衰也,先捐西北,以保东南。国势浸弱,以底灭亡。 ”①在经营西域中,“屯垦戍边 ”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古以来,西域维护祖国统一与阴谋分裂的斗争,时断时续,异常尖锐复杂。实践证明,屯垦戍边实边,是新疆这个特定地区的客观需要。因此,历史上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是屯田戍边事业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三国时的政治家曹操说:“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②元世祖忽必烈讲道:“古者,寓兵于农,汉魏而下,始置屯田,为守边之计,有国者,善用其法,则亦养兵息民之道也。”③明太祖朱元璋教导其部下说:“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若屯田。”④他曾先后让两个儿子率河南、山西的卫军到蒙古筑城屯田。一个儿子去辽宁,一个儿子到甘肃率军屯田。清代名将左宗棠写道:“历代之论边防,莫不以开屯为首务,或办于用兵之时,以省转馈,或办于事定之后,以规划久远。 ”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历史上也不乏一些不识大局,目光短浅的决策者,他们往往侈谈什么“西域绝远”,“荒凉贫瘠”。认为经营西域是“耗中事边”,得不偿失。忽视西域是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它对祖国安全的战略价值,忽视屯垦戍边,于是出现了屯垦戍边的时兴时废。清代李鸿章就认为,统一新疆是“徒收千里之旷地,而增千百年的漏卮”。他觉得新疆是个包袱,因此主张“暂弃关外”。当然用不着屯田戍边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已证明了屯垦戍边的重要性。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国力每况愈下,而新疆在内优外患的情况下,始终统一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再一次印证了屯田戍边的历史贡献,它将永载史册。
  在经营西域中,“屯田戍边”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在边疆稳定、祖国统一、西域开发、丝绸之路畅通、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中,作出了历史的贡献。但历代屯田的命运,并不能令人满意。历代屯田沿着一个“兴起 ——繁荣 ——忽视 ——湮灭”,“一代而终”的怪圈运行着,汉代如此,唐代如此,清代也没逃出这个规律。这里除有中原动乱、政权更迭、强敌入侵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边境动乱时,屯田戍边就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屯田戍边的重要性是容易为人所认识并积极加以扶持的;但当边境安定,国泰民安之时,人们就往往不太注意它的存在及其战略价值而轻视它,甚至废弃它。
  清代屯田布局,重北疆而轻南疆,由于在天山以北大举屯田,有效制止了沙俄蚕食和鲸吞的阴谋,而南疆则发展甚缓,以致浩罕煽动叛乱接连不断,这个教训是很沉痛的。
  1952年毛泽东主席发布命令:“我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师转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济建设师的改编计划,将光荣的祖国经济建设任务赋予你们,你们过去曾是久经锻炼的有高度组织性纪律性的战斗队,我相信你们将在生产建设的战线上,成为有熟练技术的建设突击队。你们将以英雄的榜样,为全国人民的,也就是你们自己的未来的幸福生活,在新的战线上奋斗,并取得辉煌的胜利。你们现在可以把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有事需要召唤你们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战斗的武器,捍卫祖国。 ”
  1952年2月,毛泽东主席发布《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批准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十一个师转为经济建设师,到新疆、广东、山东、云南、江苏、宁夏等省开荒造田,有的办农场,有的办工业、搞石油,有的搞建筑。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7个师开进黑龙江省“北大荒”。这些整师整团集体转业的部队,遵照毛主席的命令,“将战斗的武器保存起来,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由军转民。如铁道兵开进北大荒的师,改组为农场管理局,团长改任场长,政委改任书记,战士变成农工。
  1954年,党中央、毛主席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形势后,决定成立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保留了解放军的体制和政治工作制度。并赋予屯垦戍边的使命,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军垦战士一手拿镐,一手持枪,平时生产,有警持枪击敌,无警放下手中的武器。
  1962年新疆发生“伊塔事件”和伊宁“5·29”暴乱事件,兵团农四师迅速派民兵平定了叛乱,并奉命派大批干部和职工进行“三代”,减少了边民越界逃跑后的损失。毛主席接到报告称赞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有了情况能打仗,我看有希望。 ”
  20世纪80年代初,“三股势力”在新疆连续制造动乱和暴乱事件。邓小平果断决定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制,并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 ”胡锦涛总书记要求生产建设兵团在“确保新疆社会稳定中要起中流砥柱的作用”。
  到2007年底,新疆生产建兵团有人口258万余人,耕地面积1560万亩,辖14个师、175个农牧团场,遍布天山南北。兵团人借着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东风,乘风破浪,阔步前进,特别是进入2世纪以来,加快了发展速度,为率先在西北地区全面进入小康而奋勇前进。
  第二节 屯田起源初探
  屯田是一项伟大而奇特的政策,“内有亡费之利,外有守御之备,古今守边备塞之良法”①。故两汉以来,历代英明的君主,有识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都积极倡导与组织屯田。明代思想家李贽说:“屯田是千古之策。”②因此,屯田世代沿袭,无代无之。屯田始于何时?众说纷纭,大体有西汉说、秦说、西周说三种。
  现在主张屯田是创于西汉的学者较多。其根据是,西汉初年,匈奴不断跃马南下,肆意掠杀,严重地威胁着边境的安全。汉廷曾采用和亲、忍让的办法,结果无效。文帝时太子家令晁错上言:“胡人食肉饮酪,衣皮毛,非有城郭田宅之旧居。美草甘水则止,草尽水竭则移,往来转徙,时去时至,转牧行猎于塞下,我守卒少则入。”“陛下不救,则边民绝望而有降敌之心;救之,少发则不足,多发则远县才至,胡又已去。聚而不罢,为费甚大,罢之,则胡复入。如此连年,则中国贫苦而不安矣。”又说:“陛下幸优边境,遣将吏发卒以治塞,甚大惠也。然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选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备之,以便为之高城深堑,具叩石,布渠答(指铁蒺藜)..募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予冬夏衣,廪食,能自给而止..陛下之时,徙民实边,使远方无屯戍之事,塞下之民,父子相保,无系虏之患,利施后世,民称圣明。 ”上从其言,“募民徙塞下 ”③,是为民屯之始。
  大规模的推广屯田,则是汉武帝执政时期。
  公元前 127年(元朔二年),汉武帝从主父偃建议: “募民徙朔方十万口。 ”④
  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徙山东“贫民于关以西及充朔方以南新秦中七十余万口,衣食皆仰给于县官”。其后又于元狩五年(前8年)、元鼎六年(前年)和太和元年(前04年)三次移民实边,在西北地区置民屯⑥。
  以上民屯,规模巨大,人口达 90余万。
  西汉军屯,始于元狩四年(前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幕南无王庭”,匈奴远遁。“汉度河,自朔方以西至令居,往往通渠,置田官、吏卒五六万人,稍蚕食、地接匈奴以北。 ”①
  太初元年(前04年)“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田之 ”②,三年,“益发戍田卒十八万(至)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以卫酒泉③,。太初四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伐大宛后,于轮台、渠犁皆置田卒遣使者校尉领之④。昭、宣之际,军屯继续发展。昭帝采纳桑弘羊前议,“以扜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兵田轮台。又元凤四年遣司马一人,吏士四十人,屯田楼兰””“⑤。宣帝时,先有地节二年遣侍郎郑吉将免刑罪人屯田渠犁,“积谷以攻车师”⑥,是为犯屯之始。后于神爵之时,采纳后将军赵充国“罢兵屯田,以待其敝”之策,置军屯于湟中,“”分步兵九校吏士各万人留屯以为武备,因田致谷⑦。最后在战胜先零羌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宣帝又遣破羌将军辛武贤将兵.5万人至敦煌,“穿井渠,建庐仓,积谷通渠”⑧。以屯田为征讨昆弥之基地。又遣常惠将三校士卒屯田赤谷城⑨。直到元帝之世,军屯仍积极推行。
  唐启宇、杨寿川先生持这种观点:汉文帝始创屯田,武帝发展屯田,昭、宣之世,屯田臻于完备。
  臧嵘先生则认为,屯田不是始于汉代,而是更早地始于秦始皇之时。《史记·主父偃传》提到秦始皇在朔方屯田实边是为“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原文是:“偃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筑城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不屯田,何以省转输戍漕。《史记》中记载的约七八处,主要在我国北方的河套一带,以及南方的桂林、象郡、南海等郡。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在边疆长期定居下来。如《汉书·地理志》载:“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一带)、云中(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南)、五原(今内蒙古包头西)本戎狄地,颇有赵、齐、卫、楚之徒。 ”这些谪民,就是从内地迁往边疆的政治移民。
  刘光华先生则认为秦时没有屯田。
  第三种观点认为屯田既不是始于汉代,也不是秦时,而是更早,创始于西周。于省吾先生曾对甲骨文关于“圣田”一词的有关资料进行了研究考证,认为“圣”字即 “垦”字。 “圣田 ”即“垦田 ”。据此结论说: “商代统治阶级为了扩大生产,集中财富,在农业方面除去大令众人(众人是商周时的奴隶)协田和藉田外,又派遣爪牙率领众人,到远方异域,经年累月地从事艰苦劳役,对劳动人民剥削和压迫。”①关于垦田上的劳动者,于先生认为是“众人”或“族人”。领导者是商王的爪牙,远方异域,指被征服的其他方国。
  于先生进而对周金 “六自 ”、“八自 ”(引者注:西六自、殷八自是国家的正规部队)中的 “冢司土 ”、“司佃事 ”、“司艺 ”等予以考证后结论说: “总括上述,则周王朝所辖的军队,既然都设有冢司土、司佃事、司艺、司牧及冢司马等专职,以掌管土地、农佃、种艺、放牧、马政等各项有关生产方面的事务,则在军队的物质生活供应上,只要取偿于军队的经常驻在地,便可以自给自足,省却了转粟输刍之劳。可以说,这是我国历史上最初出现的屯田制。 ”②
  屯田究竟始创于何时,从以上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屯田制创始于西周,逐步发展演变,到西汉时,屯田有军屯,有民屯,还有犯屯,其制度也逐渐臻于完善。
  西域屯田始于西汉元封年间(前0~前05年)。据《汉书·西域传·乌孙国》载:汉武帝为“断匈奴右臂”,联络乌孙共同反击匈奴,“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公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肱雷为塞”。在此筑塞屯田,为西域最先屯田者。以后相继在轮台、渠犁、北胥鞬、赤谷、伊循等地进行屯田。以西汉为鉴,历代相沿。纵观历史,凡兴屯田,西域安,丝路通;屯田废,西域乱,丝路绝。大量的历史实践,证明了这一点。特别是东汉时屯田的三废三兴,影响到丝绸之路的三绝三通,便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附注

①《左文襄公全集·书版》20卷。 ②司马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宋濂撰:《元史·世祖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④张廷玉等撰:《明史 ·太祖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①《左文襄公全集·书版》20卷。 ②司马光:《三国志·魏志·武帝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③宋濂撰:《元史·世祖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④张廷玉等撰:《明史 ·太祖纪》,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①班固撰:《汉书·晁错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②班固撰:《汉书·武帝纪》,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③司马迁撰:《史记·大宛列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④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⑤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⑥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⑦班固撰:《汉书·赵充国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⑧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 ⑨班固撰:《汉书·西域传》,中华书局, 1975年版。 ①于省吾:《从甲骨文看商代的农田垦殖》,载《考古》973年第 4期。 ②于省吾:《略论西周金文中的“六自 ”、“八自 ”及其屯田制》,载《考古》964年第 3期。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丝绸之路屯垦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丝绸之路西汉时期到明代的西域屯田包括了清代和民国新疆屯垦、新中国屯垦事业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屯田、 隋代西北屯田、 唐代西域屯田的兴盛、五代和宋西域屯田的中断、 元代西域屯田、明代西域屯田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