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华栋:地域性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分水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新诗写新疆·阿克苏诗篇》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506
颗粒名称: 邱华栋:地域性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分水岭
分类号: I207.22
页数: 3
页码: 185-1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邱华栋发表观点地域性是诗人和小说家的分水岭的基本情况。我觉得诗歌和地域性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诗要表达的,可能是有更多的带普遍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关于诗的地域性,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诗人出发的一个地方,对小说家来讲恰恰是一个故乡。所以诗人和小说家在这个问题上,就像我和诗人沈苇一样,将最终各自走向远方,走向相反的方向。
关键词: 圆桌对话 分水岭 地域性

内容

以谢冕老师为代表的座谈发言,关键词已经特别入耳了。而且,我非常强烈地感到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好多东西都相似,包括昨天下午(6月17日),我们走过的非常漂亮的阿克苏市的多浪河景观带,沿河别致的建筑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谈了很多关于人类建筑学的话题。当今社会,人们在追求某种生活的同时,相互在不断拷贝,在不断地复制,刚才诗人沈苇也提到了“人的个性的一半是地域性”。这个观点很有启发。包括晓,亮兄刚才谈到的,“诗人的独立性就是地域性”。觉得这很有意思,都是可以继续展开的巨大话题,是一道裂缝,一个出口,引领我们走向更开阔的一个天地。
  我自己主要是写小说,虽然在此之前出了三本诗集,但是我仍不将自己看成是一位比较不错的诗人,我觉得自己的言说方式还是以小说为主。
  我最近一直在收集资料,看中国小说三十年的成就。从小说角度来看,当代中国活着的最杰出的汉语小说家,大部分都是地域性的小说家。比如,莫言他写的是山东,有自己写作的精神领地和区域文化上的故乡;贾平凹写商州,展现的是陕西的事;王安忆写的《长恨歌》和上海有密切的关系。
  所以,从小说的角度来看,大量的杰出小说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地域性写作的大家。而另一类,就是在西方被誉为大师的卡夫卡式的写作,好像在中国的语境里这种现象非常少,地域性非常淡的作家不多。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家里,大部分都是坚持地域性写作的。
  当然,在中国三十多年的新诗写作历程中,诗人的地域性就不像小说家那么强烈。比如北岛的作品,我觉得他的作品地域性就很难确定,只知道他是一位汉语诗人。当然我在张曙光的诗中,无数次看到有关写雪花的句子,这说明他有黑龙江的地域特征。但是我们能把海子看作是安徽诗人吗?好像有时我们不完全把他看作是一个安徽诗人吧。
  所以,有时我觉得诗歌的写作与地域性的关系更加复杂,因为诗更精纯一些,就像我和潘维讲的“诗歌到语言为止,又从语言出发”。潘维有一句诗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很多年都忘不掉:“大地的蓝在微微地鞠躬。”这种感觉太棒了。大地有一片蓝色在微微地鞠躬,这个句子里它有没有地域性呢?好像有!如果在新疆,可能是大地的蓝突然弯曲。到了江南,在潘维的笔下就是微微地鞠躬。这种效果就显出汉语的精微性,背后还有些江南诗意的感觉。
  所以,总体而言,我觉得诗歌和地域性的关系非常复杂,因为诗要表达的,可能是有更多的带普遍性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关于诗的地域性,某种程度上来讲它是诗人出发的一个地方,对小说家来讲恰恰是一个故乡。所以诗人和小说家在这个问题上,就像我和诗人沈苇一样,将最终各自走向远方,走向相反的方向。

知识出处

新诗写新疆·阿克苏诗篇

《新诗写新疆·阿克苏诗篇》

出版者:文化艺术出版社

诗与歌,是新疆文化传统中最重要的两个领域。从去年开始,新疆有关部门,为流行音乐打造了一个“新歌唱新疆”的活动平台。再有一个“新诗写新疆”的平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留给今天的这个好传统,与深入生活、深入实际是一致的。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丝绸之路上的新疆、祖国西部的这个最大的边疆地区,都需要物质的建设者和文化的建设者,向物质与精神的纵深挺进,细察边疆的形态、面貌和细节。

阅读

相关人物

邱华栋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