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依苏——两根桩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241
颗粒名称: 一、拉依苏——两根桩线
分类号: U412.36+1
页数: 8
页码: 18-25
摘要: 本文记述阿克苏地区国道拉依苏——两根桩线,段路修建养护等情况介绍。
关键词: 国道 交通 两根桩线

内容

乌喀公路阿克苏地区段,是本地区最长的一段国道。它从拉依苏入境,经库车、新和、玉尔滚、温宿、阿克苏、柯坪至两根桩,与喀什地段相接。全长528公里,路基宽8.5~10米,均已铺筑6~7米宽的沥青路面。路基标准为三级。
  乌喀公路原称迪喀公路,基本上是在清代官道吐喀干道的基础上修建的。民国19年(1930年)5月5日,金树仁令焉耆、阿克苏、喀什行政长:“勘察各行政区所辖道路沿线土质之疏松坚实,道路之远近,工程之难易,应借民工力,各行政长妥为拟复,阿克苏至喀什路段应急修筑,以期完成全省汽车路。”新疆省政府为进一步查明阿克苏区辖路段,于民国28年(1939年)10月派员赴阿克苏、柯坪一带勘察,并在阿克苏召开了阿克苏、乌什、阿瓦提、柯坪四县县长会议,共同讨论决定:各县出人力、工具、木材等修建公路。
  民国28年(1939年)10月,柯坪县召开全县民众会议,发动民工500余人,动用大车120多辆,自筹资金,修建县境160余公里的迪喀公路柯坪段。
  民国29年(1940年),迪喀公路拜城至温宿段开始兴建。翌年4月,拜城县利用农闲发动民工1300人修建库车至拜城路段,同年6月又发动民工2500人修建拜城至温宿路段,前后6个月修建公路20公里。是月,温宿县发动民工2000人修建温宿至拜城路段,两个月完成15公里。
  民国29~34年(1940~1945年),库车县发动民工修建迪喀公路库车至轮台段,计路基84公里,大、小桥梁43座,完工后由库车县接收养护。
  民国31年(1942年),阿克苏县发动民工5000人,动用大车400辆,修筑阿克苏经西大桥至荒地公路,修建小桥16座。同时,阿克苏、温宿两县又发动民工700人,动用大车300辆,3个月完成阿克苏至温宿长约8公里的公路。阿克苏县还发动民工修建了沙井子至老唐一段公路,共用7240个工日,木轮大车845辆,计15天。路基宽10米,路面宽6米,铺设10厘米的沙石路面,总长32公里。
  民国35年(1946年)7月,迪喀公路阿苏区辖段全线竣工,7月19日一辆道奇车载重3吨上道试行,时速为19.32公里。
  修建迪喀公路时,由于受当时技术和施工条件限制,道路标准很低,加之战争年代失修失养,至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百孔千疮。为了恢复和改善路况,1950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以进疆人民解放军为主力,在全疆范围内动员民工配合,对干线公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
  迪喀公路阿克苏专区辖段,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为主力,专区各县民工5000余人,使用大车3000多辆,毛驴1万余头,冒着隆冬的寒风,战斗在荒野戈壁的公路线上。到1951年3月,完成552公里的整修任务,达到全线畅通无阻,平均车速每小时达35公里以上。在全面整修过程中,完成以下重点工程:
  库车城西24公里处达坂改线降坡,长1.1公里。原路最大纵坡为19%,改建后最大纵坡为12%,降低7%。在改建中,消除了南疆干线公路上的一处“卡脖子”路段。
  新建玉尔滚河干砌卵石过水路面一处,长980米,宽6.5米,砌石厚1米。因系流沙河库,卵石层下密排一层柳木椽子垫底,以防卵石下沉,解决了玉尔滚河自有路以来就存在的洪水期阻车问题。
  玉尔滚以西3公里至乌鲁牙,原系穿行在沙丘之间的土路,经裁弯取直,建成路基宽9米,路床高0.4米,铺有6米宽、15厘米厚沙砾路面,长4公里。
  改善翻越玉尔滚达坂3公里降坡。主要是改急弯、降陡坡、加宽路基和铺设沙砾路面,坡度由原10%降为8%。
  改建塔什兰干至温宿路段。原路是穿行在粗沙戈壁上的便道,积沙厚达30厘米,行车困难。经裁弯取直,改建成路基宽9米、路床高0.5米、铺设20厘米厚沙砾路面的3级公路,全长12公里。
  改建阿克苏城西至西大桥之间6公里路段。老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路基最窄处仅有4米宽。经裁弯取直和提高、加宽路基,达到了老三级路标准。
  改建阿恰河西7公里路段。原路通过戈壁碱滩,春季翻浆,夏秋尘土飞场。经铺筑6米宽、15厘米厚沙砾路面后,改变了路况旧貌。同时,在阿恰河架设单孔5米木桥5座,解决了冬季冰水融化后通车困难的问题。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振兴阿克苏地区经济,保障交通运输和改善人民生活,从是年至1957年,阿克苏、库车养路段除搞好正常的公路养护外,还完成了重建木桥32座,计长581米;新建、重建木涵洞58道;加固旧木桥60座,计长1047米,适应了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
  1958年春,由阿克苏养路段设计,并开始了塔什兰干至阿克苏19.7公里的改建工程,改建后的公路比通过温宿县到阿克苏县的老路缩短4公里。该项工程,完成路基土石工程量14.4万立方米,铺设20厘米厚沙砾路面13.79万平方米。修建木桥两座,计长26米;木涵洞6道。公路为二级路标准,全部工程于当年完成,实支养路费9.6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915元。
  1958年8月13日,库车老城遭受特大洪水,穿城国道被冲毁。为保障交通运输,当年11月自治区交通厅派第一工程队抢修公路,于1959年3月竣工。
  1958年,为缩短乌喀公路里程,经自治区交通厅批准,改线新和至玉尔滚路段,长148公里;同时改建库车至新和原有简易公路38公里,两段总计186公里。改建工程由自治区公路局第五技术工作队队长李绍基于1958年秋进行测设,设计标准为老二级,路基宽10米,路床加高0.3~1米,沙砾路面宽7米,厚20厘米,桥、涵载重标准汽﹣8级。
  翌年5月,公路局派第四技术工作队队长朱贵长率队来阿克苏负责改建。在施工中,阿克苏专员公署发动库车、新和、沙雅、阿克苏、阿瓦提、乌什6县民工2400人,动用大车700多辆,毛驴2000余头参加改建工程,同时,还得到当地驻军的大力协助。工程于1959年12月全线竣工。实际完成工程量:新建路基148公里;改建路基38公里;土工量38.6万立方米;干砌卵石过水路面32处,计长6780米,铺设沙砾路面1302万平方米;木桥19座,计长598.1米;涵洞48道。
  该线工程养路费投资996.4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5.36万元。
  新路竣工后,被列入国道,将原库车—拜城—玉尔滚老路改为省道。新线比老线缩短24公里。
  乌喀公路阿克苏地区辖段,虽经多次修建,仍系沙砾路面,由于养护条件差,已不适应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5月至1968年6月,阿克苏养路总段所属中修队,第一次试铺拉依苏至大涝坝沥青双表路面,长27公里。经过试铺,打响了阿克苏地区国道油路建设的第一炮,取得了实践经验。
  在铺设沥青路面的同时,新建二八台1孔10米卵石拱桥1座,长16.4米;1孔15米无筋无肋双曲拱桥1座,长22.6米;牙哈河5孔1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座,长62.5米;混凝土板涵8道;排水沟27公里(桥、涵载重汽﹣13级)。全部工程养路费投资83.27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9万元。
  1971年,阿克苏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动接受了乌喀公路玉尔滚至建筑化工厂80公里的油路建设任务。同年6月成立了阿克苏地区筑路指挥部。油路的测设任务,由阿克苏养路总段完成。油路工程:原路走向不变,改线、移线6处,长54公里。其余路段裁弯取直、提高路基。设计标准:路基宽10米,路床高0.5~2.8米。砂砾路面承重层宽7.5米,厚20厘米;级配砾石整平层宽7米,厚5厘米;沥青双表路面宽7米,压实厚2.5厘米、桥涵为永久式,桥面宽7米,载重汽﹣13级。在阿克苏地区筑路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温宿县、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简称农一师)工程团,国防团等单位的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4000余人参加油路施工会战。全部工程于1971年7月开工,1976年竣工。总计完成整修路基80公里,土工量130.37万立方米,沙砾路面低层60万平方米,级配砾石层56万平方米,沥青双表路面56万平方米。桥梁7座,计长141.6米;涵洞42道。养路费投资512.6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4万元。
  在建设油路的同时,阿克苏公路总段根据自治区公路局的决定,组织600多名职工、家属和子女参加公路养护;抽调所属段、队干部和青年工人800余人,雇用小工1500多人组成了既能独立施工,又能联合作战的油路建设队伍。1975~1979年,先后完成渭干河大桥两头11公里的改线任务。同时,还在建化厂至沙井子改建和新修路基42公里,玉尔滚大坡改线5公里,齐浪滩改线7公里,阿恰至两根桩改线6公里。全部工程完成路基土工量244.19立方米;新建、改建永久式桥梁59座,计长731.4米;涵洞368道;混凝土过水路面4处,计长510米;截水坝62公里,20厘米厚沙砾垫层323.25万平方米;压实厚5厘米砾石级配层301.7万平方米;压实厚2.5厘米沥青双表路面301.7万平方米,长437公里。
  全线按老二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最大纵坡为6%,桥涵载重汽﹣13级,拖﹣60级。以上累计养路费投资2139.5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36万元。
  乌喀线新和路段,由于水位偏高,翻浆严重,每年春季影响交通运输。为根治翻浆,1975年11月,自治区交通厅抽调昌吉、伊犁、乌苏、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6个总段职工800多名,发动新和县民工1200余人参加会战。到1976年5月根治翻浆路30公里,完成路基土工量64.1万立方米,铺设25厘米厚的沙砾路面21万平方米。累计养路费投资211.2力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05万元。
  至此,国道314线阿克苏地区路段,全长528公里,经过交通系统广大职工历时8年的共同奋战,实现了路面黑色化、桥涵永久化。行车时速达54公里,百公里油耗降低1.4公斤,车日行程提高到80公里。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附录,主要内容有交通地理、古道、机构、公路、航空运输、渡口运输、交通工业、职工队伍与行业组织等,记述了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建设新疆、重点发展南疆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