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公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239
颗粒名称: 第二章 公路
分类号: F542.6
页数: 61
页码: 17-77
摘要: 本章记述阿克苏地区公路建设概括了国道、省道、县乡公路、乡村道路、边防公路、专用公路、市区道路等。
关键词: 阿克苏 交通 公路

内容

阿克苏公路建设仅有50余年时间,民国19年(1930年)5月5日,新疆省主席金树仁令:“……,阿克苏至喀什路段,应急修筑,以期完成全省汽车路”。阿克苏区随即勘察线路,但直至民国28年(1939年)10月,在省政府派员协助进一步勘察后,方动工修建。于民国35年(1946年)建成迪喀公路阿克苏区辖段,全长552公里,结束了阿克苏区无公路的历史。
  1950~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在专区各县民工的配合下,大规模整修迪喀公路阿克苏区辖段、裁弯取直,加宽增高,揭开了地区公路建设新的一页。此后,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和发展,境内的国道、省道公路亦逐渐增多或改建。尤其是1956年,在国务院:“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公路建设方针指导下,县乡、团场公路建设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城乡公路网络。1958年后,基于境内工矿业的开发和边界战备的需要,专线公路、边防公路应运而生。从1967年起,境内公路铺设沥青路面。随着大规模油路铺设任务的完成,改变了地区公路存在的“下雨水泥路,刮风扬灰路,泛浆弹簧路”的局面。1985年,公路汽车行驶速度从建国前的每小时约15公里,提高到每小时80公里。
  至1985年,全地区共有公路943条(段),通车里程总长7655公里。其中国道两段,计长712公里;省道8条,计长649公里;县乡、团场公路57条,计长1151公里;边防公路两条,计长126公里;专线公路21条,计长654公里;另有乡村、团场内部公路853条,计长4363公里,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第一节 国道
  一、拉依苏——两根桩线
  乌喀公路阿克苏地区段,是本地区最长的一段国道。它从拉依苏入境,经库车、新和、玉尔滚、温宿、阿克苏、柯坪至两根桩,与喀什地段相接。全长528公里,路基宽8.5~10米,均已铺筑6~7米宽的沥青路面。路基标准为三级。
  乌喀公路原称迪喀公路,基本上是在清代官道吐喀干道的基础上修建的。民国19年(1930年)5月5日,金树仁令焉耆、阿克苏、喀什行政长:“勘察各行政区所辖道路沿线土质之疏松坚实,道路之远近,工程之难易,应借民工力,各行政长妥为拟复,阿克苏至喀什路段应急修筑,以期完成全省汽车路。”新疆省政府为进一步查明阿克苏区辖路段,于民国28年(1939年)10月派员赴阿克苏、柯坪一带勘察,并在阿克苏召开了阿克苏、乌什、阿瓦提、柯坪四县县长会议,共同讨论决定:各县出人力、工具、木材等修建公路。
  民国28年(1939年)10月,柯坪县召开全县民众会议,发动民工500余人,动用大车120多辆,自筹资金,修建县境160余公里的迪喀公路柯坪段。
  民国29年(1940年),迪喀公路拜城至温宿段开始兴建。翌年4月,拜城县利用农闲发动民工1300人修建库车至拜城路段,同年6月又发动民工2500人修建拜城至温宿路段,前后6个月修建公路20公里。是月,温宿县发动民工2000人修建温宿至拜城路段,两个月完成15公里。
  民国29~34年(1940~1945年),库车县发动民工修建迪喀公路库车至轮台段,计路基84公里,大、小桥梁43座,完工后由库车县接收养护。
  民国31年(1942年),阿克苏县发动民工5000人,动用大车400辆,修筑阿克苏经西大桥至荒地公路,修建小桥16座。同时,阿克苏、温宿两县又发动民工700人,动用大车300辆,3个月完成阿克苏至温宿长约8公里的公路。阿克苏县还发动民工修建了沙井子至老唐一段公路,共用7240个工日,木轮大车845辆,计15天。路基宽10米,路面宽6米,铺设10厘米的沙石路面,总长32公里。
  民国35年(1946年)7月,迪喀公路阿苏区辖段全线竣工,7月19日一辆道奇车载重3吨上道试行,时速为19.32公里。
  修建迪喀公路时,由于受当时技术和施工条件限制,道路标准很低,加之战争年代失修失养,至新中国成立时,已是百孔千疮。为了恢复和改善路况,1950年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以进疆人民解放军为主力,在全疆范围内动员民工配合,对干线公路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全面整修。
  迪喀公路阿克苏专区辖段,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五师为主力,专区各县民工5000余人,使用大车3000多辆,毛驴1万余头,冒着隆冬的寒风,战斗在荒野戈壁的公路线上。到1951年3月,完成552公里的整修任务,达到全线畅通无阻,平均车速每小时达35公里以上。在全面整修过程中,完成以下重点工程:
  库车城西24公里处达坂改线降坡,长1.1公里。原路最大纵坡为19%,改建后最大纵坡为12%,降低7%。在改建中,消除了南疆干线公路上的一处“卡脖子”路段。
  新建玉尔滚河干砌卵石过水路面一处,长980米,宽6.5米,砌石厚1米。因系流沙河库,卵石层下密排一层柳木椽子垫底,以防卵石下沉,解决了玉尔滚河自有路以来就存在的洪水期阻车问题。
  玉尔滚以西3公里至乌鲁牙,原系穿行在沙丘之间的土路,经裁弯取直,建成路基宽9米,路床高0.4米,铺有6米宽、15厘米厚沙砾路面,长4公里。
  改善翻越玉尔滚达坂3公里降坡。主要是改急弯、降陡坡、加宽路基和铺设沙砾路面,坡度由原10%降为8%。
  改建塔什兰干至温宿路段。原路是穿行在粗沙戈壁上的便道,积沙厚达30厘米,行车困难。经裁弯取直,改建成路基宽9米、路床高0.5米、铺设20厘米厚沙砾路面的3级公路,全长12公里。
  改建阿克苏城西至西大桥之间6公里路段。老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难行,路基最窄处仅有4米宽。经裁弯取直和提高、加宽路基,达到了老三级路标准。
  改建阿恰河西7公里路段。原路通过戈壁碱滩,春季翻浆,夏秋尘土飞场。经铺筑6米宽、15厘米厚沙砾路面后,改变了路况旧貌。同时,在阿恰河架设单孔5米木桥5座,解决了冬季冰水融化后通车困难的问题。
  1953年,我国开始实行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为振兴阿克苏地区经济,保障交通运输和改善人民生活,从是年至1957年,阿克苏、库车养路段除搞好正常的公路养护外,还完成了重建木桥32座,计长581米;新建、重建木涵洞58道;加固旧木桥60座,计长1047米,适应了日益增长的运输需要。
  1958年春,由阿克苏养路段设计,并开始了塔什兰干至阿克苏19.7公里的改建工程,改建后的公路比通过温宿县到阿克苏县的老路缩短4公里。该项工程,完成路基土石工程量14.4万立方米,铺设20厘米厚沙砾路面13.79万平方米。修建木桥两座,计长26米;木涵洞6道。公路为二级路标准,全部工程于当年完成,实支养路费9.6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915元。
  1958年8月13日,库车老城遭受特大洪水,穿城国道被冲毁。为保障交通运输,当年11月自治区交通厅派第一工程队抢修公路,于1959年3月竣工。
  1958年,为缩短乌喀公路里程,经自治区交通厅批准,改线新和至玉尔滚路段,长148公里;同时改建库车至新和原有简易公路38公里,两段总计186公里。改建工程由自治区公路局第五技术工作队队长李绍基于1958年秋进行测设,设计标准为老二级,路基宽10米,路床加高0.3~1米,沙砾路面宽7米,厚20厘米,桥、涵载重标准汽﹣8级。
  翌年5月,公路局派第四技术工作队队长朱贵长率队来阿克苏负责改建。在施工中,阿克苏专员公署发动库车、新和、沙雅、阿克苏、阿瓦提、乌什6县民工2400人,动用大车700多辆,毛驴2000余头参加改建工程,同时,还得到当地驻军的大力协助。工程于1959年12月全线竣工。实际完成工程量:新建路基148公里;改建路基38公里;土工量38.6万立方米;干砌卵石过水路面32处,计长6780米,铺设沙砾路面1302万平方米;木桥19座,计长598.1米;涵洞48道。
  该线工程养路费投资996.42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5.36万元。
  新路竣工后,被列入国道,将原库车—拜城—玉尔滚老路改为省道。新线比老线缩短24公里。
  乌喀公路阿克苏地区辖段,虽经多次修建,仍系沙砾路面,由于养护条件差,已不适应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为改变这一状况,1967年5月至1968年6月,阿克苏养路总段所属中修队,第一次试铺拉依苏至大涝坝沥青双表路面,长27公里。经过试铺,打响了阿克苏地区国道油路建设的第一炮,取得了实践经验。
  在铺设沥青路面的同时,新建二八台1孔10米卵石拱桥1座,长16.4米;1孔15米无筋无肋双曲拱桥1座,长22.6米;牙哈河5孔10米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1座,长62.5米;混凝土板涵8道;排水沟27公里(桥、涵载重汽﹣13级)。全部工程养路费投资83.27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4.9万元。
  1971年,阿克苏地区革命委员会主动接受了乌喀公路玉尔滚至建筑化工厂80公里的油路建设任务。同年6月成立了阿克苏地区筑路指挥部。油路的测设任务,由阿克苏养路总段完成。油路工程:原路走向不变,改线、移线6处,长54公里。其余路段裁弯取直、提高路基。设计标准:路基宽10米,路床高0.5~2.8米。砂砾路面承重层宽7.5米,厚20厘米;级配砾石整平层宽7米,厚5厘米;沥青双表路面宽7米,压实厚2.5厘米、桥涵为永久式,桥面宽7米,载重汽﹣13级。在阿克苏地区筑路指挥部的统一指挥下,由温宿县、红旗坡农场、实验林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第一师(简称农一师)工程团,国防团等单位的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4000余人参加油路施工会战。全部工程于1971年7月开工,1976年竣工。总计完成整修路基80公里,土工量130.37万立方米,沙砾路面低层60万平方米,级配砾石层56万平方米,沥青双表路面56万平方米。桥梁7座,计长141.6米;涵洞42道。养路费投资512.6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4万元。
  在建设油路的同时,阿克苏公路总段根据自治区公路局的决定,组织600多名职工、家属和子女参加公路养护;抽调所属段、队干部和青年工人800余人,雇用小工1500多人组成了既能独立施工,又能联合作战的油路建设队伍。1975~1979年,先后完成渭干河大桥两头11公里的改线任务。同时,还在建化厂至沙井子改建和新修路基42公里,玉尔滚大坡改线5公里,齐浪滩改线7公里,阿恰至两根桩改线6公里。全部工程完成路基土工量244.19立方米;新建、改建永久式桥梁59座,计长731.4米;涵洞368道;混凝土过水路面4处,计长510米;截水坝62公里,20厘米厚沙砾垫层323.25万平方米;压实厚5厘米砾石级配层301.7万平方米;压实厚2.5厘米沥青双表路面301.7万平方米,长437公里。
  全线按老二级路标准改建,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最大纵坡为6%,桥涵载重汽﹣13级,拖﹣60级。以上累计养路费投资2139.5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36万元。
  乌喀线新和路段,由于水位偏高,翻浆严重,每年春季影响交通运输。为根治翻浆,1975年11月,自治区交通厅抽调昌吉、伊犁、乌苏、乌鲁木齐、库尔勒、阿克苏6个总段职工800多名,发动新和县民工1200余人参加会战。到1976年5月根治翻浆路30公里,完成路基土工量64.1万立方米,铺设25厘米厚的沙砾路面21万平方米。累计养路费投资211.2力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05万元。
  至此,国道314线阿克苏地区路段,全长528公里,经过交通系统广大职工历时8年的共同奋战,实现了路面黑色化、桥涵永久化。行车时速达54公里,百公里油耗降低1.4公斤,车日行程提高到80公里。
  二、库车——独山子线
  库车一独山子线北起阿勒泰,南至库车,全长1065公里。自独山子至库车段又称“独库公路”,全长563公里,1970年开工,1983年竣工。
  党中央、国务院为开发新疆、凿通天山,将修建天山独库公路列为国家重点工程。建设任务由中央军委调派军队承担。1970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步兵4师11团、12团的13个连队和地区民兵3700余人,先后进入天山开始施工。1974年夏,中国人民解放军基建工程兵00122部队又奉命接替施工。经过14个春秋的艰苦奋战,克服了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劈开峰峦雪嶂,跨越激流深谷,使天险变成了通途。
  独库公路阿克苏区辖段大部在高寒山区,铁力买提达坂海拔3000余米,山高缺氧,气候恶劣,施工艰难。山路占90.8%,平原段仅占9.2%,石工量占88.6%。许多地段地层褶皱严重,构造破坏,岩石破碎,且有断层发生,呈现剥蚀地貌,并有多处碎落塌方和泥石流。有些地段渗出水流,到了寒冬,水流在路基上随流随冻,积成冰雹,构成“涎流水”,危害很大。仅1980年,整个施工地段共发生雪崩341次,增加清雪量192万立方米。3月14日,一次大雪崩雪量即达1700立方米,把铁力买提隧道北口的27根碗口粗的钢筋混凝土防雪走廊立柱拦腰冲断。
  独库公路阿克苏区辖段里程,由北向南自347公里处沿卡干沙拉河南上,穿越铁力买提隧道,经大、小涝坝至库尔干以后,沿库车河南下,行至康村折向西南511公里处,又折向东南顺盐水沟行5公里后,跨盐水沟在530公里十930米处与国道314线757公里处相接,全长184公里。
  该路由武汉设计院测设,设计标准为三级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6.5米,最大纵坡7%。回头弯最小半径20米,桥、涵为永久式,载重汽﹣15级、挂﹣80级。
  修建独库公路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从1970年至1974年4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4师11团、12团和地区民兵3700余人参加,完成成型路基168.5公里,路面底层113.7公里,土石量3998066立方米;涵洞523道,桥梁16座,过水路面7处,总长747米,防护工程31394立方米,计用总工日1776634个。节约投资12061886元,创造了7年任务5年完成的业绩。
  第二阶段,由基建工程兵00122部队于1974年夏接替施工,经过十个春秋,完成阿克苏辖段路基工程184公里;土石工程量538.83万立方米;25厘米厚沙砾承重层108.5万平方米;5厘米厚级配砾石层108.5万平方米;2.5厘米厚沥青双表路面110.4万平方米;水泥路面120万平方米;25厘米厚沙砾路面18.9万平方米;隧道一处,长1893.96米;桥梁29座,计长1078.74米;涵洞621道;浆砌片(卵)石边坡10156米,计4451立方米;浆砌片石急流槽计1390立方米;干砌片石挑坝12处,计2377立方米;铅丝笼装片石挑坝9处,计1358立方米;土坝1处,713立方米;浆砌片石驳岸4处,计4358立方米;片石混凝土驳岸1处,计358立方米;铅丝笼装卵石驳岸4处,计1515立方米;浆砌片石水坝12处,计9104立方米;铅丝笼装卵石水坝6处,计399立方米;干砌片石水坝1处,计25立方米;抛石护脚21处,计4606立方米;道班房51座,计9798平方米。
  独库公路阿克苏辖段,国家总投资为1.32亿元,平均每公里造价71.56万元。在修筑整个独库公路中,担负施工任务的人民解放军各级指战员,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克服艰难险阻,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仅英勇献身的解放军指战员就达138人。为了纪念牺牲的解放军和其他人员,自治区人民政府拨款8万余元,于1984年9月在风景秀丽的喀什河畔,独库公路135公里处,建成一座高13.2米、底宽5米、顶宽2.4米的纪念碑。纪念碑用大理石贴面,正面是“为独库公路工程献出生命的同志永垂不朽”18个大字;碑身背面是用汉、维两种文字刻写的纪念碑碑文和牺牲人员的姓名。
  第二节 省道
  一、库车——拜城——玉尔滚线
  库拜玉线即29-46线,原称新﹣46线,为迪喀公路的一段,是地区最长的一条省道公路。由库车经拜城至玉尔滚,全长179公里。始建于民国29年(1946年)7月,路基宽8米,东西盐水沟最窄处5米,大部分路基铺设砂砾路面,路基标准为老二级。
  1950年秋,新疆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全疆范围内动员民工全面整修干线公路。1951年5月新﹣46线全面整修完工,除东西盐水沟外,其余大部分路基加宽1~2米。
  1958年,国道乌喀公路改道,由库车经新和至玉尔滚,库车经拜城至玉尔滚线即改为省道公路。
  为适应交通运输日益增长的需要,1976~1981年,阿克苏地区公路总段先后抽调库车、新和、拜城、阿克苏、柯坪公路段和中修队职工600多人,雇用小工800人对该线进行了4次改建。施工原则为冬季改建路基,夏秋铺筑油路。设计标准为老二级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桥涵为永久式,载重汽﹣13级。
  库拜玉路改线5处,计137.5公里。即东盐水沟14公里,西盐水沟46公里,克孜勒大桥两头5.5公里,克孜勒至赛里木西24公里,赛里木西至拜城小米力孜48公里。其余41.78公里,将原路基裁弯取直,加宽并提高。改线后,全线里程为179公里,比老路缩短5公里,完成工程量:路基土石量236.4万立方米;20厘米厚、8米宽沙砾垫层143.2万平方米;5厘米厚沙石级配层125.08万平方米;水泥混凝土过水路面5处,计长590米;2.5厘米厚沥青双表路面178.69公里。新建、改建大、中型永久式桥梁24座,计长732.8米;圆管涵60道,盖版涵121道,拱涵89道,共计270道。修建截水坝58公里。
  上述工程,共计养路费投资1120.4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25万元。
  二、阿克苏——乌什线
  阿克苏——乌什线即29-51线原称新﹣51线,由阿克苏经乌什至阿合奇分界线,全长144.6公里。1941年开始修建,由于受战争影响,不久停工。1957年由乌什、阿合奇两县发动民工2000余人,建成全长169公里的简易公路。
  1976年,经自治区公路局批准改建新-51线,由阿克苏公路总段负责测设和施工。测设线路由零公里(国道314线1018公里+200米)处经乌什至阿合奇分界线,全长144.6公里。测设中,部分路段西移上山,比原走的托什干河滩老路延长3.48公里。其中山岭区32公里,平原区112.59公里。
  设计标准:零公里至47公里为老二级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7米。47公里至144.6公里段为三级路,路基宽8.5米,路面宽6.5~7米,平原区路基加宽0.6~2.8米。桥涵为永久式,载重标准汽﹣15、挂﹣80级。
  1976年,在乌什县的支持下,雇用民工1000余人,经过3个春秋完成了47公里至123公里段路基、沙砾垫层和永久式桥涵的修建工程。
  1979年,抽调乌什、柯坪公路段职工并雇用小工2000余人,铺筑47公里处至106.8公里处沥青双表路面,是年完成51.8公里。
  1980~1981年,阿克苏公路总段组织新和、阿克苏、柯坪公路段职工、家属并雇用小工1500余人,会战零公里至47公里路段,完成了改建路基、新建永久式桥涵和砂砾路面底层工程。
  1981~1982年,由总段工程队完成了沥青双表路面的铺筑任务。
  1983年,123公里至144.6公里路段的改建工程列入自治区公路局大中工程。阿克苏公路总段工程队经过4个春秋的奋战,于1986年10月胜利竣工。
  从此,历时10年的新-51线改建工程宣告胜利结束。提高路基的公路总长为28.6公里,改线116公里,共计完成土石量176.79万立方米。具体完成工程项目为:截水坝42公里,土工量10.2万立方米;8米宽、25厘米厚砂砾垫层55公里;7米宽、20厘米厚沙砾垫层44.8公里;6.5米宽、20厘米厚沙砾垫层47.8公里;5.5米宽、20厘米厚沙砾垫层7公里;7米宽、2.5厘米厚沥青双表路面55公里;5.5米宽路面44.8公里;5米宽路面7公里。混凝土过水路面2处,计长260米;中型桥3座,计长132.6米;小桥30座,计长4367.9米;涵洞518道。另筑有浆砌片石挡墙1处,长135米;钢筋笼片石挡墙3处,长237米;砌片石护坡1处,长132.5米;混凝土挑坝1处,长126米;浆砌片石水坝3处,长1171.5米;干砌片石水坝6处,计长414.4米;钢筋笼挑坝10处,计长271.8米。
  改建工程养路费总投资925.48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老二级路7.02万元,三级路6.10万元。
  三、库车——沙雅线
  库车——沙雅线即29-47线,全长57公里,始建于民国32年(1943年)。当年,库车、沙雅两县政府发动民工1000余人开始修建,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只完成了30余公里不符合公路标准的路段。
  1956年,在自治区交通厅第五技术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库车、沙雅两县发动民工2500余人,动用大车600余辆建成了库沙公路。经过养护和不断改善,达到三级路标准的有49.8公里,四级路标准的有7.2公里。铺设砂砾路面22.8公里,简易路面7.2公里,土路27公里,修建永久式桥4座,计长127米;临时木桥12座,计长162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2道,圆管涵44道,木涵27道。绿化里程48公里。
  1985年,始铺沥青双表路面5公里。
  四、新和——沙雅线
  新和——沙雅线即29-48线,全长39公里。
  1956年前,新和与沙雅之间系车马大道。1957年,新和、沙雅两县发动民工1000余人,大车百余辆,建成简易公路39公里,修建木桥8座,计长81米,木涵洞27道。由于沙石料运距远,砂砾路面仅铺了4公里,其余均系土路。
  为改变该路连年翻浆和行车困难的状况,在自治区交通厅、阿克苏地区行署的大力支持下,沙雅县于1983~1984年底完成了路基改建工程以及修建永久式桥梁和铺设砂砾路面的任务。
  1985~1986年,全线完成了沥青双表路面铺筑任务。同时,新建永久式桥梁11座,计长11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5道,圆管涵47道。全部工程投资为:自治区交通厅投资79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175.79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02万元。
  五、阿克苏——塔什兰干线
  阿克苏——塔什兰干线即29-49线,由阿克苏经温宿至塔什兰干,长20公里。
  1958年前,该路系乌喀公路的一部分。1958年塔什兰干至阿克苏公路改线竣工后,29-49线即改为省道公路。为改善路况,1983年5月开始按三级路标准进行改建,于1984年9月竣工。共计完成路基土工程量8.6万立方米,铺设7米宽、20厘米厚砂砾路面14万平方米,3厘米厚沥青双表路面20公里。修建钢筋混凝土盖板桥2座,计长11米;盖板涵5,圆管涵17道。全部工程由自治区交通厅投资102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2.4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5.72万元。
  六、阿克苏——阿拉尔线
  阿克苏——阿拉尔线即29-50线,全长125公里。
  这条公路是阿克苏通往阿拉尔垦区唯一的公路。1957年,为了便利开发塔里木,由农一师开始修建阿克苏至6团公路,长42公里。1958年,继修6团至阿拉尔公路,长83公里。全线沙砾路面68公里,盐渍土路57公里。
  1984年,由农一师负责按老二级路标准进行改建。设计路基宽10米,路基增高1.7~2.5米,沙砾承重层厚18厘米,路面宽7米。桥涵为永久式,载重汽﹣15级、挂﹣80级。1985年底完成了全线土方工程、沙砾承重层及改建桥涵任务。该项工程共改建路基125公里,完成土工程量156万立方米,18厘米厚沙砾承重层875.4万平方米,3厘米厚砾石级配层49.4万平方米,2.5厘米厚拌铺沥青表处路面4.9万平方米。新建永久式大桥1座,长1601米。
  七、阿克苏——阿瓦提线
  阿克苏——阿瓦提线即29-52线,起于阿克苏西大桥,止于阿瓦提县城,全长60公里。民国时期,阿瓦提县组织农牧民修建了25公里大车道。
  1957年,阿克苏、阿瓦提两县动员民工1500余人,牛、马车300辆,各自修建本县境内路段。至1958年春共同建成简易公路60公里,修建木桥8座,计长121.1米;木涵18道,铺8厘米厚沙砾路面60公里。
  由于春季翻浆,冬季多处积水,影响交通运输。为此,1975年,经自治区公路局批准,按三级路标准进行改建。1983年开始铺筑沥青路面,于1985年全线完成沥青表处任务。完成路基土工量96万立方米,铺20厘米厚沙砾承重层42万平方米,5厘米厚沙石级配层42万平方米,拌铺2.5厘米厚、7米宽沥青表处路面60公里。修建永久式桥8座,计长112.7米;盖板涵16道,圆管涵72道。
  全部工程由自治区交通厅养路费投资152万元,地区以粮、棉、布补贴143.26万元,阿瓦提自筹6万元,民工建勤折价86万元,总计387.26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6.45万元。
  八、阿恰——柯坪线
  阿恰——柯坪线即29-53线,起于阿恰乡,止上于柯坪县城,全长24公里,是通往柯坪县的唯一公路,原系车马大道。1957年,柯坪县政府发动民工500余人,驴车80余辆,修建了可勉强通行汽车的简易公路。1975年,柯坪县人民政府动员民工1500余人,畜力车1500多辆,按三级路标准进行改建,1977年完成了路基和桥涵工程。
  1978年,自治区公路局拨款48万元,由柯坪县发动民工工和机关干部、职工500余人义务劳动,在柯坪公路段的大力协助下铺设了沥青双表路面,修建永久式桥1座,桥涵18道。
  第三节 县乡公路
  阿克苏地区辖八县一市,县级之间公路网络畅通,现有县乡公路48条,总长1021.7公里。
  一、库车县
  库车县道公路共11条,计长263.5公里。
  库车老城至依西哈拉乡公路,长4公里。原为人行道,1956年库车县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2.97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2.6万元,乡自筹3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5.43万元,按三级路标准改建并铺设了沥青路面。平均每公里造价6万元,绿化良好。
  齐满至草湖公路,长48公里,原为大车道,由沿线农、牧民逐年扩修而成。1957年,库车县发动民工改建为四级路。现有木桥1座,长10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道;圆管涵5道;木涵16道。绿化25公里。
  乌恰乡至依西哈拉乡公路,长4.5公里,原为简易大车道。1957年,库车县发动民工改建成简易公路。经过逐年整修,已达到四级路标准。有永久式桥1座,长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道;圆管涵10道;全线铺设6米宽、5厘米厚沙砾路面。绿化良好。
  库车县城至齐满乡公路,长22.5公里,原为简大车道。1957年,齐满乡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齐满乡发动民工按等级路标准进行改建,完成路基土工量148500立方米,铺设了6米宽沙砾路面,民工建勤折价35.1万元,部分绿化。
  库车新城至乌恰乡公路,长2公里,原为大车道。1957年,库车县发动民工修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3.71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1.7万元,乡自筹1.4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9.11万元,按三级路改建并铺设了沥青路面,绿化良好。
  库车县城至草湖牧场公路,长110公里,是库车县城通往乌恰、东河滩、草湖牧场的唯一公路,原为逐年整修的大车道。1959年库车县发动沿线农牧民改建成简易公路。其中,4公里达到三级路标准,27公里达到四级路标准,铺设砂砾路面30公里。有永久式桥梁2座,计长79米;木桥1座,钢筋混凝土盖板涵6道,圆管涵7道,木涵9道,绿化23公里。
  库车县城至阿艾公路,始建于1974年,长34公里。路基宽8~10米,均铺设砂砾路面。有永久式桥梁两座,计长18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6道,圆管涵3道,木涵两道,绿化21公里。经1982年核定为四级路。
  三道桥乡至阿拉哈格乡公路,始建于1974年,全长20公里。其中,7.7公里达到三级路标准,12.3公里达到四级路标准。有永久式桥梁4座,计长211米;临时木桥3座,计长15米;永久式盖板涵1道,圆管涵13道,木涵2道,绿化19公里。
  库车县城至乌尊乡公路,长8公里,原为简易公路。1975年库车县发动民工改建为三级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3.31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1.7万元,乡自筹1.48万元,民工建勤29.11万元。铺筑沥青路面5公里,沙砾路面3公里,有钢筋混凝土板涵3道,圆管涵9道,全线实现绿化。
  乌喀干线778公里处至三道桥乡公路,长6.5公里,原为国道,1979年改线后改为县道。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4.83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5万元,县、乡自筹9.56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9.11万元,铺筑沥青双表路面。新建永久式桥梁1座,长15米。绿化良好。
  二八台至红星农场公路,长4公里,原为马车道。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8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8万元,由红星农场职工改建为6米宽沥青双表路面。有圆管涵3道,绿化良好。
  二、沙雅县
  沙雅县乡公路共6条,计长92公里。
  29-48线至海楼乡公路,长2.5公里,原为土便道,1956年海楼乡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85年,县、乡自筹资金17.89万元铺筑了沥青路面,已达到三级路面标准,全线实现绿化。
  29-48线至英买力乡公路,长2.5公里,1957年英买力乡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85年,县、乡自筹资金11.69万元铺筑了沥青路面,已达到三级路标准,全线实现绿化。
  沙雅县城至托依堡农场公路,长13公里,原为简易马车道,1958年托依堡乡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84年改建为三级公路,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37.5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22.5万元,民工建勤拌铺沥青路面折价18万元;修建永久式桥1座,长5米;盖板涵4道,圆管涵8道,平均每公里造价6.77万元,全线实现绿化。
  沙雅县城至古力巴克乡公路,长4.1公里,原为驮马道。1958年建成简易公路,无沙砾路面。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12.5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7.5万元,民工建勤折价6万元,铺筑沥青路面5公里(含巴扎内900米)。有板涵5道,绿化良好。
  沙雅县城至二牧场公路,长65公里,原为驮马道,1959年沙雅县发动沿线农牧民修成简易公路。以后经过多次整修,现有20公里铺设了沙砾路面,并达到四级路标准。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35米;木桥2座,计长36米;盖板涵11道,圆管涵11道,木涵5道。有绿化。
  沙雅县城至麻扎合加公路,长4.5公里,原为驮马道,1965年麻扎合加乡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无沙砾路面。现有石台木面桥1座,长6米;木桥1座,长6米;圆管涵8道。全线实现绿化。
  三、新和县
  新和县乡公路共3条,计16公里。
  新和县城至排先巴扎乡公路,长7.15公里,原为通行马车土路,排先巴扎乡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83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8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15万元进行路基建设。1985年又铺筑了沥青路面。现有盖板涵11道,圆管涵2道,经核定为三级路,全线实现绿化。
  乌喀线810公里处至尤鲁都斯巴格乡公路,长1.1公里,原为土路,1957年尤鲁都斯巴格乡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78年乌喀线铺建油路时,由新和公路段支援铺筑了沥青路面。全线实现绿化。
  乌喀线815公里处至玉奇哈特乡公路,长7.75公里,原为通行马车的土路,1958年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1983年改建为三级公路,1985年铺筑沥青路面。现有永久式桥1座,长8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2道,圆管涵1道。全线实现绿化。
  四、拜城县
  拜城县公路共9条,计长183公里。
  29-46线34公里处至黑英山公路,长45公里,原为山区驮马道,1957年由沿线农牧民修成简易公路。1984至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33.61万元进行改建,铺筑沙砾路面36公里,建永久式桥4座,计长80.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7道,管涵6道,木涵11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大宛其至老虎台公路,长39公里,原为山区驮马道,1958年拜城县发动沿线农牧民修成简易公路。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4.6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17万元进行整修和改建。有永久式桥5座,计长51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2道,圆管涵22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29-46线90公里至米吉克公路,长5.5公里,原为驮马道,1959年建成简易公路。1983年改建后,达到三级路标准3.4公里,四级路标准2.1公里,现有盖板涵7道,圆管涵2道。
  29-46线97公里至温巴什公路,长9公里,原为马车大道,1958年发动民工修建为简易公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10万元,县、乡自筹资金15万元,民工建勤折价56.39万元进行改建,有永久式桥5座,计长170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9道,圆管涵7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拜城县城至铁力克矿区公路,长40公里,原为驮马道,1959年为发展煤矿工业建成简易公路。1975年以来,经过多次改建,基本上达到了四级路标准。现有永久式桥7座,计长130米;钢筋混凝土板涵46道,圆管涵1道。自治区交通厅总投资30万元,煤矿自筹资金20万元,民工建勤折价70万元。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拜城县至乔克塔力公路,长30公里,原为大车道1971年修成山区简易公路。经过不断的整修和改建,铺筑砂砾路面30公里,达到四级路标准。改建中,县乡自筹资金22.78万元,民工建勤折价98万元。新建永久式桥1座,计长62米;半永久式桥3座,计长36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5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拜城至亚吐尔公路,长4公里,原为马车道,1972年建成四级路。现有木桥1座,长5米。全线实现绿化。
  拜城至团结乡公路,长2.5公里,原为马车道,1978年建成四级路,铺设了砂砾路面。现有永久式桥1座,长7米;盖板涵3道,圆管涵3道。全线实现了绿化。
  拜城至大宛其农场公路,长8公里,原为马车道,1983年由县、乡自筹资金5.92万元,民工建勤折价5.25万元建成简易公路。现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20米;盖板涵5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五、阿克苏市
  阿克苏市乡公路共两条,计54公里。
  阿克苏城至哈拉塔乡公路,长50公里,原为大车道,1956年哈拉塔乡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73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83万元,民工建勤折价54万元,按三级路标准进行了改建。路基宽10米,路面宽8米,铺筑7米宽沥青路面。有永久式桥梁20座,计长119米;木桥6座,计长36米;圆管涵104道。
  完成改建工程每公里平均造价4.2万元,80%路段实现绿化。
  乌喀公路1038公里处至阿音柯公路,原为马车道,长4公里。1971年,阿音柯乡发动民工500人,大车50辆,拖拉机10台,按三级路标准进行改建,并铺设5厘米厚砂砾路面。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10万元铺筑了6米宽沥青双表路面,平均每公里造价4.5万元。全线实现绿化。
  六、温宿县
  温宿县乡公路共7条,计长200公里。
  老扎木台至博孜敦公路,长541公里,原为驮马道,1957年温宿县修路指挥部发动沿途农牧民建成简易公路。经过两次重点改建,到1982年达到四级路标准。有永久式桥6座,计长72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1道。新扎木台至塔格拉克公路,长51公里,原马车道,1958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63年台兰河干渠建成后,从零公里至24公里改线走台兰河干渠东岸,通车路段平原区24公里,山岭区27公里。1972年改建为四级路,铺设沙砾路面24公里,简易沙砾路面27公里。有永久式桥3座,计长44米;木桥4座,计长26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7道。
  新扎木台至古拉瓦提公路,长37.61公里,原为马车道,1963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以后经过不断整修和改建,已达到四级路标准。累计民工建勤折价92万元。有永久式桥3座,计长30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8道,圆管涵17道,绿化良好。
  实验林场至克孜勒公路,长25.8公里,原为马车道,1965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进行改建,铺筑沥青路面3.8公里。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34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19道,圆管涵21道,木涵8道,并实现了绿化。
  29-51线27.51公里处至阿热勒公路,长15公里,原为驮马道,1968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4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54万元,民工建勤折价66万元进行改建,铺筑沥青路面12公里,沙砾路面12公里。达到三级路标准的有12公里,四级路标准3公里。有永久式桥1座,长138.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5道,圆管涵10道,木涵4道。绿化14公里。
  阿热勒至恰格拉克公路,长12.6公里,原为马车道,1968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进行改建,有4公里铺设了沙砾路面,并达到四级路标准,其余为等外路。有永久式桥1座,长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5道,圆管涵8道,木涵3道。
  温宿县城至托乎拉公路,长4公里,原为马车道,1978年发动民工建成三级路,铺筑了沙石路面。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8万元,乡自筹资金4.8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2.85万元,铺筑了沥青路面。全线实现绿化。
  七、阿瓦提县
  阿瓦提县乡公路共5条,计长91.7公里。
  阿瓦提县城至乌鲁桥乡公路,长18公里,原为马车道,1957年乌鲁桥乡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7万元,民工建勤折价44万元,改建为三级路,并铺筑了沥青路面。完成路基土工量5.4万立方米,沙砾承重层10.8万平方米。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17.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道,圆管涵13道。全线实现绿化。
  29-52线33公里至伯什力克乡公路,长2.5公里,原为马车道,1957年发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县、乡自筹资金4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2.7万元,铺筑了沥青路面,经核定为三级公路。全线实现绿化。
  阿瓦提县城至洋瓦力克乡公路,途经唐木托拉克,长25.2公里,原为马车道,1959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1~1984年经过两次改建,有7.2公里达到三级路,18公里达到四级路标准。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16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6万元,民工建勤折价2.1万元,铺筑阿瓦提县城至唐木托拉克乡沥青路面。有永久式桥6座,计长81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3道,圆管涵27道。全线实现绿化。
  阿瓦提县城至巴格托格拉克公路,长13公里,原为马车道,1964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经1984年改建,有4公里达到四级标准,9公里为等外路。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29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道,圆管涵17道,木涵1道。全线实现绿化。
  阿瓦提县城至丰收三场公路,途经阿依巴克,长33公里,原为马车路,1964年阿瓦提县发动阿依巴克乡、丰收三场农牧民律成简易公路。经过逐年修建,到1984年,有7公里达到三级路,6公里达到四级路,20公里为等外路。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12.65万元,民工建勤折价7.8万元,铺筑了阿瓦提县城至阿依巴克乡沥青路面。有永久式桥3座,计长58米;木桥1座,长5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6道,圆管涵11道,木涵25道。绿化良好。
  八、乌什县
  乌什县乡公路共两条,计长100公里。
  亚科瑞克乡至英阿瓦提乡公路,长29公里,原为马车道,1964年乌什县人民政府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1985年,地区粮、棉、布补贴8.6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5万元,铺筑沙砾路面。有永久式桥5座,计长155.5米;木桥1座,长24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9道,圆管涵26道。绿化14公里。
  阿热勒桥至英阿瓦提乡公路,长71公里,原为马车道,1965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并铺设了沙砾路面。有永久式桥4座,计长83米;盖板涵21道,圆管涵18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九、柯坪县
  柯坪县乡公路共3条,计长21.5公里。
  柯坪县城至水泥厂公路,长11公里,原为马车道,1977年发动民工建成四级公路,铺设了沙砾路面。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12米;钢筋混凝土盖板涵2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柯坪县城至盖孜力克乡公路,长6.5公里,原为马车道,1978年发动民工建成三级路,铺设了沙砾路面。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10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21.37万元,民工建勤折价21.4万元,铺设了沥青路面。平均每公里造价8.12万元。现有板涵19道,圆管涵9道。绿化良好。
  柯坪县城至玉尔齐乡公路,长4公里,原为马车路,1978年发动民工建成三级路。1985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5万元,地区粮、棉、布补贴12.83万元。民工建勤折价12.80万元,铺筑了沥青路面。平均每公里造价7.66万元。现有钢筋混凝土板涵9道,圆管涵6道,全线实现绿化。
  第四节 乡村道路
  阿克苏地区乡村道路,是随着公路的发展逐年修建的,它对发展农业和人民生活所需物资的调入及农副产品的运出起着积极作用。据1982年路况考察记载:区间共有乡村道路696条,计长3224公里,技术水准均为沙土路面等外路,见表1。
  第五节 垦区公路
  农一师所在地塔里木垦区,原是一片浩瀚荒漠。1955年军垦部队进军塔里木的战鼓擂响之后,修筑垦区公路的序幕从此揭开。随着军垦之犁翻开沉睡的土地,条条道路在军垦战士的脚下伸向戈壁荒滩、原始森林。修筑垦区公路是极其困难的,一是垦区本无路,二是缺乏砂石料。当年修筑的公路大多是用红柳、胶泥,甚至用盐铺垫而成。1958年竣工的通往垦区的唯一的一条上等级公路——阿塔公路(后改为省道29-50线)就是一条材料混杂的“五彩”路。而后,经过30年的修建、改造,到1985年,由干线公路通往农一师各团的公路共有9条,计长129.2公里。
  1955年,农垦一团发动职工建成乌喀线1070公里处至团部公路,长7.6公里。
  1956年,农垦二团建成乌喀线1080公里处至团部公路,长12公里。农垦+团建成阿塔线123公里+200米处至团部公路,长12公里。
  1957年,农垦三团建成乌喀线1086公里处至团部公路,长44公里。
  1957年,农垦四团建成乌什县依麻木乡至团部公路,长11.2公里。
  1957年,农垦十三团建成阿塔线147公里+700米处至团部公路,长3公里。
  1957年,农垦十五团建成阿塔线155公里+200米处至团部公路,长7.8公里。
  1959年,农垦十六团建成阿塔线84公里处至团部公路,长16公里。
  1959年,农垦七团建成阿塔线64公里处至团部公路,长14.3公里。
  农一师所属16个团场,有营连道路157条,计长1138.75公里,见表2。
  第六节 边防公路
  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牧场和乌什县的别迭里与苏联相接,其道路历史悠久。
  建国后,为巩固边防和适应战备的需要,由自治区交通厅投资,分别在温宿和乌什修建了2条简易的边防公路,计长126公里。这对于运输军需和对苏贸易起着重要作用。
  一、92-12边防公路
  92-12边防公路起自温宿县牧场,止于克岗,全长52公里。
  1969年,自治区交通厅投资87万元,由农一师工程团负责施工,完成路基37公里,新建永久式桥梁1座,长25米,涵洞两道,当年交付使用,由阿克苏军分区代管。1980年春,为加强边防公路的管理与养护,由军分区移交阿克苏公路总段,并设温宿分队负责养护。由于该路路基低洼、连年翻浆和40多处水渠横穿公路,使原有沙砾路面大多损坏,影响了边防急需物资的运送。为改变这一状况,温宿县动员沿路农、牧民于1983年进行了一次全面整修。加宽、提高路基36公里,铺设4米宽、5厘米厚沙砾路面40公里。温宿分队修建钢筋混凝土圆管涵42道,拉运路面沙石料2.6万立方米。
  二、92-13边防公路
  92-13边防公路起自乌什县火箭乡,止于别迭里,全长74公里。此路由原火箭乡通往牙满苏乡,要越过托什干河,但由于无桥,到了洪水期便不能通车,造成运输困难。为此,建国初期乌什县在托什干河建筑了秋格里水利枢纽,拦河建闸,闸上建永久式桥。1966年,自治区交通厅拨款146万元修建牙满苏至别迭里路段的简易公路。由农一师四团负责施工,于1967年建成通车。1968年,牙满苏乡发动民工将通往火箭乡路段改建为四级路。
  整修改建中共完成路基74公里,均铺设了沙砾路面。新建永久式桥1座,长146米,中型桥1座,计长68米;小桥4座,计长42米;涵4道。
  92-13边防公路的养护在1973年前由驻军边防团代管,1974年移交乌什边防公路段。
  第七节 专用公路
  阿克苏地区的专用公路是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山区、林区的开发而逐步建成的,有21条,计长653.8公里。
  博孜墩至巴依里煤矿公路,长16公里,原为山区驮马路,1958年温宿县发动沿线民工建成简易公路。有木桥1座,长6米,木涵2道。部分路段实现绿化。
  博孜墩至小库茨巴依林场公路,长19公里,原为山区驮马路,1958年温宿县政府发动农牧民建成简易公路,铺设了沙砾路面。有木桥5座,计长38米,木涵2道,未绿化。
  博孜墩至大库茨巴依乡公路,长21公里,原为山区驮马道,1958年温宿县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有木桥4座,计长32米,木涵2道,无绿化。
  老虎台至铁力克钢铁厂公路,长26公里,原为驮马道,1959年拜城县政府发动民工修成简易公路,未绿化。
  大涝坝至依西克力克公路,长59公里。为勘探塔里木盆地石油,1963年由新疆石油管理局投资建成三级公路39公里。现有混凝土拱涵8道,未绿化。
  博孜墩草场至破城子煤矿公路,长41公里,原为驮马道,1969年温宿县政府动员民工建成简易公路,未绿化。
  依西克力克至林场公路,长13公里,原为驮马道,1969年由林场建成简易公路。坡陡弯急,通车不畅,未绿化。
  拜城县城至大宛其煤矿公路,长39公里,原为驮马道,1969年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未绿化。
  温宿水稻二场至庆塔克林场公路,长8公里,原为马车路,1970年由林场建成简易公路,未绿化。
  乔克塔叉路口至公安煤矿公路,长7公里,原为驮马路,1970年修成简易公路,未绿化。
  乌喀线952公里至破城子煤矿公路,长63公里,原为驮马道,1971年温宿县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该路由乌喀线952公里处沿农垦五团干渠东岸北上,经盐山口向东北至破城子,其中平原区路24公里,山区路39公里。有永久式桥2座,计长12米;木桥1座,长14米;未绿化。
  库车钢铁厂至阿艾煤矿公路,长19公里,原为山区驮马路,1971年建成马车道,后经修整可通行汽车,未绿化。
  阿艾至依西克力克公路,长84公里,原为驮马道,1971年建成马车道,睛通雨阻,可勉强通行汽车,未绿化。
  牙哈至南疆水利指挥部水泥厂公路,长45公里,原为驮马路,1972年建成简易公路,睛通雨阻,未绿化。
  独库公路452公里处至钢铁厂公路,长21公里,原为驮马路,1972年建成马车道,后经过改善,可通行汽车,未绿化。
  库尔干至林场公路,长19公里,原为山区人行小道,1975年建成通行单车公路,最大纵坡13%,降雨、雪后不通,未绿化。
  丰收三场至阿瓦提林场公路,长16公里,原为马车道,1975年林场动员民工建成简易公路,部分绿化。
  阿恰塔格乡至磷矿公路,长62公里,原为马车道,1976年乌什县发动民工建成简易公路,部分绿化。
  克孜尔乡至克孜尔千佛洞公路,长11公里,原为马车道,1981年自治区文管局投资2万元建成简易公路,铺设了沙砾路面,未绿化。
  拜城县城至铁力克煤矿公路,长50公里,原为简易公路。1986年,在阿克苏地委、行署、交通处和拜城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以国家资助、地方集资的办法进行路基改建。1988年,交通处所属工程队依靠自己的力量按三级路标准铺筑沥青路面,9月竣工。交通厅投资60万元,地方集资60万元,平均每公里造价2.4万元,比国家预算节约480万元。
  柯柯牙公路是为柯柯牙三北防风固沙、造林绿化工程服务的专用公路。1985年前,柯柯牙曾是阿克苏市北部的荒滩戈壁,植树稀少、风天尘土弥漫,直接影响市区的环境卫生。为了净化环净,改善生存条件,地委、行署1986年决定营造柯柯牙“三北”防风固沙林。为了解决林区的运输问题,地区交通处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14.8公里长的简易公路。1987年铺设了沙砾路面,现已达到三级路标准。
  第八节 市区道路
  建国前,阿克苏县城仅有1.2平方公里。城内道路以东、西、南、北大街为主干道。东西大街长420米,南北大街长480米,均为土路。新中国成立后,城区道路有所改善,1956~1957年,东、西、南、北大街拓宽为6~8米。1964~1965年,裁弯取直拓宽为10~12米,铺设了砂砾路面。1967年铺设了沥青路面。由于水位偏高,路基不稳,春秋两季翻浆严重。
  1983年8月19日阿克苏县更名为阿克苏市后,在地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城区道路发展迅速,以东、西、南、北大街为主干道,大街小巷纵横交织。至1989年,改建和新建城区道路15条,总长24030米,为建国前的25倍;小巷21条,总长6850米。
  改建道路标准:主干道路幅42~52米,次干道路幅30~36米,支道路幅15~25米,小巷路幅5~8米。路型为一块板、两块板、三块板。整个规划系棋盘式。快、慢车道之间都建有绿化带,筑有花坛和街心花园,广植雪松、法国桐、柳树等树木。路边砌筑有道牙,铺筑着宽阔的人行道、自行车道。路面整洁,标志齐全,颇具城市特色。
  南北大街,北起前进路,南至喀什西路。路型三块板,全长3480米,路宽11.5+2×4,红线宽42米。1985年由阿克苏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投资132.12万元。
  东西大街,东起地区酒厂,西至红桥商场。路型三块板,全长1300米,路宽11.5+2×4,红线宽42米。1986年由阿克苏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投资142.57万元。
  栏杆路,起点东大街,终点前进路。全长1200米,路宽14米,红线宽30米。1987年由阿克苏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面积6607.48平方米,投资42.36万元。
  团结路,起点人民路,终点塔北路。全长1900米,路宽14米,红线宽30米。1987年由阿克苏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面积5624平方米,投资70.4万元。
  健康路,起点白水路,终点东大街。全长1550米,路宽10米,红线宽30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面积1375.46平方米,投资40.28万元。
  英阿瓦提路,起点新华东路,终点解放北路,全长1370米。路宽14米,红线宽30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1667.62平方米,投资69.66万元。
  塔北路,起点东大街,终点乌喀公路1011公里处。路型三块板,全长2300米,路宽52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地区交通处组织有关单位改建拓宽,拆迁3318.5平方米,地区资助30万元,交通系统集资97.49万元。
  新华东路,起点小十字路口,终点环东路。全长730米,路宽10米,红线30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拆迁623.28平方米,投资35.57万元。
  新华西路,起点小十字路口,终点人民路。全长520米。路宽10米,红线30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拆迁623.28平方米,投资19.596万元。
  解放北路,起点迎宾路,终点托峰路,全长460米,路宽12米。1987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1316.96米,投资17.08万元。
  人民路,起点南昌路,终点团结路,全长1270米,宽11.5+2×4。1988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5753.98平方米,投资55.95万元。
  环东路,起点东大街,终点健康路。路宽12米,红线30米,全长1190米。1988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拆迁1402.59平方米,投资12.32万元。
  环南路,起点团结路,终点人民路。全长1830米,路宽12米,红线30米。拆迁1402.59平方米,投资12.6万元。
  解放中路,起点迎宾路,终点乌喀公路1011公里处,全长1850米,宽52米。1989年由市城建局设计,市政公司改建拓宽,投资146万元。
  迎宾路,起点地区酒厂东塔北路交叉路口,终点乌喀公路1003公里处。路型三块板,全长3080米,宽80米。1989年开始新建两侧自行车道、人行道及花坛,拆迁4816.25平方米,投资159.84万元。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附录,主要内容有交通地理、古道、机构、公路、航空运输、渡口运输、交通工业、职工队伍与行业组织等,记述了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建设新疆、重点发展南疆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