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3225
颗粒名称: 概述
分类号: F512.745
页数: 6
页码: 1-6
摘要: 本文记述阿克苏交通概述了地区地理位置、自然环境、野生动植物、经济作物、交通事业等。
关键词: 阿克苏 交通 概述

内容

阿克苏地区位于新疆西南部。东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接境,西同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苏联吉尔吉斯共和国交界,南与喀什地区、和田地区相连,北跟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毗邻。地处东经78°02′~84°05′,北纬39°30′~42°40′之间。总面积13.2万平方公里。地区行署所在地阿克苏市与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相距1009公里。地区北依天山,南临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处于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境内托木尔峰海拔7435.3米,6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5座,山峦叠峰,长年积雪;支山海拔2000米以上,山前盆地海拔为1000~1100米。全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流贯南境。汛期,洪水狂奔乱突,冲淤无常,其洪峰可达每秒2500立方米。阿克苏河、渭干河两大水系在绿洲平原上开出了条条河流渠道。境内戈壁与丘陵相间,沙漠同绿洲毗邻,冰川林立,达坂(陡坡)高卧,阡陌纵横,沟壑交错。年最高气温40.7℃,最低气温﹣27.6℃,平均气温9.8℃,盛夏戈壁高温酷暑,冬季高山冰雪严寒。石油、煤、铁、铜等矿产资源有40余种,野生动植物有:天鹅、大雁、马鹿、雪豹、雪鸡、野猪、熊、狼、獭、党参、雪莲、甘草、云杉、梧桐、瑟琶柴、锦鸡儿等上百种。
  阿克苏地区汉时为古龟兹、姑墨、温宿诸国之辖地,隶属西域都护府。唐代又是安西都护府所设的龟兹都督府的辖区,宋时属辽,元时为察合台封地,属别失八里行省管辖。明时隶属与元代相同。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阿克苏、乌什、库车设办事大臣,实行军府制与阿其木伯克制,归喀什噶尔参赞大臣和伊犁将军统辖。新疆建省后设阿克苏道,民国32年(1943年)改称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阿克苏专员公署,后称地区行署。
  1985年,阿克苏地区辖1市8县(即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拜城县、新和县、温宿县、阿瓦提县、乌什县、柯坪县),共71个乡,9个镇。1062个村民委员会。境内还有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所属的17个团场和厂矿企业。总人口1756617人,其中农一师200995人;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1.3人。
  1985年,粮食总产117743.2万斤,棉花总产3069.4万斤,油料总产5614万斤。工商企业250个,年利润700.21万元。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60644.11万元,财政收入4214.2万元。
  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就是顺应上述自然环境和社会状况而产生并蓬勃发展起来的。险恶的自然环境给公路的修建、桥梁的架设、航道的开通带来诸多困难;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使运输任务更加繁荣和艰巨。
  古代,世界著名的丝绸之路北道,由焉耆进入龟兹、姑墨、尉头,再通疏勒等国。其时,塔里木盆地诸国之间有驮马道相通。汉唐时期,中央王朝为了维护中原和西域各国的交通运输,在交通沿线要隘设馆、驿、亭,分派官兵驻守。奔走在古道上的商贾贩客和走驿吏卒,日款塞下,不绝时月。设于姑墨的“济浊馆”,即是本境的馆驿之一。清代,乾隆统一新疆后,为了军事和屯垦的需要,在阿克苏境内分别开辟了连接附近州、府的三条官道。阿克苏至伊犁特克斯称北官道,至轮台称东官道,至巴楚称南官道。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讨伐张格尔的万名清军和牧丁、民夫,以及牛、驼数千头(峰),马两万匹,毛驴2500头,大车200辆,人夫背粮50斤,在扬威将军长令督率下,分别自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抄北道通路,不顾翻越冰大坂的艰险,经库车、温宿等地进抵阿克苏。大批武器、军粮等辎重由南官道经巴楚运往和田、叶城前线,支援清军作战,平定判乱。此后,南疆农牧业和手工业得以恢复,商品贸易和城市经济亦相应发展,促进了阿克苏交通运输业的繁荣,使阿克苏逐渐发展成为南疆最大的土布印染、加工和集散地。和田、叶城、喀什等地大宗土布和棉花汇集阿克苏,由北官道经穆索尔大坂运往伊犁、塔尔巴合台等地。运输皆由骆驼、马匹驮远。椐《新疆识略》载:清乾隆二十五至二十七年(公元1760~1762年),经阿克苏转伊犁等地土布达61064匹,每匹土布价银和脚银合计约4钱,阿克苏的畜力驮运业获得了空前繁荣和发展。
  民国中期,新疆省督办公署征调本境各县民夫修筑库车、拜城、阿克苏等地的迪化至喀什简易公路,始有少量外国制造的军用、邮用汽车通过。并设置阿克苏一等公路段、库车二等公路段,管理过境简易公路528公里。公路路基狭窄不稳,路面凹凸不平,且多为沙土铺筑。公路桥梁全都是木制简易结构。车行颠簸,速度缓慢。路面泛浆时,汽车经常被陷抛锚,时速仅一二十公里,阿克苏至迪化往返一趟需一月之久。民间运输则全靠大车、骆驼、毛驴驮运。
  建国后,阿克苏交通运输事业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日趋繁荣,多次改建乌(鲁木齐)喀(什)路阿克苏区辖段,在保证干线公路改建的同时,大力修建县乡公路。至1985年,阿克苏地区公路干线以阿克苏市为中心,东经库车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相通,由库车向北翻越天山至独山子,向西经柯坪至喀什。县与县,县与乡和各团场均有公路相通,构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通车里程达7655公里,为民国时期公路里程的14倍。
  1966年阿克苏城区开始沥青路面建设。1967至1985年,共建干线沥青路面1483.5公里,阿克苏市到各县公路基本实现了黑色化,使公路沿线尘染减低,车辆燃料、轮胎、机件的消耗大大减少,延长了汽车大修间隔里程,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效率。
  清朝末年建造了库车渭干河木桥和阿克苏西大河木桥。民国时期,在修建迪喀公路的同时又建成4座简易木桥,其中有库车县的龟兹古渡团结木桥,拜城县的克孜尔、察尔其木桥和阿克苏的老大河木桥。这些木桥由于年久失修,至民国末年大多濒临报废。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拨款加固,维修旧木桥,以保证乌喀公路畅通。1966年,随着国民经济建设事业的发展,自治区公路建设部门在阿克苏河上兴建永久式大桥。1981至1984年先后建成永久式的克孜勒河大桥和阿拉尔塔里木河大桥。阿拉尔塔里木河大桥,全长1601.60米,是当时全国公路桥梁最长的一座。至1985年,阿克苏地区共有永久式公路大、中型桥64座,总长6842.20米;小桥210座,总长2399.70米;涵洞1897道。1983年建成的天山独库公路铁力买提隧道,海拔3000米以上,全长1893.96米,地质复杂,工程艰巨,为公路修建史上所罕见。
  阿克苏地区公路客货运输业始于建国初期。1952年10月,成立阿克苏运输站。1953年5月1日开通乌鲁木齐至阿克苏班车。1954年阿克苏县供销社为解决货物运输的困难,首次购进一辆苏制2.5吨汽车,往返于乌鲁木齐和阿克苏之间拉运货物、捎带行人。1958年,专署在阿克苏县城开办汽车驾驶员训练班,首批学员16人。1959年成立专区交通局,有汽车50辆。“文化大革命”中,自治区在库车成立新疆第五汽车运输公司,地区各县也先后成立县车队。1984年,新疆第五汽车运输公司划归地区。至1985年,阿克苏地区拥有各种客运汽车367辆,开辟公路客运线路63条,通车里程4350公里,运输站点18处。经营客运的车队3个,从事客运的职工737人,保证了各族人民的旅行需要。1985年,全地区有各种货运汽车6197辆,货运量达13.87万吨,货物周转量为28162万吨公里(不含个体户)。货物运输主要是支援工农业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的物资及大批农副产品调运。1980年1月,地区货物运输实行“三统”管理,即:统一计划、统一调度、统一运价,改变了货物运输上的混乱状况。1984年,为了搞活公路运输市场,地区实行以国营运输企业为主导,集体所有制运输企业为辅助,个体运输业为补充的政策,允许个人和联户购买汽车或拖拉机经营运输业。至1985年,地区共有集体、个体、联营运输货车516辆,拖拉机2013台。
  在发展公路汽车运输的同时,还依靠群众发展了一支民间畜力运输队伍,数以万计的胶轮大车、架子车、大篷车、骆驼、毛驴和脚踏三轮车等客货运输车辆活跃在城镇和农牧区,承担短途运输。1985年,全地区组织起来的集体运输单位有13个,人员达406人。阿克苏地区公路运输职工队伍发展迅速,1985年全地区共有职工4579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0人。这支职工队伍,在公路客货运输,公路建设和养护、汽车维修和制造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阿克苏地区现有库车、阿克苏两个民航站,东北方向可达乌鲁木齐,西可飞喀什,向南飞往和田。1985年,阿克苏民航站起降1702架次,客运量达42550人次。
  溯古观今,变化喜人;展望未来,前程似锦。阿克苏地区交通战线上的各族职工,同心协力,团结奋斗,将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谱写交通发展史的新篇章。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阿克苏地区交通志》

出版者:人民交通出版社

本志设概述、大事记、附录,主要内容有交通地理、古道、机构、公路、航空运输、渡口运输、交通工业、职工队伍与行业组织等,记述了阿克苏地区交通事业的发展状况。促进经济发展、国防建设和各族人民的团结进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对建设新疆、重点发展南疆起到了“先行官”的作用。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