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2874
颗粒名称: 气象
分类号: P445
页数: 5
页码: 314-3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2010年阿克苏地区气象的情况。其中包括气象灾害、气象服务、业务培训、气象科研、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等。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科技 气象

内容

【2010年地区气候概况】 2010年,阿克苏地区具有暖温带干早型气候特点,气候干燥,蒸发量大,冬季干冷,夏季干热,晴天多、降水少,年降水量53.2~120.6毫米。日照长,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全年168~225天。年平均气温7.9℃~11.7℃,最高气温柯坪县42.7℃、阿克苏市40.7℃,最低气温拜城县 -31.0℃、阿克苏市-25.2℃。全区光热资源丰富,是全国太阳辐射量较多的地区之一,年日照时数2670~3022小时。气象条件差于常年,春季多大风沙尘天气,夏季多冰雹、秋季多局地性暴雨,全年热量条件较差,降水多,存在阶段性持续低温,棉花、林果等主要农作物生育期明显推迟,大风、暴雨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事件频发,给地区农业及林果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全年盛行西北风,拜城县最大风速36米/秒(11级)。
  积雪外,一般无稳定积雪,冬季降水量2~10毫米,占全年的4%~9%。地区各地于11月中下旬先后入冬。降雪后空气湿度增大,出现
  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阿克苏地区气候整体变暖,年气温升高,1998年以后变暖较为显著;年降水有增多趋势,西部和北部靠山地区降水增多明显,但2005年以后有下降趋势。
  一、气候特征
  春季:大风、沙尘天气较多,气候干燥、降水少。天气多变,冷空气活动频繁,升温快但不稳定,40%年份出现春寒或倒春寒天气,历年春季浮尘日数30~50天,近10年来下降到20~40天,占全年浮尘天气的三分之二,局地暴雨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开始出现。地区于2月中下旬开春,3月上中旬土壤化冻,3月下旬霜冻结束。
  夏季:气候干热,气温较高,各月平均气温在22℃~25℃,≥35℃高温日数8~22天,柯坪县极端最高气温达42.7℃,近10年来高温日数有所减少。全区夏季降雨量35~60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60%左右,局地易发生暴雨、冰雹等强对流灾害性天气,其特点是历时短、来势猛、强度大、局地性强,局地暴雨常引发洪涝灾害。
  秋季:晴天多,冷空气活动较少,秋高气爽,降温迅速,能见度好,光照充足,日较差全年最大。秋季降水量一般在6~20毫米,一般年份雷雨、冰雹天气9月终止,个别年份可延迟到10月。地区入秋日期自北向南推迟,拜城县和乌什县在8月底和9月初入秋,而柯坪盆地平均在9月22日入秋,前后相差20多天,初霜冻出现在10月中下旬。
  冬季:干冷、晴稳、风小、雪少,除拜城县和乌什县少数年份有稳定积雪外,一般无稳定积雪,冬季降水量2~10毫米,占全年的4%~9%。地区各地于11月中下旬先后入冬。降雪后空气湿度增大,出现雾和(或)雾淞,拜城盆地相对较多,平均8天,最多年份曾出现42天雾日。全地区拜城盆地气温最低,极端最低气温达-31.0℃。
  二、气温
  2010年,地区大部年平均气温略偏高0.3℃~1.3℃,库车县、柯坪县偏低0.4℃~0.6℃,阿克苏市偏高1.3℃。从各季气温看,2009年后冬(2010年1~2月)气温偏高,1月气温偏高2℃以上,2月气温地区东部略偏高,西南部略偏低。春季平原地区气温12.7℃~14.3℃,靠山区(拜城县、乌什县)11.5℃~11.8℃,春季气温除阿克苏市略偏高,其余大部略偏低或接近常年。其中3月气温偏高0.7℃~1.5℃,4月、5月气温均偏低0.4℃~1.7℃。阿克苏市春季气温较历年偏高0.5℃,比上年同期偏低1.6℃。夏季和秋季略高于常年,但低于2009年同期,夏季气温地区东部及阿克苏偏高1℃~1.6℃,其余县(市)略偏高,6月除柯坪县偏低2.3℃外,其余县(市)气温正常或略偏高,新和县、沙雅县偏高1.1℃~1.3℃,7月南部气温偏低0.4℃~1.9℃、北部和东部偏高0.4℃~0.9℃。8月气温除柯坪县偏低0.5℃外,其余县(市)均偏高,偏高幅度0.9℃~2.9℃,阿克苏市、温宿县、新和县偏高2℃以上,其中阿克苏市偏高幅度最大,新和县、温宿县偏高居近40年来第一位,其余县(市)(柯坪县除外)偏高居前五位。秋季热量条件略好于历年,差于上年,≥10℃积温比历年偏多46.5℃,≥15℃积温偏少266.9℃,≥20℃积温偏多266.7℃。秋季9月中下旬和10月下旬出现持续低温,柯坪县春、夏、秋三季气温均偏低。
  三、降水
  2010年,地区降水量异常偏多,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年降水量226.5~251.8毫米,较历年增加9成至1.5倍;其余县(市)年降水量75.1~170.4毫米,增加2~9成。2010年主要降水时段在6~7月和9~10月。季节分布:2009年后冬(2010年1~2月)降雪明显偏多,1月降雪除库车县、新和县外,其余县(市)均偏少;2月各地降雪量5.6~11.1毫米,较历年同期增加1~4倍。春季平原地区降水量3.9~13.5毫米,靠山区24.1~27.2毫米,大部地区较常年减少1~3成,库车县减少7成。其中3月地区东部、南部降水较多;4月各地降水普遍偏少,仅库车县增加8成;5月乌什县、柯坪县等地略增加,其余地区均减少。阿克苏市春季降水量12.5毫米,较历年减少2成。夏季降水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增加1倍以上,其余大部增加3~7成,仅库车县、沙雅县、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减少1~2成,6月除拜城县外均增加1~2倍;7月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农一师阿拉尔市减少,其余县(市)增加1~2倍;8月均减少。秋季降水异常偏多,地区大部秋季降雨量较常年增加3~6倍,9月下旬和10月下旬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拜城县、乌什县、柯坪县、温宿县年降水量突破1981年以来的最大值,居近30年第一位,阿克苏市、新和县居第二位,其余县(市)均为2003年以来的最大值。
  四、开春期
  2010年2月下旬地区升温迅速,22~23日平均气温回升到0℃ 以上,地区大部陆续开春,开春期较常年偏早5天左右。
  五、终霜冻
  2010年3月28日,地区出现大风、强降温天气。3月30~31日,各地日最低气温降至0℃以下,终霜期推迟至3月底。
  六、初霜冻
  2010年,地区大部初霜期(最低气温≤0℃首日)较常年偏晚8~10天,拜城县偏晚17天。拜城县、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乌什县、阿瓦提县初霜期出现在10月底,其余县 (市)在11月5~6日。
  七、入冬期
  2010年,地区入冬期大部于11月22~26日陆续入冬,较常年偏晚3~8天,阿克苏市于12月2日入冬,偏晚10天左右。
  八、积雪
  2010年入冬以来地区积雪覆盖率下降,属冬季季节性积雪,冬季平均积雪覆盖率27.65%,春季、秋季在5%~6%,夏季最少。最大冬季平均积雪覆盖率40.14%,与北疆(冬季积雪覆盖率≥50%)相比,属低盖度积雪区域。积雪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山区,平原地区没有稳定积雪。
  阿克苏山区积雪主要由西部托什干河流域、昆马力克河流域、台兰河流域以及东部库车河流域、渭干河流域的山区积雪组成。其中西部托什干河流域、昆马力克河流域、台兰河流域,冬季积雪面积占总积雪面积的84.5%,是阿克苏山区积雪分布的主要区域,也是阿克苏河水系的主要水源。
  分析2010年12月下旬的积雪遥感资料,地区西部托什干河流域、昆马力克河流域和台兰河流域积雪覆盖率38.6%~55.6%,接近或略多于历年同期,东部渭干河、库车河流域积雪覆盖率19.6%~27.1%,比历年同期减少4成。
  【气象灾害】 2010年,地区范围内出现冻害、暴雨、大风、冰雹等多种类型灾害型天气,灾情严重。
  一、大风
  2010年,地区大风主要分为系统性翻天山大风、偏东大风和短时雷雨大风,大风主要集中在4~9月,占全年大风日数的95%。系统性翻山大风和偏东大风主要出现在3~5月,翻山大风风向以西北或偏北风为主,短时雷雨大风主要出现在夏季。大风强度、持续时间、影响范围以及危害程度以春季翻山大风最重。
  地区夏季大风日数最多,占全年55%,春季次之,占35%,秋季仅占10%。大风地域分布以柯坪县最多,年大风日数27天,库车县次之,为15天,阿瓦提县最少,仅4天,阿克苏市10天。从年代际变化看,春、夏、秋三季大风日数均呈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下降明显,是一个相对低值期,2000年以后有些回升。
  3月28日,地区遭遇2010年春季最强的沙尘暴袭击,地区自西向东相继出现6~7级西北风,风口风力8级,阿克苏市极大风速每秒
  21.7米(7级)、新和县每秒23.6米(7级)、乌什县每秒20.4米(7级)。阿拉尔市、阿瓦提县、阿克苏市出现沙尘暴,阿克苏市最小能见度仅60米。
  5月14~16日,地区普遍出现大风、沙尘、降温天气。
  二、冰雹
  2010年,地区降雹天气主要出现在3~10月,春末夏初(5~6月)为冰雹天气的高发时段,6月最多、10月最少。阿克苏地区降雹次数的年代际变化呈缓慢的上升趋势,增加率为1.2次/10年。地区东部各县年平均降雹日数为5.9次,西部为3.9次,东部4县降雹明显多于西部5县(市),地区东部降雹次数的增加率为1.24次/10年,西部为1.46次/10年,西部降雹次数的增加幅度较东部大。
  降雹地理分布:北部、西北部多、南部、东南部少;靠山地区降雹多于平原地区;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的降雹次数相对较多。拜城县降雹最多,年降雹日数平均为15天,乌什县次之8天。阿克苏市和柯坪县最少,平均每年降雹2天。
  5月15日17时,沙雅县塔里木乡的部分村落持续降冰雹约3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地面积雹厚度20厘米。沙雅县塔里木乡团结村和胜利大队大部分棉田遭受重灾,0.32万公顷棉田绝收,直接经济损失5928.97万元。
  5月25日18时40分~19时20分,阿克苏市红旗坡农场二分场出现豌豆大小冰雹,持续时间10分钟左右;三分场冰雹持续时间5分钟,最大冰雹直径2厘米。造成农场446.7公顷香梨、苹果、间作棉花33.3公顷受灾。
  三、大降水(暴雨)
  2010年,地区大降水主要出现在夏季,一般大降水集中在几小时内,局地性很强,常造成山洪暴发,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较大损失。大降水最多的是西部、北部靠山区的乌什县、拜城县等地,其次为新和县和库车县,最少的是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年平均大降水日3~12天,南部大降水最少,年平均不到4天,拜城县最多,为14天。
  1961~2009年地区大降水日数整体呈递增趋势,60年代最少,90年代最多。1996~2005年10年间的大降水日数增多明显,2006后又呈下降趋势。
  7月28日夜间至31日,地区多县出现暴雨天气,阿克苏市、温宿县、柯坪县、拜城县降雨量24.3~31.7毫米(暴雨);渭干河流域普降暴雨,库车县大龙池站累计降雨量104毫米,拜城县铁热克乡降雨52.4毫米、老虎台乡降雨49.4毫米,库车县大龙池降雨88.6毫米(大暴雨)。国道217线库车段被冲断,被困群众1081名,地区各地24小时降温4℃~7℃。
  9月17~18日,柯坪县出现连续性降水,总降水量20.7毫米,由于柯坪县大部属于山区,易使降水汇集,17日晚间到18日凌晨,柯坪镇苏巴什灌区和阿恰乡出现洪水。
  【气象服务】 2010年,地区气象局对外发布转折性天气过程43期,其中正确41次,预报准确率96.4%;发布预警信息13期,正确12次,准确率92.3%;编发决策气象服务信息64期,其中卫星遥感监测信息4期、重要气象情报4期、农业气象信息11期。
  准确预报“三二八”强沙尘暴天气,服务效益显著。提前48小时准确预报3月28日的大风和沙尘暴天气,27日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28日发布沙尘暴黄色预警信号。28日13时30分,大风如期而至,阿克苏市极大风速达21.7米/秒,伴有强沙尘暴,最小能见度仅60米。
  4月7日发布风沙、降温天气预报,4月8日午后至9日凌晨,阿克苏地区陆续出现风沙天气,风力普遍5级,其中柯坪县7级(每秒22.1米),温宿县青年农场6级,阿克苏市风力5级(每秒16.8米),气温下降7℃~9℃。各县(市)农口部门对此次风沙的防范工作进行了周密安排,最大限度减少正在播种的棉花和设施农业的损失。
  5月13日发布预告:5月14~15日,地区将先后出现明显的大风、降雨、冰雹和降温天气。5月14日午后至夜间,地区出现全年最强的大风天气,5月15日17时沙雅县塔里木乡的部分农田内降雹持续时间3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以上,棉田受灾较重。
  5月27日下午召开降雨天气新闻发布会,特别强调此次天气有冰雹天气出现,将对农业等设施造成不利影响。气象台给地、市党政领导发布了气象短信。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对防雹工作作出部署,做好防雹各项准备。5月30日下午,阿克苏市区突降冰雹,持续时间10分钟,最大直径1厘米,城区积水达10厘米。
  开展春季膜内外地温对比观测和服务。发布3期专题农业气象信息,提出农作物田管以促早熟措施为主;持续低温延缓了林果的生长,建议果农根据林果长势,适时调整田间管理措施,确保果树茁壮成长。卫星遥感监测信息受到地区行署高度评价。
  7月28日地区渭干河流域遭遇最强暴雨袭击,地区气象局及时启动地县两级气象应急预案,进行天气视频会商,及时准确发送31条气象短息、7期“渭干河流域防洪形势分析”专项气象服务情报。在做好气象服务的同时,预报服务人员及时开展农业、林果业和设施农业的灾情调查工作,获取灾情的图片和视频文件并上传区局及各类新闻媒体,为防灾减灾和抗灾自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业务培训】 2010年,地区气象局举办气象信息员培训班,各县(市)35名气象信息员参加培训。组织业务人员参加区内外各类业务培训和业务交流30人次。利用地—县视频会商系统,组织地区所有台站气象预报、服务及测报业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12次;选派7名县市气象局长参加业务轮训,全面提高县市气象局长综合素质。
  【气象科研】 2010年5月,地区气象台增加500hPa与850hPa,500hPa与700hPa的温差以及地面露点温度等预报参数,使探空物理量科研成果转化为日常预报指标,为提高预报准确率提供了一定的依据。“自动气象站辅助监控软件”课题成果在地区各站推广应用,加强了地面数据质量监控,提高数据传输质量,降低重大差错出现几率。
  【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2010年3月26日,地区召开人工影响天气研讨会暨农业保险工作会议。讨论完善《2010年阿克苏地区冰雹联防作业及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建设方案》的可行性和实施步骤。地区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按照研讨会会议纪要精神,开展地区防雹减灾及联防体系建设工作,依据雹云路径调整作业点;加强人影联防作业,完成地区东、西部两个联防作业区新增作业点的实地勘察、测点工作,新增固定点已基本建成,部分已投入使用,新增流动作业点全部投入使用。地区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在雷达终端安装双屏显示,加强雷达信息传输,增强雷达指挥功效;完成XR—08型人工影响天气通信终端及ADSL静态地址专线通信网络建设,实现集成语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的互传功能,使人工影响天气通信方式多元化。
  7月4~5日,中国气象局大探中心范行东组长带领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安全检查组一行5人在阿克苏地区进行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安全检查,对地区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经检查,地区8县1市作业点均被检查组评为优秀作业点。截至10月底,地区出现冰雹天气48次,四部雷达共开机6020小时,作业炮弹49715发,火箭弹4439枚,在对流天气明显多于上年的情况下,实现雹灾损失大幅降低,为地区农业丰收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
  【气象科普宣传】 2010年,地区气象局结合“三二三”气象日制作气象知识展板50块,发放气象知识宣传册、防灾减灾图册和宣传单2万册。向地、县、市各级领导、相关部门和人员发放2000册《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全年召开各类新闻发布会12次,电视专题采访25次,介绍天气预报工作10次,报刊上刊发30多次。联合地区气象学会出版《阿克苏气象工作》18期。
  5月12日,地区气象局组织工作人员携带宣传版面和标语走上街头开展“五一二”世界防灾减灾日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现场解答市民提出有关气象灾害防御等问题,并散发防雷电、大风、沙尘暴等气象灾害防御办法手册和传单。
  【2010年地区十大气候事件】
  一、2010年2月9~11日,地区各地普遍出现连续性降雪天气,最大积雪深度5~8厘米。2月中旬地区积雪覆盖率增长到83.2%,较历年(31.4%)和上年(6.11%)同期分别增加1倍和3倍。
  二、3月28日,地区遭遇2010年春季最强的沙尘暴袭击,各地相继出现6~7级大风,风口风力8级。阿克苏市、新和县、乌什县极大风速达每秒20米以上,兵团农一师阿拉尔、阿瓦提、阿克苏出现沙尘暴,阿克苏市最低能见度仅60米。
  三、3月气温偏高,4~5月气温持续偏低,热量条件差,大风、冰雹气象灾害多,香梨座果率低,棉花、冬小麦发育期推迟。
  四、5月15日17时,沙雅县塔里木乡的部分农田降雹持续时间30分钟,冰雹最大直径5厘米以上,棉田受灾较重
  五、7月28日夜间至31日,阿克苏地区渭干河流域遭遇暴雨袭击,渭干河流域7站出现暴雨,库车大龙池景区降雨量104毫米。29日下午,山洪冲毁国道217线库车县段,滞留群众1081名。
  六、5月14~15日,阿克苏市、温宿县、库车县、沙雅县等地出现大风天气,风力6~7级。大风天气给当地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
  七、6月1日18时50分至21时30分,温宿县佳木镇、依希来木其乡和塔格拉克牧场遭受冰雹袭击,最大冰雹直径为4厘米,持续时间30分钟左右。
  八、9月17~18日,柯坪县出现连续性降水,总降水量20.7毫米,由于柯坪县大部属于山区,易使降水汇集,17日晚间到18日凌晨,柯坪镇苏巴什灌区和阿恰乡出现山洪。
  九、9月29日,温宿县城区、红旗坡农场等地出现罕见冰雹天气。降雹持续时间长,冰雹密度大,最大冰雹直径1.5厘米,最大积雹深度30厘米,城区最大积水深度50厘米。冰雹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十、10月22~24日,地区大部出现小到大雨,拜城县暴雨(40.9毫米),北部山区出现暴雪,25~26日仍有降雨。此次天气伴随强烈降温,日平均气温下降6℃~9℃,最高气温下降14℃~16℃。(胡翠珍)

知识出处

阿克苏年鉴.2011

《阿克苏年鉴.2011》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特载、概况、大事要闻、领导干部名录、中共阿克苏地区委员会、政权·政治协商、群众团体、地方军事、法治、农业、工业、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扶贫开发、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新闻等30个类目,反映了2010年度阿克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阿克苏年鉴》(2011年卷)分为30个部类:特载;概况;大事要闻;领导干部名录;中共阿克苏地区委员会;政权·政治协商;群众团体;地方军事;法治;农业;工业;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环境保护·招商引资;扶贫开发;经济监督与管理;贸易流通;银行·保险·证券;旅游业;财政·税务·审计;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民生;县市概况;农一师阿拉尔市;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