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年鉴.2011》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2165
颗粒名称: 农业
分类号: F327.45
页数: 37
页码: 164-200
摘要: 本文记述的是2010年阿克苏地区农业情况包括综述、农业生产、种子工作、农业科技、设施农业、农村经济等。
关键词: 阿克苏地区 农业 农业生产

内容

综述
  【农村经济概述】 2010年,阿克苏地区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坚持实施深化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推进基地建设、科技支撑、加工转化、市场开拓四大能力建设,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2010年,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57.185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农民人均纯收入5931元,增长22.7%,增收额首次超过1000元大关,实现历史性突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010年,地区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措施得力,成效显著。重视粮食安全。落实粮食扶持政策,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行良种良育、精耕细作,增加投入、强化管理,落实播种面积和田管质量。全年全地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48万公顷,粮食总产150.21万吨,其中小麦72.33万吨、水稻14.85万吨、玉米62.56万吨。人均粮食占有量620千克左右,超过全国、全疆平均水平,实现总量平衡、略有节余目标。坚持棉花优势地位不放松。以高效节水技术为载体,积极推广良种、精量播种、带状高密度栽培模式等组装配套技术,加快棉花先进综合技术的集成应用。全年,全地区棉花播种面积30万公顷(其中棉花节水滴灌8.5万公顷),总产45.51万吨,比上年下降2%;平均亩(0.07公顷)产109.3千克,比上年增加5.2千克,进一步巩固优质商品棉基地的优势地位。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推广温室拱棚配套发展模式,重点抓棉花配套、集中育苗、大苗移栽和技术培训等关键环节,不断提高种植水平和效益。设施农业总面积0.85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0.28万公顷),建成6.67公顷以上基地212个、集中连片33.33公顷以上基地6个、66.67公顷以上集中连片基地15个,初步形成规模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群。形成叶菜、果菜、果品、瓜类、花卉、食用菌、果蔬育苗等多元化生产格局;设施农业实现亩(0.07公顷)均效益4479元(其中温室亩均效益9934元),亩(0.07公顷)效益过万元以上的面积0.27万公顷,单棚亩均效益万元以上示范户2093户。积极发展小宗特色经济作物。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因地制宜、规模发展制酱番茄、色素辣椒、马铃薯等高效特色经济作物和常规蔬菜、精细蔬菜,适度发展西甜瓜生产,推广一年两熟或多熟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地区小宗特色经济作物初步实现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2010年,地区种植各类特色经济作物6.6万公顷,面积、效益与上年相比均有所提高。
  【特色林果业发展】 2010年,地区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步伐,取得成效。狠抓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围绕打造“中国枣园”目标,按照快速扩张红枣、核桃种植规模,基本稳定苹果、香梨、葡萄、杏子面积的总体发展思路,加快特色林果业发展步伐。林果面积26.62万公顷,其中红枣11.06万公顷、核桃8.99万亩、苹果1.11万公顷、香梨1.35万公顷,杏3.24万公顷,葡萄0.59万公顷,其他0.28万公顷。狠抓林果业质量管理增效年活动。在扩大林果业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果园的管理,制定林果质量、效益、管理标准和考核办法,加大物化投入,建立林果科技示范园,大力推广整形修剪、人工授粉、疏花疏果、果实套袋、配方施肥和标准化制干等技术措施的综合配套应用力度,严格落实绿色、有机生产栽培技术规程,加快定植果园的“早见效”和优质高效发展步伐,大幅度提高果品产量、品质和效益。全年,地区林果挂果面积17.07万公顷以上,果品总产118.61万吨,林业产值10.31亿元,比上年增长40.08%。积极引进、培育果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规模以上果品加工企业56家,开发果汁、果脯、果酒等系列产品300余个,年加工果品能力13万吨,年保鲜果品能力21万吨。实施果品品牌战略,以“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等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为重点,整合品牌资源,推行条形码管理,加大品牌包装、宣传、使用和保护力度,提升阿克苏果品的知名度。
  【现代畜牧业】 2010年,地区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使地区畜牧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化发展。一是加快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实施肉羊改良“整村推进、整乡覆盖”工程,全力推进黄牛、肉羊、细毛羊、绒山羊品种改良。全地区新建肉羊改良配站(点)40个,新建肉羊改良推广示范村124个,培育肉羊改良示范户2262户,肉羊改良配种点157个。引进肉用种羊5530只,带动肉羊改良33.59万只,完成黄牛冷配12.6万头。二是抓住牛羊肉价格不断上涨的有利时机,实施科学养畜工程,发展牛羊育肥标准化养殖,通过提高育肥产羔出栏率,缩短饲养周期,提高肉食供应能力和养殖效益。全年牛羊育肥出栏252.82万头(只),其中牛育肥16.59万头,羊育肥出栏236.23万只,保障市场供应。三是大力推广家禽良种集中育雏和共育期全程免疫。加快专用肉鸡、蛋鸡、良种鸭(鹅)的引进和推广,发展林牧结合的生态养殖模式,推动果园养鸡、草地养鸡、庭院养鸡、大棚养鸡、生态养鸡和稻田养鸭等家禽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全地区家禽出栏2047.39万羽,比上年增长10.93%,其中果园养鸡200.96万羽、草原养鸡105.16万羽、庭院养鸡1227.91万羽。四是大力推广无公害、生态式、零排放生猪养殖模式,加大二元及三元杂交的推广力度。鼓励企业(养殖户)积极引进长白、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及野猪,引导生猪产业向瘦肉型方向发展,使生猪良种率由90%提高到95%以上。全年生猪出栏35.18万头。五是以发展人工牧草和饲用甜菜、胡萝卜种植为突破口,多渠道解决饲草料来源,推进草原禁牧、休牧,控制山区草场载畜量,确保草畜平衡。2010年,新植苜蓿面积0.54万公顷,苜蓿保留面积3.8万公顷,间作套种饲用甜菜、饲用胡萝卜面积1.98万公顷,饲草料加工调制187.36万吨。六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严格实行重大动物疾病强制免疫制度,免疫密度100%;突出抓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做到以检促防、以监促检,保证畜牧业健康发展。年末牲畜出栏382.7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8.2万头(只),增长4.99%,肉、蛋、奶产量分别是15.73万吨、2.92万吨和7.63万吨,分别增长8.55%、24.58%和7.83%。
  【劳务经济】 2010年,地区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步伐,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取得成效。整合培训资源,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台账,建立健全集初、高中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于一体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重点面向返乡青年开展“2+1”或“3+X,(”农业技术+职业技能)技能订单培训,注重培训效果,确保培训人员能稳定长期就业。加强劳务创收的宣传和组织。在浙江、广州、青岛等地和重点用工企业建立一批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初步形成以乡(村)为单位的成建制劳务输出格局。采取减免义务工、带队护送、购买人身意外保险等措施,及时了解和解决外出务工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2010年,全地区培训农村劳动力21.15万人次,其中农业技术培训15.75万人次、转移技能培训4.4万人次;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27.5万人次,其中就近就地及农业内部转移就业4.576万人次,比上年增加3.3万人次。实现劳务创收5.6亿元,人均劳务创收415元,增加59元。
  【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 2010年,地区充分发挥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原产地生态环保、产品天然绿色的优势,制定农产品销售东进西出营销战略。“东进”战略是以上海市为中心,加快对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省重点城市的农产品市场开拓步伐,以中高收入消费群体为目标,以尖端优质农产品为主打产品,构建以上海市为中心覆盖“长三角”地区、辐射“珠三角”地区特色农产品销售网络。“西出”战略是利用与喀什、塔城、伊犁等周边口岸的交通便利条件和农产品出口企业,加快出口水果的果园注册和水果营销、保鲜以及包装生产企业注册进度,引导和扶持生产企业、专业协会积极开拓中亚、西亚以及欧洲国家农产品市场。通过实施东进西出营销战略,阿克苏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在上海建立集储藏、包装、运输为一体的阿克苏特色果品配送中心。在上海市交易较为集中、规模较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曹扬路水果批发市场、青浦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食品城、西郊国际名优农产品展示中心和上海8大农贸市场建立阿克苏特色果品专营区。在上海12个区(县)设立近100家销售网点和果品专卖店。还与上海百联超市集团联合,直接将阿克苏特色农产品配送至各大超市,在上海实现直销、代理经营。阿克苏、新和、温宿、阿瓦提、乌什等县市分别在乌鲁木齐、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西安、台州、嘉兴、郑州、汕头等城市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852个销售点,逐步形成以阿克苏为生产加工基地,以上海市为中心辐射“长三角”、“珠三角”的地区“东进”营销网络。在做好尖端优质果品销售的同时,地区通过内地广大经销商将各类普通果品,销往河北最大的红枣批发市场沧州红枣批发市场,年销售量1万吨以上。在“西出”对外市场开拓上,阿克苏地区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在国际和周边国家通过报纸广告、路牌广告等载体宣传推介阿克苏苹果、香梨、葡萄、红枣、核桃等果品以及各类新鲜蔬菜,取得良好效果。
  【农业产业化经营】 2010年,地区多方联手,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按照政府推动、企业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共同参与的方式,壮大流通载体,初步形成企业、协会、营销大户、运输队伍、农民经纪人的果品营销网络。地区近80%的特色粮、棉、畜、果、瓜、菜等农产品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营销大户收购和销售。一是大力培育农产品龙头企业。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思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依托地区丰富的粮食、棉花、林果、畜产品、特色农产品等优势资源,通过借助外力引进一批、调动内力扶持一批、深挖潜力改造一批的办法,集中精力发展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涉及果、棉、粮、畜、食品、饮料、皮革、木材等行业,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稳步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2010年,地区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40余家,其中被列入自治区级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地区级农业龙头企业81家。二是加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支持农产品销售经纪人、企事业单位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领办创办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明确法人主体资格,规范运行和管理,成为农民进入市场的联结纽带。全地区已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组织177个,其中具有法人主体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88个、农村专业协会8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协会在制定和推广生产管理标准、技术培训、采摘粗加工标准、果品竞价拍卖等多个方面已逐步取代政府行政指导,步入健康发展轨道。三是加强营销队伍的建设。按照派出去、请进来原则,组织企业代表、农村经纪人、基层干部到上海等地参加培训,参与货物经销,学习内地商家的营销技能,有效的提高营销人员整体素质。聘请专业营销人员来地区讲授果品营销知识,引导和帮助经纪人、购销大户、种植大户掌握市场运作规律、增强法制观念、促进产销衔接、建立营销网络、拓宽信息渠道,组建专业化营销组织和具有现代化农产品营销理念和营销知识的专业队伍,并已逐步成为市场营销的主体。
  【农产品市场运作】 2010年,地区积极组织农产品龙头企业参与国内外各类交易会、展销会、推介会,扩大地区优势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全年组织县(市)及企业参加上海对口支援地区特色农产品春节博览会、河南省郑州市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新疆名优特及精深加工农产品上海展示会、新疆特色优质农产品北京交易会、杭州农业博览会等农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展销会9次。销售红枣、核桃、苹果、葡萄、大米等农副产品约374.8吨,销售葡萄酒、穆塞来斯、沙棘酒等深加工农副产品540余箱,果品销售价格高于原产地市场价格50%左右,实现销售额600多万元。
  【发挥援疆干部桥梁作用】 2010年,地区发挥河南、上海对口援阿机制作用,加强双方的联系。上海、河南从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准入、产品外销、社会团购、政策信息等方面给予地区大力支持。上海方面协调上海国际食品城与地区签订3年店面长期租赁合同,上海西部国际名优农产品展示中心与地区签订209平方米10年期的展示区块租赁合同,帮助地区26家企业入驻上海,实现阿克苏特色农产品在上海的直销。上海专门安排市农委一入到阿克苏地委农办挂职,开展阿克苏农产品在上海的营销工作。为巩固和发展地区在上海及华东建成的农产品外销平台,地区成立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地委农办,统一负责地区优质农产品外销的协调、指导和信息服务工作。成立阿克苏农产品上海销售平台管理委员会,派专人统一负责上海及华东阿克苏农产品外销配送中心、专营区的管理、协调、服务工作,对推动阿克苏农产品“东进”营销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010年,地区采取措施,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良好效果。抓住国家调整投资方向和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的机遇,积极争取国家重点投入生态建设、盐碱地改良、低产田改造等建设项目,在节水灌溉、山区水库、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规划一批对农业发展具有支撑和拉动作用的重大项目,充实农业发展项目库。二是加快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重点解决项目前期经费投入不足、工程设计滞后等突出问题,加快塔里木河治理项目、铜场水库、台兰河地下水库和木扎提河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大、小石峡水电站,台兰河老龙口水库等重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三是加大地下水开发利用率。2010年,地区新打农业灌溉机电井547眼,总规模达3700多眼,提取地下水361亿立方米,完成抗早灌溉面积9.57万公顷,有效缓解农业生产早情。四是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棉花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加大棉花政策性保险、能繁母猪政策性保险、产业发展贴息和农村信贷支持力度,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10年,地区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综合发展能力为主攻方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快速增收致富,推动生活条件改善、公共事业发展。实施抓百村促千村工程。2007年以来,地区启动三批159个示范村建设,优化整合河南省、上海市、中央企业、自治区对口帮扶地区的建设资金和抗震安居、户用沼气、卫生厕所、暖圈建设、扶贫开发等项目建设资金,以示范村为主,集中建设地点、集中安排项目、集中资金投入。狠抓新农村农户庭院改造。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检查评比等多种形式,结合抗震安居工程的实施,以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三区分离为突破口,按照产业规划重点发展庭院养殖业和林果业,2010年,完成10.2万农户庭院改造,使3.06万户庭院经济收入超过500元,为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奠定良好基础。加强村庄整治。加快农村抗震安居、饮水、道路、电网、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农村义务教育、医疗保障、文化、卫生、公共交通等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制定《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实施意见》。争取乌什县、柯坪县享受南疆三地州扶贫优惠政策,乌什县被自治区列为三个整村推进连片开发试点县之一。围绕扶贫开发重点村农民增收、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强化整村推进工作。深入推进“教育助学扶贫”工程,落实扶贫开发对口帮扶工作责任,通过帮资金、帮项目、帮培训等方式,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为14个重点村整合各类涉农项目和资金1043万元,集中捆绑用于14个扶贫开发重点村实施整村推进,并投入财政扶贫资金432万元。通过严格执行整村推进标准、落实目标责任、强化项目管理,有效保证14个重点村实现“五通”、“五有”、“五能”整村推进标准。(李坚)
  种植业
  ·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概述】 2010年,阿克苏地区克服大风、沙尘、低温、冰雹、干早、洪水等各种自然灾害影响以及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等复杂形势和严峻挑战,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按照稳粮、控棉、管果、增畜、强大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搞好劳务创收的基本思路和闯市场、树品牌、育龙头的工作方针,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优质高效特色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全年地区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157.18亿元(不含农场,下同),比上年增长30.4%,完成地区“十一五”规划100亿元目标任务的157.1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931元,增长22.72%,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132%。
  【种植多元化格局形成】 2010年,地区农业初步形成种植多元化格局,粮棉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形成10万公顷优质小麦、1.33万公顷水稻、0.67万公顷油料、0.33万公顷甜菜、2.67万公顷瓜菜、30万公顷棉花、6万公顷特色作物的生产格局。尤其是加工番茄、加工辣椒、亚麻、淀粉专用马铃薯等特色作物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以订单农业方式走上规模化发展路子,展现巨大的发展潜力。2010年,农作物总播面积57.1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48万公顷,其中小麦10.91万公顷、水稻1.49万公顷、玉米7.83万公顷、其他0.25万公顷。粮食总产150.21万吨,其中小麦72.33万吨、水稻14.85万吨、玉米62.56万吨。粮食单产7.29吨/公顷。棉花播种面积30万公顷(其中长绒棉6.83万公顷),棉花总产45.51万吨,棉花单产1.52吨/公顷,其他6.62万公顷。地区粮棉产能稳步增长,品质、效益明显提高。
  【设施农业效益大幅提高】 2010年,地区农业局按照“稳步发展,注重质量,开拓市场,主攻效益”的设施农业发展方针,新建温室和各类拱棚0.57万公顷,设施农业总面积达0.85万公顷,其中日光温室0.28万公顷,各类拱棚0.57万公顷。建成6.67公顷以上基地212个,集中连片33.33公顷以上基地6个,66.67公顷以上集中连片基地15个,初步形成规模集中连片的设施农业产业群。地区设施农业从业人员44654人,其中少数民族30725人,库车、新和等县涌现出一大批当地维吾尔族设施农业技术人员。推广五代温室及卷帘机应用,全地区有卷帘机4100台,节水滴灌设备880套。沼气暖气灯、CO2发生器、电子除雾器、声波助长仪、声频杀虫灯、温室娃娃等高科技增效措施得到广泛应用。2010年,设施农业实现每公顷效益67196.7元(其中温室每公顷效益149014.5元),每公顷效益15万元以上的面积达2714.93公顷。
  【科技促农业增产增效】 2010年,地区农业部门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导、辐射推广”的要求,广泛开展技术培训、指导、推广和服务工作,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全年落实棉花滴灌面积8.5万公顷,棉花滴灌每公顷2.4吨高产示范5.85万公顷,滴灌每公顷2.7吨高产示范0.36万公顷;完成小麦每公顷8.25吨高产创建0.44万公顷,小麦每公顷7.5吨高产创建1.86万公顷。建立棉花滴灌每公顷皮棉3.3吨6.67公顷以上高产示范点7个,面积69.33公顷,平均3.4吨/公顷;小麦单产每公顷9吨6.67公顷以上连片高产示范点9个,面积98.71公顷,平均9.3吨/公顷;正播玉米16.5吨/公顷6.67公顷以上高产示范点2个,面积28公顷,平均16.64吨/公顷。地区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深入广泛开展,形成服务于农业生产全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队伍,初步建立植物疫病监测预警和防控体系,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
  【落实各项农村政策】 2010年,地区各级农业主管部门督察落实国家、自治区及地区各项农村政策。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学习宣传活动,指导县(市)建立仲裁委员会、成立仲裁机构7个。开展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保障情况、失地农民情况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基本情况调查。制定《关于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在阿克苏市、温宿县开展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的试点工作,统一翻译印发自治区13个土地流转规范合同文本。部分县还以县委、政府名义出台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得到加强。调整充实地、县(市)、乡(镇)三级减轻农牧民负担领导机构和工作队伍,层层制定并下发减轻农牧民负担工作要点或实施意见,落实减负各项制度。健全农牧民负担监测、检查、信访、专项审计等日常监管制度,开展减轻农牧民负担执法检查和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查办涉负涉地案(事)件,全年减轻农牧民负担2878.32万元,人均减负21.25元,维护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认真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到位。2010年,全地区通过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农民得到实惠总金额118565万元,人均875元。四是加强农村经费管理,协助组织、财政、民政部门开展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查,继续完善“村财乡管村用”财务管理制度,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2010年,全地区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乡镇76个,电算化普及率92.68%,财务公开规范化率95%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2010年,地区农业局从生产源头抓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制定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生产和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4.67万公顷,开展《农产品农药残留控制的技术研究》试验示范工作,使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机制有机结合。全年新申报认证无公害农产品6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2个。库车县被自治区农业厅确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县。地区70个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45个农产品通过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6个农产品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农业生态建设】 2010年,地区农业局按照地区关于加强农村生态建设部署,完成农村沼气池建设国债项目任务16214户,建设43个乡、村服务网点,4座大型沼气池,7座养殖小区沼气池。累计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8.7万户,县、乡、村服务网点205个。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在库车县、新和县、拜城县和阿瓦提县推广“畜—沼—农”模式的生态家园(沼气示范村)建设,沼液沼渣综合利用2.16万公顷。做好农业地膜污染情况调查,每年开展两次以清理残留地膜为主要内容的“净土月”活动,推广健康养殖、综合利用等实用技术和生产模式。
  【农业产业化建设】 2010年,地区农业局稳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措施得力,取得成效。一是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农产品加工能力,提高质量和水平,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769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65家。二是协助各县(市)引进投资规模1000万元以上的林果加工企业13家、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的其他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4家。新申报并通过审验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全地区有自治区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家。三是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上报贴息项目6个、农业产业化项目11个,申请项目到位资金258万元。四是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业务指导和服务工作,争取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11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项目3个,获得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185万元,争取农业部专项扶持资金20万元。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销售渠道、参与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地区19个专业合作社的产品选入《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产品目录》。2010年,地区新成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91个,达到规范化运作标准的合作社72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五是按要求完成乡镇企业、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品牌建设、农产品外销平台、休闲观光农业等六个“十二五”规划和地区农产品加工指导目录,并在北京、郑州等地举办农展会。
  【扶贫帮困】 2010年,地区农业局结合对口扶贫、社区结对帮扶和“双拥”共建活动,开展各类扶贫帮困活动。出资1.1万元组织扶贫点(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博斯坦村)50余名种植户到阿克苏市、温宿县等地学习红枣、核桃、大棚种植技术;捐款3万元补贴扶贫村购买小麦种子款;出资1.6万元解决该村13.33公顷红枣节水灌溉所需的水管短缺问题;向10名贫困户发放价值5000余元的面粉、大米、清油等慰问品。根据地委《关于进一步深化地直部门(单位)联系社区开展共建活动的通知》要求,为阿克苏市库木巴扎社区赠送2台电脑、5箱打印纸。在古尔邦节到来之际,为库木巴扎社区10贫困户送去面粉、大米、清油等慰问品。为海江社区捐款1000元,用于购买办公用品。7月28日,组织部分机关干部到武警地区边防支队走访慰问,向部队赠送价值6000元的电脑、绿茶等慰问品。2010年,地区农业局创建自治区级卫生红旗单位,并获得优秀文明单位称号。(韩冀)
  ·种子工作·
  【种子储备与供应】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种子加工与供应,提高种子质量,促进农业生产。做好春播种子加工储备工作,保质保量满足农业生产用种需求。全地区加工调运储备种子32321吨。其中棉种20075吨,主要品种:长绒棉为新海21,陆地棉为中棉所40、中棉所43、中棉所49、新陆早26、新陆早33等;玉米种子1975吨,正播玉米主要品种为SC704、郑单958、登海3672,复播玉米种子1071吨,主要品种为新玉9号、墨单8621、京早8号;黄豆种子50吨;水稻种子2020吨,主要品种为秋田小町,其他种子8251吨。品种均为自治区指定推广良种,地区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大宗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为100%、95%、95%、100%。及时掌握信息,确保小麦供种数量安全。2010年,由于前期天气异常,小麦成熟收获期比上年推迟10天以上。为确保冬小麦生产用种安全,地区种子部门采取措施对冬小麦种子收割、加工、包装、入库等环节进行全程监管。县(市)因地制宜做好收购和供应工作。拜城和温宿两县的冬小麦种子全部由企业统一收购、供应。乌什县、库车县、阿克苏市的冬小麦种子部分由企业收购、供应,部分由种子站和乡农科站组织收购、调剂。沙雅县、阿瓦提县、新和县、柯枰县的冬小麦种子绝大部分由种子村调剂,少部分从其他企业调进。
  【种子质量管理】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加强种子质量管理,开展加工仓储及销售种子的质量抽检工作。为保证2010年春播用种安全,在春季种子销售季节,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对各种子企业的棉种加工及生产档案进行全面调查和质量抽检,抽查种子加工企业15个、种子样品48个、代表数量8975.5吨,合格率98%。县(市)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棉种加工时派人跟班按加工批次检验、棉种销售时再次抽检并扦样一分为三由当地种子管理站、种子销售企业、种子用户封存留存备查,对检验出的不合格种子作出退市及相关处理。阿克苏市种子管理站对各种子企业加工厂及种子代销店的各类农作物种子进行抽样检查,抽样139份、代表种子数量1340吨。经检查,27吨棉种破籽率超标,立即作出召回该批种子处理。温宿县种子管理站抽取棉种样品126份、代表数量1245.3吨。经检验,1185.3吨合格,对60吨不合格棉种样品作出报废处理。库车县种子管理站抽检龟兹种业棉种1570.4吨,占生产数量的95%,对未达标的49.75吨棉种作出二次精选处理。新和县种子站抽取新和种业公司棉种样品65份、代表数量273吨,合格率100%。加强小麦、玉米、棉花、水稻种子田田间检验。在种子企业自检、县(市)种子管理站全面检验的基础上,地区种子管理站抽调各县(市)种子管理站检验人员对地区8县1市及相关种子企业的小麦、棉花、水稻原种田进行检验,良种田抽检不少于50%,玉米制种田实行全部检验。全年检验种子田1.96万公顷。其中检验棉花种子田1.37万公顷、实际田检1.08万公顷,合格率98%;检验玉米制种田0.15万公顷,合格率100%;检验小麦种子田0.43万公顷;检验水稻种子田133.33公顷,合格率均在95%以上。做好种子海南纯度鉴定工作。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对辖区内25个企业的棉花种子共扦取种子样品68份,在海南进行纯度种植鉴定,合格率95%。鉴定结果用维吾尔、汉两种文字刊登在《阿克苏日报》上,广泛接受社会监督。通过严把种子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环节,种子质量有所提高,在2010年天气异常年份,棉花基本一播全苗,种子质量纠纷数量明显减少,部分县(市)无种子质量纠纷发生。
  【种子宣传】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以科技下乡、“三一五”活动等为载体,通过悬挂横幅、印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良种栽培技术和真假种子识别知识。地区及县(市)种子管理部门设立种子咨询台,宣讲种子基础知识和《种子法》相关规定,发放《购种须知》、《种植品种栽培技术要点》等资料3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489余人次。通过宣传,增强群众法制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种子市场监管】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加强种子市场监管,取得良好效果。开展种子执法年活动,地、县(市)种子管理部门成立种子执法年活动领导小组,牵头负责具体工作,并把种子执法年活动的开展列入各县(市)种子管理站年终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地区指导、督促各县(市)种子管理站对辖区所有从事种子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全面的调查摸底。对经营户的经营地点、联系电话、联系人、经营状况等进行登记造册。加强宣传,打击制售假劣种子和侵权的违法行为,确保农民用上放心种子。清理不合格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种子管理部门在春、秋供种旺季,深入各种子经营企业及营销网点,开展以种子质量、标签、品种审定、品种授权、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种子经营档案、广告等为主要内容的种子市场大检查5次,专项检查12次,严厉查处打击假冒伪劣和未审先推等违规违法行为。在多次深入各县(市)检查后发现存在种子经销店拆包零售、部分种子代销店代销多个品牌、代销证通用等代销手续不全、种子进销货档案记录混淆或销货未登记、农作物种子销售后未扦取样品留样封存等问题。检查组给企业讲解办理种子代销证备案登记、种子经营及生产许可证的审批、种子案件处理等知识,在阿克苏电子政务网上公布存在的问题,方便企业、农户及时查阅相关信息。
  【种子企业审查】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依照《种子法》、《农作物种子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及自治区农业厅《关于清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的通知》要求,制定企业经营资质清查方案,首先要求持证的种子企业自查,提交书面材料,报当地种子管理部门备查。县(市)种子管理部门采取书面材料审查、核对证件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初审,初审合格后,上报地区种子站,再次依法核查辖区内29家种子企业的注册资本、技术人员、检验设施设备、加工、储藏设施设备等资质条件,其中审查A证企业22家,通过限期整改仍不具备条件的有7家,建议收回其A证生产经营许可证。审查B证种子企业7家,有5家企业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仍未达到具备的条件,建议取消其生产经营资格。
  【种子市场存在问题】 2010年,地区种子市场存在主要问题:一是种子经营手续不规范。有的把代销证等同于经营许可证,代销商充当有经营资质经营商的角色;有的种子经营点经营档案不全,甚至无任何档案,种子进出无从溯源。二是经营行为不规范。品种检查中未审先推,夸大品种宣传,标签、包装广告不符合规定。三是经营品种不规范。品种多、乱、杂现象屡禁不止。
  【规范种子市场管理】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按要求规范种子市场。要求各种子代销点办理代销证。核查代销的每一个品种,与发放代销证的种子企业签订代销协议,明确代销的品种、数量、质量、期限及代销的相关法律责任。要求发放代销证的种子企业提供种子经营许可证复印件,以核查发证企业是否有资质在地区发放代销证进行种子销售。销售有品种权保护的品种还要提供品种使用权证书以及品种权人与发放代销证企业签订的品种、授权协议,防止侵权行为的发生,防止违反协议超区域经营。在开展种子市场大检查的同时,帮助各种子生产经营者建立并规范档案。各县(市)种子管理站向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和个人印发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编制的《种子生产、经营档案表》,要求将档案表填写完整,种子销售季节结束后装订成册,随时接收检查。
  【种子品种管理】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种子品种管理。一是规范新品种的引进。地、县(市)种子管理站、种子企业将收集的新品种,进行统一试验、示范,组织种子管理站、种子企业相关人员现场观摩、评价、论证,确定地区新品种推广名单,并在地区种子系统内通报。加强归口管理,规范地区农作物品种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行为,抓好农作物品种管理工作,保证农业生产用种安全,维护种子使用者合法权益。二是安排落实自治区品种试验示范任务。全年自治区给地区下达三个棉花区域试验任务。地区种子管理中心站承担2010年自治区南疆早熟长绒棉品种区域试验和2010年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任务,沙雅县种子站承担2010年自治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和棉花品种生产试验任务。地、县(市)严格按照自治区试验方案要求落实各项工作,完成各项试验任务。三是加强地区级品种试验示范工作。结合地区实际,制定2010年棉花、玉米、小麦区域试验、示范方案,安排试验点8组22个点。其中棉花新品种对比试验、示范5组12个点。即长绒棉品种对比试验1组3个点10个品种、杂交棉品种示范1组3个点9个品种、常规棉品种示范1组2个点11个品种、常规棉品种区试2组4个点19个品种;小麦品种对比试验1组4个点品种12个;玉米品种试验、示范3组6个点18个品种。正播玉米品种对比试验1组2个点7个品种、复播玉米品种对比试验1组2个点6个品种、复播玉米品种示范2个点5个品种。示范品种是地区审定和引进的新品种,品种试验、示范工作为农民选购良种搭建平台,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四是做好品种选育、推荐工作。鼓励和引导种子企业开展优良新品种的引进、研发工作,地区新疆金丰源种业5个水稻品种和新疆德佳种业1个长绒品种品种通过自治区审定。德佳、新疆天玉、塔河、新疆棉城、鲁泰等种子企业引育、研发的15个抗逆性及产量、品质表现突出的棉花品种进入自治区预备区域试验,并初步筛选出小麦农大211、农大408、玉米新玉29等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逐步在地区推广。五是开展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现场观摩活动。地区分别召开2010年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试验示范现场观摩会,地区棉花新品种试验、示范观摩会。各县(市)种子站站长、负责试验示范的技术人员、相关企业参加会议。与会人员分别参观考察阿克苏市和阿瓦提县棉花试验示范点、温宿县金丰源种的小麦、水稻原良种繁殖基地、阿克苏多浪种业小麦原良种繁殖田、新疆德佳种业小麦原良繁殖田。通过观摩会,制定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作物后期管理的办法和意见。六是提出地区主要农作物品种布局意见,明确主推品种,并加大主推品种宣传力度,引导农民种植高产、优质品种。七是落实品种淘汰制度。自治区种子总站明确主要农作物淘汰品种,地区在实际中贯彻落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品种多、乱、杂现象。
  【种子生产】 2010年,地区根据农业生产情况,组织生产合格种子1.95万公顷,落实棉花种子田总面积1.37万公顷、玉米制种田0.15万公顷、小麦种子田总面积0.43万公顷。
  【良繁体系建设】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制定符合地区农业良种繁育的措施。地区把小麦“二圃田”建设作为小麦良繁工作的重中之重,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狠抓“二圃田”工作,取得成效。地区繁殖小麦原种196公顷,种植穗行3.87公顷,选单株6.5万株,在生产实际中基本落实穗行繁殖原种、原种扩繁良种的种子繁育程序,生产的种子质量高,小麦单产(测产)444千克,比上年增加8.3千克,增长率12.2%。二是新品种选育取得成效。经过小麦新品种试验筛选,初步筛选出农大211、农大408等产量高、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三是增强小麦种子生产能力。2006年以来,地区加强小麦种子生产,小麦种子生产能力逐年增强。2008~2010年,地区小麦种子生产面积稳定在0.43万公顷以上,生产的种子除满足地区小麦生产用种外,还外销自治区其他地州,小麦种子生产步入自给有余的发展阶段。四是规范生产、收购、供应行为。地区小麦种子基本形成由公司提供原种、供各乡(镇)种子村扩繁、调剂给农户大田使用的生产格局。种子管理部门对种子质量进行田间纯度和入库前芽率两次检验把关。温宿县、拜城县由公司统一收购、加工、包装种子后再统一供应给农民;阿瓦提县、阿克苏市、新和县、沙雅县由乡镇农科站或农经站统一收购、加工、包装种子后调剂给农户;库车县部分由公司收购、加工、包装后供应给农户,部分由乡收购、加工、包装后调剂给农户。小麦种子生产做到基地落实、面积配套、技术措施到位、质量管理规范。2010年,棉花“三圃田”建设恢复,塔河种业、德佳种业、科润种业、金丰源种等种子企业从中棉所41、中棉所43、新陆中28等品种中选单株1.5万株,种植株行5.3公顷。长绒棉“三圃田”建设采用自交混繁技术,全年生产新海31保种圃0.3公顷。
  【种源审定】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为了解和掌握辖区内种子生产企业2010年良繁种子面积、品种、来源等情况,把好种子生产源头关,开展以作物种类、品种名称、良繁面积、地点、品种来源、技术负责人、生产许可证号等(其中保护品种要有授权书、良繁品种要由自治区审定编号、代繁品种要提供代繁合同)为主要内容的良繁种子申报工作。截至年底,第二次棉花种子申报面积1.35万公顷。其中原种0.58万公顷、良种0.77万公顷。玉米种子申报面积0.13万公顷。
  【种子项目建设】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继续抓好阿克苏科技兴阿项目《高产优质抗逆多类型棉花、小麦、玉米新品种选育及建立栽培示范区》和《棉花杂交品种选育推广应用》、《优质早熟复播粮饲兼用高淀粉玉米新玉29号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示范》及自治区科技支阿项目《农大系列冬小麦品种在南疆地区的引种、示范和推广研究》的组织实施工作,项目进展顺利。
  【种子协会】 2010年,地区种子协会开展行业研讨、业务培训工作,重点开展种子经营人员培训、种子纯度海南鉴定、种子法律法规宣传、种子观摩现场会等工作。组织协会会员参加全国种子交易会等,发挥协会科技普及推广、监督和桥梁纽带作用。
  【种子信息】 2010年,阿克苏地区种子管理系统制定《阿克苏地区种子信息管理办法》。全年编辑《阿克苏种子简讯》12期,其中多篇被地委、行署、《阿克苏日报》、《自治区种子信息》采用。为广大种子生产经营者、管理者、使用者提供信息和工作动态交流平台。开展种子工作调研,完成调研报告4篇。做好种子行业的各种统计报表、种子案件信息调查表及其他各类报表的统计上报工作。
  【业务技能培训】 2010年,地区种子管理部门从提高种子执法人员综合素质入手,采取集中培训、室内授课、共同讨论、模拟执法等方式对8县1市的30余名种子执法人员进行培训。为提高种子从业人员素质,各县(市)相继开展种子经营人员培训。培训内容是《种子法》、《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杂交玉米制种技术操作规程》、《制种玉米栽培技术》。
  【种子监管存在的问题】 2010年,阿克苏地区种子市场监管存在一些问题:一是企业进入门槛过低,地区种子经营企业和经销网点多;二是品种多,但表现突出品种少;三是试验、示范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地区一些县(市)种子管理站、公司试验用地不固定,每年靠临时找地开展试验工作,无法保证土地的土壤肥力的均匀一致,易产生误差,其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无法保证。(黄勇)
  ·农业科技·
  【农业机构、编制】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以下简称地区农技中心)围绕地区三干会及农业工作会议制定的农业发展思路和工作目标,按照以点带面、示范引导、辐射推广的工作定位,强化农技推广服务的基本职能,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大胆探索农技服务有效形式,为推进地区农业生产发展、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民增收发挥积极作用。2010年,地区有地级农技机构1个、县级农技机构9个、乡级农技机构95个、区域性机构5个,地、县、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编人员1020人。
  【小麦高产创建工作】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抓好小麦10.4万公顷平均产量6.59吨/公顷技术服务及小麦8.25吨/公顷高产创建工作。全地区小麦实播总面积10.9万公顷,平均单产6.63吨/公顷,完成小麦0.5吨高产创建1.86万公顷,完成小麦0.55吨高产创建0.44万公顷。
  【棉花高产创新工作】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落实棉花种植面积28.6万公顷,平均单产1.7吨/公顷技术服务和滴灌棉田产量2.4吨/公顷、2.7吨/公顷的高产创建工作,取得良好效果。全地区完成棉花播种面积30万公顷,平均单产1.72吨/公顷,创建棉花膜下滴灌2.4吨高产5.85万公顷,完成棉花膜下滴灌2.7吨高产创建0.36万公顷。
  【果棉间作示范】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加大果棉间作丰产示范力度,实施陆地棉单产皮棉1.8吨/公顷、长绒棉1.35吨/公顷基地建设。随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果棉间作特别是枣园间作棉花成为地区棉花种植的主要形式之一。加强果园内套种棉花的生产管理,提高产量、增加效益,是农技推广的重点内容。2010年,地区下达果棉间作棉花单产皮棉1.8吨/公顷(长绒棉1.35吨)技术推广目标任务1.27万公顷。经各县(市)农技部门测产统计,全地区实际落实面积2.13万公顷,超额完成0.86万公顷。
  【农业高产攻关】 2010年,地区农技中心根据县(市)实际,组织实施小麦单产9吨/公顷高产攻关示范点9个,其中棉花滴灌单产皮棉3.3吨/公顷高产攻关示范点7个,正播玉米单产16.5吨/公顷高产攻关示范点2个。县(市)农技部门建立连片6.67公顷以上攻关示范田,从整地、播种开始全程实施技术指导和服务,并定点建档,将以上任务作为2010年的技术工作重点,由地区农技中心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测产验收。通过验收,棉花滴灌单产皮棉3.3吨/公顷(长绒棉2.4吨)高产攻关点7个,高产攻关面积69.33公顷,平均单产3.40吨/公顷;小麦单产9吨/公顷高产示范点9个,示范总面积98.71公顷,平均单产9.33吨/公顷;完成正播玉米单产16.5吨/公顷高产攻关点2个,高产攻关面积28公顷,平均单产16.64吨/公顷。
  【农作物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2010年,全地区实施无公害防治技术推广面积38.81万公顷。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在总结近几年无公害防治工作取得经验的基础上,结合2010年病虫草害发生的中长期预测及气候特点,对重大农业有害生物无公害防治预案作出修订和调整。通过秋翻冬灌,铲埂除蛹,种植苜蓿、玉米诱集带,安放杀虫灯及投放生物天敌,使用生物农药及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等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生态防治技术措施的应用,普遍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30%以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上的使用,降低农药残留。
  【农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及调查】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部门发布农林病虫害预测预报172期,发布电视预报94期,开展病虫害系统调查49次,开展大田普查6次以上。
  【农作物田间检疫】 2010年,全地区检疫农作物产地1.72万公顷,主要是小麦、玉米、棉花、水稻和马铃薯等。为减少检疫漏洞,检疫人员严格按照检疫条例及检疫操作规程等进行田间检疫。农技人员严把检疫关,建立并完善良繁申报、田间调查及检疫证号审批等检疫档案,规范检疫工作。2010年,地区共签发调运检疫证书2202批次,调运检疫农作物4.3万吨。
  【主要病虫害发生及防治技术研究】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根据不同县(市)农作物的主要常发病虫害种类,对主要病虫害的发病和研究工作内容进行调整和分解。阿克苏市重点研究防治苹果蠹蛾、果树叶螨;库车县重点研究防治小蠹虫、枣瘿蚊;新和县重点研究防治黄刺蛾、果树叶螨;沙雅县重点研究防治果树叶螨、大球蚧;拜城县重点研究防治小麦锈病、番茄疫病;温宿县重点研究防治果树腐烂病、球坚蚧;阿瓦提县重点研究防治棉花枯黄萎病、果树叶螨;乌什县重点研究防治番茄疫病、辣椒疫霉病(或番茄田棉铃虫);柯坪县重点研究防治农区蝗虫、棉叶螨。各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农技人员因地制宜,按要求完成试验规定的各项内容,并提交阶段性研究成果。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按照自治区农业部门制定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案确定的统一要求,开展取土化验工作。落实3414肥效试验,设立农户施肥长期定位监测点,建立核心示范区。全年共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40.33万公顷。
  【测土配方施肥】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按照自治区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合同要求,推进土肥检测体系建设。在棉花、小麦、玉米和果树上开展土壤、植株样的取样及检测分析工作,全年完成测土、配方、施肥地的检测土壤、植株样品9486个,平均化验50706项次。
  【配套施肥技术试验研究】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部门为摸清地区主要果树需肥规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应,建立不同施肥分区主要树种的氮磷钾肥料效应模型,为配方肥的设计与研制提供依据。地区农技中心在2009年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果树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及配套施肥技术试验研究。全地区落实果树“3415”试验10个,树种有地区站香梨树、库车杏树、沙雅红枣树、新和县红枣树、拜城县核桃树、阿瓦提县红枣树、柯坪县杏树、温宿县核桃树、阿克苏市苹果树、乌什县核桃树。通过果树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及配套施肥技术试验研究,提高果树生长和地区林业生产效益。
  【谷子引种试验】 2010年,地区农技中心实施谷子专项试验,购置试验用种(冀谷25和206058)。地区8县1市农技中心按要求进行0.06~0.2公顷不等的引种试验,其中拜城县、乌什县为正播,其余县(市)为复播,均在果园中间作种植。经过试验及对谷子生长情况及相关性状调查,初步了解引种在地区的适应及发展情况,为引进新品种提高谷子产量奠定基础。
  【农作物专项试验研究】 2010年,地区农技部门各专业站开展农作物专项试验15项。分别是棉花定位施肥效果对比试验、杂交棉全生育期苗情诊断指标体系试验研究、春小麦不同播期及品种对比试验、石硫合剂防治蚧壳虫效果分析试验、果棉间作红蜘蛛防治技术研究、不同农药防治枣瘿蚊效果比较试验、香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试验、小麦不同生育期最佳施肥方案试验、硝基复合肥对地区碱性土壤改良效果试验、不同滴灌肥在滴灌棉田施用效果对比试验、复播谷子高产优质品种对比试验、杂交苜蓿后代优势鉴定试验、复播玉米早熟品种对比筛选试验、小茴香不同播期产量对比试验、四种特色作物引种试验等。
  【专题调研和技术实践】 2010年,地区农技推广中心开展农业技术专题调研和技术实践活动。全年完成专题调研报告8篇,其中《新和县组建配肥站推广配方肥典型经验调研报告》、《阿瓦提县棉花滴灌农技服务典型经验调研报告》、《当前地区农林病虫害统防统治典型经验调研报告》受到地区领导重视,并以地区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名义转发各县(市)实施。
  【编撰完成《阿克苏地区主要树病虫害彩色图谱》】 地区农业技术中心利用三年时间,组织全体植保技术人员,收集红枣、核桃、梨、苹果、杏、桃、葡萄等7种地区主要果树的50个重要病虫害种类(其中病害18种、虫害32种)。2010年,出动人员500余人次,实地采集图片2500余张,附文字说明十余万字,制作《阿克苏地区主要树病虫害彩色图谱》,这是迄今为止阿克苏地区最为详尽的林果病虫害图谱。
  【棉花生育动态监测工作】 2010年,地区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根据棉花滴灌和杂交棉示范面积的不断扩大的新形势,对棉花生育动态调查点和监测点数量、分布、调查对象进行适时调整。增加滴灌和杂交棉调查点数量,以便更加准确地反映出不同类型棉田的生长发育动态,使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更具针对性。地区及各县(市)农技推广中心(站)完成棉花生育动态调查80次,发布棉花生育动态监测简报72期。地区农技中心根据各县(市)上报的调查结果,经汇总分析后发布生育动态监测简报8期。
  【拔尖人才】 2011年2月,地委组织部会同地委农办、地区人事局、教育局、卫生局、科技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对地区第七个管理期的53名拔尖人才2010年度的思想、工作、学习和责任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地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毛尼亚孜·依马木被评为优秀等次的拔尖人才。7月2日,地委、行署授予毛尼亚孜·依马木地区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蒋丽煌)
  ·设施农业·
  【概述】 2010年,地区园艺站认真贯彻落实地区三干会和农业生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工作思路,认真抓好特色、设施农业的各项工作,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全面完成设施农业各项任务,并取得良好效益。指导县(市)发展设施农业8333.33公顷;设施农业亩均效益0.41万元,其中温室亩均效益提高到0.68万元,亩均效益过万元的面积2666.67公顷。
  【设施农业发展面积】 2010年,各县(市)发展设施农业8478.60公顷,其中库车县1590.83公顷、沙雅县925公顷、新和县778.55公顷、拜城县813.54公顷、阿克苏市2276.47公顷、温宿县762.13公顷、阿瓦提县937公顷、乌什县395.08公顷。全地区设施农业面积逐年增加。
  【设施农业效益】 2010年,地区设施农业亩(0.07公顷)均效益突破0.41万元,实际完成亩均效益0.43万元。其中库车县0.5万元、沙雅县0.38万元、新和县0.35万元、拜城县0.34万元、阿克苏市0.5万元、温宿县0.34万元、阿瓦提县0.43万元、乌什县0.31万元。地区设施农业效益逐年提高。
  【温室作物效益】 2010年,地区温室亩(0.07公顷)均效益大幅提高。经初步统计,地区各县(市)温室亩均效益平均为0.99万元,其中库车县1.05万元、沙雅县1.05万元、新和县1.01万元、拜城县1万元、阿克苏市1.32万元、温宿县0.93万元、阿瓦提县0.98万元、乌什县0.6万元。
  【亩均效益万元以上示范】 2010年,地区亩(0.07公顷)效益万元以上设施农业面积稳步增加,万元以上示范户示范带动能力增强。各县(市)围绕“强大棚”工作思路图发展,从温室大棚高标准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万元示范户等方面入手,带动设施农业亩均效益稳步提高。各县(市)单棚亩均效益万元以上示范户2093户,其中库车县93户、沙雅县45户、新和县51户、拜城县150户、阿克苏市1628户、温宿县15户、阿瓦提县95户、乌什县16户。
  【设施农业发展】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增强各项措施,促进地区设施农业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全年设施农业生产在供需两旺、各类产品高价位运行的状态下,整体产业效益增幅10%以上。据统计,实际完成亩(0.07公顷)效益过万元以上面积2694.47公顷,其中库车县733.35公顷、沙雅县217.49公顷、新和县191.88公顷、拜城县166.69公顷、阿克苏市1015.48公顷、温宿县133.33公顷、阿瓦提县235.08公顷、乌什县1.17公顷。设施农业亩效益万元以上面积的不断增加。各县(市)设施农业平均利用率为99.55%。在各县(市)中除温宿县设施利用率95%(部分老旧、倒塌温室在加固、维修,无法生产)外,其他县(市)设施利用率均为100%。
  【集中育苗】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不断增加育苗设施装备,提高育苗质量和扩大应用面积。沙雅县智能温室实现订单育苗,新和县1400平方米智能温室首批育苗40万株,全地区需要集中育苗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集中育苗率96.9%。其中库车县95%、沙雅县95%、新和县95%、拜城县100%、阿克苏市100%、温宿县95%、阿瓦提县95.2%、乌什县100%。
  【设施农业技术培训】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聘请自治区专家授课,举办设施农业技术人员业务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设施农业园区化建设、标准化节能型日光温室设计与建造、设施蔬菜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设施果树高效栽培、设施节水灌溉等技术。培训县(市)专业技术人员、阿克苏市专业合作社成员、国防团官兵110人次。结合科技之冬、科技三下乡等活动,各县(市)都开展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题培训。设施农业科技培训工作不断创新、深入、提高。全年举办各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培训122期,培训人员1.14万人次。
  【特色农业】 2010年,地区加快特色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种类保持区域特色。全地区特色农业种植面积71260.67公顷,其中库车县5970.07公顷、沙雅县15578.47公顷、新和县1595.77公顷、拜城县15499.07公顷、阿克苏市15623.73公顷、温宿县5737.73公顷、阿瓦提县5931.36公顷、乌什县5324.47公顷。
  【设施农业新品种引进推广工作】 2010年,地区在县(市)开展设施果蔬新品种引进、试验和示范工作。
  引进樱桃(红灯、早大果、萨米脱、拉宾斯等)、葡萄(红旗特早、火焰无核等)、红枣(蜂蜜罐等)、番茄(FA1420、倍盈、普瑞斯、纳普拉斯等)、无花果、油桃、辣椒、黄瓜等7大类30个品种,建立示范点并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设施农业新技术推广】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开展设施果蔬早期立体间混套装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早春茬蔬菜高效间混套装立体栽培技术(五种蔬菜)、设施无土栽培技术、设施水肥高效利用栽培模式、设施蔬菜标准化高效栽培技术、温室配套设施高效综合高效利用模式、设施食用菌高效生产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的推广应用工作。叶菜果菜间种、多种蔬菜套种、果(树)菜(草莓)立体间种等新模式获得大面积推广应用。
  【设施农业配套装备引进】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开展设施配套装备的引进应用工作。引进二氧化碳发生器、声频助长仪、高频杀虫灯、电子消雾仪、沼气暖气灯等配套装备,建立示范点并推广应用。同时开展卷帘机、热风炉、滴灌、微耕机等新设备组装配套和示范工作。
  【新型日光温室的建造和推广】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设计建造新疆首家占地面积0.67公顷、跨度40米、长度163米、脊高4.5米的新型高效节能温室1座。通过示范推广,在温宿、沙雅等县(市)推广应用2~3座超高、超大、超跨距型日光温室。同时,地区加快推广应用由自治区农科院农机化所设计的标准化下挖式节能日光温室,推广应用率100%,应用面积27.27公顷。
  【优良品种引进与高效种植模式推广】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积极开展优良品种引进与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推广。在县(市)根据区域发展布局,开展设施特色果蔬新品种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共引进樱桃、葡萄、红枣、番茄、无花果、油桃、辣椒、黄瓜等7大类30个品种。在县(市)建立示范点并开展相关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开展设施果蔬早期立体间混套装高效栽培技术、设施早春茬蔬菜高效间混套装立体栽培技术(五种蔬菜)、设施无土栽培技术等新技术、新模式的示范、推广应用。
  【特色设施农业生产发展】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加快区域化布局,推进特色设施农业生产发展,种植种类、种植区域、种植面积进一步细分和扩大。种植种类由单一的蔬菜种植逐步向油桃、葡萄、红枣、樱桃、无花果、西甜瓜、食用菌、花卉等各方面延展,种植品种市场化定位进一步清晰并呈现出基地化发展、专业化生产的发展态势。推动单一蔬菜种植模式向设施果树、西甜瓜、食用菌、花卉和药用植物的栽培转变。叶菜果菜间种、多种蔬菜套种、果(树)菜(草莓)立体间种等新模式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同时积极开展卷帘机、热风炉、滴灌、微耕机等新设备组装配套和示范工作。设施农业科技含量的增加,促使设施农业生产效益稳步提高。
  【调研工作】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加强对地区温室生产、小拱棚建设、人员培训、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的调研工作。了解设施农业生产管理,温室种植品种和布局,集中育苗与小拱棚落实,特色设施农业生产规划和安排、特色小宗经济作物规划、落实等多方面情况并及时上报。
  【农业产业化项目申报和实施】 2010年,地区园艺部门开展设施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期)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并开展项目(二期)第二年的各项准备工作。申报设施农业项目。完成农业财政资金项目《设施农业综合技术推广与培训》的申报和实施;完成地区财政资金项目《设施无花果优质高效栽培》等三个项目的申报和实施。(阮旭辉)
  ·农村经济·
  【农经机构编制】 2010年,阿克苏地区有地级农经机构1个、县级农经机构9个、乡镇级农经机构83个。共有农经人员610人,其中在编471人。有村组会计736人,其中领取会计证人数91人。县乡两级在编人员中,中专及以上学历498人;有专业技术职务人数187人,其中中级37名。
  【农村经济概述】
  2010年,全地区农村经济总收入157.18亿元(乡镇部分,不含地方国有农林牧场,下同),比上年增加36.61亿元,增长30.4%。其中农业(种植业)收入89.31亿元,比上年增加17.07亿元,增长23.6%;林果业收入32.77亿元,增加15.84亿元,增长93.6%;畜牧收入24.93亿元,增加3.32亿元,增长15.4%;第二产业收入3.68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收入6.26亿元,增长5.5%。农村经济总费用77.35亿元,净收入79.83亿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5.62亿元。2010年,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农业(以棉花为主)、林果业、畜牧业及外出劳务创收。其中农业人均纯收入2912元,增加400元,增长15.9%;林果业人均纯收入1278元,增加571元,增长80.8%;畜牧业收入850元,增加87元,增长11.4%;农民外出劳务收入415元,增加59元,增长16.6%。
  【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5931元,比上年增加1098元,增长22.7%。地区9个县(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均大幅度增加,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的县(市)有3个。增收最多的是温宿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1805元,达到7183元;增收最少的是库车县,增加7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70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是阿瓦提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247元;最低的是柯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3391元。
  【落实减负各项制度】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坚持和完善农牧民负担监测、检查、信访、专项审计等日常监管制度,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一是落实农牧民负担收费文件审核制,凡出台涉农收费的文件都要经过农牧民负担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未经审核的涉农收费项目不得收取。二是实行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除在乡镇政府所在地统一公示外,涉农收费单位还在收费现场进行公示,把支农惠农政策列入公示内容,收费项目和标准有调整的,及时更新,做到公示内容全面、准确、及时,公示形式贴近群众。三是将农村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乡(镇)、村级组织和农村中小学校,坚持自愿订阅原则,严禁摊派发行。四是落实涉及农牧民负担案(事)件责任追究制。严肃查处涉及农牧民负担案(事)件和违规违纪行为,通报涉及农牧民负担案(事)件。凡是违反减负政策,擅自出台涉及农牧民负担的收费文件或者收费项目、擅自提高收费标准、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增加农牧民负担的单位和个人,不能被评为先进。五是坚持专项审计制度,主要审计财政对村组织拨付的转移支付资金、各种支农惠农补贴资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征占土地补偿费和村级筹资筹劳的收取和使用情况,及时公开审计结果,接受农牧民的监督。
  【督察惠民政策落实】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确保各项支农惠农补贴政策贯彻落实到位。7~9月,地区减轻农民负担办公室先后与自治区、地区纪检委、财政局、发改委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工作组,检查各县(市)涉农补贴政策落实情况。从检查情况看,各地涉农补贴资金落实情况较好,没有截留挪用等现象。截至10月底,全地区通过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使农民得到实惠总金额118565万元,人均875元。
  【农民负担专项治理】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精神,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建房、农业灌溉、水费、电费、农村义务教育、计划生育、外出务工、农用车辆收费和罚款、身份证办理、结婚登记等乱收费进行专项治理。通过专项治理,减轻农牧民负担总额2878.32万元,人均减负21.25元。6月上旬,地区对库车县、温宿县、阿克苏市、新和县进行减轻农牧民负担执法检查,并对5月底自治区检查组来地区检查时反馈问题整改情况进行督察,责令有关部门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10月底,根据全地区减负工作情况,组织县(市)农经局开展执法检查。
  【查办涉负涉地案(事)件】 2010年,地区农经局(减负办)共查办督办涉负涉地信访案(事)件14起,其中涉负3起、涉地10起、其他(财务)1起,已办结8起。通过及时查办,维护了广大农牧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继续完善“村财乡管村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推行会计电算化管理,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全年全地区村级财务实行电算化管理的乡镇有76个,电算化普及率达92.68%;财务公开规范化率达95%以上。协助组织、财政、民政部门开展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情况调查。
  【宣传农村土地承包法规】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根据自治区部署,组织各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学习宣传活动。为增强学习宣传的效果,制定下发《宣传贯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县(市)、乡(镇)采取多种宣传学习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加大宣传学习力度。各县市农经部门根据地区安排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部分县市将《仲裁法》翻译成维吾尔文并印制成宣传单,利用巴扎天、法制宣传日等发放到群众手中;有的县(市)通过设立咨询台、黑板报、横幅等形式宣传法律精神,提高广大干群的知晓率。据统计,2010年,全地区建立仲裁委员会、成立仲裁机构的县(市)有7个(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温宿县、阿瓦提县、柯坪县)。
  【保障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开展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益保障情况调查。深入库车、沙雅、新和、拜城、阿克苏5个县(市)进行调查。地区各级党政和农业农经部门宣传学习国家、自治区有关农村土地承包方面的法律法规精神,贯彻落实农村妇女的土地承包权。在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中,做到男女平等,没有歧视或损害妇女权益,保障农村妇女在土地承包经营、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征用补偿使用等方面的权益。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维权方面的信访案件较少,各级农经部门在处理涉及农村妇女土地承包权纠纷时,严格按照政策法规要求,维护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
  【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调查】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管理部门基本情况调查统计工作,调查地、县、乡三级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数、人员组成、基本建设(包括办公场所、设备、资产)等情况。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工作是农经部门的主要工作职能之一,地、县、乡三级均没有成立专门的农村土地承包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以农经干部为主,办公设备、场所等资产也是与农经部门共同所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工作】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落实承包地块、面积、合同、证书四到户,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后续工作,确定阿克苏市、温宿县为2010年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试点县。农经部门工作人员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及时解决试点中遇到的问题,为全地区全面开展好此项工作探索经验。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010年,地区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组织翻译自治区统一印发的13个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并根据各县(市)需要量组织印刷,做到合同文本统一规范。部分县还以县委、政府名义出台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范性文件,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工作。
  【失地农民调查】 2010年7月初、9月中旬,地区农经部门先后两次组织各县(市)农经局对失地农民基本情况、失地原因等开展调查,并撰写专项调查报告,提出对策建议,为维护农村社会稳定、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地区行署印发《关于认真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五条基本原则、六条安置途径和五项保障措施。为完善配套管理办法,地区行署制定《阿克苏地区失地农民管理办法》(含相关管理情况统计表),为指导各县(市)和地直相关部门做好失地农民安置工作,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和长远生计,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积极作用。
  【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申报】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上级农业农经部门对本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资金扶持。全年,自治区下达的阿克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数量在全疆名列前茅,扶持资金总额超过2009年,取得专项资金185万元,其中2010年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项目11个、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项目3个。沙雅县海楼乡塔河马鹿养殖专业合作社还得到农业部农业标准化实施示范项目资金20万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管理】 2010年,为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专项资金的管理,确保专项资金规范使用。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农业厅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地区实际,制定阿克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项目资金具体管理要求,并以阿地农字〔2010〕6号文件下发各县(市)。文件明确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项目资金要实行报账制管理,资金由县(市)农经局代管。为确保专业合作社合理规范使用项目资金,及时纠正发现的问题,地区农经局先后对县(市)2009年、2010年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从检查情况看,各县(市)能够按照项目资金管理要求,对项目资金实行专户、报账制管理,确保项目有效执行。
  【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 2010年,地区农经局为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展销售渠道、参与农产品外销平台建设。1~2月,组织各县(市)调查统计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产品情况,上报自治区,地区19个专业合作社的产品被选入《自治区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势特色产品目录》。8月、10月,组织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自治区及北京、上海举办的农产品展销会,为培育地方品牌、拓展市场销售渠道、建立市场营销体系搭建平台。在北京农产品展销会上,地区有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获农产品展示展览金奖。
  【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局推进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制定《阿克苏地区2010年培养和发展农民经纪人工作方案》。安排各县(市)开展农民经纪人情况调研,并摸底调查各县市农民经纪人基本情况、统计汇总和登记管理,确保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取得实效。
  【专业合作社财务人员培训】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人员培训班。并对合作社财务规章制度建设、账簿设置报表编制等有关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及时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和财务运行情况,为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指导合作社发展提供依据。
  【执法检查】 2010年,地区农经局会同地区人大工委执法检查组对阿克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实地查看阿克苏市、温宿县、拜城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在地区人大工委组织召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贯彻执行情况会议上作专题汇报,地区农经局局长刘永久在会上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法律知识专题讲座,提高大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
  【专业合作社建设】 2010年,地区农经局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指导各县(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开展规范化管理工作。全年,指导49个2009年底前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规范化运作标准;全地区新建并规范化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91个、规范72个。在新建并规范运作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入社成员50户以上、农产品销售产值2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入社成员10户以上、农产品销售产值100万元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44个、规范33个。
  【农经统计】 2010年,地区农村经济管理部门完成2009年农村收益分配统计报表并上报自治区;对地区及各县(市)2010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各项指标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详细的测算与分解,并将测算分解方案上报地区目标考核办,为地区确定2010年农村经济发展目标提供依据。开展每月农资、农产品价格调查与统计,为提高农经统计报表质量、加强农产品成本核算提供依据,完成1~12月的调查统计工作。按时完成一季度、半年及全年农村经济收益分配主要指标统计、农村经营管理情况专项调查统计、农户生活主要能源消费情况调查等统计工作,掌握农村经济、农民收入变化情况和基层农经业务进展情况,为指导工作提供依据。(包文君)
  畜牧业
  【畜牧业概况】 截至2010年底,全地区牲畜存栏428.63万头(只),其中牛32.9万头、羊358.48万(只)、猪18.21万头、家禽939.45万羽,繁殖成活幼畜228.59万头(只)。牲畜出栏382.7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9.34万头(只),增长4.99%,其中牛27.95万头、羊311.35万(只)、猪35.18万头,家禽2047.39万羽,分别增加1.43万头、8.62万(只)、7.83万头和201.68万羽,分别增长5.39%、2.85%、28.63%、10.93%。产肉15.73万吨、产蛋2.91万吨、产奶7.64万吨,分别增加1.28万吨、0.58万吨、0.56万吨,分别增长8.86%、24.58%和7.83%;产绵羊毛6696.53吨、山羊绒261.06吨,分别增加267吨和5.25吨,增长4.16%和2.05%。
  黄牛冷配12.72万头,完成动物防、检、驱、治3077.18万头(次),其中口蹄疫免疫1153.28万头只次,禽流感免疫2265.2万羽次。新植苜蓿0.49万公顷,苜蓿保留面积3.8万公顷,间作套种饲用甜菜、饲用胡萝卜1.75万公顷饲草料加工调制184.11万吨。2010,年,全地区畜牧业总收入26.72亿元,纯收入13.01亿元,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76元,比上年增加113元。
  【畜产品安全监管】 2010年,地区畜牧部门在元旦、春节、“三一五”、五一、十一节期间开展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累计出动执法车辆80辆次,执法人员320人次,检查全地区31个畜禽定点屠宰场、57家餐饮酒店、15个大型超市,查处逃避检疫的牛、羊肉1650千克、其他畜产品820多千克。开展全地区无公害畜产品监管和认证工作,严厉查处非标生产和伪造、冒用和超范围使用标志等违法违规行为。
  【兽药残留、饲料添加剂专项整治行动】 2010年,地区对县(市)牲畜屠宰场、育肥大户、规模化养殖场进行4次专项重点检查,检查生产经营单位266家,其中检查饲料生产企业47家、饲料经营企业128家,养殖户(场)56个,检测兽药经营企业35家。定期监督抽检饲料样品62份,合格率95%;完成自治区下达的饲料抽检任务222个批次,其中瘦肉精检测72个批次、三聚氰胺检测75个批次、添加违禁药物检测65个批次、苏丹红检测10个批次;采集兽药样品62份,检测结果均合格。
  【肉羊改良】 2010年,地区多方筹集资金,扩大肉用种羊数量,对引进、推广肉绵(肉山羊)种羊实行地、县(市)、乡(镇)三级肉用种羊购置政府财政补贴制度。地区实施每购进1只肉用种公绵羊、肉用种公山羊分别补贴1500元、300元的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农牧民引种和参与肉羊改良的积极性。全地区引进肉用种羊5530只,其中外购萨福克肉用种羊602只、波尔山羊3852只、德美羊种羊196只、杜泊羊334只;肉羊基地推广种羊464只。
  地区畜牧部门抓好肉羊改良整乡覆盖,整村推进工程建设。增加整村推进村和示范户数量,新建肉羊改良配站点40个,扩大肉羊改良范围和规模。全地区新建肉羊改良推广示范村124个,肉羊改良配种点157个,培育肉羊改良示范户2262户。通过人工授精、集中配种、胚胎移植等办法扩大数量、提高种公羊利用率,开展肉羊经济杂交,同期发情药物地区按1∶1的比例实行补贴。全年改良配种肉羊33.53万只其中人工授精12.03万只、胚胎移植,1338只。
  【品种改良冷链体系建设】 2010年,地区实现地、县(市)、乡(镇)三级冷链体系配套,为县(市)配备液氮运输车5辆、畜牧良种工程车10辆、摩托车338辆、30升运输型液氮罐140个、100升自减压式10个、30升储精罐325个、配种器材303套。
  【绒山羊育种】 2010年,地区绒山羊种羊基地羔羊成活率95.8%,比上年提高8个百分点。鉴定基础生产母羊3654只,平均抓绒量453.45克,个体最高产绒量1000克。对绒山羊种羊基地8668只生产母羊进行整群,开展山羊秋季配种,人工授精配种3258只。
  【家畜品种引进】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引进优质西门塔尔种公牛、褐斯坦种以牛冻精25.06万支(其中良补冻精14.86万支)。外调肉用种羊5046只。拜城富康种猪场、新疆银铃皮业獭兔场利用自治区现代畜牧业发展资金引进种猪54头、种兔1000只。
  【畜牧业良种补贴】 2010年,在自治区畜牧厅主持的2010年畜牧业良种补贴项目种公畜采购会议上,对经过畜牧厅鉴定认可的马、褐牛、牦牛、驴、德系西门塔尔牛、绒山羊、细毛羊、地方绵羊、专用肉羊(萨福克、特克塞尔、陶赛特、杜伯)、德国美利奴等良种公畜活体实行招标采购。阿克苏地区5个种畜场参加投标,其中地区山羊研究中心南疆绒山羊1085只、地区天山肉羊公司专用肉羊173只、阿克苏中天牧业公司专用肉羊45只、拜城种羊场中国美利奴623只、拜城鼎元牛业公司德系西门塔尔牛20头在采购会上销售一空。经过与会人员与畜牧厅相关部门积极沟通,为地区争取到良种补贴公畜1619头(只)。其中细毛羊623只,每只补贴800元;南疆绒山羊575只,每只补贴800元;专用肉羊265只,每只补贴1600元;德国美利奴126只,每只补贴1600元;德系西门塔牦牛10头,每头补贴7000元;牦牛20头,每头补贴3000元。共计获得良种补贴资金171.4万元。
  【启动拜城油鸡保护区项目】 2010年,拜城县政府发布《拜城油鸡保护令》,把黑英山乡和老虎台乡确定为拜城油鸡保护区,并设立保护标志。通过推行鸡苗直补、圈舍建设补贴等优惠政策,调动保护区内农牧民养殖积极性,保护区内饲养的拜城油鸡达6万余只。
  【黄牛冷配】 2010年,全地区完成黄牛冷配12.72万头,其中性控冻精冷配2355枚;生产液氮21603立升;推广冻精25.14万支。
  【种羊推广】 2010年,地区培育并推广种羊2498只其中绒山羊种羊1254只、肉用种羊,464只、细毛羊种羊350只、新疆羔皮羊种羊430只。引进肉羊种羊4738只,其中肉绵羊886只、肉山羊3852只。
  【动物屠宰检疫】 2010年,各县(市)设立定点屠宰场90个,其中牛羊55个、家禽21个、生猪14个,畜禽标识和检疫证回收、肉食品出场持证、屠宰动物记录达到100%,回收动物检疫证明133.59万张,回收畜禽标识和免疫耳标118.29万枚。动物屠宰检疫95.13万头只,家禽屠宰检疫228.26万羽,没有发生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兽药经营市场监管】 2010年,地区及县(市)动物卫生监督部门对35家兽药经营场所抽样60批次。上半年由于各地疫情频发,为规范兽药经营市场和经营行为,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7月召开地区兽药药政药检工作会议,培训参会的120名兽医诊疗人员。配合自治区做好阿克苏市屠宰场、交易市场的牛羊、禽蛋药物残留抽样检测工作,共抽样50份。地区随机在养殖场、屠宰场等抽样50份牛、羊、家禽、禽蛋等送检。2010年,全地区未发生畜产品安全监管事件。
  【动物标识佩戴工作】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采取各种形式强化培训,保证各类动物标识佩戴器械及时到位。全年自治区给地区统一配备215把识读器、1158张IC卡、1200把耳标钳,订购发放48.7万枚二维码,5115本防疫档案分配就位,保证每个乡镇配置1把识读器。地区举办2次追溯体系培训班,保证顺利实施。全年动物佩戴耳标56.82万枚,其中牛23.79万枚、羊243枚、猪29.04万枚,地区所有牲畜全部佩戴耳标。
  【2010年畜牧业发展特点】 2010年,地区畜牧业发展呈现新的特点。一是实现畜牧业总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历史性突破。全年以保增长、保增收、保供给为主线,畜牧业总收入突破25亿元大关,达26.72亿元,比上年增加4.5亿元,增长20.25%;人均畜牧业纯收入876元,人均增收113元,是历史上畜牧业纯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二是猪禽产业发展迅猛,出栏量和产能大幅提高,外向型生猪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年生猪出栏35.18万头,比上年增加7.83万头,增长28.63%;家禽出栏突破2000万羽,达到2047.39万羽,增长10.93%。猪禽产品市场供应充足,牛羊育肥出栏增加,保证城乡居民肉食品供应和畜产品安全。三是肉羊改良取得新突破。以同期发情、人工授精为主和胚胎移植等为辅的肉羊改良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全面应用推广,建立7个肉羊供种基地,初步形成自繁自育的肉羊良繁体系。全年肉羊改良33.53万只,其中肉绵羊26.32万只、肉山羊7.21万只。四是争取畜牧业项目取得新进展。12355户游牧民定居和5.8亿元牧区水利工程项目纳入自治区“富民安居”和“富民兴牧”两大工程,全地区争取国家、自治区支持畜牧业项目资金2832.5万元,有效地改善畜牧业生产条件,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五是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的畜牧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新增畜牧专业合作社20家,示范带动养殖户1万余户。
  【扶贫帮困工作】 2010年,地区畜牧系统以“第八个扶贫周”活动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扶贫帮困工作。为对口扶贫帮困单位乌什县阿克托海乡四村改造庭院31户,投入资金9.3万元;为11户建成抗震安居房,投入资金4.5万元;春节、扶贫周期间慰问贫困户56户,发放慰问品价值6700元;全年在扶贫村开展专业技能培训11次,培训农牧民980人次;在情系玉树、大爱无疆活动中,畜牧兽医系统职工为青海省玉树灾区捐款1.01万元;开展金秋助学送温暖活动,捐助两名女大学生6480元。积极参与地区妇联和街道、社区开展的慰问贫困户活动,捐款及购买慰问品1111元;为共建社区阿克苏市林园社区捐助3000余元的电动车。
  【荣誉奖励】 2010年3月,沙雅县塔里木马鹿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2009年度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获得奖励资金10万元并配套1辆专用工作车。10月,沙雅县银龄皮业有限责任公司“兔老大”牌兔肉在新疆特色优质农产品交易展览展示中,获产品金奖。
  【增设机构】 2010年6月10日,阿克苏地区成立卡拉库尔羊基地畜牧兽医站,隶属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管理,派驻库车种羊场,科级建制,核定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10名。主要职责是为库车种羊场提供牲畜免疫、诊疗,牲畜品种改良技术服务,草原和草地建设管理、监护,饲草饲料生产、加工技术服务,肉用种羊纯种繁育和技术推广等工作。阿克苏地区在地区实验林场、地区红旗坡农场分别设置畜牧兽医站,副科级建制,隶属阿克苏市畜牧兽医局管理,新增全额预算管理事业编制5名。7月,地区、县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新和县畜禽品种改良站,股级建制,核定全额拨款事业编制10名,隶属新和县畜牧兽医局管理。
  【地区召开肉羊改良工作现场会】 2010年8月5日,阿克苏地区肉羊改良工作现场会在阿克苏召开。会议由地区行署副秘书长李文江主持,地委委员朱政、行署副专员李更生参加会议。地区各县(市)116名代表参加会议。
  【农业部畜牧业司领导在地区调研】
  2010年9月6~8日,农业部畜牧业司行业发展与科技处副处长黄庆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程广燕和周建华博士,在自治区畜牧科学院院长王力俭、畜牧厅畜牧处副处长卫新璞的陪同下,来地区开展绒毛用羊产业发展状况调研。调研组深入地区天山肉用种羊基地、温宿县萨瓦甫齐牧场和拜城种羊场,对地区细毛羊和绒山羊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区域布局、养殖模式、养殖效益及存在的问题、收购、销售情况以及今后绒毛用羊养殖业发展思路、对策及政策需求进行详细调研。调研组对阿克苏地区绒毛用羊发展所做的成绩给予肯定,在全国细毛羊大滑坡时,阿克苏地区细毛羊数量、质量仍然有所提高,并创下南京羊毛拍卖市场连续七年全国羊毛拍卖价格、品质第一。专家针对阿克苏绒毛用羊发展现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标准化规模养殖】 2010年,地区参加国家、自治区开展的畜禽养殖标准化创建活动,阿克苏市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肉牛优势县,库车、温宿县被确定为全国肉羊优势县。地区2个规模化养殖场被确定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9个规模化养殖场被确定为自治区级标准化示范场。
  地区抓住国家、自治区扶持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小区建设的契机,争取国家奶牛场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5个、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4个,自治区种畜场建设项目5个、保种场(区)建设项目2个、奶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2个、生猪养殖小区建设项目3个、肉牛养殖小区建设项目2个、种兔场建设项目1个。
  地区以满足城乡肉食品供应为目标,抓住牛羊肉价格不断上涨的有利时机,引导和鼓励养殖户开展牛羊育肥。全地区牛羊育肥出栏261.72万头(只),其中牛育肥14.95万头,羊育肥出栏246.77万只(其中羔羊当年育肥出栏116.6万只),满足市场供应。
  【争取项目和政策性补贴资金】 2010年,地区争取浙江省援阿项目,编制《2010~2020年浙江援阿项目建设规划》,总投资1.8亿元的畜牧业项目纳入地区规划。全年地区畜牧兽医局争取国家项目39个,到位资金2832.5万元,其中库车县秸秆养畜示范县项目到位资金100万元;库车种羊场种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位国家投资150万元;争取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4个,到位资金100万元;争取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建设项目5个,到位资金250万元;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2个(阿克苏市、拜城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到位资金590万元;国家绒毛用羊试验站2个,到位资金60万元;南疆绒山羊种羊场建设项目1个,到位资金240万元;卡拉库尔羊品种保护场建设项目1个,到位资金30万元;争取自治区财政支持现代畜牧良繁体系建设子项目18个,到位资金497万元;争取高标准饲草料地建设项目1个,到位资金240万元;争取地、县草原监理体系建设项目2个,到位资金80万元;争取少数民族地区动物防疫、检疫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个,到位资金200万元;争取冷链体系建设项目1个,到位资金325.5万元。
  【奶业监管】 2010年,地区对辖区内3家乳品生产企业和18个生鲜乳收购站进行重点检查,对10个未申领生鲜乳收购许可证的收购站勒令关停,对已取得“两证”但没有按要求配备生鲜乳检测设备、运输罐达不到国家规定要求的2个生鲜乳收购站责令限期整改,对8个收购站实行技术人员驻场制度。5个县(市)配备常规检测设备,具备开展生鲜乳常规理化指标和抗生素指标的检测能力。
  【畜牧科技培训】 2010年,地区畜牧管理部门围绕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454期,培训各类人员64122人次,其中牛改培训班10期,培训技术人员938人次;小畜品种改良培训班24期,培训技术人员3106人次;动物防疫、检疫培训班31期,培训4397人次;农牧民培训119期,培训31244人次;畜牧特有工种技能鉴定及畜牧行业继续教育培训班7期,培训、鉴定470人次;畜牧业政策法规培训班16期,培训803人次;秸秆加工调制培训班40期,培训6544人次;科学养畜培训班208期,培训16620人次。以科学技术普及、科学思想宣传和农村稳定为主题,开展科技讲座261次,参加人员9777人次;开展科技下乡活动132次,2.88万人受益,发放科普宣传单10.62万份。
  【牧业信息】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局完成《信息快报》134篇,《牧业信息》53期,被阿克苏政府网采用123篇,被畜牧厅网上动态信息采用158条。地区畜牧兽医局每周对8县1市畜产品及原料市场价格进行调查,并与周边地区及内地的畜产品价格进行比较,发布畜产品价格信息42次。
  【职业技能鉴定】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局举办家畜繁殖、动物疫病防治、动物检疫检验等工种的鉴定6个批次,培训、鉴定人员385人次,取得职业资格证书337人次,取证率为87.5%。考务工作全部实行网上传输。完成地区第四周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任务,举办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科目继续教育培训班1期,培训人员85人次(中级42人、初级43人),培训人员全部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证书,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正常的职称晋升。
  【家畜育种员星级评比】 2010年,全地区初评星级家畜育种员226人。其中8~10星级47人(10星级家畜育种员16人、9星级17人、8星级14人),5~7星级55人(7星级10人、6星级21人、5星级25人)。地区6名星级配种员获自治区2009年优秀星级配种员称号,其中10星级、9星级、8星级各2名。这是自治区畜牧厅第一次为基层畜牧工作者颁发的奖励。
  【推行免疫效果逐级考核制】 2010年,地区畜牧管理部门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突出重点、狠抓落实”的原则,加强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猪瘟、新城疫、狂犬病、布病、牛结核等人畜共患病疫情监测和免疫效果监测,并将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效果监测结果作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考核决定性指标。地、县(市)两级疾控部门定期对农村散养户、规模化养殖场、交易市场、屠宰场重大动物疫病免疫抗体进行监测和病原学样品采集,对全地区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情况和防控形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警分析,为科学防疫提供依据;地县疫控部门在春秋季对重点区域、重点环节畜禽免疫抗体水平进行监测,并在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结束后21~45天开展口蹄疫、禽流感免疫抗体监测。
  2010年,地区疫控中心开展了口蹄疫、禽流感、新城疫各三次的集中监测,检测血清9306份,其中口蹄疫监测3507份、抗体水平合格3245份,免疫合格率为92.5%,免疫密度99%;禽流感监测3107份,抗体水平合格2778份,免疫合格率89.5%,免疫密度达到95.5%。新城疫监测2049份,抗体水平合格1398份,免疫合格率66.5%,免疫密度达到95.5%;猪瘟监测643份,抗体水平合格476份,合格率74.02%。县(市)也开展监测工作,检测血清34608份。
  ·动物防疫与卫生监督·
  【地区启动新的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为提高地区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增强信息数据报告的时效性和统计分析的科学性,发挥监测工作对科学防控的基础支撑作用,启动新的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8月30日至9月2日地区及8县1市10名负责信息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全疆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内容是全国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的使用方法、填报流程、规范以及修改审核、疫情信息分析方法。地区启动新的动物疫病监测与疫情信息系统运行后,可以及时搜索、处理和分析疫情数据,有效识别动物疫病发生风险,提高地区动物疫病监测和疫情数据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准确掌握疫情发生趋势和流行特点,发布预警报告,快速反应并采取有效防控措施,确保疫情不发生扩散蔓延,减少经济损失。建立各个动物疫病的风险评估标准和模型,实现疫情趋势分析、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的科学化、准确化,发挥监测工作对科学防控基础支撑作用。
  【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 2010年,地区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一是根据地区的实际和自治区2010年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实施方案,地区畜牧管理部门制定以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蓝耳病、猪瘟为重点的《阿克苏地区2010年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实施方案》,实行集中免疫,月月补免。二是强化对孕畜、幼畜的强制免疫和补免工作,要求家畜100%免疫,登记并核查新出生的幼畜,及时补免;每年4月、10月,全地区统一开展集中补免工作。三是强化畜禽流动管理,准确掌握本地易感畜禽底数,规范和完善畜禽出、补栏申报制度和流动台账,及时对补栏畜禽进行补免并作好补免记录,确保流动畜禽一直处于免疫保护期内,对易感畜禽免疫状况实行有效的动态监管。四是强化对城乡结合部养殖区、养殖大户、畜禽贩运大户的动物防疫监管,建立养殖大户(场)、贩运户动物防疫管理制度,安排专人负责,一周一检查。五是在畜禽转场或调运前15日进行一次强制免疫,降低流通领域发病风险。六是强化培训和管理,严格规范免疫程序、操作技术,确保免疫剂量和免疫密度,提高免疫质量。地区在每次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前,都对畜禽存栏情况进行摸底调查并制定疫苗调拨、使用计划,将疫苗按冷链技术标准逐级运送至各县(市)、乡(镇)、村级防疫点。地区下发县、乡、村冷链技术标准,各县、乡都具备疫苗冷藏运输条件,部分村级防疫点也配备冰箱冷柜,保证疫苗质量和防疫效果。七是规范填写免疫档案和动物防疫证,推行畜禽电子标识。
  2010年,地区调运口蹄疫疫苗1724万毫升(其中O型口蹄疫合成肽疫苗70万毫升、猪O型口蹄疫灭火苗174万毫升、O型—亚洲工型口蹄疫双价疫苗1120万毫升、牛羊口蹄疫A型活苗360万毫升)、禽流感疫苗1275万毫升(H5N1D疫苗652万毫升、H5—H9双价D疫苗623万毫升、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102.098万毫升),猪瘟疫苗208万头份,确保地区强制免疫工作顺利开展。全年全地区动物口蹄疫免疫1153.28万头(只),免疫密度99%;动物禽流感免疫2382.65万羽,免疫密度95.5%;其他动物疫病防疫1923.90万头(只)。
  【强化四大慢病监测和种畜检疫】 2010年,全地区共完成动物四大慢病检疫60023头(只),其中布病检疫28629头(只)、牛结核检疫27751头、马传贫检疫3003匹、马鼻疽检疫640匹(奶牛“两病”检疫37253头)。出场种羊检疫1868只、肉用种羊检疫2430只,推动动物四大慢病控制净化和种畜检疫工作,确保人民身体健康。
  【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建设】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先后派6人前往河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学习PCR试验检测技术,为开展分子生物学检测打下了基础。地区兽医实验室可开展多种动物疫病的血清学抗体检测、寄生虫病常规检查诊断,并开展部分动物常见病多发病的PCR快速诊断;采取集中培训和以干代培等形式培训各县(市)实验室技术人员,对兽医实验室检测能力进行比对试验考核,提高各县(市)兽医实验室的检测水平,推动兽医实验室检测工作的开展,各县(市)都可以开展血清学实验和常见病的诊断,初步具备履行工作职责的实验室技术能力。地区畜牧兽医部门积极争取项目不断完善各级实验室建设,使地区各级实验室仪器设备和技术员队伍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地、县10个实验室认证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地区动物疫病控制诊断中心按生物安全二级标准完成地区动物疫病和畜产品安全检测实验楼建设,中心实验室可以开展血清学、免疫学、细菌学、分子生物学试验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满足南疆地区动物疫病诊断和畜产品安全检测要求,提高地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资储备】 2010年春季、秋季,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行督察,重点检查防控物资是否按照标准储备、县财政是否拨付物资储备专项资金、储备库管理是否规范等。通过检查,各县(市)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物质储备充足,部分县在乡(镇)也建立储备库。
  【完成自治区下达的采样监测任务】
  2010年,地区畜牧管理部门按照自治区免疫监测方案和流行病学调查方案的要求,保质保量地完成自治区监测任务的采集送样工作和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地区按照自治区追加的监测方案,按时完成监测、送样、结果上报工作及各类业务统计、总结、动物疫病监测报表和动物疫情信息报表上传报送工作。
  【规范动物产地检疫】 2010年,根据自治区年初确定动物产地检疫开展面达到80%、进场交易动物持证率达到100%的目标要求,地区确立规范动物产地检疫为2010年工作重点。要求各县(市)健全制度、明确责任,落实临床健康检查、规范出证程序、落实一畜一证、合理界定检疫有效期限、统一检疫印章、统一验讫印章等六个方面规范检疫工作。统一刻制全地区乡(镇)检疫专用章87枚、进场动物检疫验讫印章49枚。各县(市)定时、定人,依规检疫。从检查情况看,农户基本能够就近找到检疫人员报检,检疫人员定时进村入户实施检查。
  加大动物防疫监督行政执法力度,2010年,各县(市)立案查处违法案件99起,罚没金额25.4万元。开展动物产地检疫296.73万头(只)、家禽产地检疫278.26万羽。地区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动物检疫收费成为一些基层乡站主要经费来源。
  【动物检疫证章管理】 2010年,地区制定动物检疫证章管理暂行办法,将证章、标识管理和使用作为衡量各县(市)动物产地检疫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各县(市)做到证章专人、专库、专账管理,详细登记领取单位(人)、时间、名称、数量、起止号码等信息。全年,地区向各县(市)发放各类证章17859本,其中“出县境动物检疫合格证明”451本、“出县境动物产品检疫合格证明”40本、“运载工具消毒证明”368本、“动物产地检疫证”1.3万本、“动物产品合格证”4000本。
  【公路动物防疫监管】 2010年,地区各公路动物检查站查验运输畜禽车辆9008辆次,检查牲畜104万头(只)、家禽56.42万羽、动物产品2859.7吨。检查无证运输和证物不符车辆361辆次、牲畜24444头(只),对检查出的牲畜责令补检、重检和隔离,隔离确实无症状后方放行。全年调运备案牲畜79批次,牛4694头、羊16130只、其他牲畜1195头(只)。对地区境内调运其他地州的雏鸡,由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直接监管和出具检疫合格证明。全年调往和田、喀什、克孜勒苏等地州雏鸡243批125.82万羽。
  【建立动物疫病预警测报网络】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加大动物疫病的监测力度,在农村、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动物诊所、养殖场建立动物疫病报告制度。全地区初步建立动物疫情预警测报网络,对于及时发现、扑灭、控制动物疫病具有重要意义。
  【村级动物防疫员技术培训】 2010年,地区在各县(市)集中开展村级动物防疫员系统培训,培训结束后统一参加国家动物防治员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资格证的方可聘为村级动物防疫员。2010年,全地区1173名村级防疫员通过培训考核取得自治区村级防疫员资格证书。为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提高村级防疫员工资待遇,落实县(市)财政每月给村级防疫员400元补贴的政策。除温宿县以外,其他县(市)都为村级防疫员购买养老统筹、医疗保险、失业保险,解决村级防疫员的后顾之忧。
  【《动物防疫法》宣传】 2010年3月,地区畜牧兽医部门集中开展《动物防疫法》的宣传教育月活动。出动宣传车100多车次,设立宣传咨询台200个,制作宣传板报200块,悬挂横幅200条,张贴宣传标语5000条,发放宣传单7.5万份、宣传录音磁带540盘,受教育人数10万余人次,其中有4个县政府下发学习通告、通知,宣传覆盖率达100%。地区组织、抽调各县(市)优秀人员参加自治区举办的《动物防疫法》知识竞赛,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
  【动物卫生监督人员培训】 2010年7月,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与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所联合举办3期动物检疫员培训班。农业部、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专家主要讲授《动物防疫法》及6个动物检疫配套规程,对562名培训考试合格的检疫员由自治区兽医局、自治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核发证书。通过培训提高地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工作水平,为开展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草原监理·
  【草原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 2010年,地区草原监理部门开展《草原法》、《草原防火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以及地区性法规宣传活动。发挥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作用,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和墙报、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向社会广泛宣传草原监理执法方面的法律、法规。全地区各级草原监理人员采取多渠道、多途径、全方位、多角度组织乡、村畜牧兽医人员对农牧民进行宣传,重点向基层农牧区领导干部特别是乡、村、社区领导干部宣传草原法律、法规相关知识。全地区累计召开各类宣传、动员大会22次,演讲16次,电视宣传32次,制作板报22个,拍摄宣传图片140幅,张贴宣传标语3491幅,出动宣传车126辆次,印发宣传资料13.61万份,地区及各县(市)草原监理所投广播稿件145篇,全地区受教育人员128.65万人,覆盖率90%。
  【查处草原违法案件】 2010年初,地区加强对县(市)重要草场、药材产区、石油开发区及矿区的检查巡逻。查处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提高草原执法力度。据统计,全年地区各县(市)草原监理机构查处各种违法案件19件,破坏草场总面积206.67公顷。结案18件,通过查处草原违法案件,有力保护草场资源和草原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草畜平衡工作】 2010年,各县(市)依据阿克苏地区制定的《阿克苏地区草原禁牧休牧及草畜平衡工作实施方案》,本着生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禁牧与大力发展科学舍饲圈养相结合,宣传教育和强制禁牧并重,项目带动、科技服务和重点支持的原则,全年全地区禁牧休牧17.77万公顷,划区轮牧15.2万公顷,发放草畜平衡卡4267张。
  【征占及临时使用草原管理】 2010年,全地区受理审核征占草原用地7件,受理审核、审批临时使用草原用地70件,全部按照办理权限进行审核上报或审批。在石油征占用地、临时使用草原方面,地区草原管理部门配合地区油管部门做好油气资源开发工作,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草原药用植物管理】 2010年,各县(市)采取禁采、轮采和封育等措施保护甘草和麻黄草,检查采挖、收购草原药材的各收购厂家及个人。同时对各县(市)上报的草原药材采集计划汇总后上报给自治区草原监理所。
  【第二次天然草原资源调查】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完成第二次天然草原资源外业调查工作。此次草原资源调查按实施方案分为前期准备、外业调查、内业整理、复查验证、野外复查、提交成果等六个阶段。时间跨度为2010年3月至2012年6月。其中外业调查是草地资源遥感调查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探求草场自然、经济特性和查明草场资源数量、质量必不可少的工作阶段。
  7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地区草,原工作站、县(市)草原工作站联合开展地区天然草原资源野外调查,历时58天,先后有60多位专业技术人员和工作人员参加,行程3.5万千米,野外测定样地1750处,拍摄样地的植物群落景观照和工作照7812张。利用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现有资料,对地区草地资源开展全方位野外调查,基本查清地区草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格局与生产潜力等,为地区合理开发天然草原资源、因地制宜地规划和指导草原建设,发展现代化畜牧业生产及确定畜牧业生产发展方向等提供更为科学、客观、准确的依据。
  【草地生产力监测】 2010年,地区举办草地生产力监测培训并完成农业部下达的29个草地生产力监测点任务。监测库车、温宿县退牧还草围栏禁牧休区天然草场。监测数据表明:库车县2010年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32.5%,鲜草产量为1053.5千克/公顷,分别比上年提高33.3个百分点和增加229千克。温宿县退牧还草围栏工程区内草原植被平均盖度为35%,鲜草产量为4130千克/公顷,分别比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和增加2928千克。
  【草原虫鼠害常规调查】 2010年,地区草原工作站组织各县(市)草原站业务技术人员对全地区草原新老虫鼠害区进行常规普查及优势种虫鼠害区的定点定位调查。地区草原虫鼠害危害面积16.2万公顷,其中虫害5.53万公顷(蝗虫3.33万公顷、天幕毛虫2.2万公顷),鼠害10.67万公顷;虫鼠害严重危害面积1.84万公顷,其中虫害0.4万公顷(蝗虫0.33万公顷、天幕毛虫0.11万公顷),鼠害1.4万公顷。基本摸清地区草地虫鼠害动态。
  调查组对阿瓦提县2个监测点、新和县2个监测点、沙雅县8个监测点及阿克苏市2个监测点鼠害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运用夹日法、洞口统计法和路线调查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在14个监测点,取样点48个,布夹1400夹次,捕鼠94只。通过实地调查,确定2010年春季地区平原草地上鼠害危害面积10.67万公顷,其中沙雅县3.67万公顷、新和县1万公顷、阿克苏市1.47万公顷、阿瓦提县28.7万公顷、库车县1.67万公顷;严重危害面积1.4万公顷,其中沙雅县0.67万公顷、阿克苏市0.2万公顷、阿瓦提县0.2万公顷、库车县0.33万公顷;印度地鼠危害面积2万公顷,严重危害面积0.67万公顷。
  根据调查人员的实地调查和走访农牧民确定,2010年地区草场蝗虫危害面积为3.33万公顷,严重危害面积为0.33万公顷。调查组先后对温宿县的确普力克草场、库那吐孜草场,拜城县的白沙嘎草场、阿合布拉克草场和库车县的扎得嘎草场进行虫害调查,摸清蝗虫动态。地区山区草场虫害发生面积3.33万公顷,其中温宿1.67万公顷、拜城0.67万公顷、库车1万公顷,严重危害面积为0.33万公顷,其中温宿0.17万公顷、拜城0.1万公顷、库车0.07万公顷。
  【牧草种子市场检查】 2010年,地区草原站与县(市)草原站牧草种子执法人员组成检查组,深入农村集贸市场,对牧草种子经营市场进行清理、整顿。重点检查牧草种子销售点经营、销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和违法违规经营销售行为。对于个别农民销售自产自销牧草种子行为采取批评教育和没收种子的方式进行处理。
  【草原建设】 2010年,地区畜牧管理部门多措并举,加强草原建设。督察退牧还草项目。配合自治区、地区做好退牧还草项目实施方案的评审和修改,按照国家确定的目标、年度建设计划编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的计划实施。针对饲草料科研及生产现状,编制阿克苏地区游牧民定居工程饲草料地保障体系建设规划(2009~2020年)、阿克苏地区2009~2010年牧区草料地建设计划、阿克苏地区牧场建设规划、阿克苏地区草原监测项目等。协助地区水利部门完成地区牧区水利及饲草料地建设规划,为地区天然草原保护和合理建设利用提供基础、可行的技术方案。
  【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建设】 2010年,地区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项目建设总任务55千米,其中乌什县30千米、温宿县25千米。温宿、柯坪两县按照《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项目建设管理规范》要求,实施项目建设。地区对项目建设进行前期、中期和后期的监督、检查。全年边境草原防火隔离带项目建设45.7千米,其中人工打草28.7千米、化学除草17千米。
  【草原防火工作】 2010年,地区加强草原防火工作。春季、秋季草原防火期,严格实行24小时草原防火值班制度和火前报告制度,提前检修、维护防火设备。保证车辆及通讯畅通,地、县(市)做好应对一切突发火灾的应急准备,每月按时向自治区上报火灾统计报表,执行零上报制度。在防火期内,地、县(市)草原防火办公室对库车县、沙雅县高芦苇草场区及石油勘探作业区,阿瓦提县和田河附近草原火险较高区域开展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排查。全年地区开展草原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排查10次,未发生草原火灾。
  ·动物饲料·
  【饲料法规宣传和培训】 2010年,地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举办饲料生产企业和饲料经营企业的饲料法规培训班,参加培训260人次。培训内容有国家《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及农业部《饲料生产企业设立条件审查办法》、《饲料标签标准》和《饲料卫生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利用幻灯图片讲解饲料生产、经营中易出现的错误,使饲料生产、经营企业能知法、懂法、用法、守法,加强行业自律,倡导生产、经营企业诚信守法。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年审】 2010年,地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对辖区内的130家饲料经营企业进行年度审查;对37家取得“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的饲料生产企业进行年度备案,其中34家饲料生产企业通过年度备案,3家企业未通过年度备案(一家停产2年、两家不参加年审)。根据农业部《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审查地区3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申报的《饲料生产企业设立申请书》及《饲料生产企业产品备案表》,受自治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的委托,组织专家对上述企业进行设立条件现场审核。为符合要求的企业颁发自治区“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合格证”。
  【执法检查】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开展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督检查。出动执法人员134人次,出动执法检查车辆135辆次,发放饲料宣传单1200份,检查饲料生产企业50家、经营企业56家、养殖户(场)56户(家);查处无证、无号、无标签产品9个。重点检查饲料生产企业有否超范围生产,原料购入和使用情况,使用的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药物饲料添加剂及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的相关许可证明及标签,企业生产、销售、产品留样、产品检验记录,人员上岗等制度执行情况。要求饲料生产企业落实生产记录、产品留样观察等可追溯制度。检查经营企业经销产品的相关证明及产品进货、销货台账的建立,经营产品“三证”、标签是否齐全、有效以及年度备案情况。检查养殖场(户)养殖场用药、用料情况,做到安全生产、清洁生产。通过检查,要求3家企业限期整改。自治区检查组对地区饲料行业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尤其认为地区在企业档案管理、服务理念方面的做法、经验值得全疆学习。
  【饲料产品标签检查】 2010年8月,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组织技术人员检查7家配合饲料生产企业和28家单一大宗饲料生产企业,其中7家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71个,标签合格71个;6家浓缩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19个,标签合格19个;28家单一大宗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29个,标签合格28个。通过动物饲料产品标签检查,推动地区饲料生产企业严格执行国家《饲料标签》标准,消除饲料产品质量隐患。
  【饲料生产企业使用皮革蛋白粉检查】 2010年9月,地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按照自治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转发农业部《关于开展非法制售皮革蛋白粉等皮革碎料制品清理整顿工作的通知》精神,成立督察小组,检查辖区内7家配合饲料生产企业。检查组从原料进货记录,到生产加工环节,以及原料库房、配方制作等逐一进行认真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阿克苏地区饲料生产企业没有使用皮革蛋白粉动物源性饲料。
  【饲料抽检】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对全地区饲料进行定期抽检,抽取31家饲料生产企业饲料样品62份,其中合格59份,合格率95%,接收委托检验饲料样品38份。承担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和农业部抽检任务,从饲料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养殖户不同环节进行抽样检查,按时完成自治区下达饲料抽检任务。其中送检的样品中对反刍饲料中瘦肉精检测72个批次,饲料中三聚氰胺检测75个批次;检测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盐酸克伦特罗、莱克多巴胺、沙丁胺醇、呋喃唑酮、孔雀石绿、苏丹红、氯霉素、盐酸氯丙嗪等项目65个批次;检测样品中苏丹红项目10个批次。检测结果显示,地区饲料达标合格。
  【饲料中三聚氰胺监测】 2010年9月,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强化饲料质量安全监管,防止三聚氰胺问题奶粉流入饲料行业,遏制向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的违法行为。地区组织技术人员,普查地区6家配合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109个产品。抽检饲料生产企业生产的所有产品。检测结果表明地区饲料产品中均不含三聚氰胺,为合格产品。
  【生产使用饲料混合油调查】 2010年10月12日,阿克苏地区饲料行业管理办公室对辖区内6家配合饲料生产企业使用油脂情况进行摸底调查。逐一调查油脂原料品种、来源、用量以及进厂质量把关情况,抽取9个油脂原料样品,送达自治区兽药饲料监察所检验。
  【饲料生产、经营企业电子信息化建设】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管理部门把全地区7家配合饲料、30家单一饲料生产企业和128家饲料经营企业的基本信息录入电脑,建立完备的阿克苏地区饲料行业生产、经营企业电子档案,为加强对地区饲料行业的监管奠定基础。
  【饲草料种植和加工】 2010年,地区加大人工草场种植面积,在新开荒地和新植果园种植苜蓿。2009年末,人工种草(苜蓿)保留面积3.52万公顷,2010年初,保留面积3.45万公顷。
  2010年,新增苜蓿面积0.49公顷,苜蓿保留面积3.94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1.99%;全地区推广林果地、棉花地等间作套种和大田种植饲用甜菜、饲用胡萝卜1.75万公顷,全年制作青贮饲料184.11万吨。全地区储备饲草406.81万吨,畜均927千克;储备料55.09万吨,畜均113.6千克,完成冬季畜均储备草料300千克、畜均100千克任务。
  【科学养畜技术培训】 2010年,地区畜牧兽医部门在推广科学养畜技术,抓好科学养畜示范村、示范户建设的基础上,结合科技之冬活动,以科学养畜示范村、示范户为培训重点,以先进、实用的科学养畜技术为培训内容,采取理论知识与奶牛、肉羊、家禽科学饲养及疫病防治实践结合的方式,加快地区科学养畜步伐。地区及各县(市)举办专题培训20余期,技术人员负责授课,培训80个科学养畜示范村民小组、2300户示范户、2600名村级防疫员。地区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建设科学养畜示范户的基本资料信息库,用科学养畜技术引导农牧民致富,使示范户、示范村真正发挥科学养畜、安全生产的示范带头作用。(祁和英)
  农牧机械
  【农牧机械概况】 2010年,阿克苏地区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大幅度增长,农业机械总动力188.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8.44%,拖拉机拥有量9.61万台,增长2.24%;大中型拖拉机3.23万台,增长12.73%;小型拖拉机6.4万台。各类配套农具达21.77万台(架),增长10.9%,其中林果业机械达1.7万台、畜牧业机械达1.1万台、特色农业机械达0.4万台,设施农业机械0.3万台。全年全地区农机固定资产总值17.47亿元,增长15%,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9.38亿元,增长5.86%,实现利润3.61亿元,增长11.41%。
  【农业机械化生产】 2010年,地区投入各型拖拉机16.3余万台(次),配套机引农具19.2万余部,农机人员16余万人次。完成机耕面积56.74万公顷、机播面积54.27万公顷、机收面积14.65万公顷,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100%、95.5%、25.5%,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3.74%。
  【农机新技术推广】 2010年,地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加大农机新技术推广力度,取得成效。一是加大棉花精量播种技术推广应用。全年,全地区投入棉花精量播种机5434台,完成棉花精量播种面积11.84万公顷。二是加大残膜回收机械引进推广力度。全地区投入残膜回收机械1895台,其中新购800台,完成农田残膜机械回收作业面积32.38万公顷。三是开展林果业、设施农业及特色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工作。召开地区林果开沟施肥机械现场演示会。全地区投入各类林果开沟施肥机械2044台,完成林果机械化开沟施肥2.58万公顷。开展设施农业机械引进推广工作。新购设施农业机械1845台,开展大棚机械卷帘、滴灌节水、大棚微耕等机械化作业示范,产生较好的示范带动效果。开展制酱番茄、马铃薯、小茴香及畜牧机械等特色农业机械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购置各类特色机械640台,完成特色作物机械化种植、收获面积0.81万公顷。四是加大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投入保护性耕作机械1054台,完成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作业面积3.59万公顷。五是加快畜牧业机械的引进推广步伐。全地区共投入饲草料加工机械9751台,完成机械化青贮饲草料174.3万吨。六是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推广取得新突破。继地区小麦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后,地区农机局把推进玉米机械化收获技术作为农机化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全地区投入各类玉米收获机械161台,完成玉米机收作业面积2.05万公顷。
  【农机化技术培训】 2010年,全地区共培训各类农机人员73030人次,其中培训拖拉机驾驶员6900人、农机骨干技术人员1175人、农机操作人员1.09万人次,农牧民科技培训44456人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3856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14045人。通过培训,提高农牧业机械技术人员的业务技能水平。
  【农机购置补贴项目】 2010年,地区争取中央农机购置补贴资金9100万元,全地区8县1市及3个国营农林牧场均参与项目实施,总投资4.5亿元,其中县(市)配套资金157.62万元,带动农民投入资金3.6亿元,购置补贴农机具2.16万台,受益农户1.08万户。
  【农机市场整顿】 2010年,地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与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农机经销企业和农机维修网点的年度审验、检查工作。全地区审核换发农机经营技术服务合格证245个,其中一级、二级77个,三级168个;换发农机维修技术服务合格证290个。
  【农机安全监理】 2010年,地区农牧业机械管理局加强农机安全监理。全地区在册农业机械86618台,其中拖拉机86190台、联合收割机428台。全年新增拖拉机5015台,本年度报废注销拖拉机582台。在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81101人,新增农机驾驶员6408人。全地区发放农机安全宣传资料8.5万份,检查各类农业机械96500台(次),查处违法违章行为1100余起。通过农机安全监理,提高农牧业安全生产水平。2010年,全地区发生农机事故6起,死亡5人,轻伤1人,直接经济损失为0.25万元,农机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与上年持平,农机事故全部结案。
  【农机服务体系建设】 2010年,全地区相继成立12个农机专业合作社,均由农民自发组织成立,总资产9600万元,社员632名。农机专业合作社拥有各类果品初加工设备51台(套)、拖拉机176台、配套农具423台。主要从事农田耕、种、收、农副产品加工、农机维修及农机运输等业务。
  【农机补贴】 2010年,地区农机局为库车种羊场落实农机补贴资金130万元,补贴机具149台。(马国英)
  林业
  【林业生态建设】 2010年,地区造林2.28万公顷,其中新增经济林1.59万公顷,新造防护林0.49万公顷;封育0.13万公顷。完成酸枣直播3.63万公顷。完成红枣嫁接2.13万公顷、核桃嫁接0.61万公顷;红枣永久性采穗圃167公顷,核桃永久性采穗圃167公顷;各县(市)圃地育苗面积300公顷。全地区义务植树510万株,尽责率90.6%。
  【林果业规模发展】 2010年,全地区林果总面积27.13万公顷,其中红枣11.35万公顷、核桃9.04万公顷、苹果1.23万公顷、香梨1.35万公顷,杏3.2万公顷,葡萄0.62万公顷,其他0.34万公顷。挂果面积16.19万公顷,果品总产118.6万吨,林业产值10.31亿元,农民林果业人均纯收入1278元、比上年增收598元。林果加工企业99个、林果专业合作社97个,保鲜贮藏能力25.6万吨,加工能力31万吨,占果品总产量48%。地区林果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和地区农村经济新的支撑点。
  【林果管理增效年活动】 2010年,地区林业主管部门继续深化林果业管理增效年活动,推动地区林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阿克苏红枣和阿克苏核桃品牌,并获得新疆著名商标称号和以红枣、核桃、苹果、葡萄为主的品牌。地区逐步在各县(市)有序推广林果业产业发展。
  【林果业管理指导督察】 2010年,地区林业部门实行林果业“一把手”责任追究制,强化乡、村两级对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制定林果管理增效方案。组织召开2010年林果发展研讨会,综合领导和专家的意见,制定《2010年地区果树管理工作要点》,并于4月、5月、9月召开三次地区林果管理现场会,推动地区林果业发展。利用冬闲和阶段性的生产空闲开展培训。采取集中理论讨论和实地操作相结合方式,培训12.31万人,以提高农民技术员的操作水平,保证进度和质量。加强督察指导。地区林业主管部门分别在4月、7月、9月、11月进行4次林果业管理督察,排名通报各县(市)督察情况,加强管理措施落实情况跟踪检查,确保措施简便、易于操作、扎实有效。
  【落实林果业增效措施】 2010年,地区林业部门制定有效措施,促进林果业发展。抓肥料投入。突出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四个核心环节,提高果品质量。确定红枣栽培合理密度。按照2010年果树管理工作要点,调整过密枣园1.67万公顷,移出枣苗610万株,解决枣树通风透光、补植加密的苗木来源问题,为红枣丰产优质奠定基础。加强质量管理,提高果品品质。开展果树冬季修剪和夏季整形修剪工作,提高果品产量、品质和效益。
  【林果业灾害防控体系建设】 2010年,地区林业管理部门加快灾害防控体系建设步伐,确保果品质量安全。建立国家、自治区级测报点48个,固定专职测报人员59人,兼职测报员92人。举办乡监测员业务培训班20期。全地区58盏虫情测报灯、40个测报点每周上报调查数据,监测运行良好。建立机械化防治服务队82个,机械化防治人员2971人,拥有各种防治机械6000台。按照预防为主、及时防治的要求,地县(市)林业部门实行春秋石硫合剂、枣瘿蚊和红蜘蛛四次统一防控,对可能发生灾害的点片及时除治,无公害防治率90%。执行检疫检验制度,检疫率达100%。严格执行高残留农药禁用监督制度、果品质量安全追踪制度和林果药械机具管理制度,形成以生物防治为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体系,确保果品质量安全。
  【林业科技发展】 2010年,地区林业部门提升林果业科研、推广水平,林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新进展。组织完成《阿克苏地区红枣示范园标准》、《阿克苏地区有机红枣栽培技术规程》、《阿克苏地区枣棉间作集成配套技术规程》、《酸枣直播建园早产、丰产栽培技术规程》《红枣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及《阿克苏地区优质红枣密植丰产栽培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制定工作,通过评审并在地区组织实施。完善地区红枣生产标准化体系,申报“阿克苏红枣10万公顷直播酸枣高密度建园丰产技术推广”科技项目,加快新技术的示范转化,并在全地区红枣生产中推广应用。地区林业部门与阿克苏职业技术学院共同编写《阿克苏红枣生产应用新技术》,作为基层技术人员和农民的乡土教材。建设标准化示范园2.53万公顷,其中红枣1.66万公顷、核桃0.87万公顷,有机果品生产基地0.33万公顷、绿色果品1.67万公顷、注册果园0.27万公顷。
  【林果业政策性保险】 2010年,地区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全年试点承保苹果、梨和红枣三个品种0.99万公顷,签单保费1332.64万元。其中承保果园中有0.27万公顷苹果、香梨、红枣遭受不同程度的灾害,灾害查勘定损后都获得相应赔偿。通过开展林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探索建立健全林果业风险防范机制。
  【实施果品品牌战略】 2010年,地区加强林果品申报名牌工作,4月,阿克苏红枣、阿克苏核桃获得新疆著名商标称号。地区申报“阿克苏”区域品牌和“红旗坡”、“宝园”、“龟兹”等企业品牌58个,并进入自治区特色产品名录。通过品牌战略,开启阿克苏果品营销窗口,实现客户与生产企业对接,搭建果品营销信息平台。同时,地区在北京、上海、广州等30多个城市建立阿克苏果品直销窗口。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2个,制定《阿克苏地区林果产品外销五年规划》,利用新疆特色林果产品博览会和广州交易会,宣传阿克苏果品的独特优势,提高阿克苏果品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和知名度。
  【林业资源保护】 2010年,地区林业管理部门加强林业资源保护和依法治林工作,措施得力,进展顺利,效果明显。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全地区林木采伐量45033.44立方米,采伐株数24.3万株,采伐量占全年采伐限额的45.03%,对于重大项目涉及征占用林地,严格按照征占用林地规定,申报办理工程建设征占用林地审批手续。开展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全年受理各类案件419起,查处402起,其中刑事案件17起、行政案件378起、野生动物案件24起;处理违法人员512人,挽回经济损失166.48万元。开展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责任制,加强森林防火检查、考核和宣传工作。10月,地区在阿瓦提县举办森林火灾扑救演习,地区林业专业防护人员180人参加演习。8月,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司、自治区林业厅、巴音郭楞州林业局及地区林业局在沙雅县首次实施野外放养塔里木马鹿复壮工程,增强野生动物的适应性,构建和谐自然生态环境。
  【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2010年,阿克苏地区林业局组织完成《阿克苏地区“三北”五期工程规划》、《阿克苏地区“十二五”规划》、《中央造林补贴试点实施方案》等15项规划、实施方案的编制。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中央造林补贴新疆试点工作率先在阿克苏地区实施,试点面积2.69万公顷,新增建设投资7350万元。自治区国有贫困林场危旧房改造试点新增建设资金2370万元。地区林业部门及有关建筑部门强化工程质量管理,对工程实施情况实行跟踪检查,把握工程实施全过程。地区核查8县1市2004年封育、2006年、2008年度造林面积;对2008~2009年中央扩大内需防护林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补助到期的2002年生态林、2005年经济林共计1.13万公顷进行自查并通过国家林业局验收。2008年、2009年,地区实施的红枣、核桃丰产栽培示范等7项林果专项资金项目,国有林场通水、通电等6个扶贫项目通过自治区林业厅项目验收。
  截至12月,全地区实际到位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建设资金20581.09万元,其中2010年新增7175万元,退耕还林荒山荒地造林资金447.2万元;中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4268.45万元;重点防护林资金1796万元;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5518.62万元;其他资金1375.7万元。
  【党风廉政建设】 2010年,地区林业局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状;加强对分管范围内的干部教育、管理和监督,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标准,加强林业项目和在建项目资金使用指导、监督和稽核。4月,成立地直林业系统财务核算中心,开展直属单位项目资金和财务内审。督察各县市林业局和局属单位党风廉政建设和林业项目资金、森林公安干警作风建设情况;对4名违纪违规干部和有苗头性倾向性错误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开展《廉政准则》学习教育活动,在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中重申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坚持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地委、行署《党委党组议事规则》,坚持“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大项目建设、重要人事安排,大额资金使用)事项集体研究决定。严格按照程序在部分单位、部门选拔任用干部和干部交流轮岗,完善用制度管人管事用人的各项制度。
  【扶贫帮困】 2010年,地区林业局组织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年初抽调2名中层干部下乡驻村,开展对口扶贫村帮扶工作。为对口村乌什县依马木乡马场村建立核桃示范园3个(面积16.67公顷),开展嫁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林果科技服务,协调启动乌什县村庄绿化工程,新造农田防护林,捐赠水泥30吨,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庭院改造(协调资金、捐赠物资计4.76万元),促进对口扶贫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李宗明)
  【林业技术推广项目申报】 2010年,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通过各类项目的实施,技术推广、技术攻关、技术储备工作迈上新的台阶。全年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申报立项林业科研推广项目2个、验收林业科技示范推广项目1个(国家项目)。
  【苹果优良品种(系)引进、筛选与汇集项目】 2010年,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向自治区林业厅申报“苹果优良品种(系)引进、筛选与汇集”项目,项目资金70万元,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项目获自治区林业厅立项。2010年,地区完成项目前期准备工作,编制完成项目实施方案,项目组于10月17~30日赴内地苹果主产区考察学习交流。
  【苹果精细优质管理技术推广与示范】 2010年6月,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向自治区林业厅申报“苹果精细优质管理技术推广与示范”项目,项目资金100万元,项目实施年限为3年。项目针对阿克苏红富士苹果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果形难看、着色差、商品率较低等关键技术瓶颈问题,以高产、优质为目标,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和精细管理配套技术,系统开展苹果精细管理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推广示范。达到推广示范区提高优质果率之目的,同时辐射带动相关区域。
  【林业技术推广服务】 2010年3月31日,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结束与克孜勒苏州林管站、新和县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从2004年开始,地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分别在拜城县、库车县、阿瓦提县、温宿县、新和县、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及克孜勒苏州开展林果业有偿技术服务,带动当地林果业的快速发展。新和县、克孜勒苏州与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林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结束,标志着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开展的林果业有偿技术服务工作圆满结束。
  【林业科技成果】 由地区林业技术推广站与地区林业局共同编写的两个农业地方标准于2010年9月1日通过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批、备案,两个标准分别为《红枣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红枣优良品种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标准》,对于指导地区红枣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地区第一个林业国家项目通过验收】 2010年11月4日,国家林业局科技司组织有关专家在浙江省富阳市对地区林科所承担的第一个林业国家项目“红枣优良品种的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项目进行验收。经听取项目组汇报、质疑答辩、评议后,该项目完成合同规定的各项任务指标,专家委员会一致同意验收合格。(康世君)
  农业综合开发
  【土地治理项目立项】 2010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完成土地治理项目立项7个,项目总投资5213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995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978.4万元、地区财政配套119.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9.8万元、自筹资金1020万元。主要涉及阿克苏市、温宿县、乌什县、阿瓦提县、拜城县5个项目县(市)。分别为:阿克苏市托普鲁克乡0.05万公顷低产田改造,温宿县吐木秀克镇0.05万公顷低产田改造,温宿县古勒阿瓦提乡0.05万公顷低产田改造,乌什县英阿瓦提乡0.07万公顷低产田改造,阿瓦提县阿依巴格乡0.07万公顷生态综合治理,拜城县克孜尔乡0.03万公顷生态综合治理,拜城县托克逊乡0.07万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
  【产业化经营项目立项】 2010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完成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立项3个,项目总投资1859.5万元,其中中央资金237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75.84万元、地区财政配套9.4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9.48万元,自筹资金1327.7万元,银行贷款200万元。项目涉及阿克苏市、温宿县2个县(市),分别为:阿克苏地区银华源公司3000吨保鲜库项目,温宿县青年农场5000吨保鲜库外销包装平台扩建项目,阿克苏市新圣源2000吨红枣深加工项目。
  【涉农企业财政贷款项目立项】 2010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完成涉农企业财政贷款贴息项目立项5个,中央财政贴补资金268万元。其中贴补阿克苏地区源兴农产品有限公司37万元、阿克苏塔里木棉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91万元、温宿金丰源种业有限责任公司63万元、阿克苏市安利达果业有限责任公司61万元、阿克苏德丰农资有限责任公司16万元。
  【地区行署部门立项】 2010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组织地区行署部门立项6个,项目总投资2255.3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820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262.4万元、地区财政配套32.8万元、县级财政配套32.8万元、自筹资金1107.3万元。项目涉及温宿县、库车县、阿克苏市、沙雅县4个县(市)。分别为:农业部门项目1个,为温宿县早熟棉抗灾备荒种子繁育深加工项目;畜牧部门项目2个,分别为库车县种羊场卡拉库尔羊良种繁育基地项目和库车县秸秆养畜项目;林业部门项目3个,分别为阿克苏林业生态示范项目、阿克苏柯柯牙恒隆园艺场特色红枣基地建设项目和沙雅县红枣产后处理加工项目。
  【项目建设】 2010年,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投资4883.5万元。土地治理项目投资3024万元,其中修建防渗渠35.24千米、开挖排渠15千米、修建渠系建筑物241座、新打机井1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2千米、铺设道路36.96千米、改良土壤0.15万公顷,营造防护林0.11万亩;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投资1859.5万元,其中银华源公司保鲜库项目扩建容量为3000吨、占地面积为1700平方米的气调保鲜库1座,新建气调储藏间6个;温宿县青年农场保鲜库项目引进纸箱生产设备、包装设备和果品分选设备各1套;新圣源公司红枣深加工项目新上线年加工红枣干品1500吨、枣粉400吨、枣片200吨的生产线各1条,修建厂房1000平方米、仓库450平方米。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储备】 2010年,地区新增农业综合开发入库项目19个。其中入库土地治理项目12个,分别为666.6公顷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6000公顷低产田改项目和0.1万公顷生态综合治理项目;入库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7个,分别是3个红枣加工项目、1个核桃油加工项目、1个肉牛加工项目、1个气调保鲜库项目和1个辣椒酱加工项目。(王曦)
  水利
  ·水利建设·
  【防洪】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加强防洪工作,取得实效。建立各县(市)防汛责任制、重要河流防汛责任制、重点水库防汛责任制。编制完成地区各县(市)9个防洪抢险应急预案。2010年是地区洪水灾害频发、抗洪形势十分严峻的一年。入汛以来,地区有12条河流来水量出现超警戒流量,9条河流出现超保证流量,2条河流出现超历史最大洪峰流量,克孜尔水库下泄流量再次达到历史最大流量1000立方米/秒,20余条山洪沟发生局地暴雨山洪。为确保度汛安全,地区水利部门督促指导各县(市)狠抓堤防维修加固、防洪抢险队伍、机械落实和防洪物资储备工作,战胜在全地区暴发的历史第三位大洪水。各县(市)维修加固堤防280.9千米。指导完成全国试点项目——拜城县山洪灾害监测预警预报系统项目建设任务,工程总投资276万元,建设11个雨量自动监测站、5个洪水沟水位自动监测站、7个人工雨量监测站、1个县防汛信息处理指挥中心。争取河南省援疆资金,在全疆率先建成地区主要河流重点堤防水情监测系统,填补地区堤防洪水自动化监测的历史空白。
  【抗旱】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全面完成抗旱工作。全年地区春季灌区总缺水7.3亿立方米。为了战胜早情,地区及各县(市)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强水量调度,及早动手做好早春灌、水库蓄水工作,抽取排渠微咸水投入灌溉。全年投入抗旱资金8000万元,新打抗早机电井547眼,实现抗早减灾面积9.57万公顷。地区及各县(市)积极推广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全年棉花、果树高效节水面积2.84万公顷,地区累计完成农业高效节水面积11.28万公顷,滴灌系统2100多个。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将早情降到最低程度,全年地区未造成明显早情。
  【限额供水】 2010年是自治区与地区连续签订限额供水责任状的第十年。地区水利局高度重视限额供水工作,组织力量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符合实际的限额供水方案,并与各县(市)签订限额供水责任状,采取抗早打井、节水建设、供水到户、关闸闭口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完成农业灌溉任务。阿克苏河全年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泄生态水46.16亿立方米,比限额计划38.37亿立方米多泄7.79亿立方米;区间耗水22.78亿立方米,比限额目标26.86亿立方米少耗4.08亿立方米,灌区计量点实际引水量为25.59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2.61亿立方米、农业实际用水量22.98亿立方米,比限额计划24.7716亿立方米少用1.79亿立方米。下泄生态水是近些年最多的一年,区间耗水和引入灌区总水量是近些年最少的一年。塔里木河干流实际用水量4亿立方米,比限额指标5.65亿立方米少引1.65亿立方米。在其他灌区也推行限额供水制度,要求引入灌区的总水量实现零增长。
  【供水到户】 2010年,全地区累计完成供水到户39.67万公顷,完成计划36.67万公顷的108%。全地区亩(0.07公顷)均毛灌定额降到46.91立方米/公顷(703.7立方米/亩),亩均灌溉定额减少10.8立方米,完成计划108%。实现年节水4261.7万立方米,减轻农民负担213.09万元。“供水到户”工作促进限额引水及节水目标顺利实现。
  【水利前期工作】 2010年,地区加大水利前期工程建设力度,确保投资到位。台兰河地下水库科研课题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新打3眼地下水库探采结合井,一期工程4眼辐射井及长2.2千米地表输水管道敷设及出水池施工完毕,累计完成总投资1250万元。铜场水库枢纽工程于2007年3月28日开工建设,2008年11月顺利截流,至201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924亿元,主体工程基本完工。
  【河流规划】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编制并报送自治区水利厅的《渭干河流域规划任务书》,获水利厅批复。渭干河流域规划野外踏勘和基础资料收集工作基本完成,外业勘察工作完成总工作量的60%~70%。流域规划设计内业工作全面开展,其中完成流域地表水资源评价、流域现状调查工作,正在进行山区水库电站骨干工程规划、地下水资源评价、灌区遥感图解疑等专题工作。完成渭干河峡谷段河道水利损失调查初步分析报告。《库车河流域综合规划修编任务书及工作大纲》通过地区水利局审查,《木扎提河河段水电规划》编制完成。
  【西水东调项目】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完成以西水东调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库车工业园区供水配置规划》。完成西水东调项目——骆驼脖子水库项目外业测绘和地勘编制项目建议书。完成《阿克苏市建材化工工业园区供水配置规划》、《温宿县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供水配置规划》。
  【地区水利“十二五”规划编写】 2010年,地区水利局组织力量编写《阿克苏地区“十二五”水利发展规划》初稿、《阿克苏地区水利工作基本情况及申请浙江省支援的水利项目建设实施方案》、《阿克苏地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十二五”规划报告》、《阿克苏地区草原生态保护水资源保障规划2011~2020年牧区水利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地区8县1市全面完成《县级农田水利综合规划》和《县级盐碱地改良利用规划》,并全部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审查和各县(市)人大常委会的批复。
  【水利项目可研性报告审查】 2010年,地区水利局组织专家对台兰河一、二级水电站,乌什县托什干河亚曼苏水电站可研性报告进行初审,对苏介提水电站初步设计开展技术咨询。初设审查阿克苏市建材化工工业园区供水工程可研性报告,对温宿县新城区水景工程引水水源及河道开挖进行现场踏勘和技术咨询。参加自治区水利厅组织的库车煤矿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技术审查和托什干河亚曼苏水电站预可研性报告成果审查。
  【水利建设项目勘察设计】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完成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重点防洪工程、地下水开发工程、农业高效节水、水土保持等44个项目各阶段勘测设计审查、审批工作。项目投资估算约7.26亿元,其中塔里木河治理项目13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3项、水土保持项目3项、中央及自治区小农水项目2项、地下水开发利用工程9项、农业高效节水建设工程8项。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2010年,地区新建防渗渠365.8千米,平整土地1.11万公顷;新打抗早机电井547眼,建成棉花膜下滴灌、果树滴灌面积2.84万公顷,农村改水新增入户9275户。完成各类水利建设任务投资5.02亿元。
  【农村改水】 2010年,地区加大农村改水工作,取得成效。各县(市)编制完成《2010~2013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并通过地区审查。完成6项总投资4260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前期勘测设计工作。全年完成0.9275万户改水工程管网入户建设任务,解决7.35万人、14.7万头牲畜饮水问题。
  【塔里木河综合治理】 2001年塔里木河项目启动实施以来,地区塔里木河治理项目153个单项工程全部开展勘测设计工作,其中144个总投资23.56亿元的项目完成初步设计批复,1个总投资0.047亿元的项目正在报批初步设计成果;8个总投资1.61亿元的项目可研成果通过黄河管理委员会审查、自治区发改委审批,初设成果报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审查。国家给阿克苏地区塔里木河近期综合治理项目13批投资计划,安排130个单项工程,计划投资21.91亿元,111个开工建设项目累计完成建设投资17.56亿元,108个项目全面完工并发挥效益。累计完成86个总长1992.34千米渠道防渗改建工程,11个水源地工程打井866眼,11个农业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0.25万公顷,1座水库节水改造工程,1个退耕封育项目完成退耕面积0.14万公顷,1个天然林场保护项目。
  2010年,地区完成4个单项工程总投资0.58亿元项目初设审查审批工作,组织开展7个项目竣工验收。全年累计完成投资0.36亿元。完成已竣工验收的56个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后评价工作。
  【农业高效节水】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完成农业高效节水建设面积2.84万公顷其中棉花2.32万公顷,果树0.07果棉间作0.29万公顷,番茄、辣椒等0.17万公顷。全公顷,年,地区农业高效节水建设面积累计达11.28万公顷。
  【地下水开发利用】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制定措施,加大地下水开发建设力度。组织力量完成《阿克苏地区2010年度地下水开发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并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审查批复。3~4月,组成竣工验收组对8县1市、2场2009年度地下水开发建设项目进行竣工验收。完成新打井547眼,其中塔里木河项目机电井60眼、自治区补助机电井404眼、农业高效节水机电井83眼。提取地下水3.61亿立方米,有效缓解农业早情。
  【大型灌区节水改造与续建配套】 2010年,地区拜城县木扎提河大型灌区、渭干河大型灌区、阿克苏河大型灌区、温宿县台兰河大型灌区规划总投资37.01亿元。截至年底,地区累计完成12个大型灌区项目前期准备工作,投资4.92亿元。自2001年以来,国家共下达9批1.15亿元的投资计划,地区累计完成投资8545万元。其中2010年完成1个投资5000万元的项目可研前期报批工作。2009年国家给地区台兰河大型灌区、渭干河大型灌区、木扎提河大型灌区各下达1250万元投资计划,共计37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0万元,地方自筹750万元。2010年6月,工程全部完工并通过地区验收。2010年,国家给木扎提河、台兰河、渭干河大型灌区下达4000万元建设任务,其中中央预算内资金3200万元,地方配套800万元。项目的实施方案获得水利厅审查批复,10月工程进行公开招标,并全面开工建设。组织力量完成阿克苏河、台兰河、渭干河、木扎提河4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总结评价工作。
  【水土保持规划】 2010年,地区8县1市完成县级水土保持规划工作,阿克苏市、库车县、沙雅县、新和县、拜城县、温宿县、乌什县、柯坪县8个县(市)县级水土保持规划通过自治区审查,阿瓦提县水土保持规划待水利厅审查。地区水利部门完成库车县、新和县、拜城县、柯坪县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实施方案审查,报自治区水利厅待审。拜城县争取到国家给卡拉苏河阿热勒项目区水土保持治理工程150万元投资计划,2010年底全面完工。
  【水产】 2010年,全地区有养殖面积0.16万公顷,其中池塘养殖0.1万公顷。全年地区水产品产量8937吨,鱼苗繁殖6000万尾,人工孵化大头鱼44万尾,向博斯腾湖提供增殖放流鱼苗7.5万尾。
  【争取国家和自治区项目资金】 2010年,地区争取国家、自治区各类水利资金62889.72万元(中央预算内资金44570万元、自治区资金18319.72万元)。其中塔里木河综合治理项目42794万元、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336.5万元、病险水库除险加固44万元、地下水开发建设4736万元、农业高效节水3969.22万元、小型农田水利2020万元、大型灌区3650万元、中小河流近期综合治理600万元、大石峡水库工程前期费用500万元、节水灌溉示范和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40万元,在全疆各地州(市)名列前茅。比上年增长122%,为加快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水政执法】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查处水事案件31起,其中立案处理27起。调解各类水事、渔事纠纷56起。查处率100%,结案率90%以上。被地区评为2010年依法行政专项考核先进单位。
  【水利培训】 2010年,地区水利部门采取措施,加强水利技术人员业务培训。参加国家部委办举办的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水利系统劳资统计年报、早情灾害预测统计、竣工财务决算、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等5期培训,共有39人参加。参加自治区举办的质量监督、大型灌区项目总结评价、工程财务档案、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行、全疆渔政、水利系统劳资统计年报、水土保持前期及建设管理等7期培训,共有59人参加。地区水利局举办竣工财务决算、水利系统劳资统计年报、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等3期培训,共有56人参加。
  【水利管理】 2010年,地区加强水利管理,治理非法开荒行为,有效控制和调减农业用水总量,节约利用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地区水利局起草并由地委、行署印发《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署关于禁止开垦荒地推动农业节水的决定》,在全地区执行。为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有效遏制农业灌溉中无序打井提取地下水的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经地委、行署印发的《中共阿克苏地委、阿克苏地区行署关于进一步加强地下水资源管理的决定》,在全地区执行。地委、行署批准地区水利局制定的《阿克苏地区农村饮水工程运行管理实施细则》。通过制定水利工作相关办法,进一步规范阿克苏地区水利事业管理水平,为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张学荣)
  ·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
  【限额供水】 2010年,阿克苏河向塔里木河干流下泄水量为46.16亿立方米,比上年多泄34.31亿立方米,比近8年平均水平多泄27.6亿立方米,下泄水量为有水文记载历史以来最高。区间耗水情况:2010年度阿克苏河流域地方灌区区间耗水量为22.78亿立方米,比限额目标26.86亿立方米(P=25%)减少4.08亿立方米,比近8年平均耗水量38.47亿立方米减少15.68亿立方米,区间耗水量为有水文记载历史以来最低。2009~2010年度,阿克苏河流域地方灌区计量节点实际用水量为25.59亿立方米,其中生态用水2.61亿立方米、限额用水量为22.98亿立方米。
  【农业灌溉】 2010年度,阿克苏河流域各灌区灌溉总引水量32.17亿立方米(含兵团农一师沙井子、四团、六团用水),灌溉总面积为38.72万公顷(含兵团农一师沙井子、四团、六团灌溉面积),比上年增加1.92万公顷。
  【安全度汛】 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制定防洪预案,落实防洪责任段责任人,层层签订防洪工作目标责任书,制定24小时巡堤值班制度。集中力量,投资170余万元,在汛前完成库玛拉克河多浪渠龙口段永久性防洪坝等.12个水毁工程、险工险段的维修加固任务。2010年汛期,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防洪责任段内共发生大小险情12次,投入抢险人员1208人次,投入抢险资金39.87万元,保证阿克苏河流域没有造成大的损失。
  【生态输水】 2010年8月,因叶尔羌河、和田河持续来水,阿瓦提县和塔里木河干流及沙雅县、库车县发生近10年未遇的洪灾。在地区和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的大力支持下,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为各灌区解决3.25亿立方米生态用水(其中地方灌区2.61亿立方米、兵团农一师单位0.64亿立方米),使流域内日趋退化的生态得到恢复,保证下泄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兼顾阿克苏河流域的生态用水,减轻下游防洪压力,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2010年,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稳步推进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取得实效。胜利引洪渠防渗改建工程是塔里木河项目中期调整项目,计划投资2854.9万元,2010年10月,完成设计阶段的审查任务,开展工程招投标前期工作。托什干河北岸干渠工程主体完成。多浪渠延伸工程上段一标、二标,中段一标主体工程完成;中段二标,下段一标、二标共完成投资近2000万元,约占多浪渠段建设投资的60%。
  【河南援建项目进展顺利】 河南省援建项目阿克苏河流域柯柯牙灌区水资源自动化监测系统总投资349.5万元(其中争取河南援疆资金150万元),2010年10月开工,计划2011年4月完工。项目建成后将提开阿克苏河流域管理局水资源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灌区灌溉管理水平,增强防洪预警能力。(徐永军)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阿克苏管理处·
  【机构编制】 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阿克苏管理处(以下简称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事业编制26人,领导职数3名,在职职工23人。下设办公室、水量调度管理科、水政监察科、西大桥引水枢纽调度控制管理站和依玛帕夏(塔里木)拦河闸调度控制管理站5个职能科室(站)。
  【限额用水】 2010年,阿克苏河来水91.71亿立方米,来水频率为p=19.9%,推算阿克苏地区区间耗水指标26.88亿立方米,实际耗水23.87亿立方米少耗3.01亿立方米。兵团农一师区间耗水指标23.26亿立方米,实际耗水23.09亿立方米少耗0.17亿立方米。拦河闸和巴吾托拉克下泄塔里木河水量指标41.25亿立方米,实际下泄45.86亿立方米,多下泄4.61亿立方米,比上年多34.10亿立方米,是1957年有水情资料以来下泄水量最多的年份。全面实现阿克苏河流域限额用水目标,拦河闸下泄水量45.86亿立方米,取得限额用水和促进阿克苏地区经济发展的双赢。
  【冬春季输水】 2010年,塔里木河干流冬、春季农业用水形势十分严峻。为缓解供需矛盾,在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党委的统一部署和阿克苏地区、兵团农一师大力支持下,在满足阿克苏河流域内基本用水的前提下,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首次对西大桥引水枢纽以及塔里木拦河闸枢纽进行联合调度,利用灌溉间歇期,首次组织实施冬季阿克苏河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冬季输水为期55天,向塔里木河干流输水1.38亿立方米。4月下旬,由于阿克苏地区气温升高和降水,阿克苏河迎来桃花汛。5月1一日,开启拦河闸向塔里木河干流泄水,截至5月底,拦河闸下泄塔里木河干流水量3.43亿立方米。
  【水量调度管理】 2010年,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认真执行阿克苏河西大桥引水枢纽及塔里木拦河闸枢纽闸门调度控制管理办法及流域水资源管理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强水资源统一调度管理。加强与阿克苏地区及兵团农一师有关部门沟通和限额用水计划实施的监督,督促阿克苏地区和兵团农一师适当控制流域灌溉面积,对超限额用水现象及时调整计划,督促有关单位采取压闸减水和关闸闭口等措施。同时深入灌区调研灌溉用水情况。严格按计划调度水量,加大对限额计划阶段性控制力度,变以往由汛期调度为全年水量调度,下达调度指令47份。及时将水量调度工作情况通报有关部门,全年编辑《水情通报》12期,《督察通报》12期。
  【防洪度汛】 2010年,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做好防洪水量调度工作,在汛期,为确保塔里木河干流堤坝安全,在西大桥、拦河闸进行分洪,缓解塔里木河干流上游的防洪压力。
  【沟通协调】 2010年,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按照西大桥引水枢纽和塔里木拦河闸枢纽沟通协调联席会机制要求,非汛期每季度召开一次协调会,汛期每月召开一次协调会,及时通报引用水情况,做到用水公开透明。全年召开协调会8次,通过协调沟通,及时解决灌区存在的问题。积极为灌区服务,增加与用水单位之间彼此信任、理解,做到团结管水、民主管水。全年下达的调度指令基本都能得到执行,没有发生一次因水事群体上访事件。
  【站房建设】 2010年,塔管局阿克苏管理处加快管理站建站工作步伐。5月1日,开工建设拦河闸管理站;6月4日,开工建设西大桥管理站,两个管理站于2010年10月完工,总投资265万元。(唐祖贵)
  ·渭干河流域管理局·
  【水资源灌溉管理】 2010年,根据阿克苏地委、行署与各县在地区农村工作会议中签订的2010年限额用水责任状,渭干河流域管理局与库车、沙雅、新和3县分别签订《供用水合同》,严格执行比例配水,实行科学管水、计划供水、节约用水、限额引水,确保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为灌区农牧业增产丰收发挥重要作用。组织工作组深入灌区调查研究,做好灌区水土平衡分析,编制2010年灌区灌溉供水计划,指导灌区农业生产。在渭干河灌区开展供水到户工作,推广节水灌溉,实行计划供水、定额供水和用水卡登记簿制度,督促检查库车、沙雅、新和3县供水到户的落实情况,增强农民的节水意识,重点狠抓新和县央达克村的供水到户试验工作。做好灌溉统计工作,及时掌握上下游水情及灌区灌溉进度,科学调度水资源,完成灌区灌溉供水任务。
  【限额用水】 2010年度(2009年10月1日到2010年9月30日)渭干河上游来水量(克孜尔水库入库)为31.3150亿立方米,克孜尔水库放水量34.2356亿立方米,渭干河龙口来水量31.3807亿立方米,其中灌溉供水量24.6亿立方米,下泄洪水及生态水6.0627亿立方米,其中英达雅河为3.6328亿立方米、沙雅大河为2.2213立方米、新和生态水为2086万立方米。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向渭干河灌区库车、沙雅、新和3县农业灌溉供水24.6亿立方米完成农业灌溉任务。其中灌溉棉花12,.15万公顷、小麦3.85万公顷、复播玉米3.23万公顷、园林及其他4.28万公顷,毛灌溉定额10455立方米/公顷。帕满水库灌区限额引水指标为1.79亿立方米,2010年度帕满水库从塔河引水1.3097亿立方米,节水4800万立方米,帕满水库向灌区各用水单位灌溉供水9035万立方米,水量损失4000万立方米。经统计,帕满水库灌区灌溉面积为1.31万公顷其中灌溉棉花1万公顷,甘草瓜果等,其他作物为0.31万公顷。
  【抗早节水及水量调度】 2010年,渭干河流域水量较丰,但季节性缺水矛盾依然存在,春季来水较少,加之渭干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骨干工程东风干渠、跃进干渠正在施工,对灌区农业灌溉产生一定影响。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及时成立抗早领导小组,组织人员深入灌区调查早情,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关系,科学高度水资源,减少非灌溉期水量损失,为灌区作物灌溉储备宝贵抗早水源,有效地缓解灌区早情和供需水矛盾。增加水库冬蓄库容,与克孜尔水库协调,2010年春灌时克孜尔水库库容达到5.6亿立方米,春灌前,平原水库库容达到4800万立方米,最大限度地储备春灌用水,为确保灌区作物适时适量灌溉创造条件。2010年度,通知克孜尔水库3次关闸蓄水,其中1月17日至2月15日关闸30天,增加蓄水量1.5亿立方米;4月20~29日关闸10天,增加蓄水量5590万立方米;5月15日至6月6日关闸21天,增加蓄水量2.02亿立方米。2010年度,累计停水时间61天,使克孜尔水库累计增加蓄水量4.078亿立方米。做好水量调度工作,根据渭干河灌区灌溉进度和渭干河上游水情,向克孜尔水库发出调水通知32份,放水量变幅控制在5%以内,基本满足高峰期作物用水需求,确保灌区棉花丰收和农民增收。
  【防洪度汛】 2010年,渭干河流域再次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最大入库洪峰流量高达3360立方米/秒,最大下泄洪峰流量1000立方米/秒。7月中旬之后,塔里木河也发生特大洪水,新渠满水文站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640立方米/秒。长时间的洪水冲刷、淘蚀,对渭干河龙口溢洪道、四六分洪闸自溃坝等水利工程造成严重破坏,对帕满水库引水口大坝、退洪渠、引水渠、北副坝等多处水利工程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威胁。渭干河流域管理局为确保渭干河及帕满水库安全度汛,召开防汛抗早专题会议,成立防汛度汛工作领导小组,明确渭干河及帕满水库2010年防洪度汛第一责任人和保坝责任人。各闸点从6月1日起实行24小时防洪值班制度,确保防汛通讯信息畅通,在第一时间向各级领导、防汛相关单位传递水雨情及气象信息。在地委、行署领导下,做好汛前准备工作,迅速启动防洪抢险应急预案,科学调度、果断处置,将洪水灾害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夺取抗洪抢险工作的全面胜利。
  【防洪水利建设】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加大水利建设力度,夯实防洪基础。加快完成帕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抓住中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大好时机,狠抓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2010年汛前,对水库引水渠、放水渠、退洪渠进行清淤和维修加固,确保帕满水库度汛安全。汛前完成渭干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东风干渠和跃进干渠建设任务,确保主汛期渠道安全运行。
  【抢险物资储备】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抓好抢险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的组建工作。投入35万元补充部分损耗的防汛物资。汛前对库存防汛物资进行清查,新购铅丝30吨、编织袋5万个、木料200根、铅丝笼300个(6000平方米)、麻袋1万个。成立防洪抢险突击队,负责渭干河流域管理局管辖范围内的防洪抢险任务,服从防汛指挥领导小组调遣。
  【修订完善防洪抢险应急预案】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根据渭干河及帕满水库的水文气象条件等实际情况,组织人员修订和完善《2010年渭干河流域中下游防洪抢险应急预案》和《2010年帕满水库防洪预案》。明确不同量级的洪水调度方案及各相关单位的防洪职责任务,使防洪抢险工作有章可寻。
  【抢险施工】 2010年7月28日,渭干河上游山区出现大暴雨,渭干河流域管理局会商分析渭干河洪水情况,科学制定洪水调度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渭干河龙口洪灾损失。英达雅自溃坝、第二溢洪道挡水坝溃堤后,大量洪水泄入英达雅河,对下游灌区造成较大防洪压力。在地委、行署的坚强领导下,渭干河流域管理局统一指挥协调,紧急调运数十台装载机、自卸车参与防洪抢险施工。及时协调克孜尔水库关闸10小时,通过各单位的积极配合,经过五个昼夜的紧张抢险施工,先后完成英达雅自溃坝决口和第二溢洪道挡水坝封堵任务,极大地缓解下游灌区的防洪压力,渭干河防洪抢险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同时,帕满水库也受到塔里木河特大洪水长时间的侵袭,使水库引水口、引水渠、北副坝等多处水利工程险情不断。渭干河流域管理局科学分工,经过一个多月抢险抗洪,确保了帕满水库工程安全和灌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水利执法】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组织职工认真学习《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条例》、《取水许可和水资源征收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开展第十八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三届“中国水周”宣传活动。检查流域内的河道,对办理取水许可证的用户开展不定期检查和年审工作。全年灌区未发生违章取水现象。
  【安全生产】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加强安全措施,做好安全生产工作。调整充实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层层签订安全生产责任状。单位与每位驾驶员签订《驾驶员行车交通安全责任书》。广泛深入宣传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制定和落实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保障措施和安全运行管理应急预案,开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及时处理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把职工人身安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生产安全、施工建设安全、防洪度汛安全、车辆交通安全、消防安全作为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狠抓关键环节和措施落实。加强技防设施建设,在办公楼和生活区安装视频监控技防安全系统。同时加强保安值班工作。全年,未发生一起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对口帮扶】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采取措施,开展对口帮扶工作。投资近20万元对10千米草湖引水干渠进行维修和清淤,减少水流失,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投入20万元,为种羊场五队每户抗震安居房给予3000元补贴,为60户居民建抗震安居房;投入近40万元,为种羊场建设高效节水滴灌面积0.67万公顷;投入20万元改建种羊场的水利基础设施。
  【“两项经费”工作】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根据水利部、自治区水利厅和地区水利局要求,编制《渭干河流域管理局水管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两项经费”(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经费和公益性资产维修养护经费)测算工作并通过地区财政审核,地区财政每年补助“两项经费”489.22万元。2010年,地区财政安排的50%的财政补贴资金划拨到位。
  【工程项目储备】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取得突破。一是重点做好塔里木河中调项目——帕满水库引水改造工程的技设审查和招投标前的准备工作,工程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技术设计通过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自治区水利厅、黄河委员会的审查。二是开展渭干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二期项目——麻扎渠节水改造工程可研报告的编撰工作。三是重点规划渭干河流域项目,委托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渭干河流域规划。四是编制渭干河大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审查,委托农业部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编制完成初步设计报告,待审查。五是加强“十二五”规划中的渭干河流域护岸、堤防、河道整治等大河防洪工程和渭干河流域防洪规划。委托阿克苏地区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编制渭干河流域防洪规划报告,防洪规划通过自治区水利厅初审。规划设计渭干河特大洪水水毁工程修复项目。
  【流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完成流域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一是完成帕满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结算、审核工程造价、编制工程财务决算报告、鉴定大坝蓄水安全工作。工程财务决算报告报自治区水利厅、审计厅待审,审计工作结束后,计划2011年申请工程竣工验收。二是完成渭干河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一期工程建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三是完成渭干河拦河枢纽第二溢洪道、英达雅自溃坝水毁工程应急抢修任务,确保灌区安全引水。四是完成渭干河灌区地下水监测井的改造建设任务。五是完成帕满水库北副坝5千米的维修加固工作,有效阻止外围洪水对北副坝的威胁。完成帕满水库管理站和渭干河管理站暖气管道改造工程及机关办公楼装修及暖气管道改造工程。六是完成渭干河流域范围内的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和渭干河灌区地表水、地下水及土壤水盐监测任务。
  【水管工作经验】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局全面完成供水任务,保证灌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取得了经验。一是阿克苏地委、行署及主管局领导高度重视渭干河流域水利水管工作,是全面完成水利水管、抗洪抢险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障。二是加强日常目标管理考核,是落实和完成各项目标任务的重要举措。三是狠抓项目前期工作,抢抓国家投资机遇,是完成水利水管建设任务的重要基础。四是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工作,及时总结灌区水利水管工作经验与不足,是完成灌区农牧业灌溉任务的重要手段。
  【流域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0年,渭干河流域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是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社会办水利的投入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渭干河渠首均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年久失修,严重老化,带病运行,由于工程成本水价不到位,加之上缴克孜尔水库水费比例过高,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影响灌溉、泄洪的安全运行。二是渭干河龙口水利工程防洪标准低,2010年被特大洪水冲毁的英达雅河自溃坝、拦河枢纽第二溢洪道水毁工程虽经抢险施工应急修复,但对以后灌溉引水、分洪、泄洪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三是渭干河中下游(沙雅大河、英达雅河)库车、新和两县挤占河道现象依然存在,地委、行署及地区水利局多次下文要求两县清理河道,但此项工作至今未动,对洪水下泄和防洪安全造成隐患。三是水费征收难,根据地区有关文件精神,拜城县应按年总水费的15%向渭干河流域管理局上缴水费,但拜城县一直拖欠不缴,影响了渭干河上游管理站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在灌溉统计方面,各县上报灌溉面积和灌溉进度与实际面积出入较大,造成人为供需水矛盾。五是帕满水库灌区及渭干河灌区供水成本水价不到位,加之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大幅提高塔里木河干流水价,导致帕满水库剩余水费无法维持水库的正常运行。(王永平)

知识出处

阿克苏年鉴.2011

《阿克苏年鉴.2011》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分为特载、概况、大事要闻、领导干部名录、中共阿克苏地区委员会、政权·政治协商、群众团体、地方军事、法治、农业、工业、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扶贫开发、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新闻等30个类目,反映了2010年度阿克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阿克苏年鉴》(2011年卷)分为30个部类:特载;概况;大事要闻;领导干部名录;中共阿克苏地区委员会;政权·政治协商;群众团体;地方军事;法治;农业;工业;城乡建设·国土资源;交通运输;邮政·电信;环境保护·招商引资;扶贫开发;经济监督与管理;贸易流通;银行·保险·证券;旅游业;财政·税务·审计;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体育·新闻;卫生·食品药品监管;社会民生;县市概况;农一师阿拉尔市;附录。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地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