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艺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53
颗粒名称: 第五节 艺人
分类号: K820.845
页数: 10
页码: 537-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艺人的情况,包含了李延年,弟史,阿史那公主,苏祗婆,白明达等。
关键词: 艺人 名人 龟兹

内容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又是佛教中心地,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诸国的文化艺术交会在这里,影响着龟兹乐舞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龟兹乐”。龟兹艺术对印度和中亚各地传来的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改革、充实,形成灿烂的“龟兹文化艺术”然后再被传入凉州和中原。这其中产生了一大批西域龟兹艺术家,他们为繁荣龟兹文,化,推进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做出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加强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随着龟兹乐舞的传入,许多龟兹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来到中原,他们在内地长期从事音乐舞蹈活动,对传播丰富多彩的龟兹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著名的人物有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白明达,舞蹈家李龟年、米嘉荣,乐师安万善、康昆仑,琴师董庭兰等。同时龟兹的许多乐器也传入内地,如琵琶、箜篌、筚篥、胡笳、排箫等这些乐器在中原也很盛行,龟兹乐舞传入内地,不仅对汉族,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延年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在一个乐奴家庭,不仅善歌唱,而且会作曲。童年他给皇家养狗并受到过灭绝人性的腐刑。奴隶的命运和终生失去家庭幸福的苦痛,促使他发愤读书,全身心投入到能给他带来安慰和快乐的音乐中去,潜心研究音乐。李延年的妹妹是个舞蹈家,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被封李夫人,汉武帝曾写“北方有佳人”的诗句赞美他。李延年的命运因此也有了转机,被封为“协律都尉”掌管全国音乐机构,成为汉乐府的负责人。
  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发现一种管乐器,这种乐器体积很小,制作简单,声音洪亮,音色优美。通过甘父翻译,才知道这种乐器是用兽骨或鹰骨做的七孔笛。张骞就将10多把笛子及演奏方法,还有一首《摩诃兜勒》的笛子曲一同带回长安,交给宫廷乐师李延年。其中的笳、笛、角等乐曲和龟兹乐曲引起李延年极大兴趣,李延年对龟兹乐曲和乐器进行认真研究。龟兹音乐充满大漠旷野气息。旋律使他耳目一新,为这位作曲家注入新的营养。他对张骞说:“你带回的西域音乐是艺术之精华。”他根据这些散乱的资料,在《摩诃兜勒》的基调上又写了28首新的曲子,其中有《入关》、《出塞》等名曲。这些乐曲和笛子逐渐传入镇守边关的将士中间,将士们吹奏着笛乐,用壮阔雄伟的边塞新曲抒发保卫国家的感情,寄托怀念故乡、亲人的思绪。随后,李延年组织了西汉第一支军乐队——“鼓吹”乐队,专门演奏西域乐曲,他谱写的28首具有西域龟兹风格的雄浑昂扬的乐曲作为当时的军乐,并规定演奏这些乐曲资格的是要有统率万名以上士兵的守边将军。西域特别龟兹乐曲给中原传统音乐很大的冲击,开创了雄歌健舞的风气,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艺术精品。不久,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病故,他也因此失宠,后来被皇帝不明不白地杀害。但是李延年对西域音乐特别是对龟兹乐曲的研究,将龟兹音乐与中原相融,促进龟兹音乐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李延年也将作为研究、推广、发展龟兹音乐第一人永载史册。
  弟史
  弟史是龟兹王绛宾的妻子,也是龟兹的音乐家。她是汉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的女儿。弟史长得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她不仅是音乐家还是琴师,琵琶演奏水平很高。而且弟史还很佩服精明干练的女外交家冯夫人(冯嫽),冯嫽也喜欢聪明美丽、勤奋好学的弟史,冯嫽出访西域邻国时常常带上弟史,让他见世面,开眼界,长知识,学礼仪。
  有一次,冯嫽带弟史到龟兹访问。年轻的龟兹国王绛宾对弟史倾慕已久,他特地在王宫中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欢迎弟史的到来。宫廷音乐会场面宏大,国王绛宾首先演奏了一组自己谱的曲子,然后请弟史弹奏一曲琵琶。弟史款款上前,落落大方演奏了一曲西域琵琶曲,弟史弹奏轻盈,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引起轰动,龟兹王绛宾一见倾心,称赞说:“她弹的这手好琵琶和她的容貌一样动人啊!”随后,绛宾又邀请弟史跳舞,弟史婀娜多姿的舞姿与庄重典雅的风韵博得绛宾的心,引起人们的赞叹。国王绛宾对弟史更加倾心了,弟史也敬佩绛宾不俗的仪表和渊博的知识。两人依依不舍。
  不久,冯嫽再次与绛宾相见时,绛宾要冯嫽转告乌孙国王翁归靡和解忧公主,要求娶弟史为妻。此时弟史正在长安学习音乐。弟史有音乐天赋,加之学习刻苦,悟性高,宫廷有最好的乐师给她传授技艺。弟史也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博览众长,加之她本身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对西域音乐有研究,又经过一个阶段集中学习汉乐,他的音乐知识、音乐演奏技术都取得成就。弟史学成返回乌孙时,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家。
  绛宾得知弟史从长安返回乌孙后,前来求婚。龟兹国王绛宾是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他想借和弟史联姻来加强汉朝和乌孙的联盟,也希望弟史对龟兹乐进行系统整理发展。解忧公主答应了绛宾王的求婚,同意了绛宾王与弟史的婚姻。龟兹王绛宾非常高兴,全国举国欢腾,龟兹国为国王绛宾和王后弟史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弟史来到龟兹国,成为王后,亲自掌管国家的乐舞机构。弟史组织宫廷乐师,系统整理龟兹乐曲,并将中原音乐和乌孙音乐的精华融入龟兹音乐,创作龟兹音乐新曲,形成了龟兹音乐的新高峰,推动了龟兹文化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陪同弟史带着龟兹乐器去长安朝贺,汉宣帝留他们在长安住了一年。一年中,他们生活在长安,学习汉朝的文化、艺术、礼仪。一年后,他们返回龟兹时,汉宣帝又赐给公主车骑旗鼓,并赠给他们一个数十人的歌舞队。他们把中原的乐舞和乐器带到龟兹。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乐舞交流。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在艺术家、音乐家弟史的指导下,龟兹的音乐舞蹈艺术快速发展,龟兹舞乐也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广为流传,而龟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
  随后,绛宾、弟史又数次到京师长安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缴道国卫,出入传呼,撞钟楼,如汉家仪”。正如宋代沈辽的《龟兹舞》诗说:“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龟兹舞自西汉时起就对中原乐舞产生重要影响,龟兹舞乐开放、前进、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振奋人心。随后经过三国、两晋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趋于鼎盛,洪亮悦耳的龟兹乐在唐朝宫廷演奏,博得宫廷上下的喝彩,元稹《连昌宫诗》描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绿续”,就是叙述龟兹舞乐的美妙。当时中原汉人集居区域的村合闾间,盛行着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舞。元稹《法曲》诗“女为胡妇学胡袭,伎进胡音务胡学”。龟兹乐舞风靡全国,并传到日本、西亚、南亚各地,实际上就是风靡当时所知的全世界,这是弟史的重大贡献。
  绛宾崇乐遵礼,倡导以礼乐冶国安邦。他颇识乐器,擅长演奏各种龟兹乐器。弟史自幼从师女外交家冯嫽,学习琴棋、书画和音乐,既能谱曲,也能演奏,是龟兹国的音乐家和琵琶师,弟史和绛宾多次到长安学习汉室乐礼,传播龟兹文化,为中原文化和龟兹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贡献。
  阿史那公主
  (550~582)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北周天和三年(568)三月,嫁北周武帝宇文邕,号武成皇后。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勤政爱民的君主。突厥灭柔然后,北周欲与突厥结好,欲借突厥俟斤之力对抗北齐。俟斤先以阿史那许于宇文邕,既而又悔。宇文邕即位后,屡次遣使提婚而不果。后在突厥可汗被宇文邕的诚意感动,同意将女儿阿史那嫁给宇文邕。北周保定五年(565)二月宇文邕遣陈公宇文纯,许公宇文贵,神武功窦毅,南安公杨符携带重金、礼品及行殿、宫女一行120人至俟斤的牙帐,迎娶阿史那。4年后,俟斤以送阿史那,同意阿史那嫁北周王宇文邕。
  武王很倾慕西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提倡歌舞,主张以礼乐治国。突厥族居住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突厥可汗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应允了亲事,可汗深知女儿酷爱音乐,送给阿史那一个百人组成的庞大西域乐舞队,作为陪嫁,其中就有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和白明达、白智通及五弦琵琶、竖箜篌、羯鼓等龟兹音乐乐器。阿史那带着龟兹音乐家及乐器入关。
  北周朝在长安为武帝宇文邕和阿史那举行了盛大婚礼,长安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商人停业,作坊停工,全城的人都涌上街头,欢歌曼舞,周武王欣喜若狂,亲自弹起五弦琵琶。阿史那公主美丽动人,举止优雅,且弹的一手好琵琶。婚礼当天,阿史那公主跳起突厥舞,西域乐舞队也弹奏西域龟兹乐,龟兹舞伎跳起欢快奔放的龟兹舞,翩翩起舞,龟兹舞舞姿豪迈精狂,变化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婚礼后,由龟兹舞蹈家白智通带领舞队走向街头,边行边表演,长安人民第一次系统领略了充满大草原气息和大漠韵味的龟兹舞乐。
  北周宣帝赟时阿史那被尊为皇太后;静帝时又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天元上皇太后等,隋文帝开皇二年卒,时年32岁。
  阿史那公主嫁到中原,带来了西域特别是龟兹优秀的音乐舞蹈,并协助周武帝,对中原音乐进行整理,归纳。在创作宫廷音乐时,将龟兹音乐引入,将龟兹与中原音乐的精华相融合,采取“戎华兼采”的方针进行融会贯通,发扬龟兹古乐的韵律,丰富了中原文化艺术宝库。
  阿史那公主还带来了一批龟兹艺术家,他们有演奏家、音乐家,为龟兹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的繁荣贡献极大。
  苏祗婆
  苏祗婆,龟兹人,6世纪时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生长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西域音乐技师,德高望重。苏祗婆从小就跟父亲学习琵琶和音乐理论,他天姿聪颖,又喜爱音乐,经过潜移默化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使他音乐造诣很高。他善弹琵琶。公元568年,苏祗婆随阿史那公主来到北周,他率领数十人的龟兹乐队和阿史那公主及百人西域乐舞人来到中原长安。
  苏祗婆音乐水平很高。《隋志·音乐志》指出“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隋开皇二年(582),当时人们对苏祗婆音乐造诣的评论:“诏求知音之士,售尚书,参定音乐”时,这是隋朝著名音乐家郑译奏文中所说的话。苏祗婆对音乐理论的发展和音乐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是七声、十二律、八十四宫调。
  郑译是隋朝音律学家。公元581年,隋文帝建隋朝后帝令郑译创作新音乐,郑译与朝廷众乐工多方研究,确定了几个方案,隋文帝都不满意。当时的长安西市,有很多西域胡人开的酒店,胡姬压酒,胡乐当筵,风靡一时。酒店中侍酒和胡姬常以婉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招徕客人。一天傍晚,郑译独自徘徊在街市,思索着改革乐制的办法,忽被一阵动人的琴声吸引,他走向酒店,看见一位高鼻子深眼睛、相貌端庄、仪表堂堂的西域乐师在演奏琵琶,琴声和谐,七声音阶掌握得非常纯熟。郑译打听得知他就是杰出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当即要求拜苏祗婆为师。
  郑译对隋文帝奏文:当时中原流行音乐中的“七声之内,三声乖内,每恒求访,终莫能通”。但听了苏祗婆的演奏并受苏祗婆演奏的启示,郑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作书20余篇,以明其指。还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
  郑译本是一位制笙专家,曾向周宣帝献过一套笙,共计12只笙,每只笙16簧。郑译与苏祗婆结识并拜苏祗婆为师后,对“五旦七声”理论感兴趣。苏祗婆与他共同研究,将琵琶转调中的高音与吹笙的高音一一对照、核对,并不断实践、探索,终于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回八十四调”。其理论认为“音有七声,调有七种,一曰娑陀力(即宫声),二曰鸡识(即南宫声),三曰沙识(即角声),四曰沙侯加滥(即变徵声),五曰沙腊(即徵声),六曰般赡(即羽声),七曰俟利箑(即变宫声)”。五旦即中国音乐家所说的“五均”这些理论对郑译影响很大。
  苏祗婆是龟兹演奏家和龟兹宫调理论,家,具有编曲、作曲的才能。苏祗婆的七调是龟兹国固有的,他的宫调理论的创立和运用,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为音乐调定了规范,而且对后来的宋词元曲乃至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苏祗婆把龟兹“五旦七声”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原,极大促进了华夏乐理的完善和发展,为丰富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苏祗婆《调调溯源》中的“琵琶八十四调传入中原后,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历程碑意义。至此以后,中国音乐无不为龟兹乐,清乐从此廓清”。龟兹乐吸收并融合着东西方各族各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中亚灿烂龟兹音乐文化,并由此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
  白明达
  白明达,龟兹音乐家。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三月被宇文邕的突厥皇后阿史那携带到长安,善弹琵琶,长作曲。北周灭亡后,又仕于隋朝,任乐正。
  白明达既是琵琶演奏家,又是著名的作曲家。他从隋炀帝到唐高祖、太宗、高宗四代,一直活跃在华夏乐坛,为宫廷创作了许多新曲子。公元606年,隋炀帝把周、齐、梁、陈遗留的乐家子弟编为乐户,成为专供他玩赏的伎乐奴隶;另把擅长乐舞的庶民集于洛阳,他自己写了大量的歌词,命宫廷乐正白明达配曲。白明达以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乐理知识,为隋炀帝的歌词配曲。隋炀帝对白明达为自己的诗配的曲调十分高兴、非常满意,他曾十分赞赏地对白明达说:“北齐的君主将曹妙达(西域音乐家)封了王,我今天掌了天下,打算重用你,你要勤于学习”。
  白明达为隋炀帝谱了很多曲。《隋书·音乐志》记载,白明达创作的新歌曲有14首,即《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官》、《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白明达还为隋炀帝歌词配曲,尽管乐曲的内容是汉风,但乐曲的主旋律却是龟兹乐。乐曲节奏奔放而明快,旋律起伏激荡。白明达创作的歌曲将汉乐与龟兹乐相融合,曲调优美,这些乐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喜欢充满着大漠旷野气息的乐曲,一扫从南朝传下来的柔歌曼舞,受到人们的喜欢,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白明达一生创作的乐曲很多,流传下来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隋炀帝对白明达创作的乐曲十分满意,并从白明达创作的乐曲中悟出一个道理,即“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读书多者则能撰书,弹曲多者则能造曲,此理之然也”。由此可见,白明达乐曲的魅力,由于白明达精通乐理、乐律及作曲,被提升为“乐正”官职,负责隋朝宫中关于西域乐舞的排练。
  唐朝初年,白明达仍然为唐廷所重用,唐太宗时任命白明达担任“太乐署”职务,总管宫内乐舞事宜,太宗李世民听了白明达创作的乐曲,非常欣赏他高超的技艺。唐高宗李治时,白明达任内廷供奉,总管宫内乐舞事宜。高宗是一位懂音乐、特别喜爱西域乐舞的人,一天早上,高宗听到微风中飘逸着委婉的莺叫声,似一首很动听的音乐旋律,就命白明达根据莺声谱成乐曲,取名《春莺啭》。这首乐曲有很浓的龟兹风味,成为宫廷中经常演、唱的乐曲,后来白明达又组织舞伎进行排练,为《春莺啭》配舞蹈,该乐舞旋律优美,舞蹈婀娜,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乐舞之一。白明达创作的《春莺啭》与西域另一音乐家裴神符创作的《火风》,在当时堪称二绝,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诗“女为胡服写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风》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孛”。张祜也在《春莺啭》中写道:“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白明达生于龟兹,长期生活在内地中原,并在宫廷内负责乐舞的创作和编制。他将西域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相揉合,乐曲粗犷奔放热情,且优雅细腻深沉,既受到宫廷王族的喜欢,也受到社会各界及至百姓的欢迎,并引起当时音乐界的关注和赞誉。一些乐曲不仅在唐朝流传,有的在宋代时仍很流行,有些乐曲还被商队带到朝鲜、日本。白明达,这位龟兹音乐家为西域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武延秀
  武延秀是唐中宗时期的卓越的艺术家,也是武则天的侄孙,唐中宗的表侄,安乐公主的丈夫。
  公元698年,武延秀西出阳关出使突厥,在突阙住了六七年,705年才返回长安。在突厥的时候武延秀和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会了突厥语、突厥歌,也学会跳胡旋舞。
  胡旋舞属健舞,舞姿矫健,节奏鲜明,急速旋转。《通典》卷146言“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在龟兹十分流行,在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胡旋舞的形象。其表现为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施为弧形。可见胡旋舞在当时是龟兹舞。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民间也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为一种时尚。唐朝王宫贵族常举办各种宴会,都要有西域歌舞音乐助兴。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就是一个酷爱西域音乐舞蹈的人。有一天她在府内大摆酒宴,邀请皇亲国戚参加,宴席中,开始表演西域乐舞,这时从贵族席中走出一人,他就是武延秀,以高亢悠扬的歌声歌唱着突厥歌。这时鼓乐大作,他又随着鼓乐的节奏左旋右转跳起胡旋舞,他舞姿悠美,动作矫健,其高超的舞技震惊宴会。随后,他将胡旋舞发扬,并糅合进中原汉舞的优点,使胡旋舞矫而不柔,健而不硬。
  安万善
  安万善是唐开元年间的乐师,主要吹奏龟兹乐器——筚篥。他本人是西域安国人。
  安万善吹筚篥技艺很高,得到唐代大诗人李颀的赞誉。有一年除夕之夜,著名诗人李颀与友人相聚饮酒,安万善为他们吹筚篥助兴。安万善吹起龟兹乐,音色纯正,婉转,悠扬,众人听得入迷。李颀当即提笔写诗《听安万善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诗中对安万善吹的曲调进行描述“尤吟虎啸一时发,万簌百泉相与秋,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将安万善吹奏的乐曲进行详细描述,一方面说明安万善技艺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龟兹乐的确美妙动听。
  董庭兰
  董庭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手,善于吹奏西域龟兹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中原古乐器七弦琴(也叫古琴和瑶琴)。
  董庭兰青年时代从师风州琴师陈怀古,他潜心研究七弦琴、书法、绘画等四种技艺,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董庭兰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沈家声”、“祝家声”等流行音乐,并赋予这些流行音乐以新的内容,因此他被称为琴师。他弹的乐曲获得人们的赞赏。当时西域龟兹音乐盛极一时,龟兹乐豪迈奔放深受人们喜欢,欣赏七弦琴的人就少了。董庭兰身怀“绝技”也无法展示其才华。他便潜心研究西域龟兹的筚篥演艺技巧,他常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吸取民间艺术精髓,将七弦琴的特点和汉文化的乐曲融入西域龟兹乐器的筚篥演技当中,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很快,他成为当地有名的筚篥演奏家。著名诗人高适赠诗于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由此可见堇庭兰在当时的盛名。
  董庭兰在学习龟兹筚篥演奏过程中,结合西域龟兹乐和中原琴理,创作了《胡笳声》,这套曲流传至今的仍有《大胡笳》、《小胡笳》。可见董庭兰音乐的生命力。董庭兰作为中原人,为促进龟兹乐与中原曲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尉迟青与王麻奴
  尉迟青,西域人,喜吹西域龟兹乐器筚篥。《乐府杂录》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说明龟兹乐音色优美。西域龟兹乐传入中原后,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等种类。筚篥音色低沉、悲咽,因此有悲笳、悲篥之称。尉迟青弹奏筚篥有很深的造诣,在长安久负盛名。
  王麻奴是河北幽州人,家中祖传筚篥,自幼学习筚篥,在河北为第一高手。他自恃技艺高超,特从幽州赶到长安要和尉迟青比试比试筚篥演奏的技术,一决高下,尉迟青同意比赛。随后他们在长安的西市商业区进行比试,并聘请当时教坊的艺人作评判,围观的人很多。众人一方面想一睹两位筚篥师的高超技艺,又想听一听流行的龟兹乐。王麻奴拿竹管筚篥吹奏《弄参军》,乐曲优美,博得众人的喝彩;尉迟青镇定自若,拿出随身携带的银管——银筚篥,奏西域古曲《摩河兜勒》,赢得众人喝彩。随后,尉迟青演奏了玄宗作的《西霖铃》,此曲是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去蜀时,在路途过栈道、铁索、铃铛及艰辛生活的写照,寄托了对贵妃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愁苦,曲调低沉委婉。这两首曲一个是龟兹乐,热烈奔放;一首是汉曲,悠扬低沉,围观者听得入痴入迷,沉浸在恬静优美的音乐享受中。尉迟青演奏完,人们喝彩不断,麻奴也听得入神,脸色通红。但他仍不肯服输,又奏了一曲《高般涉一调》。由于过于紧张,他演奏得并不成功,音符混沌。尉迟青在众人的邀请下又演奏了一曲难度更大的《平般涉调》。他弹奏的曲调流畅,音律清晰。裁判及围观的人们都很惊讶,麻奴不得不佩服尉迟青的技艺,自愧不如。麻奴流涕跪谢说:“吾等边鄙村野之人,偶学技艺,自谓无敌;今日幸闻天乐,方悟前辈。”随即将乐器踩碎,表示不再学艺了。尉迟青没有因此骄傲而瞧不起王麻奴,而是把自己最珍贵的银筚篥送给王麻奴,希望成为朋友。王麻奴十分感动,两人结成知音,相互切磋筚篥技艺,研究西域龟兹乐,技术大为长进。随后的岁月里,他们继续传播龟兹古乐,促进了西域龟兹乐在中原的流传与发展。
  杨玉环
  杨玉环是唐代舞蹈艺术家,出身微贱,先是被玄宗儿(寿王)选入府邸为妻,后被唐明皇玄宗看中,杨玉环以出家当女道士为名,从“寿王府”迁渡一段时间后即入皇宫,得到唐玄宗宠爱,册封为贵妃。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说她“资质丰艳,喜善歌舞,通音律,智慧过人。”《杨太真外传》言杨贵妃以舞《霓裳羽衣歌》及《胡旋舞》著称。相传她自夸其舞艺“前无古人,《霓裳羽衣歌》一曲可掩前右”(《杨太真外传》)。她的舞蹈和弹奏琵琶技艺高超,是有记载可考证的。
  《霓裳羽衣歌》是唐玄宗所创作,但它源于西域龟兹乐舞,它与《婆罗门》和龟兹乐舞有密切关系。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又是佛教中心地,是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中原、印度、阿拉伯诸国的艺术都交织在这里。古代龟兹人民对中亚、印度各地传来的艺术进行加工、改造,这其中就包含《婆罗门》曲,龟兹人在对《婆罗门》曲进行加工提高后传入凉州和中原,形成了龟兹乐。这时的《婆罗门》乐已不是单纯的佛教乐曲,而是集西域龟兹音乐艺术的大成。《唐戏弄》记载“婆罗门舞、衣紫绯色,执锡钚杖。唐大和初,有唐乃,火禾稼,米万槌,后有李百媚,曹触新,石宝山,皆善弄婆罗门者也。后改为《霓裳羽衣》矣”。《宋朝事实类苑》中论述《霓裳羽衣》的来历时也说“余赏观唐人西域记云:‘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之声,均节成音,后焉入中国,如伊州、凉州、甘州、皆自龟兹至也’。”《唐龟兹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云:“安西(龟兹)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从史料可见,《霓裳羽衣》最早是从龟兹传入,龟兹国朝野上下,人人善歌舞,在著名的前践山下,伽蓝泉边,山间流水滴水成音,微风相伴,形成优美的音乐,龟兹乐师们采集了大自然的音乐素材,创造了动听的“霓裳”乐曲,唐代诗人王建在《霓裳词》中有“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绝句。
  公元384年,北朝前秦大将吕光奉苻坚之命西征,西域各国归附者达30多国。翌年,他班师回朝,带回大批龟兹歌舞艺人,龟兹乐第一次大规模输入中原,吕光统治西凉时,将龟兹乐加以改编,起名“秦汉乐”,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又把这些乐曲和西凉地区的音乐相融合为独具特色的“西凉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将这支乐曲《婆罗门》献给唐玄宗。《霓裳羽衣》源于龟兹,由唐玄,宗加工,被杨玉环表演,成了唐代著名的乐舞。
  杨玉环是《霓裳羽衣舞》最著名的表演者。同时他又是胡旋舞的表演艺术家。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明快。胡旋舞是因为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元稹《胡旋女》诗云:“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并珥逐龙星,虹量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竹且海波,回风乱舞当空散。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圆变。”龟兹壁画中有大量旋转舞女形象,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弦形。玄宗十分喜欢胡旋舞,杨玉环跳胡旋舞也很出色。
  胡旋舞传入内地是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向突厥阿史那公主求婚后,阿史那公主带300人西域乐队(含一支龟兹乐队及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白明达及舞女多人)陪嫁到中原时,将胡旋舞传入内地的。白居易在《胡旋女》中说:“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入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杨玉环跳的胡旋舞快速多变,多姿多彩,绝无伦比,唐玄宗为之倾倒。有一次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身穿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化无穷的翡翠花冠,娇美的身姿旋起来像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处,接过鼓锤,忘乎所以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碎了。
  杨贵妃容貌美丽,姿容绝代,舞技高超。李白在《清平乐》中描述杨玉环:“看到她轻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彩云,看到她艳丽的容貌,就想起盛开的牡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杨玉环美貌时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嫔妃黯无色。”
  杨玉环不仅姿容绝代,舞跳得好,而且还擅长吹笛、击磬、弹琵琶,能演奏很多曲调,就连专业乐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专门在骊山西绣岭上为她建造了一座翘角飞檐、造型华丽别致的“吹笛楼”。杨玉环与玄宗至此休闲弹吹,常常是舞乐相配,相得益彰。
  安禄山
  安禄山生于西域,跳胡旋舞和胡腾舞很有特色。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宫廷民间学胡旋舞成为一种时尚,唐玄宗十分
  喜欢胡旋舞,亲自谱曲,他的爱妃亲自表演,并带领一班胡旋舞女排练。生于西域康国的安禄山为取悦玄宗,在宫廷表演胡旋舞。《旧唐书·安禄山传》说“安禄山晚年肥壮,腹垂过漆,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安禄山作为男子“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是因为他是胡人的缘故。
  安禄山因善于跳胡旋舞和胡腾舞,深受玄宗喜爱,收他作为干儿子,被封为三镇节度使握有重兵,以至酿成安史之乱,险些断送了李唐王朝,正如白居易诗:“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但安禄山将男性胡旋舞表演得出神入画,对传播西域龟兹文化、促进中原龟兹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骆宾王
  骆宾王(640~684)唐代文学家,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少有文才,善作文,五言诗尤妙,与,杨炯、王勃、卢照林并称“四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李敬玄因得罪武后,被遣至鄯州防吐蕃,与李敬玄交厚的骆宾王因之而发往西域安,西大都护府效力。先后参加了裴行俭奇袭二番、再定十姓的历史性军事行动,亲渡流沙,躬履碎叶(属安西)。在安西,他曾从龟兹城到温宿。第二年,随安西都护裴行俭讨伐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大捷,行人等均有封赏,唯独骆宾王无功。后曾因公至金山都督府,途次西州,逾天山,至蒲类县,均有诗作。高宗开耀元年(681),被召回长安,任长安主薄。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骆宾王为其撰讨武檄文,后兵败被杀。
  骆宾王是唐代第一个踏上西域土地的诗人,其边塞诗开拓了诗的题材,使初唐诗人的作品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其边塞诗主要有《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夕次蒲类津》、《军中行路难》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等。
  岑参
  岑参(约715~769)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江陵,唐相岑文本曾孙,名将岑长倩之侄。天宝,八载(749)他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书记判官之职,首次到安西(驻地今库车);天宝十,三载(754)他又以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府中节度判官,再次到安西。他的足迹遍及,安西境内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在龟兹、高昌、焉耆等地,他都居住和活动过。他两次出塞,亲历边塞生活,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诗意境开阔,形象生动,不乏新奇险异的边塞景物,感受新鲜,描述逼真,极富浪漫气息。诗人在抛家别子、奔波于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时,仍表现出“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的高贵品德。岑参的边塞诗为后人研究唐代治理西域提供了佐证。
  岑参在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其主要作品有《过碛》、《安西馆中思长安》、《送人赴安西》、《题铁门关楼》、《赴北庭度陇思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有《岑嘉州集》。
  岑参官至嘉州刺史,大历四年(769),卒于成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延年
相关人物
弟史
相关人物
阿史那公主
相关人物
苏祗婆
相关人物
白明达
相关人物
武延秀
相关人物
安万善
相关人物
董庭兰
相关人物
尉迟青与王麻奴
相关人物
杨玉环
相关人物
安禄山
相关人物
骆宾王
相关人物
岑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