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名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44
颗粒名称: 第九章 名人
分类号: K820.845
页数: 39
页码: 508-54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名人方面的情况,包含了都护,王族,将士,僧侣和艺人。
关键词: 名人 龟兹 都护

内容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起,10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龟兹一直是中国统治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龟兹在古代西域史上形成发达的商贸经济和光彩夺目的龟兹文化,这是由于龟兹归入中国版图的长时间内社会稳定,丝绸之路畅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和交融所形成的。龟兹人民勤劳、勇敢、富有智慧和创造力,一批龟兹名人创造性地融合了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底蕴深厚具有民族特色的灿烂的龟兹文明。龟兹经济文化的发展不但促进了整个西域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也促进了整个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同样,龟兹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发展也增强了龟兹人与中国各族人民,特别是与汉族人民之间的团结。期间,一批忠诚爱国的都护、名垂青史的将士、拥护统一的龟兹王族、传播文化的佛教高僧、艺人,共同谱写了一曲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生死与共、共同发展的光辉历史篇章,涌现了“守卫疆土、与龟兹共存亡”的都护李崇,赤胆忠心、维护统一、德炳千秋的龟兹王绛宾,有勇有谋、守卫龟兹的将士梁慬,打击分裂、平息叛乱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佛教文化传播者龟兹高僧兼翻译家鸠摩罗什、佛图澄,以及为龟兹乐舞繁荣、传播和发展做出贡献的龟兹音乐家弟史、苏祗婆、白明达等。他们忠心爱国、维护统一、面对困难,绝不退让。都护将士为维护统一而长眠于龟兹,龟兹高僧艺人为传播龟兹文化、繁荣中国文化而客死中原。龟兹的都护、将士、王族、高僧及艺人们,为加强中国的统一、维护西域稳定、疏通丝绸之路、促进中亚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足以名垂青史。
  第一节 都护
  从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龟兹的乌垒设置西域都护府,西汉政府共派有18任西域都护,从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到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历时80年。西域都护的设置为西域统一事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西汉政府初期西域都护在西域屯垦戍边,守卫着祖国疆土,置生死于不顾,捍卫祖国统一。随后由于王莽篡夺汉政权,中原政局不稳定,匈奴乘机在西域各地蠢蠢欲动,丝绸之路梗塞,西域局势不稳定。永平十六年(73),汉明帝遂命将帅北征匈奴,取尹吾卢地,置宜禾都尉以屯田,从而重新打通西域通道,丝绸之路再次畅通。永平十七年(74)东汉政府再次派都护和校尉驻守西域都护府,首任都护陈睦将西域都护府移至龟兹。龟兹人口多,水资源丰富,有库车河和渭干河灌区,宜于发展农业,农业发展促进龟兹经济发展,使龟兹成为当时西域诸国中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邦国之一。东汉政府的西域都护在龟兹继续屯田戍边,为促进龟兹经济发展、维护西域的稳定统一做出了贡献。三国时期曹魏政府继续加强对西域龟兹的控制,魏晋南北朝近4个世纪的分裂割据,各族人民渴望统一,唐朝廷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重新统一西域,随后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并派都护、节度使守边护国,主持唐朝廷在龟兹乃至西域的政治、军事、经济等事务,守护西域辽阔疆土。从西汉到唐朝1200多年的历史中,无论是西域都护校尉,还是安西都护和节度使,他们为维护祖国的疆土,远离故土,置生死于度外,成为光照史册的民族英雄。
  一、西汉时期的西域都护
  西汉,著名的都护有郑吉、韩宣、甘延寿、段会宗、廉褒、韩立、郭舜、孙建、但钦、李崇。从首任都护郑吉到最后一任都护李崇,历时80多年。西汉政府将西域都护府设在龟兹边防重镇乌垒后,为巩固对西域的统治,历任西域都护开始在龟兹屯田,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巩固了祖国统一,保卫西域领土。特别是都护段会宗,八赴西域,75岁高龄仍奔波于西域,每当危难到来时,不顾个人生命安全,为国效力,成为千古英雄。西汉政府统一西域,在龟兹的乌垒设立都护府,对维护统一、发展生产、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保护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
  郑吉(?~前48),全稽(今浙江绍兴)人,西汉第一任西域都护。郑吉从军多次出征西域,为卫护丝绸之路畅通屡建战功。他熟悉西域情况,忠诚国家,勇敢坚强,不畏困难。地节二年(前68)受命在西域渠犁屯田。当时车师阻绝丝绸之路,郑吉受命攻打车师交河城并取得胜利,郑吉擢为正司马,被朝廷任命保护丝绸之路南道。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政府,郑吉受命护送日逐王顺利抵达河曲牧地。日逐王投降汉政府,,引起西域的强烈震动,随后西域北道逐渐畅通。郑吉受汉政府命兼护北道,号为都护,故曰“都护之置,自郑吉始”。郑吉任都护后,随后在西域大国龟兹国东北重镇乌垒筑城,建都护府,代表西汉政府行使对西域的管辖权,卫护丝绸之路畅通,维护西域的稳定发展。汉封其为安远侯。元帝初元元年(前48)逝。
  郑吉作为西汉政府首任西域都护,历尽艰辛,他带领士兵建都护府,屯田,戍边,为巩固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疏通线绸之路,加强西域民族团结和经济交流做出巨大贡献,成为名垂青史的戍边英雄。
  (二)平息叛乱,维护统一的都护甘延寿
  甘延寿(?~前25)汉元帝时西域都护。甘延寿曾与龟兹王承德一同率领汉朝和龟兹军队4万人歼灭匈,奴郅支,消除了匈奴在西域的分裂活动。甘延寿少年时,即善骑射,后进入羽林军,能以石击人,勇猛过人,曾被擢用为羽林郎,后升为期门将,做过辽东太守。汉元帝三年(前36),车骑将军许嘉推荐他为郎中、谏议大夫,出任西域都护府骑都尉。甘延寿到任后,正值匈奴分裂。
  匈奴呼韩邪单于倾向汉朝政府,呼韩邪单于执政后将躲避在民间的兄呼屠吾斯找回立为左右蠡王,呼屠吾斯却恩将仇报在东部自立为郅支骨都单于(简称郅支单于),并进行扩张,击败有恩于他的呼韩邪单于。到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匈奴分裂为南匈奴呼韩邪部和北匈奴郅支单于。
  因匈奴郅支单于常杀西汉出使康居各国的使节,梗阻康居与西汉政府交通,公元前36年,西域都护甘延寿与副使陈汤征召了塔里木盆地绿洲15个城邦国的军队及西域都护府的汉军共4万人,兵分两路大军直赴康居郅支城,甘延寿足智多谋,指挥战斗,龟兹王丞德亲自带龟兹军参战,汉胡两军共同作战,相互配合,经过激烈战斗,全歼郅支军队杀死郅支,消除了匈奴的分裂祸根。汉元帝认为甘延寿功可与郑吉相比,故在竟宁元年(前33)封甘延寿为义成侯,官为长水校尉,后又调任城门校尉、护军都尉。河平四年(前25)逝。
  甘延寿作为西汉都尉,一方面组织士兵屯田,一方面加强对西域控制,对匈奴的分裂活动予以坚决打击。这次战斗,他发挥了一个政治家的作用,调动了西域15个城邦国的军队及王参战,沉重打击了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加强了西域的统一,取得西域都护府成立以来第一次平息叛乱、维护统一的伟大胜利。
  (三)为国效力,死而后已的都护——段会宗
  段会宗(前84~前9)字子松,西汉天(今甘肃天水县西南)人,西域都护。段会宗既是有勇有谋的军事家,又是高瞻远瞩的政治家。他先后八次到西域,三次出任西域都护府都护,五次持节册立乌孙大小昆弥,招远之畔;诛首恶而定乌孙国难,息干戈而务安辑。《汉书·段会宗传》称:“成帝元延二年(前11)”末振将杀大昆弥,令病死,汉恨诛不加。元延中,汉遣会宗发戊己校尉诸国兵,即诛末,振将太子番丘..会宗还奏事,公卿议会宗权得便宜,以轻兵深入乌孙,即诛番丘,宣明国威,宜加重赏。天子赐会宗爵关内侯,黄斤百斤。”段会宗为维护西汉政府在西域的统治采取软硬兼施手段,既用外交手段,也用军事打击,兼以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团结稳定,扩大了西汉政府在西域的影响,使之在乌孙以西的康居也派遣质子侍汉政府。
  段会宗元帝建昭时在杜陵为吏。竟宁元年(前33)被选为骑都尉,光禄大夫,继甘延寿为西域都护。他任都护戊边屯田成绩显著。三年后,调回内地任沛郡太守后任雁门太守。汉成帝时,西域各国请求让段会宗为都护。阳朔四年(前21),段会宗又西出阳关,奔赴西域,接替韩立,再任西域都护,他一路西行,受到当地王公贵族郊迎。乌孙王小昆弥甚至亲自赶到龟兹迎接段会宗。段会宗到任三年,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团结各城邦国,维护各民族团结,加强西域与汉政府的关系,取得成绩。任期满后段会宗返回内地,被拜为金城太守,但因病段会宗未到任。鸿嘉二年(前19)乌孙国内乱,小昆弥被国人杀。汉成帝招段会宗,拜为左曹中郎将、光禄大夫,赴乌孙国安抚内乱。段会宗到乌孙后,立小昆弥之兄末振将为王。第二年,末振将杀大昆弥。元延二年(前11)段会宗受命再次出使乌孙,处理末振将叛乱,被朝廷封为关内侯。
  段会宗在西域的行动产生了很大影响,哀帝建平中(前6~4),又因“小昆弥季父卑爰建拥众欲害昆弥,汉复遣会宗使安辑,与都护孙建并力。元延四年(前9),会宗病死乌孙,享年75岁,城郭诸国为发丧立祠焉”。这时段会宗已是第八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使西域,那时他已经75岁的高龄,仍肩负着维护统一的责任。每当西域出现危机,他就不顾生命安全,义无反顾地奔向西域。他服从命令,为国效力而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体现了一代爱国将领和都护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为西域的繁荣稳定、汉政府的统一大业付出了毕生精力,也赢得了西域各族人民的尊敬,最后病逝在乌孙。段会宗逝后,西域诸国为他发丧并立祠以表敬意。
  (四)守护疆土与龟兹共存亡的都护李崇
  李崇,王莽新朝天凤三年至地皇四年(16~23)之间的西域都护。为打击匈奴分裂势力,兵败而退守龟兹城,与龟兹军队共同战斗,共守西汉在西域的疆土。
  公元9年,王莽篡夺西汉的统治权,制定的错误民族政策遭到西域少数民族反对。车师后王须置离因不堪王莽数派使者前往西域的供应重负,图谋叛汉降匈奴,被西域戊己校尉刀护侦悉,就将他抓到西域都护府,西域都护但钦将须置离处斩。须置离兄狐兰友就将须置离余众2000多人及牲畜财产带上降匈奴,在车师屯田的汉朝士兵不堪压榨而杀了戊己校尉刁护后降匈奴,匈奴指使焉耆发兵杀都护但钦,使西域东起哈密、西至焉耆大片土地被匈奴控制。
  王莽天凤三年(16)李崇受命任西域都护,与五威将王骏、戊己校尉郭钦,调遣尚在西域的戊己校尉属兵,出使西域,稳定局势。李崇到龟兹后,得到龟兹王丞德积极支持。在龟兹王、莎车王支持下讨伐焉耆失败,王骏被杀,郭钦退回塞内,都护李崇收拾残部,在龟兹王丞德保护下退入龟兹城。在龟兹,李崇与丞德带领龟兹军共同战斗,抵御叛军,共同在龟兹坚守数年,其精神可佳。后来王莽灭亡,李崇仍守在龟兹。
  李崇作为西汉政府的最后一任西域都护,受命于危难之时,奔赴于战火纷飞的大漠,在中原王莽篡政、政局动荡、西域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坚守龟兹,和龟兹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守卫着汉朝西域疆土,将一副忠骨抛在西域,成为西域都护历史上不朽的英雄。
  二、东汉时期的西域都护
  (一)维护统一,战功卓著的民族英雄班超
  班超(32~102)字仲升,扶凤安陵人(今陕西咸阳东北),其父班彪,兄班固,妹班昭都是东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班超少年有大志,愿效法张骞等人在边疆为国立业。东汉光武帝登位后不久,西域各国纷纷派使者至京城洛阳汉廷,《后汉书》称:“建武二十一年(45)冬鄯善王车师王等十六国皆遣子入侍奉献愿请都护,他们恳切要求汉朝统治西域,以解倒悬之命。”汉永平十六年(73)“投笔从戎”立过战功的班超带吏士36人入西域。班超智勇双全,胆略超群,一路过关,斩将驰赴疏,勒,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劫缚兜题,同时汉政府派陈睦为西域都护暂住焉耆。永平十八年(75)六月,焉耆、龟兹发兵攻打西域都护陈睦,并杀都护陈睦。汉章帝决定撤回都护和戊己校尉,命令班超回关内。次年(76)班超奉命撤离疏勒时,疏勒人拦马不肯放,其都尉为此拔刀自刎。班超深受感动,决,心留驻西域。建初三年(78)四月,当时龟兹王尤利多派人至莎车,疏勒进行策反,试图孤立班超,动摇东汉在西域的抗匈基地,重建霸业,班超兵单势孤,仍镇定自若,率疏勒、于阗、扜弥等国少数民族及汉军援军1万余人,攻占役属北匈奴的姑墨石城。章和元年(87)班超发于阗等西域诸国军2.5万人,进攻依附匈奴和龟兹的莎车。龟兹王率5万人救莎,车,班超用声东击西的战术大败龟兹援军。莎车遂降,龟兹兵退,西域南道畅通。永元二年(90)大月氏贵霜王朝发兵7万越葱岭入侵,企图建立对西域的统治。班超率兵坚壁清野,,迫使贵霜军粮耗尽后请罪,乞降而还。次年(91)龟兹、姑墨、温宿等自动归属汉朝。班超就立曾为汉廷侍子的白霸为龟兹王。东汉政,府任命班超为西域都护,徐斡为长史,驻龟兹东面的它乾城。徐斡屯田于疏勒,之后,班超发兵,先后收复焉耆、危须和尉犁,使西域50余国全部内属。班超任西域都护期间,根据西域诸国的条件和具体情况,奉行“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的政策,团结了大多数城邦国,西域社会稳定,各国相安无事,社会秩序井然,丝绸之路畅通。班超以他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杰出的才能,顺乎人心,凭借汉朝的声威和西域各国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为东汉统一西域而建立了卓越的功勋。永元十四年(102)八月,在西域奋斗了30年而年逾古稀的班超回到洛阳,九月病故,时年71岁。
  (二)骄傲暴戾的都护任尚
  任尚,东汉和帝永远末年的西域都护。永元三年(91)担任窦宪的军司马,四年春任中郎将,持节驻屯伊吾,监护北匈奴单于。十四年(102),班超年老返乡,东汉政府任命戊己校尉任尚接任班超任西域都护。
  任尚接替班超工作时,问班超治理西域的妙招,班超说:“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任尚听后大不以为然地说:“我以班君当有苛策,今所言平平耳。”即我还以为你有什么高招哩,原来你的方法也很平常嘛。他对班超的话根本听不进去。任尚曾在战场上英勇战斗,有过光辉的战功,公元91年任尚随窦宪西征,任中郎将,打败北匈奴单于,迎降左谷蠡王于徐革建,屯田伊吾。公元93年,右谷蠡王叛汉北归,任尚率部伙同王辅将千余骑追斩之,因此立“任尚碑”记功。随后任尚被任命为戊己校尉屯田车师。
  任尚为人性急暴躁,又居战功。他是一个战功卓著的战将,但他缺乏政治家素质。任尚到西域都护府任都护后,为政奇暴,不注意民族关系,在处理事情上失误比较多,有些时候听不进不同意见,做事一意孤行,上任仅四年,就引起西域诸国的不满。这时河西羌人起义,北匈奴残余势力积极煽动西域各国叛政,西域局势极不稳定。
  公元106年,叛军围攻在疏勒的任尚,龟兹境内空虚,亲匈奴派趁机滋事,任尚急忙向汉政府求救,汉政府派西域副校使梁慬率河西四郡羌胡军骑5000人到疏勒救任尚,史称“西域事件”。
  西域事件是由于任尚不懂民族情事、处事不当所造成的。东汉政府“令任尚还,以骑都尉段禧为都护,西域长史赵博为骑都尉,禧、博守它乾城”。
  任尚作为将士,英勇战斗,驰骋西域,取得成绩,但作为都护,他不注意民族感情,造成西域事件,给汉政府控制西域造成不利影响。可以说,任尚在坚持统一、反对分裂、守卫西域汉朝疆域做出过贡献。
  (三)汉朝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段禧
  段禧,东汉殇帝时的西域都护,原为骑都尉。汉延平元年(106),汉政府召回西域都护任尚,任命段禧为都护。段禧服从命令,来到西域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它乾城。它乾城小,龟兹都护府军民八九千人过于拥挤,加之地势平坦,不利于战时坚守,副校尉梁认为不可守,都护段禧认可并派人到龟兹王白霸所驻的龟兹城,要求将都护府迁入龟兹城,白霸不顾来自亲匈奴贵族的坚决反对同意都护府迁入龟兹城。龟兹吏士因此而背叛白霸,联络温宿、姑墨等国数万兵力围攻龟兹。龟兹都护段禧及副校尉梁慬与龟兹城内军民一同共同抗击叛军。经过几个月的战争,终于打败龟兹、温宿、姑墨叛乱联军,龟兹终于回复稳定。安帝永初元年(107)朝廷因西域屡有叛乱、交通阻远、屯田耗费多而撤销都护,并派骑都尉王弘率关中军,接应西域都护段禧,西域长史赴博、西域副校梁慬及伊吾卢、柳中屯田吏士返回中原。
  段禧作为汉政府在西域的最后一任都护,他秉承加强西域的稳定团结,维护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打击分裂活动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三、唐朝时期的安西都护
  (一)战功卓著的安西都护郭孝恪
  安西都护府都护郭孝恪(?~648)唐太宗时的安西都护兼西州刺史,许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隋末跟随李密,后投靠唐,朝,被封阳翟郡公。后官升太府少卿,左骁卫将军。贞观十四年(640),唐将侯君集率军平定麹文泰和西突厥的分裂叛乱,攻破高昌,并在高昌地区设置西州及安西都护府,郭孝恪被任命为安西都护和西州刺史。
  贞观十八年(644)焉耆王投靠西突厥,梗阻丝绸之路北道,安西都护郭孝恪即请准朝廷,讨伐焉耆王的,分裂行为。西州道行军总管郭孝恪率军伐焉耆,郭孝恪以焉耆王弟栗婆准为向导,日夜兼程,浮水而渡博斯腾湖,突击焉耆城,擒焉耆王龙突骑支,立栗婆准为王。贞观二十一年(647),龟兹王杀栗婆准,栗婆准族兄薛婆阿那支与西突厥勾结,郭孝恪与阿史那社尔共同击败龟兹,第二年俘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唐政府将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郭孝恪留守龟兹城,龟兹国相那利突袭安西都护府,郭孝恪与儿子郭待诏战死于龟兹城内。
  唐王朝将安西都护府迁于龟兹,当时龟兹、于阗、疏勒和碎叶统称为安西四镇,成为唐王朝统治西域的重要军事据点。安西都护府迁到龟兹,加强了唐王朝对西域的统一。龟兹成为唐王朝与西方联系的枢纽和向周边诸国炫耀国威的窗口,也成为统治西域诸国的政治、军事基地。郭孝恪作为安西都护,维护统一,坚决打击分裂活动,最后战死龟兹。他的爱国精神昭示后人,他的业绩青史永存。
  (二)足智多谋的都护唐休景
  唐休璟(626~712)武周时戊边名将,安西都护府副都护,京北始平(陕西兴平县)人。武则天垂拱三年(6,87)任安西副都护、西州都督。当时吐蕃攻占安西四镇,梗断丝绸之路。唐休璟到龟兹任安西副都护后,请求朝廷收复四镇,武后从之,遣王孝杰和阿史那忠节出兵,并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圣历二年(699)迁为凉州都督,与吐蕃大将麹莽布支的数万人在凉州大战,六战六胜迫使吐蕃请和。武则天长安三年(703),西突厥乌质勒攻安西,唐休璟因了解安西情况,为武则天出谋划策,并取得成功,后任尚书太子右庶王,唐中宗时擢为辅国大将军,同中书门下三品,酒泉郡公,公元712年去世,享年86岁。
  唐休璟熟悉西域,对西域各地的山川地理、要隘障塞都能说出来,因此常率军出师西域而且每战必胜。他从垂拱初年开始,到西域任副都护,屡建战功,六年后,被朝廷提拔为安西都护。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巩固安西都护府做出了贡献。
  (三)爱国戍边光照史册的都护郭元振
  郭元振(656~713)唐朝名将,安西都护府大都护。郭元振名震,字元振,18岁举进士,受武则天信赖,,万岁通天元年(696)出使吐蕃,与吐蕃据理力争,坚决不让安西四镇及西突厥十姓之地。大足三年(701)任凉州都督,神龙年间(705~707)出任安西都护府任大都护。郭元振在凉州和安西期间,屯田积谷,强兵足食,着力调整突骑施与唐朝的关系,使西域得以安定。先天元年(712)为朔方军大总管,新建丰安、空远等城,并加强守围,后又调到兵部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进封为代国公。同年唐玄宗进武骊山检阅将士,因军容不整,差点被斩,后被流放新州。次年起为饶州司马,随后郭元振悒悒不乐半途病逝。
  郭元振任安西大都护期间,突骑施部乌质勒、娑葛与西突厥贵族之间既有深刻的政治矛盾,又有民族矛盾。郭元振深知其内幕,以政治家的远见,向唐朝政府建议巩固边防、加强民族团结、抵制吐蕃分裂势力的策略,“娑葛与阿史那阙哲忠节不和,屡相侵掠,阙哲兵寡弱,渐不能支,元振奏请追阙哲入朝宿卫移其部落于瓜、沙等州安置制从之”唐政府同意并让阙哲入朝。当阙哲行至播仙城时,与经略使右威卫将军周以悌相遇,,周以悌对阙哲说:“国家以高官厚禄待君者,以君统摄部落,下有兵众故也。今轻身入朝,是一老胡耳,在朝之人,谁复喜见?非唯官资难得,亦恐性命在人。今宰相有宗楚客,纪处纳,并专权用事,何不厚贶二公,请留不行,仍发安西兵并引吐蕃以击娑葛。”阙哲立刻勒兵攻陷于阗故城,掳掠金宝及人民派人携重金纳贿宗楚客,纪处纳。郭元振闻讯痛斥破坏统一的卖国行径说:“今忠节乃不论国家大计,其欲为吐蕃作方导主人,四镇危机,恐从此启。顷绿默啜宪陵,所应处兼四镇兵士,岁久贫赢,其势未能得为忠节经略,非是突厥施也。忠节不体国家中外之意,而别求吐蕃。吐蕃得志,忠节则在其掌握,若为复得事汉?往年吐蕃于国非有恩有力,犹欲争十姓四镇;今若效力树恩之后,或请分于阗、疏勒,不知欲以何理抑之。”郭元振揭露了引狼入室的分裂分子对国家民族造成的危害,他维护国家统一爱国之心,永远光照世人。
  郭元振作为唐王朝驻安西都护府的大都护,他既是都护又是将士,肩负着唐王朝对西域的统治,为守卫西域而战,著有文集20卷,主要谈的是用兵之术。是一个爱国都护,其戍边业绩光照史册。
  (四)名垂青史光照史册的守边英雄郭昕
  郭昕,建中二年(781)秋七月被唐政府由四镇节度留后擢升安西都护府副大
  都护。建中二年,郭昕与伊西、北庭节度使曹令忠遣使入朝,德宗诏曰:“四镇,二庭,统西域五十七蕃十姓部落,国朝以来,相与率职。自关陇失守、王命阻绝,忠义之徒,泣血固守,奉遵朝法,此皆侯伯守将交修共治之效,朕甚嘉之..昕可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而《资治通鉴》建中二年(781)“北庭、安西自吐蕃陷河陇隔绝不通,伊西、北庭节度使李元忠四镇留后郭昕帅将士闭境拒守,数遣使奉表,皆不达,声问绝者十余年;至是遣使问道历诸胡自回纥中来,上嘉之..以昕为安西大都护四镇节度使,赐爵武威郡王,将士皆迁七资”。贞元三年(787),唐高僧悟空至安西时,见“四镇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右散骑常侍安西副大都护兼御史大夫郭昕”。
  安史之乱后,安西一地,万里孤悬,中原阻绝,东有吐蕃,西有大食,北有游牧各族,纷纷拢攘。安西境内,番汉杂处,粮断饷绝,军疲民贫。安西都护,守边英雄郭听受命于危难之时,以少有的谋略和智慧,团结西域各族,克服千重困难,军民团结,坚守西域30多年,在中国史乃至世界史上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史篇。安史之乱后,道路被隔绝,郭昕仍坚守大唐西境,各烽燧士卒、以戍边守土之忠诚,英勇坚守在大漠茫野中,警戒着吐蕃军队的入侵,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守护西域30多年,与吐蕃贵族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战斗,其壮举可歌可泣,是一曲以少胜多、艰苦卓绝、光照后世的战歌。
  第二节 王族
  龟兹的王室始于绛宾王父亲,并由其父传给绛宾,绛宾传位于子承德,西汉朝时龟兹王有弘、身毒、建、尤利多等几位统治者。龟兹王室执政时间比较长的是白姓王族,王位继承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子承父业的世袭制,也有兄弟承传的。1000多年中,龟兹王族中一批有远见的统治者,为加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巩固祖国统一,促进龟兹发展做出过积极的贡献。他们中的杰出人物是绛宾及丞德,特别是龟兹王丞德,在王莽新政,中原动荡,西域各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叛汉降匈,东至哈密、西至焉耆广大地区落入匈奴分裂势力的情况下,龟兹王丞德在西域形势危急的情况下,仍赤胆忠心,守卫着汉朝的西域疆土,不失为龟兹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人士,足以彪炳千秋。龟兹在1000多年的历史中,龟兹王族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他们为维护汉王朝的统一,加强与西域各民族的团结与交往,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过积极贡献。
  一、两汉时期龟兹王族
  (一)奠定龟兹与汉友好基础的龟兹王绛宾
  绛宾是史书有记载的龟兹王,在西汉时,有史记载的龟兹王有三个,他们是绛宾的父亲、绛宾及绛宾的儿子丞德。绛宾在位时间大约是汉宣帝与汉元帝之间。他是一位有远见有成就的政治家。他一生完成三件大事奠定了龟兹的繁荣和发展。
  一是承认父亲统治时因听谗言而错杀赖丹的事件,了结了龟兹与汉朝之间历史上的一个悬案,开启龟兹与汉朝友好的大门。汉昭帝为进一步疏通中西交通渠道,加强对西域诸国的控制,采纳桑弘羊给汉武帝的建议,任命赖丹为屯田校尉,率士卒在轮台、渠犁之间屯田。当时贵人姑翼对龟兹王绛宾的父亲说“赖丹本臣属吾国,今佩及汉印绶来迫吾国而田,必为害”。随后龟兹王兴兵突袭在轮台屯田的赖丹并杀了赖丹。本始三年(前71)汉朝政府应乌孙的请求,出兵与乌孙共同攻击匈奴,匈奴惨败,校尉常惠返回时,征调,乌孙兵7000人,疏勒、莎车、于阗兵2万,焉耆、楼兰兵2万,汉士卒500人,号称5万大军,攻打龟兹,以惩罚龟兹杀校尉赖丹的事。这时龟兹王已去世,其子绛宾新袭王位,面对5万大军压境,龟兹王绛宾眼见自己2万兵力无法抵抗,在关系龟兹生死存亡的关头,绛宾王请求投降并说杀赖丹“乃我父王时为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并将姑翼交给校尉常惠。龟兹王与汉之间历史上的一个悬案了结了,龟兹与汉朝和好。
  二是绛宾通过婚姻与汉、乌孙结盟。汉与乌孙攻打匈奴,匈奴大败,匈奴的势力逐渐衰退,西域诸国就倾向于汉朝。这时丝绸之路开始畅通,中亚商旅来往不绝。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和经济上的需要,龟兹必须向汉政府靠拢。龟兹王绛宾审时度势,展开曲线外交。当时西域乌孙国与汉朝关系好,乌孙国王娶汉公主解忧为妻,乌孙国昆莫(王)翁归靡与解忧公主生有女儿弟史,弟史才貌双全,能歌善舞。绛宾便派使者出使乌孙向解忧公主求婚,要求娶公主之女弟史为妻。当时解忧公主送弟史到京师长安学习琴技返回龟兹,绛宾为弟史在宫廷举办了盛大的龟兹舞乐晚会,并再次派使者到乌孙,向解忧公主表达娶弟史的心情。解忧公主被绛宾的诚意感动,也从乌孙与龟兹两个邻国睦邻友好有利于地区稳定、国家发展的大局而同意了绛宾与弟史的婚姻。绛宾与弟史结为夫妻,龟兹也与乌孙建立了良好关系。
  三是加强与汉朝关系,学习汉制。绛宾陪伴妻子弟史赴汉朝,加强与汉朝的交流。解忧公主考虑到弟史汉乐知识还不丰富,上书汉宣帝,愿意让女儿弟史以宗室女入朝,而绛宾亦上书汉政府“得尚汉外孙为昆弟,愿与公主女俱入朝”汉宣帝同意。公元前65年(元康元年)绛宾和夫人弟史到长安,受到汉宣帝的优厚赠,赐,还封弟史为公主,并留绛宾、弟史夫妇在长安住了一年。一年中,绛宾学习汉朝政治制度,史书记载他们夫妇“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缴道国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以后,绛宾和弟史又数次到京师朝贺和学习,回国后,绛宾在境内全力传播汉朝先进的礼仪制度,对汉朝和西域文化交流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绛宾在长安时,汉宣帝赐给他黄金彩缎外,还特别赐给绛宾金印紫绶,表示龟兹是西汉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时西域都护府还没有成立,汉宣帝赐绛宾金印紫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汉政府在龟兹设西域都护府,府治在乌垒城(今轮台县策大雅),乌垒当时属龟兹管辖,属龟兹东面的边防重镇,所以说如果没有龟兹王绛宾的积极支持汉朝是不可能在龟兹境内建都护府的。西域都护府的设立与绛宾王倾向汉朝是分不开的,可见龟兹王绛宾为统一西域加强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做出了贡献。
  绛宾在与汉朝的长期往来中,学习汉朝政治制度、礼仪、文化,并将龟兹舞乐带到中原,促进了龟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他回到龟兹后,在龟兹实行改革,抵制龟兹贵族的不满和对他“驴非驴,马非马”的非议,促进龟兹政治经济社会的繁荣。为巩固西汉政府对西域的统治,促进龟兹与汉朝政府千余年友好合作政治局面,促进龟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峥峥铁骨,赤胆忠心的龟兹王——丞德
  龟兹王丞德,绛宾之子,在位时间是公元前36年到公元前1年。丞德在位期间,谨遵父教诲,“以汉外甥自居,世代服从汉朝的军政令,为维护国家统一而效力”。丞德在位期间与汉关系更加密切,同时积极协助汉朝诛匈奴,平叛乱,为维护国家统一做过杰出贡献,成为忠诚的龟兹王。他的主要功绩是:
  丞德曾协助西域都护甘延寿、副校尉陈汤西征,诛匈奴郅支单于于康居。建昭三年(前36)匈奴握衍胸革是单于性情残暴被废而自杀后,呼韩邪单于执政将避难藏于民间的兄呼,屠吾斯找回封为左谷蠡王,他却以恩报怨自立为郅支骨都俟单于并向呼韩邪单于发起攻击,形成南匈奴呼韩邪和北匈奴呼屠吾斯。呼屠吾斯怨恨汉政府对呼韩邪的支持,杀汉使谷吉、公开反汉。呼屠吾斯到康居,“倚其威以协诸国”诸国纷纷要求西汉政府出兵灭郅支。同年,西域副校尉陈汤发诸国兵4万人,远征郅支,,龟兹王丞德积极支持,带领精锐部队跟随共同攻打郅支单于。丞德协助汉朝灭郅支,符合西域人民的厚望,郅支的灭亡,为西域带来了和平。汉与龟兹的关系更加亲密,才使西域都护李崇依靠龟兹与匈奴对抗。
  协助汉西域都护平息西域叛乱。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篡夺西汉政府的统治权,他制定了一系列错误的民族政策引起西域少数民族上,层统治者的不满,匈奴以“先单于受汉宣帝恩不可负也,今天子非宣帝子孙,何以得立”为由起兵,西域诸国也不满,纷纷起兵或归附匈奴,东起哈密,西至焉耆的地区落入匈奴手中。新天凤三年(16)汉朝派五威将王骏,新任西域都护李崇、新任戍己校尉郭钦率军进入西域,龟兹王丞,德积极支持,出兵并随军征讨杀都护但钦的焉耆,后兵败,都护李崇收拾残部在丞德保护下退入龟兹,与龟兹军民共同战斗,直至逝于龟兹。
  在西域形势危急之时,龟兹王丞德赤胆忠心,同汉军共同作战,守卫着汉朝的疆土,他不失为龟兹历史上杰出的爱国人物,其业绩足以彪炳千秋。
  (三)举旗不定的龟兹王弘
  弘,东汉光武帝(25~57)时的龟兹王,于公元46年被莎车王贤所杀。当时王莽篡政,边疆动荡,中原政局不稳,战火纷纷。西域车师、危须、焉耆、尉犁、姑墨、温宿诸国均站在反对王莽的立场,唯有龟兹王弘则始终站在拥护中央王朝的立场。
  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的“新政权”,建立东汉,统一了中原。公元45年,车师前王、龟兹等西域18国都遣子入侍,要求刘秀派都护,刘秀未允,西域诸国又投向匈奴,龟兹也不例外,龟兹王弘也一反常态,投入匈奴怀抱。次年冬,莎车王贤见东汉不派都护,发兵攻鄯善,灭了龟兹。并杀了龟兹王弘,夷灭全族,将龟兹一分为二,另建乌垒国。莎车王贤又立其子则罗为龟兹王,龟兹王弘被贤杀,其全族也被灭,弘叛降匈奴却落下如此悲惨下场,实在可悲。
  (四)投靠匈奴,阻挠统一的龟兹王——身毒和建
  身毒,龟兹人。他不属于龟兹王族。公元46年,龟兹王弘被莎车王所杀并灭其族,王族势力迅速衰弱下去,莎车王统治龟兹后,对龟兹实行残暴统治。他们强征赋税,随意置王,不尊重龟兹居民的情感,将于阗、拘弥、姑墨、子合、龟兹等国王全杀了,并派自己亲戚驻守。这些新王无所不为,莎车王残暴统治,引起龟兹人强烈反对。龟兹人杀了莎车王派驻龟兹当国王的儿子则罗。龟兹人怕莎车王报复,东汉政府又靠不住,只有投靠匈奴。匈奴就立龟兹贵族身毒为龟兹王,从此龟兹族发生变化。从身毒姓名看,并不是龟兹土著。他父亲或祖父从印度迁来,他是有印度血统的龟兹人。身毒是龟兹国内非王族任国王的第一人。龟兹王位继承第一次出现转变,身毒是匈奴支持登上龟兹王位的,为巩固自己王位和统治,全力依附匈奴。龟兹与匈奴联合趁莎车王贤与于阗作战败北之际,攻击莎车,但终因莎车百姓的全力抵抗,龟兹与匈奴尽管没有攻下莎车,但龟兹的势力也得以被认可,龟兹维持对于阗、姑墨、温宿的统治,形成龟兹与于阗在塔里木盆地边沿两雄争霸的格局。
  随后,龟兹又随匈奴国攻于阗,并获得匈奴信任,从中获得既得利益,并依仗匈奴的支持,攻击南面的疏勒。永平十六年(73),建袭任龟兹王。龟兹王建积极推行身毒的亲匈奴政策。公元75年建伙同焉耆王共同攻击并杀西域都护陈睦,副校尉郭恂及吏士二千余人。公元78年,班超集疏勒、康居、于阗、扦弥等国兵力万人攻破龟兹属国姑墨城,震动龟兹国,打击了龟兹王建的气焰,建的称霸的雄心渐灭,匈奴对他也失去信心。尤多利上台任龟兹王,建退出龟兹政治舞台,结束了政治生活。
  从公元50年,至公元73年止,短短20多年,龟兹投向匈奴怀抱,两位龟兹王身毒和建实施亲匈奴政策,并在匈奴的支持下,相继吞并姑墨、温宿,战败于阗,控制疏勒,确定了自己在丝绸之路上的霸权地位。身毒和建死心塌地支持匈奴,成为坚持分裂、对抗东汉、阻挠统一的主要帮凶。
  (五)匈奴和龟兹分裂势力的马前卒——尤多利
  尤多利,龟兹人,公元78年至91年为龟兹国王,他是对抗东汉政府、阻挠统一的匈奴和龟兹贵族帮凶。尤多利与前任龟兹王身毒、建一样,实施亲匈奴的政策,他们效忠匈奴,反对汉的统一。
  汉章帝建初三年(78)班超攻占龟兹属国姑墨石城,班超的出击,打破了龟兹王建的称霸梦想,建连续丢失,疏勒、姑墨等战略重地,引起匈奴及龟兹贵族的强烈不满。在匈奴授意和支持下,龟兹贵族废黜建,另立龟兹贵族尤多利为龟兹王。尤多利依靠匈奴和龟兹贵族势力登上龟兹王宝座,便竭尽全力为匈奴和龟兹亲匈奴的贵族服务,同年就集中兵力反攻班超军,夺占姑墨。
  尤多利攻占姑墨后,就派人到莎车、疏勒进行策反,想抓住班超,动摇东汉在西域的抗击匈奴的基地,重建霸业。班超依靠疏勒、于阗等地少数民族人民,发挥智慧,利用巧妙的战术以少胜多,攻灭莎车,尤多利派去5万人救莎车却以失败告终。尤多利惨败在匈奴车师相继降汉后,自知称霸梦想破灭,走投无路,于公元91年率姑墨、温宿、尉头属国降汉,《后汉书·班超传》“废其王尤利多而立白霸,传光(司马姚光)将尤利多还诣京师”。班超就立曾为汉廷侍子的白霸为龟兹王。
  历史证明,从龟兹王弘、建、尤利多的下场看,凡是依靠外力压迫人民的人,必然没有好下场,龟兹王弘、建、尤利多依靠匈奴贵族扩大势力,进行分裂活动,最终受到各族人民的唾弃,而尤利多则被抓起送往汉府京城受到严罚。凡是搞分裂的都没有好下场。他本人受到应有的惩罚,他的分裂活动无疑影响了龟兹的政治、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六)恢复社会稳定,发展经济的龟兹王——白霸
  白霸,龟兹王,永元三年(91)在东汉政府的支持下登上龟兹王位。龟兹从公元46年起历经45年争战到公元91年白霸登位止,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战乱也严重影响了龟兹地区的商业贸易发展。白霸登位后,加强社会稳定,发展经济,医治战争创伤。公元94年,白霸率龟兹军队和班超一同剿灭依匈奴势力、负隅顽抗的焉耆国,随后班超将西域都护府搬到龟兹,这时西域社会稳定,丝绸之路畅通,白霸对龟兹进行了革新。
  白霸曾长期在京师洛阳生活,曾为汉朝侍子,他不仅熟悉中原的制度和文化,而且热爱汉族的礼乐制度,对汉文化有较深的了解。因此,在为王伊始,便积极仿效中原王朝,着手战后的经济复苏工作,一方面谋求东汉政府的支持与支援,疏通丝路,增加收入,抓紧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园艺业以丰富本境市场,满足外商需求。此外,在文化、艺术、法律诸方面,注意吸取外来文化。他还利用宗教稳定社会。在他执政时期,龟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得到复苏和发展,白氏家庭的影响,也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他登位后革新龟兹的政治,加强与东汉政府的关系,疏通丝绸之路。
  但龟兹曾是匈奴分裂势力长期盘踞的据点,白霸登位后,亲匈奴的贵族潜伏于龟兹社会,随时准备反扑。公元106年,白霸同意西域副校尉的建议,让西域都护府迁往龟兹王都——延城内。一部分亲匈奴的龟兹贵族坚决反对,白霸顶住一切压力让西域都护府机构及其军民共八九千人全部迁驻王都延城内。龟兹亲匈奴贵族树起叛汉反白霸的旗号,纠集温宿、姑墨数万兵围困龟兹王城,梁慬率兵出战大败叛军。由于亲匈奴势力占了上风,在匈奴的支持下,龟兹亲匈奴贵族罢废白霸,改立亲匈奴的白英为龟兹王。
  白霸统治龟兹的几十年里,不仅医治了战争创伤,而且稳定了社会,发展了经济文化,提高了龟兹在西域的地位,他一贯拥护东汉政府,峥峥铁骨,赤胆忠心,坚持统一,反对分裂,从未向亲匈奴的势力低头,不失为维护统一的英雄楷模。他坚持统一,为龟兹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足以名垂青史。
  (七)扰柔寡断举棋不定的龟兹王——白英
  白英,龟兹王,是被亲匈奴贵族拥戴下登上龟兹王位的。白英既是被亲匈奴贵族拥护下登上王位的就必须要为匈奴服务,同时又惧西汉政府的威力,所以在处理匈奴,汉政府等事关龟兹政治社会大局的重大事件面前,常常举棋不定,忧柔寡断。
  白英登位初,匈奴便遣使龟兹等国抽调军队进攻东汉,“先是羌虏及疏勒、龟兹,数攻钞、张掖、酒泉郡,百姓屡被其害”。延光三年(124)年班勇带兵出征,到楼兰,降伏鄯善,龟兹王白英仍举棋不定。班勇派特使至龟兹“开以恩信”,白英则率姑墨、温宿,自缚诣降班勇。
  白英以后的龟兹王,始终亲信东汉,为东汉统一西域而出兵出力,做出贡献。公元124年,白英发骑兵万人,随班勇攻车师前王庭,击败匈奴伊蠡王于伊河谷。公元127年,龟兹与西域诸国发兵4万,配合敦煌太守张朗降伏焉耆,公元170年龟兹又出兵与西域诸国发兵3万人,配合凉州刺史孟佗,西域长史张宴讨伐疏勒动乱。龟兹一直与东汉合作,直到东汉末年,还遣使去中原,维护统一。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龟兹王族
  (一)与中原王朝保持关系的龟兹王白山
  白山,龟兹王族,公元3世纪下半叶时为龟兹王,白山与焉耆王龙安结怨,被龙安的儿子龙会杀死。白山在位时曾派遣儿子作为人质到京师在中央王朝,后因为中原内乱,而逐步断绝来往,但他领导的龟兹与河西前凉一直保持着友好关系。武帝太康(280~289)年间,白山又遣子入朝为侍。
  (二)报私仇攻打龟兹,自立为王的外族龟兹王龙会
  龙会本是焉耆,人,是龙安的儿子,龙安临终前嘱托龙会报仇杀龟兹王白山,因为龟兹与焉耆因经济、国土关系产生矛盾,而焉耆王龙安与龟兹王白山结下怨仇。龙安去世后,龙会就遵照父亲的遗嘱,为父亲报仇调集军队攻打龟兹,并灭龟兹。随后龙会抓住龟兹王白山将白山杀死,并自立为龟兹王。龙会有胆气且有雄略,称霸于塔里木盆地北道,他自恃有能力,武力高强,常夜宿郊外,被龟兹人罗云杀死。
  (三)抵抗前秦的龟兹王白纯
  白纯,亦称帛纯,龟兹王族,龟兹人,罗云杀了龙会后立龟兹王族白纯为王。
  公元346~356年,前秦灭前凉政权,西域十多国入朝贡物,唯独没有龟兹和焉耆。龟兹王白纯与焉耆王泥流与山北的狯胡国结成同盟,对车师前部鄯善诸国构成威胁,车师前部王弥阗请求前秦苻坚出兵西域,建立都护,一统西域。苻坚命吕光出师西域。焉耆王泥流自知无法战胜强敌,就率领他的属国投降吕光。而龟兹王白纯很自信,认为自己完全可以战胜吕光。白纯“驱徙城外人入于城中,附庸候王各婴城自守”,以坚壁清野与吕光决雌雄。当时鸠摩罗什对白纯说:“国运衰矣,尚有劲敌从东方来,宣恭承立,勿抗其锋”纯不从而战,白纯倾国财宝请救狯胡,狯胡弟纳龙率骑20余万来援助,终难抵吕光大,军,吕光攻破龟兹,白纯携财物潜逃,也有史书说,白纯是被吕光所杀。
  (四)归属北魏王朝的龟兹王白震
  白震,龟兹王族,前龟兹王白纯的弟弟、吕光攻破龟兹后杀白纯,立白震为龟兹王。白震在位时一直与后凉、北凉、西凉关系密切,直到公元448年,龟兹归北魏管辖。
  (五)加强与中原政府联系的龟兹王尼瑞摩珠那胜
  尼瑞摩珠那胜,龟兹人,公元5世纪末到公元6世纪初继任龟兹王。他在位时与南朝的梁、陈交往多,但关系密切的是北朝。史料记载,龟兹等遣使朝献成朝贡。说明尼瑞摩珠那胜任龟兹王时,仍与中原政府有联系,并且常派遣使臣向中原王朝朝贡或朝献。
  三、隋唐时期的龟兹王
  (一)叛投西突厥的龟兹王苏伐叠
  唐朝初期的龟兹王,苏伐勃〓之子,诃黎布失毕之兄。即位于唐高祖受禅后不久,死于公元644~647年之间。苏伐叠在位时自称“时健莫贺俟利发”,唐太宗即位之初,龟兹与唐朝关系尚很好,相互之间有经贸交流。后受控于西突厥,贞元十八年(644)唐朝讨伐焉耆时,苏伐叠则与焉耆王联合结成抵抗唐统一的联盟,共同抗拒唐朝,并与唐朝断绝政治关系。
  (二)悒悒而死的龟兹王诃黎布失毕(?~658)
  唐太宗年间的龟兹王,原龟兹王苏伐叠之弟,贞观二十一年(647)苏伐叠死后继承王位。诃黎布失毕在位时侵压邻国,与分裂国家反对统一的焉耆王,结盟,投靠西突厥,与唐王朝对抗。唐朝派昆丘道行军大总管阿史那社尔,副大总管契艹必何力及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讨伐。次年十二月,龟兹军与唐军决战于多褐城,战败后退拨换城(今阿克苏),后被唐军俘虏,唐太宗赦其罪,拜他为左武卫中郎将。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复封其为龟兹王,遣其还国。显庆元年(656)因他与国相那利长期不和,唐高宗召其与那利共同入朝,囚禁那利,遣左领军郎将雷文成护送他回龟兹执政。行至龟兹东境时,龟兹大将羯猎颠拒绝他入龟兹城王都。诃黎布失毕终日郁郁寡欢,悒悒而死,唐高宗命匠人琢石刻像立于太宗诏陵。
  (三)与唐友好的龟兹王白素稽
  唐高宗时的龟兹王,诃黎布失毕之子。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龟兹大将羯猎颠叛变唐朝政府,投降突厥。显庆三年(658)白素稽又在龟兹东部的泥师城阻拦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入境。唐高宗派左屯卫大将军杨胄发兵讨伐,经过决战,唐军大胜,攻破龟兹城王都,打败羯猎颠军,擒杀羯猎颠及死党,唐朝在龟兹设都护府,立白素稽为龟兹王,授予他右骁卫大将军、龟兹都督,让他继续统治龟兹。唐朝政府又把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至龟兹。高宗上元二年(675),白素稽仍活着,并向高宗献银颇罗及名马,高宗也对白素稽有所赐赍。后即失名。唐高宗昭陵陪葬诸臣碑刻中有其石像,又一碑亦刻其名字。
  第三节 将士
  新疆自占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张骞通西域到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龟兹重镇乌垒设置西域都护府,唐时设安西都护府,这期间,涌现了一大批为统一而战的各族将士,他们为国家统一和龟兹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有的人在危难之时,赴汤蹈火,为国效力,发扬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人民的尊重,名垂青史;有的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成为中华民族千古不朽的英雄人物。
  一、出击龟兹第一将——李广利
  李广利(?~公元前88)西汉中山(今河北宿县)人,号贰师将军,武帝庞姬李夫人之兄。元封末年,武帝派期门郎东令携带千金和金马,前往大宛国交换汗血马,大宛拒不交易,而且杀车令、中郎将朝及身毒使者,隔绝了东西方之间交通。
  太初元年(前104),李广利第一次率兵攻打大宛,出敦煌,穿塔里木盆地,过葱岭,直达今费尔干纳,因战线过长,军粮不济,无功而返。太初四年(前101),李广利又率6万军第二次攻打大宛,攻下大宛王都外城,得汗血马及其他良马3000余匹,因功封为海西侯。征和四年(前90),李广利攻匈奴隶失败,投降匈奴,被匈奴单于所杀。李广利率军伐大宛时,弥已属龟兹国。《汉书·西域传》记载:“初(前101)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属臣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据此得知公元前101年弥已为龟兹征服,而李广利也在101年西征时到过龟兹的扜弥。李广利受汉武帝之命两次攻打大宛,并在轮台渠犁屯田。而龟兹弥后本继续东扩但汉朝大将李广利西征,攻占龟兹属国扜弥,对龟兹是一个震动。《汉书·西域传》称弥国..户三千三百四十,口二万四十,胜兵三千四百五十人”,位于克里雅河中下游,在塔里木盆地南道丝绸之路中段,具有主要的战略地位。李广利征服扜弥,也扼制了龟兹东扩的欲望,他也成为出击西域、直击龟兹的华夏第一人。
  二、永载史册的民族英雄张骞
  张骞(?~前114)西汉时出使西域各国的使者。“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汉中城固(陕西城固)人。西汉,时的大将,初任郎官。建元二年(前139)和元狩四年(前119)两次奉命出使西域。张骞第一次出西域,被匈奴俘虏留居匈10年。后逃离步行数十天经大宛、康居到大月氏和大夏等地,历经磨难返回中原。第二次出使西域,历经艰辛,完成使命,摸清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情况,为西汉朝在西域设都护奠定基础。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派副使专访龟兹。《史记·大宛列传》:“张赛分遣副使赴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于阗、扜弥等国。”可见龟兹的战略地位重要,张骞做为一名政治家、军事家,高瞻远瞩,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的官方往来,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阶段。为汉政府统一大业做贡献,他出使西域,主要功绩:一是为汉政府在西域设都护府奠定基础;二是打通丝绸之路,推进中原与西域特别是龟兹的交流,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三是将龟兹乐器及乐曲带回中原,促使龟兹乐首次东传。
  三、奠定西域都护府根基的战将常惠
  常惠(?~前46),西汉太守(今山西太原)人。少时家境贫困,后投军,曾随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十余年,昭帝时逃回被任为光禄大夫。宣帝本始二年(前72),出使乌孙,本始三年(前71)汉发兵15万攻打匈奴,常惠监护乌孙精骑5万向东进军,大败匈奴4万人,因功被封为常罗侯。
  公元前101年,汉派大将李广利伐大宛时,看到扜弥太子赖丹在龟兹作人质时,就指责龟兹说:“外国皆臣属于汉朝政府,龟兹为什么将太子作人质?”就将赖丹引入京城。汉朝昭帝任赖丹为屯田校尉率军到轮台屯田,龟兹王(绛宾的父亲)听信姑翼馋言杀赖丹。本始三年(前71)常罗候常惠调乌孙,莎车、疏勒兵力进攻龟兹,责问龟兹杀赖丹的罪,大兵压境,龟兹新,王绛宾投降并将姑翼交给常惠,常惠斩杀姑翼,平息了龟兹贵族的叛乱。常惠归国后任典属国。汉元帝初元三年(前46)逝,谥为北武侯。
  常惠出兵西域,击败长期控制西域的匈奴并团结乌孙、莎车、疏勒、击败龟兹,使丝绸之路进一步畅通,中西商旅来往不绝,也促成龟兹与汉政府的联系。常惠率汉军与孙乌军击败匈奴,在西域引起震动,龟兹王绛宾出于政治上考虑,决定与汉加强联系,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在绛宾的支持下,西汉政府得以在龟兹东边的边防重镇乌垒(今轮台东)设西域都护府,是与常惠分不开的。
  四、打击分裂,维护统一的将领班勇
  班勇,班超幼子,字宣僚,生于西域。东汉安帝永初元年(107),西域又乱,安帝派班勇与班雄出敦煌到西域,援救西域都护及部分士卒,班勇有勇有谋,取胜返回中原。安帝元初六年(119),敦煌太守曹宗请求出兵西域,邓太后召班勇商议对策。班勇力排重议,极力主张恢复汉朝对西域的统治。安帝建光二年(123)班勇被任命为西域长史,带领500人到柳中(今新疆鄯善县鲁克泌),攻打并降伏鄯善。这时龟兹王白英在投降与对抗上摇摆不定,班勇就派使者制龟兹“开以恩信,白英乃率姑墨、温宿自缚诣勇降”。班勇统一龟兹后,班勇发龟兹骑兵和步兵5000人攻破车师前王庭,大败北匈奴呼衍王,使天山的南城廓之间得以安定,为丝绸之路的重新畅通做出了贡献。东汉顺帝永建二年(127)班勇上书要求攻打焉耆,顺帝派班勇再度领兵与敦煌太守张朗兵分南北两路攻打焉,耆,班勇到龟兹,发龟兹兵4万人,降伏焉耆。
  班勇生在西域,自幼跟随父亲班超征战于西域,对西域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得西域必先得龟兹,也得知西域的统一安定与中国统一、繁荣的相辅相成,从而坚定了他维护统一的决心。班勇有勇有谋,胆识过人,有强烈的爱国之心和勇于吃苦精神,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西域动荡之时,以政治家远见,极力主张东汉朝廷出使西域,并重建西域长史于鄯善,为西域的稳定和汉国家统一而战,并取得辉煌战功。班勇降服龟兹王白英以后,直到东汉末年,龟兹王朝一直听命于东汉政府,并协助东汉政府出兵西域,成为汉政府在西域的坚强后盾和统治西域的政治、军事基地,班勇为维护西域稳定、重新疏通丝绸之路的畅通、加强民族统一做出了卓越贡献。
  五、有勇有谋的军事家梁慬
  梁慬,东汉和帝时的西域副校尉,字伯威,北地弋居(今甘肃宁县)人,他的父亲梁讽被窦宪诬陷杀害。梁慬少年时就有勇气好功名,和帝嗣位后,知其父冤被朝廷任命为郎中。殇帝延平元年(106)梁慬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他行至河西时,正赶上西域叛乱,西域都护任尚被围困在疏勒,梁立即率领河西四郡将士赶往疏勒去救都护任尚。他赶到龟兹时,任尚之围已解,梁慬与新任都护段禧、骑都尉赵博共同驻守龟兹它乾城。当时都护府及驻军近万人,它乾城十分拥挤,在战时还不利守卫,征得都护段禧的同意和支持下,派使者进龟兹城,与龟兹王白霸商议,要求将西域都护府迁到龟兹城,白霸顶住龟兹贵族的压力,同意西域都护府迁入龟兹城。
  随后,梁慬守卫龟兹城。永初元年(107),朝廷撤销西域都护回到敦煌。永初二年(108),梁慬参与平定叛羌的战役,并带兵入关中救朝廷之急。他忠于汉政府,战功卓著,被升任为节度。永初三年(109)调辽东、代度辽将军事。永初四年(110),梁慬与匈奴单于展开战斗并屡打屡胜,拜度辽将军。永初五年(111)因罪下狱,后因羌人攻入关中,朝廷又拜他为谒者,领兵平乱,在途中病死。
  梁慬作为副校尉,带兵守卫龟兹城,并与龟兹叛乱贵族进行斗争。龟兹贵族叛军及温宿、姑墨等国数万军围困龟兹时兵少人疲,但他足智多谋,与都护段禧和龟兹军民与叛军大战数月,守护着龟兹城,终于以少胜多,打败了龟兹叛军,维护龟兹稳定。
  梁慬作为一个将士,有勇有谋,以战略眼光提出建议并最终将西域都护府移到龟兹城。他指挥有方,团结并调动龟兹军民与数万叛军战斗,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家。
  六、龟兹乐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原的使者吕光
  吕光(338~399)字世明、略阳(今甘肃天水)人,氐族。16国时期后凉的建立者。公元382年奉前秦皇,帝命今率领将士7万人出征西域。公元383年正月,吕光率兵7万多人从长安出发,途经河西走廊,经过长途跋涉到达焉耆并降焉耆,第二年率兵进军龟兹龟兹王白纯拒不投降,坚决抗拒。公元384年七月,吕光率军攻打龟兹并攻破龟兹,另,立龟兹王白纯(也称帛纯)之弟白震为龟兹王。
  吕光攻入龟兹城后,见“城有三重,广轮与长安地等。城中塔庙千数”。龟兹王白纯“宫室壮丽,焕若神居,胡人奢移,富于生养,家有葡萄酒至千斛,经十年不败,士卒沦没酒藏者相继”(《太平御览卷一二五,偏霸部九》)。可见当时龟兹的繁荣和酿酒技术的先进。吕光既平龟兹,有留焉之志,当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劝他返回,在众人劝说下,吕光返回中原,走时带走大量龟兹的物品,“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干有余品,骏马万余匹”(《太平御览卷一二五偏霸部九》)。
  吕光攻克龟兹立白震为龟兹王,稳定了龟兹,再次打通丝绸之路商贸通道,促进中原与西域,特别是中原与龟兹的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吕光返回中原时,除带金银、珍宝外,还带了龟兹的“奇伎异戏”,如高僧鸠摩罗什及龟兹乐舞。龟兹乐第一次大规模传入中原,继而传入东亚诸国,促进龟兹文化的发展和龟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相互融合。
  七、北魏西征龟兹的战将万度归
  万度归,北魏散骑常侍,北魏时大将。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九年(448)派万度归带兵赴西域。万度归先将辎重留在敦煌,领轻骑5000进入鄯善,鄯善不战而降。龟兹、焉耆依恃路远及地形险要,遮截西域各国朝贡北魏的使者,万度归再次被北魏王拓跋焘任命为西征大将率兵攻龟兹、焉耆。万度归攻破焉耆后,焉耆王投奔龟兹,万度归又承拓跋焘命令率兵1000人攻打龟兹,并攻破龟兹,随后龟兹臣服,“每使朝贡”。
  万度归征服龟兹后,龟兹的朝贡不断,北魏派驻西域的使者和高僧也不断。公元434年北魏遣使者20辈出使西域,436年遣使6辈出使西域,444年又遣使4辈出使西域。龟兹人民与中原人民在经济文化方面交流频繁。
  八、平息叛乱的少数民族将领——阿史那社尔
  阿史那社尔,突厥人,唐朝少数民族将领,北突厥处罗可汗的次子。贞观二十年(646),唐政府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府郭孝恪,司农卿杨弘礼率五将发铁勒13部兵10万余骑,讨伐以龟兹为根据地的西突厥叛乱集团。
  阿史那社尔11岁就统军任拓设,与其侄欲谷设分统回纥、仆骨、同罗诸部。唐太宗贞观元年(627),曾援助欲谷设,与薛延陀战于马鬃山失利,二年,阿史那社尔率部西迁可汗浮图城,号“都布可汗”。贞观十年(636)率部归唐,唐太宗授其为左骁卫大将军,驻灵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妻衡阳长公主,贞观十四年(640)以交河道行军总管衔,率唐军攻克高昌,被封为毕国公。西突厥退居龟兹,以龟兹作为抗拒唐朝实行分裂的根据地。贞观二十年(646),阿史那社尔率大军进入龟兹,攻破位于焉耆以东以北的处月、处密部,阿史那社尔遣轻骑追擒并当众斩杀了被西突厥册立的焉耆王薛婆阿那支。随后阿史那社尔统率唐朝大军进驻离龟兹300里的碛石。他率伊州刺史韩威、右骁卫将军曹继叔与龟兹王和宰相那利大将羯猎颠纠集的5万龟兹军决战,经过艰苦战斗,阿史那社尔包围龟兹王部并攻破其城,龟兹王逃到拨换城阿史那社尔派沙州刺史苏海政,尚辇奉御薛万备以精骑西追600里,围困拨换城并攻破该城活捉龟兹王及大将羯猎颠等。阿史那社尔率军一连攻破5城,平定西域最大突厥贵族的分裂活动,统一了西域,随后唐朝将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设龟兹。
  阿史那社尔率军平定了龟兹突厥叛乱后回朝,迁为右卫大将军,唐高宗永徽元年(655)卒,追赠为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特为其建墓“治冢象葱山”。
  阿史那社尔作为一名突厥人,为打击分裂、维护统一而英勇战斗,成为唐朝的大将军。他为平定西域的叛乱,统一西域,建功立业,也为安西都护府迁入龟兹,加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九、宁死不屈的少数民族将领契苾何力
  契苾何力(?~677),唐太宗时名将,贞观二十二年(648),契苾何力任昆仑道行军大总管进攻龟兹,俘龟兹王诃黎布失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其部落游牧于热海(今伊塞克湖)沿岸,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契苾何力率部落千余户至沙州投唐王朝,太宗授他为左领军将军。贞观七年(633),契苾何力率部于赤水川解救被吐谷浑围困的唐军,救出唐将薛万钧、薛万彻,并大败吐谷浑,直捣吐谷浑牙帐。贞观十四年(640),任葱山道副大总管,参与平定高昌,贞观十六年(642),契苾何力前去劝其弟沙门不要背叛唐朝投降薛延陀,薛延陀将契苾何力囚禁,迫他投降,他坚决不投降,并用刀割耳以明志。唐太宗李世民闻讯,非常感动,派崔敦社将契苾何力救回长安,并拜他为右骁卫大将军。贞观二十二年,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反唐,契苾何力率军攻打龟兹,俘虏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并将安西都护府从高昌迁到龟兹,加强唐王朝对西域的统治。契苾何力作为一名少数民族领将心向朝廷,忠心耿耿,战功卓著,为唐朝的统一而战,宁死不屈,其爱国精神光照世人。
  十、唐朝的龟兹著名战将白孝德
  白孝德(713~779)龟兹人,龟兹王族帛氏(也称白氏)后裔。唐肃宗时为李光弼手下偏将。上元二年(7,61)李光弼与史思明(安史之乱首恶之一)鏖战于洛阳邙山,唐军大败,第二任镇(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为麾下所杀,安西军人推白孝德为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第三任),唐朝未予深究。永泰元年(765),郭子仪统五千兵出奉天,令白孝德接应,与吐蕃兵大战赤沙烽,大获全胜。
  白孝德作战骁勇,有一次叛将史思明部下骁将刘龙仙挟50精骑,恃勇在阵前谩骂唐将,李光弼登城向诸将说:“谁能把他擒来?”这时,白孝德挺身而出,李光弼问须带多少兵马?白孝德答:“可独往。”另外“出五十骑,见可而进,大军鼓噪以张吾气,足矣”。于是白孝德一人只身独马持二矛直冲敌阵前,乘刘龙仙傲气自负,疏于失防时,白孝德跃马前刺,直斩刘龙仙首级而还。叛军见状,大骇而溃。《旧唐书·白孝德传》载:“累战功至安西、北庭行营节度,廊坊邪宁节度使,历检校刑部尚书。封昌化郡王以家难去职,服阙复归官,大历十四年(779)四月转太子少傅,寻卒,时年六十六,赠太子太保。”
  十一、收复安西四镇守护龟兹的将领王孝杰
  王孝杰(?~695),京兆新丰(今陕西临潼)人,历经战斗、战功卓著。长寿元年(692)西州都督府唐休璟向唐朝政府请求,收复安西四镇,武则天命王孝杰为武威道大总管,与阿史那忠节及西州都督进军西域,王孝杰率唐军与吐蕃军进行激烈战斗,取得胜利,打败了占据安西四镇的吐蕃军,结束了吐蕃控制安西四镇的局面。随后王孝杰奉命在龟兹复置安西都护府,他带领唐朝军士3万人镇守在龟兹安西都护府。为加强唐朝对西域的统治,铲除吐蕃对西域的控制,武则天延载元年(694),王孝杰率军攻打吐蕃勃论赞西西突厥阿史那俀子,歼灭叛军3万人,肃清了西域的吐蕃势力,维护了唐王朝对西域的统治,疏通了丝绸之路。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5),王孝杰率军攻打契丹人李尽忠的谋反,因靖边道总管苏宏晖援军不至,王孝杰军被叛军李尽忠大军围歼,全军大败,王孝杰堕入峡谷而死。
  王孝杰率军收复安西四镇,并把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回龟兹。从公元692年到公元8世纪末的100多年时间中,以龟兹为中心的安西四镇一直在唐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王孝杰作为一名爱国战将,为唐朝疏通丝绸之路加强对西域统治做出了贡献。
  十二、稳定安西四镇的将领张孝嵩
  张孝嵩,唐朝戍边名将,玄宗开元初年任监察御史。开元三年(715),奉使廓州(今青海贵德县),当时拔汗那王到安西求救,吐蕃与大食联合攻击拔汗那国,张孝嵩率军到龟兹。张孝嵩率旁侧戎落万余人出龟兹北数千里,突袭大食军,并攻大食所立的拔汗那伪王阿了达于连成,张孝嵩亲自披甲督战,大败阿了达。经过这次战役,大食、康居、大宛、罽宾等八国派遣使者要求投降唐朝,安西都护府在龟兹得到稳定。开元八年(720),张孝嵩接汤嘉惠职位,任安西副大都护。他在任期间发展龟兹经济,实行屯垦发展农业,他“务农重战、安西府库遂为充实”。开元十二年(722)九月,张孝嵩派疏勒镇守副使张思礼赴小勃律,攻打围困小勃律的吐蕃军,里外迎合,大败吐蕃,解小勃律危机,也使安西四镇得以安定。
  十三、战死沙场的少数民族将领哥舒翰
  哥舒翰(约704~756),其父哥舒道元,是哥舒部落的首领,曾任唐代安西大都护府的副大都护。哥舒翰的家族世居安西,他出生于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龟兹(今库车)。
  哥舒翰40岁时,嫌朝廷任命他作长安县尉太小,一气之下投奔河西节度使王捶的门下当一名军官。不久,王忠嗣任节度使,提拔哥舒翰为衙将。后让其担任大斗军副使,驻防大斗拔谷(今甘肃民乐县东南,甘、青两省交界处的扁都口)。因驻防有功,又晋升为左卫郎将。后来吐蕃寇边,哥舒翰命部下出击,拒战于拔海,他手持半段枪身先士卒,抵挡敌军的锋芒,一路冲杀所向披靡,从此威名远扬。
  天宝六载(747)他担任陇右节度副使、都知关西兵马使。他未赴任前,每到麦熟季节,吐蕃酋长就率,领部众到积石军来抢夺麦子,并嚣张地将积石军称作“吐蕃的麦庄”,吐蕃的抢夺行为,无人敢去阻挡。哥舒翰听了十分气愤,他派两名将领带军队去打埋伏,等吐蕃5000骑兵一来,他率领主力从城中出击,与伏兵配合打得敌人丢盔弃甲。哥舒翰每当追上敌人,常以枪搭在敌人肩头,一声大喝,吓得敌人赶忙回头,趁回头时,一枪击中咽喉,挑起三五尺高甩到地下。敌军见了无不丧胆。
  天宝七载(748),哥舒翰在青海湖建神威军,不久被吐蕃人攻破、毁掉。他又在青海湖的龙驹岛上修筑应龙城,吐蕃军退守石堡城。天宝八载(749),唐玄宗命全朔方、河东的10万少数民族的骑兵归哥舒翰调遣,不到10天,就把石堡城攻破了。为嘉奖他的功劳,玄宗拜他为特进摄御史大夫。天宝十一载(752),加开府仪同三司。
  天宝十二载(753),哥舒翰被封为凉国公,食实封200户,并任命为河西节度使。不久,又晋封为西平郡王。天宝十三载(754),唐拜哥舒翰为太子太保兼御史大夫。
  一天,他到土门军视察,洗澡时酒精中毒,加受风寒,因此晕倒。回长安在家抱病不出。安禄山造反时,封常清、高仙芝连连战败,玄宗无奈,只得求助患重病的哥舒翰,拜他为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统领20万大军出征,前去镇守潼关。天宝十五载(756),任命哥舒翰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政事。哥舒翰一到潼关,就有谋士劝他说:“现在安禄山造反,以诛灭杨国忠为旗号,如你留3万人马驻防潼关,然后带领17万精兵去诛杀杨国忠,那么安禄山就是出师无名了,你以为如何?”哥舒翰心里赞同,并未去做。但这个机密还是让他身边的人向杨国忠告发了。后来就觉察杨国忠对他先下手了,从此他心事重重,风湿病更重了。他出任兵马元帅时,曾向皇帝建议,先固守一段时间,等有利时机再出兵征讨。但玄宗求胜心切,加之杨国忠怕哥舒翰诛灭他,就一味怂恿玄宗出兵。唐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八日,哥舒翰不得已率军出兵灵宝县西,结果被贼兵将其20万官兵引诱到一条死胡同。他率几百名骑兵突破后,在归途中歇息时,被他的部将火拔归仁捆绑起来,交安禄山请功领赏。不久,安禄山叫他的心腹暗地把哥舒翰杀死了。
  哥舒翰青少年时代,讲侠义,凡是别人有求于他,只要他答应了,就一定办到。他当军官,由于他疏财仗义,下级军官和十卒们都很敬重他。他喜欢读书,特别是对《左氏春秋》、《汉书》最感兴趣。好纵酒姿情声色。他为人耿直,宰相杨国忠馋言陷害王忠嗣,哥舒翰全力保谏,加以营救,玄宗听不进良言相劝,起身退朝向后宫走去。哥舒翰竟然冒着触犯皇上的罪名,追着求情,他言词慷慨,声泪俱下,玄宗很受感动。于是把已削职为民的王忠嗣改为贬官汉阳太守。哥舒翰与安禄山素来不和,玄宗将两人视为国家栋梁,常劝他们和解以兄弟相称。天宝十一载冬,两人同时来朝,皇上让高力士在驸马府的池亭里摆御宴款待他们。在酒宴上,安禄山故意和他套近乎,哥舒翰却说:“古人曾说,山野中的狐狸对着洞窟而嚎,那是忘本的行为。”
  《唐诗三百首》中,收进了一首题为《哥舒歌》的五言绝句,诗中写道:“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的内容反映了唐代居住在陇右一带的黎民百姓对哥舒翰的信赖和赞颂。
  十四、率安西军剿安史之乱的将领李嗣业
  李嗣业(?~759)唐玄宗时的名将,京兆高陵(今陕西高陵)人。青年时应募到安西(驻地为今库车)从,军,作战勇敢,官至中郎将。玄宗天宝六载(747),与安西都知兵马使高仙芝同征勃律,在娑勒川的娑勒城大破吐蕃10万之众。战斗中,李嗣业持长刀,独引一旗登绝险。克娑勒城,又长驱直入勃律城擒勃律王及吐蕃公主,砍吐蕃人所筑藤桥,以3000唐军戍守勃律,解除了吐蕃在印度河上游地区的军事威胁,而功授威卫将军。天宝十载(751),又与高仙芝破石国。高仙芝与大食军大战怛逻斯城,被大食所败,李嗣业拼死救出高仙芝,因功加骠骑左金吾大将军。安禄山叛乱,攻陷两京,李嗣业响应勤王诏令,与段秀实等率安西步骑5000入关勤王。后支援平叛,与诸将在长安香积寺大败安庆绪,收复西京长安。旋又与回纥军并肩,大败安庆绪于陕川,收复东京洛阳。乾元二年(759),史思明建号大圣燕王,代为叛军盟主,唐朝令郭子仪统九节度之兵以击之,会战相州,“师耄,诸将无功,独(李)嗣业被坚数奋,为诸军冠,中流矢,卧帐中,方愈,忽闻金鼓声,知与贼战,大呼,创溃,血流数升卒”。这位猛将即在此恶战中身殁。
  第四节 僧侣
  公元3世纪时,佛教在龟兹取得压倒一切的优势,王宫贵族也都遁入空门,成为佛教高僧。如白延、帛法祖、帛法矩、帛元信、帛尸梨密多罗、鸠摩罗什等人,有的是王宫成员,有的是贵族,他们为佛教传播和发展不懈努力。随后,中原与龟兹佛教文化的交流加大,大批中原僧人到西方习佛,也到龟兹,如释智猛、释法勇、释法朗、释法献、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到过龟兹,与龟兹高僧交流佛经;龟兹高僧如白延、帛尸梨密多罗、佛图澄、鸠摩罗什、佛陀耶舍等。高僧也都赴中原传播佛教,广收徒弟,翻译佛经,为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同样佛教传播的前提是佛经翻译事业发展,佛经翻译的发展,又促进佛教的传播,龟兹一大批高僧,既是佛学家,也是翻译家,他们对佛教翻译理论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为佛教传播发展繁荣做出巨大贡献。
  白延
  白延,龟兹高僧,精通龟兹语、汉语、梵语,著名的翻译家。据《出三藏记集》,曹魏(254~260)年间,白延在中原生活,主要从事传播佛教、翻译佛经。先后译出《首楞严经》2卷、《须赖经》1卷、《除灾患经》1卷。
  帛法祖
  帛法祖原名白远,龟兹帛白同意音,从其姓帛(白)可判断,他是龟兹人,也是著名高僧兼翻译家。
  三国两晋时期,西域诸国出家人皆以“法”为出家名,并冠名首,而帛(白)姓的西域人是龟兹人,因为帛(白)姓是西域龟兹大姓,因此帛法祖是龟兹僧侣,他通晓梵语、汉语、晋惠帝年间(290~306)在中原翻译《惟逮菩萨经》1卷、《菩萨逝经》1卷、《菩萨修行经》1卷、《严净佛土经》1卷、《大乘如来藏经》1卷、《郁伽罗越问菩萨经》1卷、《等集三味经》1卷、《如来兴显》1卷、《破魔陀罗尼经》1卷、《特陀罗尼经》1卷等佛经16部18卷,他是中原佛教文化发展中翻译佛经最早最多的龟兹人,为佛教在中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帛法矩与帛元信
  帛法矩,龟兹人,佛教高僧,佛经翻译家。他亲自翻译大乘方等部中的《优填王经》、《前世三转经》、《阿阇世王受决经》、《灌洗佛形像经》。同时,他又与法立共同翻译佛教经典4部12卷,这4部12卷中有大乘经典方等部的《大方等如来藏经》1卷,其他3部则是乘教经典。他翻译最多的就是小乘经典。
  帛元信,龟兹人,佛教高僧,也是佛经翻译家。《出三藏记集》言:沙门法护于晋武帝太康五年(284)10月14日所译《阿维越致遮经》,其梵本子得自去敦煌的龟兹副使姜子侯。法护于太康七年(286)8月10日译《正法华经》、有天竺沙门竺力与帛元信共同参校。而帛元信就是龟兹居士。
  帛尸梨密多罗
  帛尸梨密多罗,龟兹高僧,翻译家。他是龟兹王之子,本来应当继承王位,但他却将王位继承权让位于他的弟弟,自己遁入空门,出家为僧(梁《高僧传·帛尸梨离多罗传》)。帛尸梨密多罗天姿高朗,风神超迈。西晋永嘉年间(307~313)他到中原,当时中原正值局势混乱,他渡过长江,住建初寺。西晋封建上层各级权贵贵族,将军非常欣赏他,丞相王导一见而惊奇,称其为“吾之徒也”。帛尸梨密多罗还与太尉瘐元矢见,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等过从甚密。帛尸梨密多罗长于咒术,而当时中原尚无咒法。他于晋元帝时(318~322)在建初寺译出《大灌顶经》13卷(或作九卷),《大孔雀王神咒经》1卷,《孔雀王杂神咒经》1卷。
  公元4世纪以前龟兹已流行密教,并产生了密教高僧,帛尸梨密多罗到中原宣传并翻译佛教密教。一方面发展了龟兹佛教,同时,也将佛教传播到中原,促进了佛教在中原的发展。
  佛图澄
  佛图澄(?~348),龟兹僧人,姓帛,龟兹王族子弟,9岁时出家,曾到罽宾受教,他聪颖多才,能诵经数百万言,并能解得文义,名震西域。《太平广记卷》第八十八言:“佛图澄者,西域人也,本姓帛少出家,清真幼学,诵经数百万言,以晋怀帝永嘉四年适来洛阳,志孔大法,善念神咒,能役使鬼物..澄说出处去邺九万余里。弃家入道一百九十年..”《高僧传》也指出他“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床油燕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又能“听铃音以言事,无不效验”。这说明佛图澄能观天象定吉凶,命龙王出水降雨,与天神交往等本事,因此他宣讲的咒术充满妖妄、诡秘的神话震撼人心。这是由于佛教传入龟兹地区,为站稳脚跟,只有借助咒法神通之力,把原始巫术融入佛教,从而广泛地吸收徒弟,实际上也开了密教的先河。佛图澄除了宣传密教外,也宣传教律藏。
  佛图澄是龟兹王族子弟,著名律教大师,精通汉语、梵文。西晋永嘉四年(310)到洛阳,永嘉五年(311)刘曜攻陷洛阳,佛图澄即隐居。永嘉六年二月(312)后赵石勒的部下,信奉佛教的郭黑略推荐,石勒召见佛图澄问他:“佛道有何灵验?”佛图澄深知石勒不了解佛教的道理,正可以给他宣讲佛教道术,以证明佛道的神灵。因此说“至道虽达,亦可以近事为证”。即取应器盛水浇香咒上,须臾生青莲花,光色耀眼。石勒相信佛教佛图澄受到石勒的尊宠,石勒尊佛图澄为“大和尚”,“有事必咨而后行”。无论是消灭刘曜还是平叛内乱都要让佛图澄参与,并将自己几个儿子送到寺院,让他们学习佛教。石勒去世后,他的儿子石虎继位后,对佛图澄也十分尊重,尊为“国之大宝”。
  石虎继位后暴虐无道,却利用佛图澄的佛教,掩饰自己的暴行。他给佛图澄“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令之日,和上升殿,常待以下,悉助举舆,太子诸公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至,众坐皆起,还派高官前往,朝夕问候,太子诸公,更五朝一朝”。可见石虎对佛图澄十分尊敬。佛图澄则向石勒父子宣讲“帝王事佛”之术在于“体恭心顺,显扬三宝”。敦劝石勒效“王者”行“德化”。石勒听佛图澄劝谏后“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佛图澄对残暴的石虎说“布政猛烈,淫刑酷滥,显违圣典,幽背法戒、不自惩草、终无福佑”,石虎听佛图澄的话后也有所收敛,“虽不能尽从,而为益不少”,佛图澄一方面在中原传播佛教,一方面用佛教的慈、善观念影响当时中原的残暴统治者。
  佛图澄学识渊博,精通佛教10万余言,持戒严谨,曾与净检尼一起为当时兵部今女儿比丘尼首受戒,道安也曾为比丘大戒事请教佛图澄,佛图澄成为公元4世纪初中国佛教界的高僧。印度及康居名僧竺佛调,须菩提均曾慕名而来,师事于他,在他门下受业的中外僧徒有数百人。佛图澄一生共教授门徒近万人,其中不少人后来都成为佛学界的大师。佛图澄把龟兹佛教中实行的戒律传到中原,并在中原宣讲戒律,佛图澄能“妙解深经,旁通世论。讲话之日,止标宗致,使始末文言昭然可了”。佛图澄从公元310年到中原以咒法神术传播佛教,至后赵十四年(348)去逝,在中原传播佛教30多年,他前后收门徒近万人,所历州郡兴立佛寺893所。他把佛教的教义和中原社会实际相结合,将龟兹佛教、咒术、印度的律藏和密教带到中原,促进中原佛教的发展。
  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44~413),意译童寿。龟兹高僧,著名学者,翻译家,东晋建元二年(344)出生于龟兹。其母即龟兹王白纯的妹妹耆婆,其父鸠摩罗炎出身天竺望族。他聪明而富有才华,龟兹王邀请他到龟兹,被尊为国师。鸠摩罗什7岁随母出家,在龟兹名僧佛舌弥门下攻读经典,能日诵千偈。9岁随母赴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师从盘头达多诵读《杂藏》、《阿含》等小乘教经。12岁与母返龟兹途中,在疏勒驻留一年多,修习阿毗昙及六足论,师从大乘僧人莎车王子须利耶苏摩诵读《中论》、《百论》和《十二门论》,又师从佛陀耶舍授读《十诵律》等经并同时研究天文学。回龟兹后,鸠摩罗什广习大乘经论,讲经说法,成为中观大师。时涅槃头多达从罽宾到龟兹,鸠摩罗什晓以大乘宗义,使之垂信,于是其声名大振西域,在中原也有传闻。
  鸠摩罗什回龟兹后,住王新寺,诵读大乘经论,宣传大乘教义,引起轰动,“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话,诸王皆长跪坐侧,今罗什践而登焉”。随着西域和中原交往频繁,罗什高僧的名字也传入中原,中原高僧道安力劝前秦王苻坚派人取罗什来中原,于是苻坚派大将军吕光征西域时,嘱咐他攻破龟兹时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
  前秦建元末(385)九月,吕光攻灭龟兹劫鸠摩罗什至凉州。吕光自立为凉主,鸠摩罗什随吕光滞留凉州达十六七年。由于吕光父子不信佛,鸠摩罗什只能“蕴其浑解,无所宣化”。后秦弘始三年(401)后秦主姚兴攻伐后凉,亲迎鸠摩罗什入长安,入逍遥园西明阁,以国师礼待,并在长安,组织规范宏大的译场(有800余人),请鸠摩罗什主持。当时他已58岁了,《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说:“兴少(达)崇三宝,锐志讲集。什既至止,仍请入西明阁及逍遥园,译出众经..于是兴使沙门僧、僧迁、法钦、道流、道恒,兴执旧经,以相仇梭。”于是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来,会集长安的僧尼达5000余人,说明佛教及佛教译经成为后秦重要的宗教文化事业,得到重视和发展。从弘始三年(401)至随后的10余年间,鸠摩罗什悉心从事译经和说法,他治学态度严谨,所译经典,基本上保持了原文的含义和风格,内容准确,语言精炼,文词流畅,艺术性很强,是当时很好的民间通俗文学。据《出三藏记集》载,鸠摩罗什在弘始三年至十五年(401~413)鸠摩罗什与佛僧共译大小乘经、律、论,《祐录》列为35部294卷,《开元录》勘定为74部,384卷,现存39部313卷。他翻译的主要是大乘教经典,在所译大乘经典中,最多的是大乘方等的经典,如《菩萨藏经》、《善臂菩萨经》、《须摩提菩萨经》、《自在王菩萨经》、《庄严菩提心经》、《维摩诘经》、《大树紧那罗经》、《思益经》、《持世经》、《诸法无行经》、《文殊师利问菩萨经》、《首楞严经》、《不可思议光菩萨所问经》、《华首经》、《千佛因缘经》、《大善权经》、《大方等大集经》、《阿弥陀经》、《弥勒成佛经》、《弥勒下生经》等30部左右。其中重要的有《大品般若经》、《小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金刚经》、《维摩经》、《阿弥陀经》、《首楞严三昧经》、《十住毗婆沙论》、《成实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十诵律》等,翻译禅学有《坐禅三味经》、《禅和要经》、《禅法要解》,律经有《梵网》、《净清毗尼方广经菩萨戒本》、《舍利佛悔过经》、《文殊悔过经》等,所译经典极为广泛,有些经典后世虽有新译,仍难取代。
  鸠摩罗什佛学功底深厚,大小乘兼备,对般若、中观更倍得其要,他所受的基础教育是以龟兹为主的西域文化,他到长安时汉语并不流畅,既没有玄学与佛学交互产生的思想混乱,也没有格文(“以经中事数,拟配外书,以生解之列”)等成见的羁伴,排除了非佛教思想干扰译经工作,所以他翻译的佛经质量高,即便是他重新翻译的佛经,也被人们称为“新经”而成为重要经典,广为流传。
  鸠摩罗什对自己的翻译作品非常满意,临终前曾说:“若所传经文无误,当焚身时,舌不焦烂。”传说他圆寂后焚尸时,果然形碎唯舌不坏。唐太宗李世民知道此事后,在《赞姚秦三藏鸠摩罗什法师碑》中以“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来翻经。文含金玉知无朽,舌似兰荪尚有馨”的诗句,高度赞扬了罗什法师。
  鸠摩罗什是中国史上伟大的佛教翻译家之一,他第一次划清了佛教“大乘”与玄学之间的界限,对中原佛教思想提出挑战,他既是佛学高僧,也是佛学造诣深厚的佛教思想家,他为中国佛学思想的发展,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与真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弘始十五年(413),鸠摩罗什于长安逝世,终年70岁。他的弟子甚多,后世有“什门八俊四圣十哲”之称。
  佛陀耶舍
  佛陀耶舍,龟兹高僧,著名的佛学家和翻译家。佛教传入龟兹后,最早盛行小乘教,佛陀耶舍是公元4世纪中叶龟兹最有名的小乘教高僧。佛陀耶舍是龟兹罽宾人,13岁出家,15岁时就可以日诵经万言,19岁时能诵大乘小乘经典数百万言,27岁开始受具戒,随后游学疏勒。鸠摩罗什第一次出国深造返回到疏勒时,听到当地人说起佛陀耶舍是得道高僧,就拜他为师,学习《阿毗昙八犍度论》、《十诵律》等佛经。
  公元384年吕光攻龟兹,龟兹遣使去疏勒求援,疏勒王统兵增援,并让佛陀耶舍辅佐太子。由此可见,佛陀耶舍在疏勒的地位及疏勒王对他的信任。在以后的10多年,佛陀耶舍一直在疏勒传播佛教。疏勒王达摩弗多死后,佛陀耶舍离开疏勒来到龟兹。由于他学识渊博,在疏勒时佛学界很有名,龟兹尊他为高僧,佛陀耶舍就在龟兹宣传佛教。
  鸠摩罗什当时在姑臧(凉州),听到佛陀耶舍到了龟兹,就写信劝他东去到凉州来,佛陀耶舍同意准备起程。龟兹人及众僧听说他要走就极力挽留,劝阻他不要离开,他只好答应再住一年。一年后,佛陀耶舍悄悄准备行装,并率领一些佛教弟子离开龟兹至姑臧,找鸠摩罗什。他到姑臧时鸠摩罗什已离开姑臧,被后秦王姚兴迎往长安。鸠摩罗什听说佛陀耶舍到姑臧了更劝说姚兴迎接佛陀耶舍到长安,并要佛陀耶舍到长安来。佛陀耶舍又继续东行经过长途跋涉来到长安,找到鸠摩罗什,并与他同住逍遥园。佛陀耶舍到长安后与鸠摩罗什共同宣讲佛教道义,广收门徒,探讨佛教思想,并翻译佛教经典。他与鸠摩罗什共同翻译《十住经》,并传授《昙无德律》,佛陀耶舍于后秦弘始十年至十五年(408~413)翻译《长阿含经》22卷,《四分律》60卷,《虚空藏菩萨经》1卷,《四方僧戒本》1卷,公元413年,鸠摩罗什去世后,佛陀耶舍返回罽宾。
  佛陀耶舍佛学知识渊博,为促进龟兹佛教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原佛教发展奠定了基础。
  卑摩罗叉
  卑摩罗叉,高僧和翻译家。幼年出家为僧,天姿聪颖,为人沉静并且有志向。他且勤学苦练,经过几十年的刻苦学习,佛教知识日益丰富,且精于律藏,在佛教界渐有名气。那时候龟兹的律藏不全,他听说以后,就东渡葱岭来到龟兹,传播律藏。经过卑摩罗叉的传播,龟兹的律藏完备,并且声名大震,在西域成为律藏的主要发展地。鸠摩罗什边便拜卑摩罗叉为师,跟随他学习《十诵律》。公元384年,后秦大将吕光攻破龟兹后,鸠摩罗什收伏,卑摩罗叉想办法逃跑并藏匿起来。吕光携鸠摩罗什东归回中原后,卑摩罗叉才又出来,仍然回到龟兹继续修行,宣传佛教,研究佛典理论。
  公元5世纪初,卑摩罗叉听说鸠摩罗什在长安翻译佛经,很顺利,也很成功,并且得到当时中原长安统治者的支持,就携带《毗尼胜品》东行来到中原。后秦弘始八年(406)到长安后,他重点传播律藏,卑摩罗叉与弗若多罗同鸠摩合译的《十诵律》58卷,增译为61卷,并将最末一诵改名为《毗尼诵》。随后他南下江南、关左、江陵各地,宣讲《十诵律》,当时名僧慧观,听了他的宣讲,都很受启发,很多僧尼还做笔记,并将笔记会集成册供其他寺院僧人学习。“深括宗旨记其所制内禁轻重,撰为二卷”。送到京城建康,众僧尼竞相传写,时时有民谚传诵,“卑罗鄙语,慧观才录都人禧写,纸贵如玉”。这就是当时京城盛传卑摩罗叉讲经稿的热烈程度。也是以见得他的佛学功底深厚和在佛学界的崇高威望。后来卑摩罗叉又翻译《杂问律事》2卷。卑摩罗叉作为佛学家、翻译家,为中原的律藏发展,弘扬龟兹律藏,做出积极贡献。
  达摩笈多
  达摩笈多(?~619),意译“法密”,隋代僧人,南印度人,听说东方大国佛教非常兴盛,便取道疏勒到龟兹,公元585年到龟兹,随住两年,挂锡于王寺。他到龟兹后,一方面学习东方语言,既学龟兹语也学习中原语言,另一方面宣传佛教。达摩笈多在龟兹的两年时间里,他一方面刻苦学习语言文学,掌握龟兹及中原文字,另一方面,给龟兹僧侣们讲解《释前论》、《如实论》等佛教经典,积极宣传佛教。当时龟兹王信奉的是大乘佛教,非常喜欢听他讲解大乘佛教经典。只要他讲法,龟兹王一定去听,有时昼夜不回去,陪在达摩笈多和他探讨大乘佛经。达摩笈多,佛理知识渊博,深得龟兹王宫贵族的欣赏和佛教界的尊重,龟兹佛教界及王族要求他长期住在龟兹弘扬佛法,不要东行了。但达摩笈多的目的是要到中原去研究佛学,两年后他带了一个徒弟离开龟兹,经过高昌瓜州,隋开皇十年(590)冬天到瓜州(今甘肃敦煌)同年被隋文帝邀请到长安先住在大兴善寺,后住在东都洛阳上林园翻经馆译经。直到大业末年(617)共计在中原居留30年。达摩笈多到中原后,主要从事翻译佛经,在中原弘扬佛法28年,,倾其毕生精力全力以赴翻译佛经。前后共翻译佛经《超世因本经》、《药师如来本愿经》、《摄大乘论释说》、《金刚般若论》、《菩提贤良》等9部46卷,唐高祖李渊武得二年(619)达摩笈多在洛阳去世。他去世后,沙门彦琮根据达摩笈多所游历的地区著有《大隋西国传》。达摩笈多作为一名印度僧人,在龟兹停留两年给龟兹僧人讲授佛学,为龟兹佛学发展做了一定贡献。随后,为弘扬佛教,历经千辛万苦,来到中原,毕生从事讲经译经,为龟兹及中原佛教的发展贡献毕生精力,最后逝在中原,其精神可佳。
  木叉麹多
  木叉麹多,是隋末唐初龟兹小乘教高僧。他年轻时到印度学习佛教20多年,精通声明学,这是专门研究语言、文字的学说。学成后他回到龟兹,在阿奢理贰大寺宣传小乘佛教,成为龟兹佛教界德高望重的高僧,龟兹王及僧侣百姓非常尊重他,号称他为“独步”。唐初中原佛教僧人玄奘是大乘佛教徒,到印度去学习大乘佛教路经龟兹,木叉麹多当时已年迈,高僧木叉麹多听说大唐高僧玄奘来到后,非常高兴,他特地从阿奢理贰大寺赶到龟兹城,并和龟兹国王、大臣及大批僧侣在东门外迎接玄奘。
  第二天,木叉麹多又邀请玄奘住在阿奢理贰寺,他不计年份长幼,十分谦虚的以主人身份招待远道而来的尊贵客人——玄奘,并和玄奘探讨佛教大小乘的道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木叉麹多对玄奘说:“他龟兹国《佛典》、《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一应俱全,足够你学习了,不必要越过千山万水到西方去了,路途很辛苦的。”玄奘向他要《瑜伽论》时,木叉麹多说:“你为什么要这些邪书?如果是真正的佛家弟子,一定不要这类东西的。”玄奘说:“《杂心》、《俱舍》、《毗婆沙》等佛经,我们那里已经没有了,我觉得它理疏言浅,不是结论性的经典,所以才特意西行去学习大乘教《瑜伽论》,而《瑜伽论》本来是弥勒修成菩萨后所说的经典,你却说他是邪说,不怕掉到无底深渊吗?”后来玄奘就《俱舍论》的问题向木叉麹多发问,木叉麹多很多问题都不能圆满回答。由于大雪封路,玄奘在龟兹停留了两个月,叉木麹多与玄奘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佛学,收获很大,很佩服玄奘的佛学知识,对僧侣说:“这位中原僧人很难对付,他佛学知识非常丰厚,既使他到天竺与他同龄的僧人中未必能与他匹敌。”当时龟兹是小乘教为主导的,要找大乘教《瑜伽论》经典很难,这种行为被龟兹佛教高僧视为是邪书。可见当时大小乘教之间的矛盾和相互排斥、诋毁的情景。木叉麹多作为龟兹小乘教高僧,但他相信真理,并不排斥信奉大乘教的玄奘,并与玄奘在龟兹共同探讨佛经学问。他以诚待人、谦虚求学的精神,对推进龟兹大乘教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阿质达霰与达摩战涅罗
  阿质达霰是北天竺国人,达摩战涅罗是东天竺国人,都是得道高僧。他们都羡慕龟兹文明及蓬勃发展的佛教,而来到龟兹,挂锡龟兹,弘扬佛教。
  阿质达霰到龟兹后,刻苦学习汉语,他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战无不胜的人”。他不仅会说汉语,而且还能写汉字。随后他把一些梵文译成汉文,先后翻译出《大威力乌枢瑟摩明王经》2卷,《秽迹金刚说神通大满陀罗尼法术灵要门》1卷。他请法月和尚把这些汉文译经带到长安呈送唐王朝,成为唐朝佛教经典之一,他译的佛经被收入唐朝《贞元新定释教目录》中。
  达摩战涅罗汉语意为“法月”,精通三藏,医学。他到龟兹后收受地战涅罗(汉意真月)为徒弟,公元730年安西节度使推荐法月入朝。法月就带门徒真月及阿质达霰译的三本经书东行,历经两年到达长安。到长安后,达摩战涅罗将阿质达霰翻译的佛经及医书献给朝廷。公元741年,他思念家乡而返回,途遇战乱,只好居住于阗金轮寺,公元743年11月去世,唐朝安西节度使副大使夫蒙灵詧为其安葬。
  阿质达霰和达摩战涅罗,从天竺国来龟兹,又从龟兹东行到长安,传播佛教,翻译佛经,促进了天竺、龟兹,中原佛教的融合与发展。
  昙摩密多
  昙摩密多,汉译名是“法秀”,罽宾人。主攻佛学中的禅学,并取得成就,成为佛学高僧。由于他眉毛浓且直,后人称他为连眉禅师。昙摩密多潜心研究禅学,禅学造诣很深。随后他东渡葱岭,挂锡龟兹。龟兹王久闻其名,敬慕他的禅学知识,便率臣、僧出城亲自迎接他。昙摩密多到龟兹后,受到龟兹王的厚待。他在龟兹居住很多年,潜心研究佛学,继续宣传禅学,同时,他认真学习龟兹语言和中原文字,进行苦行磨炼,成为龟兹有名的苦行大师。为了宣传禅法,昙摩密多继续东行,前往中原,经过敦煌、荆州、长沙、建业,边走边宣讲禅法,并进行禅法的翻译工作。他边宣传禅法,边翻译禅法经典,前后翻译了很多卷,比较有名的是《禅经》、《禅要法》、《普贤观》、《虚空藏观》等禅经著作。在他的推动下,中原的人逐渐学习禅法,禅法开始在中原流行起来。昙摩密多为龟兹和中原禅法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努力,也取得了成功。
  释法朗、释法献
  释法朗,高昌国人,幼年出家为僧,曾从师释法进学习佛经,佛道高深。北魏驱灭佛法,释法朗无法继续在中原居住,就向西而行到达龟兹。龟兹国王很尊重他收留他在龟兹。他余生一直住在龟兹,宣讲佛法,由于他长期在中原弘法,来到龟兹后,将中原与龟兹佛教相融合,传播佛教,广收佛徒,促进中原与龟兹佛教文化的融合,他去世后,龟兹国王为他建佛塔。
  释法献,西海逃水人。出家为僧后听说释智猛西行学法,取得成功后,自己立志一定要像释智猛一样到西方学经,以求正果。当时桑然与北魏正在对立,河西走廊无法通行,他就从柔然到达于阗。由于栈道断绝,他无法继续西行,只有在于阗传教。在传播佛教中他得到一颗佛牙,舍利15粒,以及观世音灭罪兜,调达品,如获珍宝。他非常高兴,获取丰厚,便满载而归到龟兹,在龟兹他继续学习佛法,搜集佛品,并获得金锤山解佛像一尊。
  从释法朗、释法献等人传教过程可见,他们有的是西域人常年在中原弘法,后返回龟兹定居,传播佛教,弘扬佛法,龟兹成为东西佛教文化的交会中心,也是东西僧侣停留、居住研讨、传播佛教中转站,并在龟兹形成东西佛教交融与融合,它促进了佛教的发展与繁荣。
  盘头达多
  盘头达多是罽宾王的弟弟,是小乘教的高僧。鸠摩罗什王5岁家在罽宾时拜他为师,习佛经,主要学习《杂藏》、《中阿含》、《长阿含》。鸠摩罗什学成后返回龟兹,后来龟兹佛教由小乘教为主改为以信奉大乘教为主,盘头多达听后,便向东行来到龟兹。他到龟兹与鸠摩罗什就佛教中大乘教与小乘教进行长达一个月的辩论,最后盘头达多终于被鸠摩罗什辨论所说服,不得不承认和信奉大乘教,并要拜鸠摩罗什为大乘师。鸠摩罗什坚决推辞,认为自己曾师从于盘头达多学法,尽管是小乘教,但为自己佛学奠定了基础,而今盘头达多是为佛理而来,目的也是促进佛教发展,自己又年少于他,坚决不肯接受盘头达多为徒。盘头达多则说,你也别推让了,这样吧,“和尚(你)是我大乘师,我是和尚(你)小乘师”。可见,盘头达多一是为佛理而孜孜追求的佛门高僧,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胸怀宽广,不计年龄大小,也从佛教角度上说,他是讲真理的,一旦认为你说的有理,他就会信服你的。龟兹佛教由小乘教改为大乘教,是佛教的发展趋势,也是东西方佛教文化的相融合的结果。
  法惠
  法惠,高昌国高僧。他年轻的时候放荡无羁,游手好闲。他娶的妻子有倾国倾城的美貌,引起一些富家子弟的追求,法惠心中不快,却又没有办法解决,就离家到龟兹,准备放弃红尘的恩怨出家为僧。由于他身无分文买不起法服,各大寺院都拒绝他,无奈之下,他就将外国客商死后的衣服脱下来卖了3000文钱后买法衣出家为僧。
  法惠出家在龟兹,主要学习禅法,由于他刻苦学习,悟性高,很快取得成绩,在龟兹界的地位也渐渐提高了,成了龟兹国的高僧,他的成就被高昌国知道后,高昌国王极力请他返回高昌传播佛经。他回到高昌以后,住在仙窟寺,被聘为比丘尼依止师。此后,专心在高昌传禅法。
  都朗中寺女尼冯氏告诉法惠,龟兹国金华寺直月和尚那里有更高明的禅法。法惠为学到更深禅法,又返回龟兹。他见到直月和尚后,就请求直月和尚教给他禅法业髓。直月和尚说传说给你可以,但必须要饮葡萄酒一斗五升。法惠是僧人,知道僧人饮酒是违背戒律和教规的,坚决不喝。直月和尚也不理他,就走了。
  法惠怕失去这个千载难逢的学习机会,只好将葡萄酒喝了。不一会儿,法惠就头晕脑胀,醉卧在直月和尚僧房里,酒醒后,法惠非常懊悔气愤,认为自己违反佛教关于僧侣的戒律,想结束生命。突然间,他却悟出小乘教第三果。他非常高兴,随即回到高昌。到高昌后,他主要宣传小乘佛教,成为远近闻名的小乘佛教高僧。
  玄奘
  玄奘(600~664)姓,法相宗创始人,著名的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唐贞观四年(630)春,,玄奘在去印度学习佛法途中来到龟兹。不久,他就赶上了龟兹盛大的佛教节日——行像节。这天,龟兹全城装饰一新。龟兹王、王后和玄奘坐在城门上临时搭的棚中,一座高达三丈的巨大佛像,立于四轮车上,向城里驶来。佛像运到距城门百步时,玄奘率众僧侣合十迎候,国王脱掉王冠,赤脚捧着一柱香走下来,跪在佛像前,王后及宫女则从城楼上撒下丘彩缤纷的花瓣。这时城楼上鼓乐高奏,倾城而出的百姓跳起了欢腾热烈的“乞寒舞”。歌舞到高潮时,国王邀请玄奘脱去袈裟鞋袜,同跳乞寒舞。
  玄奘在龟兹数月,传经讲法,尤其是与龟兹城西北阿奢理寺住持木叉麹多的一场辩论,令痴迷佛教盛事的龟兹王族僧侣耳目一新。
  悟空
  悟空京北之阳人,俗名车奉朝,曾经是唐玄宗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客。公元750年,奉唐玄宗命随特令张韬光使节及从吏40余人护送罽宾国使者返西域。公元753年2月完成护送使命将回中原时车奉朝生重病,不能按期返回,他当时发誓,只能冶好病,就出家为僧,果然他病好后就入寺为僧,法号法界,并学习印度语及佛经,因思乡心切,其师舍利越摩同意他回国并赠送梵本佛典《十地》、《回向轮》、《十力》三部及佛牙、佛舍利等。他回国时到了龟兹,龟兹王请求他在龟兹弘扬佛法,并让他住龟兹王城西门外莲花寺。在这里他遇见了精通梵文、汉文的龟兹高僧勿提提犀鱼。悟空非常敬重勿提提犀鱼圆博的佛经理论和梵、汉文能力,请求勿提提犀鱼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十力》经,几年间,悟空与勿提提犀鱼共研究佛经,探讨经论,翻译佛经。唐贞元元年(790)悟空回到长安,易僧名悟空,住在章教寺。他回到中原后,一边讲道弘法,宣传佛教,,一方面撰写回忆录,写成《悟空入竺记》。悟空从一名唐朝护吏并在27岁出家为僧,在其随后的岁月中,以弘扬佛学为任,特别是在龟兹期间,与勿提提犀鱼相遇,共同探讨佛经,促进了龟兹佛教与印度佛教文化相融合,他的回忆录则记述了他遁入空门的历程,对研究龟兹佛教和中原文化有积极意义。
  第五节 艺人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的要冲,又是佛教中心地,是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代安西都护府的所在地,特殊的地理位置使中原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诸国的文化艺术交会在这里,影响着龟兹乐舞的形成和发展,形成了闻名于世的“龟兹乐”。龟兹艺术对印度和中亚各地传来的文化艺术进行加工、改革、充实,形成灿烂的“龟兹文化艺术”然后再被传入凉州和中原。这其中产生了一大批西域龟兹艺术家,他们为繁荣龟兹文,化,推进西域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做出积极探索和实践,为加强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
  随着龟兹乐舞的传入,许多龟兹作曲家、器乐演奏家、歌唱家、舞蹈家来到中原,他们在内地长期从事音乐舞蹈活动,对传播丰富多彩的龟兹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中著名的人物有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白明达,舞蹈家李龟年、米嘉荣,乐师安万善、康昆仑,琴师董庭兰等。同时龟兹的许多乐器也传入内地,如琵琶、箜篌、筚篥、胡笳、排箫等这些乐器在中原也很盛行,龟兹乐舞传入内地,不仅对汉族,而且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延年
  李延年是汉武帝时著名的音乐家。他出生在一个乐奴家庭,不仅善歌唱,而且会作曲。童年他给皇家养狗并受到过灭绝人性的腐刑。奴隶的命运和终生失去家庭幸福的苦痛,促使他发愤读书,全身心投入到能给他带来安慰和快乐的音乐中去,潜心研究音乐。李延年的妹妹是个舞蹈家,受到汉武帝的宠爱,被封李夫人,汉武帝曾写“北方有佳人”的诗句赞美他。李延年的命运因此也有了转机,被封为“协律都尉”掌管全国音乐机构,成为汉乐府的负责人。
  公,元前139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发现一种管乐器,这种乐器体积很小,制作简单,声音洪亮,音色优美。通过甘父翻译,才知道这种乐器是用兽骨或鹰骨做的七孔笛。张骞就将10多把笛子及演奏方法,还有一首《摩诃兜勒》的笛子曲一同带回长安,交给宫廷乐师李延年。其中的笳、笛、角等乐曲和龟兹乐曲引起李延年极大兴趣,李延年对龟兹乐曲和乐器进行认真研究。龟兹音乐充满大漠旷野气息。旋律使他耳目一新,为这位作曲家注入新的营养。他对张骞说:“你带回的西域音乐是艺术之精华。”他根据这些散乱的资料,在《摩诃兜勒》的基调上又写了28首新的曲子,其中有《入关》、《出塞》等名曲。这些乐曲和笛子逐渐传入镇守边关的将士中间,将士们吹奏着笛乐,用壮阔雄伟的边塞新曲抒发保卫国家的感情,寄托怀念故乡、亲人的思绪。随后,李延年组织了西汉第一支军乐队——“鼓吹”乐队,专门演奏西域乐曲,他谱写的28首具有西域龟兹风格的雄浑昂扬的乐曲作为当时的军乐,并规定演奏这些乐曲资格的是要有统率万名以上士兵的守边将军。西域特别龟兹乐曲给中原传统音乐很大的冲击,开创了雄歌健舞的风气,成为鼓舞士气、振奋精神艺术精品。不久,李延年的妹妹李夫人病故,他也因此失宠,后来被皇帝不明不白地杀害。但是李延年对西域音乐特别是对龟兹乐曲的研究,将龟兹音乐与中原相融,促进龟兹音乐发展做出过积极贡献,李延年也将作为研究、推广、发展龟兹音乐第一人永载史册。
  弟史
  弟史是龟兹王绛宾的妻子,也是龟兹的音乐家。她是汉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的女儿。弟史长得仪容端庄,举止优雅,从小跟母亲学习诗书礼仪和音乐。她不仅是音乐家还是琴师,琵琶演奏水平很高。而且弟史还很佩服精明干练的女外交家冯夫人(冯嫽),冯嫽也喜欢聪明美丽、勤奋好学的弟史,冯嫽出访西域邻国时常常带上弟史,让他见世面,开眼界,长知识,学礼仪。
  有一次,冯嫽带弟史到龟兹访问。年轻的龟兹国王绛宾对弟史倾慕已久,他特地在王宫中举办了一场大型音乐会,欢迎弟史的到来。宫廷音乐会场面宏大,国王绛宾首先演奏了一组自己谱的曲子,然后请弟史弹奏一曲琵琶。弟史款款上前,落落大方演奏了一曲西域琵琶曲,弟史弹奏轻盈,曲调优美,旋律悠扬,引起轰动,龟兹王绛宾一见倾心,称赞说:“她弹的这手好琵琶和她的容貌一样动人啊!”随后,绛宾又邀请弟史跳舞,弟史婀娜多姿的舞姿与庄重典雅的风韵博得绛宾的心,引起人们的赞叹。国王绛宾对弟史更加倾心了,弟史也敬佩绛宾不俗的仪表和渊博的知识。两人依依不舍。
  不久,冯嫽再次与绛宾相见时,绛宾要冯嫽转告乌孙国王翁归靡和解忧公主,要求娶弟史为妻。此时弟史正在长安学习音乐。弟史有音乐天赋,加之学习刻苦,悟性高,宫廷有最好的乐师给她传授技艺。弟史也十分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勤奋学习,博览众长,加之她本身有深厚的音乐功底,对西域音乐有研究,又经过一个阶段集中学习汉乐,他的音乐知识、音乐演奏技术都取得成就。弟史学成返回乌孙时,成为远近闻名的音乐家。
  绛宾得知弟史从长安返回乌孙后,前来求婚。龟兹国王绛宾是一个有抱负的政治家,他想借和弟史联姻来加强汉朝和乌孙的联盟,也希望弟史对龟兹乐进行系统整理发展。解忧公主答应了绛宾王的求婚,同意了绛宾王与弟史的婚姻。龟兹王绛宾非常高兴,全国举国欢腾,龟兹国为国王绛宾和王后弟史举行了隆重的婚礼仪式。弟史来到龟兹国,成为王后,亲自掌管国家的乐舞机构。弟史组织宫廷乐师,系统整理龟兹乐曲,并将中原音乐和乌孙音乐的精华融入龟兹音乐,创作龟兹音乐新曲,形成了龟兹音乐的新高峰,推动了龟兹文化艺术的发展。
  公元前65年,龟兹王绛宾陪同弟史带着龟兹乐器去长安朝贺,汉宣帝留他们在长安住了一年。一年中,他们生活在长安,学习汉朝的文化、艺术、礼仪。一年后,他们返回龟兹时,汉宣帝又赐给公主车骑旗鼓,并赠给他们一个数十人的歌舞队。他们把中原的乐舞和乐器带到龟兹。这是西域与中原第一次大规模的乐舞交流。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在艺术家、音乐家弟史的指导下,龟兹的音乐舞蹈艺术快速发展,龟兹舞乐也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广为流传,而龟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歌舞之乡。
  随后,绛宾、弟史又数次到京师长安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缴道国卫,出入传呼,撞钟楼,如汉家仪”。正如宋代沈辽的《龟兹舞》诗说:“龟兹舞,龟兹舞,始自汉时入乐府。”龟兹舞自西汉时起就对中原乐舞产生重要影响,龟兹舞乐开放、前进、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振奋人心。随后经过三国、两晋时期的发展,到唐代时趋于鼎盛,洪亮悦耳的龟兹乐在唐朝宫廷演奏,博得宫廷上下的喝彩,元稹《连昌宫诗》描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绿续”,就是叙述龟兹舞乐的美妙。当时中原汉人集居区域的村合闾间,盛行着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舞。元稹《法曲》诗“女为胡妇学胡袭,伎进胡音务胡学”。龟兹乐舞风靡全国,并传到日本、西亚、南亚各地,实际上就是风靡当时所知的全世界,这是弟史的重大贡献。
  绛宾崇乐遵礼,倡导以礼乐冶国安邦。他颇识乐器,擅长演奏各种龟兹乐器。弟史自幼从师女外交家冯嫽,学习琴棋、书画和音乐,既能谱曲,也能演奏,是龟兹国的音乐家和琵琶师,弟史和绛宾多次到长安学习汉室乐礼,传播龟兹文化,为中原文化和龟兹文化的交融做出了杰出贡献。
  阿史那公主
  (550~582)突厥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之女。北周天和三年(568)三月,嫁北周武帝宇文邕,号武成皇后。
  北周武帝宇文邕是一个有远见卓识、勤政爱民的君主。突厥灭柔然后,北周欲与突厥结好,欲借突厥俟斤之力对抗北齐。俟斤先以阿史那许于宇文邕,既而又悔。宇文邕即位后,屡次遣使提婚而不果。后在突厥可汗被宇文邕的诚意感动,同意将女儿阿史那嫁给宇文邕。北周保定五年(565)二月宇文邕遣陈公宇文纯,许公宇文贵,神武功窦毅,南安公杨符携带重金、礼品及行殿、宫女一行120人至俟斤的牙帐,迎娶阿史那。4年后,俟斤以送阿史那,同意阿史那嫁北周王宇文邕。
  武王很倾慕西域丰富多彩的音乐艺术,提倡歌舞,主张以礼乐治国。突厥族居住在准噶尔盆地一带,是西域一个强大的部落,突厥可汗正想与强大的北周结好,应允了亲事,可汗深知女儿酷爱音乐,送给阿史那一个百人组成的庞大西域乐舞队,作为陪嫁,其中就有著名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和白明达、白智通及五弦琵琶、竖箜篌、羯鼓等龟兹音乐乐器。阿史那带着龟兹音乐家及乐器入关。
  北周朝在长安为武帝宇文邕和阿史那举行了盛大婚礼,长安城张灯结彩,鼓乐喧天,商人停业,作坊停工,全城的人都涌上街头,欢歌曼舞,周武王欣喜若狂,亲自弹起五弦琵琶。阿史那公主美丽动人,举止优雅,且弹的一手好琵琶。婚礼当天,阿史那公主跳起突厥舞,西域乐舞队也弹奏西域龟兹乐,龟兹舞伎跳起欢快奔放的龟兹舞,翩翩起舞,龟兹舞舞姿豪迈精狂,变化多样,令人眼花缭乱。婚礼后,由龟兹舞蹈家白智通带领舞队走向街头,边行边表演,长安人民第一次系统领略了充满大草原气息和大漠韵味的龟兹舞乐。
  北周宣帝赟时阿史那被尊为皇太后;静帝时又被尊为天元皇太后、天元上皇太后等,隋文帝开皇二年卒,时年32岁。
  阿史那公主嫁到中原,带来了西域特别是龟兹优秀的音乐舞蹈,并协助周武帝,对中原音乐进行整理,归纳。在创作宫廷音乐时,将龟兹音乐引入,将龟兹与中原音乐的精华相融合,采取“戎华兼采”的方针进行融会贯通,发扬龟兹古乐的韵律,丰富了中原文化艺术宝库。
  阿史那公主还带来了一批龟兹艺术家,他们有演奏家、音乐家,为龟兹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的繁荣贡献极大。
  苏祗婆
  苏祗婆,龟兹人,6世纪时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生长在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西域音乐技师,德高望重。苏祗婆从小就跟父亲学习琵琶和音乐理论,他天姿聪颖,又喜爱音乐,经过潜移默化和自己的刻苦学习,使他音乐造诣很高。他善弹琵琶。公元568年,苏祗婆随阿史那公主来到北周,他率领数十人的龟兹乐队和阿史那公主及百人西域乐舞人来到中原长安。
  苏祗婆音乐水平很高。《隋志·音乐志》指出“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隋开皇二年(582),当时人们对苏祗婆音乐造诣的评论:“诏求知音之士,售尚书,参定音乐”时,这是隋朝著名音乐家郑译奏文中所说的话。苏祗婆对音乐理论的发展和音乐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是七声、十二律、八十四宫调。
  郑译是隋朝音律学家。公元581年,隋文帝建隋朝后帝令郑译创作新音乐,郑译与朝廷众乐工多方研究,确定了几个方案,隋文帝都不满意。当时的长安西市,有很多西域胡人开的酒店,胡姬压酒,胡乐当筵,风靡一时。酒店中侍酒和胡姬常以婉转的歌声、优美的舞姿招徕客人。一天傍晚,郑译独自徘徊在街市,思索着改革乐制的办法,忽被一阵动人的琴声吸引,他走向酒店,看见一位高鼻子深眼睛、相貌端庄、仪表堂堂的西域乐师在演奏琵琶,琴声和谐,七声音阶掌握得非常纯熟。郑译打听得知他就是杰出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当即要求拜苏祗婆为师。
  郑译对隋文帝奏文:当时中原流行音乐中的“七声之内,三声乖内,每恒求访,终莫能通”。但听了苏祗婆的演奏并受苏祗婆演奏的启示,郑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作书20余篇,以明其指。还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
  郑译本是一位制笙专家,曾向周宣帝献过一套笙,共计12只笙,每只笙16簧。郑译与苏祗婆结识并拜苏祗婆为师后,对“五旦七声”理论感兴趣。苏祗婆与他共同研究,将琵琶转调中的高音与吹笙的高音一一对照、核对,并不断实践、探索,终于使西域龟兹乐律的“五旦七声”理论演变成“旋回八十四调”。其理论认为“音有七声,调有七种,一曰娑陀力(即宫声),二曰鸡识(即南宫声),三曰沙识(即角声),四曰沙侯加滥(即变徵声),五曰沙腊(即徵声),六曰般赡(即羽声),七曰俟利箑(即变宫声)”。五旦即中国音乐家所说的“五均”这些理论对郑译影响很大。
  苏祗婆是龟兹演奏家和龟兹宫调理论,家,具有编曲、作曲的才能。苏祗婆的七调是龟兹国固有的,他的宫调理论的创立和运用,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为音乐调定了规范,而且对后来的宋词元曲乃至戏剧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苏祗婆把龟兹“五旦七声”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原,极大促进了华夏乐理的完善和发展,为丰富中华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苏祗婆《调调溯源》中的“琵琶八十四调传入中原后,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具有历程碑意义。至此以后,中国音乐无不为龟兹乐,清乐从此廓清”。龟兹乐吸收并融合着东西方各族各国的优秀文化,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中亚灿烂龟兹音乐文化,并由此推动中原文化的发展。
  白明达
  白明达,龟兹音乐家。北周武帝天和三年(568)三月被宇文邕的突厥皇后阿史那携带到长安,善弹琵琶,长作曲。北周灭亡后,又仕于隋朝,任乐正。
  白明达既是琵琶演奏家,又是著名的作曲家。他从隋炀帝到唐高祖、太宗、高宗四代,一直活跃在华夏乐坛,为宫廷创作了许多新曲子。公元606年,隋炀帝把周、齐、梁、陈遗留的乐家子弟编为乐户,成为专供他玩赏的伎乐奴隶;另把擅长乐舞的庶民集于洛阳,他自己写了大量的歌词,命宫廷乐正白明达配曲。白明达以自己高超的技艺和深厚的乐理知识,为隋炀帝的歌词配曲。隋炀帝对白明达为自己的诗配的曲调十分高兴、非常满意,他曾十分赞赏地对白明达说:“北齐的君主将曹妙达(西域音乐家)封了王,我今天掌了天下,打算重用你,你要勤于学习”。
  白明达为隋炀帝谱了很多曲。《隋书·音乐志》记载,白明达创作的新歌曲有14首,即《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官》、《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白明达还为隋炀帝歌词配曲,尽管乐曲的内容是汉风,但乐曲的主旋律却是龟兹乐。乐曲节奏奔放而明快,旋律起伏激荡。白明达创作的歌曲将汉乐与龟兹乐相融合,曲调优美,这些乐曲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人们喜欢充满着大漠旷野气息的乐曲,一扫从南朝传下来的柔歌曼舞,受到人们的喜欢,并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白明达一生创作的乐曲很多,流传下来的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隋炀帝对白明达创作的乐曲十分满意,并从白明达创作的乐曲中悟出一个道理,即“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读书多者则能撰书,弹曲多者则能造曲,此理之然也”。由此可见,白明达乐曲的魅力,由于白明达精通乐理、乐律及作曲,被提升为“乐正”官职,负责隋朝宫中关于西域乐舞的排练。
  唐朝初年,白明达仍然为唐廷所重用,唐太宗时任命白明达担任“太乐署”职务,总管宫内乐舞事宜,太宗李世民听了白明达创作的乐曲,非常欣赏他高超的技艺。唐高宗李治时,白明达任内廷供奉,总管宫内乐舞事宜。高宗是一位懂音乐、特别喜爱西域乐舞的人,一天早上,高宗听到微风中飘逸着委婉的莺叫声,似一首很动听的音乐旋律,就命白明达根据莺声谱成乐曲,取名《春莺啭》。这首乐曲有很浓的龟兹风味,成为宫廷中经常演、唱的乐曲,后来白明达又组织舞伎进行排练,为《春莺啭》配舞蹈,该乐舞旋律优美,舞蹈婀娜,成为当时最流行的乐舞之一。白明达创作的《春莺啭》与西域另一音乐家裴神符创作的《火风》,在当时堪称二绝,广为流传。唐代诗人元稹曾写诗“女为胡服写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风》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孛”。张祜也在《春莺啭》中写道:“兴庆池南柳未开,太真先把一枝梅,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傞软舞来。”
  白明达生于龟兹,长期生活在内地中原,并在宫廷内负责乐舞的创作和编制。他将西域音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相揉合,乐曲粗犷奔放热情,且优雅细腻深沉,既受到宫廷王族的喜欢,也受到社会各界及至百姓的欢迎,并引起当时音乐界的关注和赞誉。一些乐曲不仅在唐朝流传,有的在宋代时仍很流行,有些乐曲还被商队带到朝鲜、日本。白明达,这位龟兹音乐家为西域文化的发展和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做出了贡献。
  武延秀
  武延秀是唐中宗时期的卓越的艺术家,也是武则天的侄孙,唐中宗的表侄,安乐公主的丈夫。
  公元698年,武延秀西出阳关出使突厥,在突阙住了六七年,705年才返回长安。在突厥的时候武延秀和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生活,学会了突厥语、突厥歌,也学会跳胡旋舞。
  胡旋舞属健舞,舞姿矫健,节奏鲜明,急速旋转。《通典》卷146言“舞急转如风,俗谓之胡旋”。胡旋舞在龟兹十分流行,在龟兹壁画中有大量的胡旋舞的形象。其表现为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施为弧形。可见胡旋舞在当时是龟兹舞。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在宫廷尤为流行,民间也人人学旋转,学胡舞成为一种时尚。唐朝王宫贵族常举办各种宴会,都要有西域歌舞音乐助兴。唐中宗李显的女儿安乐公主就是一个酷爱西域音乐舞蹈的人。有一天她在府内大摆酒宴,邀请皇亲国戚参加,宴席中,开始表演西域乐舞,这时从贵族席中走出一人,他就是武延秀,以高亢悠扬的歌声歌唱着突厥歌。这时鼓乐大作,他又随着鼓乐的节奏左旋右转跳起胡旋舞,他舞姿悠美,动作矫健,其高超的舞技震惊宴会。随后,他将胡旋舞发扬,并糅合进中原汉舞的优点,使胡旋舞矫而不柔,健而不硬。
  安万善
  安万善是唐开元年间的乐师,主要吹奏龟兹乐器——筚篥。他本人是西域安国人。
  安万善吹筚篥技艺很高,得到唐代大诗人李颀的赞誉。有一年除夕之夜,著名诗人李颀与友人相聚饮酒,安万善为他们吹筚篥助兴。安万善吹起龟兹乐,音色纯正,婉转,悠扬,众人听得入迷。李颀当即提笔写诗《听安万善筚篥歌》:“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诗中对安万善吹的曲调进行描述“尤吟虎啸一时发,万簌百泉相与秋,变调如闻杨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将安万善吹奏的乐曲进行详细描述,一方面说明安万善技艺高超,另一方面也说明龟兹乐的确美妙动听。
  董庭兰
  董庭兰,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琴手,善于吹奏西域龟兹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中原古乐器七弦琴(也叫古琴和瑶琴)。
  董庭兰青年时代从师风州琴师陈怀古,他潜心研究七弦琴、书法、绘画等四种技艺,为文人墨客所喜爱。董庭兰经过刻苦学习,掌握了“沈家声”、“祝家声”等流行音乐,并赋予这些流行音乐以新的内容,因此他被称为琴师。他弹的乐曲获得人们的赞赏。当时西域龟兹音乐盛极一时,龟兹乐豪迈奔放深受人们喜欢,欣赏七弦琴的人就少了。董庭兰身怀“绝技”也无法展示其才华。他便潜心研究西域龟兹的筚篥演艺技巧,他常常与西域乐师交流技艺,到市井村邑为百姓演出,吸取民间艺术精髓,将七弦琴的特点和汉文化的乐曲融入西域龟兹乐器的筚篥演技当中,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很快,他成为当地有名的筚篥演奏家。著名诗人高适赠诗于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由此可见堇庭兰在当时的盛名。
  董庭兰在学习龟兹筚篥演奏过程中,结合西域龟兹乐和中原琴理,创作了《胡笳声》,这套曲流传至今的仍有《大胡笳》、《小胡笳》。可见董庭兰音乐的生命力。董庭兰作为中原人,为促进龟兹乐与中原曲的融合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尉迟青与王麻奴
  尉迟青,西域人,喜吹西域龟兹乐器筚篥。《乐府杂录》说:“筚篥者,本龟兹国乐也。”说明龟兹乐音色优美。西域龟兹乐传入中原后,成为唐代宫廷十部乐中的主要乐器,有大筚篥、小筚篥、桃皮筚篥等种类。筚篥音色低沉、悲咽,因此有悲笳、悲篥之称。尉迟青弹奏筚篥有很深的造诣,在长安久负盛名。
  王麻奴是河北幽州人,家中祖传筚篥,自幼学习筚篥,在河北为第一高手。他自恃技艺高超,特从幽州赶到长安要和尉迟青比试比试筚篥演奏的技术,一决高下,尉迟青同意比赛。随后他们在长安的西市商业区进行比试,并聘请当时教坊的艺人作评判,围观的人很多。众人一方面想一睹两位筚篥师的高超技艺,又想听一听流行的龟兹乐。王麻奴拿竹管筚篥吹奏《弄参军》,乐曲优美,博得众人的喝彩;尉迟青镇定自若,拿出随身携带的银管——银筚篥,奏西域古曲《摩河兜勒》,赢得众人喝彩。随后,尉迟青演奏了玄宗作的《西霖铃》,此曲是玄宗在安史之乱后去蜀时,在路途过栈道、铁索、铃铛及艰辛生活的写照,寄托了对贵妃的思念和对旅途的愁苦,曲调低沉委婉。这两首曲一个是龟兹乐,热烈奔放;一首是汉曲,悠扬低沉,围观者听得入痴入迷,沉浸在恬静优美的音乐享受中。尉迟青演奏完,人们喝彩不断,麻奴也听得入神,脸色通红。但他仍不肯服输,又奏了一曲《高般涉一调》。由于过于紧张,他演奏得并不成功,音符混沌。尉迟青在众人的邀请下又演奏了一曲难度更大的《平般涉调》。他弹奏的曲调流畅,音律清晰。裁判及围观的人们都很惊讶,麻奴不得不佩服尉迟青的技艺,自愧不如。麻奴流涕跪谢说:“吾等边鄙村野之人,偶学技艺,自谓无敌;今日幸闻天乐,方悟前辈。”随即将乐器踩碎,表示不再学艺了。尉迟青没有因此骄傲而瞧不起王麻奴,而是把自己最珍贵的银筚篥送给王麻奴,希望成为朋友。王麻奴十分感动,两人结成知音,相互切磋筚篥技艺,研究西域龟兹乐,技术大为长进。随后的岁月里,他们继续传播龟兹古乐,促进了西域龟兹乐在中原的流传与发展。
  杨玉环
  杨玉环是唐代舞蹈艺术家,出身微贱,先是被玄宗儿(寿王)选入府邸为妻,后被唐明皇玄宗看中,杨玉环以出家当女道士为名,从“寿王府”迁渡一段时间后即入皇宫,得到唐玄宗宠爱,册封为贵妃。据《旧唐书·杨贵妃传》说她“资质丰艳,喜善歌舞,通音律,智慧过人。”《杨太真外传》言杨贵妃以舞《霓裳羽衣歌》及《胡旋舞》著称。相传她自夸其舞艺“前无古人,《霓裳羽衣歌》一曲可掩前右”(《杨太真外传》)。她的舞蹈和弹奏琵琶技艺高超,是有记载可考证的。
  《霓裳羽衣歌》是唐玄宗所创作,但它源于西域龟兹乐舞,它与《婆罗门》和龟兹乐舞有密切关系。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又是佛教中心地,是唐代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优越的地理位置,使中原、印度、阿拉伯诸国的艺术都交织在这里。古代龟兹人民对中亚、印度各地传来的艺术进行加工、改造,这其中就包含《婆罗门》曲,龟兹人在对《婆罗门》曲进行加工提高后传入凉州和中原,形成了龟兹乐。这时的《婆罗门》乐已不是单纯的佛教乐曲,而是集西域龟兹音乐艺术的大成。《唐戏弄》记载“婆罗门舞、衣紫绯色,执锡钚杖。唐大和初,有唐乃,火禾稼,米万槌,后有李百媚,曹触新,石宝山,皆善弄婆罗门者也。后改为《霓裳羽衣》矣”。《宋朝事实类苑》中论述《霓裳羽衣》的来历时也说“余赏观唐人西域记云:‘龟兹国王与臣庶知乐者,于大山间听风水之声,均节成音,后焉入中国,如伊州、凉州、甘州、皆自龟兹至也’。”《唐龟兹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云:“安西(龟兹)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声以成曲调。”从史料可见,《霓裳羽衣》最早是从龟兹传入,龟兹国朝野上下,人人善歌舞,在著名的前践山下,伽蓝泉边,山间流水滴水成音,微风相伴,形成优美的音乐,龟兹乐师们采集了大自然的音乐素材,创造了动听的“霓裳”乐曲,唐代诗人王建在《霓裳词》中有“弟子部中留一色,听风听水作霓裳”绝句。
  公元384年,北朝前秦大将吕光奉苻坚之命西征,西域各国归附者达30多国。翌年,他班师回朝,带回大批龟兹歌舞艺人,龟兹乐第一次大规模输入中原,吕光统治西凉时,将龟兹乐加以改编,起名“秦汉乐”,后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又把这些乐曲和西凉地区的音乐相融合为独具特色的“西凉乐”西凉节度使杨敬述将这支乐曲《婆罗门》献给唐玄宗。《霓裳羽衣》源于龟兹,由唐玄,宗加工,被杨玉环表演,成了唐代著名的乐舞。
  杨玉环是《霓裳羽衣舞》最著名的表演者。同时他又是胡旋舞的表演艺术家。胡旋舞的特点是动作轻盈,急速旋转,节奏明快。胡旋舞是因为跳舞时须快速不停地旋转而得名,元稹《胡旋女》诗云:“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骊珠并珥逐龙星,虹量轻巾掣流电。潜鲸暗嗡竹且海波,回风乱舞当空散。万过其谁辨终始,四座安能分背面。才人观者相为言,承奉君恩在圆变。”龟兹壁画中有大量旋转舞女形象,两脚足尖交叉,左手叉腰,右手擎起,全身彩带飘逸,裙摆旋为弦形。玄宗十分喜欢胡旋舞,杨玉环跳胡旋舞也很出色。
  胡旋舞传入内地是公元568年北周武帝向突厥阿史那公主求婚后,阿史那公主带300人西域乐队(含一支龟兹乐队及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白明达及舞女多人)陪嫁到中原时,将胡旋舞传入内地的。白居易在《胡旋女》中说:“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入学圜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杨玉环跳的胡旋舞快速多变,多姿多彩,绝无伦比,唐玄宗为之倾倒。有一次杨贵妃领着一群胡旋女在玄宗面前跳起快速多变的《胡旋舞》,她们身穿彩虹一样美丽的衣裳,戴着饰有变化无穷的翡翠花冠,娇美的身姿旋起来像柳絮那样轻盈,玉臂轻舒,裙衣斜曳,飘飞的舞袖传送无限的情意。唐玄宗看到高兴处,接过鼓锤,忘乎所以为贵妃击鼓,竟把羯鼓都击碎了。
  杨贵妃容貌美丽,姿容绝代,舞技高超。李白在《清平乐》中描述杨玉环:“看到她轻盈的舞衣,就想起朵朵彩云,看到她艳丽的容貌,就想起盛开的牡丹。”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描述杨玉环美貌时说:“回眸一笑百媚生,后宫嫔妃黯无色。”
  杨玉环不仅姿容绝代,舞跳得好,而且还擅长吹笛、击磬、弹琵琶,能演奏很多曲调,就连专业乐工都比不上她。唐玄宗专门在骊山西绣岭上为她建造了一座翘角飞檐、造型华丽别致的“吹笛楼”。杨玉环与玄宗至此休闲弹吹,常常是舞乐相配,相得益彰。
  安禄山
  安禄山生于西域,跳胡旋舞和胡腾舞很有特色。胡旋舞传入内地后,风靡一时,宫廷民间学胡旋舞成为一种时尚,唐玄宗十分
  喜欢胡旋舞,亲自谱曲,他的爱妃亲自表演,并带领一班胡旋舞女排练。生于西域康国的安禄山为取悦玄宗,在宫廷表演胡旋舞。《旧唐书·安禄山传》说“安禄山晚年肥壮,腹垂过漆,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安禄山作为男子“作胡旋舞,疾如风焉”是因为他是胡人的缘故。
  安禄山因善于跳胡旋舞和胡腾舞,深受玄宗喜爱,收他作为干儿子,被封为三镇节度使握有重兵,以至酿成安史之乱,险些断送了李唐王朝,正如白居易诗:“禄山胡旋迷君眼,兵过黄河疑未反..”,但安禄山将男性胡旋舞表演得出神入画,对传播西域龟兹文化、促进中原龟兹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骆宾王
  骆宾王(640~684)唐代文学家,诗人,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县)人。少有文才,善作文,五言诗尤妙,与,杨炯、王勃、卢照林并称“四杰”。唐高宗仪凤三年(678)李敬玄因得罪武后,被遣至鄯州防吐蕃,与李敬玄交厚的骆宾王因之而发往西域安,西大都护府效力。先后参加了裴行俭奇袭二番、再定十姓的历史性军事行动,亲渡流沙,躬履碎叶(属安西)。在安西,他曾从龟兹城到温宿。第二年,随安西都护裴行俭讨伐西突厥阿史那都支,大捷,行人等均有封赏,唯独骆宾王无功。后曾因公至金山都督府,途次西州,逾天山,至蒲类县,均有诗作。高宗开耀元年(681),被召回长安,任长安主薄。唐睿宗文明元年(684),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武则天,骆宾王为其撰讨武檄文,后兵败被杀。
  骆宾王是唐代第一个踏上西域土地的诗人,其边塞诗开拓了诗的题材,使初唐诗人的作品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其边塞诗主要有《咏怀古意上裴侍郎》、《夕次蒲类津》、《军中行路难》和《晚度天山有怀京邑》等。
  岑参
  岑参(约715~769)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祖籍江陵,唐相岑文本曾孙,名将岑长倩之侄。天宝,八载(749)他以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中书记判官之职,首次到安西(驻地今库车);天宝十,三载(754)他又以安西节度使兼北庭都护府封常清幕府中节度判官,再次到安西。他的足迹遍及,安西境内丝绸之路的许多地方,在龟兹、高昌、焉耆等地,他都居住和活动过。他两次出塞,亲历边塞生活,为后世留下大量的边塞诗。这些诗意境开阔,形象生动,不乏新奇险异的边塞景物,感受新鲜,描述逼真,极富浪漫气息。诗人在抛家别子、奔波于丝绸之路、历经千辛万苦时,仍表现出“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的高贵品德。岑参的边塞诗为后人研究唐代治理西域提供了佐证。
  岑参在边塞诗人中成就最高。其主要作品有《过碛》、《安西馆中思长安》、《送人赴安西》、《题铁门关楼》、《赴北庭度陇思家》、《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天山雪歌送萧治归京》等。有《岑嘉州集》。
  岑参官至嘉州刺史,大历四年(769),卒于成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