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考察发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3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考察发掘
分类号: K872
页数: 26
页码: 452-4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考察发掘的情况,包含了外国探险家的考察,流失域外的珍贵文物和中国学者的考察。
关键词: 考察 发掘 文物

内容

一、外国探险家的考察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众多身世、背景迥异的各国探险家受西域奇异辉煌的古老文明的吸引,多次进出于龟兹故地探险寻宝。各国探险队有组织的,以19001901年英国斯坦因的探险为开端,并先后于1906~1909年、1914~1916年进行两次探险;德国有1902~1903年格伦威德尔的第一次、1905~1907年的第二次、1904~1907年勒柯克的第一次、1913~1914年的第二次探险;法国有1906~1909年伯希和的探险;俄国有1909~1910和1914~1915年奥登堡及其他人的探险;日本有大谷光瑞与堀、渡边于1902~1904年的第一次、1908~1909年橘瑞超和野村荣三郎的第二次、1910~1914年橘瑞超及吉川小一郎的第三次探险,所获的文物英国收藏在英国伦敦和印度东部的加尔各答市①法国所获文物部分文书类收藏在巴黎的法国国立图书馆,美术类收藏在罗浮宫博物,馆内;德国所获文物收藏在柏林的印度艺术博物馆,俄国所获文物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在圣彼得堡的亚洲博物馆和爱尔米塔什博物馆,现藏处不明;日本的陈列在汉城的朝鲜总督府博物馆和旅顺的关东都督博物馆。
  在外国探险家中,最早到达的是俄国人。在克孜尔石窟第213窟西壁上,有铅笔勾描的女人头像和裸体像,旁侧有俄文题记:“1879.1.15”。1890年,英国人鲍尔大尉在查访库车苏巴什的佛塔时,从当地人手中购得从塔中出土的写于贝叶上的吐火罗文字的古代写本。此事轰动了国际学术界,自此,各种外国探险队纷纷涌入新疆,进行盗劫、掠夺、切割壁画、盗取文物,使古龟兹文物蒙受一场惨痛的劫难。克孜尔石窟第67、76、83、84、110、114、199、205、212和219窟等许多十分精美的壁画被劫掠,至今,壁面上的切割疤痕累累。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至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英国籍考古家斯坦因·A在对新疆天山南道考察期间,曾到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和测量活动。同年,由瑞典人斯文·赫定领导的中瑞联合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伯希和在库车县库木吐拉购得两把玉质石斧,被陈放在圣日尔曼博物馆中②。光绪二十八年(1902)斯坦因在第13届国际东方学会年会上报告了他在新疆的调查和有待考察的遗址。这,一报告,促使犹豫不决数年的德国柏林民族博物馆下决心直接向新疆派出考察队。1908年,斯塔因曾在库木吐拉停留。
  德国柏林民族博物馆在20世纪初派遣普鲁士皇家吐鲁番考察队,先后4次在新疆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后两次在克孜尔石窟进行较长时间的工作。光绪三十一年(1905)12月,第二次考察队(队长格伦威德尔)与勒柯克合并组成第三次考察队,在库木吐拉、克孜尔石窟等6个地方考察发掘,装文物128箱,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经俄罗斯回国。此次调查后,用较长时间整理获得的文物和记录资料。1913年5月,第四次考察队在库车一带(包括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活动,次年3月回到柏林。第三次考察队由当时被任命为印度部主任的格伦威德尔任队长,其他队员有妙拉、勒柯克、波路托和巴路图斯。考察队雇用当地的密拉普为向导兼勤杂工。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月,勒柯克先到克孜尔石窟,从当地一户农家(主人名齐穆路)租得两间小土屋。同年2月26日,考察队到达克孜尔石窟,随即开始调查。调查由西向东进行。勒柯克和巴路图斯率领村民,挖掉堆积在石窟入口和窟内的沙土,找出塑像、木雕和抄写本,收集其他出土物品。波路托主要是测量石窟和描图,再就是拍照、显像印片。格伦威德尔记录了窟内的状况,用透明玻璃纸勾描了若干壁画的白描线图。他们对洞窟的形制、壁画的布局和内容、纹饰图案等,都作了详细的记录,并盗取了壁画精美之作。考察队配备切割壁画的技师巴路图斯,他们将割取的壁画和其他出土物品包装运回柏林。这次盗取的文物,尤以克孜尔第67、68窟的抄写本最为重要。
  第四次考察队仅有勒柯克和巴路图斯2人。他们在1913年7月1日到达克孜尔石窟,次日开始调查和切割壁画。巴路图斯将能攀登的石窟和窟形绘制成图,同时做了记载,写入日记。今克孜尔第175窟至第190窟即在此次调查中发现。这次考察队的主要工作就是割取壁画,其数量远远超过前一次。
  两次考察队割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共252块,总面积为328.07平方米,取自36个洞窟。
  1903年1月,日本净土真宗西本愿寺派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主持探险队到中国考察。同年4月15日,大谷探险队的渡边哲信和堀贤雄到库木吐拉石窟和克孜尔石窟调查。他们对克孜尔石窟约60个洞窟的调查作了记录,并拍摄照片。4月23日克孜尔地区发生地震,几处崖壁发生崩溃,他们丢失所有的记录和其他资料,仓皇逃离。1909年4月至5月,大谷探险队的桔瑞超、野村荣三郎组成的日本探险队,在库木吐拉、克孜尔对石窟进行发掘;1913年4月至5月,吉川小一郎等先后到克孜尔石窟活动。他们对一些洞窟进行测绘、拍照和编号,但工作十分粗疏。他们挖掘到一些汉文写经等文物,恶劣地在第224等窟切割取走壁画。
  1907年1月2日,受法国金石铭文与文艺学院和法国中亚考察委员会委派的法国东方学家罗·伯希和,在库木吐拉石窟和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活动,拍摄大量的壁画照片资料。回国后,其资料由他的学生韩百师整理发表。
  1906年,俄国的别列卓夫斯基兄弟二人,到库木吐拉石窟考察;1909至1910年、1914至1915年间,俄国的印度学家奥登堡先后两次到库木吐拉、克孜尔石窟活动,劫掠一些壁画和雕刻等艺术精品。
  1931年,斯文·赫定考察团成员在阿克苏发现一系列存有大量破碎的石头、手制陶器和小片灰烬的史前人类居住地,在库车的库木吐拉发现唐大历十六年三月及六月、七月的借钱契约及古书,现藏处不明。
  1988~1990年,对龟兹文化进行研究、著述的外国学者有法国的热拉·贝札尔,日本的宫治昭、上野昭夫,苏联的尤·斯·胡佳科夫等人。
  二、流失域外的珍贵文物
  阿克苏地区的文物在清末民国初期时,曾遭受各种外国探险队的盗劫、掠夺,大批龟兹文物流失域外,其中克孜尔石窟中流失域外的壁画在德国柏林、英国伦敦、印度新德里、韩国汉城等地均有保存,其中的大部分藏于柏林。在龟兹文物中,克孜尔石窟壁画流失居首位。据记载,藏于德国柏林的克孜尔石窟壁画77件,达300余平方米。
  (一)藏于德国柏林(何馆不明)25件克孜尔石窟壁画
  1.乐舞供养天特写之一。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东侧壁,纵61厘米,横185厘米。图中有6人:4男2女。其中2人舞蹈,2人伴奏。各天人都有项光,头部和胸前,均有许多装饰。
  2.乐舞供养天特写之二。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东侧壁,纵61厘米,横155厘米。图中有6人:4男2女。其中3人舞蹈,2人伴奏。舞者动作姿态各不相同,伴奏乐器也有多种。
  3.乐舞供养之一。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西侧壁,纵63厘米,横190厘米。此图为西侧壁乐舞供养壁画的左半部。图中右端的立佛(原在整列的正中)身旁有6个天人。其中的主舞者,头和胸部佩戴多种首饰,肩部有长帔巾,双手握花缆索。其两旁为奏乐和伴舞的天人,其中一女乐人弹奏超过人身长的大箜篌,另一女乐人吹奏特大的排箫。
  4.乐舞供养之二。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西侧壁,纵63厘米,横160厘米。此图为西侧壁乐舞供养壁画的右半部。主舞者(女)着绿色短袖紧身衣,双手持长带,翩翩起舞;其两旁为伴舞、伴奏者。
  5.佛传壁画之一。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西侧壁,纵75厘米,横178厘米。西侧壁乐舞供养画下方为3列共12幅佛传画。本图为第一列的左半部,共有2幅。一是《七步生莲》。此图有两个画面:右侧裸体的佛母摩耶夫人立在菩提树下,右手举起攀枝,身后站立一侍女,双手搀扶她的腰部和手臂。画面左半残去大部,图中一蹲跪的使女,正捧接从摩耶夫人右腋下生出的小释迦。第二个画面是裸体站立的释迦,按照佛传故事,释迦生下后就会走路,当时走了7步,第一脚印都长出一朵莲花。画面的下方残存5个脚印,表明描绘的是《七步生莲》。二是《四门出游》。释迦青少年时期常出宫到城内外游历寻访,看到民间的许多疾苦,诸如病老残衰等等。画面中左侧为释迦骑马出游,有两侍从伴随。右侧为释迦路遇的乞讨老人,卧地哀号的病人,以及死者出殡。
  6.佛传壁画之二。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西侧壁,纵75厘米,横175厘米。此为西侧壁连续佛传画中的2幅,左侧为《魔女诱佛》,右侧为《降魔成道》。《魔女诱佛》画面中坐在中间的是6年苦行瘦骨嶙峋的释迦,盘腿静坐,正在思虑。左侧裸体者为一妖艳的魔女,正扭臀摆腿,引诱释迦。释迦不为所动,且施展神威,使个个魔女当即变得老态龙钟,步履艰难,不得不相携离去。图中右侧3个白发老妪即为释迦用神力所变的魔女。《降魔成道》画面上佛的周围画众多天魔妖兵,怪兽魔女,他们正在兴妖作怪,妄图害佛,使佛不得成道。佛巍然不动,最后终于成道。画中的降魔只是渲染此种气氛,表明成道过程之艰巨。
  7.舞链飞天特写。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6窟主室穹窿顶,纵84厘米,横60厘米。因主室顶部为降起的穹窿形,壁画划分为16条窄扇面,此图为其中的2条,扇面背景画成孔雀屏尾状,并画出一根花羽毛。每条扇面各画一个向下飞翔的手持彩链的天人,天人裸体,有项光,身佩飘带。
  8.仙道王与王后。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3窟正壁,纵290厘米。画面较大,中心主题画和四周环绕多重纹饰占满正壁。主题画中心是一个国王坐于有靠背的高座上,其身后与座间有一箜篌,背景上部为宫殿式柱廊和房屋。国王面前有一手执飘带正在轻歌曼舞的女子。舞者身后有3个侍女,分别捧圆盘,执拂侍侯。国王脚下坐两女,各有一臂上扬,做出伴唱的姿态。王座另一侧上下各坐1男1女,身后各有一人为之剃度。画面描述的是胜音城仙道与王后月光的故事。
  9.长寿女听法。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4窟正壁。纵210厘米,横150厘米。此图原绘制于正壁三列佛说法图的第一、二列左侧。各说法图中人物位置交错,没有栏格界。图内上半部人物分属左右两幅说法图。但说法的佛像都只仅存少许身光。左侧两人是婆罗门,一人坐圆座,一人跪拜,都属左侧说法图。向右是一个托钵柱杖的婆罗门,仰头朝向佛,他身旁和身后是5个听法者。画面描述释迦牟尼向婆罗门说法的场面。图内下半部的说法图画面大体完整。中心部位是佛坐在方座上正在说法,画面左下方是一婆罗门手持金刚杵在听法。佛前横卧一裸女,戴耳环、花带及其他链饰。她身旁坐着一个裸上身的妇人,合掌向佛礼拜,妇人身后有3个侍女。还有一个散花天人。此幅画中横卧的裸女是已经死去的吉祥慧女,坐着的是她的姐姐长寿女。此画右侧的说法图仅保存佛一侧的听法者,画面上可以看到一个金刚力士和他身后的5个僧人,最上面还有一个散花飞天。
  10.少年释迦试艺。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主室西侧壁,纵71厘米,横82厘米。第110窟主室正壁和两侧壁共有连续的佛传画60幅。流失域外的此图为第16幅,描绘的则是少年释迦的刀术。图内右侧裸身的少年释迦,左手持刀鞘,右手握刀举过头顶,两腿微分立,准备向身旁的木桩砍去。另外两人也握刀准备砍另一木桩,两人分腿,一脚抬起,动作幅度大,面部表情显示十分用力,不如释迦那样泰然自若。
  11.龟兹国王与大臣像。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99窟西甬道内侧壁,纵113厘米,横94厘米。此图为西甬道内侧壁供养人的前3个,面向主室内的塑像。右侧第一人有双环项光,身份最高,是国王。跟随其后的两人是大臣。国王穿翻领长大衣,大衣为半袖,有肩盖,腰部系联珠带,下穿窄口裤和黑皮靴。左手所持物已残失,腰下持短刀和短剑,刀鞘宽大。身后佩长剑,仅可看见剑柄。两大臣服装及所佩剑均与国王有别。
  12.龟兹国王托提卡及王后像。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5窟主室前壁,纵94厘米,横68厘米。此图位于主室前壁门东侧下列。图的右侧是两个引荐僧,意在由这两名僧人引领供养人礼拜佛像。图的上端有横写的龟兹文供养人榜名,画中的供养人是龟兹国王托提卡和王后斯瓦杨普拉芭。国王穿翻领对襟长大衣,下穿裹腿裤和尖头靴。右手握短剑,左手持熏香举至胸前,身后佩带长剑,王前额为中分短发,后脑长发至颈部。头部圆光边沿呈向外放射状,顶端有圆珠。王后跟随国王身后,上身穿大翻领束腰短袖外套,下穿白底小花黑下摆拖地无褶裙,裙面花纹图案上下分为多列,各列均不相同。王后双手持长珠链,一手上举。额头有一团绒毛珠装饰,两侧有飘巾下垂至胸部。头后也有圆光,由两环组成。
  13.阿阇世王梦知佛涅槃。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5窟西甬道内侧壁,纵140厘米,横163厘米。阿阇世王在睡梦中遇到山崩地裂,得知释迦已死,痛不欲生。他的行雨大臣担心阿阇世王过度悲痛导致昏厥,于是采用暗示的手法报告,并安排了防止昏厥和促使苏醒的措施。此《佛传四相图》为龟兹壁画中独有的白描图,画艺精湛,堪称佳作。画面有三个情节:一是图的下面的少半部画有城堡、华盖、日月、海洋、妙高山,表示佛涅槃后,天地为之震动,华盖跌落,首都华氏城城墙崩塌。作为天地间支柱的妙高山断裂倒塌,日月衰落。二是图的左上是行雨大世王及王后讲述佛涅槃时的情况。图中间坐阿阇世王,其右侧的裸体妇人是王后,左侧深色皮肤的是近臣行雨,阿阇世王讲述佛之涅槃。三是图的右上角是大臣行雨双手持白色画布,上画佛一生的主要经历,即诞生、成道、初转法轮和涅槃,大臣行雨按画面依次叙述,以暗示佛已涅槃。为防止王发生意外,大臣行雨准备8个大瓮,瓮中盛有不同的香液,以便国王沐浴后能从昏橛中苏醒。此壁画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中。
  14.争分佛舍利。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5窟西甬道内侧壁,纵163厘米,横196厘米。第205窟是龟兹国王托提卡捐资修建的。此画上半部正中所缺部分画的是婆罗门,在1903年时被日本考察队剥去,其余部分为德国考察队挖走。画面描绘佛涅槃木并火化后,印度地区8个国家派兵前来索取佛舍利,以便带回本国建塔供奉的情景。图内中列横贯左右为拘尸城城墙,下部正中城门,近处为拘尸城外。8国兵将耀武扬威,要争夺佛舍利。图内上方为一婆罗门手捧舍利罐,正调解8国的纷争,主张将佛舍利平均分之。两旁为8国代表,每人都捧一个舍利盒,表明已各得一份。图中舍利盒为龟兹古代当地的样式。
  15.焚化佛遗体。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5窟后室前壁,纵148厘米,横200厘米,第205窟后室正壁为佛涅槃像。此幅壁画位于佛涅槃画对面,即中心柱后壁上,描绘焚化佛遗体的情况。画面描绘佛遗体置于龙棺内,棺面刻满了花纹,棺下堆放了数十个牛头,火焰已经燃起。棺头站立着佛的大弟子阿难,双手托起棺盖,端详着佛肃穆的面容。其他僧徒与天人,有的合掌敬礼默哀,有的跪地嚎啕大哭,有的向佛体撒放香花,整个画面显示出肃穆悲壮的气氛。
  16.净饭王及王后听法。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主室西侧壁,纵100厘米,横100厘米。1906年德国考察队发掘第206窟时,剥走此画。释迦成道后4年,其父年已90有余,暮年净饭王十分想念儿子释迦,于是派人送信,要释迦回乡。释迦多年未曾回家,于是就匆匆带领徒众回故里迦毗罗卫。释迦在家乡为父王说法,使父王安心立命;又强使沉迷于酒色的弟弟(异母)难陀出家为僧。此画描绘与此相关的情景。画图中佛前坐着净饭王及王后,他们面前亲吻佛足的是释迦族人,身后是持剑的卫士和撑伞的侍从,上端是弹琵琶和吹排箫的乐神。画图中右侧为净饭王将象征王位的王冠交给一跪着的人,表示王位将传给他。其身后是佛的早期弟子舍利弗和大目健连,最后为三眼帝释天和天人。
  17.难陀出家。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主室西侧壁,纵100厘米,横100厘米。此画紧接净饭王及王后听法之后,描绘释迦的异母弟难陀出家的情形。画面背景有拱形窗的高大建筑,表明事情发生在迦毗罗卫城的王宫中。画中合掌跪在佛面前的为难陀,其身旁同样合掌跪地的是难陀所宠幸的爱姬,作天人相,他们身后则有两名侍女向佛礼拜,最后是两名侍从。佛的另一侧坐着身穿全副铠甲的金刚力士,手中握着金刚杵。他身后为弟子舍利弗和大目健连,上方是三眼帝释天和天人。
  18.为释迦族女说法。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主室西侧壁,纵103厘米,横102厘米。这幅图描绘的是耶输陀罗及释迦族女听法的场面。图内佛面前的耶输陀罗身穿薄纱衣,合掌敬礼。另有释迦族的5个妇女捧盘向佛供奉鲜花,上端右侧为两个翩翩起舞的天女;上端左侧为两个弹奏琵琶的天人。
  19.迦利龙王与王后听法。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主室西侧壁,纵100厘米,横112厘米。佛座前置16条腿的小供桌,上面摆满鲜花。佛前听法的是龙王及王后,头光后的3条蛇和云气表明其身份。他们坐在圆形的绿色水池中,池中冒出一条大蛇,蛇头上长出一棵树。龙王夫妇身后是姬妾捧盘供奉鲜花,再后是天人,其中一人正弹奏琵琶。佛的另一侧坐着一个大胡子金刚,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执佛尘牛尾,他身后是3个僧人,其中一僧,一手上扬。最上面是三眼帝释天。
  20.亿耳遇饿鬼本生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2窟东侧壁,纵71厘米,横494厘米。此图为富家子亿耳遇饿鬼故事的连环画。
  21.弥兰入银城铁城故事。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2窟西侧壁,纵91厘米,横450厘米。此图描绘弥兰入银城铁城的因果报应故事。
  22.第一次结集。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出西甬道内侧壁,纵234厘米,横264厘米。此图描绘佛涅槃后不久500高僧汇编释迦生前阐述的佛教教义和戒律的情景(后来称第一次结集)。画图分左右两个场面。左侧描绘的情节在先,为第一个场面。画面正中坐于高座的为佛的大弟子大迦叶,他在讲述两件事,分别画在大迦叶的上下方。上方表现的是,佛涅槃时大迦叶带领500僧众正在外地,听到佛涅槃消息后,立即日夜兼程赶到拘尸城。画中左上角在空中飞翔的僧人为大迦叶,其前正在飞翔的两僧人表示五面僧。下方表现的是大迦叶认为佛的贴身侍者阿难不得参与结集佛说,因为阿难触犯过戒律。此时有不少高僧为弟子阿难求情,恳请允许阿难参与结集。画内右侧第三弟子在为阿难说情。高座下阿难双腿跪地叩拜。此图的右侧为第二个场面,阿难坐于高座上,口述他随侍佛多年所聆听的教诲。其前两侧是参与结集的500僧和八上座。
  23.焚棺与举哀。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后室前壁与券顶,纵397厘米,横346厘米。此图切割盗走时呈弯曲面,修复壁画时将其展平。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存在柏林的原画已没有这么大了。此图下半部为焚棺,佛遗体置于一龙棺中,棺盖为两坡屋面形,前后档板分别雕有龙头、龙尾、棺两端各跪一天人,头端天人举华盖,尾端天人捧供盘。棺前左侧一僧合掌礼拜,右侧一僧着绿色长衣,双手高举,嚎啕大哭。棺头方向有两僧和一天人,尾端有二天人,似在向棺上浇油,棺上绘有熊熊火焰,以示焚棺火化,接着向上为栏,状似印度早期佛塔之栏,栏内为举哀男女信士,共画11人,均为印度各邦的王公贵族,装束各异。其中有3个男子悲痛欲绝,用刀割划自己的额头或胸脯。画面上端为一列三天人,正在散花和奏乐。画中举哀弟子痛悼形象各不一样。
  24.佛遗体焚化。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0窟后室正壁,纵264厘米,横445厘米。此图内容简略,将佛涅槃和火化合并为一个场面。佛临终前到达拘尸城,在城外一处沙罗树下铺床卧下。图中画出两棵沙罗树。佛涅槃后要火化遗体,但因弟子大迦叶不在场,木柴怎么也点不着,后来大迦叶终于从外地赶来,向佛遗体礼拜后,木柴立即自燃起火。画内老僧大迦叶跪在佛足一侧,双手托摸佛的双脚,佛体冒出火焰。佛左手的拇指和食指间画出了缦绸(佛籍中提及的佛有特别的身体开关,即“三十二相”之一)。
  25.度乐神善爱犍闼婆王。出自克孜尔石窟何窟不明,德国考察队将此画记在第7窟,但第7窟这一题材的壁画至今存有。此画为某窟西壁壁画局部,纵210厘米,横130厘米。此画描绘佛度化乐神善爱的故事。原来乐神善爱自恃演技高超,常常傲慢无理。佛临终前化作一乐神去天宫见善爱,与之比赛演奏箜篌,技艺远胜善爱,然后佛现出本形,善爱深自悔过。于是礼佛听法,归依佛教,成为居士。因右侧弹箜篌者为善爱,左侧白肤色者则为教化成的乐神。画内2个人物刻画细微,表情生动,为少有的佳作。
  (二)藏于德国柏林印度美术馆52件克孜尔石窟壁画
  1.伏钵塔和僧列图及窟顶图案。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窟左廊内侧壁,纵195厘米,横196厘米。
  2.伏钵塔。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窟通廊外侧壁,纵148厘米,横216厘米。此画所绘的塔由基坛、塔身及相轮三部分组成。最下面的为基坛,方形石板从上依次束腰形地重叠成4层,其上为塔身。塔身内绘有舍利容器及佛坐像(大部分已脱落)。塔中舍利容器的形状与谷内区第92窟南出土的舍利容器相同,其高度与直径的比几乎是1∶1。相轮从下面依次通过露盘、伏钵、塔刹伸向上面,塔顶的两面幡似在飘摇。此塔不同于印度中部的塔,而与阿富汗东部到巴基斯坦北部所遗留的坎弟晚期的方座塔有许多共同点。
  塔柱壁画排列的僧侣们,画得比较简单,衣着种类和手势均不一样。排第一位的僧提着灯。列像的上方记着各个僧人的名字,白底上横着写成一条带状。据记载,记在白纸上的僧人的名字本世纪初尚能读出,但壁画被运到德国后,名字几乎都剥落了。
  舍利容器的上方所绘的菱形图案,如菱形山岳图的简化式样。绘在通廊的伏特天井,画图向内侧弯曲,而在博物馆,已被弄平伸展。
  3.供养者列像。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窟,纵150.5厘米,横208厘米。此为绘在右廊内侧壁后部的整个壁面。
  4个供养者中,最左的一人脚下跪着一个两手捧花盘的仆人(已脱落)。4个人都分开两脚,以脚尖站立,头略低,皮肤的颜色都是白的。除靠左边第二个人的头发为白色外,其余3人的头发都是红色。前流海剪短,从中间分开梳。其他部分的头发梳成长的,绕到后面结起来。4人的手姿都不同。脸有圆有稍长的,眼的位置接近鼻和嘴,双眼皮。鼻梁高挺,留着小而跳跃的八字胡须。4人均穿右前长过膝的上衣,襟大大地翻折。上衣镶着有花样的边。内衣是齐发际的圆领,中央可见到针脚。裤子的下摆越下越窄,脚穿皮鞋。4人的左腹部均佩长剑,左腰上斜吊着中型的刀。4个供养者均无头光。
  4.八王分舍利。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窟后廊前壁,纵210厘米,横306厘米。此画占据后廊前壁的整个壁面。为克孜尔石窟中分舍利画面最大的一个。画面分上下二段。下段以城壁为背景,中央配以城门。城门前以城门为中心左右对称各画有3个戴盔甲的兵将。城门左右两侧各画1个似为首领的人,那威风堂堂横坐在军象背上的定是将军,跟随他的士兵骑着军马,但仅画一匹。士兵们挥着形状各不相同的小旗,两位将军伸出右手。
  上段的画面都用城墙围了起来,表示图中的所有人物都在城内。画面中央的城门上盘腿坐一婆罗门,双手捧壶。婆罗门两侧各6人分别排成前后两列坐着,均有头光。前排6人都拿着尖盖的圆形舍利容器。后排6人,各有一人两手拿舍利容器,其他4人中有3人合掌礼拜,1人拿盘散花。
  5.善爱犍闼婆王归佛像。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3窟后廊左壁。纵210厘米,横130厘米。德国人把此画记录在第7窟,但今第7窟有与此画相同内容的画。而第13窟后廊左壁被剥落壁画后的画面面积即与此画面积相同,故推测在第13窟。
  此壁画描绘男女两人,衣服、装饰品均细微描绘。向前左侧是天神,重心在右脚,倾斜身体,脸朝着身旁弹箜篌的女子,左肘放在其肩上做着手势在讲话。女的靠着男的双脚交叉而立,向着男方把箜篌夹在腋下用双手弹奏。两人背后画有大的树冠,树叶以散落花瓣和珠宝表示。
  6.立佛。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3窟左廊外侧壁,纵86厘米,横157厘米。此立佛图与第17窟所画同种佛画相似。克孜尔石窟内此种佛画仅有两例。
  佛站在扁平的椭圆形台座上,其身光和头光都较大。头光有两层,外圆和内圆间画着8个小坐佛,其间用S字状的线连接着。身光的内侧画着内外两层小佛,其内侧有左右各5坐小佛,外侧有左右各7坐小佛,其脸都稍朝外。
  佛颈上闪着小珠颈链,胸口水平地绘着宽的带状花纹。下面横排着5个小坐像,其下面又是宽的带状花纹,接着在下面又1画4个人。中间的一位坐着高座,左侧两人及右侧的一人均跪着。4人都带头光,他们的背后画着宫殿;他们的下面又有4个带头光的人横排成一列。
  其大腿的正面画着一个脸稍向内侧跪的人,由椭圆形的卷云纹围着。左大腿旁的脸稍向内,交叉两脚站立的人也绘在卷云纹的环中。膝上画着圆形花纹,左右小腿上的卷云纹环中各画着一个脸稍朝内侧的人。小腿间可看出一个瘦小的人物。
  左上膝的上部绘有蹲着的人,下面卷云纹环中的人也为蹲姿。肘上画有圆形花纹。右上膊所画人物的姿势几乎与左侧相同。
  立佛的背景上撒满了小花和珠宝,右脚边盘腿坐着一个僧人在礼拜。
  7.立佛像板绘。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7窟上方窟,纵46.3厘米。此板绘发现于婆罗谜文书籍的抄写本上。出板绘的石窟已毁坏。另外出土的两幅板绘都比此板绘小。
  板绘上的佛身材魁梧,站在椭圆形的莲花座上,头稍倾向右前方,左手举至齐眉处,右手在胸口捧着钵。左手的食指和中指间缠着缦网,腰稍偏向一边。长及小腿的偏袒缠在右肩上。上衣有两层。长衣下穿裙,有头光和身光。
  板绘上方横写着一行龟兹文题记。
  8.佛传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窟顶,纵34厘米,横30.7厘米。此画虽与菱形因缘图排在一起,但不同于因缘画。佛不坐在台座,而是盘坐在龙船上。龙张大嘴浮在水面,龙船的船头有个穿短裤、颈和胸前系着带子的人,左手前伸,掌心向下,右手上举而立。佛的头上画有6角形的花盖。此画描绘的是佛从王舍城过恒河去毗舍离的途中,因风强浪大而驾龙腾上天空越过恒河的故事。
  9.太子本生。出自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窟顶右侧,纵30厘米,横27厘米。
  画面右侧有个半裸的菩萨跪在住家的门口,其前面站着两个赤裸的孩子。这两个孩子的手均用绳捆绑起来。菩萨将绳头交给画面左侧的婆罗门。瘦瘦的婆罗门伸出两手,接过菩萨递来的绳头。此画描绘的是太子将两个孩子施舍给婆罗门的场面。
  10.本生故事。出自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主室窟顶右侧,纵30厘米,横25.5厘米。
  画面左侧,两手抱裹着白布的婴儿的妇女跪在地上。似在向站在面前的菩萨乞讨什么。菩萨左手撑腰而站,头向上,右手握着剑举至齐颈处。
  11.大迦叶头部。出自克孜尔石窟第60窟上方窟后廊内壁右,纵46.5厘米,横71厘米。
  画面描绘的是跪在涅槃佛脚前的大迦叶。大迦叶以沙罗双树的树冠为背景,树叶上的花都绘有花萼和花蕊。大迦叶的头发和胡须为蓝色。左腕上可见灰、白、黑及绿等颜色的百衲衣。
  12.壮士头部。出自克孜尔石窟第60窟上方窟后廊内壁左,高59厘米。
  壮士的眉连着额头的皱纹,显出悲哀的神情。头上戴有三珠冠,冠的左右各有随风飘动的两个白细的统带。头光上有白色的花边,内涂蓝色。颈上戴着联珠首饰,从肩到腕都画着花纹,背景为树冠。
  13.联珠鸭纹图案。出自克孜尔石窟第60窟主室左壁下部,纵52厘米,横110厘米。
  此图是横向连接的联珠纹图案之二。联珠的环中都画着一只头扭向一边而站的鸭子,相邻的一对联珠环中的鸭子相互看着。现存的5只鸭从胸部到腹部所画的图案为横格、竖格、鱼鳞等各不相同。颈的上部结着丝带,下部配以联珠纹,而垂珠从嘴里叼着的联珠纹的丝带环中挂上。每个大联珠环和环之间由小联珠环联着。大联珠环的上下两处有小的半圆形联珠,大联珠环的外侧空间配以三朵花的图案。现存此图的颜色状况较差,只有黑色还是原来颜色。
  14.伎乐天。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7窟后廊右壁。
  此图位于后廊佛涅槃像脚部的侧壁。画面左侧的一个天人浮游在空中,右手捧着放满鲜花的盘,左手将盘中的花撒在空中。其右下方还有一天人在空中舞蹈。
  15.伎乐天和金刚神。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7窟后廊内壁,横166厘米。
  画面左端为左手拿金刚杵的伎乐天,向着佛的头部飞翔。随着金刚神的伎乐天两手包着阮咸在弹奏。画面右端为跳着舞蹈向着与大家相同方向飞翔。
  16.金刚神。出自克孜尔石窟第77窟主室右侧,纵57厘米,横40厘米。
  此图位于主室右壁的佛游行讲经图的左下角。图的左端可见佛的右腿和台座。画中的人物坐在竹席上,看着佛举右腕握着拂尘,左手在胸前握着金刚杵。头上戴有似鸟的双翼展开的冠,长长的头发将它卷住,画着头光。此为听法的金刚神。金神神的眼前画有两只鹰:一只卧地,一只飞下。
  17.仙道后与王后。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3窟主室正壁,高290厘米。
  画面较大,环绕中心主题画和周围的数层装饰花样占据整个正壁,其左右两侧的花纹延伸至侧壁。主题画中心为国王,坐在靠椅宽大的高座上。国王后面和靠椅间置放箜篌。背景的上端可见宫殿式的柱廊、房子。国王的面前有拿着飘带轻歌曼舞的女子,后面有3个手拿圆盘和拂尘的侍女。国王的脚下坐着两个女子,各举一只手在伴唱。王座右侧的上下坐着出家的男女各一人,后面的人正在给他们剃发。
  18.佛传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主室左壁。纵74厘米,横294厘米。
  此窟主室的正壁和左右两侧共有60幅佛传画。本图4幅位于靠近左壁入口的上部。
  向前靠右第一幅的中央,一妇女横卧在床上,双腿微曲,右手撑着头。有头光,全身缠有衣服,只在帔巾和身体上描有花纹的小装饰带。画面的两侧各有一个侍女,衣饰与卧女几乎相同。背景为宫殿。妇女的上方为飞下来的白象。此图表示托胎灵梦或乘象入胎。
  第二幅的中央坐着国王,其左边坐着夫人,右边是坐在高座上的婆罗门。中间坐的是净饭王,旁边的妇人是摩耶夫人,婆罗门即阿师陀仙人。此图是仙人释梦(阿师陀占相)。
  第三幅的中央有个妇人,两足交叉,右手举上,有头光,没穿衣,背后有树冠。妇人左侧的侍女两手抱着妇人的腰。画面右侧的侍女则两手捧盘而立。妇人的前下方跪着一个上身半裸的男侍,朝着妇人。男侍的头前方和妇人腋下间的壁画已脱落。画的当是妇人右腋出生的婴儿。画面右上角画的是小马正在吸母马的奶,下面是母象和小象。此为树下诞生图。
  第四幅画有两个场面,左侧的画面较大,画有两个跪着的龙王,头上各有8条龙和装了水的杯。龙王让裸体少年的一双脚分别站在两手上,少年直立在空中(身体周围的壁画已脱落)。右侧下部仍站着赤裸的少年,头光已脱落,右手举至胸前,分开两脚正在行走。上方有天人飞来,有头光,手捧花盘,另一只手正在散花。此为自行七步和香水沐浴(二龙灌顶)图。
  19.佛传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84窟主室正壁和右壁,纵326厘米,横435厘米。此图大部分在正壁,其余在与正壁相连的右壁上,从左至右分4段共15幅。
  第一段第一图,向着画面的左侧有3个婆罗门:一个坐在高座上;一人跪着叩头,两手触及佛脚;另一个手掌上置钵,拄着拐杖,向着相反方向。另有5个听法者。此图为佛会见婆罗门。第二图从第二个佛的左上角的金刚力士到佛后方上角的听法僧。佛的立像只残留身光的外缘和两脚。第三图从第三个佛的背后下角的金刚力士到佛面前有4个人。主要听法者是国王,两手合掌礼拜,背后有两个侍从。佛背后的金刚力士手拿金刚杵和拂尘。第四图画面除立佛外其它都保存得较好,人物也较多。听法者的冠上一律是方棱形的如意宝珠,与其他石窟中的三珠宝冠明显不同。
  第二段第一图的左端开始与右侧第二图的界限较清楚。从人物脸向可知,朝着佛的人属第一图。此讲经图的主要听法者在佛的面前,即画面右侧。图中一个裸女横卧在地,其上方半裸上身的妇人恭恭敬敬地坐着合掌。其身旁有3个侍女,最上面的为散花的天人。横卧在地的裸女为死亡的吉祥慧女,坐着的妇人即是其姐长寿女。第二图保存较差,但佛和头光、身光的大部分都保存着。右侧有金刚力士、5个僧人及散花的飞天。第三图中佛的两侧各自形成一个场面。左侧有两个人在削发出家,其后面是手拿拂尘的僧人,头上似有发髻。上有两位天人。右前面有一个手持钵的僧人,正在背佛离去。前面的2个沙弥与僧人言语,上端排着天人。此图为释迦亲族即弟难陀的场面。第四图在右壁,佛坐在高座上朝着画面右侧,背后是金刚力士。高处头上放着龙的一个是青年婆罗门,正在听佛经。画面右前方的也是青年婆罗门,左手拿水瓶。后面有两个年轻人,上面是散花的天人。第五图只保存佛光背上的花盖和一位听经者。
  第三段第一图的上部残留少许,仅见佛的头光、天人的上半身。第二图有立佛的头部,背后是散花的天人,佛的面前有两个僧人和两个俗人。第三图所画立佛,其脸面向左边的青年,并握着他的手腕。上面有两个散花的天人,背后的天空有圆光,中间有个青年。此图描绘青年述说身世,从此归依佛法。第四图分左右两侧:左侧有个佛坐在窟中。窟外的左上方是梵天王,右上方是散花的天人。佛前跪着一个僧人。右侧的画,有个开着的门,门上有男女各一人。女的掌上持钵,往走向门的青年僧侣身上散花。与青年僧侣相对的是稍年长一点的人物,伸手阻止青年僧侣入门。这时一只狗正从门中出来,咬着青年僧侣。第五图在右壁,佛站在莲花座上,后面有金刚力士。力士上面是僧侣。佛前站着一个手拿拂尘的僧侣。上方画着月亮和星星。地上有人的尸骨,木桩上绑着小沙弥。第六图有佛身光的一部分。佛伸右手拉着一个沙弥的手。上边有散花的天人。
  第四段是余下的正壁右下角的一部分,画的是宫中的妃嫔。一女赤裸着坐在高座上,中央坐着国王。其背后有侍从,前面有捧盘而跪的女子。
  20.降魔成道。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10窟主室正壁上部。纵140厘米,横约200厘米。此图为克孜尔石窟群中画幅最大内容最丰富的降魔图。此图原在主室正壁上部的半圆拱形壁面上,左下方受到一点损坏。德国人割取而于柏林保存的降魔图已不足原图的二分之一。
  画的中心是坐佛。降魔分成3个场面,位于壁面的左右下方。右边的是第一个场面:魔王率领群魔,想以刀和箭杀掉佛。接着左边的是:魔王坐着指挥牛头马面的魔群杀佛迁都。第二个场面:魔王穿上铠甲,其6臂,一对在肩口向上伸,另一对放在膝上,余下的双臂稍下一点。佛座前魔群降伏是第三个场面:可见横倒在地上举着两脚的魔王,后面的魔鬼左手抱着魔王的腰,正从地上抱起。
  画面右侧有几个魔鬼。坐在地上靠近魔王的妖怪有3只眼和圆耳朵,披头散发,拿在手里的弓箭是魔王拿的弓箭。这妖怪的上面还有3个双层脸的魔鬼,脸上有五只眼睛、两个鼻子、尖尖的耳朵和突出的牙齿。魔鬼们的头上都以装饰的带状布扎着。
  21.本生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14窟主室窟顶右侧,高236厘米。
  (1)图中人物是消瘦的苦行僧。留着长发,头上结着高髻,坐在修行的草屋内。草屋后有树冠,内有榻座。苦行僧手拿细长颈的小瓶,面对着四兽:蛇、鹿、鸟、鸽。此图为比丘精进力本生。
  (2)图中一人坐在6角形的城内。其头上有绿色圆形,其正面有城门。此为商主慈者本生。
  (3)、(4)为两幅菱格画构成一个睒子本生故事。(3)的左上部有个骑马射箭的人,右下部有个在池边打水的人,箭射中其胸部。(4)画的是草屋,中间坐着两个男女老人。在克孜尔石窟群中,以两个相邻的菱形画表现一个本生故事的构图,仅此一例。
  (5)半菱形中有个想往高处攀登的长角山羊,背靠背地站着。
  (6)菱形格内画着一棵树,一只沙漠小羚羊,朝树站着。
  (7)两只猴。一只猴端坐在垫子上神秘地思维,另一只猴在一旁似在逗闹。
  (8)一只大猴用手抓住左边的棕榈树,后脚跨在菱形的山上构成一座桥,其身体横在画面中央,两只小猴正从其身上过河。此为猴王本生故事。
  (9)图左边的妇人面朝外侧,肩负小孩。小孩向着后面,右侧的人不停地眺望着妇人,右手握的剑正欲砍下。此为善生太子本生。
  (10)画面中央站着菩萨,脚下像是胶粘后叠成的布。背后画着火焰的光,两胁分别有蛇。此为昙摩钳太子本生。
  (11)图的下方是盘卷成扁平S形的两条龙,张开凶猛的大嘴。龙身上一位商人赶着两头家畜。此为马璧龙王本生。
  (12)一婆罗门坐在草屋内,眼前有一只猴(画着猴的一小部分被遗留在克孜尔石窟的原位)。此为婆罗门本生。
  (13)三眼夜叉坐在宝座上,两手抓住裸体小孩似在吃掉。前面跪着的男女正向夜叉求饶。此为修楼婆王本生。
  (14)一苦行僧坐在画面中央。上半身仅穿帔巾,肩和腕处的飘带随风飘动。前面是水池,后面是树,一对小孔雀在玩耍。苦行僧的头上有个小雀巢,中间有两只刚孵出来的雏鸟。此为比喻的僧伽罗刹顶鸟不动。
  (15)、(16)、(17)图是分别附在(14)图菱形图上的半菱形图,当属(14)图的附属部分。(15)图绘胸口白色的小羚羊面朝苦行僧。(16)图中有棵树,树上有两只长尾锦鸡。(17)图中的小猴跪着后脚,都朝着苦行僧。
  (18)半菱形中画着两只猴,一只向左跪,在寻觅,另一只坐在地上,用手抓着自己的尾巴正在向左跳跃。
  22.菩萨。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正壁左廊入口上部。
  此图位于正壁礼佛画面的左上角,与右廓入口上端的菩萨对称。菩萨呈思惟状,身上装饰较多,头戴五珠冠,头后有飘带和流苏。戴大耳环,颈上挂7层首饰和有花纹的丝带,手腕上有刻文,腰穿薄薄的下裳,脚穿有花纹的凉鞋。菩萨坐在竹编的高座上,背后有两层圆光的花树。
  23.菩萨。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正壁右廊入口上端。
  菩萨的脸朝着安放在正壁龛中的佛塑像,右脚置于左膝上。右手托着颊,左手撑腰在思考。背后画两层圆光和花树,背景为天空和香花。金翅鸟叼着蛇。站脚前方。图下方的礼佛者有坐姿和拜跪的姿势。
  24.立佛。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右壁。
  第123窟主室右壁的整个壁面均画立佛讲经图。此图的中心是立佛,右手举到胸前,左手垂在身旁。背后是椭圆形的全身光,无头光。光背中环绕地画有四五层小立佛。小立佛站在圆座上,除两层背光、环光外,还有升腾的火焰纹。身光的两侧是听经的僧俗弟子,画面的左侧是僧侣,前后成4排共8人,见有沙弥和老僧侣。右侧是菩萨和俗人。前排2位捧着花在散花;第二排一人在合掌礼拜,另一人在舞蹈;排在最后的两位是菩萨,其中一位手拿拂尘。
  25.讲经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前壁。
  此图上端无界限地绘有3幅讲经图,各图的构成几乎一样。中央是坐佛,呈不同的坐姿。坐佛两侧是听经的人群。门口左右两侧也分别画着立佛像。门左侧的立佛左手托钵,头光中环绕着八九身小坐佛,全身光中围绕着小立佛,下端是小坐佛。全身光仅留一侧。头光及全身光的边缘有叼着花环的九鸠。画面背景是天空和香花。门右侧是立佛像,佛身几乎脱落不能认出。此画的背景是香花和如意珠。
  26.佛和菩萨立像。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主室窟顶。
  立佛都有身光和头光,两脚各踏在莲花上。莲花由一个天人捧着,佛的头光上还有开着带萼的莲花。菩萨也有头光和身光,但各菩萨的姿态不同。菩萨踏的莲花也与佛不同,由夜叉捧着。夜叉长发长须,耳朵尖尖。菩萨的头光上也有带萼的莲花。
  27.伎乐天。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左廊天井。
  此图位于通廓和后廓天井,原图弯曲,后为博物馆将画拉平固定。
  此图画面先是重叠组合的平顶山岳图案,取代其它窟常见的菱形山格图案。图中有吹横笛的伎乐天和散花天。
  28.伎乐和七件宝。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23窟后廊天井。
  本图画面依次是:伎乐天、七宝(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主兵宝)的展现,吹排箫的伎乐天。右廓绘有歌舞的伎乐天和弹琶琶的伎乐天。
  29.佛传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1窟主室左壁,长250厘米。
  此图共有3幅,位于左壁下段,向前左侧和中央图的上缘稍有缺损。
  左第一图:佛身光的上端是合掌礼拜姿势的帝释天和梵天王,两手放在身光的边缘。佛右侧有天王,背后是伎乐天,佛的台座前有鹦鹉。佛左侧的图是主要场面,佛朝着这边。最前边是跪着一只脚礼拜的僧侣,后面是蓝皮肤的僧侣,两手把棒挥到头上像要打前面的僧侣。两个僧侣间有房屋,见有门窗。中列是两个夜叉,其中一人蓝皮肤。后列是伎乐天,一人弹琵琶,一个吹排箫。
  第二图,正面上方是帝释天和梵天王,但大部分已丢失。佛的左正面的圆高座上坐着裸体女性,作讲故事的姿态。背后自下至上有3位侍女,最下面的跪着捧盘,中间的弹琵琶,上面的是褐色皮肤的侍女。裸体女性上面是两位僧侣,正在与裸女畅谈,最上面是天人,佛的右边有相同的裸女和横拿箜篌的侍女。这两人的前方下端左右分别有侍女,其中一人捧盘,另一人吹笛。裸女背后有弹琵琶的侍女,拿花盖的红皮肤侍女及老妇人。后列是伎乐天,但大部分已遗失。
  第三图,佛的正上面是帝释天和梵天王。佛的右手指上清楚地画有缦网。佛右手前跪着僧侣,僧侣上方是蓝皮肤的六臂夜叉。左侧的夜叉与一女相互拥抱着坐在神牛背上。佛的右下角是披头散发耳朵突出的夜叉,手拉小孩站在水池中。六臂夜叉的背后有两位天王、国王及天人。佛的左中是两位天人,后列是伎乐天,一人弹琵琶,一人吹排箫。坐在神牛背上的是昆摩夜叉和大自在天,站在水中的是名叫林主的吃人夜叉。
  30.佛传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1窟主室右壁,纵145厘米,横253厘米。
  此图分上下两段,其间有界限;左右无界限。此图共4幅,其中第三幅最完整,第四幅在脱落。
  第一图为上左图。佛前第一排是国王和王后,其下角是捧着果盘的侍女,佛脚下有少年。国王和王后的背后有4个王家侍从。紧挨佛的侍从高举花盖,其后的侍女两手捧着宝冠。国王头后是两手持剑的护卫,王后背后的侍从手拿短笛。最后排着3个天人,均有头光。后排另列有天人。此讲经图描绘鞋匠在宫中饮酒的故事。
  第二图为上右图。国王和王后坐在佛前高座上。佛的脚上一个少年跪着,手拿喇叭形的布袋。国王的身后是两个随从,其中的老妇人手拿剑,另一侍女高举花盖。后排是天人,都有天光。
  第三图为下左图。佛朝右边,听法者中有4个夜叉头目,还有几个怪人。后排是天人。
  第四图为下右图。现存佛身右侧的听经者。主要的听经者原来画于佛的左侧,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丢失了。现存听经者的前排,佛的旁边也有个没穿衣的妇人,横向后面的5个人是她的侍女。最前面的是跪着捧礼盘的侍女,后面是弹琵琶的侍女,背后的3个人中1人唱歌,两个奏乐器。后排的3个天人分别在吹箫、散花、唱歌。此图缺损部分是两个未穿衣的妇人。
  31.本生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4窟主室侧壁下端。原资料记载此画在第206窟,但第206窟道廊侧壁上的壁画如今尚在。以图大小和画风判断,此图为第184窟主室侧壁下端的本生故事画。此图共有本生故事画18幅,从左到右顺述为:
  (1)中央坐着国王,面向他的左侧是一个妇人,右侧是婆罗门。婆罗门的左肩上披着兽皮。国王两手举至肩,手握布头似的东西,向上舞。描绘郁多罗仙人的故事。
  (2)中央坐着国王,其脚斜伸。向前左侧是王后。右侧国王头光上的一人左手按着国王的下颚,右手持针正在取国王的眼睛。此为快目王施眼本生。
  (3)国王和王后并排坐在高座上。面向国王右侧的是婆罗门。国王左手抓着左脚的踝骨拿到高座上,右手持刀正要截断下膝和踝骨。此为虚空王施脚本生。
  (4)图中央站着国王,眼前的3脚大鼎点着火。国王的两侧坐着婆罗门。此图为虔阇尼婆梨王挖身上的肉熬油点千灯的本生故事。
  (5)国王和王后并排坐在高座上。眼看跪着侍从,两手捧着盘,上面正横躺着一只鸟。此为雁王本生故事。
  (6)面向图右侧的人在山林茅庐中,两手前伸,面前的国王挥剑要砍下其双手。此为羼提波梨仙忍辱修行砍双手的本生故事。
  (7)图中央的床上横躺一人,身体两侧有厚厚的木板,用两根横带绑着。板上有黑白两人,此为慕魄太子本生故事。
  (8)一妇人向前右侧跪着,丰满的双乳下垂。妇人右手握刀正割下乳房。面前有幼儿和妇女。左侧是一位国王坐在王座。此为银色女施舍双乳本生。
  (9)国王和王后坐在高座上,国王的一边另有一人,此人眼前有个跪着的象。此为大光明王本生。克孜尔石窟发现的古龟兹语抄本《贤愚经》十卷第四十二品中有此题材。
  (10)画面中央右侧坐一国王,国王面前有两人,前面一人跪地,秃头,腹部和两腕发肿,后面是随从。此为国王给病人施药或自己肉的本生故事。
  (11)画面中央的绿发黑肤夜叉坐在王座上。盘腿而生,两手紧抓幼儿的身体,似要吞吃掉。前面两侧的国王和王后跪着合掌在向夜叉礼拜。此为修楼婆王将爱妻和孩子献夜叉供养听经的故事。
  (12)面向图右侧的是国王。其头发被连接在树干上。跪着的是国王的臣下,两手托盘,盘中是呈各种颜色的玉制人面。左侧是婆罗门,两手高高举剑,正要砍下国王的头。此为目光王施头本生故事。
  (13)面向图左茅庐前坐着的是菩萨,面前的两个幼儿靠在菩萨身上,右侧是婆罗门,面相丑陋,背景是树林。此为太子舍儿本生故事。
  (14)图中央坐着菩萨,其苦行僧的装束,两脚左右分开,放开大拇指。两侧各有两个夜叉,披头散发,呈合掌礼拜的姿势。此为慈力王施血的本生故事。
  (15)图中央的菩萨举双手而站,其双手已点燃。左边是骑驴的商人,驴背上载着货物,左端是悬崖,背景色暗。此为萨薄燃臂的故事。
  (16)现存左侧三分之一的下半部。菩萨拿盘在给跪着的病人食物。右边可见王座的一端。背景是宫殿。此为菩萨施药除病的故事。
  (17)面向图右的一国王坐于王座,面前的菩萨手绑在后面。画面上只有腹部及以下部分。其背后有护送的婆罗门,但画面上仅有下肢和脚。此为一切施王舍身的本生故事。
  (18)图下方的菩萨身穿短裤,右腕和臂部、左脚放在地上横躺着,头上有圆光。左腕伸过头,在其胸口和脚的地方坐着一只母虎。饥饿的母虎正贪婪地望着菩萨胸前的肉。背景的左面是山,右面是树。左上方的菩萨头向下,从空中下来。此为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
  32.佛传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6窟主室侧壁。
  画面左侧前排坐着武将和妇人。武将戴三尖形的冠,穿着铠甲。第二排是僧侣。最后一排的两人只留半身。右侧前排站两个妇人,一人只穿短的下裳,右肘放在旁边一人的肩上。第二排有两个人,其中一人上身半裸。
  33.本生的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6窟主室侧壁下部,纵38厘米,横244厘米(与34合叙)。
  34.本生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86窟主室侧壁下部,纵35厘米,横242厘米。33、34、均出自克孜尔石窟侧壁下部,下缘与地面相接。此图共有故事图7幅。
  (1)图分左右两幅。第一幅,国王坐在高座上两手前伸向上,其手指的方向,空中正降下各种金银和玉饰物,国王旁坐着夫人。第二幅的国王和王后呈拱手礼拜的姿势,朝着前方右侧的婆罗门。婆罗门坐在榻座上。此为顶生王请求天降七宝的故事。
  (2)图也分为左右两幅。左侧的老年夫妇坐在茅庐中,一旁的菩萨捧盘侍奉。右侧图中的菩萨用瓶汲池中的水,一个国王骑在马上射汲水的人。子孝敬盲人父母的故事。
  (3)图中一国王把头发系在树干上,一侧的婆罗门,正举右手挥剑砍国王的头,左手拿着空剑鞘。此为大光明王施头的故事。
  (4)此图也分左右两幅。左图中央坐着国王,其左是夫人,其右是婆罗门。婆罗门身旁跪一人,面前有个盘,放着红铁球。右图中,国王骑在疾驰的象上,两手抓住树枝。此为大光明王骑象遇难的故事。
  (5)图的下半部是弧形大海,海的中间站着佛,用钵在汲海水。两侧的小龙王捧着珠宝和金刚石。左右两侧的天人自天上飞来,用布向外打水。此为大施抒海水的故事。
  (6)菩萨坐在左侧的茅庐中,两手前伸。眼前跪着的女子,似在诉说什么。右侧的国王手拿长剑正在把菩萨的左脚砍落在地。空中有飞翔的人物。此为羼提波梨仙人被砍双手双脚的故事。
  (7)图的两侧有山,山间有条流淌的河。大猴的手脚紧紧地抓住两边的山,横身作桥。3只小猴通过大猴的背过河,左山处一猎人正在拉弓射猴群。此为大猴救群猴的故事。
  35.礼佛僧。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98窟后廊前壁龛右,纵154厘米,横149厘米。
  此图为后廊前壁壁画的一部分。图右下方的空白是后廊方柱的龛,龛内可置主尊佛的塑像。龛的上面画5只鸟,但只留下右边4只的脚部。左边一只是长尾锦鸡,背景是团花。左侧画有5个礼佛的僧侣,前排的2个跪着向佛合掌礼拜,后排的3个站着,手的姿态各不相同。后面的背景上可见两棵树木。
  36.地狱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99窟主室右壁,纵52厘米,横260厘米。
  图的上端是人字形装饰花纹,下面即画栏,下边是红色的装饰花纹,再下即是地面。画面分6栏,栏的底色各不相同。
  第一图的背景是蓝色,缺损达3/4以上,剩下的是其右下角,画面上可见人脚。
  第二图的背景是紫色,左侧有个大石臼,塞满着仅露出头部的人,人头向上求讨水喝。石臼旁站着妖怪,两手高举石杵在捣人头。右侧有个用3块尖石支撑的大瓮,瓮下正烧着火。瓮中可见塞在里面的6个人头,人头上盖着瓮盖。旁边的小妖怪背着人正欲往大瓮里塞。
  第三图的背景是绿色,中央跪着两手绑在后面的裸体人物。眼前站着披头散发的小妖怪,两手捧着喷火的碗靠近他的脸,跪着的人显出恐惧的表情。画面左右两侧是全裸的小妖怪,一人捧钵在口中喷火朝着跪者,另一人两手捧盘,盘中的水正向上升。
  第四图是朱红色的背景,右下角一全裸者跪伏者,背后是两个猪头妖怪,各拿着长矛在刺他。另一妖怪两手一物高举在男人的头上。
  第五图的背景是蓝色,左侧一全裸者两手被绑跪在地上。其后面站着妖怪,左手抓着裸者的头发,强硬地将其朝后。右手拿刀挨着男人的颈脖,正要砍他的头。右侧还有一裸者,另一个妖怪用左手抓住裸者的头发将其头下按,妖怪右手握剑正要砍下这裸者的头。
  第六图的背景是朱红色。图中描绘地狱中的各种场面。图中受折磨的是生前犯罪的人,有受杵捣、锅煮、烧身、火刑、切肉以及下火海等。
  37.本生故事。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99窟左廊外侧壁,纵80厘米,横150厘米。
  图左端一婆罗门坐在茅庐中,茅庐上有树冠。树上停着两只金翅鸟。另一人支着一只腿坐着,举右手,左手贴近腰下,像与婆罗门言语。背后站在水池边的人不断地将脸偏向婆罗门,左手伸向水池而右手贴腰。接下是半圆形的水池。中间并排站着5个妇人,上半身无衣,腰下卷着细带。5人都戴双珠冠,右边的妇人有双环头光。池的上面是4个飞天,向后眺望。领头的飞天有多环头光,其他的飞天呈各种姿态。画面右端站一男一女,女性有单环头光,两手将绳圈高举过头,像要套在面前男子的头上。图的下底是朱红色,这在克孜尔石窟实属罕见。
  38.供养者列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199窟左廊内侧壁,纵128厘米,横125厘米。现存的壁画与1930年出版图相比,已丢失了左下角的四分之一,右下角也脱落了一部分。
  画面左侧,上半身完整的男性供养者,有多色环的头光。右邻女性供养者无头光。第三人保留下半身,也是女性供养者,有单色环的头光,下穿长裙,看不出脚。这两个女性供养者胸前交叉着饰带。第四位是男供养者,无头光,以脚尖站立。克孜尔石窟的女供养者中,数本窟的服饰最为复杂。
  39.佛传故事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6窟主室左壁,纵100厘米,横112厘米。
  此图位于左壁下部,近通廊门口。佛的身光几乎是圆形,上方有花盖。脸朝画面左侧,佛的右前方并排着合掌礼拜的国王和王后。佛座前的人正吻佛脚、礼拜。国王和王后的背后是侍从,一个撑花盖,一个拿宝剑。后排是弹琵琶、吹排箫的伎乐天。佛左前方的一个国王正把宝冠递给跪着的随从。后面并排着两位僧侣,后排是伎乐天。佛右侧的画面是佛在讲经。
  40.佛传故事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07窟主室右壁,长141厘米。
  此窟主室侧壁的壁画,上下排成3部分。其中每一部分即可分左右3幅。因此,各侧壁各有9幅图,题材为因缘、佛传。图的上方可见唐草花纹的梁。
  图中央的佛坐在高座上,有圆形的身光和头光,火焰正从其肩上喷出。佛的右手指间缠着缦网。佛的右前列端坐或跪着3个沙弥。中列金刚力士,后排是飞天。佛的左前排是3个僧侣,其中有一老人。中列是一个沙弥,后排是散花的飞人。图的背景是山林和湖中之山,有不同形状的树木。动物种类较多,有鸭、鹿、蛇、熊、山雀、虎、鸽、锦鸡、山羊等约10种。
  41.唐草文图案。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2窟主室右壁,高56厘米。
  侧壁的壁画横着排成带状,中列本生、比喻图,其下面一排是宽幅的装饰花纹,以人头像为中心可分几个画区。此图为其中一个画区。
  图案中心部是头盖骨,树叶从那里向左右伸出,细枝弯曲分开。叶子有可见正面的,也有可见侧面的,叶脉与叶柄分开。这是原产于地中海北岸的一种亚热带植物,经常用于希腊的柱头装饰。
  42.本生故事画。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2窟主室左壁,长726厘米。
  此图为亿耳太子或俱胝童子本生。
  43.未生怨王和行雨大臣。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19窟左廊外侧壁,纵160厘米,横120厘米。
  图中5人都在凝神思考眼望右方。后排右侧一人和前排的两人高举双手,呈惊奇和感激的姿态。5人有相同的身光,地位很高。背景是宫殿建筑。
  44.佛传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前室右壁,纵229厘米,横141厘米。
  目前流落在国外的克孜尔石窟壁画(除德国外),属此窟的最多。
  图中的佛朝左,肩上喷着火焰。佛身上有日月,分别坐着日天和月天,都穿铠甲,面前有个讲异说的法僧。日天的左边是人身金翅鸟,鸟嘴;一只肩上长着翅膀,黑发,有与希腊神相同的尖耳朵。帽子的式样特殊,右手拿着底部凸出的盘。其左边是尖耳夜叉,有厚硬的嘴唇,丝带把火焰似的头发一个一个束住,左手握短剑。他的头右侧也长着尖耳朵,头上发髻用联珠扎着。其上半身为农夫打扮,右手握着长矛。其下第二排右侧是合掌礼拜的神,头戴希腊式的狮子盔。左侧是夜叉,尖尖的耳朵,突出的牙齿,眉毛下垂,留八字形的胡须,头上用联珠锁扎成两个发髻,前面佩有大花饰,两肩有桃形珠饰,右手握着棒状武器。
  第三排右侧是夜叉,希腊神似的尖耳朵,绿面,牙齿突出,火焰状的头发,穿铠甲,两肩带有桃形珠饰,无防护用的高襟。右手握三叉枪。左侧也是夜叉,希腊神式的尖耳朵,穿铠甲,有防护用的高襟。
  第四排是两个天神,右侧是六臂神。开头的双臂在胸前合掌,其次的双臂伸展至头光的旁边和后面。左手高举光芒万丈的太阳,右手高举月亮,可见月中奔兔。第三个双臂的肘下已经脱落。
  45.婆罗门和金刚神。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主室左壁,纵75厘米,横50厘米。
  此图脱落厉害,主题不明。前排左侧长白须的老婆罗门的胡须,与其他的不同,眼睛有神采。左边有两个蓝发年轻的婆罗门。右边只留下脸的为金刚神。后排的几个则是婆罗门和天部。
  46.菩萨说法图。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主室前壁入口上部,纵104厘米,横261厘米。
  弥勒菩萨兜率天说法图为常见的壁画主题。图中的弥勒左手拿净瓶,举右手说法。两侧各有4个听法的天人。两侧人物的动作几乎对称,但不同于其他同类主题的壁画。
  47.未生怨王和王后。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左廊内侧壁,纵41厘米,横72厘米。
  图中画有3个人。左边一个戴三珠冠,有头光,后面有花盖。中央是裸露上半身的妇人,高髻上插着3朵花,有头光,背景是宫殿。右边一个偏袒右肩,用白布系在左肩的后面,无头光,背景是宫殿。此图由3幅画连成,这3人是未生怨王、王后、行雨大臣。此图的准确位置待定,因为第224窟那里的壁画是乐神善爱犍闼婆归依佛法。
  48.荼毗和涅槃。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后廊天井及前壁,高323厘米。
  此图位于后廊前壁即方柱后壁,延及通廊口上方到后廊天井侧面的前半部分。只是天井侧面部分修复时被拉成平面。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壁画已丢失一部分。此外,它位于与佛涅槃塑像相对的位置,与涅槃有关。壁画的下半部是荼毗,佛的遗体安置在棺中,前后的壁板上分别装着龙头和龙尾。棺的两端各坐一神,后面的神手捧盘,前面的神高举花盖。棺前左边是拱手礼拜的僧侣,右边的僧人穿绿长衣,两手高举痛苦的样子。棺头前有两僧一神,后面有两神正向棺中浇油。上方有栏,结构与早期佛塔一样,但柱头是希腊式的。栏内是悲叹着的男女,共11人,可看作是印度各邦的王侯贵族,服装各不相同。其中3人悲痛欲绝,正用刀砍自己的额和胸。最上端有3个飞天,为散花天和伎乐天。
  49.未生怨王和行雨大臣(部分)。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左廊内侧壁,纵48.5厘米,横97.5厘米。
  此图内容与第219窟左廊外侧壁的壁画相同。原图完整,但大部分在第二次大战期间被破坏,现仅留左上角的两个头部。图右侧是行雨大臣,左侧是两手打着花盖的侍从。
  50.第一次结集。出自克孜尔石窟第224窟右廊外侧壁,纵180厘米,横218厘米。图分成左右两个场面:右上有宫殿的是第二场面;左侧是第一场面。第一场面中大迦叶坐在高座上正在解说,但画面大部分正在脱落,仅剩飞翔的大迦叶。
  画面的右侧是第二个场面,阿难正在回答高座上的佛提出的经律,其两侧是参加聚集的500僧侣和长老八上座。
  51.木雕奏琴伎乐天。出自克孜尔石窟何窟不明。高9.5厘米。
  弹奏竖琴的伎乐天坐着,上半身稍歪向右,眼睛稍开眺望下面。头部带有无花纹的圆光,披肩从冠后伸出,在右肘处卷起垂向下面。竖琴支在腿上,用右手指甲弹弦,弦残留7根。
  52.木雕击鼓伎乐天。出自克孜尔石窟何窟不明。高10.9厘米。
  伎乐天盘腿而坐,左腋抱着鼓,右肘以下壁画已脱落。头戴联珠冠,结成高髻。冠后的披肩从两侧围着肘,弯曲垂至腿上。头上有圆光,周围雕着阴刻。颈上挂着两层珠首饰。鼓面和胴的直径相同。
  (三)藏于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藏品图书馆的克孜尔石窟文物
  佉卢文木牍德国吐鲁番考察队第三次(皇家第二次)中亚考察期间(19061907年),勒柯克在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1、20、155、169、224号洞窟收集,现藏于德国柏林国立普鲁士文化藏品图书馆。第一件文书为残木牍,正面为直体卢文,背面无字,内容涉及一桩住宅抢劫案:一个名叫克明(译名)的龟兹女贼洗劫了房东住户,不仅偷盗房东的珠宝,诱拐房东的女奴,而且拐跑房东的儿子,致使房东不得不计划再买一些女奴;第二件文书为残木牍(寺院文书),正面、背面均为卢文拼写的一种吐火罗—犍陀罗语混合语,内容摘自公元1世纪印度著名哲学家马鸣的某个戏曲剧本;第三件文书为木牍,正面为直体佉卢文,背面为婆罗谜文,文书有龟兹王纪年,龟兹王名“金花”(吐火罗语名称),即《唐书·西域传》中所译“苏伐勃〓”;第四件文书为木牍,正面、背面均为卢文,文书内容与第三件相似;第五件文书为木牍,正面为直体佉卢文、背面为婆罗谜文,文书中的吐火罗语部分提到另一位龟兹王“安光”,龟兹王“安光”的年代在苏伐勃〓之前,约公元6世纪末;第六号文书为木牍,正面为直体佉卢文、背面为婆罗谜文。
  (四)藏于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的克孜尔石窟文物
  直体佉卢文木牍直体佉卢文木牍一件为与直体佉卢文木牍六件同为勒柯克收集,作为艺术品藏于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这件文书收集于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221窟(僧房窟)。文书为残木牍,正面为直体佉卢文、背面绘有一幅佛像。佛画的创作年代约在公元7世纪,在文书废弃后用作祷告牌。文书内容中提到一些女供养人,她们想从佛陀的教悔中寻求觉醒;文书大量使用佛教术语,但残片内容较少。
  (五)藏于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所的库木吐拉石窟壁画
  (六)藏于朝鲜总督府博物馆龟兹文物①
  1.木片。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木,数量2
  2.木枕。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木,数量1。
  3.木板雕刻物。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木,数量1。
  4.素陶浅刻人物图。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陶,数量1。
  5.青铜坐佛像。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铜,数量1,此佛头部残缺。
  6.青铜立佛像。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铜,数量1。
  7.青铜观音立像。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铜,数量1。
  8.青铜观音坐像。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铜,数量1,头残。
  9.木雕佛头。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木,数量1。
  10.陶钵。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陶,数量2。
  11.木制仿宝珠。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
  12.木制烛台。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1。
  13.残木器。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
  14.木片。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0,用途不明,有雕刻纹饰。
  15.木碗。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1,已残。
  16.纺锤杆。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10。
  17.木砧。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
  18.木制栏杆的残件。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1。
  19.木橛子。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4。
  20.木制佛背光残片。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
  21.木鞍。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组,其中小的一个残破。
  22.木器。出自库车苏巴什,质地为木,数量2。
  23.陶佛头下颌。出自库车库木吐拉,质地为陶,数量1,残破。
  24.竹器。出自库车,质地为木,数量2。
  25.木雕残块。出自库车,质地为木,数量4。
  26.木雕彩绘残块。出自库车,质地为木,数量3,其中一件极小。
  27.佛头。出自库车,质地为土,数量2。
  28.铁器。出自库车,质地为铁,数量1。
  29.陶碟。出自库车,质地为陶,数量1,边缘残。
  30.陶佛身。出自库车,质地为陶,数量7,已残。
  31.木块。出自库车,质地为木,数量7,一件雕有纹饰。
  32.壁画残块。出自库车,质地为土,数量3,有文字。
  33.泥塑佛头。出自库车,质地为土,数量5。
  34.小陶壶。出自库车,质地为陶,数量1。
  35.陶杯。出自库车,质地为陶,数量1。
  36.陶器残片,出自库车,质地为陶,数量1,有彩色痕迹。
  37.泥塑人头。出自库车,质地为土,数量1,相貌奇特武士。
  38.泥塑佛头。出自库车,质地为土,数量7。
  (七)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文物
  有翼童子彩绘舍利盒:盒为木质,呈圆柱体状,盒盖部呈尖顶形,盒盖顶部有一环。盒通体高31.3厘米,直径37.3厘米。该舍利盒盖上绘有四身有翼裸体童子。盒身绘有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生动的乐舞图。图中有跳舞者,有弹奏乐器者,有持棍独舞者,尚有小孩在一旁协舞,整幅画面活泼生动。其中六个舞者和两个持棍独舞者均头戴面具,这是龟兹地区独有的“苏幕遮”舞的典型表现形式。
  此舍利盒1903年出土于库车县苏巴什佛寺遗址,被日本大谷光瑞考察团的堀贤雄、渡边哲信掠回日本,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据日本学者研究,此舍利盒时代在隋唐时期。
  (八)藏于法国吉美博物馆的文物
  法国吉美博物馆藏有从库车出土的壁画残片、木雕、泥塑、陶器和各种材料制成的衣物。
  (九)藏于美国芝加哥的壁画
  《周文矩合乐图》。图中生动记载着龟兹乐器演奏的形象,现存于美国芝加哥,藏处不明。
  三、中国学者的考察
  中国学者在1816年首次发现和考察了克孜尔石窟。20世纪后,黄文弼、韩乐然等人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考察发掘。新中国成立后,加大对龟兹文物的保护和研究,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85年7月,自治区成立龟兹石窟研究所,对地区境内的石窟遗址进行研究和管理。
  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徐松在新疆滞留期间,首次发现和考察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并在《西域水道记》(1823年刻本)中作了如下记载:“..赫色勒河(今克孜尔河)又南流三十余里,经千佛洞西,缘山法像,尚存金碧,壁有题字曰惠勒,盖僧名也。河流经岩山,雅尔干河来汇,是为渭干河。其西岸有古废城,周二里许,两河汇处极四十一度二十五分西三十五度十分。”“渭干河..经丁谷山西,山势斗绝,上有石窟五所,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相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洞门西南向,中有三石楹,方径尺,隶书梵字,镂刻回环,积久剥蚀,憔辨建中二年字。又有一区是沙门题名”。
  民国17年(1928)11月30日,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随西北科学考察团到克孜尔石窟,12月16日离克孜尔赴阿克苏。考察中,黄文弼将石窟群分为苏格特沟东与沟西两部分,并编号。沟东分为三组:第一组在山后,二、三两组在山前临河。自东向西,约60个洞窟。沟西分为两组,自西向东约80个洞窟。东西共140个洞窟。
  克孜尔石窟洞窟除后山亦狭克沟的10个外,余均分布在苏格特沟两岩岸及西岩南端。黄文弼在沟西考察座西向东的13个窟:上层9窟,下层4窟。除考察石窟形制外,在第一洞出土一汉文文书残纸,上书“贞元七年西行牛二十一头”,同地又发现一汉文文书,有:“□□节度押牙特进太常卿”等字;在第二洞发现长23厘米、宽10厘米、厚0.6厘米的一块木板,上彩绘一佛立像,但只存右边一部分佛的通身光圈和下垂的右手,正反面均有古民族文字题记;在第四洞发现陶制模型及泥塑像之类;其余洞无所见。随即考察西沿滨河上、中、下三层的第18、19、20窟。均在半山腰,无路可达,步行陡岩,以手附壁,足踏岩边徐徐移动,有时自上而下,以绳缠腰,上有人曳绳,下约120米到上层,再用此法至中层。在19和20窟未有发现,在18窟内掘出民族古文字,汉文残纸及器物多件,同时发现板床木具数件。其后考察转向东面,于12月9日在第36窟中发现一木马足及汉文铜钱2枚。10日发现有民族古文字木片2枚、破乱绸巾一卷。在此洞东北约百余步处的第4洞中,掘出木简4枚,两面均书民族古文字。沟西考察后,又至沟东,所获无几。黄文弼在克孜尔石窟对140余个洞窟进行了编号,绘制了洞窟的分布情况和洞窟平面示意图,清理了部分洞窟内的堆积,发现了多种文字的文书写本、钱币等遗物,其中的汉文纪年文书,对克孜尔石窟变迁的情况,提供了可供断年的参考资料。此外,他还收集了部分剥落的壁画残块和壁面上刻画图像的拓片。
  民国35年(1946)6月5日,朝鲜族画家韩乐然只身一人到克孜尔石窟考察并临摹壁画数十幅,留居14天离窟。民国36年(1947)4月19日,韩乐然再次到克孜尔石窟,与同行的赵宝麒、陈天、樊国强、孙必栋等,对洞窟进行了编号、记录、清理和临摹。当时,石窟内凡可架梯攀缘的,均被国外盗劫者破坏,其他位于悬崖绝壁上的石窟,只能攀登。韩乐然第二次考察,从迪化(今乌鲁木齐)招来一些架子工,竖木梯,架木栏,方能进窟。韩乐然一行首先对75个有壁画的洞窟编号,其顺序同现行克孜尔石窟编号一致,但对多数没有壁画的僧房窟未予注意,也没编号。而后,分别临摹壁画,又进行记录摄影和清理研究,获得大量珍贵资料,并在今谷西区的东部清理窟前积沙时,发现特一号窟(今第69窟)。韩乐然在今第10窟主室北壁上留下一段铭文记载,其克孜尔石窟考察之行的起因与经过。整个考察工作历时两月之久,于6月19日结束。同年7月30日,韩乐然由迪化乘飞机回兰州,经嘉峪关时,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所携资料化为灰烬。
  195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组长向达,率队在克孜尔石窟进行考察。1953年6月至12月,西北文化局邀请国内专家组织成新疆文物调查工作组,在天山南北两路调查时,对克孜尔石窟进行了专题调查,并对石窟逐个进行了编号,现行第1窟至第235窟的编号即为当时编定。
  1957年至195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疆考古队在克孜尔石窟开展发掘工作。
  1961年,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北京大学阎文儒主持一个石窟调查组,人员中有中国佛教协会的通一法师(刘明渊)、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刘玉权、祁铎和新疆博物馆的沙比提。调查组在克孜尔石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工作,对重点洞窟,作了详细的文字记录,绘制了1/100的洞窟平面图,拍摄了壁画照片。调查资料存于中国佛教协会。闫文儒根据这些调查资料,对克孜尔石窟70多个洞窟作了分期,各期洞窟的形制特征、壁画内容和时代,作了说明和论述。
  1973年,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文物保管所的工作人员在清理石窟周围淤沙时,于第69窟旁发掘出被塌毁的山岩所掩埋的一个洞窟,编为新1窟。此窟的形制略同于早期的69窟。窟内残存的壁画保存较好,且有泥塑涅槃像和供养菩萨残躯。同年12月,国家文物局建筑专家顾铁符、祁英涛考察克孜尔石窟,并对石窟的建筑和保护问题提出了意见。
  1979年8月,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生马世长、晁华山、许宛音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生丁明夷等4人,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宿白指导下,到克孜尔石窟进行了两个半月的石窟考古学习。实习组对克孜尔石窟全部可以登临的洞窟,反复进行踏查、记录,并分别就每人的论文研究课题——洞窟壁画作了专题资料的收集工作。又与克孜尔千佛洞文管所合作,对第1窟至第6窟、第14窟至第16窟、第18窟至第21窟,进行了全面的测绘和文字记录,为编写各组洞窟的考古报告,做了资料准备工作。这次考察特别注意了洞窟的类型和形制、洞窟之间的组合关系、洞窟之间的打破关系和洞窟重修情况、汉文题刻遗迹和壁画题材内容等。在文管所的协助下,采集了碳14测定的木质、植物茎类标本。此后,北京大学还多次派人到克孜尔石窟核对和补充资料。
  1984年4月,新疆大学组成龟兹古文化考察队,对克孜尔石窟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搜集了大量资料,并对各个洞窟进行电视摄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中国文物出版社与日本平凡社合作出版中国石窟大型系列研究图录。《中国石窟·克孜尔石窟》(三卷)日文版由日本平凡社出版发行,首卷于1983年出版;中文版第一卷于1985年出版发行。此书收录北京大学宿白教授等国内学者、专家对克孜尔石窟的部分考察、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国近年来对克孜尔石窟所作考古工作的新成果,于1986年荣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1989年4月至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文物保护维修办公室和龟兹石窟研究所共同对克孜尔石窟谷西区的中段进行清理。在清理中,发掘出新的洞窟10个,根据方位由西向东编号为89-1窟至89-10窟。
  1984年至1990年,石窟研究所的王建林、史晓明在调查中先后发现339幅岩画。
  1991年后,中国学者对克孜尔石窟的调查研究,从石窟考古、佛教艺术扩展到音乐史和舞蹈史的研究,其深度和广度都超过以往的工作,标志着中国学者对克孜尔石窟的研究,已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对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等龟兹文化进行考察、研究、著书的国内学者有朱英荣、阎文儒、辛文、黄剑华、谭树桐、陈默、李遇春、苏北海、段文耀、韩翔、王炳华、许秀芳、华发号、徐建融、张光福、张俊彦、金维诺、陈世良、刘锡涛、袁廷鹤、阿不都秀库尔·穆罕默德伊明、崔谷平、周菁葆、冯斐、葛谛、艾施、霍旭初、姚士宏、刘松柏、刘增祺、李铁、刘金明、陈云华、王征、葆光、王子云、史晓明、杨芊、晁华山、王建林、萧凡、张宁、吴焯、掇茗、苏伯民、李最雄、马赞峰、李实、马清林、赵莉、贾应逸、王伯敏、张爱红、徐永明、徐宛音、王志兴、丁明夷、马世长、刘铭恕、吴涛、梁志祥、盛春寿、庄强华、苗利辉、张平等。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