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库木吐拉石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30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库木吐拉石窟
分类号: K879.25
页数: 13
页码: 414-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库木吐拉石窟的情况,包含了第一期为两晋时期,第二期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第三期为唐朝至回鹘高昌时期(阎文儒说)的情况。
关键词: 库木吐拉石窟 艺术 龟兹

内容

库木吐拉石窟位于今库车县城以西约30千米的渭干河龙口,地理坐标北纬41°47′75″东经82°40′50″。其上游直线距离15千米有克孜尔石窟,东北坐落克孜尕哈石窟,西,南方又有托乎拉克埃肯石窟。1961年3月4日,库木吐拉石窟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8世纪30年代,谢济世巡视库车一带,他所著《戎幕随笔》记载库木吐拉石窟:“丁谷山千佛洞白衣洞,即唐书所谓阿羯田山..白衣洞有奇篆十余,剥落不可识..洞中石壁上镌白衣大士像,相好端正,衣带当风,如吴道子笔..上下山谷,佛洞以百数。”
  徐松《西域水道记·卷二》载:“渭干河东流,折而西凡四十余里,经丁谷山西,山势斗绝。上有石窟五所,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像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洞门西南向,中有三石楹,方径尺,隶书梵字,镂刻回环,积久剥蚀,唯辨建中二年字。又有一区是沙门题名。”此为国内古文献中有关库木吐拉石窟的最早记载。
  洞窟分布在渭干河东岸悬崖峭壁上,上下层叠,鳞次栉比,背山面水。现存编号洞窟112个,其中窟形和壁画保存较好的有38个。洞窟分布南北两区。南区有洞窟32个,北区有洞窟80个。最北部的68号至72号5个洞窟,窟檐甬道,悬在半山。
  洞窟营造分三个时期:第一期为两晋时期,第二期为南北朝至隋朝时期,第三期为唐朝至回鹘高昌时期(阎文儒说)。前期石窟营造与克孜尔石窟极为相似,后期石窟则与克孜尔石窟风格迥异。
  库木吐拉的前期(第一期)石窟主要为中心柱窟,以46、63号窟为两类洞窟代表。库木吐拉石窟的中期(第二期)石窟除中心柱窟外,出现方形窟穹庐顶窟,以21号、23号和34号窟为代表。
  中期壁画的风格与前期相比较有进步,人物形象的轮廓既劲且细,有屈铁盘丝之风。人物多作深浅不同的晕染,立体感极强。用色以蓝、白、绿为主,特别感到明朗而爽快。
  库木吐拉的后期石窟,除了继续保存着中心柱窟以外,出现长方形纵券顶正中设高50厘米的坛基的石窟。这类窟以库木吐拉14号窟、16号窟和45号窟为代表。
  后期洞窟的壁画在人物形态上,早已扫除了原有的滞纯呆板的笔法,显得生动活泼。用线上,刚劲如屈铁盘丝,粗细相间,自然圆润。无论是在边纹上,窟顶上,或佛座下,都应用了朵云状,它与宝相花纹,成为当时代表的纹饰。在房屋画上,已能创造出“向背分明”、“深远透空”的艺术效果。至此,库木吐拉石窟壁画艺术已达到它的最高峰。
  库木吐拉石窟的规模仅次于克孜尔石窟,造窟年代晚于克孜尔石窟,但延续凿窟的时间较长,保存至今的龟兹晚期的石窟较多。尤其是库木吐拉石窟中遗存数量可观的汉风洞窟,为克孜尔石窟所没有,也为它处的龟兹石窟所罕见,故十分引人注目。汉风洞窟的出现理应同唐朝在龟兹设立安西都护府、大量汉兵屯戍和汉僧移居,有着密切的关系。
  库木吐拉的汉风洞窟,主要是指壁画的题材内容、布局构图、人物造型、装饰纹样、绘画技法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中原地区的汉族佛教艺术风格,或受到中原佛教艺术巨大影响的洞窟。
  库木吐拉的汉风洞窟,20世纪初被切割盗走流散国外的壁画,至今未全部发表,已发表的资料主要是德国人和日本人的著作。按1933年统计,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所藏库木吐拉石窟壁画为26.8平方米。
  库木吐拉石窟北区的80个洞窟中的汉风洞窟有32个、龟兹风洞窟16个,其他属僧房窟和壁画全毁无法判断的有32个。国内专家学者初步确认的汉风壁画遗存的洞窟是:7、8、9、10~17、22、24、30、36~38、79(以上在南区);41、42、45、46、附1、74、75(以上在北区)。
  在洞窟的形制上,汉风洞窟与龟兹风洞窟基本上没有明显区别,绝大多数的汉风洞窟窟形是龟兹原有的窟形。个别汉风洞窟的形制上,受到汉族地区石窟形制的影响。如第68~70窟,是一组统一规划开凿的汉风洞窟,在形制上,主室以内部分,是龟兹形式,或为中心柱窟,或为僧房(讲堂)。这组洞窟比较特别的是,五个洞窟都有一个共同的前室。前室都是平顶,其前壁为敞开或半敞开的形式。五窟前室之间凿有通道,南北连通,使五窟的前室联结成一个“前廊”。这种有前廊通连的成组洞窟,在龟兹石窟中是一个孤例。
  汉风洞窟的壁画题材内容和形式则有以下几个特点:(1)经变画的出现。大幅经变画,是中原地区经变画的原样移植,是汉风洞窟中的典型汉画,如14号窟经变画。(2)尊像图的出现。这些尊像图大多是佛与菩萨相间或成组地出现,形象完全是汉族式样。像旁也标有汉文榜题。这类汉风尊像图在龟兹中仅见于库木吐拉石窟壁画,如23号窟中的汉风尊像图。(3)汉式千佛的出现。龟兹风格的千像,每身佛像外围有方形或长方形的边栏,或在各列之间隔以边栏,在用色上,千佛的袈裟、光头、背光色彩变化较多,整体千佛壁画富有图案般的装饰效果。而汉风千佛大多不画边栏,仅由以千佛的形体形成竖成行、横成列的布局;千佛的形象比较一致,用色雷同,且又多画在白色壁面上,色彩单调而少变化;在构图上画面留有一定空白,注意经营位置,讲究笔墨情趣;在设色上清淡典雅;千佛绝大多数画在主室券顶的左右侧壁上,有的画在主室的左右壁,整体布局也是有别的。(4)装饰纹样的运用,有着鲜明的汉风特点,尤其是汉式云朵的出现。(5)汉式供养人像的出现,虽然保存数量不多,但其他衣冠服饰与龟兹服饰截然不同,身着汉族服饰的供养人像毫无例外地都出现在汉风洞窟中。
  库木吐拉石窟有大量汉僧题记。1928年黄文弼考察时,记录题记中的汉僧不下30余名。
  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顶中心画出一个大圆球,似为日天的形象,因为紧靠着它画的是一只双尾的金翅鸟。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由于壁画十分残破,已经很难辨认了。
  后室后壁画着山林鸟兽。山林显得十分幽深,山林中的动物则在自由地奔跑跳跃,显出活泼可爱的神态。
  中心柱后壁也画着山林鸟兽,其中有一幅画仍保存得十分清晰,画面是这样的:在丛生着掌形树的两座山之间飞架着一座弧形的桥,桥上正有一只羊踯躅不前,低着头似乎在俯视桥下万丈深渊中的清清的流水,形象逼真,充满了生活情趣。
  7号窟
  纵券顶中心形柱窟。正壁下部,有塑像台座残迹。窟内壁画全部残去。窟内曾有千手观千眼观音菩萨像。
  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主室部分塌毁,左右甬道大部分残去。甬道内侧壁上有千佛壁画残迹。后甬道前壁壁画保存较多,但画面形象不甚清晰。千佛为汉式,着双领下垂式袈裟,作结跏趺坐式于莲座上。
  9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右甬道右壁画一毗卢舍那佛。此佛的身上画出无数小佛。
  10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窟顶左、右两侧各画坐佛三列,每列原有11身。坐佛袈裟为右袒、通肩和偏衫三种形式。坐式有结跏坐和交脚坐等不同姿态。坐佛下为圆形莲座。佛颈均侧转、微俯,注视其旁侧的供养者。手印互异,周围画出天雨花,两端以各种图案作边。
  11号窟
  纵券顶长方形平面窟。窟中筑有祭坛。
  窟顶中心为天象图。日天被画成中心是一片红色的球状物,周围是八个雉堞状物,象征着光环;月天被画成一个圆圈,周围画出九个圆点,作为星星,外面又以朵云作衬托。在这个石窟中,天象图只画出日天和月天,其他如金翅鸟、紧那罗、火天等形象都不见了。同时,日天和月天的形象也不再拟人化了,而是拟物化了。
  窟顶左、右两侧壁画着小千佛,似为模印而成,其数量之多超过1000个,在艺术上则是1000个佛一副面孔,一种模式。
  1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中心柱正壁开龛。
  左甬道右壁保留着千佛的残画。千佛系模印而成。佛坐莲花座,穿双领下垂式大衣,莲花座下画出朵云,象征着佛国天堂的景象。
  后室顶画出法轮,四周绕以朵云。法轮形如莲花,由里外四层组成,最里层是一个圆圈,中间画着6个白点组成的圈;圈的中心也是1个白点,因此看起来状如花蕊;第二层是一个同心圆,中间画出由3个钉状物为一组、共有9组成辐射状的图案;看起来状如花萼;第三层是8个雉堞状物组成的轮片,看起来状如花瓣;第四层是用颜色晕染出的一片色彩,形如光环。
  1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供养图。佛穿双领下垂式大衣,坐莲花座上,座下是朵朵祥云。佛的头顶有宝盖,周围是天雨花。每一躯佛的两边各有一位供养者。他们也坐在莲花座上,但是与佛的莲花座相比,显得较小。在供养者头顶的空间中飞舞着种种乐器,有箜篌、排箫、腰鼓、阮咸等,它们似乎能不奏自鸣,为供养佛而奏出种种美妙的音乐来。
  14号窟
  纵券顶长方形平面窟。
  窟顶中心画日月星辰图。日天画成一轮红日,中间是一个圆心,四周画出光芒;月天画成一轮满月,四周是8颗小星星。窟顶左、右两侧为小千佛,共有24列,每列有24身小千佛。
  右(北)壁画“降魔图”:释迦居中作结跏趺坐式于莲花座上,袒露右臂,闭目暝思,周围是熊熊烈火,烈火中画出许多妖魔。此壁还画有“房舍图”,虽然已经漫漶,但是仍可看出重重屋宇,富有立体感。此壁尚画出“迎佛图”,两上服饰华丽的王公贵族正在迎接佛的来临。
  左(南)壁东端绘释迦涅槃的场面。
  1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由三个同类型石窟组成。
  左边右窟的左、右甬道门楣上俱画出飞天,她们的天衣飞扬,衣带在云彩间飘动,其线条象是一气呵成,无顿塞之感,在艺术上已经可以与敦煌莫高窟盛唐壁画中的飞天相媲美了。右边的石窟已残。
  16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窟顶中心画日月星辰图。窟顶左、右两侧为小千佛图。
  左壁画西方净土变。右壁画东方药师变,并有“十二大愿”汉文榜题。此壁还画出“房舍图”,与14号窟右壁的“房舍图”相似。
  左甬道顶端画有日天、月天、大雁和云气,并有菩萨残像。左甬道门楣画供养菩萨数躯,上有云气。右甬道门楣亦画供养菩萨数躯。
  中心柱正壁原塑有立佛,今已坍毁,壁面上部开有佛龛。中心柱后壁画一佛两菩萨,上有飞天。
  主室前壁窟门上方,原有一幅涅图,已被德人割取盗走。
  22号窟
  大型横券顶长方形平面窟。
  正壁开有一龛,龛上壁画凿出十几个壁孔,原先似曾用于安装木橛。
  2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日天身穿甲胄,一副武士装扮,两手撑在膝上,背后的披风各在身体两侧形成三条飘动着的三角形衣角,看起来像是一对翅膀。日天坐在一辆双轮车上,轮上的车轴长长地露出在外面。两轮之间成一个方台,日天就坐在方台上,身后是一圈有无数条辐射线组成的光环,象征着太阳的光芒。金翅鸟被画成鸟的形状:鹰嘴、鹰爪,张开多毛的翅膀,正在用它的锐利的嘴和爪紧紧地叼住一条满身长着鳞片的蛇。金翅鸟的下面是一只正在飞翔着的白色大雁。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坐于方座上,袒右臂,头上有伞形宝盖,周围有掌形树和箭形树,构成一个菱形格。佛的衣服用极细的线条勾出褶纹,然后用色平涂。佛的双眼紧闭,小口微张,双手作“转法轮印”。佛的身旁各有一个因缘人物,或站着,或坐着,或上身赤裸,或身穿上衣,或手持长茎花,或手执宝盖。
  右壁画出一个个的正方块。正方块的上沿画出天宫墙栏,正方块中间画佛说法图:佛居正中,坐方座上,袒右臂,双手作“转法轮印”,周围是闻法四众,有头戴宝冠、画出项光的诸天,有身穿袈裟、光头,袒右臂的比丘,有身穿各种民族服装的优婆塞和优婆夷。他们都以佛为中心,仰望与注视着佛,似在如饥如渴地倾听佛宣说的无上妙法。
  窟门左壁画一立佛,用三根线条勾出项光与背光,穿长袍,袒右臂,脚下有一个仰着头的侏儒。
  后室右壁画一金刚力士,以三宝标、摩尼珠、天雨花为背景。
  24号窟
  纵券顶长方形平面窟。
  左窟顶尚有小千佛残画。小千佛系模印而成。一躯红色小千佛与一躯黑色小千佛相同,排成一行,行行一律一个模式,小千佛坐莲花座上,袒前胸,有项光、背光。小千佛之上有一两牛相搏之图画,甚有生气。
  2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俱画小千佛。小千佛系模印而成。一个小方格中印一躯小千佛,两边有6个点。由四种不同颜色的小方格构成一组小千佛,中有四种姿势。几组小千佛构成一行小千佛。几行小千佛构成整个窟顶的小千佛。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画千佛。
  29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一个小方格中画一个因缘故事。画中的佛坐莲花座上,袒右臂,旁边有一个人,都赤裸上身,下身着裙,跪在地上,有戴角形帽的,有束发的,双手或作供物状,或作乞求状,更有一人一手举过头顶作辩论的形状。这些因缘故事画的一个特点,就是佛与众人的关系亲密无间,没有尊卑之分。众人跪在佛的身旁,其手甚至接触到了佛的身体,而佛似与众人,或作亲切之交谈,或与之进行激烈之辩论。总之,佛的形象并不是高高在上的、冷冰冰的、神圣不可侵犯的,而是亲切的、慈祥的、与众人是水乳交融的。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也画有因缘故事。
  30号窟
  纵券顶方形平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法轮,法轮形如莲花,中间为一个圆心,四周画出七个花瓣。
  正壁画有佛像,现在只残存项光与宝盖,佛像已漫漶不清。
  33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穹庐中画出成辐射形的条幅,条幅中尚残存一佛二天人的画像。佛有项光,着长袍,袒右臂,袍上无褶襞。佛的双手作“转法轮印”。
  34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中画出12条幅,第一条幅中各画一个人物:有的身着圆领左衽长袍,腰束带,衣摆镶着花边,为涡漩形花纹,下身着长裤,足上着长靴,头上有项光、有宝盖,眼呈三角形,满脸凶光,一手持着一盏灯,一手按住一把宝剑;有的身着无领对襟长袍,腰束带,头上有项光,宝盖,戴着圆形帽,双眼圆睁,一脸杀气,一手举着一盏灯,一手按住一把宝剑;有的则在头上伸出六个蛇头,那显然是龙王的形象。这12条幅中画着的人物,似为佛的护法神。
  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各画着两个人,面貌奇特:眼呈斜三角形,眉毛好似两条相连的卧蚕,鹰勾鼻通于额间,唇上有一绺八字胡子,唇下全是长须,满头卷发,卷发中露出一只有叉的角,也露出一对奇怪的、倒卷尾巴形的耳朵,头上有项光,上身赤裸,佩戴着项圈、手镯等饰物。他们共同捧着一个圆盘状的东西,似为一对波斯海神,因为在他们的周围充满着水生动物,有狮头螺蛳、猴头鱼、水母、海马、水鸟等。这样,一个穹庐包括了天空与海洋,构成了整个宇宙。
  窟中四壁各绘着每行八幅、共有五行的因缘故事画。在每行因缘故事画之间的空隙处,有一条白色的宽带,用龟兹文写出每幅画的内容。因缘故事画中的佛处在宫殿之中,周围是墙垣、台阶。佛坐方座上,姿态各异:有的两腿交叉,脚放在相对的大腿上,足心向上;有的右腿放在左腿下;有的两膝微抬;有的一腿弯曲或抬起,另一腿下垂;有的左腿弯曲,右膝屈起等等。佛都有项光、背光。项光用双线条画成,背光用两根双线条画成。佛的头上有高肉髻,袒右臂,袍端无褶襞,赤双足,佛的两旁都有人物,有的为两个,有的竟达四人之多。
  36号窟
  横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残存有少量祥云、天雨花壁画。中心柱正壁原塑有立佛,惜已坍毁,但台基尚存。后室左、右壁有残画,内容已无法辨识,但是壁画的线条飘逸流畅,如行云流水,十分高超。
  3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左、右壁开龛,龛内有椭圆形的浅浮雕背光,龛楣画有修行图。
  中心柱正壁原塑有立佛,现在立佛已毁,尚存浮雕成的背光,中间画着小千佛。左、右甬道顶画飞天。飞天头戴宝冠,有项光,前身上仰,腹部以下平伸,一足向后伸出,一足向上翘起,裙角呈圆形,衣带粗大,有飘动感。
  左甬道左壁画立佛,脸形椭圆,细眼长,嘴紧闭,面露笑容,眉目清秀,安详慈爱,旁有供养菩萨。
  左甬道右壁画千佛。右甬道左壁画千佛。
  右甬道右壁有佛头部残像:头上有高肉髻,脸型扁圆,眼细长,嘴小而微微张开。
  后室后壁开龛,龛内画火焰形背光,龛旁画托钵佛,佛的下方有四众,双手上举作乞求状,另有三个侏儒。后室左壁画立佛,项光、背光画成波浪形花纹,面目则与左甬道左壁的立佛相似。
  中心柱后壁残存一佛头之像:上有螺发,脸浑圆,眼细而微睨,作下视状;嘴紧闭,细而长。
  4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窟顶残留模印小千佛。右壁也为模印小千佛,壁上残留有回鹘文题记数行。中心柱正壁原塑有立佛,今已毁。
  4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因缘故事。佛袒右臂,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头上有十分华丽的红色白点宝盖。佛的衣服各各不同,不仅颜色各异,有红的、绿的、紫的,而且花纹也互异,有方格的、长方格的、方格中加点的、长方格中加点的。佛有项光、背光,四周画掌形树,树丛中还画出朵朵小花,色彩十分艳丽。佛的衣服上有褶纹,但不是用线条描绘出来的,而是用深浅不同的晕染造成的阴影来表示的。佛的身体裸露部分,也作一定程度的晕染,看起来给人以丰满的感觉。佛的身旁都画有一人,有的是袒露右臂的僧人,有的是穿着民族服装的各族信徒,他们穿着短衣、短裤,赤着双足,眼、鼻、嘴都集中于颜面一点,长耳,手指、脚指细长灵巧。所有人物都用一种极为流利的细线绘成,体态匀称,比例适度,很富有真实感。因缘故事画的下端,即窟顶的边缘部分,画出一行本生故事,现在尚能看清的有一幅“四禽闻法本生”故事画,它被绘在一个深山的环境中,周围是嶙峋的山石和菌形树,其间坐着一个侧过身来的瘦削婆罗门,他正对着四只动物在宣说佛的妙法。这四只动物神态可掬,小蛇仰起了头,鹿匍匐着身子抬起了头,鼓起来的眼睛注视着婆罗门,鸽和鸟也是如此,生动地描绘出深山老林中这种人与动物之间密切相处的关系,特别是把动物的“灵性”画出来了,这幅画可以说是龟兹石窟动物画中的杰作了。
  左、右壁为模印千佛。
  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惜已残破,但从闻法诸天的形象来看,都是用十分细的线条画出人物的眉目、衣着和褶纹,线条劲健有力,似使用了铁线描法。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画斜方图案的菱形格,格中模印出小千佛,坐莲花座上,有的着通肩式大衣,有的则着双领下垂式披衫。
  45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窟顶中心画一行宝相花图案,笔法细腻,色彩绮丽,为龟兹石窟壁画艺术中之上品。
  窟顶左、右两侧画大千佛。佛坐于莲花座上,或袒右、或通肩、或袒胸;或作“禅定印”、或作“施与印”、或作“施无畏印”、或作“论辩印”、或作“作法轮印”;或坐“莲花座”、或坐“通健座”、或坐“瑜伽座”、或坐“安逸座”、或座“游戏座”。佛头上有高肉髻,项光,背光俱用一粗一细两根线条勾成,中间用色涂抹。整个佛像用细线勾出轮廓和衣褶,然后用色平涂;项间、臂部还稍作晕染。佛与佛之间配以彩色的祥云与天雨花,从而画出了一幅佛国天堂的景象。大千佛的下方尚保存有一行椭圆形的浅浮雕背光,用色彩鲜的团花图案装饰,十分华丽。
  右壁也画出千佛,可是从技巧、用色上看,已经大大不如窟顶上的千佛了。
  46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画出了日天、月天、火天、金翅鸟、紧那罗的形象。日天戴四角帽,双脚交叉坐于车上,车有双轮。日天的上衣成大鸟的翅膀状,头上有一圈黑色的项光,而全身被无数白色辐射线组成的光环包围着。月天与日天一样,也是双脚交叉坐两轮车上,只是头上戴的为两角帽,全身被包围在一圈黑色的光环内,可能是表示着黑夜,从此与日天的白色光环相区别。金翅鸟被画成人头鸟身的怪物,嘴上叼着一条蛇。紧那罗头上有两只角,胸前袒露着两只高耸的乳房,一手高举,处在一半由云彩、一半由黑色烟雾组成的天空中。火天作僧人打扮,身着黑色长袍,袒露右臂,双足赤裸,一手下垂,一手抬起、持宝珠,身体两侧冒出火舌。
  窟顶左、右两侧画出一个个红色、白色或黑色的菱形格,格中画出因缘故事。画中的佛,头上高髻,双眼紧闭,坐方座上,以箭形树、掌形树为背景,间杂以点点繁花。佛的身旁有一个人,上身赤裸,胸部、腹部用色晕染出一块块鼓起的肌肉,作着不同的姿态。因缘故事画的下方画出一行本生故事,尚能看清的有“兔王焚身救梵志”、“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等本生故事画。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画有闻法诸天。
  窟门上壁画弥勒说法图。
  左甬道左壁、左甬道右壁与右甬道右壁俱画龟兹供养人。他们身穿翻领、折襟、窄袖、束腰的龟兹式长袍,衣料质地有厚重感,似为毛制品,有的为纯黑色,多数为黑色镶领口和襟边的白格子底或其他颜色底。他们大多一手举着一盏灯,一手按住挂在腰间的宝剑。
  右甬道左壁画一立佛,一手托一个小塔,旁边画出山洞,洞中有一个妖魔。右甬道门楣画出飞天,头上有项光,戴宝冠,身上佩挂着璎珞、彩绳、钏、环等饰物,下身着裙,两足分开,一曲一伸,给人以一定的动感。
  后室右壁的壁画已经漫漶,但仍看到有一个人手捧着宝盒的图像,此似为涅槃图中的供养舍利的内容。
  46-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用轻淡的红色画出云彩。
  左、右壁有模印千佛,坐莲花座上,披双领下垂式衣衫,手和足全部裹在衣衫内,故而无法区分其手印和座式。佛的头上有高髻,用一条简单的线勾勒出项光和背光,画法极为简单草率。佛与佛之间画出云彩。
  中心柱正壁开一大龛,大龛上面开一小龛,大龛两旁又各开二小龛。
  左甬道左、右壁为模印千佛,款式同于左、右壁。右甬道顶画出一朵朵莲花。
  后室顶画法轮,四周衬托着祥云。后室后壁的中间画千佛,款式同于左、右壁。后室后壁的两侧画立佛,一着通肩大衣,一披双领下垂式衣衫,手作“转法轮印”。后室右壁画两躯菩萨,用细线画出衣褶襞纹,线条轻快流畅,衣服和巾带的飘动感极强,有“吴带当风”的功力。
  49号窟
  带有甬道的毗诃罗窟。
  窟内壁上有“惠增”、“金沙寺上座”、“惠明”、“恒真”等汉文题名。
  50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供养图。
  左、右壁亦画供养图。每壁用白色宽条划成8行,每行用不同的颜色分成10个方块,每个方块中画一幅供养图。白色宽条中有龟兹文题记,似为用来说明供养图的内容。供养图中的佛坐莲花座上,头上看不出发髻,只是一个肿块。佛袒露右臂,衣服上用细线条勾出褶纹。佛的身旁都有一人作供养,男女老少都有,还有各种民族的人;供养的东西十分繁多,有衣服、帽子、水果、鲜花、珍宝、米饭、面饼、罐壶,甚至有一个妇女把自己的孩子供养给佛陀的。
  窟门上壁,中间为一佛两菩萨,周围为供养图。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内壁面上也画着供养图,每幅供养图的上下行白色宽条上也写着龟兹文的题记。
  后室左、右壁也都是画着供养图。
  5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天象图,有坐双轮车之日天和月天的形象,有人面鸟身、嘴上叼着蛇的金翅鸟和手持锡杖、混身冒火舌的火天形象。窟顶左、右两侧画出菱形格,菱形格中画出修行图:佛坐在宝塔中。塔身成方形,正中开龛,佛就坐在龛中。塔身下面是两个方形的塔基,塔身上面成覆钵式,再加上一个尖顶。宝塔处于山林之中,周围都是掌形树和芽形树,并有走兽飞禽点缀其间。
  中心柱正壁开龛,龛上壁面画伎乐图,有怀抱琵琶的伎乐天和手执花绳的舞伎,并有飞天在伎乐天的头上散花。飞天的脸朝向正面,但是头部上仰,腰部以下向后伸展,双足并列,作飞行状,飞天的天衣系用无数条细线勾画而成,别具一格。
  63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中心画出两行相对的本生故事画,有“兔王焚身救梵志”、“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大鱼舍身救众生”、“象王舍身救众生”、“睒子商莫孝敬父母”等本生故事。故事中的人物上身赤裸,下身着裙,腹部用深浅不同的红色晕染出四块鼓起的肌肉,膝盖处画出骨点。
  窟顶左、右两侧画坐佛。坐佛披红色袈裟,袒露右臂,坐方座上。坐佛的身后有用双线条画成的项光、背光,背景是树木花草。坐佛的神态不一,做着各种手势。
  中心柱正壁原塑有大立佛,台基以及项光、背光的浮雕尚存,但立佛已经坍毁。
  68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
  窟顶左、右两侧画出大量乐器,有排箫、长笛、琵琶、箜篌、阮咸、筚篥、都昙鼓、毛员鼓、答腊鼓等,但因壁面曾遭烟熏,辨识十分困难。
  中心柱正壁开有两层龛,下面一层,中间开一大龛,两帝开甬道入后室;上面一层,开有三个小龛。
  诸壁刻有汉字题名和婆罗谜字(或为龟兹文)题刻多处。正壁南侧有方形回文图及法轮常转之圆轮图。两图刻有汉字,多已漫漶。
  69号窟
  前室为中心柱窟,主室为毗诃罗窟,后室为禅窟。
  主室正壁、右壁刻有大量龟兹文题记和汉文题记。汉文题记有“法轮常转”、“戒香”、“还源”、“定铨”、“惠亲”等。
  后室窄小,长宽约2平方米。
  70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有前室。前室左、右壁开门,通其他石窟。
  主室左壁有龟兹文、回鹘文题记。主室右壁有龟兹文、汉文题记。汉文题记为:“沙门□”、“向明”、“赵盟”等。
  主室南北侧壁凿有莲瓣形龛。
  71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有前室。前室左、右壁开门,通其他石窟。
  主室窟顶凿出一方棋格,窟顶中心留有朵云、花瓣等残画。主室左、右壁的基部凿出台阶。
  中心柱正壁曾雕出坐佛,今已毁。
  72号窟
  纵券顶中心柱形窟,有前室。前室左、右壁开门,通其他石窟。
  左、右壁已遭烟熏,壁画无存。
  中心柱正壁曾雕出立佛,今已坍毁,但尚存背光浅浮雕。
  后室后壁凿出一个小窄的台阶。
  75号窟
  券顶方形平面禅窟。
  正壁画出一个形象高大的禅僧,从他身上辐射出五条线,画出天人、阿修罗、傍生、饿鬼,似为“五趣轮回图”。
  左、右壁画着一个个小禅僧,身旁都有榜题,惜已模糊不清。左、右壁的下方画出回鹘供养人,身长只有20厘米左右,榜题上用汉文写着:“骨禄□□”、“□□思力”等。
  76号窟
  罗汉窟。此窟开在悬崖上。窟外崖壁刻有汉文题名:“智月”、“惠僧”、“法崖”、“惠灵”等。
  78号窟
  罗汉窟。此窟开在悬崖上。窟外崖壁刻有汉字题名:“任光”、“常□”、“思光”、“千车之道”、“田崇湫”等。
  79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窟的正中筑有土坛,塑有坐佛一身,头、手已毁,只余下身、双腿结跏趺坐。
  坛基前壁画出一行七人,六个大人,一个小女孩。六个大人都站立着,双手合十,其中的四个人着僧衣,两个人着回鹘装,足套黑色的靴子,为一男一女,衣服都用黑色细线勾出轮廓,画出衣褶,间以红色涂抹。小女孩也着回鹘装,双手合十,跪在地上。在人物的上方或头旁有回鹘文、汉文榜题。汉文的榜题从左到右内容如下:“颉里阿斯□施城中识智□罗和上”(竖行)、“法行律师”(竖行)、“□悟”(竖行)。四个和尚体态丰满,肥头大耳,细眼小嘴短鼻。
  窟顶已毁。
  左、右壁上有千佛残画:佛着通肩大衣,头上高髻,实际上只画出一个肿块,有项光、背光,坐“莲花座”,手作“禅定印”。
  右壁下部画“地狱变”,其内容从外到里是:坐于方座上的地藏菩萨,赤上身,着短裙,露双足,两眼圆睁,眉作蹙状,背光呈圆形,中有一条条辐射线。菩萨前跪着一行六人,赤上身,着短裙,其中的两个人还有项光;再往里是:两个长着角的鬼卒抓住两个人的头发,正在捆绑捶打;最后是:两个鬼卒正在锯一个人的脑袋。此人的脑袋已被锯成两半。再往后就看不清楚了。
  坛基的左、右壁与后壁都作了画,但因残破已难窥全貌。如右壁画一三足盘,盛有六颗小人头,旁边是一个人的正身,长裙曳地,看不到脚,裙角作圆形,腰带下垂。再有一人,头部已残,上身赤裸,胸部肌肉鼓出,露肚脐,下着短裙,露出双腿。这些画都用土红色的粗线条勾出轮廓、衣褶和飘带,不作色涂,画法技巧拙劣。
  谷口20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窟中筑有土坛,坛上曾塑有佛像,今已坍坏,残留碎片。
  穹庐顶中心画一朵莲花,从大莲花上辐射出十一个条幅,条幅中作画,画中的人物是这样配置的:一躯立佛,一躯菩萨;再是一躯立佛,一躯菩萨,如此反复。立佛头上螺发,用三条线、三种色画出项光、背光,项光中还画出花朵。佛细眼、长眉、小嘴、鼻筋通于额间。佛袒露右臂,肌肉稍作晕染,衣服上无褶襞、赤双足,站莲花上,足掌、足踝处也作了晕染。佛足两旁画出两个侏儒。菩萨头戴宝冠,赤裸上身,项口、胸前、腕都装饰着项链、宝绳、璎珞、钏、环之属,下身着裙,裙间无褶襞,裙端两边画成圆形、中间画成三角形。菩萨赤双足,站莲花上。菩萨的臂部、胸部、腹部和双足的裸露处肌肉都稍作晕染,有质感。菩萨足旁两侧也画出两个侏儒。不论是佛还是菩萨,其脸部的画法是一致的,即:鼻、嘴、眼集中于颜面之一点上,眼窝、下颊处稍作晕染。但是佛的唇上无须,菩萨的唇上则画出一绺胡须。
  门甬道右壁开一佛龛,塑有一坐佛。塑像两侧龛壁上画出许多妖魔。有一妖魔,满头红发,披于额前,双手执一枪,正在向佛作冲刺的动作,另外两只手执着两块圆形武器,正向佛袭去。另一个妖魔的脸长在它的肚皮上,也在向佛发起攻击。这是“降魔变”的内容。这种塑像和壁画互相配合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方法,是龟兹石窟文化的一个特征。
  谷口21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顶中心画一大莲花,从大莲花四周辐射出13个条幅,每一条幅画一躯伎乐天。伎乐天头戴宝珠,赤裸上身,项口、胸前、手腕处饰以璎珞、珠串、项链、宝绳、钏、环、镯等,打扮得极其富贵华丽。伎乐天的下身着裙,裙的下端拢起成圆形,用细线勾勒出褶襞。伎乐天的脸扁圆,眼细长,微睨,似昏昏欲睡的状态,嘴小,鼻、眼、嘴集中于颜面之一点上。伎乐天的唇部有须,但其腰部的肌肉经过晕染,看起来细软柔美,有丰满感,似为一个姣好女子的腰身,特别是其手指细长润滑,完全是一副女人的手。她们正作着各种各样的舞蹈动作,其婀娜妩美的姿态,真令人欲呼之使出。这幅伎乐图是龟兹壁画艺术之珍品。
  窟的左壁尚保存一幅精美的宫殿图,所画土柱,中心有左右环之纹饰,柱头梁上有水波纹及鳞纹,以及变形多叶之忍冬纹。而柱下之基石,可谓“向背分明,不失绳垒”。站在这幅画之前,我们似乎已经来到了一所富丽堂皇的宫殿之中。这幅画的真实感太强烈了。
  谷口22号窟
  穹庐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已毁,尚残留两个条幅,一个条幅画立佛,另一个条幅画菩萨,款式同于谷口20号窟。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画出精致细巧的连草纹图案。
  正壁上画出一个个方格,由于壁画残破,已无法辨识其内容。
  谷口23号窟
  穹谷顶方形平面窟。
  穹庐顶画出条幅,一条幅画出一躯伎乐天,人物形象与绘画风格与谷口21号窟相似,服饰华丽,赤双足站莲花上;另一条幅画出一立佛,着通肩大衣,赤双足站莲花上。穹庐顶边缘画出小千佛。小千佛着通肩大衣,坐莲花座上,双手作“禅定印”。穹庐顶突角拱平面上画出双齿形嵌花图案,甚为精致。
  窟门上壁有说法图残画。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