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石窟总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29
颗粒名称: 六、石窟总录
分类号: K879.25
页数: 33
页码: 382-4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克孜尔石窟总录的情况,包含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总录 龟兹

内容

(一)谷西区
  第1窟
  方形窟。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及后壁完好,东壁上部刻画一行龟兹文题记。门壁无存。
  第2窟
  僧房窟。左甬道道D,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后端壁开门道通小室E,方形,纵券顶,右壁凿一横方槽;左壁开小龛正对居室门道。右拐入居室C,横券。坍毁,下作双层叠涩;左壁灶存残迹;前壁毁无存;后壁完好。德国学者称壁炉窟(C、D、E)。
  第3窟
  方形窟。前室崩毁,横券顶,坍残,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据德人记载,东壁近门道处有供养比丘三,供养人二。现仅存痕迹,不能辨。
  西壁下原绘有并排坐的吹排箫、弹琵琶的二伎乐像,已被剥去。后壁西上角绘王坐像,侧立
  伎乐像。德国学者称壁炉窟B。
  第4窟
  中心柱窟。通长(除前室)638厘米,宽约325厘米,通高390厘米。前室毁。主室纵券顶残,画均剥落,下作双层叠涩。两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二栏六铺,分格。残甚。后壁开佛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前壁仅存残垣。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绘分舍利图,西甬道内侧绘阿阇世王入浴图。后室横券顶,画剥落。两端壁画同外侧壁。前壁上部原绘六信士,下绘焚棺,已被剥去。后壁绘佛涅槃像。德人称壁炉窟A。
  第5窟
  僧房窟。前室仅存两后甬道。西甬道道坍毁,仅存后部,平顶。居室门道,北侧壁开方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两壁残,西壁灶仅存残迹,东壁下有一坑,后壁完好,前壁残。
  第6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纵券顶,后端壁开门道通一方形小室,纵券顶。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一灶,保存二排方孔,为原灶侧护壁遗存。西壁下为一土坑。前壁开窗,坍毁。
  第7窟
  中心柱窟。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上绘平顶山、鱼、裸身坐菩萨、泳人之类。两壁、前壁残毁,东壁完好,尚存三铺因缘佛传图。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仅留木橛孔。两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内侧壁上绘舍利塔,下绘坐佛,每壁9身。后室横券顶,画同甬道顶。前壁上绘舍利塔,下绘焚棺。西端壁绘二身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辟支佛,仅存头躯。后壁为涅石膏,边缘绘土红色饰带。德国学者称彩绘地坪窟。
  第8窟
  中心柱窟。北偏西68°。前室无存。主室长555厘米,宽485厘米,通高535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为因缘佛传图,每壁一栏三铺,分格。上部原安枋头上搭横枋,塑一列伎乐,已毁。前壁残,上绘兜率天宫说法图,左右各绘二身伎乐飞天,西侧下绘二身天王立像,余残毁。门西侧开一长方龛,东残像。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龛内壁绘头光、背光。两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内餐侧壁画被剥去(原绘4身供养人,佩长剑,前一人下跪侍者托盘)。后室长560厘米、宽355厘米。横券顶。顶及前壁壁画被剥去(顶原绘有伎乐飞天,前壁给8国争分舍利图)。两端壁下凿像台,东端壁原塑4身立,上绘树,西端壁二身,上残存一伎乐飞天。后壁下凿涅槃台,上有孔若干,原为彩塑举哀像。德国学者称16佩剑者窟。
  第9窟
  方形窟。前室坍残,仅存西壁。主室,穹窿顶,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中心凿一圆凸,呈莲花状,前壁左门右窗。
  第10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纵券顶,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后端壁开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叠涩出枭混线。东壁保存了壁灶。西壁下有一坑。前壁中开窗,后壁刻有韩乐然民国36年(1947)题记。
  第11窟
  方形窟。横券顶,前壁残毁,余壁完好,泥皮均剥落。
  第12窟
  方形窟。纵券顶,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南壁及两壁坍毁。后壁西绘一跪比丘像。
  第13窟
  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中绘有平顶山、鱼、裸身坐菩萨像和泳人等。两壁大部残,绘因缘佛传图。前壁毁,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保存较好。龛内顶凿一小穹窿。两甬道道,顶部绘菱格图案,东甬道道外侧壁残存几座双幡覆钵舍利塔,余画均被剥去。后室横券顶,四壁均被剥去。地面铺白石膏,甬道道及后室地面边缘绘土红色花边饰。德国学者称16佩剑者窟向东第五窟。
  第14窟
  方形窟。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大部剥落,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西侧存立佛像一身,上半圆拱绘兜率天宫说法图,残。两壁各绘二栏六铺因缘佛传图。后壁正中开龛,两侧各绘二身礼佛菩萨像。上绘莲座上小坐佛,下绘菱格图案。整窟壁画色彩鲜丽。石膏铺地,边缘绘土红色边饰。
  第15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东壁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后端壁开门道通方形小室,平顶。居室长410厘米,宽395厘米,通高360厘米。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留一灶,灶南侧开一小龛。西壁下为土坑,残。前壁坍毁。
  第16窟
  方形窟。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各壁均未抹泥皮。东壁绘一通肩禅定僧人像。
  第17窟
  中心柱窟。北偏西14°。德国学者称菩萨圆拱窟。前室残毁,仅存两壁后下部残垣。主室长370厘米、宽365厘米,高345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侧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分格。西壁保存较好,东壁尚存四铺。门上圆拱壁绘兜率天宫说法图,后壁佛龛原周围塑菱格山,无存。龛内顶凿一小穹窿。西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东甬道道外侧壁前部绘佛,佛身及头光背光,绘小佛,菩萨像70躯。甬道道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塔内上为坐佛,下为舍利盒,后室长395厘米,宽120厘米,通高195厘米。两端壁开龛,后壁绘佛涅槃图。
  第18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残,平顶,西壁开龛,后壁通一小室,方形平顶,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后壁尚存,余壁均残。
  第19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残,东壁开龛。后端壁通方形小室,顶毁,西壁开龛。居室方形,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两壁及顶均残。东壁残存一灶,西壁下为土坑。
  第20A窟
  中心柱窟。主室大部坍毁。残存东壁及正壁。甬道道前后有门楣,东甬道道毁残。后室横券顶,下有二层叠涩,后壁下部两边开龛。整窟凿削规正,无泥皮。
  第20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纵券顶,下作两层叠涩出枭混线。东壁刻画一人骑马,西壁刻龟兹文题记及一孔雀。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两层方棱叠涩出枭混线,东壁残存一灶,前壁、东壁及顶壁大部毁。西壁完好。
  第21窟
  龛室。纵券顶,前壁中开门道。各壁完好,无泥皮。
  第22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纵券顶,下作两层方棱叠涩出枭混线。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下一残坑,前壁毁。西壁与顶残。
  第23窟
  中心柱窟。主室平顶。前壁毁,后壁无佛龛。东甬道道及后室未凿成。
  第24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平顶。西壁开龛,后端壁一小室,方形平顶。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下有一坑。前壁中开窗。
  第25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横券顶,仅存后壁。
  第26窟
  方形窟。纵券顶,前壁中开圆拱门,各壁完好,无画。
  第27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壁龛窟。前室坍毁。主室方顶,原凿平16格,现存14格,中绘塑莲花。两壁开龛,西壁3列,共13龛。东壁残存2列4龛,龛上绘宝盖。前壁西侧残存,开长方龛。门绘兜率天宫说法图,西侧存8身听法菩萨像。下作一层叠涩。叠涩下绘有坐佛1身,比丘2身。后壁佛龛与后室凿通,券顶,西侧各凿3列小龛,龛上凿3列小龛。龛内泥皮大部剥落。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道内侧壁绘贵族供养人及其佣人。东甬道道内侧壁绘5身供养人。两甬道道外侧绘佛游方行化,多残。后室,横券顶,顶绘菱格图案。前壁中通主室,西侧绘焚棺,东侧绘分舍利。后壁原绘佛涅槃,已剥落。
  第28窟
  方形窟。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及左右壁坍毁,后壁并列开龛。无画。
  第29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残毁,仅存东壁一小龛。居室横券顶,仅存后壁、西壁。
  第30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坍残,平顶。居室残,横券顶,仅存西壁、后壁。
  第31窟
  方形窟。横券顶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及前壁均毁,后壁完好,西侧开一小龛。
  第32窟
  中心柱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侧绘因缘故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残。两壁为因缘佛传图,不清。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全残。两甬道及后室画无存。后室横券顶。
  第33窟
  方形窟。穹窿顶残。下沿绘三角垂帐纹。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西壁残,东壁完好,后壁东侧绘一身立佛,残。
  第34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沉思太阳神窟。前室坍毁。主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侧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佛龛周围塑菱格形山,全残。两壁上保存了横列方孔,西壁下绘因缘佛传图,残。东壁画无存。甬道道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两层叠涩出枭混线。仅东甬道道外侧残存一供养人像。后室横券顶绘伎乐飞天,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绘八王分舍利。后壁凿涅槃。两端壁前半部凿台基,各壁画仅存残。
  第35窟
  僧房窟。东甬道,平顶。后端壁一小室,方形平顶。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西壁下土坑残。前壁中开窗,残。
  第36~37窟
  下层1室,上层2室。第37窟德国学者称修道院窟,下层方形平顶,凿阶道,通上层。上层平顶,顶壁均残。此室开门道另一室,僧房。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东壁残存一灶,前壁开窗。
  第38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音乐家合唱窟。前有窟檐,毁,仅存一横排方孔。主室长385厘米、宽355厘米、通高387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侧绘菱格本生和因缘故事,上下交错排列。部分菱格被人剥走,下作上层叠涩,中绘水中动物、宝珠等。两壁上部各横列7组天宫伎乐图,每组二身,于龛楣下或舞或奏。下部绘因缘佛传图,每壁一栏三铺。门壁左右开龛,上绘思惟菩萨一身,下绘供养人,残。圆拱壁画绘兜率天宫说法。后壁佛龛周围塑菱形山,全残。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下部绘四幡覆钵舍利塔,中绘坐佛。后室长355厘米,宽85厘米,通高195厘米。横券顶,绘菱格图案,前壁并开二龛,龛下绘四幡双铃覆钵舍利塔,中绘舍利盒。两端壁画同甬道道外侧壁,后壁为涅槃图。
  第39窟
  方形窟。穹窿顶,下作双层叠涩枭混线。前壁坍残。东壁绘有一土红色菩萨头像。四壁均有龟兹文题记。
  第40窟
  僧房窟。四甬道,平顶,后端壁中一龛。甬道道西壁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其南侧有一小方龛。前壁开窗。
  第41窟
  方形窟。平顶残。前壁、东壁坍毁,西壁残,后壁正中开方龛。
  第42窟
  僧房窟。前有廊檐遗迹,仅存横列方孔。东甬道,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后端壁正中合龛。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窗残。
  第43窟
  中心柱窟。窟前廊檐遗迹仅存一列方孔。主室,纵券顶,无画,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左右开龛,无画。两壁各绘未完成的3身立佛。正壁佛龛内阴刻“寂然而静”四字,下为“□□□□五月廿日,燕人法虚、□□,燕人乌什哈达、富绅”题款。两甬道,前后有门楣,东甬道道顶东绘一小铺鹿野苑说法,西甬道道顶东绘四坐佛,西有“竖行、惠灯”题字。内侧壁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外侧壁绘一坐佛,残。后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两端壁下凿有二台,除涅槃前侧有联珠纹饰外,余均未绘。
  第44窟
  异形窟。平顶,前壁、西壁大部坍毁,东壁完好。地面凿有4小坑。
  第45窟
  异形窟。残毁,仅存后壁与西壁,两壁连接处凿有一洞。
  第46窟
  方形窟。大部坍毁,顶前部为平顶,后部为横券顶,两壁残。西壁开一大龛。
  第47窟
  大象窟。主室宏大,长789厘米、宽760厘米、通高1650厘米。纵券顶前残。上下凿有圆孔若干。后壁前凿有佛台基,长242厘米,宽266厘米,高23厘米。两壁略残,每壁保留5横列主孔,每列孔中原安枋木以托平台,平台塑像,每列14。壁下沿凿长台,其上保留一列圆孔。西壁第二、三列孔间有2身坐佛,残。壁两边开甬道道通后室,甬道道长约455厘米、宽约200厘米、高480厘米。纵券顶绘飞天。外侧壁下凿长台基,上保留一列圆孔和一列方孔,孔间壁画为摩尼宝珠、雨花、坐佛等。内侧壁开龛,龛内侧绘菩萨或立佛,龛内上下坐佛和立佛。西甬道道门壁上弯月形壁画绘佛坐,旁绘菩萨像。东甬道道门壁画剥落。西甬道道侧壁龛后侧泥皮3层,层层绘画,后下角处表层绘有龙王夫妇像。外侧壁画下部绘一护法天王像,残。西甬道道后部无门道,直接连通后室。后室宽敞,长约1000厘米、宽450厘米、通高630厘米。横券顶,绘伎乐飞天,残。后壁下凿涅□台,台前侧作二层枭混线,泥皮3层,层层绘边饰图案。壁上部保留一列方孔,中绘头光、背光,光圈内绘鸽子衔环,或绘小立佛。两端壁上部各保存一列方孔,东端壁的平部绘举哀弟子图。西端壁后半部绘头光,前半部下(涅槃台前)绘舍身饲虎图一铺。前壁下作长台基,中开龛,两侧各保存一圆孔。龛上存孔二列,上下相对。龛内外侧壁绘立佛。
  第48窟
  大象窟。主室纵券顶,残。两壁残。后壁两边开甬道道入后室。甬道道,平顶,绘摩尼宝珠、宝环等。甬道内侧壁中开龛,西甬道内侧壁后部画重层,表层绘毗卢遮那佛,身上和灵光中绘众多小立佛。东甬道内侧壁后部绘菩萨像。外侧壁下凿长台。壁西侧绘一菩萨立于莲花上,东甬道门壁画剥落。后室,横券顶,上绘飞天8身。后壁下凿涅槃台,台前侧作枭混线。涅槃台上绘举哀弟子。前壁下开龛,上保存一列3组圆孔,孔间绘立佛。龛两侧绘坐佛,佛周围绘众多小坐佛。龛内侧壁绘一胁侍菩萨。
  第49窟
  方形窟。分前后室。前室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开门通后室。后室纵券顶,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后壁中绘高僧结跏趺坐像,余壁无画。
  第50窟
  异形窟。主室大部坍残。前壁毁,两壁残,后壁由西至东凿3小室,第三室外下开龛。
  第51~52窟
  僧房窟。东甬道(编号52)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后端壁开门通一小室,门形平顶,门道前两侧开龛。,居室毁残,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两壁及顶残,前壁坍毁。
  第53窟
  方形窟。前室残,平顶,仅存后壁,西侧开门通后室。后室平顶,东壁与后壁前凿直角形石台。
  第54窟
  方形窟。分东西2室。西室方形平顶,无前壁,余壁完好,东壁开门通东室。东室方形平顶,前壁毁,东壁残,余壁完好。整窟泥皮剥落。
  第55窟
  僧房窟。西甬道,仅存后端壁,壁中开龛。居室,坍残,横券顶,仅存后壁及西壁后部。
  第56窟
  方形窟。窟室高大,前部坍毁。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中叠涩下存一竖行3方孔,似为灶,北护壁遗存。
  第57窟
  僧房窟。德国学者称戴盔甲者窟南部附窟。前室残毁,顶形制不明,仅存后壁与东壁。后壁中开窗通居室。东壁开甬道门,甬道平顶。东壁中开门通一小室,方形平顶。居室横券顶,后壁东开小龛,东壁残存一灶,前壁窗西开龛。
  第58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戴盔甲者窟。主室长约280厘米,宽约312厘米,通高46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画,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为因缘佛传图,每壁二栏八铺,自然分格。底沿有绘画装饰带。门壁现已坍毁。后壁佛龛上绘因缘佛传故事,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内后壁绘一菩萨坐像。两甬道,长约135厘米,宽约72厘米,通高约185厘米。顶绘托钵立佛,两壁上部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东甬道内侧壁下部绘供养比丘4身,西甬道内侧壁下半部绘供养人4身,前一人为侍者。外侧壁下部连同后室两端壁绘竖方格画,每壁5格,每格绘一伎乐天人立像。后室长328厘米,宽约70厘米,高同甬道,横券顶,画同甬道顶。前后壁上部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后壁下部绘分舍利,东侧壁画被盗凿,西侧通57窟门道。前壁下部绘佛涅槃。
  第59窟
  方形窟。后半部为横券顶,前半部为平顶。前壁坍毁,两壁及顶壁残,后壁完好。
  第60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最大窟。主室长1225厘米,宽770厘米,残高约700厘米。纵券顶中横折,前高后低。前部中脊绘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均为残片,后部绘伎乐飞天。门壁无存。两壁可见各种形状的孔眼和凹槽,其前尚有大片壁画为泥浆糊盖。东壁前、西壁中各开一平顶方形室,无画。主室两壁下部凿一长台。西长台前侧画绘联珠对鸟纹带,台上侧壁分上下两部分,下部绘背光,侧绘胁侍像,上部3排分绘树、人及车等。东部前被盗凿的壁画,为题有叙利亚文的人像。主室中部前有放佛立像的半圆形莲花台基,并和后面的长方台基相连,台基前有许多木雕和木栏杆残物。
  第61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平顶,仅存后壁。
  第62窟
  方形窟。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残,东窗西门。西壁中残存一灶。
  第63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迦叶窟。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中脊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门壁坍残,仅存门东一部分,绘袒右立佛,头上有宝盖。两壁为因缘佛传图,西壁残。后壁佛龛上残存伎乐天人、众天王和坐禅天人等,两侧绘礼佛菩萨像。两甬道顶绘持杖立佛。外侧壁一作一层叠涩。下为长台,台上壁面遗存有原塑像用的橛孔,画同甬道顶。后壁一作一层叠涩。下部为长台。台上壁面存有原塑像用的橛孔。前壁残存降火龙图。
  第64窟
  方形窟。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残,东门西窗。西壁下1坑,两端接前后壁。东壁坍毁,后壁完好。
  第65窟
  十字形异形窟。主室,横券顶,前壁坍毁。后壁中开小室,方形平顶。
  第66窟
  异形窟。德国学者称红穹顶窟B。长275厘米、宽295厘米,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残,东门西窗。后壁东侧开龛。东壁残,存后上角,西壁下部高出地面处凿平列3石坑。
  第67窟
  方形窟。北偏西60°。德国学者称红穹顶窟A。前室段。主室,穹窿顶,前残,中心绘一圆莲花,下作12条幅红紫相间的孔雀尾花纹,仅顶下西北三角壁画绘飞天群像。下作5层叠涩出枭混线,上绘各种纹饰。门壁坍残,保存东侧墙垣。后壁整壁绘图一铺,两壁每壁原绘画3列,西壁坍残,仅存比丘像4身,东壁上列壁画为人剥去,中列绘山水人物,下列画无存。
  第68窟
  僧房窟。西甬道,平顶,仅存后端壁与西壁小部分。居室,横券顶残,下作双层叠涩,仅存后壁。
  新1窟
  中心柱窟。前室、前壁及顶坍毁,两壁残。主室顶、门壁均毁。两壁下为长台,中保存一横排方孔,长台和方孔上保存有原塑像用的二列橛孔,橛孔间绘菩萨像。后壁及佛龛毁。西甬道道顶毁,外侧壁下为一长台,原塑像3身,现存下体,塑像间壁面绘菩萨像。内侧壁绘因缘佛传图2铺,现仅存佛座。东甬道道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两侧壁坍毁。后室横券顶,绘飞天,后壁下为涅槃台,下存泥塑大卧佛1身,上部残毁。壁面东上部绘举哀天人,西端壁绘摩尼宝珠、雨花之类。东端壁坍毁,前壁残,绘分舍利。
  第69窟
  中心柱窟。前室,长550厘米、宽525厘米,套斗顶残毁。前壁残,西壁毁。东壁完好,下凿一长台。壁上存有两层原塑像用的橛孔,后壁中开门道人主室,门上及左右存有原塑像用的橛孔,孔间绘菩萨像。主室,长475厘米,宽425厘米,纵券顶,中脊崩坍,两边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门壁上圆拱壁面绘鹿野苑初转法轮,右下为龟兹男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头上有龟兹文题记。两壁下均有长台,上存有原塑像用的橛孔,孔眼间上部绘菩萨像,下绘供养人像。两壁后端各绘托钵立佛一身,后壁佛龛外原塑菱形山,无存,仅存橛孔。两甬道道顶及内侧壁坍毁,西甬道外侧壁绘因缘佛传图一铺,东甬道外侧壁前绘一立佛,后部开龛。后室长约500厘米,宽85厘米,横券顶上绘伎乐天,券顶前半部边缘绘有6天王头像,均残。后壁下凿涅槃台,台上前壁绘火焰及举哀弟子像。西端壁绘一辟支佛,后绘一比丘,均残。东端壁绘举哀菩萨。前壁坍毁。
  第70窟
  大像窟。顶坍毁,后壁中有2横槽,上下残存原塑像用孔眼若干,下作3层叠涩。后壁绘有佛涅槃图,已漫漶不清。两壁前后开龛,龛上存有原塑像用的孔眼若干,前壁毁。
  第71窟
  异形窟。纵券顶,中有一纵向走道。两边为5个方形大坑,各坑底略低于走道,各坑口与走道相通。
  第72窟
  方形窟。纵券顶,前壁均已坍毁,两壁略残,西壁有一长方形槽,后壁完好。
  第73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顶坍毁,后端壁中开龛。居室顶及前壁均坍毁。
  第74窟
  方形窟。纵券顶,南壁毁,北壁完好,后壁中开龛形室,前壁无存。窟南存一方形小室后壁,横券顶。
  第75窟
  僧房窟。前室残,顶坍毁,下层作2层叠涩出枭混线。后壁中开窗通居室,两壁残,东壁中开门道入甬道,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下掘坑,正对居室门道,后端壁中开龛。居室为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1灶。甬道道两壁及居室有许多龟兹文题记。
  第76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孔雀窟。前室残,长465厘米,宽190厘米,顶毁。两壁残,西壁仅存降魔图中若干头像,东壁画无存,前壁坍毁。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门道东侧壁下部绘一供养人,残存上半身。主室方形,长宽均为360厘米,通高490厘米。穹窿顶,顶内尚残留6条幅孔雀尾图案,其下4角平面原绘伎乐天已被剥走。室中为一方形9层束腰佛台,佛台后面露有一空洞。东壁有一方形凹面大龛,为一盝形顶方形窟的残部,4壁画原绘有悬楼、立佛、伎乐天人。门壁两侧下绘有供养比丘、供养人像和龟兹文题记,均已被剥走。余壁下原绘3列方格佛传故事,西壁存12铺,下列1铺,毁。后壁除上列中和东下角残存2铺外,余皆无存。东壁后下角残存半铺,余均被剥走。
  第77窟
  大像窟。德国学者称佛像窟。主室,残长300厘米,宽630厘米。顶毁。东西壁均残,仅存若干方孔。后壁下残存一佛台,其上壁面皆毁。两甬道道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图案,内绘僧人在山中习禅。外侧壁下凿长台,上存有原塑像用的橛孔若干,其间绘礼佛菩萨像。甬道顶下沿绘有一列伎乐菩萨像,内侧壁绘列佛,甬道门壁圆拱壁面绘坐佛。后室长885厘米,宽405厘米,通高500厘米,梯形顶,上绘有4横列长方格,每格内绘一伎乐菩萨立像。后壁下凿涅槃台,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举哀弟子和天人像。两端壁上部各保存一横列方孔,西壁绘有伎乐菩萨像3身,东端壁原绘伎乐天群像已被人剥去。前壁下凿长台,上保留一横列方孔,壁画剥落。
  第78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顶毁。西壁残,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后壁有一坑,上部为龛形。东壁下后壁交接处于一圆洞形小室,东壁后侧残存一灶,前壁坍毁。
  第79窟
  僧房窟。德国学者称地狱油锅窟之北窟。东甬道道大部残,后端壁开小龛。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开窗。
  第80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地狱油锅窟。主室长415厘米、宽375厘米,通高44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德人清理时,前壁两壁原有立佛说法图和供养人像,现仅存听法菩萨像。两壁的因缘佛传图,原为每壁2栏6铺,现唯东壁保存较好。后壁佛龛上绘佛降六外道图一铺,两侧绘伎乐菩萨。佛龛下壁画原绘有本生故事画,已无存。佛龛内后壁背光下绘有相向而立的双狮一对。两甬道道长约178厘米,宽83厘米,通高180厘米,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二列双幡覆钵舍利塔,上塔绘坐佛,下塔中绘舍利盒。后室长375厘米,宽38厘米,通高185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东端壁绘二天神像,西端壁绘二伎乐菩萨像,后壁为涅槃居室。门道南为原东甬道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门道通一方室,长275厘米,宽205厘米,高176厘米,平顶。后壁与西壁交接处开龛。东壁中开一隧道,长473厘米,宽87厘米,高117厘米,直通后室。
  第81窟
  方形窟。顶及前壁坍毁,两壁残。每壁残留画3铺,每铺上绘拱楣,中或绘立佛,或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后壁画不清。
  第89-1窟
  位于第50窟右下角。东壁塌起,残存南壁宽约3米,高约2.20米;北壁残宽约1.60米,残高约2米;西壁宽约3.75米,在高约1.30米处凿有3个并列的长方形小窟,成高低不同的前后室。前室略呈长方形,面积约7.50平方米。靠西北角,距西、北壁约60厘米处有一圆坑,深约15厘米,径约80厘米。西壁偏南,有一梨形龛凹入壁内,底距地坪面约30厘米。龛高约90厘米,宽约65厘米,进深约45厘米,有被火烧和烟熏痕迹。龛之北、西壁之中心处,凿有一长形斜坑于壁面,底平,距室地面约10厘米,高约50厘米,宽约20厘米。
  西壁3小窟,与前窟方向同,长方形,平顶。左窟门与前窟通,窟宽约1.10米,进深约2.20米,高约2.10米。有25厘米厚的隔墙,就崖体凿成,与中间小窟分开,隔墙偏东角有豁口,由此可入中间的小窟。中间小窟平面不甚规则,东面略宽于西面,底宽约1.05米、进深约1.75米、高约2.20米。东面有塌圮的崖墙,厚约40厘米,残高约70厘米,与前窟隔开。其就崖体凿成的隔墙将它与右小窟隔开,墙体厚约35厘米,无豁口可通。右小窟平面略呈梯形,东宽约1.10米,西宽约1.30米,进深约1.60米,高约2.50米。东面隔墙厚约50厘米,残高约30厘米,因塌圮不复原状。此当为储藏室,窟内凿痕清晰,无烟熏火燎迹象。
  89-2窟
  位于第53窟下。左与89-1窟有一段残壁相隔,右为89-3窟,以两土灶分界,无隔墙。窟顶塌圮,仅存西壁,宽约4.40米,高约2.10米。南北两壁厚宽约2.20米,为南北较宽、东西较窄的长方形窟。地坪南低北高,差约70厘米,南半部低洼,其西壁凿有二龛,中间有分隔,厚约30厘米,南龛高约110厘米,宽约105厘米,深约75厘米;北龛高约90厘米、宽约105厘米、深约70厘米。两龛上方各有一方坑,中隔上部有一竖长槽。北半部地坪与89-3窟接,壁角有灶。距灶之上的70厘米又有一龛,高约90厘米,宽约60厘米,深约30厘米。壁面抹黄色草泥层,绝多剥落,显露出斑驳凿痕。
  89-3窟
  左与89-2窟相连接,中间仅以壁面线和灶相别。右以土坯墙与89-4窟前室隔断,高约2.30米,支撑住有裂隙的窟顶。土坯尺寸为20厘米×50厘米×8厘米。窟顶半弧,为横券顶的一半,前一半塌圮。与89-2窟相接的壁面抹草泥厚约2厘米,刷白灰,有烟熏痕迹。地面有土台,宽约160厘米,高约50厘米,进深约330厘米。台上东角有火塘。内室西南角有窖,东西长约130厘米,南北宽约65厘米,深约125厘米。此窖为储粮之所。
  89-4窟
  左接89-3窟,右上角邻89-5窟。前室塌毁,窟内淤泥土几乎及顶。积土层剖面下为一层木炭渣,厚约3厘米,其上约25厘米左右,夹有灰烬层,再上又是沉积土。窟顶塌落的岩石堆聚于上层,西壁塌圮严重,不见边际。靠东壁积土上有明显的橛头刨触的小圆坑。东壁进深约12.5米至北壁,北壁向西深约4.50米,为塌土壅塞。窟顶已塌毁,似为纵券。东壁边有台阶,宽约60厘米,高约30厘米,不及底。抹黄土草泥,厚约1厘米,为烟熏黑。
  89-52窟
  其左为89-4窟,中间隔以滑落的山体巨岩石,地坪约与89-4窟顶平齐。右与89-6窟接。中间无明显界线。此窟完全坍塌,仅存靠山体的西壁。壁宽约2.80米,高约1.80米,抹黄土草泥,厚约1厘米,涂白灰,下部有烟熏迹。室进深约3.90米。东角有灶,灰烬及红烧土厚约40厘米。西壁南端下凿有一窖穴,其南北长约140厘米,东西宽约75厘米,深约45厘米。窖穴开凿于室外,东、北两面高于室内地坪约20厘米,台厚约30厘米。西面岩体凿有两圆洞,洞距约65厘米,深约6厘米,径约10厘米,为棚盖窖穴而凿。窖穴内北边有一黄土草泥糊成的圆桶状物,外径约60厘米,厚约2厘米,高约16厘米。
  89-6窟
  左与89-5窟相连,中间隔墙不存,地面无隔痕,两窟西壁前后有差。此窟窖穴打89-5窟边线。右边有未编号小窟残留之一角,地坪高低和壁面前后有差。窟顶全部坍塌,仅存西壁和北壁一角。地面东西进深约3.30米,南北宽约3.50米,原生土面未抹泥处理。西壁面宽约3.50米,高约1.90米,抹草泥涂白灰,被烟熏黑。壁面正中这上下边缘各有一洞,下面洞内存有一截木桩。偏北角有一龛凹入壁面,龛宽约100厘米,深约35厘米,高约100厘米,烟熏严重。
  室内靠西壁下有窖穴3个,一字排列。左边窖穴东西长约有170厘米、南北宽约140厘米、深约90厘米。东边有凹口宽约100厘米,低于地面约30厘米;西边垫有一雕花木枋。窖穴上原有棚盖木架已塌入坑内。中间窖穴以泥土与左相隔,泥土上搁置一木杆,东西两边也埋有木头,上面棚以盖木。盖木以先于东西向放置3~5根粗约5~8厘米的木棍,后在其上南北向密排以3厘米左右的树枝。右边窖穴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75厘米,南北宽约100厘米,深约90厘米。
  左边窖穴与中间窖穴仍以泥土搁置木杆相隔。东西通长约175厘米,南北宽约120厘米,深约90厘米。此穴与盖木之下又分为3部分,中间用土坯将坑分为东西两半,土坯尺寸约为20厘米×40厘米×8厘米。东坑又以泥土夹树枝再分隔为南北两半。此窖略呈“品”字形。
  89-7窟
  位于第56窟下方,左与第55窟毗连。地坪面高于第55窟上层,南壁打破第55窟北壁。右下角为89-8窟顶,相距约60厘米。窟顶及东壁完全塌圮,南、北壁仅存西段。南壁残段宽约1.25米,高约2米;北壁残段宽约2.10米,高约1.60米;西壁为崖体,宽约3.80米,高约2米。南壁有灶龛,半残,叠压于第55窟北壁灶龛之上,龛与地坪平,高约80厘米、残宽约50厘米,凹入壁面约40厘米,显见烧痕,底积灰较厚。西壁南角另有一灶龛,距今地坪约35厘米,高约110厘米,宽约125厘米,凹入壁面约35厘米,也见烧痕。此窟壁面抹草泥,烟熏后又涂刷白灰。北半部存有土台,宽约220厘米,高约30厘米,当为僧侣卧榻。
  89-8窟
  位于89-9窟下方、89-7窟右下,左与第55窟相邻。右侧存一残窟壁面,其地面约高于此窟160厘米。89-8窟分内外两室,南北向排列,南室为外,北室为内,中间原有隔墙,已塌毁。隔断处厚约50厘米。外室门在东壁,已坍塌。两室皆似浅覆斗式顶,壁面不甚整齐规则,地面外高内低,差约35厘米。外室略呈正方形,东西宽约3.30米,南北宽约3.60米、高约3.10米,内室东西宽约4米,南北宽约3.75米,高约3.50米。
  外室西北角有一灶龛,高约85厘米,宽约120厘米,凹入西壁面约30厘米。内室西壁有两道横槽,位于南北端,中间不相接,槽长约100厘米,凹入壁面约30厘米。在此层以上壁面及窟顶均被烟熏黑。底层地面为原生崖体。内外室之间有槛。
  89-9窟
  位于89-8窟上方,相距约1.40米。东壁已塌圮,崖体如削,窟顶残存西半部,为小平顶。南壁残宽约1.70米,高约2.05米,偏东一坑凹入壁面,西壁宽约2.90米,高约2.05米,中间距地面约75厘米凿有一坑,高13厘米,宽约12厘米,深约15厘米,偏北凹入壁内,北壁残宽约2.70米,高约1.70米,距地面1米左右,凿有3个洞,洞径约12厘米,深约11厘米,洞距32厘米左右。窟内南半部有土台,为原生崖体,台高约45厘米,南北宽约1.60米,东西与室同宽。地坪北半部宽约1.30米,有一根木头南北横陈于土台前,粗约10厘米。室之西北角有火塘,积有余烬。
  89-10窟
  左为89-8窟,右为第57窟。此窟为纵券式项,门南向,已塌圮。前室为长方形,东西宽约5.50米,南北进深约10.3米,前室前半部窟顶有东西向拱券,打破原窖顶,凸进于原顶约1.80米。前室东壁北角有一洞,宽约80厘米,后有一暗室,东西长约7.30米,南北宽约5.20米,券顶高约2.90米。贴前室北壁为甬道道,宽约1米,深约2.50米,被积土壅塞。整个窟壁未抹草泥,未见烟熏痕迹,似如未完工之窟。
  窟口东侧崖体平整,抹草泥涂刷白灰,有灶台。
  (二)谷内区
  第82窟
  僧房窟。德国学者称财宝窟(D、E)。北甬道道E,平顶。居室D,纵券顶,残,下作一层叠涩。西壁坍毁,后壁残存一灶,前壁无窗。
  第83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财宝窟C。穹窿顶,内绘8瓣缀小花条幅,红、绿、灰、紫4色相间,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南窗北门,残。后壁底沿保存一排方孔,原画被剥去,余壁绘有纹饰,多剥落。中央凿长方坑。
  第84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财宝窟B。窿顶,画剥落。前壁坍毁,北壁残存因缘佛传3铺。前壁画剥落,后壁画被人剥去。
  第85窟
  小方形窟。德国学者称财宝窟A。前室纵券顶残,画剥落。前壁无存,南壁残,北壁坍。后壁开一门道,门道内北侧壁绘一菩萨坐像。后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坐佛,下作一层叠涩。前壁门上开龛,两壁保存原塑像用凿孔,其间绘动植物图案。后壁原塑已毁。仅存项光背光痕迹。南侧上端绘一交脚合十菩萨立像,下绘一立一坐菩萨像。
  第86窟
  僧房窟。北甬道道纵券顶,大部坍毁。北壁残,后端壁中开龛。居室门道里壁中开龛。居室为覆斗顶,大部残,下作一层叠涩。后壁凿一方形平顶小室,两壁及前壁坍毁。
  第87窟
  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佛传故事,甚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及两壁残毁。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仅留许多橛孔,两甬道道内及后室横券顶,壁画均无。
  第88窟
  方形窟。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及两壁残毁,后壁中开龛。各壁无泥皮。
  第89窟
  方形窟。横券顶,仅存后壁与北壁。
  第90窟
  方形窟。纵券顶残,前壁及两壁残毁。
  第91窟
  中心柱窟。前室坍毁。主室长约320厘米,宽约300厘米,通高350厘米。纵券顶。中脊天相图烟垢较重,两侧各绘6排菱格画,本生故事画和因缘故事画各3排。下作一层叠涩。门壁上方为兜率天说法,后室长约300厘米,甬道道宽约80厘米,通高180厘米。前室正壁开龛绘佛像;龛周为须弥山遗迹,上残留众多橛孔,且有5根小木棍。此窟除中脊及两侧券顶存有壁画外,其余各壁无画遗存,且切割明显。
  第92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母猴窟。前室坍毁。主室长600厘米,宽300厘米,通高约600厘米。纵券顶,中脊画剥落,南边绘菱格山林习禅及各种动物。南顶画剥落,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残,圆拱壁内绘一铺菩萨像。南壁仅存壁画2栏。北壁画剥落。后壁为因缘佛传图。
  第93窟
  方形窟。前室残,仅存南壁一角,平顶,下作一层叠涩。主室穹窿顶,中凿一莲花状凸起,内绘17条幅,下作一层叠涩。门壁南窗北门。北壁及前壁窟台内侧有游人刻画的古代战争的图案,其下刻“来庭俊”。余壁无画。
  第94窟
  僧房窟。南甬道道,平顶,大部坍毁。南壁毁残,其后开门道南通一小室,方形平顶。后端壁开中龛,北壁残,其后开龛,中开门道通居室。居室,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毁,南壁毁残。
  第95窟
  方形窟。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两壁略残。后壁有黑色的龟兹文题记几行,另刻有马、鹿、羊等动物。
  第96窟
  方形窟。穹窿顶,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下西壁残,4壁原绘方格因缘佛经故事。后壁最多,原为6横排3个铺,现残存一小片。
  第97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348厘米,宽325厘米,通高371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双幡覆钵舍利塔,塔中绘坐佛。下作一层叠涩,下绘莲花图案。两壁绘方格双幡覆钵舍利塔,每壁6排。后壁下残,佛龛上绘佛降外道六师。前壁上绘兜率天说法,两侧绘画不清。两甬道道。顶绘立佛像。内外侧壁画连同后室两端壁,同于主室两壁。后室长334厘米,宽85厘米,通高180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前壁画同主室两壁,后壁为佛涅槃图。
  第98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10厘米,宽351厘米,通高38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券顶下沿边饰为一排9幅伎乐图。下作一层叠涩,上绘莲花图案。两壁为因缘佛传图,后壁佛龛周围原为动植物彩塑,仅存许多孔眼。前壁上方圆拱壁绘降魔图,两边绘供养人。两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南甬道道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北甬道道内侧壁绘分舍利,外侧壁绘前坐后立2佛。后室长401厘米、宽83厘米,通高191厘米。画同甬道顶,两端壁画同甬道外侧壁,前壁绘焚棺,后壁绘涅槃。
  第99窟
  中心柱窟。前室长265厘米,高370厘米。平顶。主室长255厘米,宽310厘米,高约355厘米。方椽子一面坡顶,由后向前倾斜。两壁上凿类似横枋的檐式建筑,双层,上下相叠,下又凿石枋头承托,枋头间绘莲花图案。在石檐和顶之间的壁面上可见一列坐佛,石檐下壁面开龛,每列5龛,龛下壁为因缘佛传,2列10铺。前壁上开一龛,龛两侧各绘一坐佛,门北侧绘供养人像,残,南侧无存。后壁龛上所凿石檐同两壁,但略高于两壁。龛两侧绘伎乐和礼佛菩萨像。龛下壁画漫漶不清。两甬道顶绘菱格图案,下绘佛传故事。每壁2列4铺。后室,横券顶。两端壁下凿长台,上绘立佛。前壁开中龛,两侧绘菩萨立像。后壁下凿涅槃台。
  第100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80厘米,宽430厘米,通高515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沿边饰绘一列10组乐舞图,每组2身伎乐,绘于楣拱式龛楣内。下作一层叠涩,上绘莲花图案。两壁各绘3栏15铺方格因缘佛传图。后壁佛龛两侧开龛,上绘飞天伎乐,佛龛与小龛间绘礼佛菩萨像。前壁上圆拱壁为兜率天说法,下沿边饰为一排7组乐舞。两甬道道,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内外侧壁列佛,旁立供养菩萨像。后室,横券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下作上层叠涩,各壁均绘列佛。
  第101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50厘米,宽422厘米,通高535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南壁仅存上栏2铺,北壁不清,前壁大部坍毁。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大部已毁,仅存橛孔。两甬道长约175厘米,宽约90厘米,高约231厘米。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南甬道外侧壁绘供养人4身,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北甬道外侧壁画剥落,内侧壁后绘一立佛2菩萨像。后室长423厘米,宽99厘米,通高226厘米。横券顶,坍毁,下作一层叠涩。前壁绘分舍利,南壁绘一菩萨立像。北壁、后壁画剥落。
  第102窟
  中心柱窟。主室坝毁,仅存后壁。后壁佛龛残。仅凿南甬道,无北甬道,纵券顶。后室凿。
  第103窟
  僧房窟。北甬道道,平顶,前坍。居室,横券顶,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南壁残,中残存一灶。北壁、后壁完好,前壁毁残。
  第104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362厘米,宽420厘米,通高538厘米。纵券顶。中脊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绘因缘佛传图,每壁3栏15铺。后壁旨龛周围原塑菱形山,无存,仅留橛孔。龛内底凿一方坑。门坍毁。两甬道道,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外侧壁绘供养人,每壁3身,内侧壁绘立佛,后室,横券顶,除后壁外各壁上沿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各壁画熏黑不能辨识。前壁下凿一坑,后壁前凿涅台,台前侧壁绘边饰图案,两端下为长台。
  第105窟
  方形窟。前室大部坍毁,仅存北壁与后壁。北壁残存一甬道,后壁上凿一槽,下残,南窗北门。后室,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及后壁完好。北壁前部刻有龟兹文题记,北壁有汉文题字2行:“开元十四年四月十四日,礼拜。”西壁亦有汉文题记。
  第106窟
  僧房。北甬道道坍,平顶仅存后端壁。居室,残毁,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北壁毁,顶及南壁仅存残迹,后壁完好。
  第107窟
  中心柱窟。分南北两窟。两窟打破关系,前壁及顶均坍毁,107A(南窟)无北壁,107B(北窟)无南壁。107A北甬道与107B南甬道,遂成2窟共有的双拱形甬道道。107A后室无北端壁,107B后室则无南端壁。
  107A(南窟)。主室为纵券顶,残毁,下作一层叠涩,上绘莲花图案。南壁绘方格双幡覆钵舍利塔。后壁佛龛残毁,周围原塑菱形山,现仅存塔。后壁佛龛残毁,周围原塑菱形山,现仅存橛孔。甬道道顶绘坐佛,内侧壁及南甬道外侧壁画同主室南壁。后室横券顶,绘珠宝、团花之类。南端壁画剥落,前壁画同主室南壁,后壁为涅槃图。
  107B(北窟)。主室纵券顶。坍残,下作一层叠涩。北壁满绘千佛,后壁佛龛坍残。甬道道,顶画剥落,内侧壁及北甬道外侧壁均绘千佛。后室横券顶,整室满绘千佛。
  第108窟
  方形窟。套斗顶,5层。前壁中开门,各壁完好。藻井内壁画已不清。
  第109窟
  坍毁。
  第110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有阶窟。窟前有台阶和廊檐。台阶由下往上,由西向东沿崖拾级12。台阶尽处开门通道道窟前走廊,上凿石壁做顶,平。后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为纵券顶,部分坍毁,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坐佛,下作一层叠涩,上绘莲花图案。前壁上圆拱壁绘兜率天说法,两边开龛,龛下垂帐纹边饰,下绘供养人。两壁和后壁绘方格佛传图。图下横边有龟兹文榜题。两壁每壁3栏21铺,东壁1栏7铺,被人剥走。西铺,现仅残存几铺。两壁及后壁底沿饰带绘方格本生故事,亦多残不清。
  第111窟
  方形窟。前有月台,平顶,坍残,西壁前通第110窟。东壁前开走廊可通东面,廊后壁开龛。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东门通主室。主室为纵券顶,下作上层叠涩。各壁完好,泥皮熏黑。西壁中部有汉文题记:
  鹰□□□
  僧达磨到此□□□
  礼拜遏□□□
  后壁门东上角有“达磨”二字。后室,纵券顶,后壁和东壁开方槽连通,各壁泥皮剥落。
  第112窟
  僧房窟。窟前有栈道遗迹。东甬道道为纵券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西壁及前壁毁残,东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13窟
  方形窟。下临深壑。窟底坍落,仅存前壁,透过门洞可见一窟之后壁和东侧壁。前有廊檐(现和第114窟走廊连通),门上一横列方孔,上下凿有横槽。
  第114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法轮窟。前有廊檐,西连第113窟,廊东壁开门通道第115窟,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主室长500厘米、宽480厘米、通高475厘米。纵券顶,中脊露一纵向凹槽,纵天相图,两边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毁,仅存许多橛孔。佛龛内后壁绘一菩萨像,坐于莲花座龛底凿方坑。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6铺,壁画剥走较多。门壁上方圆拱壁绘有佛说法图,其下保存一横列方孔,与两壁方孔等高相接。门两边开龛,内外皆绘坐佛。门上沿绘一横列7坐佛。两甬道道长230厘米,宽约105厘米,通高202厘米。顶绘菱格图案,外侧壁画剥落,内侧壁绘供养比丘,每壁6身。后室长540厘米,宽100厘米,通高205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两端壁画剥落。前壁绘分舍利,后壁西绘焚棺,东绘第一次结集。
  第115窟
  僧房窟。前室,东西两面坡顶,两壁及顶壁残,西壁开门道,下通第114窟走廊。后壁开窗,通居室,东壁开甬道门。甬道纵券顶,下作上层叠涩。居室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余壁完好。
  第116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重绘洞窟小窟。前室长150厘米,宽370厘米,高275厘米。平顶,两壁中前开门道通邻窟,残;后壁西窗东门通主室。主室,横券顶,顶中作一横长条形平顶,下作二层叠涩。四壁横贯一道忍冬纹花边,西壁绘一幅壁画,被人破坏,内容不明,东壁中开龛,前有龟兹文题记,上圆拱壁绘有壁画。
  第117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重绘窟。前室长450厘米,宽约215厘米,高425厘米,一面坡顶,上凿方椽,其间绘坐佛。前壁坍毁,两壁残。壁画重层,表层坐佛和菩萨像,里层上部第一排绘伎乐天人,下部不可辨识。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门上沿表层绘坐佛,里层绘一排伎乐天人,门两边表层壁画同于两壁,里层不能辨识。门道内画仅一层,两侧壁绘立佛、坐佛像,东侧壁前开小龛。主室长350厘米,宽335厘米,通高370厘米。覆斗顶,壁画重层,表层绘坐佛,里层绘立佛。室中一方台,高约10厘米。4壁表层绘千佛,里层绘画构图复杂,多不可辨识。门壁上层绘画为佛涅槃图。后壁上部壁画被人剥去。
  第118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鱼尾飞马窟。前室,顶不规则,似为覆斗形。两壁残,后壁中开门,左右开窗。主室长490厘米,宽367厘米,高410厘米。横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僧人山林习禅,仅存上部几列。下作二层叠涩,四壁上下横贯两条边饰。后壁串一整铺壁画,其两侧上部壁画被人剥走,下部绘有供养人像。两壁及门壁之门窗间墙柱壁均有龟兹文题刻,两壁上拱面壁画均被人盗走。
  第119窟
  大方形窟。前室,顶坍。后壁中开大窗,东门通主室。东壁残,中开龛。西壁前开龛,后凿一通门。甬道道纵券顶,西侧壁下有石膏面台基,壁上凿一方龛和一圆龛。东侧壁中开龛,甬道后端又一门(仅存木门坎)通主室。主室宽大高敞,横券顶,西壁残存一大灶,东壁中7小龛。
  该窟主室前壁大窗东下方保存一窗遗迹,西壁灶后露出一纵券顶之凹壁,原为泥抹平。可见主室为两僧房窟扩凿而成。
  第120窟
  龛室。为崖壁上一大龛,纵券顶,前壁无,余壁完好。各壁泥皮存。
  第121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平顶。居室,横券顶,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东壁残,西壁灶保存为好,灶侧护壁完整。甬道入口上有眼若干,为原甬道檐遗存。
  第122窟
  龛室。为崖壁上一大龛。仅存后壁。
  第123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衔环鸽子窟。前室平顶,仅存后壁和北壁后甬道,无画。主室长316厘米,宽340厘米,通高515厘米。穹窿顶,画几乎被人剥光,残存少许边饰。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及南壁画被人剥光。北壁中绘8立佛,背光、顶光中绘小立佛,凡4圈。左侧上绘2菩萨,中一握金钢杵者,下绘3婆罗门供养佛。后侧中下部壁画被剥走,上部绘3比丘像。后壁佛龛周围壁画被剥,龛内绘平顶山图案。两甬道道顶画被剥,内侧壁坍坏,画无存,外侧壁绘立佛和菩萨像相间,南甬道道第一个绘坐佛托钵,头光里圈绘坐佛,外圈绘鸽子衔环。背光里圈绘立佛,外圈绘鸽子衔环。后室,横券顶,画被剥;前后壁坍坏,画无存;两壁壁画同甬道外侧壁画。
  该窟德国学者清理时主室各壁及顶、甬道道和后室顶部均有保存完好的精美壁画。主室穹顶中一圆拱,上绘大朵莲花,下绘8身佛像和菩萨立像,绘于8条幅上,每幅一身,每身脚登莲花,莲花下绘力士承托,顶下四角平面敷色石绿是水,中绘莲花,四周缀绘水生动植物。前壁上为3铺因缘佛传图,中为鹿野苑初转法轮,门两侧绘立佛,背光、头光中绘鸽子衔环,类同甬道外侧壁立佛像的背光头光。北壁右侧中下部被剥部分为4比丘像。南壁中绘立佛,内容同北壁。后壁佛龛周围画面丰富,上中2飞天共托一宝盖,两边向下依次每侧绘1仙人习禅,2男女神像,2散花和挽花绳的飞天。甬道道顶前部为平顶山图案,中绘树木,后部绘画和后室顶部连成一体,绘飞天伎乐和7宝。甬道外侧壁连同后室两端壁和后室后壁尚能见3立像,侧绘胁侍像。
  第124窟
  方形窟。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北壁残,南壁前开门道通一走廊,廊后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廊南端壁为第125窟甬道道北壁前部。
  第125窟
  僧房窟。北甬道道,纵券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北壁残存一灶,后壁中存一灶。南壁开窗。
  第126窟
  中心柱窟。前室仅存后壁,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主室,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北边绘菱格坐佛,南边画剥落,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画剥蚀。后壁佛龛上残存飞天和动植物画,两侧画剥落。门壁上圆拱壁画中开龛,龛上绘宝盖和建筑,下保存3身菩萨头像。门两侧开龛,龛下绘供养人像,漫漶不清。两甬道道内画全剥蚀。后室,横券顶,壁画全剥蚀。
  第127窟
  十字形异形窟。主室已坍,横券顶残,下作双层叠涩。前壁北部坍毁,中开门道。北壁残,南壁完好。后壁中开方室与门壁门道相对,方室宽度与门道等宽。方室,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
  第128窟
  僧房窟。北甬道道残,仅存后部,平顶。居室,纵券顶,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残。北壁残存一灶,前壁坍毁。
  第129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小半球顶窟。前室坍残,仪存南壁,中开龛。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穹窿顶画被剥,两壁及后壁原绘因缘佛传,5栏30铺,大部剥落。前壁门南上侧绘有一飞天,残。四壁上沿绘有纹饰。
  第130窟
  僧房窟。南甬道道残,纵券顶,南壁、后端壁中开龛。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南壁、前壁坍毁,北壁、后壁完好。
  第131窟
  方形窟。前室无存。主室套斗顶,5层,无画,下作一层叠涩。两壁及后壁刻有动物岩画。前壁坍残。
  第132窟
  方形窟。前室坍残,左右两面坡顶,前壁坍毁,两壁大部残,上有壁画残迹。后室,套斗顶,5层,每层底面四角内绘有一坐佛像。各层边沿存有纹饰,四壁无画。前室地面略低于后室。
  第133窟
  方形窟。大部坍毁,顶仅存东北角,上绘一天王坐像,下作一层叠涩。前壁、西壁毁。东壁、后壁残,绘因缘佛传,每壁3栏,每栏可见2铺。各壁上沿绘一排天宫伎乐。
  第134窟
  长方形窟。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北壁、前壁及顶毁,仅存南壁和后壁。南壁保存土红色龟兹文一行。后壁中开龛室,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
  第135窟
  方形窟。为僧房改建。南甬道道残,纵券顶。主室即由原僧房居室改建。穹窿顶,前毁残,内绘乐舞条幅,现存8幅。底沿圈绘垂帐纹,底面四角绘飞天和天王像,下作一层叠涩,上绘卷草纹和四出忍冬纹。前壁坍毁。南壁画无存,后部露一龛,中露门道接甬道道。北壁、后壁各绘一整铺因缘佛传图。
  (三)谷东区
  第136窟
  中心柱窟。主室坍毁。两甬道无画。后室,横券顶,无画。
  第137窟
  方形窟。平顶。前壁、西壁毁。后壁、东壁残。东壁后开一小龛。
  第138窟
  立形窟。纵券顶。中脊壁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下作一层叠涩。两壁残,后开小龛,龛周围绘千佛。后壁中开龛,周围绘数列菩萨像,颜色多剥落。
  第139窟
  大像窟。主室残长560厘米、宽445厘米、通高约950厘米。纵券顶,残,有飞天像残迹,东边绘一坐佛,完整。后壁上一横槽。上下保存橛孔,上3孔呈三角形,并绘巨大的弧形的背光、项光,背光边饰为三角纹;后壁下部坍残仅地面存凸起的岩石台。台前一坑。两壁残,上凿横槽接后壁横槽,中存原塑像用橛孔。后壁两边开甬道道通后室。两甬道道坍毁。后室长581厘米,宽207厘米,通高245厘米。横券顶残,前壁下坍毁。两端壁及后壁完好。
  第140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后端壁中开一门道通小方室,平顶,东壁后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覆斗顶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西壁残,东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41窟
  僧房窟。无甬道道。纵券顶,下作三层叠涩。前壁毁,两壁坍残,东壁下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142窟
  僧房窟,前室坍残。仅存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中开窗通居室。西甬道道坍残,顶坍毁,仅存后端壁,中开深龛。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残,中开窗,西下坍。西壁残存一灶。其余两壁完好。
  第143窟
  方形窟。坍毁。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仅存西壁和后壁。
  第144窟
  方形窟。坍残。横券顶,仅存西壁,后壁一部,成一角。
  第145窟
  长方形窟。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西壁残,下用土红色绘一极小坐佛,下题“明秀”二字,另有不规则的龟兹文题记若干,东壁残。后壁绘有土红色方框,无画。地面前凿有一坑。
  第146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坍残,仅存后端壁,中开龛。居室坍残,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仅存后壁和西壁。
  第147窟
  方形窟。有东甬道道,残,平顶。方形窟室,横券顶残,仅存东壁上部和后壁,后壁有若干排列不规则的孔。
  第148窟
  大像窟。纵券顶毁。两壁残,后部开龛,龛内侧壁绘有坐佛像。后壁上左右各橛孔。无画。中开一方凹面,下作一枭混线,甚宽,其下遂形成半室,半室后壁绘涅槃。
  第149窟
  方形窟。纵券顶,前壁毁,西壁下开小龛,后壁完好。窟西部有一方形窟,甚残,仅存东、西、后3壁残垣。据资料分析即德人窃走大量文物壁画的“牛画洞”。
  第150窟
  僧房窟。横券顶,下作三层叠涩。前壁坍残。东壁前有一门道,被沙掩埋。余壁完好。
  第151窟
  方形窟。前有栈道,通153窟。横券顶平缓。前壁无,3壁完好,西壁前开落地小龛。
  第152窟
  方形窟。顶坍毁,前为横券,后为平顶。西壁、前壁毁,东壁、后壁完好。
  第153窟
  分东西两窟,均为方形窟。其中壁墙,仅存残垣。两窟西侧崖壁上开栈道通第151窟。
  东窟,前到,穹窿顶。前壁西坍,东存。东壁完好,中凿一灶,无护壁,仅存一狭长凹面。西壁坍残,下存一层台阶。后壁西侧有门道通后室。后室,纵券顶。东壁前上甬道开方龛,正对方龛。地面凿有一圆柱洞。余壁完好。
  西窟,毁残。平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毁,东壁、西壁中开一浅龛,后壁完好。
  第154窟
  大像窟。主室,纵券顶,后壁中部凿一槽,上下保存固定原塑像用的橛孔,另有光头、背光残迹。光头下泥皮甚厚遂与券顶形成弧形凹槽,泥层脱落处留露5行弧形小孔。西壁即两壁前部凸出部分形成门道,门道内侧壁上凿4槽,每槽约长100厘米、宽30厘米、深20厘米。槽后中凿有一圆孔,是安门框架遗迹。两甬道道门壁及外侧壁上保存原塑像用橛孔,外侧壁橛孔距地面约1米左右。内侧壁中开龛,上亦保存原塑像用橛孔一组。后室,横券顶,画熏黑,飞天像依稀可辨。两端壁下同于甬道侧壁,其上保存一横列5圆孔。后壁上保存一横残圆孔,前壁上绘一列坐佛,下保存3组原塑像用橛孔。
  第155窟
  中心柱窟。主室熏黑,纵券顶,中脊不能辨,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一层叠涩。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毁,仅留若干橛孔。两壁上保存一横槽,下为因缘佛传图,2栏8铺。前壁两侧开龛,上保存一横槽,圆拱壁上为一铺兜率天说法。两甬道顶中脊绘飞雁,两边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内绘坐佛。后室顶壁画同于甬道顶,两端壁画同于甬道外侧壁。前壁不清,后壁为涅槃图。
  第156窟
  方形窟。6层套斗顶。东壁上沿作二层叠涩,后壁上沿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残。后壁上保存2排圆孔,西壁上保存一排方孔,东壁孔眼分布与西壁对应,下坍残。
  第157窟
  方形窟。纵券顶残,中脊壁画剥落,东边菱格本生故事,尚存5排,西边壁画剥落,下作一层叠涩。后壁中线又作叠涩。甚宽,其下遂成半室。半室后壁绘涅槃,西壁仅存壁画残迹,东壁残,中开龛。前壁毁。
  第158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残,纵券顶,西壁几乎无存。后端壁中开门道道小室,小室方形平顶,西壁开小龛,且壁东开一大方龛。居室,横券顶。东壁坍残。前壁中开窗,西侧开龛。后壁完好。
  第159窟
  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残。中脊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作一层叠涩。前壁、西壁坍毁,东壁画剥落。后壁佛龛上绘伎乐飞天,西边绘一菩萨像,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内侧壁及顶绘菱格图案,龛内后壁背光顶光完整清晰。两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外侧壁毁。余侧壁画不能识。后室,横券顶,画同甬道顶。两端壁画无。前壁不能识。后壁为涅槃图。
  第160窟
  中心柱窟。主室,穹窿顶,内作12条幅画,熏黑不能辨。后壁不作佛龛,只凿一浅凹面,内绘头光背光,朱色,呈人形,四周满布菱格,每菱格中绘一立佛。四壁上保存2横槽,每槽下保存一横列方孔。东壁与西壁对应。前壁上开龛,残。两甬道道顶,中脊为天相图,东甬道内侧壁绘方格画,内容不明。余壁画或脱落,或不能辨。后室,横券顶,各壁画均脱落。
  第161窟
  方形窟。前有廊檐,两端壁上保存横槽,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穹窿顶,内作条幅画,底面四角绘大莲花,下作上层叠涩,两壁及后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4栏,每栏4铺。前壁上为涅槃图,两侧画同两壁。
  第162窟
  僧房窟。前室,平顶,毁。前壁毁,西壁残,上存壁画可见,后侧绘有一俗装人像。东壁前与第163窟前室连通。后壁西开窗,东开甬道门,上保存一横槽,其上有壁画,似为伎乐。甬道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门通小室。小室为方形平顶。后壁开龛。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前侧开龛,余壁完好。
  第163窟
  中心柱窟。有前室,西通第162窟,中保存一横列方孔。主室长425厘米,宽385厘米,通高36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中部和后部被剥走。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后来壁中未作佛龛,仅凿一圆开凹面,上部保存若干例小圆孔,下凿一长方形横槽。前壁上圆拱壁画为一铺兜率天说法图。大部被剥。两边开龛,壁画无存。
  两甬道道顶、外侧壁画立佛,侧壁佛间绘胁侍菩萨和婆罗门像。西甬道内侧壁绘力士像,东甬道内侧壁绘8王分舍利。后室横券顶。西端壁绘伎乐菩萨2身,东端壁绘一辟支佛,前壁绘焚棺,后壁绘佛涅槃。
  第164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后端壁中开门道通小室,圆形穹窿顶,小室仅可容一人。居室,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坍残,前壁一窗残,余壁下残。
  第165窟
  方形窟。德人称格式岩窟5。6层套斗顶,每层四面凿有方棱,棱上及棱间三角平面多绘几何图案,最下层三角平面中绘人金翅鸟。前壁毁,东壁残,后壁、西壁上有壁画,残。
  第166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格式岩窟4。五层套斗顶,每层四周凿有方棱,棱上及棱间三角平面大都绘几何纹饰,最下层三角平面中绘金翅鸟。前壁毁,西壁残存,东壁中开龛。
  第167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格式岩窟3。7层套斗顶,每层三角平面和方棱立佛面多绘几何图案边饰,最下第二层三角平面中绘蛇、金翅鸟。东壁开龛,龛下券顶下沿作一层叠涩枭混线。各壁中环绘一宽边饰。
  第168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格式岩窟2。纵券顶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西壁毁,东壁残,后壁中开龛。
  第169、170窟
  为今人筑墙封死,不能测绘记录。第169窟德人称格式岩窟1。
  第171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35厘米,宽440厘米,通高450厘米。从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2栏3铺。后壁佛龛周围原为菱形山影塑。前壁上圆拱壁绘兜率天说法,门上沿绘一坐佛,门两侧上绘佛说法,下绘供养人。两甬道道长190厘米,宽85厘米,通高205厘米。中脊绘一排飞雁,两边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舍利塔,中绘坐佛。后室长460厘米,宽100厘米,通高205厘米。横券顶,前半绘菱格图案,后半被人剥去。东端壁绘辟支佛一尊,前壁画同甬道壁,余壁画被人剥去。
  第172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60厘米,宽420厘米,通高50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仅存顶后部,下作一层方棱叠涩。两壁绘因缘佛经图,每壁2栏8铺,为泥水糊盖,后壁佛龛周围残存少许菱形山影塑。前壁坍毁。两甬道道长190厘米,宽约85厘米,通高185厘米。顶绘菱格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钵舍利塔,中绘坐佛。后室长430厘米,宽120厘米,通高185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菩萨立像,东端壁画不清。前壁画同甬道壁,后壁为涅槃图。
  主室西壁后部有一门道,通一甬道。后人改成一小窟,平顶,后端壁开龛。各壁满绘千佛。此窟原为僧房甬道道,故主室由原僧房居室改建而成。
  第173窟
  方形窟。横券顶残。东壁、前壁坍毁,两壁残,西壁残,后壁完好。
  第174窟
  方形窟。纵券顶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两壁残,西壁后下开龛,后壁完好。
  第175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诱惑窟。前室无存。主室残长230厘米,宽320厘米,通高360厘米。纵券顶,中脊为天相图,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两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上因缘佛传几天。后壁佛龛周围绘菱格画。菱格内分别绘有飞天、天王、习禅仙人、礼佛弟子等,两侧绘礼佛菩萨,前壁毁。两甬道道长约238厘米,宽约87厘米,通高195厘米。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双层叠涩出枭混线。此侧壁前后开龛,每龛和周围绘画构成一佛传故事,龛下亦绘一横栏6铺本生故事。西甬道内侧壁上绘一排供养比丘像,下绘一排供养人。东甬道内侧壁绘佛转五趣生死轮回。后室长335厘米,宽135厘米,通高250厘米。横券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端壁开龛,西端壁上半圆而绘释迦出游四门,东端壁半圆面绘释迦诞生。前壁上绘焚棺,下绘分舍利,后壁前凿涅台,上壁绘举哀弟子。
  第176窟
  中心柱窟,前室残毁,横券顶,仅存东壁,满绘千佛。主室,纵券顶,中脊无画,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和坐佛,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为因缘佛传图。后壁佛龛内侧壁绘菱格千佛,上部正中保存一组原塑像用橛孔,其上绘飞天伎乐,两侧绘礼佛菩萨和千佛。前壁毁。两甬道道顶及外侧壁绘立佛,头顶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塔上有宝盖,内侧壁绘菩萨立佛。后室横券顶,顶及后壁、两端壁画同甬道外侧壁。前壁绘焚棺。
  第177窟
  小方形窟。前室坍残,纵券顶,前壁毁,两壁残,后壁正中开门道通后室。后室,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西壁前后开小龛,东壁后部开龛。前壁坍残,通第178窟主室。后壁正中开落地龛。
  第178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小谷窟。前室平顶,画剥落。两壁中绘坐佛,佛四周绘天龙八部诸神像,每壁一铺,均残。底壁边饰带内绘供养人,前壁无存。后壁画剥落,正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主室壁画全部被盗。前壁两侧开龛,后壁佛龛上壁画,为人剥去。两甬道道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道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东甬道外侧壁绘第一次结集。内侧壁中绘分舍利。后室,横券顶,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二菩萨立像,其下洞穿第179窟,其壁底边饰带绘供养人像。仅存1像。前壁为焚棺图,后壁为涅槃图。
  第179窟
  中心柱窟,前室残,平顶,上绘一大华盖,两壁绘大立佛,头上绘宝盖,每壁2身,东壁后部坍残,通第180窟主室。前壁无存,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门两侧绘立佛,仅存东边一身。门道内两侧壁绘龙王。主室纵券顶,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画被人剥去。后壁佛龛上凿3小龛,呈品字形,西小龛上残存2飞天,佛龛西侧保存一礼佛菩萨像,佛龛下绘2尊相对菩萨立像,其间绘一塔,塔下两侧绘相对2狮。该铺画东绘一怪物,面貌狰狞,佛龛内侧绘平顶山图案。前壁上圆拱壁绘兜率天说法,门两侧画大部被人剥走,其下尚存几身供养人像。两甬道道顶、外侧壁中绘托钵立佛,西甬道内侧壁绘争舍利。东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上部画被人剥去。后室横券顶。画同甬道顶,西端壁绘一伎乐菩萨像。东端壁绘二菩萨立佛,前壁为焚棺图,后壁为涅槃图。
  第180窟
  中心柱窟。前室大部坍毁,纵券顶,两壁残,前壁无存。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从券顶,下作一层叠涩,正壁中开大龛。东壁前开龛,西壁前洞窟通第179窟前室,后室横券顶。
  该窟壁画保存较好。除两甬道、后室顶中脊绘四大忍冬纹饰和底沿绘三角垂帐纹外,各室右壁及龛内满绘千佛。
  第181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最高处窟。该窟主室两壁原绘因缘佛传图,东壁仅存下栏3铺,西壁上栏保存2铺,下栏保存3铺,画已无存。
  第182窟
  小形窟。纵券顶,中脊画剥落,东边仅存菱格因缘故事画残迹,下作一层方棱叠涩。西壁坍毁,东壁为因缘佛传图,不清,后部开小龛。后壁龛内东侧绘菱格千佛和礼佛弟子,两侧画剥落。前壁坍残,仅存东段,下绘一立佛,上圆拱壁绘菱格因缘故事。
  第184窟(包括183、185两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河谷倒数第3窟。前室毁,仅存后壁。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门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两侧各开一龛室。
  北龛室(第183窟),穹窿顶,内作8条幅画,中缀小花,底沿绘一圈垂帐纹,内侧绘菱格图案。
  北龛室(第185窟),纵券顶,两边各绘一坐佛,其下绘摩尼宝珠或供养人像。两壁均绘托钵立佛,上顶华盖。北壁立佛后下绘一蹲虎,南壁一立佛后绘裸体男孩。后壁中开龛,内外侧绘菱格图案,下绘供养比丘像。套门内上沿绘一大华盖。
  主室门道,平顶,中绘大团花一朵,两侧壁画剥落。
  主室长235厘米,宽233厘米,通高283厘米。纵券顶,画全被人剥去,下作一层叠涩。前壁上圆拱壁及门西侧壁画被剥,仅存一横列7身坐佛。两壁画被剥光,据残迹尚可辨知为因缘佛传图。后壁佛龛上开3小龛,呈品字形,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或坐佛,后壁中间和龛下壁画剥走,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内侧顶中凿一小圆拱。前绘太阳,两边绘菱格坐佛。
  两甬道道及后室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仅南甬道内侧壁残存4供养比丘像,余壁画均被人剥去。
  第186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小河谷中心窟。主室长约238厘米,宽约246厘米,通高310厘米。纵券顶,中脊绘一行飞雁,残,仅存后2只,两边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下作一层叠涩。两壁为因缘佛法,大部被人剥去,仅北壁残存后2铺。后壁龛上开3小龛,呈品字形,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下两侧绘相对二狮。龛内顶中凿一圆拱,两边绘菱格千佛。前壁略残,两侧壁画为比丘供养人像。圆拱壁上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主室门道内南侧壁下绘供养人,保存3身,北侧壁画剥落,两甬道道长约180厘米,宽约80厘米,通高约166厘米。顶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绘双幡覆钵舍利塔。后室长313厘米,宽约85厘米,通高169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余壁画同甬道侧壁。
  第187窟
  崖壁龛室。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及顶壁画剥落。后壁开龛,两侧绘礼佛菩萨,上绘飞天,内顶中凿一小穹窿。后壁绘头光、背光。龛底面铺石膏。
  第188窟
  方形窟。纵券顶,无中脊画。德国学者称十二佛窟,长370厘米,宽285厘米,通高315厘米。两边菱格中绘因缘故事,南顶下沿中部一块被剥走,佛坐塔中。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毁,两壁残,南壁中开门道通第189窟前室,绘立佛。脚登莲花。每壁原绘4身,南壁仅存3身。后壁绘4身立佛及胁侍、弟子像。后壁上半圆面绘佛说法,南关被人剥去。
  第189窟(包括190窟)
  方形窟。前室顶毁,北端壁残,南端壁仅存残垣,后壁上沿保存一横列方孔,开二门,北门为第189窟之门,南门即第190窟之门。入北门是第189窟主室,长370厘米,宽285厘米,通高315厘米。穹窿顶,顶中绘一大坐佛,其下绕之5层小千佛,顶前下绘涅。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绘因缘佛传,北壁2栏8铺,3铺保存较好。南壁仅存前2铺。左侧画剥落,露一灶残迹,紧贴后壁露一门道,通第190窟。门壁两边绘立佛,南边立佛两侧绘众多持华盖供养菩萨。壁底沿保存一列供养人。北边立佛周围绘数身供养菩萨像。后壁画无存。
  入南门是第190窟,方形窟。长440厘米,宽100厘米,高180厘米。平顶,绘纵向大朵莲花3行,两壁中部和前部绘千佛,后部泥皮重层无画。北壁后开门道通第189窟。南壁前开一极小龛,后开一大龛,大龛正对北壁门道。
  此窟原为一僧房。第190窟即僧房之南甬道道,第189窟主室即僧房之居室,现穹窿顶及僧房居室横券顶所改,横券顶遗迹尤存。第189窟主室之门为居室前壁明窗所改。
  第191窟
  僧房窟。北甬道道,仅存后端壁,中开龛,居室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毁,北壁仅存残垣,南壁略残,后壁完好。
  第192窟
  中心柱窟。前室无存。主室长约229厘米,宽310厘米,通高320厘米。纵券顶,中脊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绘因缘佛传图,东壁仅存上栏。前壁毁,后壁佛龛上开3小龛,呈品字形,龛间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两侧画无存。佛龛中两侧绘菱格坐佛。两甬道道长约153厘米,宽约84厘米,通高178厘米。顶绘托钵立佛,西甬道外侧壁连同后室端壁绘因缘故事,内侧壁绘降火龙,底沿绘一排供养人。东甬道外侧壁连同后室端壁绘画仅存残迹,内侧壁上绘因缘故事,底沿绘垂帐纹。后室长345厘米,宽82厘米,通高180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前壁绘分舍利,后壁绘佛涅槃。
  第193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龙王窟。前室,宽216厘米,通高240厘米。横券顶,仅存后券顶残部。东壁残,中开龛,上半圆面保存半幅释迦诞生图,龛内外侧均绘舍利塔,内绘坐佛,壁底沿保存一排供养人。前壁、西壁毁。后壁中开拱门道通主室,门道作拱形,两侧绘舍利塔,佛坐塔中,底沿饰带内绘供养人。主室长约230厘米,宽243厘米,通高310厘米。纵券顶,中脊画剥落,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4铺,壁底沿绘一排方格本生故事,大部被剥去。后壁佛龛上绘众多天神,龛内顶凿一方形槽。前壁上开龛,龛两侧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门东绘天王,门西绘龙王。两甬道道长126厘米,宽69厘米,通高181厘米。顶绘托钵立佛,西甬道外侧壁开龛,无画,龛下画被人剥去。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东甬道外侧壁保存2弟子像,残,后部壁画剥落,内侧壁绘分舍利。后室长286厘米,宽72厘米,通高179厘米。横券顶,画剥落,两端壁开龛,前壁龛东侧尚存壁画遗迹。壁两边开龛,龛间绘画甚残,为涅槃图。
  第194窟
  方形窟。大部分坍毁。纵券顶,残,两壁残。前壁毁。后壁下残。
  第195窟
  中心柱窟。东南半窟全毁。主室,纵券顶,中脊和南券顶坍毁,仅北券顶保存菱格因缘故事画,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北壁残,绘因缘佛传图2栏8铺,漫漶不清。后壁佛龛南部和上部毁残。北甬道前有门楣,顶中脊绘一行飞雁,两边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绘供养比丘和供养人像。后室长430厘米,宽158厘米,宽338厘米。平顶,南坍,上有飞天像残迹,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北端壁下有台基,前壁南部坍毁,中开龛,龛北侧绘一坐佛。后壁前为涅槃台,画剥落。
  第196窟
  中心柱窟。主室长478厘米,宽418厘米,通高505厘米。纵券顶,中脊绘一行飞雁,飞雁前端绘月,后端绘日,紧靠中脊两边第一列菱格绘伎乐天,其下6排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保存一横列方孔,其下壁画剥落。后壁佛龛周围菱形山影塑保存较多。前壁毁。两甬道道长200厘米,宽约100厘米,通高约240厘米,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内外侧壁均剥落。后室长500厘米,宽225厘米,高375厘米。平顶,有2飞天像残迹,下作二层叠涩枭混线。前壁残,内存泥塑坐佛一尊,两端壁下前半为台基,后壁前凿涅槃台。后室四壁无画。
  第197窟
  中心柱窟。主室,残长124厘米,宽230厘米,通高308厘米,纵券顶,前坍残,尽绘千佛,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每壁绘千佛9列,两壁底沿绘方格本生故事画,已漫漶不清。正壁未作佛龛,凿一凹面,两侧无画,上绘千佛,下前存台基。前壁毁。两甬道道长72厘米,宽约65厘米,通高约178厘米。顶两边连同两侧壁绘千佛,内侧壁中开龛,两壁底沿绘方格本生故事画,漫漶不清。后室长238厘米,宽124厘米,高222厘米。平顶,绘有托钵持杖立佛,两端壁上沿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壁下凿台基。前壁中开龛,龛周围绘千佛。后壁前凿涅台,上绘千佛,中绘佛涅槃背景。
  第198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带旁洞的妖魔窟C。前室前残。宽397厘米,通高343厘米。纵券顶,中脊绘须摩提女故事,两边绘菱格本生故事,下作二层叠涩。券顶两边露出原僧房横券顶遗迹,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现仅存残迹(东壁露出原僧房居室门道,进门道东去为甬道道,后改为小窟,德人称带旁洞的妖魔窟B,纵券顶,下作双层叠涩。前部顶绘动植物菱格图案,两壁为因缘佛传图,原每壁2栏4铺)。后壁佛龛周围残存菱形山影塑,佛龛西侧画为人剥去,前壁毁。两甬道道长205厘米,宽约90厘米,通高192厘米。前后有门楣,门楣内上月形面中绘披缨络菩萨坐像。顶中脊绘千佛,两边绘本生故事,每壁2铺。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内侧壁上部绘佛说法,外侧壁上部绘佛传故事,甚残。各侧壁下部画被剥去。后室长458厘米,宽194厘米,高340厘米。平顶,有飞天像残迹。前壁开龛,龛内绘弟子2身,龛西壁画被人剥去。后室前壁门道上部仅存原塑像用的橛孔若干。两端壁前半部下有台基,后壁前凿涅,两端壁及后壁画剥落。
  第199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带旁洞的妖魔洞A。主室长217厘米,宽约330厘米。纵券顶,大部坍残,西券顶残存几菱格因缘故事画。下作一层叠涩,下绘方格大朵莲花图案。前壁、东壁毁,西壁残,绘因缘佛传图,仅存残迹。后壁上坍残,佛龛周围原菱形山无存,仅留橛孔。两甬道道长173厘米,宽85厘米,通高约172厘米。顶中脊绘一行飞雁,两边绘菱格动植物图案,内外侧壁画为人剥走。后室长338厘米,宽80厘米,通高168厘米,横券顶。各壁画无存。前壁画被人剥去。甬道内外侧壁和后端前壁被剥走壁画为最精美的佛传故事连环画。
  第200窟
  方形窟。覆斗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毁,两壁残,后壁完好。
  第201窟
  中心柱窟。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两壁完好,西壁前部有龟兹文题记。后壁、前壁完好。后室,横券顶,前后壁呈弧形。
  第232窟
  僧房。东甬道道坍残,纵券顶,仅存后端壁和东壁。居室,纵券顶,两壁仅存残垣,后壁完好,前壁毁。
  第233窟
  方形窟。分东西两窟,两窟在中间互相打破。西窟,平顶,残,下作一层叠涩。西壁、后壁存,前壁毁。东壁前部为东窟打破。东窟,横券顶,仅存东壁、后壁。后壁西面略凸出,其上两边各一方孔,应为原安门框的遗存。东窟很可能是一僧房窟。
  第234窟
  方形窟。平顶。西壁下开龛,东壁中凿一龛形凹面,是为灶,前后开龛。前壁东门西窗,后壁中开龛。
  第235窟
  长方形窟。纵券顶,残,两壁残,前壁毁,后室完好,整窟无泥皮。
  (四)后山区
  第202窟
  僧房窟。前有廊道遗迹。东甬道道,纵券顶前无存,仅存后端壁和东壁。平顶,前壁无存。余壁完好。该窟各壁岩石嶙峋,并无泥皮。甬道道仅凿一半,另一半未凿。
  第203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平顶西壁后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横券顶。西壁一灶遗存完整,东壁有龟兹文题记。前壁中开窗,后壁完好。
  第204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下作一层叠涩。东壁遗存一灶,保存较好。前壁窗残,西壁、后壁完好。
  第205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佛母窟、摩耶窟。前室长360厘米,宽382厘米,高298厘米。两壁残,画仅存残迹。前壁坍毁,后壁两侧开落地龛,中开门道通主室。主室长350厘米,宽330厘米,通高320厘米。纵券顶,中脊画仅存前部,绘须摩提女故事,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佛坐塔中,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绘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大部被人剥去。后壁佛龛周围影塑全毁,仅存橛孔。前壁上为一铺说法图,两侧因缘佛传图残。两甬道道长约168厘米,宽约76厘米,通高185厘米。顶绘菱格图案,东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图,余壁画被人剥去。后室长342厘米,宽92厘米,通高175厘米。横券顶,画同甬道顶。后壁绘佛涅槃,两端壁及前壁画被人剥去。
  第206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洗足窟。前室无存。主室纵券顶,壁画仅存一菱格画,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绘因缘佛传图,原每壁2栏8铺,现西壁画脱落,两侧绘礼佛菩萨像,龛下壁画漫漶不清,前壁残毁。两甬道道中脊绘一行飞雁,内外侧壁绘菱格因缘和本生故事。后室横券顶,画剥落,前壁绘坐佛,残存2身。西端壁绘菩萨坐像,东端壁画无存。后壁为涅槃图,仅存残壁。
  第207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画师窟。前室残毁,顶及前壁毁,两壁残,后壁开门通主室,主室5层套斗顶,各层尚存少许边饰图案。两壁为因缘佛传图,东壁画几为人剥光,紧靠甬道门边缘残存画家双脚,西壁残存3铺。后壁佛龛周围原塑菱形山,全毁,仅存橛孔。前壁四周画剥落。两甬道道壁画仅残存西甬道外侧壁一僧人像。后室横券顶,画剥落。后壁为涅槃图。
  第208窟
  中心柱窟。前室平顶,两壁均残,前壁毁。主室纵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后壁、两壁、前壁及两甬道道完好。后室横券顶,整室被淤泥所塞。
  第209窟
  方形窟。坍毁,仅存西壁、后壁残垣。现该窟东部被淤泥所塞。
  第210窟
  方形窟。覆斗顶。两壁均残,前壁坍毁。后壁正中开龛。
  第211窟
  方形窟。长255厘米,宽250厘米,通高285厘米。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四壁墨书龟兹文题记,西壁尤多,中被剥去一块。前壁门道顶中凿无底方龛,遂使门洞呈凸形。
  第212窟
  长方形窟。德国学者称航海窟。长1095厘米,宽320厘米,通高366厘米。纵券顶,画仅存中部,中脊中段存一金翅鸟,残,两边绘菱格画,大部为白粉盖。仅能见残片。前部原有一僧房,横券顶,尚存券顶两边。形成一半圆形凹面。券顶下作一层叠涩,两壁绘边饰图案,上半部画被人剥去。中绘忍冬纹饰,每隔一定距离,绘一人头或骷髅头。下部四周绘边饰,竖边饰绘坐禅比丘像,前壁坍残,西角尚存一比丘立像。后壁画西下一方块被剥去,余画无存。
  第213窟
  方形窟。平顶,四壁有龟兹文题记。东壁尤多。壁门为圆拱门。
  第214窟
  僧房窟。横券顶,下作一层叠涩。前壁毁,两壁残。后壁完好,三壁中环绘波状和剑式鳞纹2道,于东壁串一大铺画,内有菩萨残迹。
  第215窟
  僧房窟。东甬道道,纵券顶。居室,纵券顶,坍残,下作双层叠涩。两壁坍残,前壁毁,后壁完好。
  第216窟僧房窟。西甬道道长约260厘米,宽95厘米,通高214厘米。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后端壁开小龛,西壁后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长330厘米,残宽215厘米,通高337厘米。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两壁残,西壁残存一灶,后壁完好。
  第217窟
  僧房窟。无甬道道。横券顶,前残,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前壁坍毁,后壁完好。
  第218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长约274厘米,宽82厘米,通高134厘米。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仅存后端壁和西壁。门道内侧后壁中开龛。居室,残长180厘米,宽320厘米,残迹高237厘米。横券顶,前残,下作2层叠涩出枭混线。东壁残,西壁、前壁毁,后壁完好。
  第219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未生窟。主室长475厘米,宽430厘米,通高550厘米。窟顶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和伎乐飞天,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后壁佛龛周围菱格山影塑无存,仅存橛孔,壁上沿与券顶接处凿弧形凹槽。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前壁坍毁。两甬道道长242厘米,宽97厘米,通高210厘米。前后有门楣,顶绘菱格图案,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西甬道外侧壁绘佛游方行化,东甬道外侧壁绘第一次结集。西甬道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浴,东甬道内侧壁绘分舍利。后室长500厘米,宽227厘米,通高330厘米。横券顶绘飞天,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端壁下有长台基,上半圆面壁绘有飞天,东端壁上绘一树,下绘一执花盘的树神像,前壁中开龛,两侧壁画被人剥去。后壁前凿涅槃台,上壁泥皮无存。
  第220窟
  长方形窟。平顶,坍残,两壁残,每壁开龛。西壁有汉文题刻“天宝十三载”,后壁有龟兹文和汉文题刻,汉文谓“大麻(历)四月”4个字。前壁(北壁)无存。
  第221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平顶,西壁后开龛,正对居室门道,门道里侧壁中开方龛。居室,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西壁残存一灶,东壁前开龛,前壁中无明窗。
  第222窟
  方形窟。德国学者称豺狼窟。前室,坍残。主室长315厘米,宽300厘米,通高325厘米。穹窿顶,下作五层叠涩线,西壁有龟兹文题记,东壁前有龟兹文和汉文题记,汉文为“贞元十年”后被人剥走一块,后壁中开龛,上沿绘龛楣,龛东绘有兽倭裸妇形象。分上下2铺,前,壁东门西窗,上亦书有龟兹文题记。
  第223窟
  僧房窟。西甬道道长370厘米,宽91厘米,通高205厘米。纵券顶,下作二层叠涩,西壁后开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长370厘米,宽348厘米,通高303厘米。横券顶,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西壁残存一灶,各壁完好,前壁中开明窗。
  第224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第三区佛母窟、摩耶窟。前室长325厘米,宽249厘米,高330厘米。平顶,上绘纵向莲花和忍冬纹相同饰带6条,西壁中绘坐佛,周围绘天龙八部诸神像,底洞边饰垂帐纹,东壁残,画被人剥去。前壁坍残,仅存西侧,绘龙王像一尊。后壁中开门道通主室,两边绘供养人和供养人比丘,每边3层,漫漶不清。主室长375厘米,宽340厘米,通高350厘米。纵券顶,中脊绘须摩提女故事,两边绘菱格因缘故事,下作双层叠涩。两壁上保存一横列方孔,下为因缘佛传图,每壁2栏8铺。后壁佛龛周围菱形山影塑无存,仅留橛孔。前壁上圆拱壁画为人剥去,两侧为说法图。两甬道道长约193厘米,宽约78厘米,通高约193厘米。顶绘菱格图案。西甬道外侧壁画为人剥去,内侧壁绘阿阇世王入花园,甚残。东甬道道两侧壁画为人剥去。后室长340厘米,宽220厘米,通高230厘米。横券顶,东端壁残留一立佛,余壁画被人剥去。后壁凿涅槃台。
  第225窟
  僧房窟。与第226窟共一前室。前室,平顶残。西壁残,东壁开门,为第226窟甬道门。后窟壁东开壁甬道门西开窗。甬道道,平顶。东壁开2龛,后龛正对居室门道。居室,覆斗顶,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开小方龛,前壁西开小方龛。
  第226窟
  僧房窟。与第225窟共一前室。甬道道东西向,纵券顶。居室横券顶,残毁。南壁、东壁坍毁,西壁保存一龛形凹面,为一灶残迹。北壁两边开小龛。
  第227窟
  中心柱窟。德国学者称饿鬼窟。主室套斗顶,残,4层,画剥落,下作二层叠涩出枭混线。两壁残,中开龛,两边绘6横列带式因缘故事画,底沿又绘一列乐舞菩萨像。后壁佛龛上绘伎乐飞天,东甬道门上壁绘有一持鞭赶牛人的形象,西甬道门上壁画被剥走,佛龛两侧绘礼佛菩萨,龛内侧每侧绘方格地狱画5铺。后室横券顶,上绘飞天,残。两端壁开龛,绘摩尼宝珠,两侧下绘供养比丘像,仅存2身。龛内侧壁画或脱落,或剥走。前壁为焚棺图,上部残存信士哀悼形象。后壁前凿涅槃台,台前绘垂帐纹,壁上保存有举哀弟子画残迹。
  第228窟
  方形窟。前室,纵券顶坍残。前壁毁,两壁残。后壁中开门道入后室。后室纵券顶,各壁完好。该窟无画。
  第229窟
  方形窟。纵券顶,中脊绘一坐佛,周围绘菩萨像拱卫。中脊两边(连同两壁)最上排绘坐佛,最下排绘佛和菩萨相间的立像,中间6排绘带式因缘故事画。后壁画同两壁。门壁下残,上部绘画与后壁对应。
  第230窟
  僧房窟。无甬道道,横券顶,前残,下作一层叠涩。前壁坍毁,西壁后残,保存一灶,东壁、后壁完好。
  第231窟僧房窟。东甬道道,平顶,后端壁中开龛。居室,下作一层叠涩,东壁残存一灶,前壁中开窗,各壁完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