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28
颗粒名称: 五、岩画
分类号: K879.42
页数: 3
页码: 380-3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克孜尔石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谷西区、谷内区和亦狭克沟等部分洞窟壁面和山崖岩石间。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岩画 龟兹

内容

克孜尔石窟的岩画主要集中在谷西区、谷内区和亦狭克沟等部分洞窟壁面和山崖岩石间。1984~1990年,据调查发现,尚属清晰可辨的岩画计约有339幅,分布于31个洞窟和一些岩石表现。有代表性的是第93、95和131窟,其岩画数量之多,占克孜尔石窟岩画总数的69.3%。
  克孜尔石窟,岩画主要刻画于公元8~13世纪的克孜尔石窟衰落时期。绘画者主要是游牧在古龟兹地区的苏毗人(西羌之一部)、回鹘人以及其他一些游牧或土著居民。
  克孜尔石窟岩画的题材主要是游牧部落民族的日常生活习俗和宗教仪式以及征战场面。画面最常见的有羊、马、鹿、骆驼、禽鸟、犬、驴、战马、战旗、矛、徵记、剑、弓、太阳、人物、篷帐、手模和古文字等。
  亦狭克沟石刻兽形图大头羊、骆驼和黄羊,均刻在洞中石壁上,还刻有民族古文字,但无壁画。靠南一洞中尚刻有维吾尔文,意为“听说此洞有12驼白银,余等4人系来掘取金银者”。
  第93窟吐蕃征战图
  此图系用木具或金属在墙壁上刻画人马像,满壁涂绘:有人骑在马上手执旗帜,或横或竖,亦有立马背者,倒顺不一;或作走势,或作奔腾势,或尾随一马驹,或犬,紧凑热烈。画面中间靠上,有一个尖顶的类似帐篷的东西。画面描绘的是一座兵营或是军队的宿营地,骑兵正在营房前练兵备战。它记录了吐蕃占领安西的历史事实。
  第95窟游牧图
  此窟处于谷内区西崖壁上,为方形窟。前壁坍毁,两壁略残。正壁存墙皮约5平方米,其上可辨认岩画94幅,基本以马、鹿、羊、牧人骑马和射箭等形象为主。壁画上部有4行龟兹文题记。
  此窟岩画与第93窟兵戎相争的内容相反,以突出表现安宁的游牧生活为素材,构图饱满,刻画生动。此窟无手模痕迹。
  第131窟迁徙图
  此窟处谷内区东崖之上,四壁无壁画,皆刷白灰膏泥,便未及图绘即予废弃。正壁中部用硬物刻画马、驼、鹿、羊、禽鸟、人和人骑马、驼的形象,并有刻画民族古文字。
  马:身体瘦健,头部较小,颈部披满长长的鬃毛(插图一)。
  驼:皆双峰,背上载物或人。
  鹿:头部很小,双角粗大,生排权,四肢修长,劲健有力(插图二)。
  羊:数量最多,图中所占比重较大;皆作大角,尾短而上翘(插图三)。
  禽鸟:可辨的仅两只:一只在一个站立的人物的右侧,另一只在一个似月亮样图像的左侧。
  人物:较复杂,可见6个,其中4个为立姿:一个伸双臂,有尾饰;另一个手臂动作不清,有尾饰;第三个边缘残损,形象模糊,仍可辨出臀臂伸指状,亦有尾饰(插图四);第四个明显的比别的人物和所有的动物的形状大,用单线刻画,头作圆圈形,似带一半圆小帽,腰部横出一钩状物,有尾饰。一臂平展,伸5指,另一臂不清,但可见头部右侧有一只大鸟,回头作张望状。在他的右前方,可见一个月亮似的图像,在其内弦亦有一回首站立的小鸟。
  民族古文字:书于岩画的右侧,字迹模糊,内容尚难以确定。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