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壁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26
颗粒名称: 三、壁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74
页码: 303-3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克孜尔石窟现残存壁画的情况,包含了佛像,佛经故事画,供养人像等。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壁画 龟兹

内容

克孜尔石窟现残存有壁画的窟共100余个,壁画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壁画题材多为佛经故事,有本生故事画、因缘故事画、佛传故事画和供养故事画等。壁画造型多为佛说法、涅般木和菩萨、佛徒四众诸神,以及为主题服务的山水、动物和各种。壁画布局因石窟开凿时期的形制不同和佛学教派的演化而各具特色。绘画技法以线、形、色的交错运用,创造出凹凸晕染的独特风格,石青、石绿、土红、金黄和棕、白各色的对比运用,使壁画色彩斑斓,主题突出,形象鲜明。
  石窟壁画历经千余年的风雨沧桑、人为的毁坏和自然的风化,大多已残破不全,有的甚至面目全非,加上色彩脱落,斑斑点点,形象甚难识辨,给专业研究和志书记述带来了不少困难。
  (一)佛像
  释迦牟尼像
  释迦牟尼的形象在石窟壁画上居主要地位。僧侣们根据佛教教义,分别于石窟四壁及顶部绘出大大小小、不同场面、动作各异的佛像,特别是用于礼佛、讲经的中心柱形窟内,正壁佛龛上方,门楣上方,券顶两侧,前后室立壁及中心塔柱四周,皆有佛像。
  释氏佛像多为说法(即转法轮)、参禅、涅槃以及佛传故事画所表现的场面,主要有三种姿态:坐式、立式、卧式。
  坐佛像大多绘于说法图及菱格故事画中。画面中佛或坐于塔内,或坐于莲台及金刚座上,置于不同的场面。由于佛的坐姿在佛教上有严格规定,于是,画师注重表现释迦牟尼的坐态。
  说法的场面多为交脚式或半结跏趺坐。
  禅定的场面主要是全结跏趺坐,即左右足互交,左足脚底翻于右腿之上,右足脚底翻于左腿之上,和婆罗门教行瑜珈功的坐姿相同。
  佛的交脚坐姿一般比较自由。半结跏趺坐,即一般所说的盘腿坐,佛的神态严肃,所谓“宝相庄严”。
  立式佛像多绘于石窟立壁或主室佛龛两侧,门壁龛内。
  卧佛像主要绘于中心柱窟后室的涅槃图中,画面上佛头枕右手侧身而卧。
  释氏佛像有几种不同的手部姿势,这些不同的手势在佛教上称作“印契”或“手印”。壁画中佛的“手印”有以下6种。
  说法印,亦称转法轮印(插图二三)。多在说法图中,手部拇、食二指相屈,其余三指伸开,掌对观者。这是佛陀在向四众弟子进行“三界”和“四谛”的说教。
  触地印(插图二四)。绘于佛传故事画中,佛的手指(食指)向下指着大地。据佛史载,佛手菩提树下成道不久,有一婆罗门不信佛能得道,问他有何验证,此时佛手指大地说:大地可作证。这时大地剧烈振动,婆罗门乃畏服。
  施无畏印(插图二五)。多在说法图中,手部五指并拢,单掌伸出。这是佛陀降魔或说“八正道”时的手印。
  与愿印(插图二六)。多绘于因缘故事和说法图中,手指动作同于说法印,但掌心向上,指前伸。这是释氏答复僧众问题的一种印契。
  智慧印(插图二七)。绘于佛传故事和说法图中,佛的右手握拳,左手食指被握于右手小指之中,这是佛讲授微妙法门时的一种动作。
  禅定印(插图二八)。绘于说法图、因缘故事和独幅的禅修图中,这种印契有5种动作:
  (1)叠掌式。右手掌叠放在左手掌之上,掌心向上,置于下腹丹田处。这是一种典型的佛家禅修动作,壁画上亦多处表现,见107、180、198窟。
  (2)对指式。两大拇指相抵,掌部相叠,所谓“三昧”状态。见189、205、224等窟。
  (3)叉手式。两大拇指相对(或砥),余指交叉。见80、180号窟。
  (4)握固式。双手相握,左右拇指抃无名指内侧根部。见176、189、205窟。
  (5)抱元式。双手掌心对下腹,作抱元状。见188、207等窟。
  壁画中佛像的描绘多姿多彩,不拘一格。第14窟门壁上绘的立佛像,肌体丰满,臂部耸起,具有女性美。第17窟左甬道左壁绘有佛像图,一尊大佛像的胸部、腹部、臂部和腿部都附绘着一个又一个小佛。第48窟中心柱后壁绘的立佛,足踏莲盘,袒露右臂,头罩宝盖。第69窟主室左壁绘一尊较大的托钵佛,长眉细目,小嘴高鼻,一手下垂,一手托钵,着长袍,束高髻,在项光、身光之上辐射出条条光芒;后窟左壁的一尊立佛,眉挑眼斜,细腰大臂,双手高抬于胸。第110窟窟顶两侧画有众多坐佛,坐佛于方座之上,菱形格之内,形态各异,以花树为宝盖,点点繁花簇拥于四周。第123窟右壁绘有立佛,立佛的身光里又绘有众多小立佛;左甬道左壁亦绘有一尊托钵佛,其项光中又绘有7尊小坐佛,身光里则绘有众多小立佛。第185窟两壁绘的立佛,袒右臂,赤手足,手作“转法轮印”头上有伞形宝盖。第188窟正壁绘有二尊较大立
  佛,身高1.5米以上。第229窟主室右壁,绘的立佛,穿通肩袈裟赤双足站于莲花上,身旁有三宝标和天雨花。第107、180、189窟还绘有千佛图,多绘,于后室四壁或前后室四壁,形象呆板,类似程式化的图案。
  在壁画中,说法图和涅槃图是描绘佛的两种主要形式,用以表现佛说法和涅槃等题材。
  说法图
  说法图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为数众多,凡有壁画的中心柱窟都有说法图,有些方形窟中亦有。大多绘在主室正壁及左右两壁。一般为:中间是佛说法,两旁及两旁下方为闻法菩萨、闻法四众及供养人、动物等其他听法者。主要有5种类型:
  (1)整幅画有严格的章法,规矩端正,整齐划一。采用方形格的构图形式,每一格一幅说法图(有的不划方格线),第100窟就是这种形式。这类说法图,佛的姿态大致相同,都规定在一定的造像量度中,多采用结跏趺坐姿,或侧右,或侧左,向众人说法。佛严肃凛然,听众则拘谨而刻板。色彩也比较单一。
  (2)整体依然有章法,但局部没有固定的界线,往往一幅图中的人物相互交错。佛的姿态多样,表情祥和,听法者也较为宽松自由,气氛活泼生动。色彩也较为丰富。
  (3)构图多样化,或大或小,不拘一格。佛与闻法四众等周围绘有山水、动物等,有的佛上方还绘有飞天。这类说法图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绘画技艺精湛。
  (4)以第189窟的“鹿野苑说法图”最为典型,佛的形象和听法者的形象都显得刻板、呆滞,佛端庄无表情,菩萨、比丘等听法者都侧身向佛,表情亦淡然。唯双鹿抬首望佛,显出认真听法的神情。
  涅槃图
  克孜尔石窟有22个窟存有涅槃图。一般都场面宏大,包括“诸天供养图”、“举哀图”、“火化图”、“争分舍利图”等诸图组成。由于洞窟建造时期的不同,内容、形成和布局略有差异。
  早期洞窟中的涅槃图仅为佛传故事画中的一个情节,其后逐渐成为后室的主题,再后的涅槃图除为主题外,与之相应的,是在门壁上方绘有弥勒说法图。后期则是把涅槃后的有关涅槃图绘在整个回廊的壁画中。
  (1)绘于后室左侧壁的涅槃图中。第76窟左侧壁佛传图共有3层13幅。上层(从左至右)为诞生、出游、魔女诱惑、降魔成道;中层为说法(3幅)、帝释尊说法、迦叶归佛;下层为涅槃、哀悼、纳棺(残损)。涅槃场面重点描绘右胁横卧释尊,此类涅槃图只是把涅槃作为释尊传记的一个情节。
  (2)绘在后室正壁,作为后室主题的涅槃图。第207窟的两侧绘置佛说法图,后室正壁绘涅图,中心柱内侧壁绘置于涅槃和3个比丘的场面,左甬道外侧壁绘“富楼那仲裁图”,内侧壁为分舍利场面,此类涅槃图不再是佛传故事的一个情节,而是后室壁画的主题。
  (3)涅槃与弥勒组合。第17窟入口的上方有半圆形的壁画,画面中间绘一左手持瓶,右手的第一、第二指相捻结印,交脚坐于台座上的弥勒菩萨。豪华的头饰、璎珞和臂钏等引人注目,围绕着弥勒菩萨的是众多菩萨形象的圣众合掌作礼。画面的上半部有拱形建筑装饰,表现的是兜率天宫。
  涅槃图绘于后室正壁、侧壁和窟顶配置多幅佛说法图和本生故事画。
  此类洞窟的涅槃图(像)与门上方的弥勒菩萨相结合,个别洞窟的方柱内侧壁分别描绘荼毗(火化)和分舍利的场面。
  (4)涅槃后的涅槃图像。此类洞窟的涅槃图像的构成,不是仅在后室正壁配置涅槃图像,而是把涅槃后的图像绘置在整个回廊:门上方仍绘弥勒菩萨,后室绘“涅槃”、“阿门阇世王故事”、“荼毗”、“分舍利”、“结集”等有关涅槃场面。当绕方柱礼拜的时候,与涅槃有关的场面在回廊依次出现。
  首先是左甬道描绘阿阇世王故事的场面,在王舍城的大迦叶感到地在振动,知道释尊已经入灭,他想到国王阿阇世听到这个消息后会吐血而死,于是心生一计,命令城中的行雨大臣描绘释尊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事迹,准备能使人苏醒的八大瓮香水。阿阇世王看到描绘释尊一生的大事。知道佛经入灭便昏倒了。大臣把阿阇世王顺次放入准备好的八个大瓮中,王渐渐地苏醒说话了。这个场面稍有不同的是第205窟。在同样位置描绘的图中,左半部是在宫中,阿阇世王和妃子坐要椅子上,在与前面的行雨大臣讲话,在中央偏右方,大臣手里拿着描绘佛传四相图的布,右上方表现瓮中苏醒的阿阇世王,其下方是表现释尊入灭时须弥山的崩毁。
  后室正壁是涅槃像,与此相对的内壁是荼毗场面。画面的下半部用布卷着释迦的遗体放在棺内,荼毗火在棺的周围燃烧。左端一个年老的比丘掀起棺盖,这是大迦叶向释尊作最后告别。下方表现两个比丘恸哭的姿势。画面的上方,从栏杆上伸出11身悲痛哀悼的世俗人与天部形象。
  继续绕行到右甬道的内壁是分舍利的场面,中心为城门,门前有为争舍利而来的士兵,乘着马和象,身著甲胄。在进行舍利分配仲裁的婆罗门左右,8个国王手里捧着舍利合聚在一起。
  最后,和分舍利场面相对的,是侧壁的结集场面。这是释迦死后,大迦叶惧怕佛法灭亡而召集僧伽在王舍城确定释迦说教的一次结集。
  从回廊走出来就见到门上方绘置的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释尊入灭前告诉大迦叶,在摩揭国的毗提村山中停留,等待未来佛弥勒出现;弥勒下生后,大迦叶受释迦的委托,亲手把袈裟交给弥勒。
  菩萨像
  多在晚斯壁画中出现,主要有弥勒菩萨像,绘于许多洞窟中主室门内上方。菩萨像大都面作女相,遵循“非男非女”之交相原则,其面部常常画出蝌蚪形小髭。上身赤裸,有帔巾,肤色润泽、洁白,戴项饰、璎珞、臂钏。第38窟门壁上有一幅弥勒菩萨说法图:弥勒菩萨头戴天冠,赤裸上身,坐于方座,为“瑜伽座”;背后有项光、身光;项部饰以珠圈;胸部饰以宝带、璎珞;手部饰以金钏、玉镯,手作“转法轮印”;两旁画有思惟菩萨、思定菩萨、亲近菩萨等,也都是一身珠光宝气。第69窟右甬道右壁绘有4身供养菩萨,他们赤露上身,眉毛高挑,眼大珠黑,唇上留须。有的手中托花血,有的持宝环,有的执花绳,有的则侧脸望佛。第171窟门壁上亦绘有一幅弥勒说法图,其装饰与第38窟的弥勒菩萨相似,周围是闻法菩萨。第205窟左、右壁绘的佛说法图中,残存有几身闻法菩萨,他们圆脸丰颐,张嘴微笑,披珍挂珠,似闻法后的欢喜之状。第207窟右壁绘有几身供养菩萨像,虽毁坏难辨,仍依稀可见一身的珠光宝气,且唇上有须。
  比丘像
  大多绘于后室或菱形格内,聚集在“举哀图”和“说法图”中。第47窟后室左壁的举哀比丘像,现残存3身,均为袒右臂,着长袍,赤脚,作举哀状。第69窟后室左壁绘有一光头比丘像,现残存上半身。第163窟后室亦绘有比丘像。第175窟右甬道左壁绘有一组比丘像,保存完好。
  护法天王像
  壁画中也有较多出现。第193窟门壁左方绘一护法天王,保存较为完整。天王头戴宝冠,长发垂项,后有项光,身披盔甲,十分威武。第224窟前室门壁左方也绘有一护法天王,天王头戴宝冠,项挂宝绳,双手按叉于腰间,姿态勇猛。
  金刚力士像
  有两种形象:第69窟左壁绘的一身金刚力士像,束发戴冠,头后有项光,上身穿短衣,下身着裙,手上托着金刚杵;后室右壁另一身金刚力士像也是束发戴冠,头后有项光,上身赤露,下身着裙裤,两手交叉于胸,旁有一金刚杵。第163窟中心柱正面佛龛旁壁间绘一身金刚力士像,头戴宝冠,头后有项光,上身赤裸,下身穿裙,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捏着一个蛇头。上述三身都是以菩萨面目出现的金刚力士像。第175窟中心正面佛龛帝壁间绘的一身金刚力士像则是以武士的面目出现的。他头戴战盔,身披战甲,挺胸凸肚,手握金刚杵,威武有力。
  飞天
  克孜尔石窟壁画内飞天大致有4类:
  (1)散花飞天
  新1窟后室窟顶绘有一组散花飞天。她们束发戴冠,头上有项光,上身裸露,下身穿裙,胸挂珠串、璎珞,腕佩金钏、玉环,飘动的头巾、腰带和天带,显示着飞行之态;她们一手托花盘,一手作散花状(插图二九)。
  (2)伎乐飞天
  第8窟主室前壁绘有一身怀抱琵琶的飞天像(插图三〇)。第69窟后室窟顶绘有一组飞天像,其中有怀抱琵琶的飞天像,只是动态不甚明显,飞行感觉靠飘舞的天带来衬托。
  (3)舞链飞天
  第76窟主室穹窿顶壁面有16条扇面,每扇面各画一身向下飞翔的手持彩链的天人,天人裸体,有项光,身佩天带,手舞彩链(插图三一)。
  (4)有翼飞天
  第227窟正壁佛龛上方花绳左右绘有2身飞天,赤身裸体,背后有双翼,非常明显,有实感(插图三二)。
  天相图
  多绘于中心柱窟顶中脊,有的绘于甬道顶。多为天龙八部及日、月诸神等。一般见于建造较早的洞窟,后来被摩提女图替代(插图三三)。
  1.龙神
  新1窟左甬道顶部天相图中有3条龙神(均为蛇形,下同),中间1条为黑白相同的花色,两边2条为黑绿相同的花色。3条龙并排,从云中探身而出。第80窟窟顶有3条花色、形态相同的龙神,左壁端亦有3条从池中冲天而起的绿色龙神。
  2.金翅鸟神
  第8窟窟顶绘有1身双头金翅鸟神,鸟神2头相背,缩翅观望。第38窟窟顶中券亦绘1身双头金翅鸟神,鸟神2头相背,各自在吞食蛇,双翅欲展。第80窟窟顶中券绘有1身金翅鸟神,仅存下身。
  3.日神、月神
  日神、月神一般形态相似,中间为着色圆轮,旁边均匀分布4只大雁,圆轮内有光芒的为日神,无光芒为月神。(二)佛经故事画依据佛经所阐述的故事而绘制的佛经故事画,是克孜尔石窟艺术的杰出成就之一。此类壁画虽然也有残蚀和损坏,但仍色彩斑斓、绚丽多姿,而且保存至今为数甚丰。佛经故事画的题材主要有佛本生、因缘、本行、譬喻和供养故事画。这些故事画,在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具有十分鲜明的龟兹地方特色,数量上居我国石窟的前列。
  1.本生故事画
  本生故事讲述佛前生之种种善行事迹,其来源绝大部分是流行于古印度民间的寓言故事,反映的佛教教义内容,以小乘经义为主。克孜尔石窟本生故事画共有题材135种,画面442幅,分别绘于36个窟内。现已究明识别72种,画面约340幅,约占总数的79%。
  本生故事画绘于中心柱窟、大像窟和方形窟内。其构图形式有三种:一是菱形格,二是方形图,三是连环画形式。菱形格本生故事画大多布于中心柱窟主室券顶的两侧。个别方形窟顶,也有绘制。菱格本生故事画,将,一个本生故事,画在一个以山峦围成的菱形格内。一个故事多以一个或两个典型画面表现。虽情节简单但极富个性。券顶侧壁多绘制数列菱格,通常在一窟之内,绘出多个本生故事。方形构图的本生故事画,多布于洞窟的侧壁。这种构图,也多选取一至两个典型画面表现。克孜尔石窟中保存的方形构图本生故事画数量不多,又因壁画位置较低,保存情况不如券顶上的菱形格本生故事画。连环画形式的本生故事,是以众多的不同情节,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本生故事。画面内容前后衔接成横幅长卷。后山区第212窟东侧壁亿耳入海取宝和西侧壁弥兰入海求宝两个本生故事,各有5个画面,组成不同的情节。各个画面间无边栏分隔而连成一体。这两个题材又与第17窟内单个菱格本生故事中的马王渡商客出海和慈者不孝头戴铁轮本生故事相似。克孜尔石窟第17、38、69、114、178、184、186窟为本生故事画密集绘布的窟,有题材近百种,画面231幅。
  (1)摩诃萨埵投身施虎
  摩诃萨埵见一母虎产子,母虎饥逼,无力觅食,欲食其子,摩诃萨顿生怜悯,牺牲自己,以身饲虎,死后生兜率天。画面多作摩诃萨埵从高处投下,横身虎前,一大虎二小虎噬食王子身肉。有的仅画大小二虎或一大虎(插图三四)。
  (2)童子道人以身饲虎
  一婆罗门童子入山学道,得五神通。后与二道人共行觅果,见一母虎将产子,母虎饥逼,恐食其子,各言与持身饲虎。觅果归来,见母虎已产,张嘴露齿,二道人望而生畏,仓皇飞逃,而童子即刺臂出血,让虎舔饮,复又投身虎前,任虎啖食。画面作树下仰卧著袈裟的一人,一虎噬食其胸肉(插图三五)。
  (3)兔焚身施仙人
  山间一兔与仙人亲善,时天大旱,果尽,仙人欲往人间乞食。为挽留仙人,兔拾薪燃火,投身火中,以己身肉供养仙人。画面皆作火中一兔,前坐一白发苍髯的老婆罗门(插图三六)。
  (4)鸽焚身施迷路人
  时天大寒,雪山一鸽,见一迷路人饥寒交迫,濒于死亡,即衔薪燃火为迷路人取暖,并焚身为其作食。画面多作火中一鸽,前坐一龟兹装人。有的龟兹装人坐树下,双手伸向左方篝水,右卧鹿,鸽衔燃着的薪柴疾飞而下(插图三七)。
  (5)设头罗犍宁王舍身变鱼施饥民
  阎浮提久旱不雨,颗粒无收,国人饥馑,死亡甚众。设头犍宁王变为大鱼为民作食。画面多作一人或二人执刀斧河边斫大鱼(插图三八)。
  (6)尸毗王救鸽割肉施鹰
  尸毗王誓求佛道,帝释为以验其诚,让毗首羯摩天化作鸽,自己化作鹰,追逐至王所。尸毗王救鸽用与鸽等量的身肉施鹰,割尽全身的肉也不能与鸽等重,便将整个身体相施。王的行为感化天地诸神,帝释以神力使天身肉还复。画面多作鹰追鸽向王飞来,王伸手救护鸽,一人执刀割王股肉。有的作一人执秤,秤的一头置鸽,一头为脚蹬秤盘的王,地上蹲一鹰。有的是一幅画内同时绘有尸毗王救护鸽与举身上秤两个场面(插图三九)。
  (7)月光王施头
  阎浮提月光王设大檀施,一位边地小国国王毗摩斯那嫉恨,重募婆罗门劳度差乞月光王头,欲置月光王于死地。而月光王让劳度差砍头而去。毗摩斯那王异常兴奋,呕血而亡。画面多作月光王以发缠树,双手合十,一婆罗门挥剑砍月光王头。有的还绘有侍臣,手托一盘,内盛七宝作成的人头,以此为交换条件,阻止劳度差乞月光王的头(插图四〇)。
  (8)快目王施眼
  富迦罗拔国快目王广行布施,欲求佛道。一位边地小国国王,名波罗陀拔弥,荒淫残暴,作恶多端,快目王欲往讨伐。波罗陀拔弥恐慌,募求一盲婆罗门老人前来乞快目王眼。王忍剧痛,令人剜眼相与,而无悔恨之意,帝释令其双眼平复如故。波罗陀拔弥闻快目王剜眼复明,阴谋失败,气绝身亡。画面皆作快目王前坐一盲婆罗门老人,一人用左手扶住王的下颌,右手执刀剜王眼,王手中托持一眼(插图四一)。
  (9)月明王施眼
  昔有月明王,一日出宫,遇一盲者,贫穷饥饿,沿街乞讨,向王诉说他眼盲的痛苦,王甚哀之,即自取双眼,施与盲者。画面作王自用右手抠右眼,左手持一眼,旁坐一婆罗门(插图四二)。
  (10)慈力王施血
  慈力王常以十善教化国人,诸疫鬼汉吸食人的血气,饥赢困乏。时有五夜叉被饥饿所逼,来至王所,求王施食。王甚怜悯,刺身5处,以己血气施五夜叉,皆令饱足。画面多作慈力王裸露上身,手腿张开,拇指翘起,放血端坐,王的两侧为五身执器承血的夜叉。有的仅绘二或四身夜叉,作张口合掌吸气状(插图四三)。
  (11)一切施王施身
  一切施王好行布施,归附者甚众,邻国国王恨,兴兵犯境。为不伤害百姓,一切施王遁入山林,弃国求道。时有一远方婆罗门,遭官府逼债,前来向王乞施。王闻邻国国王重金悬拿自己,便让婆罗门捆绑前往领赏。婆罗门不为,王即自缚至邻国王所。婆罗门向邻国国王叙述了事情的本末,邻国国王自感行愧,还国一切施王。画面皆作邻国国王坐于高座上,一切施王反缚双手,身后有一押解的婆罗门,左手执绳,右手举起作讲说状(插图四四)。
  (12)散檀宁施辟支佛食
  波罗奈国长者散檀宁,长年供养辟支佛食,每日时至,即差佣人往请。佣人所养一狗也随行。一日,佣人忘请辟支佛,狗单独往辟支佛处吠叫,诸辟支佛闻声便知来请,至长者家如法受食。画面作一人凌空飞来,一手托钵,一手执物,下蹲一狗,旁为一圆形物(插图四五)。
  (13)贫人以身布施
  有一贫人,欲作布施,但无钱物,即以蜜涂身,卧于幕冢间,用身相施。为试其诚,帝释化作众狗,飞鸟来食其肉,贫人欣喜。画面作贫人侧卧树下,一鸟啄其食肉,树枝上栖一鸟,旁立一狗(插图四六)。
  (14)跋摩竭提施乳
  不流沙国,时遭饥疫,国王婆檀宁染疾。夫人跋摩竭提天祠祭祀还归,闻邻屋内有哭泣声,入内见一产妇饥逼欲食其子,便劝慰,告以回宫后即送食来,而产妇以为贵人多好忘事,等送食至,命已不存,仍要杀子。为救母子生命,跋摩竭提取利刀自割两乳,施以产妇,并发愿以此功德,求无上真正之道,至时其乳平复,还由女身为男身。后国王病故,跋摩竭提继王位,国内病疫消弭,五谷丰稔,人民安乐。画面多作跋摩竭提裸露上身,执刀割乳,前为一怀抱小儿的妇人。有的在画面上方绘出天祠,或在画面左侧绘一人坐于座上,表示跋摩竭提后继位为王(插图四七)。
  (15)圣友以乳施辟支佛
  波罗奈国仙人山中有一辟支佛,身患病疾,须用乳汁。圣友日给其乳,经于3月,辟支佛身疾痊愈。画面作地上仰卧一身着袈裟之人,圣友以勺喂乳(插图四八)。
  (16)须大拿乐善好施
  叶波国湿波王之子须大拿,自幼喜好布施,慷慨大度。湿波王有一白象为镇国之宝,敌国派人来乞白象,须大拿便施予。湿波王将须大拿及其妻子子女逐出国。又将儿女和妻子施予婆罗门作奴。后湿波王将须大拿一家接回宫内。敌国国王被须大拿的无私之举感化,两国修好。画面除个别采用连环画形式外,多着重表现须大拿施子为奴的情节:二儿反缚双手,由一老婆罗门牵赶而去(插图四九)。
  (17)白象王忍痛拔牙
  白象王有二妻象,一妻未得宠爱,怀恨不已,发誓来世要转生为梵摩达王妃。誓愿实现后,为报宿怨,唆使梵摩达王派遣猎师取白象王牙齿。猎师诈披袈裟,用毒箭射白象王,白象王虽身负重伤,却无恨意,拔牙给于猎师而命终。画面皆作树丛中藏披袈裟的猎师弯弓搭箭射象(插图五〇)。
  (18)马王渡商客出海
  五百商客入海取宝,船破流落罗刹国,与诸罗刹女生儿育女,乐而忘返。后商主上树见一铁城,得知诸罗刹女是一群专门诱食商客的恶魔,与众商客设法逃离。他们乘一神马飞越大海时,诸罗刹女抱子追至,倾诉夫妻之情,爱恋者皆坠落海中,为罗刹女所食,而商主闻不动心,越海归国。画面有的作商主上树观罗刹城,城门紧闭,城内人头攒动;有的作二龟兹装人合乘一马于水上疾行(插图五一)。
  (19)慈者不孝头戴铁轮
  慈者商主欲与500商客入海取宝,其母竭力劝阻,慈者怒踩母头而去。入海后,船被摩竭大鱼触破,诸商客皆死于海中,唯慈者一人骑板得活,历银、金、玻璃、琉璃四城。因踩母头之过,后入一铁城,守城夜叉将一炽热的铁轮置于慈者头上,痛彻骨髓,受苦万端。画面仅个别是以多幅连续的形式描绘慈者脚踩母头,入海船破、城女来迎和共相欢娱的情节外,多数表现慈者头戴铁轮的场面,旁立面目狰狞的守城夜叉(插图五二)。
  (20)顶生王由贪丧身
  顶生王拥有四国、七宝、千子,又享寿亿年,并且天从其愿,有天雨金银钱,而王仍不满足,飞凌忉利天宫,欲夺帝释位,空中坠落身亡。画面着重表现顶生王求天雨钱,后侧重顶生王夫妇宫中并生,王伸手接承天雨之钱,右侧夫妇跪于婆罗门前,证询求天雨钱之事(插图五三)。
  插图五三 顶生王由贪丧身(第186窟)
  (21)须陀素弥王不妄语
  波罗奈国王须陀素弥与诸宫女入园澡浴,遇一婆罗门乞施,王答应回头后施舍。澡浴时,王被驳足罗刹劫持至山中,欲杀食之。王求7日,以施婆罗门。王不妄语,七日期满,自来就死。王之诚信感化驳足罗刹,放王归国,并断食人肉。画面皆作驳足罗刹抱持王凌空飞去,池内宫女惊恐万状(插图五四)。
  (22)狮王舍身不失信
  有一狮王,力护诸兽,深得众望。有二猕猴,远往觅食,以子相付。鹫王趁狮王睡眠之时,攫到猕猴子。狮王恳请放归,鹫王却要狮王舍身。狮王奔至高处,欲舍己身。鹫王感叹不已,还其猕猴子。画面皆作空中一鹰攫一小猴,下为狮与猴(插图五五)。
  (23)母鹿舍身不失信
  有一母鹿产子未久,被猎师捕获。母鹿乞须臾,暂归视子,旋来就死。母鹿至子处,示子水草,即返猎师处。幼鹿不愿失母,追寻而来。母鹿舍身不违誓言,猎师哀悯释放母鹿。画面皆作母鹿舐子,幼鹿吮母乳(插图五六)。
  (24)菩萨行善不怖众生
  有一菩萨于山林中修禅,鸟以为树,便在其顶巢孵。菩萨感知后,恐卵坠坏,终日端坐不动。后雏生翅,尚不能飞,菩萨亦不移身。画面皆作一婆罗门于树下结跏趺坐,头上有一鸟巢,内有3小鸟(插图五七)。
  (25)善事被弟刺眼不怀恨
  勒那跋弥王之子善事与诸商客入海取宝,其弟恶事随行。船至宝诸,恶事与诸商取宝,善事只身前往七宝城求取如意珠。恶事贪得无厌,取宝过多,返航时沉船,善事力挽恶事出海。恶事见善事得异珠,趁善事睡眠之机,刺瞎双眼,夺珠而去。善事历尽艰辛归国。勒那跋弥王将恶事入狱问罪,而善事劝谏父王释放恶事,兄弟慈爱如前。画面善事仰卧于地,恶事跪于旁,手执荆棘刺善事眼(插图五八)。
  (26)独角仙人破戒失神通
  婆罗斯国有一独角仙人,得五神通,因贪女色,遂失神通。肩女至诚,受女戏弄。画面皆作一人肩女而行(插图五九)。
  (27)象、猕猴、鵽自分长幼
  象、猕猴、鵽同依一尼拘律树而住,和睦相处,各忆生年以定长幼。鵽最长,猕猴次之,象最幼。于是象肩猕猴,猕猴肩鵽,游行邑里,说法诲谕。画面多作鵽立猕猴头上,猕猴蹲象背上,共游人间。有的一面又绘猕猴抱持一兔(插图六〇)。
  (28)象王不恃强凌弱
  有一鹌鹑在象群经常出没的地方产蛋孵化。雏鹑长大,羽毛未丰满不能飞翔。一日,善良仁慈的象王领着象群来到,雏鹑将被踩死,鹌鹑请求象王保护,象王以身躯护住鹌鹑。画面作一大象举足欲行,前有一大三小的鹌鹑(插图六一)。
  (29)慕魄不言被埋
  波罗奈国王子慕魄,自知宿命,为避烦恼,生后12年不语。婆罗门认为他是不祥之物,危国灭宗,要处死他。国王将慕魄交丧失掘坑活埋。慕魄临坑始语,劝王奉持正法,自己弃家学道。画面多作一人仰躯棺内,棺上绳索作自行解开状,旁蹲二婆罗门,惊愕地俯视棺内(插图六二)。
  (30)清信士舍身奉戒
  国王下令,凡信佛者,免其赋役。一些人表面信佛,暗中行邪。为辨其伪,王佯言谁在信佛,罪至弃市,并派人察看。清信士被捉来要杀,仍奉戒不渝,王知清信士是佛教的真弟子,便拜为相国,委以重托。画面作树下一人反缚双手前行,后随执刀的婆罗门(插图六三)。
  (31)鹰王受众爱恋
  有一国王,喜食鹰肉,令猎师捕杀。一日,鹰王不幸被捕,一鹰见之,悲鸣不止,不惜生命,直投鹰王,众鹰也在空中徘徊,不忍离去。猎师见群鹰爱恋鹰王,便放了它。国王被感动,不再捕食大鹰。画面作国王夫妇并坐,旁跪一人,手托一盘,内蹲一鹰(插图六四)。
  (32)睒摩迦至孝被射
  迦尸国睒摩迦山中奉养年老目盲的父母。一日,睒摩迦取水,适逢国王入山行猎,误中毒箭,若痛难言,不怨不恨,只念死后父母无人奉养。帝释使其箭疮平愈,父母双眼复明。画面多作睒摩迦执壶池边汲水,国王乘马射箭。有的同时绘出睒摩迦父母并坐庐内或迦尸国王托盘跪于庐外,谢咎责躬(插图六五)。
  (33)孱提婆罗忍辱截肢
  波罗奈国仙士孱提波罗于山中修行忍辱,时迦梨王带领宫女入山游观,拔剑削其双手,又截其双脚,劓其耳鼻,血流如泉,痛苦不堪。孱提波罗颜容不变,至诚不虚,当即身体平复。画面多作迦梨王挥剑砍孱提波罗,孱提波罗双手前伸,手掌断落在地。有的绘出随王游观的宫女以及天神(插图六六)。
  (34)猕猴王救花发人被害
  婆罗斯国有一花发人,入山为王觅取奄没罗果,坠落山涧,哀号不止。猕猴王竭尽全力背负而出山林,还采来奄没罗果。花发人非但不感恩,反趁猕猴王困睡之时,举石砸杀而食。猕猴王虽遭伤害,但心无恚意,唯愿来世成佛度此恶人。画面有的作猕猴王背负花发人出润,有的作花发人举石砸杀猕猴王(插图六七)。
  (35)熊救樵人被害
  婆罗斯国有一樵人,入山伐薪,遇暴风雨,被熊救护,得以活命。樵人告诉猎师熊的住所,合伙放火烧死熊。樵人取分得的熊肉时,两手自然断落。画面多作洞内俯伏一熊,猎师引弦而射,樵人双手断落(插图六八)。
  (36)熊救樵人被虎吞食
  婆罗斯国一樵人,进山砍柴,逢一虎,急忙上树,被树上的熊救护。樵人是忘恩之徒,为保己命,趁熊睡时,将熊推至树下,为大虫所食。画面多作树上一熊抱持樵人,下蹲一虎。有的作樵人将熊推落地上(插图六九)。
  (37)龟负商客被杀
  波罗奈国有一商主,名为不识恩,与诸商客入海取宝,遇罗刹鬼,船不能行,呼天抢地,祈求神佑。海中有一大龟,背广一里,闻呼救声,心生慈悯,前来载负众人出海。商主不识恩却恩将仇报,将困乏的龟砸杀吃了,很快受到惩罚,当夜便遭象群袭杀。画面多作海中跃出一龟,背负三或五身着龟兹装人。有的作商主不识恩举石砸龟(插图七〇)。
  (38)水牛王忍猕猴辱
  有一水牛王民众牛行至旷野,一猕猴心生嫉妒,打骂水牛王,水牛王忍让不报复。不久,又一水牛王与一小犊来此,猕猴又毁辱,此水牛王与牛犊效法前水牛王,默然忍受。画面作猕猴骑牛背上,一手执角,一手杖捶牛身(插图七一)。
  (39)虔阇尼婆梨王闻法身燃千灯
  虔阇尼婆梨王乐好正法,宣令国内,谁能与说,许其所愿。婆罗门劳度叉声言有大法,但需王剜己身内点燃千灯,方能说法。王就让劳度叉剜身燃灯。画面有的作虔阇尼婆梨王双手合十立于火中,足踩之字形布状物。有的在王前绘一手执脂柱燃灯的婆罗门,有的除在王左右各绘一燃灯的婆罗门外,还绘有供炼取油用的三足鬲(插图七二)。
  (40)修楼婆王闻法舍妻儿
  修楼婆王恒思妙法,遣使募求。毗沙门天化作夜叉试之,告王若能将自己最宠爱的妻儿与食,乃可宣说,王即令食。夜叉食后,为说一偈,王闻欣喜。毗沙门天见王为法至诚,还复本形大加赞颂,王的妻儿也立时生还。画面多作夜叉坐于高座上,双手推一小儿,正欲吞食。有的夜叉座绘跪拜的王与妃(插图七三)。
  (41)昙摩钳闻法投火炉
  昙摩钳王子心期宝法,周遍求索。帝释化作婆罗门试之,告以若能自投火炉,使与说法。王子让人作大火炉。时帝释与梵天前来劝阻,王子毅然投入火炉,火炕倾刻变成莲池,王子坐在莲台上,画面皆作昙摩钳王子立于莲池中,身后为升腾的火焰,帝释与梵天侍卫左右,各捉其一手(插图七四)。
  (42)婆罗门闻法舍身
  有一婆罗门于雪山中习禅,帝释化作罗刹说前半偈,为求后半偈,婆罗门愿以身奉施。罗刹说后,婆罗门从树上跳下,帝释还复原形,接住婆罗门。画面多作一婆罗门从树上跳落,下立一夜叉。有的作夜叉凌空抱住一婆罗门(插图七五)。
  (43)须阇提割肉奉双亲
  特叉尸利国大臣罗睺篡国杀君,王子修婆提罗致夫妇携幼儿须阇提逃奔邻国,路迷粮绝,王子欲杀妇济命,须阇提劝父割其身肉充饥。日日割肉,肉渐减少,仍未到达目的地。须阇提决意让父割尽全身的肉,分作三份,两份供父母食用,一份留作自用。当父母忍痛离去后,须阇提至诚发愿,要持此功德,以求佛道。帝释化作乞儿来求其肉,须阇提乐而相施。帝释又化禽兽来食其身,须阇提出喜欢,帝释使须阇提身肉复原。邻国王深为感动,发兵诛灭叛臣罗睺,护送须阇提父子回国。画面皆作一妇肩儿在前,一人于后举剑欲杀其妇,小儿返顾以手劝阻(插图七六)。
  (44)勒那阇耶杀身济众
  波罗奈国商主勒那阇耶与诸商客入海取宝,遭风船破,诸商客纷纷落水,内有5人前来向勒那阇耶求救。勒那阇耶想到大海不宿尸,让他们抓住其身,自杀殒命。海神将他们吹至岸边,5人得救。画面皆作海中5人,其中4人抱住勒那阇耶,勒那阇耶执刀自刎(插图七七)。
  (45)萨缚燃臂引路
  有500商客行至黑暗的大山谷中不能前进。诸商客恐盗贼劫物,慌乱不堪。商主萨缚以白毡缠绕两臂,浇上酥油,燃着当炬为诸商客引路。经七日七夜,才出此谷,诸商客喜不自胜,感戴其恩。画面多作萨缚高举燃烧的两臂在前引路,后随龟兹装的商客及载物的驼驴(插图七八)。
  (46)师子商主勇斗旷野鬼
  迦尸国与比提醯国之间的旷野中有一鬼,断绝道路,无人敢过。一日,师子商主与诸商客经过此地,并不畏惧,与旷野鬼展开激烈搏斗。所用弓刀器杖以及头手脚全部被旷野鬼吸入肚内,而师子商主仍奋力不息,终于迫使旷野鬼让路。画面有的作师子商主与身躯高大的旷野鬼搏斗,双手插入鬼肚,用头及膝盖猛顶鬼身。有的在师子商主身后绘有商客及载物的骆驼(插图七九)。
  (47)大施抒海取珠
  为救济百姓,大施商主与诸客商入海取宝,历尽艰险,从三龙城得三宝珠,后又被海神窃走。大施立志要抒尽海水,夺回宝珠。海神嘲笑说:“海水无限深广,即使全人类来抒也无济于事,何况你一个人呢。”大施回答:“一个人的力量虽有限,但只要此志不懈,就能抒尽海水!”天神纷纷前来帮助。大施用器,天神用天缯,仅抒3天,海水便减去大半。海神恐惧,奉珠归还。画面多作大施商主立于海水之中,持器抒水,旁立一头戴龙冠,手捧宝珠的人。有的其上绘有手执天缯抒水的天神(插图八〇)。
  (48)马璧龙王救商客有500商客入海取宝,得之欲回。海龙怀嗔欲害商客,夺取财富。马璧龙王生悲,渡诸海客出海。画面上的马璧龙皆为双头蛇形,或绕山作桥,或盘卧于地,身后行走着龟兹装商客及载物的牛马妒等(插图八一)。
  (49)大象舍身救囚犯
  有一大象居住在四面被沙漠包围的山林中。一日,大象见一批流放的囚犯经过沙漠,饥渴万状,十分同情,决心舍身相救。大象告诉囚犯前不远的山林中有水,并有一头死象,只要用象肉作干粮,用象肠作水袋,便可穿越沙漠。旋即奔回山林,摔死在崖下。囚犯来至,见死象是帮助自己的大象,感激不已。画面作一象卧于地,一人执刀剖象腹(插图八二)。
  (50)狮象舍身杀蟒救商客
  诸商客入海取宝归来,被一大蟒所困,呼救不叠。狮子与白象结伴而游,见蟒作此恶事,奋不顾身,跃上象背,扑咬蟒头,使商客脱险,而狮子与白象皆因中蟒毒而身亡。画面多作一双头大蟒缠绕四身龟兹装商客,狮子登象背,口咬蟒头,蟒口吐毒气。有的仅绘一双头大蟒围食商客的情景(插图八三)。
  (51)智马舍身救王命
  婆罗奈国梵授王有一智马,能预知前事。一日,王与宫女出城春游,邻国趁机入侵。王乘智马同敌奋战,智马被刺,肠胃流出,忍痛负王回城。奔至城门,无路可进,智马便纵身跃入池中,足践荷叶入宫。画面皆作全身戎装的王乘骑智马腾越在池中莲叶上(插图八四)。
  (52)猕猴王舍身救群猴
  猕猴王率众入苑食果,遭国王追捕,受阻河边。猕猴王以身作桥,让同类逃生,自己坠水而死。画面多作猕猴王双足用藤蔓缚于河边树上,双手抱住对岸的树,横身河上,众猴踏身而过。有的还绘有张弓射箭之人(插图八五)。
  (53)鹿王舍身救众鹿
  波罗奈国王出猎,被围捕的众鹿四散逃奔,死伤甚多。鹿王无比哀怜,请求国王准其日选一鹿,以供厨宰,国王依允。后轮及一怀妊母鹿,母鹿乞示娩之后就死,鹿王复请国王准其以身相代。国王受感自责,诏禁杀鹿,并以御苑为鹿居住,号曰鹿野苑。画面多作国王座前跪伏一鹿,乞请代母鹿而死。有的作一鹿跪伏于执剑的国王前,旁为三足鬲(插图八六)。
  (54)鹿王舍身救兔
  山林起火,许多兽类逃生葬身激流之中。一鹿以身作桥,渡诸兽类,脊背上的肉被踩烂,忍受苦痛,坚持将一蹇兔渡至对岸,最后力竭气尽。画面皆作一鹿身跨横流,前方画负一兔,身后为烈焰升腾的大火(插图八七)。
  (55)九色鹿舍身救溺人
  一人溺水求救,九色鹿奋不顾身,跳入激流,背负上岸。溺人得救后,却不知感恩,反引国王前来追捕九色鹿。九色鹿向国王陈述了事情的经过,国王立即释放了九色鹿,并不准国人再捕杀。溺人颜面生癞,口发恶臭。画面有的人作溺人长跪向九色鹿拜谢;有的作九色鹿跪伏在乘马执剑的国王前,讲述溺人负义之事(插图八八)。
  (56)锯它兽剥皮救猎师
  波罗奈国梵摩达王凶暴好杀戮。一日,梦见一头金毛兽,令国内猎师猎取其皮,得者重赏,否则诛灭九族。众猎师便募一人入山寻找。时山中有一兽名曰锯陀忍痛舍生。画面募人于树下剥取兽皮,旁蹲一兽(插图八九)。
  (57)鹦鹉舍身灭火
  有一鹦鹉,心怀大悲,见山林起火,危及禽兽的生命,便竭尽全力以翅蘸水灭火。帝释提醒说:“山林之大,用翅取水不过数滴,何能灭此大火?”鹦鹉回答:“只要有信心,精勤誓必灭之。”为嘉其志,帝释降大雨,熄灭林火,禽兽得救。画面多作林中烈焰弥漫,上飞一鸟;有的绘有奔跑的众兽及前来相助灭火的帝释(插图九〇)。
  (58)阿兰迦兰苦修
  阿兰迦兰求无上之道,作诸苦行,或著皮衣趺坐树下,或睡卧草上,或宿于灰土之中,或祀火祭天。画面皆作一形容枯槁的婆罗门闭目静坐(插图九一)。
  (59)二梵志微争不让日出
  二梵志,一名题耆罗,一名那赖,同在山间石室中修禅,皆得五通智。一夜,那赖诵经,不小心踩了题耆罗头,题耆罗发誓待日出时,打破那赖头。那赖不让日出,天昏地暗,君民恐慌,驰诣二梵志处,稽首请和。二梵志劝君民奉行五戒十善,全然遵命。画面皆作树下一窟,窟内并坐二婆罗门。有的在庐外绘有一跪拜者(插图九二)。
  (60)大光明王始发道心
  大光明王得一雄象,令象师调教。调教后,王试乘,雄象见母象便狂奔不止,冲向树林,王急捉树枝才免遭惨祸。王怒责象师调教不力。象师逼象吞食热铁丸而死。象师告王,此非己过,他只能调象之身,不能调象之心,唯有佛才能调教一切众生之心。王闻感悟,始发道心。画面多作王乘驰象,手提树枝;有的王座前放置热铁丸,旁为象师及欲吞铁丸的象;有的同时绘出乘象与吞丸两个场面(插图九三)。
  (61)五通比丘论苦之本
  五通比丘于山中修道,鸽、乌鸦、蛇、鹿四兽常依附左右。一日,四兽聚集一起,议论世间什么最苦。乌鸦言讥渴最苦,鸽言淫欲最苦,蛇言恚最苦,鹿言惊怖最苦。五通比丘告以天下之最苦者,莫过有身,身是众苦之本,祸患之渊,只有舍俗学道,志有涅槃,才能永断苦本。画面又作树下或庐内坐一婆罗门,抬手讲说,其前蹲鸽、乌鸦、蛇和鹿四兽;有的除四兽外,又增绘一鹰(插图九四)。
  (62)郁多为大胜王释偈
  大胜王非常贫愚,东征西讨,占据整个阎浮提后,又觊觎海外。帝释化作梵志,告之海上有一大国,物产丰富,人丁兴旺,自荐为王作向导,带王前去夺取。王喜出望外,积极备船,而梵志克期不至,后说一偈。有时一少年郁多,为王释偈。王受教诲,始知贪愚之害,从此改邪为正。画面上的人物皆作裸形,一人侧坐于树下,束帛座上,双手合十,精神沮丧,其前席地坐一人,上举右手,以食指与大拇指作环形,余三指微,作讲说状(插图九五)。
  (63)端正王智断儿案
  有二母争一小儿,各自声称小儿为己子,示端正王裁决。王令二母各挽小儿一手,谁能得者,即为其子。非母者对儿无慈,尽力而挽。生母爱儿情深,不忍用力。王辨真假,责令非母还儿生母。画面作王抱持一小儿,前跪二妇(插图九六)。
  (64)猴王智斗水妖
  莲池内有一水妖,捕食各种生物。一日,猴王率众来池边喝水,发出池内有水妖,令众猴各取芦苇秆吸水。众猴既能喝到池水,又不被水妖捉住。画面多作池水露出一夜叉头,池边数猴执秆吮水;有的作夜叉立于池内,手托物,跼身探视,一猴执秆吮水(插图九七)。
  (65)毗楞竭梨闻法身钉千钉
  毗楞竭梨王欲请劳度叉讲法,需身钉千钉始可讲法。毗楞竭梨王慨然允诺。画面和一人上扬右臂,身旁立一人以钉钉其身(插图九八)。
  (66)沙弥勤诵经
  一比丘养一沙弥,并命其诵经。每日诵完,比丘则喜,反则受责。沙弥苦于诵经无吃喝,一日乞讨中遇一老人。老人见沙弥啼哭,问其缘由即安慰沙弥,并供沙弥吃喝。于是,沙弥则能专心诵读佛经(插图九九)。
  (67)修行者顶鸟不动
  树下,一年老的修行者上身赤裸,骨瘦若柴,交脚坐在一座上,其头顶上安卧3只白色小鸟(插图一〇〇)。
  (68)叔伯杀龙济国
  一国蛟龙作恶,吞食黎民,有伯叔二人相议,化为象和狮,与龙争斗,三命同亡,斯国得济。画面为一双头龙屈身成圆形,正口吞一人。内坐三人,俯首扬臂作哀伤状(插图一〇一)。
  (69)尼俱卢陀鹿王舍身救孕鹿
  波罗奈国梵当王在御苑中设伏捕获鹿群,杀鹿以供疱厨。尼俱卢陀鹿王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为孕鹿而死。王被感化,赫免群鹿,并受鹿王说法教诫,皈依佛法。画面为一房舍门前绘一人正合十跪迎,右跪一鹿(插图一〇二)。
  (70)龙王求经
  龙王向国王求索八关斋法。国王之一臣得经二卷,奉王。王以此经送于龙王。画面为一人坐于高座上,其后跪一人,双手举卷状物(插图一〇三)。
  (71)无头众生
  一无头众生,两边生目,胸前生口,身常流血,诸虫接食,痛彻骨髓。菱形格中有一卵状物,上有眼、鼻、口,状如人面,四面绕有7鸟啄之。
  (72)和默王杀生祠天疗母病
  画面为一方形坛,坛上三侧各置一羊头。中跪一人,作合十状。旁跪一人,正以物刺其眼。右方坐一人,托钵(插图一〇四)。
  (73)亿耳入海取宝
  连续画故事,共5个场面。
  第一场面:左端一人合掌蹲跪(残失过多)。
  第二场面:椭圆形大海,海中有一大龙船。描绘亿耳与商人从海中探宝归来,船中装满各种珍宝,亿耳与众人将珍宝卸到岸上。画中蹲岸边双手捧物的即亿耳。
  第三场面:4人坐地,有驴两头,身后有篷车。描绘亿耳与诸商人商议驼送珍宝返国。
  第四阶段:右半为饿鬼城,有绿色城墙和城门,城中有6个骨瘦如柴的饿鬼,左半有两个和一个驮着包袱的毛驴。描绘诸商人夜间单独启程,后来亿耳睡醒起来不见诸商,便闻着商人毛驴留下的气味前进,来到饿鬼城。
  第五场面:场面较长,分为两段。左侧第一段为一男一女坐在高座上,背景为一棵大树,树下坐一人,人前卧一驮包袱的驴,树旁画一轮皓月。右侧第二段下方画两只狗正在咬食仰卧地上的一个男人,背景为一棵大树,树下坐一人。这个场面描绘亿耳来到一个有大树的地方,此时正值夜晚,明月当空,见一男一女寻欢作乐。第二天天亮后,他在原地看到一群狗正在咬食这个男子的身肉。后来亿耳得知,这个男子过去曾做恶事,得到报应,夜晚欢乐,白日受苦。
  (74)弥兰入海求宝
  连续画故事,共5个场面。
  第一个场面:画面左半部分有3个人,有站有跪。此场面描绘弥兰下海之前同其他商人与父母商议,恳求下海。
  第二个场面:红色海岸围成的蓝绿色大海,岸外有山,海中有人抱板游水。描绘弥兰与商人所乘之船撞上大的摩揭鱼,船被撞毁,弥兰骑到一块木板上得免一死。
  第三场面:站立5人,其中4女面向一男子。描绘弥兰漂流上岸后走到一个名叫银城的城外,有4个美女迎他到城内去。图中有银城城墙和城门;4美女捧着鲜花和水果笑脸朝向弥兰。
  第四个场面:弥兰被4个美女环绕,其中一美女舞蹈,一美女弹箜篌,另一美女偎依在弥兰肩上。描绘弥兰在银城中沉迷于纵欲的生活。
  第五个场面:描绘铁城内的情景,弥兰看见铁轮在鬼头上滚动,然后恶鬼也把铁轮放在弥兰头上,于是弥兰脑裂身焦而死。
  原故事中,弥兰离开银城后又到过金城、水晶城和琉璃城,遇到越来越好的环境和越来越多的美女,之后,来到铁城,画中略去这些情景。整个故事描绘弥兰下海寻宝,父母不同意,弥兰为此曾脚踢其母,最终得到脑裂身死的因果报应。
  2.因缘故事画
  小乘教因缘学说的基本内容是“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生”,包括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爰、取、有、生、老死。依据佛经因缘说教故事绘制的因缘故事画,表现佛的巨大的神通力,以劝喻世人,敬奉佛法,多做好事,积累善因,以得善缘。
  克孜尔石窟因缘故事画的题材有70余种。其构图形式主要有3种:一是菱格形式,二是方形构图,三是连环画形式的长卷式构图。菱形格因缘故事画构图和布置部位多与菱形格本生故事画相似;相异之处是菱形格本生故事画内不画佛像,而菱形格因缘故事画内,绝大多数画出居于中间部位的佛像(侧身坐姿),其左、右侧或一侧安排一身或数身与故事有关的人物或者绘置动物。因缘故事画绘置较多的洞窟为第8、32、34、80、98、100、101、104、163、171、172、175、179、184、186、192、193、196、199、205、206、219、224等窟。其中第38窟是一列菱形格本生故事画与一列菱形格因缘故事画交错排列。方形构图因缘故事画,多存于洞窟侧壁。多情节的连环画式构图,仅有须摩提女因缘一种。在第178、198、205和224窟,均有这一故事画,皆绘在券顶的中脊处,但画面均不完整,以第224窟保存的内容最多。仍可辨明的情节有11个,如须摩提女登楼焚香请佛;佛弟子乾荼携负鼎、瓶赴会;佛弟子均头沙弥乘坐花树宝座赴会;佛弟子罗云乘孔雀赴会;佛弟子伏毗迦叶乘龙赴会;佛弟子大迦旃延乘白鹄赴会;佛弟子阿那律乘狮子赴会;佛弟子目连乘白象赴会;佛弟子离越乘虎赴会;佛弟子须菩提乘玻璃山赴会;佛弟子大迦叶乘马赴会。
  (1)六种众生因缘(第34、69、224窟)
  画面为佛身体向右微侧,对其右侧作跪姿、双手合十的比丘作讲说状;佛头上方为一飞鸟;右侧为攀缘树的猕猴,右下方是一野牛,佛座下方水中为失收摩罗;左侧为一狗和一蛇(插图一〇五)。
  (2)鬼子母失子缘(第34、171窟)
  画面为佛一侧跪一女人,佛座前钵中有一小儿。鬼子母暴虐,常食人子。佛将鬼子母子盛于钵底。鬼子母遍寻不得,问佛所在。佛使鬼子母见钵下之子,“尽其神力,不能得取”。鬼子母如所佛敕教,“受持已讫,即还其子”(插图一〇六)。
  (3)婆罗门倾食着火缘(第34窟)
  画面为一婆罗门将物倒入水中,顿时起火。婆罗门见佛乞食,心生厌恶。后奉食于佛,佛不食,令著水中。婆罗门“持食著无虫水中,水即大沸,烟火俱出”(插图一〇七)。
  (4)波塞奇王画佛因缘(第34、38窟)
  画面为佛一手持钵,另一只手执笔,在比丘所持的布帛上画像。表现的是波塞奇王画佛的故事。波塞奇王崇信佛法,当召画师画佛,布于诸国供养。诸画师来佛边看后,竞相作画,仍挂一漏万,画一处即忘却余处。时弗沙佛“调和众彩手自为画,以为模法,画一立像。于是画师,乃能图画”(插图一〇八)。
  (5)溺水比丘舍身持戒缘(第69窟)
  画面中为八角形水池,池水浮游二比丘。一少年比丘抱持木板,且游且回首观望;右侧一老年比丘紧追不舍。表现比丘舍身持戒的因缘故事。比丘随商贾入海,遇恶风船被吹毁,众人落水,各自逃命。少年下座道人得一木板,年老上座道人令将木板给予他,以敬上座。少年下座道人以持戒为重,“即以板木献上座,下座便没海水中。水神见道人持戒如是不违佛教,将是道人至于岸上。因此道人至诚持戒故,一船商客皆得不死”(插图一〇九)。
  (6)罗云洗佛足缘(第38、80、205窟)
  画面为佛侧身坐于方形高座上。旁侧有一圆形拱形茅庐,内置瓶罐等物多件。佛前有一人,作胡跪状,手执水瓶为佛洗足。佛令其子罗云洗足。洗毕,佛语云曰:“此水可食用饮澡漱以不?”罗云言:“此水本实清洁,今已洗足受于尘垢,不可复用。”佛语罗云:“汝亦知是。”(插图一一〇)。
  (7)弊狗因缘(第80窟)
  画面为佛居中坐于方形高座上。一侧一人站立,以右手拔腰部后挎长剑。另一侧,一白色狗卧于方形座上,座前有一钵。有一弊狗常喜啮人,凡人不得妄入相门。有一比丘入门乞食,值狗出卧不觉有人入。沙门得长老食,弊狗心念,汝若独食,必啮杀之。沙门自食一博,后狗出门卧,“被其啮人剑斫其头,其狗即生长者夫人腹中”(插图一一一)。
  (8)梵志燃灯供养因缘(第38、101、196窟)
  画面为佛,左绘比丘一人,作头顶、双肩和两手各置一类的姿态,昼夜供养。图右侧下方菱格中,佛侧一世俗装男子,双手捧宝珠供养。说的是有一婆罗门善于识别如意珠。他持一珠,周遍诸国,无一人识别,而只有佛知道。于是,婆罗门即以此珠,拱奉于佛,以求出家(插图一一二)。
  (9)长者比丘在母胎六十年因缘(第104窟)
  画面为坐佛的左方,绘有一层身团抱的小儿,另一小儿胡须丛生,头朝下;二小儿上下倒置,团身,状若母胎之中。说的是王舍城有一长者,娶妻于高门大户。其妻怀孕足满10月,便欲产子,然不能生。后又怀孕,足满10月产一子。而所孕第一胎,久住右胁。其妻怀妊9子,均满10月而产,而先一子始终未能产出,其妻设汤药自治无效,于是告诉家人,待死后一定要开腹取子养育。妻亡,破腹看之,得一小儿,形状如故:头鬓皓白,俯偻而行。小儿告诉诸亲:我由先身恶口骂辱诸众僧故,处此熟藏中,经六十年受此苦恼,难可叵当。诸亲闻语,“号涕哭,悲不能答”(插图一一三)。
  (10)跋提施樵木因缘(第205窟)
  画面为佛左侧站立一人,双手扶一红褐色木棒。说的是贫人跋提肩担樵木入城出卖,遇见佛相好,“心怀欢喜,前礼佛足,即以樵木,奉施世尊”(插图一一四)。
  (11)须摩提女因缘(第178、198、205、224窟)
  画面为一列乘骑各兽的比丘形象,佛诸弟子依次赴须摩提女所请在天空中出现,乘孔雀的为罗云、乘龙的为伏毗迦叶、乘白鸽飞过的为大迦旃延、乘狮子的为阿那律、乘白象飞过的为目连..(插图一一五)。
  (12)青蛙听法因缘(第163窟)
  画面为佛旁一人双手胸前柱一杖,杖下压一只青蛙。此画说的是:佛在一个水池旁为当地人说法。池中有一青蛙爬上岸到草丛中恭听,恰巧有一放牛人经过,见众人围听佛说法,于是也跟着来听,不小心用赶牛杖将青蛙杵死。青蛙死后当即升天。
  (13)龙女莲荼耶供养缘(第8窟)
  画面为一坐佛头光处伸出四蛇头;坐佛右侧一人头部有蛇形龙(插图一一六)。
  (14)哈天人因缘(第8窟)
  画面为一坐佛面右侧,伸臂作说法状。其右一躬身立人,半裸,双手于胸前柱
  杖,杖下端有一物。描绘一牧牛人听佛说法,以杖刨地,误着听法的哈头,哈即命缔造生忉利天(插图一一七)。
  (15)女人系小儿入井缘(第8窟)
  画面为坐佛右侧一女,系小儿头坠入井内。说的是一女正抱儿持瓶汲水,在井边见一男子,心遂迷恍,误将小儿作水瓶坠入井内(插图一一八)。
  (16)受毒蛇身缘(第8窟)
  画面为池中伸出一蛇头,似为贤面长者悭吝不施,命终受毒蛇身(插图一一九)。
  (17)猕猴奉蜜缘(第8、58窟)
  画面为坐佛左侧有一猴,正双臂持器于水中净蜜(插图一二〇)。
  (18)小儿播鼗诵戏缘(第8、184、186窟)
  画面为形体高大的坐佛,一侧为一裸体儿童,儿童左手举鼗作摇播状,左腋下挟一鸡娄鼓,右手作击打鸡娄鼓势。佛微微侧身面向儿童,右手作“说法印”。三幅画不同点是:第8窟小儿在佛左侧呈“胡跪”式;第186窟儿童右手执一鼓槌击打;第184、186窟小儿在右站立。故事讲的是:佛向弟子舍弗讲述他成佛前的无数劫中,曾化身为帝释天主,弥勒菩萨曾转世为一妇女,成为有财富家之妻。此妇迷财贪欲,帝释天主为度化此妇,化做商人,假说要做生意来到妇人家。妇人接待商人,命一儿取坐伺候。商人见小儿就以笑对之。小儿取坐迟慢,遭妇人打,商人见状即笑。商人见旁边一小儿播弄鼗鼓玩耍,更笑而不止。妇人忍不住责问商人,你到我家来,为何见我的儿子频笑不止?商人答道:你与我过去是好友,你怎么忘了,似乎不认识我了。我所以笑你儿子,因那个挨你打的儿子就是你的父亲。你父亲的灵魂转世于你儿身上,你打儿即打你父亲。你另一个儿子前世是条牛,牛死后灵魂托生为小儿,你家用此牛皮蒙贯鼗鼓,你小儿播弄鼗鼓耍戏,岂不知鼓皮乃是他的故体之皮,所以我才笑你。后来,商人又为妇人讲转世因果的许多道理(插图一二一)。
  (19)梵豫王施谷缘(第8窟)
  画面为坐佛左侧,立一婆罗门老者,左手柱杖,右手上举作乞食状(插图一二二)。
  (20)舍利摩提施塔因缘(第34、38窟)
  画面为佛右侧跪一人,旁立一塔(插图一二三)。
  (21)龙王守护缘(第38窟)
  画面为一通肩禅定坐佛,被一蛇缠绕二匝,佛头上伸出三蛇头,坐佛左侧跪一人。故事描绘释迦初成正觉,龙王以身警卫,绕佛7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插图一二四)。
  (22)贫女施灯缘(第38窟)
  画面为坐佛左侧跪一人,长发,双手持一灯供佛。描绘一贫女难陀,一心供养,见阿阇世王燃灯供佛,作此功德,乃行乞得两钱,买油膏至佛前燃之供奉(插图一二五)。
  (23)舞师女作比丘尼缘(第8窟)
  画面为菱形中间为一坐佛,佛旁有一裸女舞蹈。描绘佛在王舍城迦兰陀竹林时,有舞师女夫妇从南方来,携一女名青莲华,端正殊妙,善解舞法。青莲华自恃舞艺超群,见佛时骄慢放逸,戏笑不敬,佛以神力使他变成百岁老母。青莲华求佛宽恕。佛复变其身如前,青莲华及其父母即于佛前出家。
  (24)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第60、178窟)
  画面一:树前立一少年比丘,左手举过顶,右手执刀刎颈,两侧各立5号豆蔻年华的少女,皆作惊恐之状。
  画面二树下坐一执刀刎颈比丘,其前立一裸女。
  故事描绘佛涅槃后,安陀国有一长者之子,跟随一比丘出家为沙弥,沙弥往优婆塞家取食,逢其女独自在家。此女摆肩顾影,妖媚可掬,欲为沙弥之妇。沙弥为保清白,遂关门户,得一剃刀,刎颈自杀。
  (25)波斯匿王女善光缘(第34、38窟)
  画面为一盛装女子跪于佛前,双手高举一盘,内置王后冠。
  故事说的是善光生波斯匿王女,“聪明端正,父母怜愍,举宫敬爱”。
  父亲对女儿说:汝固我力,举宫敬爱。女儿答曰:我有业力,不因父王。于是,国王把她嫁给贫穷乞人。不到一个月,宫室的财产骤增,不少于从前。王去问佛,佛揭示了善光的业力,说过去90劫,她曾为一王第一夫人,以天冠指饰供养毗婆尸佛并发誓愿,以至世世尊荣豪贵。
  (26)王遣使请佛乘车生天缘(第171窟)
  画面为佛前跪一人,身后置一双轮车,车上饰篷。
  故事说的是,波斯匿王久未见佛,于是令使者备四乘,往即迎佛,使者请佛。佛答曰:“我有六通之神足..不需汝车。”使者殷勤三请,世尊愍而乘车,使者“即于其夜,而取命终,生忉利天”。
  (27)低舍罗希多杀树得报缘(第80窟)
  画面为佛左侧坐一盛装女子,有头光,双手托一蓝色宝珠;佛右侧有一菩提树,树冠向下,树干分叉而倒立。
  此画说的是,过去阿育王供养佛修道时的菩提树,夫人低舍罗希多作念:“王极爱念于我,今舍我珍宝至菩提树间,我方使杀树令死,王不可往,可与我相娱。”于是遣人“以热乳浇之”。
  (28)婆罗门以美貌玉女施佛缘(第186窟)
  画面为佛右侧老婆罗门拉着一亭亭玉立的美女,女子含羞答答,半进半退地来到佛前,佛左侧站一比丘,左手执一物。
  妻门摩醯提利有一女,名意爰,颜貌殊妙,玉女中最为第一。婆罗门欲将其女与佛。佛拒绝接受,并讲了“吾正离家不复习欲”之道理。长女比丘却说:“若如来不须者,给我察使令。”佛即为比丘讲了女人的九“恶”法。
  (29)菩萨舍身饲虎起塔因缘(第205窟)
  画面为佛右侧跪一比丘,两手持一布袋状物,兜着一些人骨;佛座下方一人躺地,一只老虎正在啖食。
  (30)满贤婆罗门遥请佛缘(第80窟)
  画面为佛坐菱格中央的方座上,左手持钵,面向左侧;下方蹲跪一婆罗门,双手持一圆状物(饼),手自投佛钵中,不能使满。
  (31)500商贾入海采宝缘(第101窟)
  画面为佛面向右侧,前方有一个头戴圆顶毡帽、穿翻领龟兹装的商人,双手所捧摩尼宝珠光焰熊熊;佛头上方一宝盖飘荡。描绘500商贾入海采宝,更取宝珠,散佛顶上,于虚空中变成宝盖,随佛行往。
  (32)女请佛缘(第34窟)
  画面为一女子手持鲜花跪佛左侧,一华盖飘向佛头上向。描绘“持种种花,散佛顶上,在虚空中变成花盖,随佛前往”的情景。
  (33)贫人以物施佛获报缘(第38窟)
  画面为一贫人双手捧盘,内置团状物施佛。
  (34)小儿以土麦为施佛缘(第224窟)
  画面为一活泼可爱的裸体小儿,恭敬地立于佛右侧,双臂屈曲以红色土麦为食施于佛钵之中。
  (35)比丘罗旬逾乞食不得缘(第101窟)
  画面为佛偏向右,右手伸起正在说讲;前方一比丘蹲跪,合十静听,佛座前一钵覆地。
  描绘婆罗门子薄福,年20为父母逐出,佛即收为弟子,名罗旬逾。每次外出乞食则空钵而还,诸比丘分而食之。有一次,舍利弗以饭与之钵便入地百丈,舍利弗以道力寻钵即得,以还罗旬逾,适欲食钵,倒去饮食。
  (36)长者难陀悭贪为盲子缘(众多洞窟)
  画面为佛侧坐或站一裸体小儿,旁置一钵和一杖。
  描绘长者难陀“巨富多财”,但悭贪过甚,有人来乞,不得入其门。临终仍嘱儿子勿施沙门及婆罗门。后还生盲母腹中“生盲无明”。其母于盲儿“年八九岁堪能行走,与杖一枚,食器一具,而告之曰:汝须生活,不须住此。吾亦无目,复当乞求,以济余命”。
  (37)伎乐供养辟支佛缘(第193窟)
  描绘舍卫城人出家游戏,见如来,“则伎乐供养佛僧,发愿而去”。
  (38)鼓声因缘(第80、101、103、171、186、224窟)
  画面为佛侧或坐或站立一人,身挂鼓,正在击打。
  故事说的是,过去菩萨转生为鼓手,一天带领儿子喜庆击鼓助兴,赚了很多钱。回家路上,儿子不听劝告,不停地敲响鼓声,被盗贼发现。父子被打翻在地。钱财被抢劫一空。
  (39)贼临被杀遥见佛欢喜生天缘(第186窟)
  画面佛左为一比丘合十供养;佛右为一戴王冠者交脚而座,腿上置一羯鼓,双手作击打状。
  此故事描绘的是,舍卫为波斯匿王击鼓唱颁法令,若为贼者捉住即杀。有一贼被捉,王令杀之。于往城外途中,与佛相逢,贼心生欢喜,由此之故被杀后升天。为感佛恩,自天而来向佛供养,佛为其解因缘。
  (40)五趣轮回(第175窟)
  翻地图:二身半裸男子,下身着短裤,手持农具,或上举或下刨。表现农民翻地受苦的情景(插图一二六)。
  耕作图:一人驱二牛,拉犁耕地。驭者手中执一鞭,挥鞭喝牛(插图一二七)。
  (41)婆罗门捧珠缘(第101窟)
  画面为佛侧一世俗装男子,双手捧宝珠供佛,以求出家(插图一二八)。
  3.本行故事画
  本行故事画(佛传故事画)的内容,一是表现和颂赞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涅槃的“一生所有化迹”;二是宣扬陀成道后说法教化之因缘,故称因缘佛传或说法。前一类故事画,主要绘制在方形主室四壁,表现佛一生经历,选取其中主要片段或个别重要事件。克孜尔石窟集中表现释迦生涯的本行故事画,是第110窟。此窟为方形窟,主室侧壁和正壁,分别画3列计60个画面。各画面间内容多衔接。始于西壁上列南端,情节顺次横列,接正壁再东壁,至东壁东端再转至中列,再洞上列方向至西壁;下列从西壁南端同上列次序,至东壁南端以涅槃结束。其画面顺序三列呈“S”形。后一类本行故事画,主要绘置在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主室两侧壁,多采取分层分格排列,一格一画;有的是通壁绘数铺说法图,不设区界,仅以人物面向区分。降魔成道和鹿野苑初转法轮,主要绘置在中心柱窟主室门上方和方形窟正壁。佛涅槃内容为本行故事画中的重要部分,多集中绘置在大像窟和中心柱窟甬道和后室,其左右则绘置与涅槃相联的情节,如荼毗焚棺、八王分争舍利、度善爱犍闼婆王、第一次结集和阿阇世闻佛涅槃闷绝复苏等等。在方形窟中,有的则将涅槃像绘在前壁门道上方(如第189窟),位置十分突出。表现弥勒菩萨于兜率天宫说法的画面多绘置在中心柱主室门上方,与正壁(中心柱前壁)龛中佛相对。
  (1)燃灯佛授记(第63、114窟)
  画面一善慧儒童,作解发布地,复首而伏之状,为燃灯佛授记的故事。说的是第二阿僧祗劫终时,遇燃灯佛出世,释迦献五华之莲以供养之。时佛迎来,见地泥泞,用皮衣覆地,不足,又以发布地,请佛蹈之而过,因以受未来成佛之记别。
  (2)树下诞生(第76、99、175窟)
  画面作摩耶夫人举右手应于无忧树下,身后有一女扶持,太子右腑出,前跪帝释天,以天缯接取,为释迦树下诞生的故事。说的是善慧儒童投胎迦毗罗卫国净饭王摩耶夫人腹内。十月满胎,入兰毗尼花园,手扶无忧树枝,太子从右胁降生(插图一二九)。
  (3)七步宣言(第76、99、110、175窟)
  画面作太子行步,足下莲花盛开,为七步宣言的故事。传说太子降生即会下地行走,向四方各行7步,一步一朵莲花(插图一二九)。
  (4)二龙浴太子(第99、110窟)
  画面作一站立的裸体小儿,双龙从虚空中注水而下,洗浴太子身,右侧跪立各一人。为二龙洗浴太子身的故事。
  (5)阿师陀占相(第175窟)
  画面作相师顶太子足,为阿师陀占相的故事。说的是太子初生时,婆罗门相师阿师陀占相,预卜曰:若在家者作金轮圣王,出家者当成等正觉广济天人。
  (6)参诣天祠(第14、189、224窟)
  画面作佛左右各有一天王,一天王手托日月,还有画作骑孔雀或牛的自在天和毗摩天女的,为太子参诣天祠的故事。说的是迦毗罗卫城外,有释迦增长天神祠,太子入祠参诣,诸天均束礼敬。
  (7)太子试艺(第110窟)
  画面作一太子箭中铁鼓试艺。相传释迦牟尼少年时期臂力过人,威武无比,与同族弟史比艺,能一箭中7鼓。
  (8)掷象出城(第110窟)
  画面作一太子举象掷出城外。
  (9)树下观耕(第38、110、227窟)
  画面作太子坐于阎浮树下,前有一农夫执杖驱牛犁地。第110窟西壁中栏左侧,太子坐于阎浮树下,以手支颐,若有所思,其前跪各一人;右侧一人扬臂驱牛,作犁地状。为太子树下观耕的故事。说的是太子年遂长大,与随臣行至村落,观农夫犁地耕作,虫随土出,群鸟争食,心生忧虑,复于树下,静坐思惟(插图一三〇)。
  (10)出游四门(第76、99、110、175窟)
  第175窟的画面作太子骑马出城,前蹲一老人、卧一病人,有二人肩抬一死尸,前站立一持钵比丘,为太子出游四门的故事。相传太子出游时,分别看到一孕妇、一老人、一病人、一死人和一修行者,感到人生的生老病死的痛苦,希望能有解脱人生痛苦的方法,于是起出家求道的欲念(插图一三一)。
  (11)宫中娱乐(第76、110、108窟)
  画中太子坐于床棍上,周围的女舞伎作娱乐太子状,为太子在宫中娱乐的故事。传说释迦牟尼的父王早已看出太子有弃世的迹象,为防范太子出家,欲取耶输陀罗为妻,后宫充满着女舞伎,极尽人间之乐(插图一三二)。
  (12)太子惊梦(第89、110、118窟)
  画面作太子依坐于床上,观诸女互相扶枕而眠的睡态。第99窟画面中,太子坐于方座上,以手托颐作思惟状。左上方一裸体女仰卧而睡;右下方一女坐地而眠,表现太子“观察诸女身,复列思惟”,厌欲出走的情景(插图一三三)。
  (13)出家决定(第110窟)
  画面作太子床上欲起床,后为助太子出家的天神,下屈膝合十者为车匿,为太子决定出家的故事。说的是悉达多太子的夫人耶输陀罗,告太子其所做八梦,坚定了太子出家的决心(插图一三四)。
  (14)车匿备马(第110窟)
  画面作车匿牵马备鞍往宫中去,为车匿备鞍的故事。说的是太子的驭者车匿,为太子弃家出走备鞍。传说悉达多太子从王宫出走之马称乾陟,为帝释之化身。
  (15)夜半踰城(第110窟)
  画面作太子骑马出宫门,四天王捧持马足,帝释尾随,车匿前导,为太子夜半踰城的故事(插图一三五)。
  (16)乾陟舐足(第110窟)
  画面作白马跪吻太子之足,为乾陟吻足的故事。传说太子出城后,乾陟不忍与太子离别,悲泣呜咽,舐太子足惜别。
  (17)车匿告别(第110窟)
  画面作轼匿跪于太子前,双手接太子赐物。传说车匿与太子诀别时,携太子璎珞珍宝回迦毗罗卫城,嚎声大哭,悲痛欲绝。
  (18)受出家衣(第110窟)
  画面为立佛身后有一人执衣,面向佛,作赠衣状,为太子受出家衣的故事。说的是帝释天作猎师状,将一素布衣奉给太子,为出家衣。
  (19)山中苦行(第76窟)
  画面作太子面容枯槁,禅定苦行,左右为魔女、外道等。相传太子弃家外出求道时,最初是向一些婆罗门教的学者求救。但他认为婆罗门教并不能解脱人世生死轮回之苦,于是他就到尼连禅河畔的森林中苦修。经过约6年的时间,历尽了辛苦(插图一三六)。
  (20)牧女奉糜(第110、114窟)
  画面作佛侧为一持钵牧女,旁立持剑净居天,另一侧为陈如等5侍臣。传说太子修行时,由于营养不良和体力消耗过甚,终于在某一夜里突然晕倒。醒后,他在尼连禅河洗净了身上多年的积垢,吃了牧女善生施舍的乳粥以后,身体才恢复健康(插图一三七)。
  (21)吉祥诞生(第80、110、163、171窟)
  画面作佛座一侧有一方座,下方跪一人,双手向下提一物,也有作菩提树下帝释以草敷座或仅在一角画出佛座的,为吉祥施草铺座的故事。说的是释迦在菩提树下将成道时,天帝释化作吉祥童子,取净软吉祥草敷之为座(插图一三八)。
  (22)降魔成道(第76、98、110、163、171、175窟)
  画面一为魔女诱惑的场面,一为佛降伏众魔的情景。第98窟,佛居中坐,右手指地。佛右侧上方,一魔以箭射佛;右侧立3魔女作诱惑状。佛座右下方,3魔女变为老妪。佛左侧上方,为二骷髅,左侧为一牛头怪物,下方为3外道。靠近佛座左下方为一绿色怪物,以矛刺向佛,矛头已折断,为释迦降伏魔王波旬的故事。说的是释迦受施草座跏趺而坐菩提树下将成正觉时,魔王波旬率魔军前来逼试,或以温言诳之,或以魔女诱之,或以暴威逼之。释迦终于施行神力,降伏魔军,得正觉果(插图一三九)。
  (23)二商主奉食(第110窟)
  画面作释迦于方形高座上,其上方两侧各跪一着世俗装扮的男子,翻领束腰,佩短剑,各持食物供养,为一商主奉食释迦的故事(插图一四〇)。
  (24)四天王献钵(第110窟)
  与二商主奉食绘于同一画面内,画面作释迦坐于方座上,手持一钵,其上方两侧,各有2天王,均头戴宝冠,役着甲胄,双手各持一钵,说的是一商主各以面酷等食物奉给释迦,释迦忖量,当以何器受之这时4天王从四方飞来,各持一石钵奉献,释迦以神通合为一钵,受二商主之食。
  (25)诸天朝贺(第224窟)
  画面作诸天神执善扬幡,前来朝贺释迦成佛道。
  (26)梵天劝请(第14、98窟)
  画机作佛左右各3天王,前一天王顶礼膜拜,为梵天劝请佛说法的故事。说的是佛在树下结跏趺坐,默然不语,梵天诸天劝请佛说法。大梵天为初禅天之王,深信正法,每佛出世,必先来请转法轮。
  (27)初转法轮(第38、69、98、110、189、192、193、198、205、207、224窟)
  画面作坐佛左右有5比丘合掌听法,上有诸天侍卫,佛座前卧2鹿,座中有三宝标及轮宝。第69窟特别之处画有二身世俗装、头戴宝冠的男女供养人像,男供养人的项光处写有龟兹文一行。此为鹿野苑初转法轮的故事。相传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49天的冥思苦想,终于悟出真谛,创立佛教教义,开始其传教生涯。他先后在婆罗奈斯的野苑、王舍城的竹林精舍、舍卫城的祗园精舍等处说法,被尊为佛陀。释迦牟尼成道后,始来鹿野苑说四谛立法,度陈如等5比丘,谓鹿野苑初转法轮(插图一四一)。
  (28)观察世间(第80、189、227窟)
  画布置在坐佛之下,或作火瓮,中伸四鬼头,以示地狱道;或作卧白兽,以示畜生道;或作火中骷髅,以示饿鬼道,为佛观察世间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成道后,观察世间,皆悉彻见,一切众生莫不展转生死于六道(或五道)中。
  (29)罗怙罗认父(第110窟)
  传说释迦牟尼出家之时,正是其夫人耶输陀罗怀胎,6年后释迦成道之夜始生子罗怙罗。释迦族诸子均疑之,恶声盈城。一说是乃作火炕,母子共投之,无恙。释迦族诸子始不疑。画面为主佛身后有一人置于水中,父王坐于一侧,耶输陀罗夫人作悲痛状,为释迦牟尼以水验罗怙罗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成道6年,始回迦毗罗城,拜见父王。此时罗怙罗6岁,耶输陀罗给罗怙罗一喜欢丸,于大众中寻父奉之。释迦怀疑罗怙罗非亲生之子,乃将他置于石上投于水中,结果入水不沉,净饭王加倍爱之。
  (30)龙王守护(第110、205、207、224窟)
  画面作佛居民,左右有龙王加偈、龙女献宝,龙王头上有龙盖,为目真磷陀龙护佛和伊罗钵龙王求法的故事。传说目真磷陀龙王住在金刚座侧之池及目真磷陀山之目真磷陀窟。昔如来成正觉于此,宴坐7日入定。此时龙王警卫如来,即以身绕佛七匝,化出多头俯垂为盖(插图一四二)。
  (31)尼拘陀树神(第207窟)
  画面作佛身旁有一露半身之树神。说的是波罗奈国都城,有一棵尼拘陀树,纵广无节,四方以时祭祀供养,乞求男女,多所应验(插图一四三)。
  (32)频毗娑罗王归佛(第110、207窟)
  画面作频毗娑罗王及其着属坐于佛侧,地上置洗盛器,为频毗裟罗王为佛最初施主的故事。传说摩揭陀国频毗裟罗王至王合城中迎佛,佛为王说法,王设种种供养,一心敬佛。频毗裟罗王深信佛法,积善德很多,终为逆子阿阇世王幽囚(插图一四四)。
  (33)耶舍出家(第163、224窟)
  画面作佛俯下,一小儿立于水中。为耶舍出家的故事。说的是佛入罗奈斯夺,毗舍离城长者之子耶舍,乃渡波罗奈河,河水变浅,烦恼诸苦皆除,来到佛所,听闻正传。耶舍出家后,还家淫故妇,佛大斥,遂制淫戒,是为佛最初之制戒。
  (34)富楼那出家(第38、224窟)
  画面作一人跪于佛前,捧佛足而吻,此为富楼那出家。说的是萨罗聚落有一大婆罗门为净饭王国师。他有一子,名富楼那,与悉达多太子同日生。此人厌离世间,志求解脱,出家后是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中说法第一之阿罗汉。
  (35)牧牛女出家(第110窟)
  画面作立佛身旁,有二女向佛合掌敬礼;为牧牛女出家的故事。说的是释迦牟尼在修行时,吃了牧女奉送的乳粥和酥蜜后才得以恢复健康。这次佛乃往其家,说法度化。
  (36)教化兵将(第289窟)
  画面作佛左侧立一螺髻梵志,双手左执瓶右擎杖;其左有一女,合掌面向佛。旨为教化兵将的故事。说的是佛至尼连禅河优娄频螺村,度化婆罗门兵将及二女,帝释天化作梵志侍卫。
  (37)降伏迦叶(第4、8、98、110、175、192、193、196、205、207、224窟)
  画面为佛作结跏趺坐,其一侧迦叶三兄弟作头部重叠状;佛前有一披衣扫墓的大迦叶,顶礼佛足;坐佛身缠一龙,火神堂左立一婆罗门持瓶倒水,右一婆罗门肩瓶登梯,下地旁一婆罗门执瓶汲水。此为降伏迦叶和火龙的故事。说的是优娄频螺村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修习苦行,奉司水火事,门徒甚众。佛以神通降伏,并在迦叶石室入禅,战胜火龙(插图一四五)。
  (38)布施竹园(第77、207窟)
  画面作坐佛周围绕以诸天、比丘,佛坐前衬以山水鸟兽,空中飞天起舞。传说王舍城迦兰陀长者,时称豪贵,归佛时以竹园布施。其园中之精舍为频毗裟罗王修建(插图一四六)。
  (39)教化五百苦行仙人(第92、175窟)
  画面作诸仙斜身飞向佛。此为教化500苦行仙人的故事。传说王舍城旧仙人草庵,居500苦行仙人,佛为诸仙人说法,皆教化成道。
  (40)六师论道(第80、97、207窟)
  画面作坐佛一侧,诸天围绕,合十礼拜;另一侧外道门师,兴手论道(插图一四七)。
  (41)舍卫城神变(第14、123、189窟)
  画面作立佛足下流水,身发肩光,背光处有梵王及天帝释,左右有鬼子母抱子及密迹金刚等。此为佛在舍卫城显示种种神通,调伏外道的故事。传说佛有三种神变,一说如来知众生之善恶业因及善恶果报,应之而为说法,称说法神变;一说如来诸弟子教化,称教诫神变;一说如来为调伏骄慢之众生现示种种神通,名神通神变。画面中有一佛立于水中,疑是佛降伏迦叶现示神变的一种。说的是恒水猝主,迦叶恐佛溺水,遣弟子往见。佛以神变加持,水不没足,在水上行。画面中有一女抱子场面,为鬼子母诃利帝天,初为食子恶神,后归于佛为护法神(插图一四八)。
  (42)度舍利弗、目犍连(第14窟)
  画面作坐佛两侧,各有一披袈裟的比丘坐于小座上。此为佛左右弟子舍利弗和目犍连。传说目犍连与舍利弗初同为六师外道,虽领100徒弟,然心中有不安之念,因而与舍利弗互约,先得解脱者必以先,故共行修炼。一日舍利弗至王舍城,途见马胜比丘,始知佛陀出现,有一偈之法门,开悟解脱。次于竹园精舍,闻佛陀亲说,得法眼净之悟,因告之目犍连,共为佛弟子,侍卫佛左右。
  (43)度旷野夜叉(第14、163窟)
  画面作夜叉手抓一儿,站于坐佛前。此为度化旷夜野叉的故事。说的是王舍城与毗耶离间大旷野处,有500群贼,杀害商旅,由斯二界人行路绝。时有一旷野夜叉,多杀人众,后捉得一长者子,欲食之。佛以神通,降伏旷野夜叉,救出小儿。
  (44)惟楼勒王率兵诛释种(第80、193窟)
  画面作一王引弓射箭,城上一人中箭倒下。此为惟楼勒王率兵诛释种的故事。说的是舍卫国王子惟楼勒,夜宿迦毗卫城一殿内,遭释迦族诸子辱骂。王子即位后,率兵诛释种。
  (45)罗怙罗命名(第8、17、163、192、206、207、224窟)
  画面作罗怙罗坐于佛前,空中张设日月星辰。此为罗怙罗命名的故事。传说罗怙罗为佛之嫡子。在胎6年,生于佛成道之夜。此时正是罗怙罗阿修罗王障蚀月时,故名(插图一四九)。
  (46)为净饭王说法(第207窟)
  画面作诸弟子坐于佛身侧,佛座前有山池鸟兽,虚空中佛现神通,身焰放射。此为净饭王说法的故事。说的是佛归任尼拘陀园内,为净饭王说法,飞腾虚空,示现种种神变,度释迦族500人出家(插图一五〇)。
  (47)毗舍佉出家(第14、17、77、99、163、219、224窟)
  画面作坐佛前毗舍佉捉法与尼手臂。此人为毗舍佉出家的故事。二长者名曰天与鹿子,二家指腹为亲。后天与妻生一女,名法与;鹿子妇妊娠满月生一男,叫毗舍佉。
  (48)婆提利迦继位(第38、171、188、207窟)
  画面作佛座前一婆罗门双手举冠,佛旁有一童子仰首合十示敬。此为婆提利迦继位的故事。传说悉达多太子出家后,净饭王召释种亲属。告谁继王位事。后有释族童子自告奋勇,继任净饭王位。
  (49)升三十三天说法(第4、98、176、178、189、207、224窟)
  画面多为中立一佛像,手持一钵,上方为宫殿建筑,左右有执盖。作天宫说法状。立佛周围有持佛的天王侍卫和作跪状礼拜的天人。一般在左下角画出一道宝阶;也有出现佛自三道宝阶下降的画面。此为佛升33天说法的故事。佛教传说中,欲界之第二天为33天,在须弥山顶上,中央为帝释天,四方各有八天,故合成33天。佛从舍卫国祗园精舍,升33天而回母说法,三月后履三道宝阶返回人间。
  (50)度化善爱乾闼婆王(第4、13、80、98、163、172、178、179、224窟)
  画面作两身并列的立像,右侧为女装打扮,夹持一箜篌作弹奏状;左侧为裸上身男装,将右肩依于女装肩旁。此为度化善爱的故事。说的是善爱乾闼婆王善奏音乐,不乐闻法供养。佛即化身乐神,手持琉璃箜篌,至33天乾闼婆王宫,共奏音乐,并以神力取胜,善爱俯首听法(插图一五一)。
  (51)七宝示现(第123窟)
  画面有金轮宝、白象宝、绀马宝、神珠宝、玉女宝、居士宝和方兵宝。传说佛行将涅槃时,告阿难以拘尸那竭罗城昔日大善见王的七宝现示。
  (52)涅槃入灭(第4、7、8、13、17、27、34、38、58、69、76、77、80、97、98、99、110、161、163、172、175、178、179、189、192、193、196、198、205、207、219、224、227窟)
  凡后室后壁凿出涅槃台的中心窟,采取画塑的形式,涅槃像多为塑像,均已无存,仅留残迹。佛涅槃图中,均作“北首右胁卧,枕手累双足”的横卧入涅相。克孜尔石窟的涅槃构图,繁简不一。最简的第7窟,仅卧一佛,双足下跪一比丘。一般的构图,多在卧佛右上方画诸天、菩萨、弟子多身;较复杂的画面中,又加入须跋陀罗身主入灭初出金臂为阿难现入胎,迦叶后至佛观双足、摩孜孜不倦夫人自忉利天下降视佛涅槃等,表现佛三从金棺出的内容。第179窟后甬道后壁的涅槃图中,佛头左上方站立阿难,佛双足下为迦叶,佛床下为须跋陀罗先佛入灭。这些构图,与佛经记载所想象中的涅槃十分相似。释迦牟尼逝世之事,按历史传说,在他长达40多年的传教生活中,足迹遍及古印度北部。公元前486年在他80岁由王舍城向拘尸那揭罗出发,准备继续传教时,终于因中途染病,死于跋提河畔的娑罗双树间;遗骨火化,并由佛徒分别将骨灰拿到各地建塔供奉。佛教传说,佛陀教化众生,化缘已尽,于跋提河边双树间,头北面西,右胁而卧,入无余涅槃。佛涅槃时,四海震动。众行无不哀痛。
  (53)焚棺(第4、7、114、224等窟)
  此题材与涅槃图相对,多绘于后甬道前壁,即中心柱的后壁。画面简繁悬殊。简者如第7窟,仅绘出一紧闭棺盖的长方形棺,棺下火焰升腾;一般画面多绘成棺盖微启,显露佛躯,棺周围绘二三弟子自棺于地,悲痛欲绝。第114窟还绘出一弟子手执一棒,前捆一罐,于棺上洒乳香灭火,棺之上方,绘出一列8~11座舍利塔;构图复杂的画面,第8窟在棺之上方绘出多身举哀弟子,作种种哀伤之状。第224窟后甬道前壁的焚棺图,则最为复杂,棺盖半启,卧佛显露,四周为举哀弟子,天人多身。图之上方还绘出一列世俗信徒举哀的场面,计11身,作种种哀号、个泣、裂裳、拔发、拍额、推胸及“敖面截耳”等痛不欲生之状,以现“诸男女长幼,怀悲毒狂乱,或掣裂衣裳,痛感口自啮,或自拔头发,爬坏面目”“懊恼自投掷,捶胸向天嚎,叹佛德无量”等大众悲泣哀伤的情景。传说佛涅槃后,以,转轮王之荼毗或移入金棺,众信徒奉金棺七匝拘尸那城至荼毗所。时过7日,积旃檀投香烛,欲烧而火不燃。更经7日,迦叶至荼毗所致礼拜之后,如来自金棺示现双足,于是诸众投以七宝火炬,才尽殄灭(插图一五二)。
  (54)八国分舍利(第4、8、27、58、69、80、98、114、163、175、178、179、192、193、205、207、219、224窟)
  画面繁简不一,较简的第80窟仅绘出直性婆罗门居中,双手奉舍利罐,两侧为三身或四身手持舍利盒的天人;较复杂的画面同时绘出六或八王,著甲胄,乘象马,持兵杖围于城前共争舍利的场面。第207窟则在右角甬道的内外侧壁,分别绘出分舍利和争舍利的场面,合两幅为同一内容,仅此一例。这一题材,表现佛的遗体被火化后,诸国王前来欲得其舍利而开争端,乐后又平分以制诸国之争,并各取舍利还国建塔供奉的故事。
  (55)阿阇世王灵梦、沐浴(第4、98、101、178、193、205、219窟)
  这一内容,在全国各石窟中,仅克孜尔有。第205窟的一幅最精彩。右上方的行雨大卧手执一幅绘有佛陀一生化迹的帛画,向阿阇世王展示讲说。右侧画中阿阇世王正在罐内,双臂上举,以示得知佛涅槃闷绝而被置于生苏澡罐中。右上角一澡罐旁,有牛头和钵,以示牛头旃檀香水罐。左侧为阿阇世王坐于宫内,旁有夫人、侍者;其前坐一行雨大臣,正向王讲说。下部和右下方,分别画出伞杆摧折、宝盖堕地和须弥山崩毁的景象,以示佛涅槃之夜,阿阇世王感五种之恶梦。行雨大臣所执之帛画,描述树下诞生、鹿野苑初转法轮、降魔成道和佛倚卧双林4个画面,以象征佛的一生化迹。构图完整,主题突出。仅此,堪称为一件艺术珍品。阿阇世,中古印度摩揭佗国王舍城主,父名频毗婆罗,释迦牟尼同代人。16岁弑父继位,兼并四邻诸国,建统一印度之基。初反对佛教,宠任迦叶之敌提婆达多为臣,肆行暴戾;尔后皈依佛教。据佛教传说,其母韦提希怀时,相师中之谓此儿生之必害其父,因之名曰未生怨。后因杀父囚母之罪而遍体生疮,至佛所忏悔,即平愈,遂归依佛法。传说佛涅槃之夜,王感恶梦,见月落而日由地出,星陨如雨,烟气自地出,七慧星视天上,又有大火聚天上,遍复虚空而堕地。问之臣下,知释迦双林现灭,五梦不详(插图一五三)。
  (56)阿阇世王入花园(第224窟)
  此题材表现阿阇世王灵梦、沐浴故事中的一个片断,即阿阇世王与行雨大臣骑马入园的情节。阿阇世王梦见宫殿摧毁,伞盖倒地。大迦叶恐王闻佛入灭忧恼而死,即教说行雨大臣在园中妙堂殿如法图绘佛本因缘,王便苏醒。此题材,着重描绘阿阇世王与行雨大臣共游园中,见堂中图画,知佛已涅槃,即闷绝于地。行雨大臣按大
  迦叶陈说,把王移置生苏澡罐中,遂渐复醒。
  (57)第一次结集(第114、178、224窟)
  第178窟的壁画,由南北并列的两幅画面组成。北壁图中为一老比丘居中坐,其左下为二比丘,合十而面朝比丘坐像;其右上方为袒右肩的老比丘,左肩担一长竿,右手提一物;其后下侧也作面向坐像的二合十比丘像。坐像上方,有二身横置空中比丘,如作飞天状飞来。此图以老比丘为中心,表现迦叶集众以结集法藏的场面。南壁图中,以端坐于座上作说法状的年轻比丘为中心,周围为4个比丘,面向坐像,合十听讲。释迦牟尼逝世后,为防止异见邪说,在阿阇世王的支持下,大弟子大迦叶主持召开了第一次佛教会议,即佛陀言教结集大会。会上,弟子们把释迦牟尼生前的说教整理成文字,即佛教中最早的经律(插图一三二)。
  (58)天雨香花
  此题材在众多窟中可见。壁画中作诸飞天凌虚空,盘中香花散发的情景。
  (59)礼佛图(第100、118、192、227窟)
  画面多作诸天礼佛、听法、供养之状。
  佛传壁画均绘在中心柱窟、方形窟和大像窟内。佛传壁画内容大致有两种:一种为描述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至涅槃前后的“一生所有化迹”,即颂赞佛一生事迹的本传,一般通称佛传图或佛本行图;另一种以说法为中心,描述释迦牟尼成道后说法教化之因缘,故称因缘佛传图或说法图。前一种重在表现佛陀的一生化迹的佛传类壁画,数量较少,大多绘于方形窟中,构图较自由,释迦不一定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后一种着意宣扬佛陀传道生涯的因缘佛传壁画,数量较多,主要绘在中心柱窟,构图较呆板,以突出释迦的形体为主,仅是在其两侧配置形体较小的胁侍人物,用以区分不同的内容。上述两种壁画,都与佛的行化事迹密切相关,且有些画面内容相同,即总称佛传壁画。佛传壁画的位置,总的来说,在中心柱佛龛上方和主室入口的圆拱壁内,大多绘制成单独的画面。在主室的左右侧壁上把壁画划分成上下数栏,每栏中又左右分割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画格,画格内绘制,连续性的佛传图。后室部分(后室后壁及左右壁、中心柱后壁及左右壁、左右甬道外壁)集中描绘佛涅槃场面。个别佛传图分布在后室两端壁上方的圆拱壁内或主室入口的两侧。佛传主要以壁画形式表现,间或有以龛中塑像与龛外壁画相结合的方法。方形窟的佛教壁画,以连续的构图形式,布满左右两侧壁和正壁上,个别洞窟的中央还遗有塑像的中心方坛。
  4.譬喻故事
  印度语中称阿波陀那,为佛教三藏经典12分教里单独的一部。现存《旧杂喻经》、《杂譬喻经》、《譬喻经》、《百喻经》、《法句譬喻经》以及散入大部头经卷如四部《阿舍经》、《贤愚比》、《杂宝藏经》、《生经》和《佛本行集经》等,多载有这些譬喻故事。其内容隽永,多妙思美言;故事画面构图简洁、人物形象生动。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譬喻故事画分布于各个窟区,多存于中心窟主室券顶两侧菱格画中部或最下端,同本生、因缘、供养等故事画并列横陈。有的譬喻故事画则被绘于窟顶中部或佛龛两侧甬道、塔柱两侧壁菱格画内。
  (1)婆罗门杀子喻
  画面为一尖耳婆罗门又手紧卡一小儿,面目狰狞。
  (2)我所鸟
  第14窟画面有三幅:第一幅绘一白颈黑身的鸟白天引颈呼叫;第二幅绘一石青色鸟低头向下作鸣叫状,背景画许多植物蓓蕾,代表药树;第三幅绘一灰色鸟,动作如第一幅,方向相反。其他窟内,鸟被绘于树上,树下有人作采撷果实状。
  此画所描绘的故事是:很久以前,有一座香山,生长着许多荜芨药树和胡椒树。有一只鸟名叫“我所”,栖息在荜芨树上。春季药果熟时,当地人都来采摘,服食疗疾。这时我所鸟唤呼悲鸣,不让人采:“这些药果都是我的,你们不要采呀!”它不停地叫喊,众人只管摘果,不听我所鸟的叫喊。我所鸟日夜忧悲呼叫,最后死去。于是佛说道:这是一个道理啊。哪些愚蠢的人,贪恋财富,一旦命尽,财不随身,就像我所鸟那样。
  (3)口诵乘船法而不解用喻
  画面为一双头龙船上有两人合掌,作踌躇惊慌状。
  (4)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画面中靠左一黑肤色人怀抱一死去小儿,右立一白肤色人作说话状,背景有一小白墓塔。
  (5)孔雀王
  此故事画由三幅菱格画组成。画面左部有一大尾雄孔雀,其侧有一青色鸟,已脱色。另有两只母孔雀代表500孔雀妇。右下菱格内有妇女裸露上身在水中作沐浴状,右上菱格内有一王者装束的人手持丝带作喜悦舞蹈状。
  (6)二鸽喻
  画面中有两只鸽子和一棵树,有的作互争状。也有的画面一鸽作鸣叫状,一鸽作死状。
  (7)瓮中影
  画面为一湿婆装束人瓮中观影。
  (8)壶中人
  画面为一梵志仰卧树下,旁置一壶,树后一人,作观望状。
  (9)磨大石喻
  (10)头尾争大
  画面为一黑色蛇匝绕于物,头欲前而不能,尾欲后则止,作互不相让状。
  (11)捕鸟师
  画面为一人抬首作逐鸟状,上有两只鸟。
  (12)取乳
  画面为一婆罗门,前置一罐,另一僧人作呵骂状。
  5.供养故事画
  “供养”是佛教徒进行宗教实践的一种形式。佛教称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等为法供养。佛教经典中讲述许多供养佛和众僧而得福报,因不供养而得恶果的故事。这类供养故事,也就是因缘故事,只是供养故事是因缘故事中特别强调供养、布施的一类故事。
  克孜尔石窟的供养故事大多同因缘故事放在一起,画于菱格内。其内容多依据结集后的佛经绘制。供养故事一类为人物供养,一类为动物供养。
  (1)四兽争相供梵志第17窟左壁,画面为菱形格,中心绘一交脚梵志,坐于莲花座上,四兽环绕两侧,争相以果品供养梵志。
  (2)老乞丐供养佛画面内世尊第38窟主室券顶右侧下沿中部菱形格内,坐于金刚座上,头部右侧,足踏石板。旁边一白发苍须瘦弱的老人,双手恭敬地托着摆满果品的盘子供养于世尊。
  (3)乾闼婆作乐赞佛缘第38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头上有团形花树作宝盖。佛身旁有一人作舞蹈态势,正向佛作供养。此为乐舞供养。
  (4)如愿临当刑戮求佛出家第38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结跏趺座,头上有一团形花树的宝盖。佛的身旁半跪着一个束发、满脸长须的婆罗门,双手高举一盘,舯中中放着各种食品,正向佛作供养。此为饮食供养。
  (5)净居天请佛洗浴缘第58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袒右臂,以花树为宝盖。佛身旁半跪一人,肩扛一只双耳长颈水罐,正向佛作供养。
  (6)乐舞供养天第76窟主室左壁上端,该窟主室四壁上端都有一列高约60厘米的通栏乐舞供养画,每壁为一幅,其布局是中间为立佛像,两侧为舞蹈和奏乐的天人。佛和天人都站立在古印度的楼台栏杆内。
  (7)五百雁闻佛法生天缘第101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袒右臂,头上以花树为宝盖。佛身旁有一只大雁在静听说法。
  (8)梵志燃灯供养第101窟券顶右侧下方,(局部):画面中佛右侧绘比丘一人,头顶、双肩和两手各置一类,为佛照明,背景为黑夜,是为夜供养。此画右侧下方另有《宝珠供养》,画面中一婆罗门手持一明珠,请佛观看。
  (9)牧羊子以乳供养佛第110窟主室右券下部菱格内,图中右侧一牧羊小孩,持乳汁倒入佛手中托钵。左侧二女,一立一跪,双手托钵,为乳女奉糜供养。
  (10)婆斯匿王遣使请佛乘车缘第171窟主室菱格内,画面为佛前跪一人,身后置一轮车,车上饰篷。
  (11)法护王请佛洗浴缘第171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袒右臂,头上有一团形花树作宝盖。佛身旁跪一人,此人双手捧一塔。此为造塔供养。
  (12)佛救济疫病缘第188窟窟顶画面中佛坐方座上,头上有塔式宝盖。佛身旁站着一人,双手撑一杆幡。比为幢幡供养。
  (13)作乐供养辟支佛像画第193窟主室券顶菱格内,画面如来前有一人持绢作舞蹈状,背景为舍卫城。
  (14)小儿以土为麦施佛缘画第224窟主室券顶右侧菱格内,活泼可爱的光身小儿,恭敬地立于佛右侧,双臂屈曲以红色土麦为食施于佛钵中。加一画为《鹦鹉子王请佛缘》,画面正中绘一佛,佛的身后绘一棵树,树上两只鹦鹉,正低头注目凝视于佛。
  (15)师质子摩头罗瑟质缘品第227窟券顶下部菱格内,画面正中为世尊,旁为一只猕猴,托着一个钵侧身跪着,把钵端向世尊的面前。
  6.密教画
  克孜尔石窟第178窟内有二幅宣扬密教的壁画,约作于公元5世纪左右,正是鸠摩罗什在龟兹大弘大乘佛教(包括密教)的时期。
  (1)摩利支天像此像绘于第178号窟前室东壁。摩利支天像为密教所传的天神,摩利支为梵音,其意为不可见不可取的形象,为佛的守护神。《大摩利支菩萨经》卷一记载:其形象为“用好彩帛及板木等,于其上画无忧树,于此树下画摩利支菩萨,自如黄金色,作童女相,挂青天衣,手执莲花,顶戴宝塔壮严..令彼行人先作观想,想彼摩利支菩萨坐金色猪身之上,身著白衣,顶载宝塔,左手执无忧相华枝,复有群猪围绕。”摩利支天像被画成一副猪面,两个大耳朵,一个拱形鼻,只有两臂,站在后面,看不到它的两手拿着什么,只是作为佛的守护神的形象出现(插图一五五)。
  (2)那罗延天像 此像绘于第178号窟前室西壁,那罗延天像变为密教所传的佛之守护神。壁画中的那罗延天被绘成三面六臂,骑一大鸟。在3个面孔中,中间的一个面孔是正面的,右边的一个面孔是侧面的,其相连十分勉强。在6只手臂中,右边的3只手臂全能看到,上面的一只手拿着一只轮,中间的一只手作着“说法印”下面的一只手拉着套在大鸟脖子上的一条绳索;左面的3只手臂只能看到中间的一只,手“施无畏印”。作为坐骑的大鸟尚能见其长长的向上伸着的脖子与两只巨大的爪子。《秘藏经》载:“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罗鸟。”第178号窟壁画中的那罗延天图像,基本上符合密教经典所描写的规范(插图一五六)。
  (三)供养人像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供养人像较多。第38、67、69、104、107、110、129、171、176、189、192、205、227窟和新1窟等窟都绘有供养人像,大多绘在主室门壁两旁和甬道内,通常是一壁绘数身,男女混合排列,大多身着龟兹装,剪发至项,个别则不剪发。这与《旧唐书·西域传》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君不剪发”相符。有的供养人像旁往往用龟兹文题写供养人姓名和身份,多为国王、王后和王公、贵族等。
  新1窟左甬道左壁残留的一身供养人像,以锦巾包扎头发,颈后飘着头巾,着龟兹装,似为龟兹国王。
  第69窟主室门上方半圆形壁画,单独绘有一幅佛说法图。图中佛的左下角绘有一对俗装男女。男像戴冠,一绺长发散披于两肩,椭圆脸型,面部不清,内着圆领紧身上衣,外服大领、凌晨袖、对襟长袍,衣袍的领、袖、襟端另外缝制不同衣料,在袍的右上襟端又别致地向外翻折一块,腰束珠形带,佩短剑。女像亦戴冠,冠着装饰有玑珠和飞禽的羽毛,冠顶绘有蛇首,披着沈密鬈曲的过肩发,耳垂金环,脸型、内衣同男像,外服圆领、半袖、对襟短衫,下穿条纹裙。手皆执曲柄香炉,颔首而视,神情恭敬虔诚。男女像头部绘有项光。画上墨书有龟兹文题名。此画与众不同的是,男女像画成披发缨冠之形,以表明其不是一般龟兹贵族,而是龟兹王与王妃。
  第104窟左右甬道壁上绘的供养人,着龟兹装,长袍考究,剪发垂项,似为王公、贵族的形象。
  第189窟左壁上绘有3身供养人像,他们穿着翻领、褶襟、窄袖的长袍,有的长袍为斜方格子花纹,有的长袍的领口、衣襟处镶着各色花边;腰束彩带,左右各佩一把宝剑和匕首;双脚著靴,双手合十捧一枝长茎花。
  第192窟左甬道左壁绘几个跪着的供养人,穿着于189窟相似,只是屈膝跪地。
  第205窟是龟兹国(隋末)王托提卡捐修的。其前室有国王、王后及家人的画像;像下面有国王和王后的名字。画中的国王托提卡位居中间,其左侧是两个引茬僧,右侧是王后(插图一五七)。国王身穿长大衣,前额短发中分,头后剪发齐颈。右手举熏炉,左手握宝剑,剑后挎拖地长剑,头后有颈光。王后身高略低于国王,头戴长毛圆皮帽,留披肩长发。上身内穿紧身衣,外套为半袖紧束腰大翻领;下穿拖地长花裙,裙面绣6边形格的套花图案。双手持花绳带,带从颈后绕向胸前,再垂至膝部。王后的头后也有项光。此画的另一部分画3个年轻人,许是亲王和太子。其中年龄大的一人有项光,另两人较矮,无冠也无项光。3人均佩带长剑,有2人腰挎短刀。画上所画男人均穿紧腿马裤和尖头靴。
  (四)裸体人像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裸体人像很多,男女均有,一般都画得较小,显然多为壁画主题服务而绘制的形象。
  第8窟窟顶绘有2身男女各1的裸体人像。男性人像坐于佛身旁下侧,抬首望佛,有手持一白环,下身露出生殖器;女性则以舞蹈的动作,向佛献媚,她全身赤裸,双乳高耸,扭腰突臀,手舞彩带。
  第32窟窟顶绘1身男性裸体人像,一手扶腰,一手向上伸起,身材粗壮,肌肉发达,下身露出生殖器,在佛旁作勇猛的姿态。
  第110窟后室正壁绘有一组裸体女性人像,她们均为熟睡的姿态,旁边站立乔达摩悉达多,正在望着熟睡的裸体女人在沉思。
  第118窟后室正壁的娱乐太子图中绘一身全身赤裸的舞伎,左手下垂至臀部,右手托起左乳向太子作诱惑状。
  第118窟窟顶中绘有3身男性裸体人像,一个坐在佛旁,一手上举,一手按地,下身露出生殖器;一个站在佛旁,一手遮住自己的生殖器,一手抬过头顶;一个弯腰站于佛旁,双手捧物正向佛托着的钵中投放,下身亦露着生殖器。
  第193窟窟顶一全身赤裸的女性人像正在向佛行跪拜礼,乳房下垂而明显。
  第224窟窟顶中绘有3身男性裸体人像,一个站在佛旁,一手向下伸直,一手拿着一只蓝色的环向上举起,下身垂着生殖器;一个皮肤黝黑,弯腰合十,正在礼佛;一个面向佛而立,下身垂着生殖器,双手托着一只葵盘似的东西欲放入佛托的钵中。
  (五)乐舞图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绘有众多的乐舞形象,大多以群体的形式出现。第38窟就是比较全面地反映龟兹乐舞的“音乐之窟”。在整个石窟的壁画中,可辨认的乐器有五弦琵琶、曲颈琵琶、三弦琵琶、阮咸、竖箜篌、凤首箜篌、竖琴、答腊鼓、腰鼓、鼗鼓、鸡娄鼓、羯鼓、大鼓、堂鼓、铜钹、碰铃、横笛、排箫、单管萧、筚篥、唢呐、角、法螺等。共3类22种;歌舞类的天宫伎乐图、娱乐太子图、王观舞女图,集中地反映了壁画乐舞的形象。
  1.乐器
  (1)五弦琵琶 又称五弦,分布于第3、4、8、14、17、34、38、69、80、98、100、110、123、135、163、171、175、181、192、196、206、219等窟壁画上,数量最多,占壁画上乐器数量的首位。壁画上呈现的五弦琵琶大小不一。形制一般为琴体修长,直颈,共鸣箱呈长形半梨状,与琴杆连为一体。箱面上有两个月牙形分置琴弦两侧,琴杆上有4~5个品柱(也有无品柱的),琴头为梯形或棱形;有五根弦,弦轸分置于琴杆上部左、右两侧,左边(或上面)3根,右边(或下面)2根,演奏者横抱于怀中,右手执拨于琴腹,拨弦发音;右手托琴杆,按弦改变音位。第14窟壁画上描绘一乐人双目凝视,头微倾,怀抱五弦琵琶,右手拨弦,左手按在第一把位上。第38窟壁画上绘有两个弹五弦琵琶的乐伎,一个似乎在与吹唢呐的乐伎伴奏,另一个则似乎在独奏。
  (2)曲颈琵琶 又称四弦琵琶,分布于第17、38、60、80、100、110、114、181、189、192、193、227等窟。壁画上的曲颈琵琶与现代琵琶相似,共鸣箱较五弦琵琶稍大,呈长圆形半梨状,与琴杆浑然一体;曲颈,有四根弦,四个弦轸分置于琴杆左右两侧。演奏者取坐姿或单腿立姿,乐器横抱胸前。
  (3)五弦琵琶 69窟有。琴体修长,成棒状形,直颈。图中3个弦轸清晰可见,与五弦琵琶基本相似,仅弦数少两根。
  (4)阮咸 分布于第14、38、67、69、77、98、114、118、129、133、171、206、219、224等窟壁画上。阮咸在壁画中有两种形制,一种是直颈,一种为曲颈;共鸣箱则均为圆形,琴把较长,有上窄下宽为梯形的,亦有上下一致的;有4根弦(亦有3根弦的)、4个弦轸分置于琴把左右两列。第38窟壁画上有3幅阮咸乐伎弹奏图,4个阮咸乐伎中,一个与排箫为一组,一个与笛子为一组,另两个则是独奏;其中3个怀抱直颈阮咸,一个执曲颈阮咸。14号窟画上亦有一幅弹奏阮咸图,一乐人抱阮咸于胸前,右手拨弦,左手托琴,左手中指按弦,图上不仅4根弦清晰可辨,而且曲颈部分和4个轸也很明显。
  (5)竖箜篌 又称弓形箜篌,分布于第3、4、7、8、13、14、38、47、63、69、76、77、80、92、98、100、110、114、118、163、172、175、178、179、181、186、192、196、206、212、224窟。竖箜篌为囊状或长形半梨状共鸣箱,弓形琴杆插入其中,琴弦直挂或斜挂其上,弦数不清。第80窟壁画上,一演奏者竖抱于怀,双手同时拨弦,另一个怀抱五弦琵琶的乐伎合奏。第175窟壁画上则绘有一位盘膝而坐的乐伎,竖抱箜篌弹奏。此箜篌的共鸣箱似与琴杆为一体。
  (6)凤首箜篌 见于第38窟。因壁画剥落,不甚清楚,图上近似一种弓形哈卜,只是琴头为一个凤头装饰。
  (7)竖琴 见于第38窟。因壁画残破,仅见响胴和框子部分。一乐伎怀抱竖琴,左手握框,右手弹拨。
  (8)答腊鼓 分布于第17、38、77、98、135等窟。77号窟壁画上一乐伎胸前挂一只答腊鼓,圆形短框,两头蒙皮;乐伎系纱巾两臂挥动,为揩鼓姿态。《乐书》载:“答腊鼓,龟兹、疏勒之器也,其制如羯抑又广,而且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亦谓之揩鼓也,后世教坊奏龟兹曲用焉。”
  (9)腰鼓 分布于第16、77、80、101、104、117、135、163、171、186、224等窟。壁画上腰鼓形制为广首纤腹,两头蒙皮,用绳索相互拉牵。第135窟有一图,一乐伎背挂腰鼓于左腰,两臂挥动,作击打状,形似现代腰鼓的击打法;乐人系纱巾,身如“S”形,胯曲膝,似在边鼓边舞。第224窟壁画上则是一乐伎置腰鼓于胸前,双手作击打状(插图一四二1~2)。第16、77、117窟内有2种腰鼓(又称长筒形鼓),一种中间鼓体较两端口径大,两端复皮。演奏者左手抱鼓于腋下,右手握桴击鼓;有的则将鼓置于膝前击打。另一种鼓体粗大,两端鼓面间用皮绳交错绑扎,演奏者将鼓斜挂在胸前,双手拍打。
  (10)鼗鼓 分布于第8、184、186等窟。鼗鼓在壁画中出现极少。且形制模糊不清。《周礼》小师注云:“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播之,旁耳边自击。”上述3个窟主室顶部和正龛上部的菱形格中有“小儿播鼗踊戏缘”的故事画。结构基本相同,都是在菱格中央绘一形体高大的坐佛,佛身微侧,面向一侧儿童,右手作“说法印”。佛一侧为一裸体儿童,儿童右手举鼗鼓作摇播状,后腋下挟一鸡娄鼓,右手作击打鸡娄鼓势(186窟儿童右手执一鼓槌击打)。只是第8窟小儿在佛左侧呈胡跪式。第184、186窟的小儿在佛右侧,左腿直立,右腿屈膝的立姿舞蹈状。
  (11)鸡娄鼓 见鼗鼓目。
  (12)羯鼓 见第98、186窟。《通典》称:羯鼓正面如漆桶,敲两头。壁画中的羯鼓鼓体较短,中间稍高。演奏者盘膝而坐,鼓置双腿间,用手敲打。
  (13)堂鼓 仅见于第117窟。
  (14)大鼓 原为第76、110窟壁画上,被德国人窃剥。大鼓类似现代大鼓,壁画上两幅图中的魔军中均有擂击大鼓的形姿。图上一魔军卒背负大鼓,一魔军卒双手挂槌作擂鼓状。
  (15)铜钹 见于第38、117窟。《一切经备义》载:“铜钹..以铸成二枚,形如小瓶盖。”壁画上的铜钹由两个圆形铜片组成,中间突出呈半球形,中心小孔穿上皮绳,演奏者双手各执一片相撞击。
  (16)碰铃 见于第38、100、117窟。碰铃由2个钟形铃组成,相互碰撞发声。
  (17)横笛 分布于第8、14、38、76、77、118、123、193、224、227诸窟。壁画上横笛的形制与现代笛子相似,一般为7孔(6个指孔,1个吹孔)。第38窟壁画有2幅乐伎吹横笛图。一幅为一吹横笛者为一舞蹈者伴奏;另一幅是一吹横笛者与一弹五弦琵琶者合奏。第193、224窟壁画上,有一吹横笛乐伎上身赤裸,双脚交叉,面带微笑,是一正欲试笛的姿态。
  (18)排萧 又称籁,分布于第3、8、17、38、67、76、77、91、98、100、114、118、123、135、171、172、175、181、189、206、207等窟。排箫一般为竹制,由9~13支竹管按长、短次序排列而成;呈梯形,亦有方形。第77窟壁画上有一乐伎双手持方形排箫,上身赤裸,系飘巾,一腿曲膝,似为演奏姿态。
  (19)单管萧 见于第38、77、98、114、193窟。单管细长,管面约开5孔,竖吹,大多为独奏。
  (20)唢呐 仪见于第38窟。壁画上的唢呐同现代小唢呐相似。图中一乐伎双手竖执吹奏,旁有五弦琵琶伴奏。但有学者认为此物并非唢呐。
  (21)筚篥 分布于第13、38、100、114、161窟。筚篥形制如笳,顶端有上宽下窄用芦苇制成的哨片,管上约开7孔,乐伎双手竖执吹奏。见于第100窟壁画。
  (22)角 仅见于第100窟。壁画上的角,呈兽角形。演奏者上半身稍挺起,右手撑腰,左手上举持角吹奏。
  (23)法螺 仅见于198窟。壁画上的法螺似海螺壳,顶开一个吹口,演奏者双手握住吹奏。
  2.舞蹈
  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主要分布于佛传故事或因缘故事画面中,人物组合分为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舞蹈者多为伎乐菩萨,她们圆脸秀眉,肌肉丰满,装束又近俗家,故而面相端庄,神情恬静,体态婀娜多姿,舞姿轻快灵活。加上帔巾彩带一类的装饰,舞姿造型飘逸洒脱,优美典雅,富有动感。就是一般的舞伎,也具有相似的神情与姿态。在千姿百态的舞蹈造型中,其基本特征为:立姿者多以头、腰、腿或“S”形曲线,即三道弯式;或双脚蹉步;或一脚直立,一脚向后抬起,并以手势的多种变化与动态来牵动体形的变化。第76窟壁画上一舞伎,赤身裸体,神情自然,活泼大方,身姿舒展,右手插腰,左手吐“剑指”(即论辨印)指向佛,双脚蹉步,舞姿优美。第84窟壁画上,一舞伎双手抟缯彩,前后翻飞,双脚跳跃,翩然起舞,舞蹈形象颇佳。第99窟壁画一伎乐菩萨,右臂弯屈,反掌向前,左臂上伸,下肢一蹲一跪,右脚踩踏,动作跨度很大。第101窟壁画上有一舞伎,上身裸露,掌心向外,舞姿优美典雅。第175窟壁画的一舞伎,全身裸露,身披彩带,左臂上举,右臂下落,作“射燕”姿,形态优美。第176窟壁画上一伎乐菩萨,右手上提,左手下按,两擘委婉舒展,腹部旋回,体态变化丰富。在第114窟的壁画上,还会有一种舞伎双臂高抬,头向右倾,眼睑下垂,双腿略分,右脚点地的舞姿。
  壁画上描绘的整体形态中,舞伎的头、目、脚、手、指的动作也叹为观止。《通典》:“跻脚弹指,撼头弄目。抃,击其节也,手抃足蹈,抃者因其声以节舞”的描述,在壁画中都可以找到形象资料。第69窟壁画上,一舞伎双手交叉于胸前,头部稍歪,正是“撼头”的特写;一舞伎双眼斜视,含情脉脉,是“兽波犹注人”的描绘。第17窟壁画上,一舞伎左手上托掌,双目“善眯唯盱”的特写,都是“弄目”的神态;一舞伎身披璎珞,双脚叉立,作“跻脚”状。第175窟壁画上,乐舞伎人双手拍节以伴舞蹈,却是“抃”的姿势。第69、178、189诸窟壁画均有“弹指”的动作。
  3.天宫伎乐图
  天宫伎乐图是克孜尔石窟壁画集中反映伎乐菩萨、天人、宫女等欢歌乐舞的群体形象的画卷,主要分布于第38、76、77、98、100等中心柱窟礼拜窟的主室壁画上,用以烘托礼拜窟欢乐的气氛。
  天宫伎乐图的构图形式都是横着一字排列的方格图形,中间用廊柱隔开,上面绘有屋檐式花纹,下面是墙垛式平台,具有很强的装饰性。第38、100窟的伎乐结合方式,采两人一组的结构,是龟兹石窟特有的结构方工,第98窟则是一人一龛。
  第38窟有两幅天宫伎乐图,绘制在主室的东、西两壁的上端,券顶的下方,每幅各长3.6米,高0.56米。每幅由7组画面连续组成,每组又都绘有2个伎乐天人。每幅图都用凹凸型花墙垛作通栏,组与组之间用楣式龛框作间隔。天宫伎乐图的下方是大幅说法图,说法图是表现释迦牟尼成佛后,在各地教化众生,广说苦、集、灭、道四圣谛的业绩。伎乐图绘在说法图之上,表示天宫的位置,天宫伎乐的欢乐场面,是对下方佛说法度化众生的歌颂。两幅天宫伎乐图除部分被损坏外,部分保存完好,图像清晰。其乐舞内容按礼佛时从右向左绕中心柱塔西行的规定,西壁7组分别是:第一组,一人吹横笛,一人弹拨一种乐器(尚不知名);第二组,一人舞璎珞,一人托花盘;第三组,一人弹阮咸,一人吹横笛;第四组,一人弹弓型箜篌,一人托花盘;第五组,一人舞璎珞,一人托花盘;第六组,一人弹五弦琵琶,一人吹筚篥;第七组,一人击铜郄,一人吹排箫。东壁七缚分别是:第一组,一人弹五弦琵琶,一人吹横笛;第二组,一人舞璎珞,一人击掌;第三组,一人弹阮咸,一人吹排箫;第四组,一人弹弓型箜篌,一人托花盘;第五组,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打答腊鼓;第六组,一人吹筚篥,一人弹五弦琵琶;第七组,一人舞璎珞,一人举宝镜。14组中每组2人都是一男一女,菩萨装束,均袒臂露胸,项挂珠环,臂着环钏,个别的佩带大环耳珰。男的头戴宝冠,发佩披带,女的或顶高髻花,或戴珠帽冠顶;男女肤色一白一棕,头后都绘有圆光。
  第100窟的天宫伎乐图有3幅,绘在主室的左右及门壁上,共有26个龛柜,每龛2身伎乐(左壁前转角处为1人),共计51身。
  第98窟天宫伎乐图规模较小,绘制有两幅,每幅9龛,每龛有伎乐1身,共18身。
  天宫伎乐图里的伎乐,是由天宫中常奏俗乐的一类乐神——犍闼婆组成。由这些乐神构成的伎乐图,是为了配合主室壁画内容,烘托下部的说法图,用天宫欢乐和雅的情景,让人们在观佛过程中得到曼舞轻歌的享受,是用于烘托佛法的一种艺术手段。第38窟两壁天宫伎乐图在28身伎乐菩萨中,有18人演奏乐器,10人或舞璎珞,或散花,或击掌,或献宝镜。前者使人“心柔软”、“受化易”;后者是表示“供养”。把花、璎珞、宝镜的供养与舞蹈融合在一起,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正对高贵的佛表示礼赞、诚心。
  4.娱乐太子图
  娱乐太子图是表现释迦牟尼佛身为迦毗罗国悉达多太子时,在宫内受伎乐舞女种种诱惑的情态,其中伎乐宫女或吹,或弹,或跃,或舞的姿态,构成一幅嬉戏乐舞图。在第92、110、118诸窟都有同类画,但其他窟的内容单一,且不清晰,唯有第118窟的娱乐太子图,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主题清晰,且壁画精美。
  第118窟为中心柱窟,分前、后两室。娱乐太子图绘在后室正壁上,画高216厘米,宽342厘米,几乎占满整个正壁。画正中绘有悉达多太子的坐像,头戴三珠宝冠,耳坠花状玉轮,胸挂璎珞;左手为论辨印状,右手持一茉莉华鬟;太子头侧右而视,一副不屑一顾的神态。太子左右两侧各有一组人物,左面描绘9身乐舞伎,分一层排列。最上层紧挨着太子的舞伎,全身裸露,头戴小帽,耳附玉轮,左手下垂于臂部,右手托起左乳向太子作诱惑状;第二个舞伎头饰拱状宝冠,戴灰色乳罩,着黑色下装,左手按着乳房,右臂抬起,并将手指放入嘴中,面容娇羞;第三身舞伎头顶宝珠,戴绿色乳罩,左手自然下垂,右手按于胸;第四身舞伎上身披红敞,头戴螺状帽,左手握一黑色圆形物,手背上停一鹦鹉。中间一层是3个乐伎,从左至右分别为:一是着蓝裙,双手合十;二是着黑裙,双手抟排箫,似在吹奏;三是着绿裙,头仰视,含指吹。下层绘2个乐伎,左边的吹横笛,右边的因壁画剥落难辨,好似在弹箜篌。右面一组分两层,可辨人物10个,上下各5个。上层紧挨太子的头戴宝冠,下着绿裙,面向太子,双手合十;第二人双手做手印于胸,束红色发带,下着绿裙;第三人亦著绿裙,姿态因壁画剥落难辨;第四人右臂弯屈于胸,左手前伸,手掌外翻下垂;第五人身着绿裙,右手作论辨印。下层靠于太子膝旁的似作跪状,双手托一碗,仰头面向太子;第二人不辨,余3人似在舞蹈。内容即《佛本行集经·卷十六》中记述的悉达多太子出家的当天,其父净饭王为阻止太子出家,采取种种防范措施。文载:“时净饭王更复召唤一切释种眷属,聚集而语之言:‘汝等宗族,我意疑虑,悉达多决定不住家居,汝等今者,佑助于我,作何方便,令其不离。’时诸释种报大王言:‘我等详共守护太子,其有何力,能强出家。’‘彼等婇女,于国师子优陀夷边,闻是语已,向于太子,示现种种巧媚幻惑,令生增上胜妙欲心。或有婇女,出现舞形。或有婇女,出微妙声,唱颂歌赞。或作音乐,或出可笑奇异面形,或造百种语言辞句。或复有于太子之前,出现逶迤巧妙行步。或复有将杂异种种妙好鲜华,以奉太子。或作种种百知之身,涂太子身。或于口中吹指,造作种种鸟声。或复咨白,作如是言:圣种王子,愿听我等所作种种世俗欲情,语言嘲讽。’而彼悉达太子见已,不生希有恋若之心。时宫心中,有一女,自手将一茉莉华鬟前出,系天太子颈下,而太子眼,熟视不瞬,观彼女人,却自解茉莉华鬟,解已手持,从窗牖中掷弃于外”。
  (六)佛塔、法器
  1.佛塔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绘有一些佛塔画,分布于第17窟前室纵券顶本生故事菱格画内和第17、38窟两甬道壁画上,第80窟中心柱后壁,第163、171、192、193、205窟前室纵券顶因缘故事菱格画内。其式样构造分别为:
  (1)覆钵式小塔
  该塔式最下面是一层方形石基台,基台上面为砖石结构的塔身。塔身正中开一印度式样的拱券顶佛龛,龛面饰以莲瓣纹,塔身上架有中原式的屋檐,屋檐为一半圆形的覆钵,覆钵上是带“山”形宝珠的尖顶刹。造型颇似印度窣堵坡,呈白色(插图一五八)。
  (2)多宝珠重相轮双幡覆钵式尖塔
  此式塔身下因绘有坐佛,仅见部分塔身,塔身上是一圆形盖,典籍上称为“相轮”。相轮上为凹边的扁柱,扁柱上又覆一层相轮,上面是半圆形覆钵。覆钵上是叠涩出檐的相轮,约4层,再上是重叠多层相轮构成的尖状刹,刹端系双幡,质地为丝织品,刹顶叠涩多层宝珠,顶端是“山形”宝珠,两侧垂吊两组宝珠链。这一式制形比前式精当,但整个式样与印度窣堵坡接近(插图一五九)。
  (3)双幡覆钵华盖式尖顶方塔
  塔身下面是一方形基台,基台上为方形塔身,塔身开圆洞式佛龛,龛上饰以“〓”形纹,两侧有立柱,立柱内侧下端有出檐短柱,上接“〓”形纹。龛上为屋檐、屋檐上为“〓”状结;上接覆钵。这部分结构实为一体。构成龛面上部的一个体盖。覆钵上接圆柱,圆柱上为饰以边纹的华盖,华盖上为2层相轮,相轮上为一小覆钵。这部分结构亦为一整体。小覆钵上为一形凹面的圆柱,圆柱上接一层相轮,相轮上为尖状刹、尖刹正面叠涩一层三角装饰,尖刹接宝珠,最上是“山”形宝珠顶。尖刹上宝珠两侧各一飘动的幡。左为浅色,幡端有交叉纹;右为深色,统觉上,双幡对比鲜明,富有韵律感。
  此式塔是木构建筑,虽属方塔类,但制形精巧富丽,在龟兹诸窟中较少发现,特别是这种圆洞式佛龛,颇为特殊(插图一六〇)。
  (4)双幡覆钵式二层尖顶方塔
  这一式塔绘于上式佛塔的下铺,无华盖,佛龛亦为圆洞式,制形同上式属于一类(插图一六一)。
  (5)多宝珠重幡式高基台尖顶方塔
  此塔基台较高,共分为5层3部分,最下部分中宽面短,正反叠涩。中间部分,一种饰以“米”字纹;一种为方格,上部为斜边,接塔身。塔身正面开一方形龛,龛内坐佛,佛头重叠“〓”式纹,两侧是带檐立柱。塔身上为齐边屋顶,上接重叠式覆钵,覆钵上为角柱式宝珠刹,刹顶垂璎珞宝珠2组,两侧为重幡。
  这一式塔是木石结构,整个结构装饰性强,亦颇富丽,其重幡结构,石窟中发现不多(插图一六二)。
  以上石窟壁画上的佛塔建筑,是地面建筑的反映。从克孜尔石窟崖面外部及本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上看,石窟外部曾有不少佛塔建筑,但历时千年,大多坍毁,现已无法窥其原貌。佛塔有两种功能,佛塔画总体上看分两大类。一类塔内有坐佛,佛像服饰一种为通肩式,一种为右袒式,结跏趺样坐,右手叠左手上,结印于下腹,坐佛神态安详,双目微闭,入于定中。一类塔内无坐佛,属于墓塔。
  在建筑结构上,佛塔多为带幡的单层塔。早期窟内的佛塔几近于印度式的“〓堵坡”(如第17、205窟),中期以后融进中土北朝至隋唐的佛塔建筑风格,出现不少带屋檐、阙龛造型的佛塔。这一时期的佛塔制形精美、富有创造。
  2.法器
  (1)金刚杵
  第47窟后室右壁绘有一金刚杵图。金刚杵两端成2个三角形的刃头,中间是把手,把手上缠绕3条彩带,一条绿色,一条褐色。
  (2)摩尼珠
  新1窟后室右壁上绘一颗摩尼珠,珠身有光芒,珠的下部由一棍支撑,棍上缠着彩带。
  (3)三宝标
  新1窟后室右壁,第47窟后室右壁各绘有一个大致相同的三宝标,标头为3个三角形的尖角,标尾是1个三角形尖角,上下尖角呈相反方向;第69窟后室右壁绘的三宝标则为标头有3个尖角朝上的三角形,标尾呈马蹄表。
  (七)山水、动物
  1.山水
  克孜尔石窟众多的壁画,既画佛、菩萨、佛本生和佛教故事等,又配之以须弥山(佛所居住的灵山)作环境或背景。石窟所画的山水花树,都表示天国佛土的景色,并非人间凡土。其画面均非神奇之地,而是人间颇有诗意的山林胜境,在我国石窟壁画,实属罕见。石窟壁画中须弥山有数万座;所画之树以10厘米高标起,约有五六万棵,若将小树小花计算于内,则难以数清,谓之“妙画十万山,巧绘十万树”。画工们调动一切手段,把灵山、翠鸟、细草、鲜花和白莲精心配置,诗情画意跃然壁上。
  (1)山
  石窟壁画的圣山,数量极多。有壁画的洞窟,现存70余个,除第47、48、67、81、189等窟外,其余洞窟几乎画满菱形格,每格画遍层层叠叠的山。每个菱形格中,约有16或18座山峰;不少洞窟甬道两壁也画山,约有四五百座山头;平均每个洞窟,至少画千座山头,整个石窟群的壁画须弥山有数万座。山的形式多种多样;山的排列,巧密层叠,既有规则,又富变化;制置才巧,擅美一时。
  山头形状各不相同。其造型既统一和谐,又顾及局部变化。尖峰山为克孜尔壁画山头的一般形状,多数洞窟的须弥山均为此形。圆头山又有两种。一似马奶葡萄,一如小圆筒,排列像山峦。第14、193、214窟所画即此。平顶山两侧凹入如齿轮,初看不似山。第69、77、175窟所画即此。花瓣山形似一瓣花。山形头尖中胖,下部收缩。有的山头略圆,近似乳房形。上述山形,除平顶山,其余皆在石窟中常用。有些山形,与石窟群隔河相对的却勒塔格山相似。石窟群所在的明屋依达格,其本身犹如画中一座座相连的凹凸形山。
  (2)水
  石窟壁画表现水远不及山与树。描水,先画好水的范围,然后在此范围中表现水的流动变化。画池水,画一圆形或方形以为池;也有的池画成不等边。凡池边,皆作一圈深褐色之上画小十字,以示池岸小草。池水一般涂粉绿色,有的在池中画线纹,表示水波。池中或长树,或开莲花。第96窟壁画小鸟于池边饮水,以线描来表现水纹的变化。画一条江或河,常作带状。画江河之水,有三法:一是染成浅蓝色或粉绿色;二是用细线描出水纹;三是上边画小十字,用白色、赭色或淡蓝色不一,如第14、17、92窟。有些池边,长出一棵花树。有的池中,虽不画水,却画水禽浮游其中,“画了鱼儿不画水,此间亦自有波澜”,使人仍然有水之感觉。
  (3)树
  “伸臂布指”、亦树亦花,是石窟壁画中画树的特点。壁画中的树,有下列5种:皆钵罗树,即悉达太子静坐思惟之树,生长在伽耶城外;沙罗树。佛涅槃时,旁有此树,此树可出“沙沙”之声,佛门称为“不灭之音”,且为百鸟爱听;香果树,亦称棱迦贝树。菩萨出行,香烟缭绕,树发香气;芫楠树,静修沙门得道,左右长此树,虎见之,以为入灵山,是故甚喜;胜子树,亦称祗陀林树。上述5种树木,在壁画上,几乎不加区分:即便同一棵树,所画枝叶,亦不尽相同。“亦树亦花”,既是树,又如一朵(一枝)花。其作用一是作为山头的装饰;二是作为一铺壁画的装饰;三是有作壁画边角的填空与补气。“花树”形状,有4种:大冠头;长矛头;花头;树梢爪花;球头或小球头。这些树上可以立鸟或立其他小动物。树长于山上、山间或地面,也有长于水中,甚至有的就在半空中。克孜尔石窟壁画树木的不同表现有30多种,似柏、似柳、似银杏、似丁香、似枣、似紫藤。似花的树,其花形如菊,如月季、如芍药、也有锈球..还有不少无法叫名,或出于画工随意点染或勾描而就。这些“花树”,近看富丽,远看堂皇,意趣俱足,表现不俗。
  (4)花草
  石窟壁画的花卉描绘形式感强,不如动物画生动。常见的有3种表现。
  一是莲花一般生长于水池中;也有的用于填补人物画的空白,飘散在空中。花叶有接近于写实的描绘,更多的则是图案化的蓓蕾造型。
  二是花树常见于池中或山间。伞状冠多花叶,顶上双栖孔雀、白闲鸟、兰鹊之属;剑状冠一般不勾花叶,两侧分立猴、羊之类。另一种形式是以图案化手法在菱格山的每个山峰上画一朵花或几片叶,以表示树木。
  三是图案装饰。一种为边饰,多作卷草、忍冬等植物纹样;另一种用于填补人物画的背景,除莲蕾外,多作菩提树式的成片花叶,状如菊花。第80窟,画水墨画花瓣,用笔流畅宛转,墨色有浓淡枯湿之变;特别以白粉点蕊,饱满突出。
  2.动物
  动物画主要可分2类:一类为经图,即由佛经演变来的图画,包括本生的故事、因缘故事等,描绘中堂是鸟兽与人(神)共处。另一类纯装饰性的动物画,多处于主室券顶、两甬道顶部、两侧和后室顶部等不显眼的地方。所描绘的鸟兽动物,种类繁多。鸟类有孔雀、鹦鹉、兰鹊、鸬、白闲鸟、鹌鹑、竹鸡等10余种;兽类常见有狮、虎、犬、豹、牛、羊、猴、鹿、马、兔、象、蛇、骆驼等数十种。
  (1)孔雀
  第38窟一对孔雀,背画为须弥山景。两只孔雀亭亭玉立,雌雀回首顾盼,雄雀翘尾开屏。
  第76窟被誉为“孔雀洞”。洞窟为穹顶方形窟,顶深1.5米。分成16条幅,每幅画一色羽毛。构图新颖,色彩绚斓。现仅存花青、石绿两色。
  第77窟窟内东甬道画一只孔雀,引颈长鸣,唤其伴侣,没着色,仅用黑线绘出,寥寥几笔,等待之态淋漓尽致。
  (2)黄羊
  此各动物壁画中特别多。尤其是新疆南部特有的大黄羊,被画在第63和69窟的天花故事中,其态各异,欢腾跳跃的形象与奔跑于戈壁滩上的真黄羊非常相似。
  (3)鹿
  第77窟《双鹿饮水图》,画中池沼清澈,旁出花树。一鹿俯身饮水,一鹿回首反顾,凝听动静。
  第224窟中画有哺乳之鹿。一只初生的小鹿在母鹿腹下吃奶,母鹿转回前身来舔小鹿的胎毛。画面仅用几根线绘之。
  (4)虎
  第17窟窟顶画有释迦舍身饲虎的故事,画面上传说中的虎,像戈壁滩上常见的狼。画中一群饿虎得到肉食而贪婪争食之态活灵活现。
  (5)象
  第206窟中画有一个猎人正弯弓瞄射一只大象。大象只是几条简单流畅的线,好似素描底稿。大象硕壮笨重、卷鼻的特点十分鲜明。
  (6)猴
  石窟动物画中,猴子数量最多,且形象最为生动,大大小小,各色各样,有奔跑的,有爬行的,有跪坐的,有倒立的,有俯身探水的,有缘树攀山的,有手舞足蹈的,有相互戏逗的种种动态神情,把猴子的好动、聪明、淘气而又可爱的情状,刻画得淋漓尽致。
  有些石窟中的动物以群体出现:
  第17窟窟顶天花故事画丰富,各种运行较多。其中之一的说法图,描绘有佛对着一群鸟兽说道,这些戈壁和草原上常见的褐鹿、乌鸦、白鸽、花蛇等,一齐抬首虔诚地在凝神倾听。
  第195窟虽塌了一半,但在两个通往后室的甬道中,画有生动的动物群,有野羊、野兔、白熊、猴等。伶俐的小兔与笨重的大熊成鲜明的对比。各种动物的形态皆由性格来决定。
  (八)图案
  1.各类分布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图案,分布于谷西、谷内、谷东和后山等区域的洞窟内。无论是中心柱形窟内,还是毗诃罗窟和方形窟内,无论是窟内前后室、中心柱和佛龛,还是拱券顶、平棋顶、穹窿顶、套斗顶,皆有图案。除壁画完全脱落的石窟外,现可以辨别的图案纹样有50余种。
  (1)四方连续菱格图案
  此种图案分布最广,是石窟壁画的主要特点之一。图案多作本生故事、因缘故事或供养故事等的背景。第8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4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7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34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38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53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残存),第69窟主室券顶两侧(残存),第80窟主室拱券顶两侧、后室券顶,第101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10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63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71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86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主室后壁上部,第188窟拱券顶左右两侧,第196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205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206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左侧甬道内壁(右侧甬道也有,多毁),第224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第227窟主室拱券顶左右两侧均有分布(插图一六三)。
  (2)二方连续屋檐形图案
  分布在第8窟主室两壁中部,第14窟主室两壁上端,第47窟后室右壁中部,第77窟右甬道上层、后室后壁上层,第196窟门壁上部(插图一六四)。
  (3)日、月、雁组成的对称式图案
  第38窟主室拱券顶中央(插图一六五)。
  (4)适合式风神图案
  第38窟主室拱券顶中央(插图一六六)。
  (5)金翅鸟图案
  第8窟主室券顶中央,第38窟主室券顶中央,第115窟主室券顶中央,第171窟主室券顶中央(插图一六七)。
  (6)二方连续四出忍冬图案
  第17窟主室左右立壁中部,第114窟两立壁中部(插图一六八)。
  (7)天雨花图案
  此种图案在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中部柱形窟内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像、菩萨像背景上多见。
  (8)猛兽图案(狮头图案)
  新1窟后室前壁菩萨图上方。
  (9)系壁纹样
  第167窟。
  (10)共命鸟纹样
  第167窟套差别项藻井第二斗四角内。
  (11)二方连续花瓣纹样
  第8窟主室右壁上端紧屋檐形图案下部,第17窟门上端、说法图下端、主室拱券顶右侧、左侧下端、左右甬道外壁下端,第47窟后室屋檐形图案下端,第77窟后室后壁屋檐形图案下端,第86窟主室两立壁中部,第98窟主室左壁佛说法图上端,第175窟左侧甬道内壁缘上。
  (12)四方连续菱格嵌花纹样
  第32窟主室拱券顶下部,第67窟右壁像缘上、窟顶缘上、后壁上端,第123窟右枋下部。
  (13)鳞状纹样
  第8窟顶部,第163窟后壁,谷内区第132窟内,第229窟内。
  (14)二方连续折线自身复合式(菱格)嵌花纹样
  第17窟主室券顶左侧、右侧下端内,第41窟主室券顶下端内侧,第47窟后室涅槃台边缘,第58窟主室券顶下端内侧,第67窟立壁边缘,第83窟券顶下端内侧,第91窟门壁下端,第99窟主室立壁中部,第110窟券顶下部,第114窟主室券顶下端,第159窟主室券顶下部,第179窟主室券顶下沿,第186窟主室券顶下端内,第195窟右甬道内边缘、门壁边缘,第196窟主室券顶下端。
  (15)二方连续水波式纹样
  第14窟主室左、右壁壁画分格上和外廊边,第67窟后壁上端缠枝卷草纹样两边,第83窟左、右壁壁画分格边上和外廊边,第110窟左右壁画面格内及边缘,第123窟佛光项光、背光图上,第163窟主室门壁边缘。
  (16)二方连续双折线间柱纹样
  第38窟主室左、右壁下端,第118窟主室左、右壁边缘,第123窟涅槃台边缘,第135窟主室顶部边缘,第180窟涅槃台边缘,第192窟右甬道壁画下部,第206窟涅槃台边缘,第224窟主室壁画边缘。
  (17)四面均齐适合式相轮(曼陀罗法物)图案
  第183窟穹窿顶。
  (18)联纹雁纹样
  此种图案于1914年为德国人勒柯克盗去。1990年于第60窟发现与其完全相同的画。
  (19)四方连续散点式圆花纹样
  第167窟套斗顶藻井第一、二斗角上。
  (20)四方连续散点式钱形纹样
  第28窟门壁说法图边缘,第167窟套斗项第二、三、四、五、六斗内。
  (21)二方连续圆点纹样(散点式)
  第27窟主室右壁边缘,第162窟后室涅槃图佛头光内,第171窟甬道塔基边缘。
  (22)二方连续叠涩式相轮纹样
  第27窟佛龛内侧,第67窟主室正壁、右壁边饰上,第199窟主室左壁中部,第219窟两甬道门楣边缘,第227窟主室立壁中部内侧。
  (23)二方连续散点式莲花相轮纹样
  第85窟顶部底边,第123窟主室佛光内,第163窟涅槃台边缘,第198窟甬道外壁边缘。
  (24)二方连续相轮间双圆点纹样
  第76窟主室右壁边缘,第98窟主窟中部叠涩石枋缘内,第99窟后室左、右立壁中部叠涩内侧,第205窟后室佛光圈内,第219窟甬道门楣边缘上,第224窟顶部边缘。
  (25)二方连续球路间蓓蕾纹样
  第17窟左右甬道边角上第189窟顶部边缘、甬道外缘。
  (26)二方连续扁相轮间双圆点纹样
  第197窟主室壁上两道。
  (27)二方连续扁圈间双圆点纹样
  第14窟说法图佛身光内,第33窟左立壁佛光圈上,第67窟主室顶部边饰上,第83窟顶部下端右缘上,第107窟后室涅槃图佛光圈上,第129窟主室画面分格上,第135窟顶部分层、边缘上,第163窟边右壁边缘、佛光圈上,第178窟主室左壁佛光圈上,第183窟右壁中部,第196窟主室窟顶下部石条叠涩内侧、两甬道券顶下端、叠涩石枋内侧,第219甬道壁上、后室两立壁边角处。
  (128)四方连续圆形纹样
  第219窟主室券顶下端石沿内侧。
  (29)二方连续泉水泪珠纹样
  第219窟主室壁画边缘。
  (30)二方连续相轮间莲叶纹样
  第4窟主室券顶下端右沿内侧,第97窟主室两立壁中部,第110窟两立壁叠涩面中部。
  (31)二方连续四面均齐适合相轮单位纹间叶状纹样(小曼陀罗法轮)
  第100窟两立壁中部叠涩面上,第171窟门壁中部叠涩面上,第189窟左立壁中部叠涩面上。
  (32)二方连续四面均齐适合式圆边莲花嵌球路单位纹间莲叶纹样
  第114窟壁边缘上。
  (33)唐式流云纹样
  第92窟两壁缘上,第116窟壁画边缘,第123窟主室左壁石沿上。
  (34)叠涩式叶纹
  第207窟藻井内。
  (35)二方连续重叠式相轮
  第224窟主室左右壁上沿。
  (36)立面式双相轮间波式织带纹样
  第24窟壁画边缘。
  (37)二方连续栏柱式纹样
  第76窟前室右壁。
  (38)四方连续“十”字间三角纹样
  第171窟左右壁上方边缘。
  (39)“回”字纹样
  第198窟壁画边沿。
  (40)二方连续多重相轮球图案
  第17窟后室涅槃台,第205窟右甬道内壁。
  (41)二方连续相轮、叠涩式拱形龛纹样
  第178窟主室佛龛边缘。
  (42)横向四方连续网格纹第27窟壁龛边缘,第192窟壁画边沿,第193窟壁画边沿,第224窟主室佛龛。
  (43)四方连续“万”字纹
  第76窟窟顶四角内。
  (44)二方连续白描卷草纹
  第76窟之左右壁中部。
  (45)二方连续莲蓬卷草纹
  第67窟左右壁中部石枋内侧。
  (46)二方连续缠枝盆花纹样
  第7窟主室左壁上沿,第32窟右壁上沿,第117窟处室立壁边缘,第118正壁边缘,第171窟左右壁格线内。
  (47)二方连续波式莲叶纹样第77窟右侧甬道中部、后室后壁屋檐图上端,第207窟主室左、右壁上端。
  (48)二方连续波线内卷纹样
  第227窟主室后壁正龛上端。
  (49)二方连续波形连缀带纹样
  第47窟后室涅槃台边缘,第207窟主室右壁。
  (50)缠枝卷草纹样
  第67窟后壁壁画四边。
  (51)四方连续带结套花纹样
  新1窟后室前壁菩萨图右上方。
  (52)衔环大雁纹样
  第123窟右侧甬道处壁佛顶光、身光光轮上。
  (53)二方连续波式阴阳纹第4窟主室立壁中部,第67窟、第188窟主室立壁中部,第189窟窟门内侧下沿。
  (54)齿形阴阳纹
  第205窟后室顶部边缘。
  (55)十字、蝌蚪阴阳纹
  第184窟窟门上顶。
  (56)动物纹
  第38窟窟顶,第189窟窟边缘,第224窟窟顶。
  (57)人物图案
  第7窟主室左侧壁中部,第38窟主窟左、右券顶下部,第198窟窟顶中部,第227窟窟壁边缘。
  (58)齿形纹第69、90、175窟部分菱格外边缘作直线与圆弧线相边,状似现代邮票边齿。
  2.图案配式
  (1)依据窟形
  拱券顶用四方连续菱格纹样,穹窿顶用单独莲花图案或用圆圈走向的条形式各类图案,平棋顶中心用单独纹样,四边用重叠式二方连续纹样。中心柱窟的图案纹样多配在各类壁画题材的边沿或画与画之间,起到分别、衔接的作用。毗诃罗窟较注重窟顶的经营,而僧房(方形窟)则多绘于立壁,由于石窟弱,画师们在色彩配置上,较少铺设邻近色,均使用较鲜艳的色彩交叉对比,造成很强反差效果,如暖色调人物背景必衬以冷色调的青绿蓝,使人物更加鲜明突出;白色底的莲叶纹其间色为较暗较冷的蓝绿黑色,或是偏冷的紫色赭红。立壁多用二方连续纹饰,窟顶多用单独或四方连续纹样。
  (2)依据窟内装饰
  ①两面对称式。第8、38窟顶券中央为金翅鸟,第167窟套斗顶内的共命鸟都采用对称式的图案绘制。
  ②四面对称式。第17窟主室券顶下部的忍冬纹样,第38窟主室券顶的日、月、雁图案,均为四面对称式。
  ③嵌入式。第17窟主室左右壁上端的二方连续折线自身复合式菱格嵌花纹饰样,第32窟主室拱券顶下部,第67窟右壁缘上、后壁上端的四方连续菱格嵌入花纹饰样;第85窟底边,第97窟主室两壁中部,第110窟两立壁中部的二方连续相轮纹嵌入莲叶纹。
  ④波线式。第67窟后壁二方连续缠枝卷草纹样、窟顶缘上二方连续缠枝盆花纹样,第118窟后壁二方连续缠枝牡丹莲花纹样,植物的枝干上下连缀,缠枝卷草,再配入叶瓣、盆花、牡丹、莲花纹样,使整个图案有节奏地沿波线横向延长。
  ⑤折线式。第17窟主室券顶下部二方连续折线自身复合式菱格嵌花纹样,第110窟左右壁上端,第123主室左壁上端的二方连续折线自身复合式菱格嵌花纹样,其折线自身复合,构成菱形区划面,然后在菱格内外配置单位纹,横向延长。
  ⑥散点式。第92、116、123窟内的流云纹样,第69窟衔环大雁纹样,是单位纹在二方连续骨式中平列、均衡、构成二方连续散点式纹样;第167窟套斗顶第一斗内的四方连续散点式圆花纹样,第三、四、五、六斗内的四方连续散点式钱形纹样,其单位纹在四方连续骨式中平列、均衡,构成四方连续散点式纹样。
  ⑦重叠式。第118窟后壁娱乐太子图四边重叠了八层连续纹样。
  (九)技法
  克孜尔石窟壁画制作距今已1000余年。近20多年来,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及石窟研究人员在对现存壁画的观察、测定、分析和临摹中,间接地推断出壁画的壁面制作,画面的勾勒、着色等方面的技术方法,多为研究探讨,未作定论。本书将其论述作综合性记述,旨在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1.壁面制作
  壁面制作分抹泥和不抹泥2种方法。
  从第210窟现存的无壁画壁面及其他同类窟壁面的观察、分析、抹泥的壁画制作大约为:石窟开凿后,先用锐器在石窟内岩壁上凿出不规则分布的小坑,以利泥皮黏结其上。然后,先用胶结力强的黏土(克孜尔周围山崖中有大量的黄胶土,壁面用泥似为就地取材),搀以麻筋、碎麦秸或羊、驼等畜毛(这些材料亦来自石窟附近的村落),加水和成泥,抹于岩壁,稍干后,压平、打磨,直至凉干。最后,用带胶的石膏灰浆粉刷数遍,干后即可绘画。第210窟的壁画历经千余年,仍细腻、平整、坚实,无龟裂现象。
  从第47、48窟的窟顶观察、分析,亦有不抹泥的壁画,即石窟凿成后,不凿小坑,而是稍加磨整、修饰,将石膏水浆直接刷在岩壁,即可作壁画壁面。这种方法成画后,虽然省工省事,但不能持久。由于壁画下面松散的砂岩容易风化,壁画易脱落。第47、48窟窟顶壁画现大多已起皮,部分已脱落。
  2.壁画绘制
  克孜尔石窟壁画大多以“屈铁盘丝”的线条,凹凸晕染和色彩的对比运用,来体现绘制者对佛教思想的理解及创作意图。线、形、色交错辉映,创造出独特的壁画风格。
  (1)构图
  整体布局。因石窟形制、功能和壁画内容不同而各异,同时,又受形制、雕塑、壁画三位一体的总体设计的影响和制约,采用不同的构图方式。一般中心柱窟主室左右壁绘佛传、因缘故事;正壁佛龛两侧、门壁上方绘佛说法图;窟顶多以菱形格的构图方式,每格内绘一幅本生故事或因缘故事,后室左右壁、窟顶及两甬道多绘与佛涅槃有关的题材。大像窟左右壁多绘伎乐天。方形窟主室壁面主要绘说法图,个别的则用分栏分格的方式描绘连续的佛传故事,类似连环画的形式。前壁多绘兜率天说法,有的后壁绘菩萨。
  菱形格是克孜尔石窟壁画的主要构图形式,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主要布置于中心柱窟和方形窟主室窟顶、正壁佛龛上方和中心柱窟的甬道内,一般窟规模较大,佛龛上方次之,甬道、后室内规模则小。主室窟顶部分,中脊用天相图等长条的形式将窟顶分为2扇,每扇用若干等距离的交叉斜线,将壁面分成许多尺余见方的菱形网格,少者几十,多者近百,而后,在每一个菱形格内绘画。一般每一个格绘一个佛经故事,有的每一格里绘一个或多个物体形象,有的仅作装饰图案。
  菱形格的边缘均以山形出现,构图形式主要有4种:①乳突菱格式。克孜尔石菱形格的典型代表。主要布置在主室的券形顶,基本形体是由数个乳突形相互排列,交错叠压所构成的菱形格。②规矩菱形格式。主要布置在甬道、后室顶部,也有绘在正壁的龛内或者作为正壁壁画的背景。其外部造型为直线,呈规矩状。每1个菱形格又有若干小菱格。③网络菱格式。主要布置在龛内。其整体形式为菱形网络状,以众多的小菱格组成1个大菱格。④混合式。分布不一,数量亦少。甬道、窟顶均可布置。其形式不固定,没有一致的规则,但仍包含一定的菱格形式。
  (2)线描勾勒
  打样法。用于布局的底稿打样,大约有2种:一是将饱蘸色汁的细绳或类似墨斗式的用具,弹色线于壁,定出主题画幅的边线或图案线,然后描线着色;二是用事先制好的粉本拓印在壁上,然后,按溻印的轮廓描线。
  线描法。一般用赭石色或土红色起稿勾出底线,经着色晕染出物体结构,最后按物体的形状构造勾勒定稿线。线条有粗有细,但一根线中,粗细大体一致,少有变化。
  线描法在各窟中亦有不同的体现。第4、8、18、39、98、101、118、171、186、188、189、198、205、224窟都用笔遒劲,力度均匀,线条粗细一致,有“屈铁盘丝”之感。其中第98窟主室左壁的“说法图”最具典型,无论是佛前的闻法菩萨的衣纹,还是佛后三身老婆罗门瘦骨嶙峋的筋肉,线条紧劲匀称而不刻板,圆健坚实而富有韵律。除“屈铁盘丝”线条外,亦有少量有变化的线条运用。第17窟后室“涅槃图”中举哀弟子身上的袈裟和带子的线条富有流动感;第163窟后室右壁比丘像稠密的衣纹,每2条弧形线条构成一道衣褶,其画法犹如“曹衣出水”;第175窟左甬道内壁比丘,用游丝般线条勾画衣褶,薄衣的质感极为鲜明(插图一六九);第206窟右甬道内侧壁的一身菩萨坐像飘动的衣纹线条近似于中国画线描中的“兰叶描”。
  刻画法。刻画法是使用一种尖硬的锥状物在壁面上刻画人物轮廓,再施以线描勾勒和色彩晕染。这种画法不受笔头含墨定量的限制,可以不间断地连续运行,线条具有连贯不断的气韵,产生了独特的效果。其绘制过程一般用赭色(或土红色)起草裸露人体,用深色给裸体“穿”上衣服(不勾画内部折叠的衣纹),再用尖硬的刻画物刻出衣内肌体的赭色线,然后着色晕染或勾描色线;亦有直接用刻画法起稿,在刻画线上再线描勾勒。
  第175窟供养比丘的腹部、大腿、小腿和胳膊两侧,均以刻画法显示人体;第123窟主室左壁立佛衣服上的线条细密贴体,不仅人体主要结构用刻画法刻线,而且,所有衣纹也用刻线重勾一遍;新1窟右甬道外壁的比丘像,刻线之上遗存用赭色稿后留下的断断续续的色线,好似直接用刻画法起稿。第4、13、14、17、38、80、92、171、175、188、189、206、219等窟的刻画线一般仅限于对人物肌体的描绘;第69、163、178、179、192、206等窟的人物,不仅其肌体施以刻画线,而且,肉体与衣服相交处的袖口、领口、飘带、缨络等也用刻画法勾勒。
  3.着色晕染
  平涂。壁画绘制过程中,广泛使用的一种着色方法。壁画中的器物、图案和衣饰,一般都用平涂法着色,大多人体像也用平涂法打底色,有的物体或人体,从打底色起直到完工,均采用平涂法着色。
  凹凸晕染。大量使用于人体着色,以表现表体结构和立体效果。一般是先用调成的肉色平涂,再用赭石色或朱红色沿肌体轮廓由外向内晕染,越向里越浅,中间部分不着色,作为亮光部分。凹凸晕染有三种形式:①圈染。先把人体按其肌肉组织分成块,胸中分作2块,腹部分为4块,肩头为1块,大小臂各成1块;在各块的四周由外缘向内层层晕染(插图一七一)。第17、175窟壁画人体亦属圈,只是色阶明显,缺少中间层次(参见本生故事画设头罗犍宁王舍身施饥民,第17窟)。②单面染。在处理人物裸露的肩头、手臂时,用单面染的方法来表现。即用深赭红色晕染外侧面(小臂弯曲染内侧面),以接近肉色的浅赭色染内侧面,可产生若干层次的色面来表现臂头和手臂的肌肉。③晕染和勾勒结合。一般有三类。第47窟后室左端的举哀弟子、券顶的伎乐飞天,其人体凹凸晕染适中,线条亦明显。第7窟后室后壁残存的涅槃佛足最为典型:底线勾过后,即用赭褐色依受光与否染暗面,再罩敷含白粉的肉色,然后,用粗重线画大轮廓和暗面,区别脚掌与脚趾,细轻线画受光面的小轮廓,区别趾甲盖与肌肉,使薄涂的肉色透出晕染的凹凸效果,线条的勾勒又出于染色之间,线染结合而无痕迹,把肌肤柔软的质感、掌趾的结构与肉体的实感完整地表现出来。第三类为第163窟主室正壁左右甬道口上方的散花天人,第118窟后壁的“娱乐太子图”,线条圆健、洗练,晕染微弱,色调淡雅,而形象造型仍然浑厚。
  4.颜料
  克孜尔石窟北面山区产青金石、硅酸铜(孔雀石)、石膏、赭石、金等矿石,石窟对面的却勒塔格亦有石膏等矿石,为壁画提供了大部分养料来源。1980年,在第19窟中清理出一块碾磨颜料用的石板,证明矿石经粉磨后,在石板上加水、胶进行一步研磨,调配制成绘画颜料。在色彩选用上,由于受各个时期绘画水平、壁画内容、颜料来源等方面的影响而略有不同。初期用色偏暖,多用土红色、赭色和灰色,每种颜色又有多层次的浓淡变化。中期石青、石绿增多,尤其是人体肤色多式多样,有红、绿、蓝等色,有的须发亦用红色或绿色。后期石青几乎消失,土红色则大量使用。另外,在各个时期,尤其是中期使用金粉、金箔,亦是壁画装饰的特点之一。色彩搭配则比较独特。即将相邻的两个色块在冷暖、明暗等方面尽可能形成对比关系。有人称此为对比法。对比法主要有2种方式:①以白粉、墨为中间色,平衡各色块间的关系。新1窟后室券顶的飞天,裸露的上身用赭石色晕染,裤子平涂大片石绿,成上暖下冷的对比,而裤子的襞褶处提勾白粉,头发以墨渍染,调和冷暖两色调。许多菱形格,大面积使用对比色,为平衡色调,在上面用白粉点簇一些小梅花状的小花。②色块交叉和间歇。每一菱形格以1种色块作底色,又以1种对比色作交叉间歇。第17窟主室券顶左半扇的菱形格色块,其底色有青、绿、朱、白4种,在属于冷色的青、绿之间,用暖色块相隔,旁边又以白色块调和,产生了既有冷暖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色彩效果(插图一七二)。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