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25
颗粒名称: 二、雕塑
分类号: K879.3
页数: 3
页码: 301-3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克孜尔石窟雕塑的情况,包含了石雕,木雕,浮雕,彩塑等。
关键词: 克孜尔石窟 雕塑 龟兹

内容

克孜尔石窟雕塑现多已不存在,除少数新发现石窟中的一些较完整的雕塑外,遗存下来的大多是残块。这些遗物主要是古代龟兹艺术家依照佛教要求而塑造的佛、菩萨、比丘、天王、武士、飞天、神王、魔鬼、夜叉、供养人等,此外尚有莲台、法器以及装饰石窟的图案纹样。
  石雕 用窟崖石质材料雕刻,其特点是倚岩而凿,像成乃止,雕刻对象的位置是事先根据石窟佛堂布局而安排的。
  木雕 用杨木作材料,一般形象小于其他材料的雕塑。
  浮雕 在石窟壁面的岩石上直接雕刻;石窟顶部莲花浮雕和叠涩面装饰雕刻。
  彩塑 彩塑的材料为黄胶泥、稻草、破布、麻丝及支撑支架。其制作过程是先将木棍骨架搭好,放置在需要的位置,然后将稻草、麻丝等裹绑在骨架上,再裹以胶泥,进而实施雕塑,像坯塑好后凉干,再敷色上彩,进行最后的加工。
  克孜尔石窟的彩色泥塑另一种制作形式,是在开凿佛龛时,同时凿出佛像的石雕胎,作为彩色塑像的粗样骨式。这样制作一是节约材料,二是以石胎为骨架可使塑像稳固,保持时间更长。
  彩塑的色彩主要为赭石、朱砂、石青、石绿、孔雀蓝、靛蓝、金箔、金粉、白石灰及塑绘同用的石膏。
  浮塑、影塑。用石膏或黄泥在窟顶和壁上进行塑绘,或将塑好的塑样粘贴在窟顶,同浮塑搠合,组成整体。以图案纹样为多,第46、47、48窟窟顶残存不少联珠、莲花纹样。
  以上4种雕塑的表现形式中,大量的主体雕塑诸如佛、菩萨、比丘、天王、武士、供养人等,多为彩色泥塑,构成克孜尔石窟的一个重要特点。
  这些雕塑形象,佛的形象据中心地位。特别是在礼佛的中心柱窟前正壁,一般均凿有佛龛,龛内置一结跏趺样坐佛雕塑。有的中心柱窟塔柱及甬道壁上开有许多小龛,龛内置小型佛。这种窟一般形制巨大(第47、48窟)。僧房窟有的也塑有佛像,但较小。方形窟中除少数窟外,大多在中心位置塑有佛及菩萨。
  菩萨、比丘、武士、供养人则侍立佛两侧,等级分明。
  中心柱窟后室多塑有涅槃大佛。
  克孜尔石窟的早期佛像,基本上是按佛教义模仿印度式样,塑像的大小严格按外来样式。清乾隆西番学总管工布查布所译比丘本诚《佛说造像量度经》序载:“今中土之佛像有所谓汉式者,有所谓梵式者..盖自汉以来,凡欲造佛像者,皆取西来像为模..”石窟残存的佛像具有外来的许多特点,特别是印度笈多时代的秣菟罗(又译作“马士腊”)风格,在这里尤为明显。塑像庄严优美、朴素华丽。姿态多呈“S”形的“三道弯”式,着重于健壮裸露的肉体表现。随着佛教及其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开始糅合民族、地区的审美意识,塑像除继续保留外来因素的宽肩细腰、“三道弯”式、薄衣贴身风格外,出现了右袒式、冕服式的直立形象。塑像衣褶多为阶梯式或阴刻衣纹。中期雕塑又融合龟兹本地装束式样,佛、菩萨及众比丘逐渐变成《大唐西域记》“屈支”条所载龟兹人头大、额宽的形象,颇具地方性特征。这个时期雕塑手法纯熟简练,塑像姿态生动、飘逸,面容沉静慈祥。新1窟后室的涅槃卧佛,长达5.65米的躯体十分丰满,衣着线条流利隽永,薄软的衣纱裹束腰腿,轻附肌肤,如同水中出来一般,手法潇洒流畅。这种衣着惯称为“湿折纹”或“曹衣出水”,使塑像的人体美显现出来,体现了浓郁的龟兹风格。晚期雕塑受中土艺术影响,尤其在塑像的彩绘上,鲜艳浓丽,和中原同期彩塑风格接近。
  遗存 第47窟:右甬道左壁佛龛内有一座佛残像;龛外壁有坐佛及立式比丘;左右甬立壁上方原有弥勒、释迦、多宝三列坐佛,后被劫往国外,尚存。
  第48窟:后室前壁龛内(塔柱壁画)跏趺样坐佛,流失域外,尚存。窟顶有残存联珠纹浮塑、影塑。
  第58窟:正壁龛内原有菩萨像,尚存。
  第60窟:1990年夏重新清理发掘,遗物中有大量彩塑残块及完整的莲座、塔座基台。彩塑残块中有佛、菩萨、武士等头、手臂及身躯局部,衣褶、色彩清晰可辨。莲座保存完整,直径约80厘米,土红色。窟外右侧有一座同窟内中心塔柱上完全相同的莲座,保存完整,造型精美。
  第63窟:主龛有塑像。
  第67窟:彩塑被盗,现存德国。
  第69窟:前殿,两壁每边置列塑各六;列像上端有一排坐塑。列塑均为圆雕,灰泥塑制,薄施淡彩,每像高约1.8米,发作波浪纹,服饰为通肩式,横边吐莲朵状;纵边为阶梯式衣纹,薄衣贴体。大多已毁。中室存有雕塑残迹。
  第76窟:彩塑被盗,现藏德国。
  第77窟:存有彩塑手臂、腿部、衣饰残块,形象无法断定。
  第81窟:左右壁各六身立像,被劫。
  第107窟:佛龛毁,余基台。
  第117窟:彩塑被盗,仅余座基。
  第196窟:正壁龛内有石雕残像,面目不清。高85厘米,宽75厘米,通肩袈裟,衣纹贴身。
  第219窟:彩塑被盗无存,仅余基台。
  新1窟:后室涅槃台上横卧一身长5.65米,高约0.8米的涅槃佛塑像,塑像高枕屈膝,右胁而卧,头部已毁,枕头尚存,左臂、双脚已毁坏;衣纹为阳塑,棱条状,高5~13厘米不等。右甬道有2尊立案塑像残躯,前者只存膝盖以下部位,残高0.5米;后者腰部以上已坍毁,残高1.05米。塑像均为泥塑彩绘,主要色彩多已脱落。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