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龟兹居民的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14
颗粒名称: 四、龟兹居民的服饰
分类号: 875.2
页数: 2
页码: 275-27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地区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的情况。
关键词: 习俗 居民 服饰

内容

库车哈拉墩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龟兹人早已利用石制品装饰自己,美化生活。出土的石纺轮、骨锥、骨针和骨簪等石器、骨器,表明在原始社会,龟兹人已制作衣服,并用骨针缝制。龟兹人还用坠、耳环、骨簪作为装饰品。出土文物中就有一直径32毫米、宽20毫米的石制耳坠,其上端凿一径4毫米孔作为穿线之用,中间则凿出3毫米的槽作系线之用。早期龟兹人的服饰不见史载。
  汉代龟兹人的服饰,从龟兹石窟壁画的描绘可略见一斑。克孜尔石窟中开凿于东汉末的第69窟北壁所绘的龟兹供养人穿着宽大的袍服,类似中原汉式长袍,但龟兹人在袍服腰际加束腰带,便于佩剑及悬置日常生活用品,袍服袖口窄小,缘有锦绣,对襟式样,袍长没膝。此类服装用于时间较长(约4~5个月)的冬季。龟兹人的短衣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单内衣为“衫”,夹内衣称“襟”。外短衣则有“襦”和“袭”之分。“襦”是及于膝上的棉夹衣,“袭”则为没有棉絮的短上衣。龟兹王后的服饰是“衣襦著大袴”,即长及于膝上的棉夹衣;“袴”即裤子,无裆,类似裙子。
  魏晋南北朝时,龟兹商业繁荣、经济发达,龟兹人的生活显然有所提高,衣著和饰品不再是单纯的御寒蔽体,而体现出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服饰文化的艺术审美感了。《魏书·西域传》载:龟兹“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狮)子床”。克孜尔石窟第69窟描绘的龟兹王,体型饱满,衣衫整饰,头扎锦带,身著折襟、翻领、窄袖长袍,腰束宝带,脚蹬长靴,跟随其后的王后衣襦著大裤。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0窟所绘龟兹供养人:身著翻领、折襟、窄袖长袍,束腰,有的身佩匕首,有的腰挂长剑;第11、30窟所绘的武士:短发,佩剑,身穿折襟、翻领、窄袖长袍,衣襟用不同颜色的锦锻镶边,腰系环珠状联缀成的腰带,脚著长靴。
  隋唐时期,龟兹服饰先后受到汉族及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从龟兹石窟看,龟兹妇女服饰出现紧身束胸的长裙腰带和胸罩。发式则花鬓较大,式样繁多,有双丫髻、双环髻、朝天髻、飞天髻、回鹘髻,鬓插花钿,耳挂铃坠、大环坠;颈挂五彩骨珠;腕饰多环极镯;臂带环钏;身披璎络。
  9世纪中叶,部分回鹘人迁至龟兹后改信了佛教,龟兹的服饰与回鹘服饰逐渐融为一体。库木吐拉石窟第79窟描绘的五身回鹘供养人,均穿通肩圆领衣。其第二身惟为窟主,头上束冠,辫发垂后,穿回鹘窄袖长袍,腰佩鞢〓带,挂玉环。第三身(女性),金饰冠如角前指,红绢囊髻,穿回鹘弧月形翻领窄袖长袍,双手合十,手捧莲花。此窟坛基前壁所绘七身回鹘僧俗供养人第七身回鹘,女性,则内穿汉装,外披披风,发髻抱鬓,头插桃针,别木梳,系裙,著小蛮鞋。这个窟内的龟兹装、回鹘装和汉装合壁,体现了龟兹地区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