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习俗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1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习俗服饰
分类号: K892;K875.2
页数: 5
页码: 273-27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习俗服饰的情况,包含了押头欲其匾虎,断发齐颈,龟兹国王不剪发等。
关键词: 习俗 服饰 龟兹

内容

一、龟兹习俗
  历史上,龟兹的居民成分很复杂,相继迁入龟兹的各族人都将自己的习俗带入龟兹,并融入龟兹习俗中。在生活的长河中,有些与历史发展相悖的习俗被淘汰,有些则得以保留,最终形成龟兹居民古老且独特的习俗。
  押头欲其匾虎
  《大唐西域记·屈支国》、《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国》皆载,龟兹古国居民流行一种“押头欲其匾虎”的习俗,即:龟兹人生子后,便给新生儿作一种整治颅形的“手术”。即将孩子平放于床,用木板之类的硬质板状物长时间挤压脑壳,使其颅骨逐渐变形,呈扁状。后经考古发掘和研究壁画证实,龟兹确有此种习俗。据汉文典籍,除龟兹外,疏勒国也流行此风俗。唐代的龟兹和疏勒大体包括了西汉的轮头、龟兹、温宿、姑墨、尉头、疏勒、依耐、捐毒、休循诸国,是知塔里木盆地北道西沿均流行此习俗。复查与龟兹、疏勒居民有血缘关系的、历史上的氏族、部落,我们发现,在公元前4000~2000年苏北、鲁南、胶东一带流布的大汶口文化居民有使枕骨变形的习俗。与龟兹、疏勒居民“押头欲其匾虎”的习俗接近。上述地区是古代九黎人的生活区域。这种习俗至唐代始披露于典籍。
  断发齐颈
  据《晋书·四夷传·龟兹国》、《隋书·西域传·龟兹国》、《新唐书·西域传·龟兹国》等史料记载,龟兹古国居民皆有剪发垂项、断发齐颈的习俗。据考古资料,在汉风未至西域以前,西域地区,尤其是东疆一带的居民并不剪发,而是留发,他们或同羌族,披发于肩后,或同氐族,挽发于脑后、头顶,这从出土的发套即可看出,以套罩发的习俗源于北亚安德罗诺沃文化。
  龟兹国王不剪发
  与龟兹古国居民相反,龟兹古国的国王按例是不允许剪发的:“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狮子床。”“男女皆剪发,垂于颈齐,唯王不剪发”。“俗断发齐项,唯君不剪发。”剪发与否是龟兹国王与诸大臣、贵族、百姓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国王为何不剪发?估计与某种迷信有关。据《隋书·西域传》载,于阗国王非但不准剪发,而且必须将其发掩藏在锦帽中,他人不得窥见。相传,谁若见到王发,其年收成必定不好。龟兹王的头发大可不必收藏,但不能剪,与于阗王稍有异。
  狮子崇拜
  龟兹居民,尤其是王族,有崇拜狮子的习俗,这已为汉文典籍所证实。例如,《北史》、《魏书》、《隋书》、《旧唐书》、《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均载,其王坐“金狮子床”。更有甚者,以龟兹古国居民为基础的、在龟兹古国废墟基础上兴建起来的“龟兹回鹘国”在其初期自称“狮子王”。以某种古老的崇拜物为国家的徽号、王冠、王座乃是中亚、西域诸国的风俗之一。估计这与汉文化西传有关。中原诸王朝国君自以为是真龙天子,于是穿龙袍、系蟒带、坐龙床,表示自己不同凡人。西域、中亚居民接受了这一观念,也以自己古老的图腾为王座,以象征自己不同凡人。崇拜金鼠的于阗国以金鼠为王冠,疏勒国崇拜狮子,则以金狮子冠为王冠;拔汗那国崇拜羊,则以金羊床为王床;波斯人崇拜狮子,则以金狮子为王座;曹国一向崇拜鱼,则以金鱼头冠为王冠;安国崇拜骆驼,则以金驼座为王座。龟兹古国的图腾崇拜之一是狮子,同疏勒,故为金狮子床,以区别疏勒。
  岁朔斗畜卜岁盈耗
  《新唐书·西域传》载,每逢年初,龟兹国便要举行牲畜相斗的活动,以观本年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情况,参与相斗的牲畜有羊、马、骡、骆驼,故曰:“岁朔,斗羊马骡驼七日,观胜负以卜盈耗云。”《酉阳杂俎》卷四《境异》所载稍异,仅斗牛、马、骡:“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最初这是一种宗教活动、迷信活动,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人们不再迷信它,但作为一种群众性娱乐活动,却流传下来了。现今的维吾尔人,不再热衷于斗牛、马、羊、骡等,但对斗鸡仍很有兴趣,是对古老习俗的改革。
  二、龟兹居民的婚丧嫁娶
  婚姻,仅就汉文零星资料、王族家谱、壁画供养人资料看,龟兹古国流行一夫一妻制,统治阶级上层一夫多妻现象较多;从鸠摩罗炎、鸠摩罗什父子相继取婚于白氏王族看,龟兹境内流行家庭间的世婚,各民族之间可以通婚。
  婚姻之礼,《隋书·西域传·龟兹国》曰:“俗与焉耆同。”《周书·异域传·龟兹国》曰:“婚姻、丧葬、风俗、物产与焉支(耆)略同。”是知龟兹古国婚姻之礼同于焉耆国。据《隋书》等,焉耆国“婚姻之礼有同华夏”,是知龟兹国婚姻之礼略同中原,在婚姻形式上有提亲、下聘、定日、迎亲、送亲、拜堂、完婚、返回娘家等程序。
  丧葬,龟兹地区在汉唐间基本上实行火葬,死者家属收其骨灰,聚而悼之,并持服七日,最后再将骨灰下葬,上述诸点均同焉耆国。“持服七日”是佛教文化的规矩,据佛经记载,人生有六道流传,在人死此地而降生彼地之间,死者是“中阴生”魂魄形体如童子形,只有举行祭奠,死者才能摆脱六道流传,往生彼地。佛教徒认为,,一般人的死此生彼的周期为七日,故需持服七日。
  三、龟兹居民的饮食
  主食分类
  汉唐时期,龟兹古国居民的主食是麦、米、黍、粟、菽,这与中原的主食内容基本相同。但是,龟兹与中原在比例和结构上有一定的差异。在中原,居民的主食依次是粟、菽,其次是稻、麦、黍,而在龟兹,居民的主食依次是麦、稻、粟、菽、黍。龟兹古国的麦分为小麦、大麦、燕麦、乔麦、黑麦等。龟兹居民所食用的稻是粳稻。龟兹居民所食用的菽为大豆、黄豆、豌豆、绿豆等。另外龟兹居民还食用高粱。
  主食的加工与制作
  龟兹居民一般将麦子磨成面,和面烤馕,包饺子,煎死面饼子等。当时的龟兹人尚不知酵面技术,故蒸馍、蒸包子之类的食物还是没有的。米、粟主要用来蒸干饭和煮稀饭。
  副食和杂食
  汉唐时期龟兹居民的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酪品。蔬菜,主要有黄瓜、胡萝卜、青萝卜、皮芽子、大蒜、大葱、韭菜、苜蓿嫩梢、番茄等。肉食,主要是羊、牛肉,另有鸭、鹅、兔、雉、鸽等。据《文献通考》卷336载,汉唐间,龟兹境内有许多孔雀,往往飞翔群山谷间,居民猎而食之,其肉鲜嫩,犹若鸡鹜。奶酪品,主要是马、牛、羊、骆驼的奶制成的奶酪。
  汉唐时期龟兹居民的杂食较丰富,主要有甜点心、瓜脯、葡萄干、杏干、枣、核桃、石榴。另外,西瓜、甜瓜、葡萄、梨、杏等也随季节大量上市。酒类不如中原丰富,但葡萄酒味美价廉。
  主食、副食、杂食(部分)的制作方法有烤、烘、煎、煮、蒸、熬、炒、烹、煸、焖、炙、泡、濯、烩、脯腊、醢等。
  炊、盛、饮、食器具及饮食特点
  在克孜尔、库木土拉石窟的毗诃罗窟里,发现一些供饮食和取暖用的炉灶,有烟道,可知龟兹居民是用炉灶作饮食的。鉴于其炉堂较大,估计其薪柴是树枝、木块、蒿草一类。用于炊事的器具有釜、甑、罐、锅等。
  盛器主要是盆、盘、碟、碗、杯、罐、缸。
  饮器为杯、罐。
  食器有刀、匕、叉、筷、匙、碗、盘、碟。
  汉唐时期,中原人一般是一日二餐,少有三餐者。龟兹居民也是一日二餐或三餐。
  四、龟兹居民的服饰
  库车哈拉墩遗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龟兹人早已利用石制品装饰自己,美化生活。出土的石纺轮、骨锥、骨针和骨簪等石器、骨器,表明在原始社会,龟兹人已制作衣服,并用骨针缝制。龟兹人还用坠、耳环、骨簪作为装饰品。出土文物中就有一直径32毫米、宽20毫米的石制耳坠,其上端凿一径4毫米孔作为穿线之用,中间则凿出3毫米的槽作系线之用。早期龟兹人的服饰不见史载。
  汉代龟兹人的服饰,从龟兹石窟壁画的描绘可略见一斑。克孜尔石窟中开凿于东汉末的第69窟北壁所绘的龟兹供养人穿着宽大的袍服,类似中原汉式长袍,但龟兹人在袍服腰际加束腰带,便于佩剑及悬置日常生活用品,袍服袖口窄小,缘有锦绣,对襟式样,袍长没膝。此类服装用于时间较长(约4~5个月)的冬季。龟兹人的短衣有内衣和外衣两种。单内衣为“衫”,夹内衣称“襟”。外短衣则有“襦”和“袭”之分。“襦”是及于膝上的棉夹衣,“袭”则为没有棉絮的短上衣。龟兹王后的服饰是“衣襦著大袴”,即长及于膝上的棉夹衣;“袴”即裤子,无裆,类似裙子。
  魏晋南北朝时,龟兹商业繁荣、经济发达,龟兹人的生活显然有所提高,衣著和饰品不再是单纯的御寒蔽体,而体现出社会地位、宗教信仰和服饰文化的艺术审美感了。《魏书·西域传》载:龟兹“其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狮)子床”。克孜尔石窟第69窟描绘的龟兹王,体型饱满,衣衫整饰,头扎锦带,身著折襟、翻领、窄袖长袍,腰束宝带,脚蹬长靴,跟随其后的王后衣襦著大裤。克孜尔尕哈石窟第30窟所绘龟兹供养人:身著翻领、折襟、窄袖长袍,束腰,有的身佩匕首,有的腰挂长剑;第11、30窟所绘的武士:短发,佩剑,身穿折襟、翻领、窄袖长袍,衣襟用不同颜色的锦锻镶边,腰系环珠状联缀成的腰带,脚著长靴。
  隋唐时期,龟兹服饰先后受到汉族及回鹘服饰文化的影响。从龟兹石窟看,龟兹妇女服饰出现紧身束胸的长裙腰带和胸罩。发式则花鬓较大,式样繁多,有双丫髻、双环髻、朝天髻、飞天髻、回鹘髻,鬓插花钿,耳挂铃坠、大环坠;颈挂五彩骨珠;腕饰多环极镯;臂带环钏;身披璎络。
  9世纪中叶,部分回鹘人迁至龟兹后改信了佛教,龟兹的服饰与回鹘服饰逐渐融为一体。库木吐拉石窟第79窟描绘的五身回鹘供养人,均穿通肩圆领衣。其第二身惟为窟主,头上束冠,辫发垂后,穿回鹘窄袖长袍,腰佩鞢〓带,挂玉环。第三身(女性),金饰冠如角前指,红绢囊髻,穿回鹘弧月形翻领窄袖长袍,双手合十,手捧莲花。此窟坛基前壁所绘七身回鹘僧俗供养人第七身回鹘,女性,则内穿汉装,外披披风,发髻抱鬓,头插桃针,别木梳,系裙,著小蛮鞋。这个窟内的龟兹装、回鹘装和汉装合壁,体现了龟兹地区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
  五、历法节日
  1.龟兹古国的历法
  自西汉中叶始,龟兹古国基本上已使用中原历法。在龟兹境内发现的许多木简、文书都使用中原王室年号;在克孜尔、库木土拉等石窟的壁画上屡见题记、铭刻,也奉行中原年号;龟兹的许多重大节日,都与中原相同;龟兹的许多有关节气、年月的专业术语与中原相同,如“岁朔”、“元旦”、“正月”等。
  龟兹也有十二属相,其中没有“龙”、“蛇”代之以“狼”、“鹰”。
  龟兹王室记年除用中原年号外,有自己的计,算方法,如某某王在位之某某年。
  2.龟兹古国的节日和娱乐活动
  节日 龟兹的节日很多,基本同于中原,这是长期以来两地文化交往密切的结果。
  元日 又叫三元之日,即岁元、时元、月元,也即新年的第一天。由于中原和龟兹使用相同的历法,正月的朔日子夜恰值年之初、月之初、日之初,故又称“岁朔”、“元朔”。
  二月八日 正值春分时节,象征春日来临,农耕开始,居民庆祝。
  三月三日 正值清明、谷雨时节,是为播种季节。居民庆祝。
  四月八日 相传为释迦牟尼生日,故又称“浴佛节”。
  五月五日 中原为端午节。龟兹居民相信佛教,认为是弥勒下生之日。
  七月七日 中原为“乞巧节”。龟兹居民定为祭祠祖先的日子。
  七月十五日 中原无节,龟兹是众僧夏季安居终了之日,要举行“盂兰盆会。”
  九月九日 中原为重阳节,龟兹居民要举行“床撒”。
  十二月八日 又称“腊八”,相传为释迦牟尼成道之日。中原和龟兹都要做“腊八粥”。
  民间娱乐活动
  龟兹居民生性乐观,喜好热闹,故《大唐西域记》称其:“耽玩,人以功竞。”因此,每逢节日,龟兹居民总要设法热闹一番。
  元旦 是一年之初,值得庆祝,龟兹居民为祈是年风调雨顺,举行“斗牲”比赛,参与竞赛的选手是各家庭、各氏族的羊、牛、马、骡、骆驼等,共要举行七天。《太平广记·龟兹》记载:“龟兹,元月斗羊、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繁息也。”
  二月八日 是万物更新,准备春耕之日。龟兹居民举行“婆罗遮”这是一种假面具舞会,居民各戴自己的假面具作昼夜歌舞。《太平广记·龟兹》载:“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
  三月三日 春天来临,清明时节。受中原影响,龟兹居民是日举行隆重的祭祀天地、诸神、土地、社神活动。
  四月八日 是“浴佛节”。龟兹举国僧俗在此日集会,举行诵经,并以各种名香浸水,浴洗释迦太子诞生像,最后举行重大的佛教集结。
  五月五日 弥勒下生之日。为求早日获得往生福地,龟兹僧俗举行重大群众性集会。
  七月七日 龟兹居民祭祖日,共活动七天,七天内组织假面具舞会,彻夜联欢会。是日,无论男女老少,不分辈分,皆可相互开玩笔,如向行人泼水,使用套索绊人等。
  七月十五日 佛僧夏季安居终了之日,举国集于王城西门外大会场,先举行听经受法大会,再举行行像活动。
  八月十五日 行像及透索为戏日,《太平广记·龟兹》载:“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
  十二月八日 腊八节,释迦牟尼成道日。为了表示庆祝,龟兹居民纷纷效仿献乳糜于佛陀的少女,取香谷、果实、果脯等作粥,并集会于寺院,献粥听经。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