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绘画雕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708
颗粒名称: 第三节 绘画雕塑
分类号: K879.4;K879.3
页数: 4
页码: 269-27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地区绘画和雕塑父母的情况,包含了壁画,佛教塑像等。
关键词: 绘画 雕塑 龟兹

内容

一、绘画
  龟兹地区的岩画分布较少,主要在今拜城和温宿县境内,为古代游牧民族或部落反映其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方式。
  拜城境内的博孜克日克沟口崖壁上的岩画存有两处:一处岩画为一只大黄羊,犄角后弯,羊体前高后低为爬坡状;另一处岩画为组图,岩壁上方刻画一人,两臂上举,手持一鞭状物,两腿呈弓形,腿间刻画一尾状物,在人的下方刻画有六只羊和一条狗。三只羊在前,三只羊在后,画中的羊,有的呈奔跑状,有的呈静止状,两组羊中为一条狗。此处岩画为通体敲击作画,是牧羊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温宿境内的克其克库孜巴依南处岩画(距温宿县城东北95千米)凿刻在河谷两岸台地上的一块露出地面高约1.3米、宽约2米、长约5米的白色花岗岩上,大小有20余幅,其中主要有两幅狩猎图和一幅放牧图。狩猎图中,一幅为一组三人行猎画图,图中三人皆持弓箭作射猎姿态,人物周围有山羊和其他动物。另一幅狩猎图,是以石球为武器的行猎画图,狩猎者两脚分立,上身微倾,双臂一前一后做投掷姿态,脚下有石球一颗,前方的大角羊脚下则有3颗石球。放牧图呈长方形,牧人的周围有羊只和猎狗等动物,岩石上还刻凿有各种各样画刻在一块约20立方米的巨石上,巨石部分已伸入河床。岩画大多模糊不清,约有8幅,其中3幅为动物图,5幅为字刻图案。温宿境内岩画凿刻的猎手服饰和以石球狩猎的画图,在新疆古代岩画中当属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些岩画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龟兹境内遗留的各石窟佛教壁画有2万多平方米,内容十分丰富,为研究龟兹绘画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形象资料。
  龟兹壁画主要可分干壁画、湿壁画两种。干壁画是先把窟内岩壁凿成比较粗糙的平面,然后漫抹以麦秸、干草、发丝、鬃毛、泥土搀和一起的黏泥,抹平,待泥稍干,即用特制工具将壁画黏泥抹平、压实、打光,再刷上一层胶质白浆,就可在上面作画。湿壁画的产生是先用凿子一类工具把岩壁凿平,然后细心将岩壁磨平,再涂上一层带胶的浆,就可作画。上述干壁画的壁面是泥壁,所画色彩稍嫌浑浊,但耐久,保存时间长;湿壁画的壁画是岩壁,在其上所绘壁画色彩鲜艳。
  龟兹壁画主要供佛教僧侣及善男信女的参拜学习之用,因而讲究淡泊、性空,所以壁画以青、绿冷色调为基调,成为龟兹壁画的基本特点。而龟兹壁画使用的均为矿物质颜料,多为粉末,不易互混,调和较为困难,要调成可用颜料时,须加水和胶,混合研磨。龟兹画师着色时强调使用色块,以色块突出主题是龟兹壁画着色的特点之一。为了使整体画面生动、鲜艳,龟兹画师十分重视整个画面的色块搭配,常在相邻的两个冷色块之间添加一个暖色块。相反,在两个暖色块之间则添加一个冷色块,试图用色差强调画面上色彩的气氛,给人一种和谐、凝重的美好感受。
  龟兹回鹘时期的壁画则颇崇尚红色,当时回鹘人认为“茜色”和“郁金色”,即红色是尊贵和神圣的颜色,用以装饰佛陀和菩萨的衣服。除此外,回鹘人似还崇尚黑色。据英国学者玉尔(Henryyule)《古代中国旅行记》所引10世纪上半叶到中亚旅行的慕黑尼(IbnMuhalnil)的中指出,高昌的回鹘人“国旗用黑色”。宋代洪皓《松漠纪闻·回鹘》也载:“(回鹘)妇女..著青衣,如中国道服然。以薄青纱幂首而见其面。”由此在库木吐拉石窟的晚期壁画中所见黑红相间的圆圈组成的佛像背光,就可知其渊源所在了。因此,从克孜尔石窟晚期壁画出现的暖红色的壁画基调,到库木吐拉石窟继续发展至回鹘时期延续存在的颜色偏暖、红黑相同的壁画,可以看做是回鹘人的文化遗存。
  龟兹石窟壁画中以各种各样的人物画最多,因而壁画中人体的丰满和精美,特别是那些全裸的、半裸的佛陀菩萨和伎乐形象,有的端庄肃穆,有的妩媚娇羞,千姿百态,曲尽其妙,成为龟兹石窟壁画的一大特色。
  龟兹石窟壁画用笔、用线“小则用笔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有气概”。可知龟兹风人体的基本画法是“屈铁盘丝”,其方法是先勾线描,然后在肢体四周用赭红色由低向高地作多层次晕染,将中间空出。如隋唐之际以于阗画家尉迟跋质那和尉迟乙僧父子为代表的凹凸画法,就是“用色沉着,堆起绢素而不隐指”。显示出人体肌肉的团块结构和凹凸立体感。所画人物,给人以“身若出壁”,呼之欲出的真实感觉。克孜尔石窟第17、175、193;克孜尔尕哈石窟的23诸窟均多见此种画法。而用屈铁盘丝式的线描法所画人体,不仅显示出肌肤丰满柔润的弹性,乃至体温的感觉;而薄晕轻施的皮肤粉色,犹如象牙般洁白光润莹腻柔和;同时也使人物更加沉着、圆转、洒脱,富有抒情的成分,这在克孜尔石窟第4、8、18、118、171、186、188、198、224;克孜尕哈石窟的13等窟中是很多的。这种线描法与中原传统的线描法并不相同。因中原讲究“衣冠文明”,人体多穿宽袍大袖的丝绸织物,很少裸露肌体,在画法上流行“春蚕吐丝”般的“游丝描”,与龟兹侧重肌体弹性的“屈铁盘丝”大不相同。龟兹“线描法”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固有的线描技法。
  龟兹画家为了使衣服内部人体肌肉的起伏转折与裸露的肌体虚实相映,构成完整的人体形象起见,还创造了刻划法,以加强人体的审美要示。由于“刻划法”是先画裸体,再画衣服,这样保证了人体比例结构的正确性。同时覆在人体上的衣褶,也特别显得纹理自然,熨贴有致,无矫揉造作之弊,并使人们对人体肌肉的质感,比之线描法更富于弹性的感觉。这是龟兹画师在人体艺术中独具匠心的发明和创造,为其他地区所少见。这种画法在克孜尔石窟第4、13、14、17、38、69、80、92、163、171、175、178、188、189、206、219;克孜尔尕哈石窟的14、30、31;库木吐拉石窟的46等窟中十分普遍。这些创造决不是模仿印度或伊朗的画法,而是龟兹人民的智慧结晶,是灿烂的龟兹固有文化的组成部分。
  二、雕塑
  龟兹境内雕塑现在留存的主要是与佛教有关的遗存。玄奘《大唐西域记》“屈支国”载:“大城西门外,路左右各有立佛像,高九十余尺。于此像前,建五年一大会处。每岁秋分数十日间,举国僧徒皆来会集..诸僧伽蓝庄严佛像,莹以珍宝,饰之锦绮,载诸辇舆,谓之行像,动以千数,云集会所。”龟兹在交叉路口、商业中心、交通要道的显眼位置都塑有佛像,单在大城西门外就塑两尊高90余尺的立佛像。每年在秋分前后的数十日间,还要举行行像,各个寺院都准备有自己的佛像,前来参加的行像常有千数之多,这些塑像都“佛像工饰”、“饰之锦绮”耗资之大,可以想见。同时信奉佛教的家庭,也都在家中显眼位置,供奉佛像,以便随,时进行供养。玄奘还记载了一个有关屈支国佛像的故事说:在瞿萨旦那国“王城西南十余里,有地迦婆那伽蓝。中有夹纻立佛像,本从屈支国而来至止。昔此国中有臣被谴,寓居屈支,恒礼此像,后蒙还国,倾心遥敬,夜分之后,像忽自至,其人舍宅建此伽蓝。
  龟兹佛教塑像主要在各佛教寺院内,另外在克孜尔、库木吐拉、克孜尕哈、森木塞姆、玛扎伯赫等石窟中也有不少佛教塑像,大致有佛陀、菩萨、涅槃、金刚力士、天王、罗汉几种造像。其中佛陀造像又可分为坐、立、卧三种不同姿式造像。佛像的大小不等,有的造像很大,至少在15米以上;有些佛像则高不盈尺。这些塑像一般有两种,一是泥塑,这种雕像一般都固定在某地,不能作行像用;另一是夹纻造像,质地坚硬,不怕碰撞,宜作行像用。
  龟兹石窟中的佛教造像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种大像窟。克孜尔石窟的大像窟中,主室正面塑大立佛,已毁坏。左、右、前三壁分塑佛像三至五层,顶部画飞天。森木塞姆石窟11窟也是一个大像窟,在高大的前室正壁原塑有大立佛,左右两壁各开五道凹槽,槽间壁画上开有木橛孔,现在尚留有残木,唯大像已被毁。龟兹石窟中的大像窟均已被破坏。
  除大像以外的其余造像则主要分布于中心柱窟内及其周围。中心柱窟正面墙壁上往往凿龛,龛的大小常视石窟大小而定,一般高50~150厘米,宽30~120厘米间,深(厚度)30~80厘米间,龛内都塑佛像,现均已被毁。龛外往往建壁塑,即用泥塑手法在中心柱正面墙壁上再现立体感的塑像。多数壁塑在外形上仿孔雀开屏,须弥山状彩绘。另外在寺院大型殿堂正中央和部分毗诃罗窟的显眼位置也有造像。
  中心柱窟(礼拜窟)后室后壁处二层台上常塑有佛涅槃造像,也已大都被毁,仅新发现的少数石窟内尚残留极少的涅槃塑像。《佛说长阿含经》中说:“一时佛在拘尸那竭力土地婆罗林中。尔时如涅槃时到,告阿难曰:汝可为我于双树间北首敷座..尔时如来世尊即从座起,往趣双树,敷上北首,右胁而卧,足足相累。”《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中说:“于时世尊自叠僧伽胝枕头,右胁而卧,两足相重。”由克孜尔石窟的涅槃佛都塑成“右胁而卧,足足相累”状,可见涅槃像主要出自小乘经典。与之相应的在门上方描绘弥勒菩萨,并在涅槃全部奥壁回廓的同时,还由“阿阇世王故事”、“茶毗(焚棺)”、“分舍利”、“结集”等佛涅槃后一系列的诸涅槃内容场面的图像构成。
  小乘佛教对于涅槃塑像十分重视,与佛涅槃有关的各种内容根据经典作了精心图绘。《佛般泥洹经》说:佛涅槃时,“第二帝释将十万众天人来下,持十二部天命乐来,花香众宝,悬在空中,去地三里”。克孜尔石窟第47、48、69窟等中心柱窟后室除涅槃像或图外,还在后室窟顶或甬道顶上画着伎乐飞天形像,怀抱乐器或手托花盘,在天空中飞翔,在伎乐天四周还布满天雨花、三宝标、摩尼珠、法轮等“花香众宝”。小乘经典《佛入涅槃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载:“牟尼世尊在拘尸那城娑罗林间北首而卧,初入涅槃时,密迹金刚力士见佛灭度,悲哀懊恼..呜呼!怪哉咄哉,大苦!此金刚杵当用户谁,即便掷弃,自今以往,当奉侍谁?谁当慈愍训诲于我?”在克孜尔石窟第69窟后室东壁紧挨着涅槃佛的壁画上面画着一个勇健有力的密迹金刚像。把双手交叉于胸前,金刚杵被远掷在边角上,表示极度悲哀,无所适从的模样,生动地描绘了密迹金刚悲哀时的情景。
  龟兹石窟佛陀塑像显得“宝相庄严”;菩萨造像都很“慈祥”;金刚造像显得“勇猛”;天王造像十分“威严”;罗汉造像则“各见本色”;涅槃造像则“慈祥安谧”。它们符合佛教典籍的要示,饱含人情味,富有诱人的魅力。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