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佛寺高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98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佛寺高僧
分类号: B947.45
页数: 8
页码: 207-2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佛寺高僧的情况,包含了东西昭怙厘大寺,阿奢理贰寺,莲花寺等。
关键词: 教宗 佛寺 高僧

内容

一、龟兹佛寺
  (一)佛寺
  龟兹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佛教中心地,佛教寺庙很多。《晋书·四夷传》称(龟兹),“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一《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对龟兹寺庙概述说:“寺甚多,修饰至丽,王宫雕镂,立佛形像,与寺无异。”《出三藏记集·鸠摩罗什传》载:“龟兹僧一万余人,几占龟兹人口的十分之一。”唐初玄奘西行经过龟兹时,屈支国“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唐代开元十五年(727)至安西的慧超说:“龟兹国,足寺足僧,行小乘法,吃肉及葱韭等也,汉僧行大乘法。”龟兹的佛教寺院很多,史书没有全部记录下来。
  1.东西昭怙厘大寺
  东西昭怙厘大寺,在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突出记载这座名闻遐迩的大寺称:“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东昭怙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所唐代著名的昭怙厘大寺实际早已存在,原即南北朝时期的致隶蓝,即雀离大寺。《出三藏记集·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北山寺名致隶蓝五十僧。”这里的致隶蓝,即雀梨寺的同名异译。梁《西域记》载:“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梨大清寺。”梁《高僧传》卷2指出:“什(鸠摩罗什)在胎时,其母慧悟倍常,闻雀梨大寺名德既多,又有得道之僧,即与王族贵女德行诸尼,弥日设供养,请斋听法。”
  根据考古发掘,东西昭怙厘大寺及其近旁的苏巴什古城,规模宏大,在库车县北约23千米,位于北山南麓(指雀离塔格山——引者)有铜厂河(指库车河——引者)流贯其间,遗址即分布在河两岸起伏不平的土岗上。其中河西遗址南北长685米宽170米,遗址上建有三座土坯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土岗上,东临河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四级,基部宽27米,顶部宽5米,通高13米。在塔的北面及南面均有佛洞环绕。中塔建于遗址中部土岗顶端,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塔分五级,基部下宽22.5米,顶宽2米,通高13.2米;在塔基南面有一斜坡走道,宽3米,坡长14米。南塔建于遗址南部,塔基方形,土坯垒砌,分五级。塔基宽16米,顶宽3米,通高11.1米。在河西遗址南头有小城(指苏巴什古城——引者),城内以塔庙为主,间有少量附属建筑。河东遗址南北长535米,东西宽146米。其三亦有三塔,北塔建于遗址北部,地势最高;该塔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5米,顶宽1米,通高8.6米。中塔建于中部土岗顶上,塔身方形,土坯垒砌,分三级,基宽10米,顶宽5.5米,通高9.4米。此外,在河东遗址北头有一段残长78米的南北墙;在河东遗址南头,南塔东面隔一干沟,有一排东西向的三个佛洞,其西侧有两排南向破房,中间形成一走道,从此沿小路可抵遗址北端。在寺区及古城内曾出土东汉五铢钱,六朝的梁女钱、宋小五铢钱、唐代的“开元通宝”、“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钱,还有自公元5世纪至8世纪间流通于龟兹的小钱,这就可知这个遗址早在东汉或东汉以前就已存在,于魏晋16国及南北朝时代不断扩大,至唐朝更盛。
  2.阿奢理贰寺
  阿奢理贰寺,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一写成阿奢理贰伽蓝,《悟空入竺记》写成阿遮哩贰寺。玄奘说:“会场(指行像会场——引者)西北渡河,至阿奢理贰伽蓝,庭宇显敞,佛像工饰。僧徒肃穆,精勤匪怠,并是耆艾宿德,博学高才,远方俊彦,慕义至止。国王、大臣、士、庶、豪右,四事供养,久而弥敬。”阿奢理贰寺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大寺,龟兹大德高僧木叉麹多就住在这里。阿奢理贰、阿遮哩贰均系译音,汉译音为奇特。所称从行像大会场西北渡河即到阿奢理贰寺。这所大寺就在今库木吐拉石窟附近。
  阿奢理贰大寺的建成,玄奘记下了一件传奇的故事,大概情况是说,过去曾有一位龟兹王,十分崇信佛教,很想到龟兹境外各地去瞻拜圣迹。于是即向其弟说明即将远行之意,命其暂摄政事。当王准备就绪,即将启驾远行时,其弟赶来送行,递给他一个密封的金函,嘱其兄必须妥为保管。王奇怪地问:“这是什么东西?”其弟回答说:“现在不必问,只要求你随身携带,妥为保护,等到回驾之时才可开看。”王即令随军妥护。后来,王游行许久后回国,当升殿视事之日,有人前来向王若有其事地造谣说:“当你远行时,令弟监国,不专心治国,却利用职务之便,淫乱后宫。”王闻言大为震怒,欲对其弟处以严刑,其弟即行禀告说:“我不准备推卸责任,唯乞求在严惩之前,请开看那个密封的金函。”王即令护军立刻开看那个金函,只见函内装了一个男性生殖器。王指问说:“你让我看这个是什么意思?”其弟严肃地回答说:“当你出游远之前,命我监国,我预知有人会造谣诬害,所以自断生殖器以明心志,请你明察。”龟兹王惊惭交集,自此兄弟情谊更加亲密,命其出入后庭,任何人不得阻拦。不久,王弟出外,于路途见一人赶着500头公牛前往阉割,王弟想到自己残缺,莫非前世因缘,便以自家财宝,赎卖五百公牛身。正是由于他积下了这种功德,佛陀即以大慈悲力使其渐具男形。王弟因自己已重新恢复为健全的人,从此不再去后宫。龟兹王怪问其缘由,其弟即据实陈告,龟兹王深为惊奇和感动。为表彰其弟忠心事国,弘扬佛教奇迹,下令拨款建新寺,并命名为阿奢理贰寺,即“奇特寺”。
  3.莲花寺
  莲花寺,位于龟兹王城西门外,因有佛教高僧勿提提犀鱼在唐代德宗贞元五年(789)前后住于此寺而闻名于唐代。勿提提犀鱼系音译,汉语意为莲花精进,他精通四镇语言及汉语、梵语。据《悟空入竺记》称:司空到龟兹后住于莲花寺,“有三藏沙门名勿提提犀鱼..至诚祈请,译出《十力经》,可三纸许,以成一卷”。龟兹颇受印度密教的影响,莲花寺是龟兹宣扬密教的中心,而勿提提犀鱼就是当时龟兹密教的首领。
  4.东西柘厥寺
  《悟空入竺记》中指出,悟空于公元8世纪80年代至龟兹时尚记有东西拓阙二寺。唐朝于今渭干河处建有柘厥关,《新唐书·地理七》称:“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悟空把“柘”写成“拓”是误写。东西柘厥寺即建在柘厥关近处,也即在白马河东西两岸各有一寺,故称东西柘厥寺。
  5.耶婆瑟鸡寺
  耶婆瑟鸡寺,据《悟空入竺记》称:安西(今库车——引者)境内“有耶婆瑟鸡山,此山有水,滴溜成音,每岁一时,采以为曲,故有耶婆瑟鸡曲”。在宋《高僧传》卷3《唐丘慈国莲花寺莲花精进传》也也类似记载,“安西境内有前践山,山下有伽蓝,其水滴溜成音可爱,彼人每岁一时采缀其音以成曲调。故《耶婆色鸡》开元中用为羯鼓曲名,乐工最难其杖撩之术。进寺近其滴水也”。南卓《羯鼓录》则把这首著名的龟兹乐曲写成《耶婆色鸡》。可知耶婆瑟鸡即耶婆色鸡。这里所称耶婆瑟鸡山、耶婆瑟鸡寺;前践山、前践寺很可能就在今克孜尔石窟地区,耶婆瑟鸡系译音,前践可能是译意,所以两者在同一地点,因为现在那里仍有“千滴泉”,又称“泪泉”。
  克孜尔石窟所在地明屋达格山中间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苏格提沟,维吾尔语意为柳树沟,那里有一个半环形的陡峭岩壁,拔地而起,有一股泉水从苏提格沟上面的石壁裂隙中渗出百多个大小粗细不等的水柱,昼夜不停地沿山谷滴落至清彻如镜的水潭内,发出沙沙落水的绝妙音响,然后流向沟外,当地维吾尔人称之为“泪泉”。
  6.王新寺
  据《出三藏记集》卷11《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称:“王新僧伽蓝,九十僧。有年少沙门字鸠摩罗,才大高明大乘学,与舌弥是师徒,而舌弥阿含学者也。”后来鸠摩罗什留学罽宾,回归龟兹后仍在王新寺,并于该寺侧故宫中得《放光般若经》,即行披读。在此二年之间,曾广诵大乘诸经论,洞悉其中奥秘,从而成为当时龟兹佛教中心地,而著名于世。
  7.金华寺
  金华寺据《名僧传抄》卷25《齐高昌仙窟寺法惠传》称:龟兹有金华寺,因有龟兹禅法大师直月居住于此而远近闻名,当时成为龟兹学习禅律的中心。据传直月曾使高昌名僧法惠,用超越常轨的禅秘,很快获得正果。
  8.法丰寺
  法丰寺,据唐代僧人僧祥的《法华经传记》称:公元5世纪上半叶时,出生于敦煌的一位姓竺的百姓,出家后被名为法丰,因其信佛教,所以一般称其为释法丰。有一年,即以僧侣身份,前往龟兹游览,适遇当地人民正在重修一旧寺,他即前往帮忙,因其出力较多,寺成后,众僧即推举其为该寺僧正,并以其法名为寺名。当时寺院,等级制度甚严,释法丰为僧正后,自以为大权在握,可以为所欲为,出入取物都不按律藏制度。为了更多的损公肥己,发展到克扣本寺僧侣的应有供应,遭到众僧的不满和反对。不久,法丰病死。据传说,称他亡入饿鬼群中,整夜嚎鸣。其弟子宝慧,听出是法丰声音,问他缘由,他哀求说:“由于我生前贪财,暗减众生之食,所以沦为饿鬼,甚感困苦难堪,请给于帮助。”于是法丰的原有弟子们,忙写《法华经》予以超度,并广为布施,才使法丰于阴间免受饿鬼之苦。
  9.大云寺、龙兴寺
  龟兹有常住汉人,至少从西汉统一西域时起,就有较多汉人居此。而汉传佛教和汉人僧侣的进入龟兹,在唐太宗统一西域之前也早已存在。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2记载,玄奘至龟兹时已“有高昌人(指汉人——引者)数十于屈支出家,别居一寺,寺在城东南”。唐代统一西域以前,龟兹不仅有汉寺,且已有汉僧数十人,规模已不小。
  自公元648年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往龟兹后,汉人集居龟兹的官员及屯田军士和商人等大为增多,他们大都信奉佛教。至670~672年间吐蕃贵族虽数度占领龟兹,但汉人始终未撤离。公元692年武则天命王孝杰等从吐蕃手中收复四镇后,唐朝更在四镇驻兵三万。唐政府为了满足他们的宗教信仰,特兴建了大云寺、龙兴寺,并且聘请中原高僧前往宣讲,这在《往五天竺国传》中说,慧超于开元十五年(727)十一月上旬到龟兹时,见到两所汉僧往持。一所是大云寺,寺主秀行,来自长安七宝台寺,“善能讲说”;维那(寺监性质——引者)为义超,原是长安庄严寺僧,“善解律藏”。上座为明恽,原也为长安僧,娴熟佛僧行业。龙兴寺主为法海,虽系出生在龟兹的汉人,依然“学识人风,不殊华夏”。这两所汉寺都行大乘法,龟兹则行小乘法。慧超还同时指出,于阗也有一汉寺名龙兴寺,寺主为汉僧;疏勒有一汉寺名大云寺,寺主也为汉僧。可见唐代西域只要有汉人的地方都建有汉寺,人数少时建一寺,人数多时建二寺,而龟兹建有二寺,可证在龟兹的汉人较之在疏勒、于阗的汉人为多,这符合于当时实际情况。
  唐代到龟兹巡视的汉僧很多。在龟兹石窟内所见题名有法超、惠峻、惠灯、广德、惠增、法真、法睛、惠顺、法兴、惠超、惠初、彦寿、坚更、坚行、惠盖、法灯、戒初、智恩、惠灯、智净、戒诠、义诠、任光、智月、法门、克开、法铭、惠光、法成、惠兴等。足见龟兹汉寺,汉僧之多。日本大谷探险队从库木吐拉割走的两方唐代壁画的汉文榜题中的一方上书:
  大唐□严寺上座四
  镇都统律师□道
  这里都统当为部僧统的略称,表明□道是统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四镇的最高僧官,龟兹时为四镇的汉传佛教中心。
  10.金砂寺、大宝寺、梵国寺
  近年考古发现金砂寺,其名见于库木吐拉出土的一件盂内。在库木吐拉谷口区第七窟壁画上留有“画金砂寺的题记”。此外还有大宝寺、梵国寺、□严寺、□圣寺等皆为汉人寺院。
  11.初一寺
  初一寺,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称,唐初玄奘从焉耆至龟兹时,龟兹王曾率大臣、百姓、僧侣出城迎接,至,即入初一寺受华。
  除上述寺院外,留下寺名的寺院还有东晋时的达慕蓝、北山致隶蓝、剑慕王新蓝、温宿王蓝、云慕蓝寺、阿丽蓝、输若干蓝、阿丽跋蓝等。
  史籍所载寺院,还有东晋时期的达慕蓝(寺僧170人)、致隶剑蓝(寺僧50人)、剑慕王新蓝(寺僧60人)、温宿王蓝(寺僧70人)、王新僧伽蓝(寺僧90人)、阿丽蓝(比丘尼180人)、输若干蓝(比丘尼50人)、阿丽跋蓝(比丘尼30人)。
  二、高僧
  从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龟兹国传入佛教到唐懿宗咸通四年(860)龟兹国灭亡,在历史书籍中有记载的龟兹高僧共有20人,其中最负盛名、影响力最大的是鸠摩罗什和佛图澄。被列为龟兹高僧的,除龟兹本地高僧,还有来自罽宾(克什米尔)、天竺国(印度)的高僧,他们都曾经到龟兹挂锡、译经、传法、学习,有的经龟兹辗转到了中原,他们都曾经在龟兹活动过并产生了深刻、广泛的影响。这20位高僧,大多因为不畏艰险、不辞辛苦,积极向内地弘传佛教,而被记入汉文史籍《出三藏记集》、《高僧传》中,被历史记住,被人们怀念,以至于流传至今。他们在传播佛教,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们的活动,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文化史、哲学史、思想史,其影响力是极为深远和广泛的。这些高僧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龟兹高僧的佛学造诣都是相当深厚的,这是他们从事佛教事业的基础,是获得较高声誉的根本原因。为此,他们成为当地的佛学大师、佛教领袖,僧徒众多。如白延,“博解群籍,内外兼综”;佛图澄“妙解深经,旁通世论”;鸠摩罗什佛学功底深厚,大、小乘兼备,对般苦、中观更是信得其要;佛图舌弥是公元4世纪中叶龟兹最有造诣的小乘教派高僧,一人掌管八寺500多个僧尼;木叉麹多则是隋末唐初小乘教派的高僧,被龟兹王及民众尊为大德高僧。
  第二,龟兹高僧受到僧俗信众的尊重和爱戴,受到上层统治者的礼遇,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名闻遐迩。如东晋高僧鸠摩罗什,所经之处,备受尊崇,声誉远播。他在少年时去罽宾求学,学习进步很快,在辩论时屡挫外道,颇受罽宾国王的赏识,得到“外国之上供”的礼遇,破例给他提高供应,待遇比为高僧。回归龟兹途中,途经沙勒(疏勒),应疏勒王再三恳求,留住一年,并为他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盛大集会,邀请他登坛讲说佛教经典。在他讲学期间,四方信徒云集疏勒王城,盛况空前。在途经温宿国与人辩论得胜后,龟兹王慕名亲往温宿,躬迎回国,并为他“造金狮子座”,待以国王之礼。“西域诸国咸服罗什神俊,每至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罗什践而登焉”。鸠摩罗什声誉远扬,连中原都听说了他的盛名。以至于名僧道安力劝前秦王苻坚派人迎取罗什入中土,于是苻坚派大将征西域,嘱其破龟兹得罗什后,立即驿送长安。罗什来到凉州,后秦姚兴破凉州后,又以国师之礼,迎罗什入长安,住入西明阁及逍遥园,为其组织了庞大的译经活动和讲经活动。如佛图澄,后赵王石勒备加推崇他,尊之为“大和尚”。石虎尊为“国之大宝”,“衣以绫锦,乘以雕辇,朝会之日,和尚升殿,常侍之下,悉助举舆,太子法令,扶翼而上,主者唱大和尚至,坐座皆起。还派高官前往朝夕问候,太子诸公,更五日一朝”。由于佛图澄在中原的布教,赢得了名声,提高了在佛教界的地位,从而天竺、康居等地数十名僧,远道前往佛图澄处,亲聆教益;道安、竺法雅等内地名僧也前往听澄讲说。如佛图舌弥因为名高声隆,所以他管辖的三寺,“多是葱岭以东王族妇女,为道远集斯寺”,远方的贵族也慕名远道而来学习。
  第三,龟兹高僧之所以在佛学上取得很深的造诣,除了天资聪慧外,与他们刻苦学习分不开的,从而成就了一代高僧。如鸠摩罗什7岁出家,为了深造,到罽宾学习,很快就取得了较大进步;为了学习大乘教派,在沙勒(疏勒)学习一年。再如佛图澄,少时出家,并到罽宾受教,聪颖多才,能诵经数百万言,并能解得文义,一时名震西域。木叉麹多,年轻时曾往印度学习佛教诸经20年,尤精于佛教语言、文字方面的声明之学;达磨跋陀,天性聪明,少时出家,已能尽通三藏等。
  第四,龟兹高僧为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他们各有所长,各有贡献。如鸠摩罗什学成回国后,以其本人的影响,在龟兹历史上掀起了大乘教的高潮,使龟兹改变了小乘教一统龟兹的局面,成为龟兹大乘佛教的转折点。随着鸠摩罗什的东去中原,龟兹大乘教也随之衰落,可见鸠摩罗什本人对龟兹大乘教的兴衰起了关键作用。鸠摩罗什深谙佛法,掌握龟兹文、梵文、中文,因此在佛经翻译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掀起了中原佛经翻译的高潮,成为我国佛教翻译史上四大翻译家之一。他翻译了35部、294卷,现存39部、313卷。在翻译上,一改直译诘屈聱牙、难懂难解的局面,改直译为意译。在意译方面,力求名实正确;在音译方面,以天竺为准。由于罗什佛学功底深厚,大、小乘兼备,对般若、中观、更倍得其要,保证了所译佛典的质量。鸠摩罗什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注重译文质量,倾向于意译。再如佛图澄“善诵神咒,能役使鬼物”,以麻油、燕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又能“听铃意以言事,无不效验”,以及观天象定吉凶,命龙王出水降雨,与天神交往等。佛图澄利用咒术取得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和信仰,宣传佛教,扩大佛教的影响力。利用统治者对自己的信任、尊崇,劝他们行“德化”,“凡应被诛余残,蒙其益者,十有八九”,统治者“虽不能尽从,而为益不少”,为中原百姓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如昙摩密多,对禅学颇有造诣,人称连眉禅师,到中原传布禅法,翻译禅经,使黄河、长江流域盛行了禅法;帛尸梨密多罗,长于咒术,甚为灵验,在中原译出了密教经典,并经过他的宣讲,使中原也传入了密教。
  第五,龟兹高僧大多出身高贵,有的是王室成员,有的是贵族,为其出家学习、留学深造创造了经济条件。因为在龟兹不是任何人想出家就出家,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保证。其贵族身份,也为其日后成名奠定了基础。如白延是龟兹王世子,帛法祖、帛元信、佛图澄、佛图舌弥是龟兹王室成员,帛尸梨密多罗是龟兹王太子,鸠摩罗什母亲是龟兹王妹等。帛尸梨密多罗是龟兹王太子,政治地位、宗教地位皆较高,加上他风度翩翩,气质高雅,性情爽朗,超凡脱俗,不同凡响,有着深沉的人格魅力。所以一到中原,西晋封建上层权贵便争先与之交往。鸠摩罗什一出家便和母亲居之名寺,先后到罽宾、沙勒求学,拜得罽宾王从弟盘头达多、莎车参军王之子须利耶苏摩为师,既是求学,也是王室交往,普通僧侣是不会有这样的机遇的。自公元3世纪佛教在龟兹宗教中取得压倒一切的地位和优势后,王室贵族剃度出家成为高级僧侣。自东汉至隋唐,都不断有王室贵族遁入空门成为高僧。
  第六,龟兹高僧大都有出国求学的经历。为了提高自己的佛学素养,龟兹高僧并不满足于在本国、本地求学,有条件的大都到当时有名的佛教中心、佛学大师处求学、深造。如鸠摩罗什到印度小乘教中心罽宾学习小乘一切有部学说,在盘头达多处研读了《杂藏》、《中阿含》、《长阿含》;在沙勒须利耶苏摩处学习大乘教,在罽宾高僧卑摩罗叉处学习《十诵律》,在罽宾高僧佛陀耶舍处学习《阿毗昙》、《十诵律》。他刚出家时,在龟兹最有名望的高僧佛图舌弥处学习小乘经典。再如龟兹高僧、南印度人达磨笈多,为求学曾遍历印度大小乘各国及主要寺院;如龟兹高僧高昌人法惠,在龟兹学习禅法,已获得较高声誉;回乡后为学习到更高明的禅法,又重返龟兹学习,悟得了小乘教第三果。这些龟兹高僧们,通过去外地、外国求学深造,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提高了佛学素养。
  在东汉末年、魏晋时期的龟兹高级僧侣都是去河中当时世界佛教中心索格底亚那、巴克特利亚学习,当时也正是大月氏国贵霜王朝大力弘扬佛教时期,因而大月氏国、康居国高僧辈出。龟兹的早期佛教是从大月氏国、康居国传入,所以早期龟兹高僧都前往学习。后来罽宾已发展为印度小乘教中心地,而龟兹也以小乘教一切有部为主,因而东晋及16国时期的龟兹小乘高僧都前往罽宾留学,如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即是。同时,罽宾的不少小乘教高僧也不断来到龟兹弘扬小乘教,如盘头达多、佛陀耶舍、昙摩密多、卑摩罗叉等。大乘教在印度兴起后,中原的大乘教高僧不断西行去印度学习,而中国中原地区大乘教各宗派兴起后,印度一些高僧又慕名前来龟兹及中原各地留学和宣教,如阿质达霰、达磨战涅罗、昙无〓等。
  第七龟兹高僧大都有外出弘法的经历。龟兹高僧不只是在当地弘传佛法,遵循佛教普度,众生的宗旨,不辞辛苦、不远万里积极向外地弘传佛法。如佛图澄在中原地区弘法,前后门徒几迁1万,所历州郡立佛寺893所;鸠摩罗什在长安译经弘法时,四方义学沙门慕名而至,会集长安的僧尼达5000余人。龟兹高僧、罽宾人昙摩密多,禅学造诣很高,被称为连眉禅师,为弘扬禅法,东往龟兹数年弘扬禅法;为进一步弘扬禅法,前往西北地区敦煌、凉州,江南的荆州、长沙、建康及中原各地宣说,并译出禅经,使黄河、长江流域也盛行了禅法。龟兹高僧、罽宾人卑摩罗叉,精于律藏,到龟兹弘传律藏,使龟兹律藏完备。为进一步弘传佛学,携律藏在中原大弘。帛尸梨密多罗,在建康传播、翻译密教经典,经过他的努力,中原地区也流传了密教。
  第八,龟兹高僧大都是佛经翻译家,是掌握多种语言的人才。龟兹高僧除了刻苦学习佛教经典,为了弘传佛法、翻译佛经,还认真学习语言文字,为进行佛经翻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龟兹高僧一般都能懂梵文、梵语、汉语、佉卢文、印度西北俗语、中亚吐火罗语、龟兹语,所以都能把梵文佛典译成龟兹语。到内地传教的高僧又能把已译成龟兹文佛典转译成中文。从汉末、三国到西晋初年,不少龟兹高僧到中原去译经和传教,对中原佛教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到公元4世纪时鸠摩罗什到中原传教和译经,开创一代译场,绝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在龟兹许多高僧已有译经的基础上孕育所形成。如白延是早期到内地译经的龟兹高僧之一,除了通龟兹文,“善晋胡音”译出佛经3卷。如帛法祖,除了通龟兹文,还通梵语、汉语,在中原译出佛经16部、18卷,;鸠摩罗什,除了通龟兹文,还通梵、汉语,在中原译出35部、294卷,成为中国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印度籍龟兹高僧达磨笈多,通梵语、龟兹语、汉语。来到龟兹学习汉语,为龟兹僧众讲说佛法,在洛阳翻译佛经7部31卷;天竺籍龟兹高僧阿质达霰,除了通梵文,还在龟兹学会汉文,能写汉字,译出密教经典4卷传入中原;龟兹高僧战地湿罗,学习了梵书、汉书、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语、突厥语、护密语、吐火罗语,都有收获。在长安译经时,担任汉文笔译。通过翻译佛经,进一步深入广泛地传播了佛经,增强了佛教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了佛教事业向纵深发展。
  龟兹高僧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而被载入史册,他们的历史功绩,将永垂史册。他们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他们悲天悯人、济世利人的情怀,他们爱教敬业、努力工作的态度,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意志,他们学有所长、经世致用的技能,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人们学习、继承和发扬,他们永远值得人们爱戴、尊重和纪念。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