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祆教、摩尼教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8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祆教、摩尼教
分类号: B989.1
页数: 7
页码: 183-18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祆教、摩尼教的情况,包含了教规礼仪,对龟兹的影响以及流传等。
关键词: 教宗 摩尼教 祆教

内容

一、祆教
  (一)教义、教规礼仪
  祆教,又名琐罗亚斯德教、拜火教、波斯教、火祆教。是公元前6世纪,由波斯人琐罗亚斯德创建。因该教以火光代表主善之神崇拜,故名拜火教;同时祆教还以日、月、星辰作为天神崇拜,故又名祆教(袄,会意字,从示从天,即祭祀天神、天体)。
  袄教的主要经典是《阿惟斯陀》,其教义是神学上的一神论和哲学上的二元论。
  祆教宣扬善恶报应。祆教认为,在光明与黑暗、善与恶的对峙和较量中,人有决定自己命运的自由意志,人在命运面前并不完全是无奈、无助的,人可以作出自主的选择,表现了祆教人生观积极的一面。“从善者得善报,从恶者得恶报”,“愚痴受到永世的惩罚,真理引向丰颐的生命”。即中国俗话所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把恶运归结为报应、愚痴和不觉悟,把幸福归结为真理和智慧的引导。从善者可以逐步转入天堂,作恶者必将进入地狱。袄教还一进把人的活动概括为思想、语言、行为三类,在每一类中又分为善恶两种。根据善恶报应理论,把三善三恶与天堂地狱的说教结合起来。
  祆教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与景教、摩尼教有所不同。景教、摩尼教翻译经典,流传于世,并都有寺;袄教则不译经,无寺而有祠,在祠中供奉袄神。祆教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不但不排斥异教,而且与异教徒和平相处,聚集而居,这也是与祆教一不传教、二不译经的教义相关联的。祆教徒或穿黑衣,或赤露身体,在身体上涂灰,或剪发,或留有椎髻。韦节在《西蕃记》中对婆罗尼斯国(波斯)有这样的记载:“天祠百余所,外道万余人,并为宗事大自在天。或断发,或庄髻,露形无服,涂身以灰;精勤苦行,求出生死。”在袄教中教主和一般教徒都使用涂料,袄教主涂料与一般祆教徒不同,是“以麝香和苏,涂须点额,及于耳鼻,用以为敬”。在祆教中,教职人员分为祭司长、大祭司、祭司、教士、火祭司等不同教级。祭祀时戴白帽,并用白布掩口鼻,以防止吹熄“圣火”。袄教的教规极为严厉,把违反教规当作是对神言而无信。教徒如果违背了教规,就会受到火袄教教主“烧铁灼其舌”的酷刑惩罚,以惩罚他们言而无信。
  (二)祆教在龟兹的传播和遗存
  琐罗亚斯德创教后,积极宣传,以他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很快招徕了大量信徒。祆教的教义反映了南迁索格底亚纳人的心声,所以他们很快接受并信奉了祆教。河中人迁入的诸国同时也受到了北方游牧民的威胁,在大敌当前的严峻形势下,他们发现在祆教的旗帜下,可以号召国内各种力量团结一致,共同对外,因此也积极推行这种宗教,使袄教迅速在上述诸国传播开来。
  公元前6世纪中叶,伊朗建立了阿赫美尼德王朝,版图东至犍陀罗、旁遮普,西抵地中海、中亚。国内各种经济形式发展很不平衡,宗教信仰也各不相同,致使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思想认识也不统一,帝国统治的基础很不稳固。为了统一全国人民的思想,巩固和加强帝国的统治,波斯君主大流士选择了脱胎于自然崇拜,但思想境界明显高于自然崇拜的祆教作为国教,并大力提倡,使祆教一时在庞大的帝国中广为流布。
  公元3世纪波斯萨珊王朝时,国内宗教信仰出现混乱的情况,再度定袄教为国教。在帝国的大力支持下积极推广,在中亚地区盛极一时,影响力及于天山南北。
  1.袄教在龟兹的流布、影响
  西域紧邻袄教的发源地中亚,位于沟通东、西方交通的枢纽,西域和中亚的游牧民族经常有人口的接触、流动和文化的交流。因此,祆教创立后,很有可能即对天山南北有所影响;有人研究指出,“公元前五世纪左右西域应当就有袄教影响”。至公元后,对塔里木盆地各绿洲更有广泛影响。至《魏书》有所记载时,袄教已相当普遍了。公元7世纪,大食(阿拉伯)统治波斯后,武力强制推行伊斯兰教,迫使祆教徒大批东移,使天山南北的祆教更有所发展。
  祆教在何时、从何种渠道传入龟兹已无法考证。但在汉、唐时,佛教已经定为龟兹的国教,龟兹及其邻国仍有袄教流传。在汉文史书上最早的记载是《魏书·西域传》:“焉耆国..俗事天神,并崇信佛法。”在《魏书》中同传的龟兹国条则说:“风俗、婚姻、丧葬、物产与焉耆略同。”说明龟兹人先是信奉袄教,在佛教传入后,又在信仰袄教的基础上改信佛教。祆教在龟兹有悠久的历史,信奉天神,已经成为龟兹人的生活习俗,并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龟兹人的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龟兹人和焉耆、高昌一样信奉祆教,并尊崇信仰佛教。由此,也印证了袄教不排斥异教的特点。祆教徒可以与不同信仰的人和平共处,共同居住。并且,佛教在龟兹流传的整个过程中,都有人信奉袄教,没有放弃袄教。《魏书》记载龟兹国时,祆教还是龟兹的主要信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卷第一《屈支国》中就记载,在龟兹东境的一座荒城附近有一大龙池,大龙池后面有一座业已废弃的袄教寺院。这是袄教在龟兹流传的又一个证明。
  2.袄教对龟兹佛教的影响
  祆教对龟兹佛教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是对佛教教主称呼的影响。因为袄教不排斥异教,龟兹人是在信奉祆教的基础上信仰了佛教,人们在接受佛教前,对天神有着长期、广泛的信仰,观念根深蒂固。在龟兹佛教传入后,传教者为了使龟兹人在观念上更容易接受佛教,不与传统观念、传统信仰发生较大的抵触,于是入乡随俗,把对佛祖的信仰与龟兹人对天神的信仰相结合,称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为佛天、佛神,使龟兹人模糊地认为天神即佛,佛即天神,无形中拉近了佛教的距离。
  其次,是对佛教教义的影响。龟兹早期的佛教徒原先基本上是袄教徒,他们在理解宣讲佛教教义时不可避免引用祆教的教义和观念,在佛教教义中必然融入祆教的遗俗。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描绘的“萨缚燃臂引路”的本生故事系出佛教《贤愚经》卷6:“五百商客,共行旷野,经由险路大山谷中,极为黑暗..是时萨缚,即以白毡,自缠两臂,酥油灌之,燃用当炬。将使商人经与七日,乃越此暗。”经中的萨缚,是古代波斯语Sartaroho的汉语音译,在我国其他的古代文献中又译作“萨宝”、“萨保”是对祆祠主持者的称呼。宋敏求在《长安志》中记载:“祠内有萨宝府官,主祠袄神,,亦以胡祝充其职。”由此可知,龟兹石窟中的“萨宝燃臂”引路的故事源于祆教。这个祆教故事本来是宣传袄教徒极度厌恶黑暗,热爱、追求光明,为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思想。另外,由于伊朗和中亚的祆教徒生活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上,袄教徒很重视商业活动,因此这个故事也同时说明祆教徒重视商业、追求财富的实际行动。这应该是在民间祆教徒中流传很广很久的一个故事,佛教把萨缚舍生取义、舍己为人的故事引用来宣传佛教“诸法无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思想。同时袄教徒以商业致富的思想也符合佛教的愿望。因,此,被佛教加以引用,祆教对佛教教义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
  佛教引用这个故事还有另一层用意,是为了说明袄教和佛教的密切关系,即暗示前世袄教的萨宝是来世佛教的佛陀。萨缚燃臂的故事被收集在佛本生故事中,佛本生故事记载的是佛陀前世、在今世降生前的故事,暗示今世的佛陀是前世祆教的萨缚转世而来。这就无形中拉近了祆教与佛教的距离,增加袄教徒对佛教的亲近感。在佛教僧侣向祆教徒宣传佛教时,不由自主地会产生由萨缚到佛陀的自然联想,因此在观念上更容易接受佛教,何况祆教不排斥异教,这就更减少了袄教徒改信佛教的障碍。可以说,这是佛教传教的一个有效策略。
  其次,祆教对龟兹佛教建筑的影响。现在遗存在库车、拜城的龟兹佛教石窟最具代表的是中心柱形窟,其造型是:窟门敞开,中间为中心柱,把窟分为前后两室,并在中心柱两旁辟为甬道,是供信徒们进行宗教仪式的通道。魏登格林在《伊朗的宗教》一文中指出:“佛教徒把布萨会(PradaksinaCerenvdng)视作一种其重要性至少不差于供奉香花明灯的活动仪式。在许多情况下,围绕着中心塔柱的空间进行布萨活动显得太狭窄,然而它仍然作为一个奉行此类仪式的习惯的标志被保存下来..这类完全被公认为是伊朗式(西突厥式)的建筑布局,袄教庙宇用于此类目的。早在阿契美尼德时期,我们看到在苏萨的袄教庙宇已经带有绕行的回廊。安息时期的祆教庙宇,也发展了这种建筑布局。”由此可见,龟兹石窟的中心柱形窟,借鉴了祆教庙宇的建筑形式,龟兹人根据龟兹地区的山形、石质等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掘了佛教洞窟。
  二、摩尼教
  (一)摩尼教教义、教规
  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在波斯兴起的世界性宗教,因创始人名为摩尼而得名。摩尼出身于古波斯首都泰锡封附近的玛第奴(今伊拉克巴比伦南部)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基督教的影响。少年时代目睹袄教高级祭司的腐化、堕落,开始萌生创立新教的思想。公元3世纪40年代,摩尼以祆教教义为主,另吸引了诺斯替教、基督教、佛教的某些思想,创立了摩尼教。摩尼教的主要经典有《二宗经》、《三际经》等。
  摩尼教的基本教义是“二宗三际论”“二宗”指光明和黑暗,亦即善和恶;“三际”指初际、中际和后际,即过去、现在和将来,。光明、黑暗乃指世界的两个本原,三际是说世界在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是二宗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时期的不同表现。
  摩尼教的戒律分为“三封”、“十诫”。“三封”是指口封、手封和胸封。口封是指在饮食和言语方面的戒律,即不吃肉,不说谎言。“手封”是指对行为的戒制,即不做坏事。“胸封”是指对思想及欲望的戒制,即要戒制淫欲。“十诫”是:(1)不拜偶像;(2)不妄语;(3)不贪欲;(4)不杀生;(5)不奸淫;(6)不偷盗;(7)不欺诈;(8)不二心;(9)不怠惰;(10)每日进行4次或7次祈祷,实行斋戒和忏悔。
  摩尼教全盛于公元8世纪之后,在西域高昌、于阗、甘州都建有寺院,寺院中设有院主、法事王、传教师、唱诗班、写经僧以及男女僧众。摩尼教徒一般分为选民和俗信者(听众)两种,男女都能信仰。
  由于摩尼教的教义否定现存制度,对未来又抱光明必胜的坚定信念,因此迎合了广大苦难民众的精神需要。其所到之处不仅得到了伊朗许多人的信仰,并且一度风行亚洲、欧洲和北非。
  (二)摩尼教在龟兹的流传
  摩尼劫富济贫、反对现存制度的思想,严重触动波斯上层社会的利益,遭到萨珊王朝统治者和祆教高级祭司的强烈反对。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后,摩尼教遭到严重的打击。
  公元3世纪末叶,许多摩尼教徒逃亡中亚河中地区,对河中地区的主要居民粟特人产生了影响,于是许多粟特人信奉了摩尼教。
  中亚的粟特人是一个重视并擅长经商的民族,信奉了摩尼教后,随着其四处扩展的商业贸易活动,促进了摩尼教更加广泛、迅速的传播。龟兹古国是在中亚犍陀罗、巴克特里亚、索格底亚那等地的摩尼教徒的宣传下接受了摩尼教。当时的龟兹古国同样也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龟兹平民信仰摩尼教的社会基础深厚,在摩尼教流入龟兹国时,当时龟兹人主要信奉佛教和残存的祆教。
  龟兹的摩尼教随着东往的商人和波斯国人带到内地,又经回鹘向西回流龟兹,使摩尼教在龟兹达到兴盛时期。
  考古资料可以证明摩尼教在龟兹地区流行。在吐鲁番发现了大量的摩尼教残片,除粟特文书写者外,还有用突厥语、波斯文、帕拉提文写成,并有两块残片用乙种吐火罗文写成。而乙种吐火罗文主要流行于龟兹一带,由此可知,摩尼教确实曾为龟兹人民所信仰。在吐鲁番发现一份保义可汗、昭礼可汗(823~832)时期用波斯文写成的摩尼教残卷《赞美诗集》中记述了摩尼教的东方主教区,主要包括北庭、高昌、焉耆、龟兹、喀什等地,其中一个主教区就是龟兹。说明摩尼教在龟兹地区的盛行。
  宋时,西域包括龟兹地区仍然崇尚摩尼教直到14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后而终止。龟兹地区的摩尼教也随之销声匿迹了。
  (三)摩尼教对龟兹的影响
  和袄教不传教、不译经有所不同的是,摩尼教尤其注重传教。摩尼在世时,为了把他的教义向世界各地传播,鼓励摩尼教徒在各地宣教时体现适应性和灵活性,强调入乡随俗。而且,摩尼教对仇恨贫富不均的平民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摩尼教传入龟兹后,拥有大量的信徒。在吐鲁番发现两片摩尼教残片,是用流行于龟兹焉耆一带的乙种吐火罗文写成,这说明龟兹人信奉了摩尼教,并传入摩尼教的经典。为了传道布教的需要,便于龟兹人学习和流传摩尼教经典,进行摩尼教活动,又将摩尼教经典翻译成当地龟兹文字。龟兹人信奉了摩尼教后,对龟兹的社会和文化生活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另外,在吐鲁番发现一份用波斯文写成的摩尼教残卷《赞美诗集》,诗集记述的摩尼教东方主教区,其中包括龟兹。在诗集前面的序言中有《听众的祈愿》,是摩尼教徒献给回鹘汗国的君主可汗、特勤以及都督、伊难、伊利、达干等达官贵人的祝词。其中“可汗、特勤”是中国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名词,都督是中原地区军官的名称,伊难、伊利、达干这些官职和称号是波斯国名词,它们是随着摩尼教从波斯传入的,被信仰摩尼教的龟兹人借用,这说明摩尼教对龟兹的政治、军事制度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摩尼教传入龟兹时,佛教是在当地占主导地位的宗教,摩尼教对佛教大加引用,作为一种外来的、新兴的文化,摩尼教对龟兹佛教、教徒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
  摩尼教产生于古巴比伦南部的克泰锡封附近的玛第奴,处于丝绸之路的西端,中国的丝绸也经由泰锡封、赛琉古亚一带,用骆驼运往叙利亚的安奈克或埃及。摩尼目睹了这条丝绸之路给各国人民带来的商业经济利益,促使摩尼开拓眼界、解放思想、创立为东西方各国都能接受的世界性宗教,得到了不少启示。摩尼教是集商业与宗教于一身的宗教,伴随着摩尼教的是一种商业文化。龟兹是丝绸之路中段的商业重镇,极为重视商业贸易。龟兹接受了摩尼教并与之产生了密切关系,其中有个潜在的利益因素,就是摩尼教伴随的商业文化。龟兹作为一个沟通东西方交通的商业经济极为繁荣的枢纽,是摩尼教传教的重点地区。在当时佛教已经定为国教、在信仰中已经占极大优势的情况下,进入龟兹传播摩尼教的教徒们,要打着佛的旗号进行摩尼教的宣传,对摩尼教的教义和形式都要进行一番改造。把摩尼教译成龟兹文使之广为流传,深入社会,同时协助龟兹统治者向中国内地及中亚地区发展商业贸易。尤其在中亚摩尼教流行的国家和地区,由于宗教信仰相同产生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为龟兹和这些摩尼教地区商业贸易提供了方便,减少了阻力。摩尼师为了传教和协助经商,经常伴随商队同行,彼此互惠互利,把商品和摩尼教输出到各地,把金银和奢侈品带回龟兹。因此,摩尼教对龟兹的商业经济和交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摩尼教对龟兹乐舞也产生了影响。在吐鲁番出土的两片龟兹乙种吐火罗文摩尼教经文残片,可以确认龟兹地区盛行摩尼教。摩尼教设有寺院,寺院中的宗教教职人员有院主、法事王、传教师、唱诗班、写经僧以及男女信徒等。唱诗班类似于基督教的唱诗班,是摩尼借鉴了基督教的宗教仪式,其职责是歌唱谱了乐曲的赞美诗,歌颂光明诸神的功德。摩尼教创始人摩尼本人就擅长艺术,摩尼教徒宣传教义时注意用群众喜闻乐见的音乐、舞蹈、绘画等吸引群众。德国人勒柯克从高昌盗走的文物中有一幅摩尼教乐师残图,在顶部绘有一乐师坐在地毯上正在弹奏琵琶,在左边的花朵枝蔓中有用橄榄绿书写、业已褪色的“四尊神”(即摩尼教的神、光明、威力、智慧“四大尊严”),上部的大块经文则把摩尼的圣经用红色写成“光明真言,神的智慧,至甜之法..”这是一幅典型的摩尼教绢画,它形象地说明,摩尼教进行敬神活动时,用音乐伴奏。摩尼教寺院中的“唱诗班”在咏唱时也用琵琶伴奏。龟兹人、高昌人有爱好音乐的传统,摩尼教传入龟兹后,摩尼教的音乐更加丰富了龟兹人的乐舞和说唱活动。
  龟兹乐中也有一些摩尼教音乐,直接证明了摩尼教对龟兹乐舞的影响。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龟兹乐“歌曲有善善摩尼,解曲有婆伽乐儿,舞曲有小天,又有疏勒盐”。提到的善善摩尼就是流行于鄯善一带的摩尼教乐曲。因为鄯善一带也分布有摩尼教徒,如鄯善镇将康拂耽延便是一个著名的摩尼教徒,那里自然会流行摩尼教音乐。“善善摩尼”也可解释为“善哉摩尼教”,日本音乐家岸边成雄也认为“善善摩尼”是摩尼教音乐。在唐朝崔令钦所著的《教坊记》中,共记录了唐代流行的324个曲名,其中有两个属龟兹乐,一个是《苏莫遮》,一个是《龟兹大曲》。《苏莫遮》就是龟兹乐中的摩尼教乐曲。《全唐诗》乐府十二收录了张说《苏莫遮》的五首歌辞,《苏莫遮》有辞有曲,应该是歌舞戏。“慕遮”,又称“莫遮”、“慕阇”,是摩尼教僧侣职名。敦煌发现的唐写本《摩尼教残经一》中五处提到“慕阇”,说“慕阇”是摩尼教明使的高徒。在吐鲁番出土的摩尼教经文残片中也有记载,“慕阇”被记作hmucg、mhystg、mywsg和“慕阇”的发音基本相似。耿世民先生在《回鹘摩尼教寺院文书初释》一文中,把回鹘文mozǎk译为“汉文文献中作慕阇,来自粟特文mwak,为摩尼教高僧称号”。陈垣先生在《摩尼教入中国考》中,明确提出慕阇就是大摩尼。由此可见,龟兹乐《苏慕遮》是一首摩尼教音乐。此外《穆护砂》、《六么》也是摩尼教乐曲,“穆护”即“慕阇”的同名异译,为摩尼教僧侣名。在摩尼教流行的龟兹地区,这些自西向东流传到内地的摩尼教音乐在西部龟兹地区应该流行过。
  同时,摩尼教对龟兹地区的舞蹈也产生了影响。如前所述,唐朝崔令钦《教坊记》中所记载的《苏慕遮》是龟兹乐中的摩尼教乐曲,但此曲不只有乐,还有舞、有辞,《苏慕遮》是一个歌舞戏。
  唐朝疏勒和尚慧琳在《慧琳一切音经义》中记载道:“《苏慕遮》,西戎胡语也,亦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具形状。或以泥水露〓行人,或羂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会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啗人民之灾也’。”
  史载《苏慕遮》“本出西龟兹国”,指的是龟兹国以西信奉摩尼教的国家,当是康国或波斯。从记载中可以看出,《苏慕遮》传入龟兹国已有很长时间,在唐代仍然有此戏保存。这种戏要面戴野兽、鬼神的面具,其形式是以水相泼,或者执绳索搭钩捉人,以此为戏,目的是为驱逐魔鬼。
  《旧唐书》卷198康国条中云:“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以十二月为岁首。一至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盛为戏乐。”《册府之龟》中的记载也与《旧唐书》相同。《新唐书》卷221“西戎传”康国条中记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十二月为岁首..十一月鼓舞乞寒,以水相泼为乐。”通过以上三个关于对康国的记载,可知康国流行泼水为戏的《苏慕遮》。康国的粟特人信仰摩尼教,此戏表演是摩尼教徒的习俗。
  《全唐诗》乐府十二还引用了张说《苏慕遮》歌辞:
  摩遮本出海西胡,琉璃宝服紫髯胡。闻道皇恩便宇宙,来时歌舞助欢娱。亿岁乐!
  绣装帕额宝花冠,夷歌骑舞借人看。自能激水成阴气,不虑今年寒不寒!亿岁乐!
  腊水凝阴积帝台,豪歌击鼓送寒来。油囊取得天河水,将添上寿万年杯!亿岁乐!
  寒气宜人最可怜!故将寒水散庭前。惟愿圣君无限寿,长取新年续旧年!亿岁乐!
  张说的《苏慕遮》有辞、有乐、有舞,很显然是歌舞戏,表演者是长着“紫髯胡”的胡人,歌舞出自海西,以水相泼,与康国习俗吻合,也是摩尼教徒的习俗。康国信奉摩尼教后,已将摩尼教渗透到康国的节日、习俗、歌舞之中,并远传龟兹,使《苏慕遮》成为龟兹乐舞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对龟兹舞蹈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进一步东传到中原地区。《苏慕遮》传入龟兹后,龟兹人对它进行了改造,表演形式有了变化,除了保留戏中以水相泼的内容外,增加了戴面具的表演者和持绳索、搭钩捉人的内容,但其表现的主题仍是“土俗相传”的宗教内涵——禳实、驱鬼,具有浓郁的摩尼教色彩。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