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重要兵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8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重要兵事
分类号: D674.5
页数: 13
页码: 167-17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重要兵事方面的情况,包含了龟兹之战,班超攻破姑墨城,都护段禧被围龟兹城等。
关键词: 军事 兵事 龟兹

内容

在龟兹古国存在的1000余年里,它曾与历代中央王朝以及在纷乱时的一些强有力的地方政权,如西汉、东汉、曹魏、西晋、前凉、前秦、后凉、北魏、北周、隋、唐直至宋,均保持着密切的往来;它也曾与雄踞漠北的草原帝国,如匈奴、柔然、悦般、突厥汗国、西突厥汗国、突骑施汗国,以及乌孙、大月氏、〓哒等发生过较为频繁的联系;她还曾与邻近的其他城邦国,如焉耆、疏勒、莎车、于阗、楼兰(鄯善)、高昌、车师诸国有过交往。这些密切的交往与联系,构成龟兹古国的页页史篇。
  在龟兹古国存在的1000余年里,龟兹的统治者为保护本身及本集团的利益,时常需要与某个境外的较强大的政治集团结盟。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利益的不一致,因而相继出现亲汉派、亲匈派,亲唐派、亲突厥派等的斗争。更由于权力之争,国王宝座成为各家族或个人的争夺对象,争夺王位的斗争便时有发生。同时,有的国王受权力、地位、声望及财富的诱惑和驱使,向外扩张,并吞小国,试图称霸。龟兹古国的重大兵事用狼烟四起,战火纷飞来形容是不为过的。在本章节中就不一一例举,侧重记述汉朝与西域都护府和唐朝的安西都护府设立在龟兹期间的重要兵事。
  龟兹之战
  汉本始二年(前72)秋~三年(前71)四月,校尉常惠由温宿赴乌孙,发乌孙5万骑,与东部五将军所领15万骑,夹攻匈奴,大获全胜。
  汉元凤四年(前77)六月,扜弥(今于田)太子赖丹,入质龟兹;贰师将军李广利攻大宛回师至龟兹时,将赖丹带回长安。后来,昭帝以赖丹为校尉,屯田轮台。龟兹王听从贵人姑翼之言,杀害赖丹。汉本始三年(前71),长罗侯常惠出使乌孙返京,过龟兹,征发龟兹以西诸国兵2万人,并令副使征发龟兹以东诸国兵2万人,乌孙兵7000人,从三面进攻龟兹,对以前龟兹杀汉校尉赖丹,兴师问罪。兵未合,常惠先遣人入城责问,龟兹王说:“这是我先王被贵人姑翼所误,我无罪。”于是缚姑翼拜见常惠,常惠斩姑翼后退兵。
  班超攻破姑墨城
  汉建初三年(78)闰四月,班超率疏勒、康居、于阗、拘弥兵万人攻破姑墨城。汉章和元年(87),班超征莎车时,温宿、姑墨等国派兵助莎车,温宿王领8000骑于东界阻击于阗兵。班超击破莎车之后,温宿、姑墨等兵各自退散。
  都护段禧被围龟兹城
  汉延平元年(106)九月,西域诸国反。新任都护段禧、骑都尉赵博守它乾城,新赴任的西域副校尉梁慬,以它乾城小,不可固守,说服龟兹王白霸,允许其入城共保龟兹城。龟兹吏民邓谏,不让梁慬入城,白霸不听。梁慬既进龟兹城,遣将急迎段禧、赵博入城,合军八九千人。龟兹吏民共叛其王,会同温宿、姑墨数万兵,一起围攻龟兹城。梁慬迎战,大破敌军。战斗持续数日,围兵败走;城内军队乘胜追击,斩杀万余人,俘虏数千人,缴获骆驼等牲畜数万,龟兹方定。
  吕光远征龟兹
  公元345年,前凉统治者张骏病逝,其子张重华继位。他在位期间(346~356),龟兹古国与西域其他国及前凉仍保持着密切关系。但自此以后,前凉内讧迭起,君主易位频繁,张耀灵、张祚、张云靓、张天锡,一个不如一个,前凉最终为前秦所并。
  前秦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氐人建立的政权。公元376年,前秦领袖符坚攻灭前凉,任命梁熙为持节、西中郎将、凉州刺史、领护西羌校尉,驻扎于姑臧(今武威),统领原前凉所有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高昌诸郡,以及青海的一部分地区。梁熙遵照苻坚的嘱托,扬前秦之功绩与威名,力争恢复中西交通,统一西域,“于是朝献者十有余国”。稍后,“鄯善王、车师前部来朝,大宛献汗血马,肃慎贡木苦矢,天竺献火烷布,康居、于阗及海东诸国凡六十有二王,皆遣使贡其方物”。在这“十有余国”和“六十有二王”中,不见龟兹与焉耆之名,似有敌对情绪。即使有贡方物之举,恐亦不如鄯善、车师前部和于阗热情。我们从车师前部王弥阗对苻坚说的一段话中,可知大概。弥阗讲:“大宛诸国虽通贡献,然诚节未纯,请乞依汉置都护故事,若王师出关,请为乡(向)导。”龟兹、焉耆似与大宛同,皆属“诚节未纯”之列。
  当时的龟兹国王名帛纯,焉耆国王名泥流,在对待前秦的问题上,站在了同一立场,因政治的需要,二国暂弃前怨。为了加强双方力量,与山北的狯胡国结成同盟,对车师前部、鄯善诸国构成威胁,故车师前部王弥阗请求前秦苻坚出兵西域,建立都护,一统西域。
  公元383年,苻坚任命吕光为征西统帅,总兵7万,铁骑5000,以车师前部王弥阗、鄯善王休密驮为向导,从长安出发,向西域进军。苻坚于建章宫为吕光饯行,并告诉吕光“西戎荒俗,非礼义之邦,羁縻之道,服而赦之,示以中国之威,导以王化之法,勿极武穷兵,过深残掠”。苻坚要吕光在政治上取胜,完成统一,实现其图西域之志。
  吕光出征西域的首要任务是征服焉耆与龟兹,以威慑大宛等“诚节未纯”之国。进兵至焉耆,焉耆王泥流自知不敌,遂率其属国请降于吕光。
  龟兹王帛纯自信能敌吕光,他“驱徙城外人入于城中,附庸侯王各婴城自守”。似有坚壁清野,以决雌雄之势。与此同时,帛纯又“倾国财宝请救狯胡,狯胡弟纳龙、侯将旭率骑二十余万,并引温宿、尉头等国王,合七十余万以救之。胡便弓马、善矛矛肖,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绢,策马掷入,多有中者..”
  吕光于延城南郊挖沟筑垒,广设疑兵,五里一营,欲强攻延城。狯胡骑兵援救龟兹,吕光面对狯胡的特殊装备与战术,采用迁营相接阵为勾锁之法,精骑为游军,弥缝其阙之术,挫败狯胡援军,继又猛攻延城,帛纯不支,“收其珍宝而走,王侯降者三十余国”。
  公元384年,吕光入延城,立帛纯之弟白震为龟兹王,于是“抚宁西域,威恩甚著,桀黠胡王昔所未宾者,不远万里皆来归附,上汉所赐节传,光皆表而易之”。苻坚闻吕光已平西域,遂任命吕光以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安西将军、西域校尉,前秦从此统有西域。
  淝水之战”苻坚全军崩溃,盘踞长安的姚苌谋建后秦,关中又起战乱。时吕光获龟兹学者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劝其东归。吕光大飨文武,商议进止,众人皆主东归。于是吕光率军东返,过焉耆,次高昌,前秦凉州刺史梁熙据守高桐、伊吾,阻吕光东返,责吕光擅命还师,而吕光则责梁熙为无赴难之诚,遏归师之罪。双方战于玉门,梁熙大败。吕光至姑臧,自命凉州刺史、护羌校尉,公元385年建立后凉,龟兹与西域诸国均归后凉管辖。
  后凉后期,内讧不已,势力渐衰,在其境内相继分裂出北凉、西凉、南凉等政权。龟兹与西域诸国相继受到北凉和西凉的领导,直到公元448年万度归重新统一西域,龟兹古国转归北魏管辖。
  初建安西都护府
  贞观十三年十二月初九丁丑(640年1月7日)正式颁诏发师。这次出师基本上仍是当弥道行军的原班人马,不过稍作调整、补充而已。仍以陈国公、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帅,拜交河道行军大总管;以左屯卫大将军、永安君开国公薛万钧、降唐铁勒首领契艹必何力并为副大总管,以为之佐;率左屯卫将军薛孤顺、左屯卫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姜行本、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以及东突厥降酋拓设阿史那社尔等,俱为行军总管;统步、骑15万,声势浩大,“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左旆蔽日,长戟彗云,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出师阵容空前。并遣使“约焉耆王与之合势”,与唐东、西夹击高昌。与此同时,又发起了强大的政治攻势,传檄问罪,列举了麹文泰五大罪状。
  诏檄强调的主旨乃“宜顺夷夏之心,以申吊罚之典,罚凶渠之多罪,拯无辜之倒悬”,一言以蔽之,唐朝此番出师是正义的。由于高昌同内地汉人同种同文,立即召唤出巨大的政治回声。麹文泰本恃西突厥为奥援,“与西突厥欲谷设通知,遣其金帛,约有急,为表里”。对唐朝实力估计不足,麹文泰曾谓其臣下曰:“吾往者朝觐,见秦陇以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设今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若发三万以下,吾能制之。”又有报导他还说:“唐去我七千里,沙碛居其二千里,地无水草,寒风如刀,热风如烧,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城下,不过二十日,食尽必走,然后从而虏之,何足优也。”但事实上却是早已民情浮动。有一首民谣唱道:“高昌兵马如霜雪,汉家兵马如日月,日月火召霜雪,回首自消灭。”及“麹文泰使人捕其初唱者,不能得”。流沙东西汉人切盼统一的心情可见一斑,兆示着麹氏王朝的末日业已来临。
  这次交河道行军似分兵两路。先遣姜行本、牛进达等为先锋,兵出北路:“率众数千,先大军出伊吾,趣柳谷”。柳谷乃连结天山南北的山间谷道,亦即吉木萨尔县泉子街谷道,至今仍有商贩往来。既趋此路,必先攻夺西突厥重兵把守的可汗浮图城。第一次大战似即时罗漫山之役,在姜行本的指挥下,唐军于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640年6月4日)攻夺此一险隘(即古之伊吾关,今巴里坤南山)。姜行本一军既败西突厥,乃“掩至柳谷,进趋田地城”,与此同时,侯君集亲统之南路军也自伊州(今哈密)西进,两路即将会师。高昌王麹文泰“及闻王师临碛口,惶骇,计无所出,发病而死”。其子麹智盛嗣立,倾众保田地城。当时“侯骑言文泰克寸日将葬,国人咸集”,将士请直袭其王城。侯君集则以为:“不可,天子以高昌骄慢无礼,使吾恭行天罚,今袭人于墟墓之间,拜问罪之师也。”侯君集大军继至,步骑合攻,高昌退而坚壁自守。唐朝先向其发动招降攻势,而“谕之不下”。唐军乃猛攻田地城(今鄯善鲁克沁,入唐为柳中县城)。“先是,大军之发也,帝召山东善为攻城器械者,悉遣从军。君集遂刊木填隍,拥撞车撞其埤,数丈秀页穴,抛车石击其城中,其所当者无不靡碎。或张毡被用障抛石,城中守陴者不复得立”。在这一猛烈攻势下“诘朝攻之,及午(11~1时)而克”,“虏男女七千余口”。此战之后高昌主力已损失殆尽。唐朝又遣收用的梁师都麾下猛士“中郎将辛獠儿为前锋,夜,趋其都城,高昌逆战而败,大军继至,抵至城下”。高昌王麹智不得已遣使告罪乞和。与唐军围攻高昌同时,由龙·突骑支统率的焉耆国兵也由西路攻至高昌,与唐军会师。龙·突骑支亲诣军门,受到侯君集的隆礼接见,双方讨论了先为高昌所夺焉耆三城的主权归属及其所掠士民问题:“君集奏并高昌所掠焉耆民,悉归之”。“突厥支喜..遣使者入谢”。至此,“交河道行军”已胜利结束。麹氏王朝始自北魏宣武帝景明二年(501年,齐和帝中兴元年),至此灭亡。于是侯君集押送被俘之高昌王麹智盛,凯旋东归。
  正是在交河道行军取得全面胜利的基础上,唐朝开始改高昌为西州,并且创立了碛外第一个军府建置——安西都护府。
  唐军首次伐龟兹
  唐军伐焉耆时,龟兹王苏伐叠“乃遣兵与焉耆影援,自是不朝贡”。诃黎布失毕代立摄政,为表示对西突厥的忠心,牧娶突厥王族阿史那氏之女为妻,并提拔重用与西突厥有密切联系的龟兹贵族那利和羯猎颠,646年,唐太宗责令左骁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为昆山道行军大总管,与安西都护郭孝恪及司农卿杨弘礼率5名将领,合兵10余万伐龟兹。大军连破西突厥之处月、处密部,军过焉耆,焉耆王薛婆阿那支惊奔龟兹。阿史那社尔在龟兹东境将其擒获。
  阿史那社尔进军离龟兹都城300里处之碛石,布置进军龟兹都城的战斗,遣伊州刺史韩威率千余骑为前锋,以骁卫将军曹继叔随后,至龟兹多褐城,与龟兹王诃黎布失毕相遇,龟兹军有众5万,见韩威兵少力单,聚兵以抗。韩威奉命伪败,弃甲退后30里,与曹继叔合兵一处,共击龟兹兵,龟兹军已知中计,军心大乱,自行溃退,诃黎布失毕退守都城。阿史那社尔挥军直逼城下,诃黎布失毕轻骑而走,唐军入城。阿史那社尔留郭孝恪守城,亲率大军紧追,至拨换城,包围了诃黎布失毕等人。拨换城一攻则克,诃黎布失毕与其大将羯猎颠被俘,唯有其国相那利乘混乱之际得以幸免。那利奔西突厥求救兵,得万余人,围攻龟兹都城。郭孝恪轻敌,城陷中流矢,与其子一同阵亡。仓部郎中崔义起立即与曹继叔、韩威联系,统兵驰援,复收龟兹王城,那利在途中为龟兹人所执,送阿史那社尔处。阿史那社尔将俘虏一起械送长安,又立诃黎布失毕之弟叶护玷为龟兹王,安西都护府由西州迁入龟兹,并在龟兹置都督府。
  集重兵戡平叛乱
  唐军第一次平定龟兹后,改置龟兹国改为都督府,册封诃黎布失毕之弟,亲唐派首领叶护玷为都督。阿史那社尔大军撤离后,龟兹贵族即发生争论,叶护玷难于治理。龟兹大将羯猎颠与阿史那贺鲁叛唐,形成南北呼应之势。永徽二年(651)开始筹划对叛乱势力给予分期、分批的打击,连续发动了分别被名为弓月道行军、葱山道行军、伊丽道行军的三次远征。
  弓月道行军:永徽二年(651年7月15日~8月21日)发师,以声讨杀害单道惠之罪为名,主攻处月、处密,旨在翦除西突厥叛首阿史那贺鲁的主要羽冀处月,“诏左武侯大将军梁建方、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弓月道行军总管,右骁卫大将军高德逸、右武侯将军薛孤、吴仁为副,发秦、成、歧、雍府兵三万人及回纥五万骑以讨之”。这次行军同时册封二位行军总管,不分正副。大约梁建方所统为汉军,主攻处月;契苾何力所统为蕃骑,主攻处密。这时大漠南北突厥、铁勒诸部皆已降唐,并已羁縻州府化,唐置云中都护府主漠南,瀚海都护府主漠北,各辖二十四州、府,其中瀚海都督婆闰所统回纥精骑也投入战斗。永徽二年冬十二月二十四日壬子(652年2月8日)唐招尉使单道惠被杀血案发生。同年冬唐军渡碛。次年春(652)已进至天山北麓,春正月“癸亥(初五日,2月19日)梁建方、契苾何力等大破处月朱邪孤注于牢山”。“其山险绝,建方分兵数道并进,鼓而登,四面攻之,贼众大溃。朱邪孤注携所亲战于阵,生擒斩之。斩首九千级,虏渠帅六十余人”。这次出征虽然取得了重大胜利,但似乎并未制服处月、处密,此后这两个部落依然顽固地追随叛首阿史那贺鲁即为其证。仅仅初战告捷就班师回军,根本未同西突厥叛军主力交锋。这次出征实际上对叛首阿史那贺鲁并无任何触动。
  葱山道行军:永徽六年夏五月癸未十四日(655年6月23日)正式颁诏册封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统兵出征。经过周密筹备,永徽七年(显庆元年,656)正式发师长安。受其节制者尚有“五将军”,即左武卫将军舍利叱利、右武卫将军王文度、伊州刺史苏海政以及周智度、苏定方,而以王文度为副大总管。至秋,唐军已深入西突厥腹地,八月初九日辛丑(9月3日)“葱山道行军总管程知节..与歌逻禄、处月二部战于榆慕谷,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副总管周智度攻突骑施、处利发,处月部酋名预支俟斤”。榆慕谷乃天山北麓要隘,疑即今之果子沟。可知唐军已推进至今新疆西部地区。进而又同叛军主力决战于鹰娑川,此川即裕勒都斯河,突厥汗国西面可汗牙庭故地。唐前军总管苏海政统兵先到,西突厥以二万骑拒之,两军鏖战正酣,“既而突厥别部鼠尼施等又领二万骑续至”,唐将苏定方统所部恰于隔岭驻扎,去知军节才十里许,“望见尘起,率五百骑驰往击之,贼众大溃,追奔二十里,杀千五百余人”。此役唐军虽然突破了西突厥的防线,但经此恶战,自身也付出了重大的伤亡代价。战后副大总管王文度把它归咎于轻骑急进战术所致,改以车骑方阵队形前进,以求持重,“辎重并纳腹中,四面布队,人马被甲,贼末即战,自保万全,无为轻脱,致有伤损”。
  按唐朝出师,皆有御史或宦官临军,为朝廷耳目,权势很大,王文度敢于藐视开国宿将,矫旨夺权主军,必同监军干预有关,否则程知节也未必肯交出兵权。进而严令全军,“收军不许深入,终日跨马被甲结阵,由是马多瘦死,士卒疲劳,无有斗志”。唐朝被迫罢免了此次出征的正、副统帅,“十一月,左屯卫大将军程知节坐讨贺鲁逗留,追贼不及,减死免官”。王文度则“坐处死,后得除名”。可见葱山道行军实以失败告终。
  伊丽道与流沙道行军:这次行军在时间上同葱山道行军紧相承接,而兵分两路:
  伊丽道行军兵出北路,承担主教任务。显庆二年闰五月二十一日庚戍(657年3月11日)破格擢用“右屯卫将军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代,唐兴为伊丽道行军总管,程知节所统原班人马都辖其麾下”。
  流沙道行军兵出南路。册拜西突厥降酋阿史那那弥射,阿史那步真为流沙道安抚使。这是一支招降大军。
  显庆二年(657)秋,唐朝南、北两路大军同时发师。兵出之前,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上言,西突厥酋长泥孰因反对阿史那贺鲁,妻子为所虏,前次唐军西征,多得降人,其妻子或在军中,“宜归之,仍加赐赍..则人致其死,不遗余力矣”。高宗纳其策,交苏定方处理,遂遣还其妻子。“泥孰喜,请从军击贺鲁”。按西突厥酋长以泥孰俟斤为名者有阿悉言、哥舒二部,皆属右厢弩失毕部落,说明阿史那贺鲁所属右厢部落也发生了叛乱,正好乘隙进击。苏定方自金山北直趋处月部落,大破之,其俟斤懒独禄以众万余迎降。苏定方厚加安抚,发其千骑助战,又破突骑施部。大军进至曳咥河(即里移德建河的急读,今玛纳斯河),与西突厥主力相遇,爆发了最大规模的平原阵战:
  贺鲁率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鼠尼施·处半啜、处木昆·屈律啜、五弩失毕兵马,众且十万,来拒官军,定方率回纥及汉兵万余人击之。贼轻定方兵力,四面围之,定方令步卒据原、攒矛肖外向,亲率汉骑阵于北原。贼先击步军,三冲不入。定方乘势击之,贼遂大溃,追奔三十里,杀人马数万。明日整兵复进。于是胡禄屋等、五弩失毕悉众来降。贺鲁独与处木昆·屈律啜数百骑西走。
  此战之后,阿史那贺鲁主力已受到重大挫伤。与此同时,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统率的南路大军也所向披靡地向西挺进。“五咄六(疑为五弩失毕)部落闻贺鲁败,各向南道降于步真,所至蕃人相率归降,曰我旧主也”。阿史那贺鲁偕咥运率其牙内余众西奔,“定方乃令副将萧嗣业、回纥婆闰率蕃兵趋邪罗斯川,以追贺鲁,定方与任邪相新附之众以继其后。会大雪平地三尺,军中请停兵候晴。定方曰‘虏恃雪深,谓我不能前进,必当憩息,追之可及。缓以纵之,则渐远难追,省日兼功,在此举也。’于是勒兵冲雪,昼夜兼进,所经收其人众”。与阿史那弥射,阿史那步真所统南路军会师双河,合击贺鲁。据南路军方面情况:“弥射又进次双河,贺鲁先使步失达干鸠集散卒,据栅拒战,弥射、步真攻之,大溃。又与苏定方攻贺鲁于碎叶水,大破之。”据北路军方面情况,“至双河,与弥射、步真会。两军合势,去贺鲁牙帐所居二里,布阵长驱,径至金牙山所。时贺鲁集众欲猎,定方与弥射纵兵击之,尽破其牙帐,生擒数万人,并获其鼓纛器械。贺鲁遂与咥运及其女夫阎啜(‘阎’应为‘阙’之误)等脱走石国。伊丽道行军总管苏定方讨阿史那贺鲁于金牙山,收其所据之地”。至此,平叛大局已定。显庆三年二月一日甲寅(658年3月10日)阿史那贺鲁西奔石国,入其西北苏咄城。萧嗣业率婆闰所部回纥精骑追至,苏咄城主伊沮达干“诈以酒食出迎、诱之入、闭门执之,送于石国。萧嗣业至石国,石国人以沙钵罗授之”。阿史那贺鲁叛乱遂全部荡平,唐军凯旋班师。显庆三年(658)“十一月,伊丽道行军副总管萧嗣业擒阿史那贺鲁至京师”。
  伴随着西突厥叛乱的平定,龟兹羯猎颠叛乱也一起戡平。本来,这场叛乱就是西突厥叛乱的一部分,唐将雷文成护送诃黎布失毕还国主政,进至泥师城(今克日西古市古城遗址)受阻,不得已返回,显庆元年(656)“八月乙巳(十三日,9月7日)龟兹王布失毕入朝”,高宗乃委“左屯卫大将军杨胄伐之”。是年程知节统兵出北道,杨胄则兵出南道,相互呼应,实为同一军事行动的两翼。可见杨胄亦为葱山道行军总管之一,但程知节主持的这次行军并未克奏全功,寻被免职,杨胄一军却继续胜利向前推进,成为配合伊丽道行军与流沙道行军的重要一翼。至显庆天三年(658)龟兹之乱与阿史那贺鲁之乱同时戡平,标志着唐朝的平叛战争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薛仁贵伐吐蕃失败安西都护府迁离龟兹
  咸亨元年(670)吐蕃又攻“陷白州等一十八州”,所有降唐诸羌,尽为吐蕃吞并,唐朝遂决意发动对蕃反攻,设计了安抚西域,集中兵力于河源出击的总体战略。
  同岁,发动了被命名为逻娑道行军的对蕃反攻,有直捣吐蕃都城逻娑(即逻些,拉萨的古译)的寓意。兵出河源:“诏右威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副,以讨吐蕃,将援吐谷浑还其故地。”与此同时,又发吐谷浑,“自凉州徙至鄯州(今西宁附近)浩河之南”准备随军南下复国。薛仁贵出身行伍,历东征高丽、北伐铁勒诸恶战,太宗晚年曾予,格外器重;乾封二年(667)高宗召近臣品评诸将优劣,侍御史贾令忠又予特别推荐;因擢为三军统帅。所统步骑5万,数量虽不算多,却皆精兵劲卒,事实上唐平西突厥之役所投兵力也不过如此。然唐朝是一个非常重视身份、资历的社会,其副将郭待封乃功臣郭孝恪之子,最先不服从其指挥,导致全盘失利。咸亨元年四月初九辛亥(670年5月3日)发师,进至河源。吐蕃将噶尔·钦陵赞婆率军20万迎战,薛仁贵自率3万轻骑与阿史那道真所部东突厥兵急进乌海,留郭待封统辎重,筑栅为后应。本来前军初战告捷,而郭待封邀功弃栅,领辎重继进,为蕃军所抄,“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薛仁贵被迫还师大非川相救,阵战失利,几乎全军覆没。
  大非川之败后不仅河源局面已无法收拾,西域行势也全盘逆转。结果不仅一度向唐称臣的阿史那都支再次叛唐,甚至一直效忠于唐的于阗也叛。于是吐蕃进一步扩大战果及于流沙以西,“入残羁縻十八州,率于阗取龟兹拔换城,于是安西四镇并废”。咸亨元年四月二十二日(甲子670年5月16日)安西都护被迫再次从龟兹迁往西州,安西四镇不复存在,所保者已仅西、伊、庭三州,亦即汉人聚居的高昌国故境了。
  武氏出兵收复四镇
  垂拱二年(686)武则天又再置继往绝可汗世袭爵位与濛池都护府的建置。九月,拜阿史那步真子“右玉钤卫将军阿史那斛瑟罗袭其父继往绝可汗”,兼濛池都护“押五弩失毕部落”,并加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名号,令其统兵再平他匐之乱。与此同时,又令安西都护李祖隆率西州府兵,师出南道的“疏勒道”行军以相配合。吐蕃将大论钦陵本欲亲统兵驰救,由于“实延缓未行”。结果两路唐军皆捷,不仅迅速平定了他匐之乱,而且再次收复四镇。对此,两路唐军不谋而合。其中北路军主要出自金牙道司兵达奚思敬的献策,“君设计请拔碎叶、疏勒,皆如所计”。而《千唐志·裴沙钵罗墓志》亦载“属蕃携贰,安西不宁,都护李君与公(裴沙钵罗)再谋奏拔四镇”。这位“都护李君”似即稍前于垂拱年任沙州刺史之李祖隆。由于两军戮力,加之蕃援未至,终于取得了戡平叛乱,再收四镇的辉煌胜利。由之安西都护府第二次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但李祖隆却未留居此任,而另委家世显赫的王世果领此职。
  安息道行军兵败阿克苏河
  武则天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女主,并不满足于终生当皇后、太后,而是志在当一个改朝换代的开国皇帝。西征的胜利更增加了这一信心,志欲建树一次更为辉煌的战功,以为新王朝诞生的主颂乐。这次反攻即名之为安息道行军,位居宰相而自负有“兼资文武”之才的韦待价就是这一重大军事行动的倡议者与主帅。韦待价却独以三世将门出身,本人亦以武职积功晋升而为世所重。此人提出了一个名为“安息道行军”的庞大西征计划。安息本指波斯的希腊化王朝,而唐之安息特指安国(布哈拉)改置的安息州,地濒乌浒水北岸。可见这次西征的对象不仅在于打击吐蕃,其终极目标乃在于重新凿通安西直抵乌浒水域的大道。这一计划正符合武氏的雄心,进封扶阳郡公。垂拱三年十二月初二日壬辰(687年1月10日)“命(韦)待价为安息道大总管,督三十六总管以讨吐蕃”,出师阵容之雄大超迈前代任何一次行军。他以安西大都护阎师古为其副帅,主持筹划觇察、向导,为大军供应器械、粮草。其具体行军路线似沿袭咸亨四年(673)崔智辩重创吐蕃所走的“五俟斤路”,亦即由西州,经焉耆、龟兹、入西突厥右厢弩失毕部,进攻吐蕃西北边疆,进而直指乌浒水域的安国、吐火罗。为确保此战的胜利,不仅全面改善唐军的武器、装备,遣员督造铠甲、器械,务令精新,而且还应请废除了自唐初一直沿行不缀的御史监军制度,以加重统帅的权威。武氏亲下决断,指示:“古者明君遣将,阃外之事悉以委之。比闻御史监军,军中事无大小皆须承禀,以下制上,非令典也;且何以责其有功。”
  本来,韦待价之所以于垂拱三年(687)请缨挂帅,发动西征,是因为此岁吐蕃腹心地区——大藏发生了首次叛乱,正好乘虚出击。武氏则直至永昌元年(689)始谋废唐立周,废后称帝,因之西征事连拖三年,而兵贵神速,战机易失。噶尔家族早已戡平内乱,全力对唐,且以攻为守,抢在唐军发师之先,从而根本打乱了安息道行军的既定计划。先夺四镇,旨在清其粮仓,毁其堠烽,使大军渡碛后粮秣难继,耳目失灵;兵逼敦煌,在于诱其速决,使唐军由主动出征变成了被动迎战;结果一切都被吐蕃牵着鼻子走,唐军老战法总是遣精锐前锋先期出战,挫敌锐气,而后大军继之。是役亦“先命兰州刺史,行军司马宋师将料敌简徒,倍止,竟亦无功”。据此,唐军先锋宋师将仅在驰救敦煌时同蕃军发生了一次接触战,“一夜而走”,说明吐蕃乃有计划退兵,以诱敌深入,“粮运不继”则已注定唐军必败的历史命运。此战吐蕃早已布署周全,坚壁清野,诱敌深入以破之,而唐军则仓卒迎战,兵众而无所用,进至寅识迦河已因粮运不继而败北。寅识迦河即阿克苏河。永昌元年七月廿六日丙子(689年8月16日)流韦待价于绣州,斩阎温古于秦州。安息道行军的失败引起西域形势的再度大逆转,导致武周边政建制又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安西大都护府再次降级为都护府,再次还治西州。
  武则天破格起用王孝杰
  噶尔家族的日益失势,进一步催化了西域形势的顺转。时刻志在反攻的武则天果断地捕捉了这一有利战机,破格起用了一度沦为吐蕃战俘的年轻将领王孝杰,授其全权主持这次大规模反攻,确乃打破传统家世、资历、名望限制一项创举。王孝杰,本乃仪凤三年(678)应募从军的“猛士”刘审礼伐吐蕃之役,拜前军副总管,兵败被俘,留蕃多年释归,洞悉蕃中虚实,派系之,争。武则天慧眼独具,召见时特重其才。长寿元年(692)发动了名为威武道行军的对蕃反攻,擢以为行军大总管。其副将有二,一为唐休璟,本名王睿,垂拱二年(686)为安西副都护,永昌元年(689)诸军皆败,其军独全,加西州都督,庭州刺史,洞悉西域山川形势,且率先“陈方略,请复四镇”深受武氏器重,拜副总管,所遗之庭州刺史则由张仁楚递补。另一副总管则为西突厥,胡禄属部首领阿史那忠节,以其部落密迩四镇,足为臂助。这次西征,兵力、声势较之安息道行军显然规模小得多,却汉蕃配合默契,人员精干。其进军路线仍循韦待价故道,以子总管右玉钤卫假郎将张怀寂为前军。“飞悬旌而西上,拥戎卒以启行,鸣鼓角于〓。”大破吐蕃册立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俀子。继又破来救之吐蕃援军,取得了第三次光复安西四镇的辉煌胜利。王孝杰会同阿史那忠节部所克仅龟兹、焉耆、疏勒三镇,至于碎叶,实乃乌质勒收复,并一度成为突骑施牙帐,然突骑施既为李唐—武周属部,自须听其号令,则碎叶归唐实乃突骑施效忠于唐的一种具体表现。于是王孝杰奏言须增兵西域;长期屯戍留守,以全面巩固西陲边防,则天纳其议,“自此复于龟兹置安西都护府,用汉兵三万以镇之”。“既征发内地精兵,远逾沙漠,并遣资粮等”,西陲边防体制重又建立和巩固起来。长寿元年(692),安西定治龟兹,定制为大都护府和四镇再置之后,武周西陲的边防实力大有增强。
  高仙芝主持的西陲反攻
  高仙芝,高丽族人,依时俗以国名为姓,先世降唐,父高舍鸡已为安西四镇诸卫将军。高仙芝善骑射,年仅20,已升至四镇十将军之一,秩与父同列。天宝六载(74),唐朝决定利用吐蕃盟友大食发生王朝易代的有利时机,夺取小勃律,再次凿开通往乌浒水域的孔道。是岁玄宗特敕高仙芝以马步万人为行营节度使往讨之。安西唐军虽名有步、骑之分,实皆清一色行动迅疾的骑兵,普通骑士皆备二骑,步兵亦各备私马,号称全国精兵之最。高仙芝受命后即统兵自安西出拨换,历据瑟德、疏勒、葱岭守捉,逾播蜜川、特勒满川,前进道路已极狭窄。乃分兵三路,“使疏勒守捉使赵崇王比统三千骑趣吐蕃连云堡,自北谷入;使拨换守捉使贾崇瓘自赤佛堂路入;仙芝与中使边令诚自护蜜国入;约七月十三日辰(747年8月23日)会于连云堡,遂登山挑击”。连云堡乃有数千人驻守的吐蕃要塞,城下复有娑勒川为屏障,高仙芝督军涉渡成功。其前军悉配置长柄刀,谓之陌刀,以李嗣业、田珍为左右陌刀将,率勇士强攻吐蕃阵地,严令“不午时,须破此城”,山头垒石蔽空而下。李嗣业独引一旗,于绝险处先登,诸将因之而至,“贼不虞汉军暴至,大溃,填溪谷,投水溺死”,自辰至巳,结束战斗,超出攻城限期达一个时辰。合计杀敌5000、生擒千人,得马千余匹,军资器械不可胜数,从而打通了进军小勃律的第一道关隘。监军边令诚留此不进,遣病弱3000人据守,护卫归路。自统精锐继续急进。逾坦驹岭,至阿弩越城,城主不战而降,侦知吐蕃已留兵在小勃律监国,且其援军已发,乃遣将军席元庆率轻骑倍道兼程,扬言此行不在小勃律,“但借汝路,向大勃律去”,以麻痹对方。进至小勃律与吐蕃界水娑夷河,其间只有一藤桥相连,唐军急斫此桥,甫断,“吐蕃兵马大至,已无乃矣”,杀吐蕃监国使者,遂平其国。“六载(747)八月,仙芝虏勃律王(苏利失之)乃公主(墀玛类),趣赤佛堂路班师”。边令诚早已飞书告捷,甫还安西,诏书下,召夫蒙灵詧入朝,“制授仙芝摄鸿胪卿,摄御史中丞,代(夫蒙)灵誓为安西节度使”。此战虽乃主攻吐蕃,实为反攻大食做了战略准备。是岁,白衣大食最后一次向唐遣使。
  天宝七载(748)大食国乱益甚,黑衣大食将并·波悉林已占领了呼罗珊全境,总督纳色尔节节败退,卒于道。八载(749)并·波悉林长驱西进,迎圣裔阿蒲罗跋于伊拉克首府库法城,10月30日于库法大清真寺立为哈利发,这标志着阿拔斯王朝的诞生。大食改朝换代的混乱形势对于吐火罗无疑是一巨大鼓舞,其王阿史那夫里尝伽罗叶护乃遣使上表,要求唐朝发安西兵伐朅师。玄宗乘势指令安西、北庭唐军两路发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兵出南道,击朅师。经小勃律、大勃律,与吐火罗东、西夹击,“破朅师,虏其王勃特设。三月庚子(十二月,750年4月22日),立勃特没之兄素迦为朅师王”。从而完全凿开了四镇连接吐火罗的通道。北庭节度使王正见则兵出北道,攻突骑施可汗。
  唐朝于南破羯师,北毁碎叶,取得战略进攻的初步胜利以后,又继续进军七河流域,向叛附大食的石国大兴问罪之师。这一决策是由高仙芝作出的,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千载难逢良机,翦除大食羽翼,逐步规复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手段。玄宗批准了这一奏请,高仙芝乃兵围石国,石国穷蹙求降,高仙芝佯许,“乃将兵袭破之,杀其老弱,虏其丁壮,取金宝、瑟瑟、驼、马等,国人号哭。因掠石国王,东献之于阙下”。天宝十载(751)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竭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已取得了初期的胜利。
  “安史之乱”潼关大战
  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十一日,安禄山起兵叛唐。高仙芝、封常清退守潼关,坚壁不出。监军边令诚多次促战未果,乃奏高、封二将怯敌。同年十二月十八日,诏下,即军中斩之。诏下之日,军中皆呼“枉”,声殷震地。玄宗杀高、封二将后,颁诏歌舒翰代之。哥舒翰仍承高仙芝故策,固守潼关。唐玄宗又多次严诏促令出战,哥舒翰不得已。六月四日,哥舒翰抚膺恸哭,出关迎战。六月八日,唐军与叛军决战于灵宝西原。哥舒翰全军复没,本人被俘。叛军乃长驱入关,5天后即六月十三日,叛军陷长安,唐玄宗率太子李亨等仓皇出逃。
  安西兵入关勤王
  至德元载(756)七月,唐朝勤王诏颁。至德二载(757)正月,安西、北庭以及拔汗那、大食诸国兵至凉、鄯。龟兹王族白孝德所统龟兹兵与国王尉迟胜亲统之于阗兵均入关赴难。同年,肃宗改安西为镇西。第一批入关勤王的安西兵五千“历汴、虢、凤翔”。同年九月,广平王李俶督各路大军东征平叛,与安庆绪叛军主力决战于香积寺。以镇(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为主将的行营为前军。《旧唐书》载:“嗣业乃脱衣徒博,执长刀,立于阵前,大呼,当嗣业刀者,人马俱碎..前军之士,尽执长刀而出,如墙而进,嗣业先登奋命,所向披靡。”唐军乘胜收复长安,进克东都洛阳。同年十月,镇西、北庭行营节度使荔非元礼率本部兵马屯河阳城外,筑栅拒敌,叛军填堑而进,坐视不动,敌已过堑逼栅,主帅李光弼屡督其出战,皆不应,直至敌攻栅势疲,突然下令全军鼓噪出栅门,大破叛军取胜。
  安西行营三次兵变
  乾元元年(758)爆发行营第一次兵变。安西与北庭行营组成二庭行营,其间有派系矛盾。三月,北庭,兵马使王惟良谋乱,为李嗣业与裨将荔非元礼诛之。
  大历三年(769)十二月九日,唐朝颁诏,徙马璘为泾原节度使,而从邠州移驻泾州。泾州城池残破,劫后人丁稀少,守此处境艰难,役繁人疲,且须重辟草菜,再营屯戍,自谋衣食,而把经营完善的邠州拱手交归朔方军坐享。于是“众皆怒诽”,激起行营第二次兵变,刀斧兵马使王童之密谋聚众拒命,准备以十二月二十一日而发。都虞侯段秀实预先发现此谋,又恐军中疑其冤,故意为之提供发难机会而严加防侯。事起,捕王童之及其党八人,皆斩之。并下令“后徒者族,流言者刑”,好不容易实现自邠至泾的营地转移。
  大历十二年(777)九月,唐朝正式颁诏,以段秀实为安西北庭行营节度使。唐德宗又谋防线西移,令行营自泾州徙原州。段秀实担心再次激起兵变,上疏为将士请命,德宗不纳,于建中元年(780)免去段秀实官职,征召入朝。德宗采纳宰相杨炎的建议,下诏强令四镇、北庭行营将士全线西移早已毁于战火、且人丁寥落的原州(平凉)。同年二月十二日,在段秀实被免官后,另委朔方军将李怀光主持行营,以四镇、北庭留后刘文喜为别驾。此举意味四镇、北庭行营虽建置犹存,但主事者已非本系将领。以专断好杀闻名的李怀光受命主政行营后,更加遭到行营将士的抵制,兵变一触即发。行营宿将刘文喜受众拥戴,为将士请命复术段秀实为帅,不则朱泚为帅,拒不受朔方军节制。德宗迫于压力,改诏以朱泚代李怀光。刘文喜建议朱泚并非真心,实在抵制李怀光。改颁诏令后,刘文喜又不受诏,欲自邀旌节,同年夏四月初一,据泾州叛。德宗命朱泚、李怀光进剿,兵围泾州数月,刘文喜被杀。刘文喜之死,加剧君臣猜忌,李正己、田悦等皆不自安,先是聚众自保,继而武装拒命,德宗则视其叛乱,兴兵讨之,引起更多的蕃镇卷入叛乱,李惟良、李希烈、朱滔先后皆叛,朱泚之弟朱滔,由之受株连。
  刘文喜乱平后,朱泚正式履泾善后,不久被免职,以姚令言为别驾,代主军府事。建中四年(783),李希烈兵围襄城,局势危急,告援京师。此时,唐与蕃已于清水会盟,德宗以边境息兵,乃颁诏令四回镇、北庭行营将士南下救襄。姚令言奉诏率兵发至浐水,京兆尹犒师,“唯〓饭食菜〓”。行营将士万里赴难,入关勤王,军士冒雨,寒甚,多携子弟而来,希望得愿赐遗其家,及此,一无所赐,唐廷待其刻薄寡恩,积怨已深,加之薄马、黜秀实、诛文喜、罢朱,至此激起大规模兵变:“众怒,蹴而复之,因扬言曰:吾辈将死于敌,且食且不饱,安能以微命拒白刃耶..乃擐甲、张旗鼓噪,还趣京城..拥令言而西..已入城,喧声浩浩,不复可遏。”并发布安民告示“汝曹勿恐,不夺汝商货僦质矣,不税汝间架陌钱矣”。于是“小民聚观者以万计”。行营将士顺利占领长安。朱泚自建中三年(782)免官幽居长安,被拥立为王,建帝号,改国号秦,改元应天。德宗狼狈出奔奉天。兴元元年(784)四月,大将田希鉴杀留泾州的四镇、北庭行营、泾原节度使冯河清。至是行营将士全部卷入兵变,泾州、长安两地反唐军并为一股。此时,诸路勤王军大至,德宗一方面委李怀光为帅,督浑瑊、李晟等诸路军合围长安;另一方面,不惜与宿敌吐蕃联手,出卖安西、北庭领土。德宗借吐蕃兵之计遭一批朝臣、大将的反对,尤以李怀光为首。李怀光力陈借兵吐蕃之三害,并拒绝署名而致吐蕃军不敢进,由此触怒唐廷。不久,李怀光也被逼反,与朱泚联兵。
  光元元年(784)六月,朱泚兵败,西奔泾州,被田希鉴闭城不纳,至宁州又被刺史夏侯英拒之,又至彭原西城屯被梁庭芬射中坠坑,为韩旻等斩之。兵变终于失败。同年六月十日,唐朝正式颁诏,以田希鉴为泾原节度使(即行营节度使)。同年十一月李晟以凤翔、陇右节度使兼四镇、北庭、泾原行副元帅之名巡视西边,召田希鉴入营,与泾州二庭宿将30余人,皆杀之。所有参预兵变士卒,皆令“力田积粟,以攘吐蕃”,万里赴难中原的碛西劲旅为自身效忠的唐朝所毁灭。
  安西陷于吐蕃
  永贞元年至元和三年(805~808),安西局势最危,回纥可汗两次驰求,始胜而终败。第一次,吐蕃“攻围龟兹,无可汗领兵救援,吐蕃落慌,奔入于术,四面合围,一时扑灭,尸骸臭秽,非人所堪,遂筑京观,则没余烬”。第二次驰救失败,唐宪宗朝诗人白居易《缚戎人》为其坚证。诗中通过一名沦为蕃俘的安西戍卒之口,明确提到安西这座为唐军固守的碛西最后城堡陷于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袭。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