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西突厥统治龟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73
颗粒名称: 十四、西突厥统治龟兹
分类号: D674.5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西突厥统治龟兹,限制龟兹古国兵力的情况。
关键词: 政事 西突厥 龟兹

内容

公元552年后,漠北草原和中亚草原上的游牧民一度极为活跃,柔然、高车、吐谷浑和口厌哒相继崛起。这些草原民族在彼此的争斗西域丝道的斗争中,各自的文化向对方输入,结果使得草原文化基本趋于统一,为后来突厥文化的形成和扩散奠定了基础。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稍后一段时间里,上述四个古代民族衰弱了代之而起的是突厥。突厥为控制丝道,建立以突厥为主体的汗国,先后战败柔然、高,车、吐谷浑、口厌哒,控制了西域。当时西域的强国有高昌、焉耆、龟兹和于阗,均地处丝道要冲。突厥为全面控制丝道,不遗余力地将上述四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后来突厥汗国分裂,龟兹等西域诸国隶属于西突厥,一直延续到唐朝的统一。
  西突厥严格控制西域诸国,各国均置有“吐屯”予以监督。吐屯的主要职责是征收赋税,其次是监视各国的行动。吐屯多设于非突厥部落中,而当时称之为“铁勒”的则是汗国内主要的非突厥部族,因而汗国“东征西计,皆资其用,以制北荒”。西突厥对龟兹的统治是严密的,此一时期的龟兹是西突厥的忠实盟友,也是龟兹人逐步突厥化的原因之一。贞观二十三年(649),阿史那社尔伐龟兹,龟兹国相那利潜逃,“引西突厥之众并其国兵万余人”(《资治通鉴》卷119《唐记十五》)复攻阿史那社尔所留守将郭孝恪,郭孝恪不敌战死,那利所引之突厥军应即驻扎于小牙的突厥部队,因而才得以反攻。
  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突厥对龟兹特别关注,用前人常用的“联姻”方式,使双方关系愈加密切。唐朝初年,西突厥可汗嫁女给龟兹王诃黎布失毕,而诃黎布失毕对突厥女之行迹却不敢问津。《旧唐书·西戎传》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这就可见龟兹原有习俗男女皆剪发,而突厥族却是索发而不剪,是知龟兹王不剪发,就因为龟兹王室受突厥贵族控制达一个多世纪,所以龟兹王也习惯于不剪发。这在《隋书·高昌传》中有一个很形象的例子:“伯雅立,其大母本突厥可汗女,其父死,突厥令依其俗,伯雅不从者久之。突厥逼之,不得已而从。”由此可知,突厥是当时西域的统治民族,处于古代民族压迫的时代,突厥贵族自然要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各地强迫推行突厥的习惯。突厥还以突厥官爵“册封”龟兹王,如龟兹王苏伐叠就曾以时健莫贺俟利发予以授给;诃黎布失毕之弟如归也曾获得叶护的称号。
  西突厥限制龟兹古国的兵力,据《周书》、《北史》、《旧唐书》、《新唐书》等记载,在西突厥统治时期,其兵力约数千人。而在西汉时其胜兵是2万余;东汉时虽无总兵力记载,但在救援莎车之战中却动用了5万兵马。南北朝时,吕光伐龟兹,其救援王城的军队竟有50余万。以上兵力数字虽不能说精确,但随人口增加而扩大兵力是可能的。而在西突厥统治期,兵力仅有数千人,若非西突厥给予限制,当无他故。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阿史那社尔
相关人物
那利
相关人物
郭孝恪
相关人物
诃黎布失毕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