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商业与货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48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商业与货币
分类号: K291.45;K875.6
页数: 6
页码: 93-9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商业与货币的情况,包含了丝绸通道,商贸和货币。
关键词: 经济 货币 龟兹

内容

一、丝绸通道
  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对沟通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曾发挥了重大作用。史学界通常把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一般以西安为起点,敦煌以东为东段;敦煌以西,帕米尔以东,天山南北为中段;帕米尔以西至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各国为西段。通过西域的丝绸之路,因有天山和塔里木盆地隔隔,形成沿天山南北和塔里木南北缘,自东向西的北、中、南三条主干线,其形成时间,以北道最早,约在公元前5世纪的战国时期;中道次之,约在西汉初期;南道最晚,约在西汉中期以后。
  (一)汉代通道
  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使西域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后汉书·西域传》载:呈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西汉时,因北匈奴占据河西一带,伊吾(哈密)是西汉与匈奴争夺的焦点,丝路北道受阻,所以《汉书·西域传》只记经过龟兹境内的中道和经过楼兰境内的南道。
  中道,即汉时的北道。《汉书·西域记》载:“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苑、康居、奄蔡焉。”具体走向是:由玉门关(敦煌西北)经楼兰之北,至伊吾转西而行,经胡狐(今吐鲁番西北白杨河等地),至车师前王庭、循危湏(今库尔勒与乌什塔拉之间)、焉耆、龟兹、姑墨、温宿、尉头至疏勒,此乃所谓傍北山波河行。两汉时因伊吾一带经常受阻,东来西往的使商常取另一路,沿天山南麓尉犁、龟兹一道西去中亚。《魏略·西戎传》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并,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条路线的走向是:从玉门关西行至楼兰,沿孔雀河至尉犁,经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至喀什,然后向西或西北越帕米尔高原,至中亚一带。
  (二)唐代通道
  两汉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代,通西域的丝路主干线基本走向一致。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商贸往来频繁,路线逐渐增多,初步形成网络。唐代西域统治中心在庭州和安西,故以庭州和安西为中心,形成许多线路。据《唐书·地理志》等史书记载,经龟兹境内通道主要有如下。
  安西道 安西至中亚浩罕,全长800千米。自安西西渡白马河(今库车西30千米处为渡口),经俱毗罗城(今赛里木)、阿悉言城(今拜城)、拨换城(今阿克苏),过葫芦河(今托什干河)至大石城(今乌什),转西北越拨达岭(今乌什别迭里山口),到汉代乌什治所赤谷城(今昭苏一带),再向西至热海(今伊塞克湖),经碎叶(今托克马克)抵怛罗斯(今浩罕一带)。唐玄奘去印度曾走此路,在他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
  凌山道 又称冰川道,从南疆温宿城至佳木50千米,佳木至盐山口40千米,盐山口至可力峡50千米,中隔石山一座,不甚高峻,有大河一道。可力峡至图巴拉特30千米,其间有横流水3道,半山斜险,石路10千米,余均平路。图巴拉特至玛斯图托海20千米,均乱石险途。玛斯图托海至塔木哈什40千米,途中乱石水沟甚多。塔木哈塔什至黄草湖驿90千米,其中冰路50千米。黄草湖驿至阿仁墩30千米,有树林,路势稍斜。阿仁墩至夏台30千米,从此入特克斯平原。清代景廉描述其行程:“有时宛转叶崖颠,二分垂外足能旋。有时盘行入涧底,四周镜壁其山烟。有时欲进不得进,坚冰忽折成深渊。”这种百态千姿的奇景,是商贸旅行的绝妙路线。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率随从300人,携带大量币帛和近万头牛羊去乌孙国,曾走此路。西汉建昭三年(前36)西域副都护陈汤,率军万余人去中亚追击匈奴时,也走过这里。这是一条战略要道和商道。
  吐蕃道 古代西域至吐蕃的道路有两条:一是从丝路南道或中道,经葱岭至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通向吐蕃;二是由丝路南道上的于阗南逾昆仑山,经胡弩镇(今于田南300千米)进入藏北高原。唐代于阗是安西四镇之一,设毗沙都督府。此路自拨换城向南,东渡赤河(今塔里木河),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465千米,到于阗镇,与前道接。该路穿行沙海,沿途荒凉无人烟。
  银山道 高昌至焉耆的山道。途中有银矿,故称银山道。自高昌向西南,经南平、安昌等守捉,至托克逊,向西南进入山谷抵银山碛(库米什),又经焉耆的吕光、盘石、张三城守捉至焉耆,全程262.5千米。
  二、商贸
  龟兹地区居丝绸之路要冲,使者、商人、士卒、僧侣,往来频繁,其足迹遍布塔里木盆地和中亚、西亚,促进了商业大发展。
  公元前1世纪前龟兹未正式归于中国版图前,以丝绸为代表的货物已源源不断通过龟兹至中亚、西亚。龟兹正式归入中国版图后,随着龟兹与中原之间的友好亲密关系,不仅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商业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班超统一西域,将西域都护府迁居龟兹后,龟兹成为西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后汉书·西域传》盛赞说:“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日;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魏晋南北朝近400年间,中原虽处于封建割据之下,龟兹境却处于相对稳定的时期,丝绸要道得到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吕光征服龟兹,另立龟兹王白纯之弟白震为王后,龟兹与中原的割据政权,如北魏、后凉、北凉、西魏、北周、萧梁等都保持着友好关系。永和五年(436)北魏派董琬等出使西域后,龟兹等国“自是每岁朝贡不绝”。有时龟兹王甚至一年之内,两次派使者朝献于魏。特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于太和十九年(495)由平城迁都洛阳后,为了更好地接待西域的官使商旅,特在洛水南岸辟地设崦嵫馆,专供西域官使商旅居住。《洛阳伽蓝记》卷三载:“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已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左塞下..乐中国土风,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阊阖填列,青槐荫陌,绿树成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可见西域商品云集中原的繁荣盛况。龟兹为当时西域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之一,自有许多官使商旅停憩于此。隋唐时期,丝绸道上的龟兹商业又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隋炀帝专设西戎校尉以接待西域各国使者,龟兹王即遣使奉献方物。后来杨广出征吐谷浑而至张掖时,龟兹王白苏尼咥与中原间的商业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安西都护府由西州移置龟兹后,丝绸道上的龟兹境内商贸更为繁荣。在巴楚托库孜沙来唐代遗址中出土的一整匹唐绢,是由唐朝运往龟兹的商品。
  (一)贡赐 汉元康元年(前65),龟兹王绛宾及夫人朝见汉帝,赐给印绶、车绮、旗、鼓、歌吹手数十人及绮、绣、缯等奇珍物品。
  魏黄初元年(220)焉耆、于阗各派使臣向文帝献大珠。
  晋咸和五年(330),龟兹等西域各国献石棉布、封牛(野牛)、孔雀、大象及其他珍异物品200多件到前凉,都城姑臧(武威)。前凉王张骏派长安史马洗带贡品去后越。高昌、龟兹等国也随同向后赵进贡。
  晋太元六年(381)龟兹使者到后凉都城姑臧,向后凉王进贡奇珍宝物及汗血马。
  北魏太和二年(478),龟兹向魏进贡名驼70头及其他珍宝。
  唐贞观六年(632),焉耆王突骑支派使臣进贡马匹。
  (二)互市
  政令 汉武帝鼓励互市。由大鸿胪管理龟兹等西域商人在中原互市,并设有译员。商道沿途有食宿供应。龟兹等西域商人以玉石、皮毛、牲畜、土产交换丝麻织物。铜镜、陶器、药品、生产工具;魏明帝令敦煌太守仓兹监理商道。龟兹等西域商人去洛阳,发给过所凭证,派人护送,在敦煌由官府监理公平交易;北魏在洛阳设崦嵫馆供龟兹等西域商人交易、停息;隋炀帝令裴矩掌管张掖互市,特设西域校尉专员监理。又令薛世雄修筑伊吾城,与裴矩共同经营,保护商人往来。龟兹等西域商人到洛阳,由典蕃署管理,四方馆接待,入都市交易;唐代宗广德年间(763~764),西域商道,设有驿传、车马、旅店供应商旅。天宝年间,交河郡丝绸交易价,大练一匹,上等470文钱,次等460文钱,下等450文钱。
  商品交换 汉朝使者到龟兹等西域诸国,有内地商人随行携带丝绸及其他商品交换,一年五六批或十几批,人数少则百余人,多则几百人从龟兹等诸国带回名产去内地。龟兹等西域商人进入内地交换商品,汉朝设有仓库,贮存丝绸,交换食品、牲畜、日用品。汉朝输出到龟兹诸国的丝绸有锦、绣、纱、〓、缎、绢、绨、绮、杂缯等。文字锦有万事如意、登高、大益寿、延年益寿、宜子孙纹样。丝绸有平纹、斜纹、平纹重组织、经斜文、斜文重组织各种织法。刺绣品有单色细绢绣、锦上添花;魏晋南北朝时,龟兹、于阗、乌孙等与魏、晋、北魏、北凉、南朝、隋贸易。洛阳、凉州为龟兹等西域商人交易市场。远销龟兹诸国丝绸制品有以褐红、白、黑、蓝、黄、金黄、绿等八色丝线编织履,用五色丝织方格兽纹锦,有纬线起花锦,织品用色复杂,提花准确,锦面细密质薄,牢度高;汉至隋时,除内地丝绸外还有漆器、玉器、铁器、兵器、铜器、金银器、铜镜、纤维纸、药物、刺绣、樟脑、服饰、伞、扇输入西域。龟兹等西域诸国的马、棉布、毛制品、玉石、牛、羊、驼、犬、亚麻、豆、核桃、石榴、瓜、葡萄、葱、蒜、火浣布、波斯锦、笛、鼓、五弦、笙、箫、皮毛等输入内地。龟兹、楼兰、于阗、莎车、车师、疏勒为商品交流重要市场。龟兹、于阗、疏勒、鄯善、车师、焉耆、乌孙每年有商队赴中原贸易;唐至金时,内地造纸、印刷、火药制造技术,丝绸、麻布、茶叶、瓷器、金属制品、日用品、生产资料大量输入龟兹等西域诸国。龟兹等西域诸国植棉、酿葡萄酒、制造五色玻璃技术传入内地,除传统商品外,镔铁器、刀剑、琥珀、梧桐泪、矽沙、雄黄、玉器、白褐、西棉、胡锦、花蕊布、宿绫、细毛织品、打球马、独峰驼、大尾羊、牦牛尾、乐器、皮毛不断输入内地。
  (三)商道 西汉对西域主要商道统一管制,保护商品转运。汉朝时,天山南麓绿洲带有龟兹、疏勒、焉耆、温宿、尉犁、尉头和车师各政权与汉朝贸易往来,《汉书》称为北道。
  西汉太初四年(前101),汉朝保护商道,称北道为要害之路。帕米尔高原以西商队多经北道赴内地贸易。三国时称汉朝北道为中道。商人经龟兹、焉耆、高昌至玉门关入内地贸易,称为新道。唐朝,各地以马、玉料、矽沙、胡、棉布、羊、驼、宿绫、铁器与内地贸易。
  三、货币
  西域位于欧亚大陆中部,是古代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汇之地。龟兹地区各族人民在这里生活、劳动,吸引着中西方文明的精华,创造出独具特色的龟兹文化。龟兹古代钱币正是上述几种文明交流、融会的产物,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域特点。随着龟兹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扩大,势力促进货币流通。龟兹境内遗留的丰富钱币资料,就是当时货币经济发展的有力证明。近代考古发掘的钱币主要有两类。
  汉唐时期内地铸造的钱币在龟兹所辖境内出土。在轮台县城西20千米的拉苏古城出土“五铢钱”、“开元通宝”钱币。在巴楚县托库孜沙来遗址出土唐王朝的“开元通宝”、“乾元通宝”。特别是在当时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龟兹王所在地出土的钱币最多,在今库车县城东南约110千米的大黑沁古城出土“大历元宝”、“建中通宝”等唐钱;库车县北约23千米的苏巴什古城出土“东汉五铢、开元通宝、大历元宝”。以上这些为内地汉铸铜钱经考古学家测定。
  西汉五铢钱 红铜质,径2.6厘米,孔径1厘米,重3克。面背有周廓、宽约1厘米,正面镌篆文“五铢”二字。字体严整,五字交叉接上下两画处,微向内缩,穿上多一横画,穿下无半星。
  王莽时泉币 共出土两种泉币。在库车县额济勒克旧城出土一枚泉币上镌有“大泉五十”。红铜质,圆径2.8厘米,孔径1厘米,面背内外有周廓。而镌篆文“大泉五十”四字上下左右联续。《汉书·食货志》载:“王莽居摄,变汉制,以周钱有子母相权,于是更造大钱,径寸二分,重十二铢,文曰‘大泉五十’”;在库车还发现王莽时的另一种泉币,上镌“货泉”二字,文颇浅。《汉书·食货志》称:“天凤元年..罢大小钱,改作货币..重二十五铢,直货泉二十五。货泉径一寸,重五铢,文右曰‘货’,左曰‘泉’,枚直一,与货币二品并行。
  ”东汉五铢钱 外圆内方,径2.4厘米,孔径1厘米,重2.2克,面背有外廓,无内廓,面有“五铢”二字。
  唐代开元通宝 外圆内方,径2.5厘米,孔径0.7厘米,重4.5克,面、背均有内外廓,面有“开元通宝”四字。
  乾元重宝钱 含铁成分较多,外圆内方。径2.8厘米,孔径0.8厘米,重8克。面、背均有内外廓,正面有“乾元重宝”四字。
  大历元宝钱 含铁成分较多,外圆内方。径2.8厘米,孔径0.8厘米,重8克。面、背均有外廓,面有“大历元宝”四字。
  建中通宝钱 外圆内方,长2.1厘米,孔径0.6厘米,重2.9克。面、背均有外廓,面有建中通宝四字。
  上述已出土的中原所铸钱币在龟兹境内流通,龟兹境内都有遗存。
  自汉至唐的1000多年时间内,龟兹经济在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影响下,由于政治上相对稳定,龟兹经济基本上一直处于上升时期,为适应境内外贸易的发展,龟兹也铸造了自己的钱币。龟兹地方铸币分为龟兹无文小铜钱、五铢铜钱和龟兹文铜钱三大类,铸造和流通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其钱币的形制和铸造工艺亦显示出是同祖国内地铸币渊源关系。
  (一)无文小铜钱
  小钱,即特别轻小的钱,甚至小到直径只有0.8厘米左右,有鹅银钱、榆英钱、菜子钱、延环钱等名称。龟兹无文小铜钱主要出土于巴楚县托库孜沙来古城和图木舒克墓地,库车县苏巴什遗址、唐王城、硝里汗那古城。另外,在库车县库木吐拉、玉奇吐尔、伊斯塔那、森姆塞姆,新和县托克拉克埃肯、索喀库勒,拜城县克孜尔,轮台县阔那协海尔、拉伊苏,温宿县喀依古,柯坪县阿克协海尔,巴楚县穷梯木、科西梯木等古城、烽燧、石窟寺等遗址都有一定数量的采集品。同类小铜钱在塔里木盆地南缘的于田县哈拉墩、策勒县达玛沟,民丰县安迪尔、尼雅,以及楼兰遗址也有发现。出土数量尤以库车为最多。在库车、拜城、巴楚出土小铜钱的遗址中同样伴有钱范出土。
  龟兹无文小铜钱铸行于两晋南北朝时期,其形制和铸造工艺的模式来自中原地区。具有径小、薄肉、广串、无廊、无文的特点,依径、串大小可分为五个小类型:
  Ⅰ型径1.7~1.8厘米,半径0.9厘米,肉厚0.1~0.2厘米。
  Ⅱ型径1.5~1.6厘米,半径0.8~0.9厘米,肉厚0.1~0.2厘米。
  Ⅲ型径1.3~1.4厘米,半径0.6~0.7厘米,肉厚0.1~0.2厘米。
  Ⅳ型径1.1~1.2厘米,半径0.5~0.6厘米,肉存0.1~0.2厘米。
  V型径0.8~1.0厘米,半径0.5~0.6厘米,肉厚0.1~0.2厘米。
  (二)五朱文铜钱
  铸有汉文“五朱”(非铢)铭文,主要发现于巴楚县、库车县和轮台县等遗址。库车县苏巴什、唐王城、哈拉巴特古城、库木吐拉、玉奇吐尔、伊斯塔那等均有出土。在巴楚县北朝文化层还出土铸造五朱的细泥质钱范。
  这类五朱铜钱,因其钱文甚浅,在流通使用过程中极易磨损,成为无文、无廓的铜钱,也易使人误认为它是来自于中原地区的女钱。五朱文铜钱具有薄肉、广串、无廓的特点。钱文此时已不再是重量单位,而蜕化成货币符号。依径、串大小亦可分为四个小类型:
  Ⅰ型 径2.1~2.2厘米,半径0.9~1厘米,肉厚0.1厘米。
  Ⅱ型 径1.9~2厘米,半径0.8~0.9厘米,肉厚0.1厘米。
  Ⅲ型 径1.7~1.8厘米,半径0.8厘米,肉厚0.1厘米。
  Ⅳ型 径1.4~1.5厘米,半径0.8厘米,肉存0.1厘米。
  (三)龟兹文铜钱
  这类型铜钱,学术界多称之“汉龟二体钱”或“龟兹五铢”。张平《再论龟兹的地方铸币》认为,随着钱币材料的不断丰富,考虑到这是一种地方铸币,应以地方特点和民族特点和民族特色为主来命名较为合适,因此称之为“龟兹文铜钱”。龟兹文铜钱铸行于隋至唐初,以红陶为主,也有黄铜制的,圆形无孔,汉文和龟兹文合壁,已发现一万多枚。有三种不同的版式:
  Ⅰ型 面铸有龟兹文。光背,无汉文。
  Ⅱ型 面铸有龟兹文和汉文。穿左为铢,穿右为五,光背。
  Ⅲ型 面铸龟兹文,背铸汉文五铢。数量多,为双范合铸。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