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建筑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47
颗粒名称: 六、建筑业
分类号: F407.9
页数: 4
页码: 90-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地区建筑业的情况,包含了龟兹古城,苏巴什古城,克塔依城古城等。
关键词: 经济 建筑业 龟兹

内容

人类之初就有建筑业。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建筑业日趋复杂,逐渐有了神殿、庙宇、居处、楼台、庭院、城池、道路等建筑。
  古代龟兹族牧民住毡房,农民住地窝子。在天山游牧的部分牧民住以羊毛为毡及木架做成的毡房,秦汉时常和乌孙人、匈奴人杂处游牧。诚如细君公主《黄鹄歌》中所说的“穹庐为室毡为墙”,现今库车县北部天山游牧的维吾尔人仍住着这种毡房。龟兹农民的原始地窝子,史料无明确记载,只在考古发掘中提供了证据。今轮台西北18千米群巴克古幕群,构筑形式为“圆角形式或长圆形半地穴式,有短墓道,墓室中心立一木柱,周围又有一圈木柱,木柱上棚架盖头,盖木上再用草覆盖”(黄文弼《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这种草葬经碳十四测定为距今2570±70年,若以树轮校正年代,大约为公元前955~680年间,相当于我国的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群巴克的墓葬形式为当时龟兹地区的居民建筑形式。因为古代人信迷信,认为人死后仍会像生前一样生活,所以仿照生前住房形式造所墓,以供死者享用。这种地窝子式的建筑,至今在塔里木盆地周围的偏僻农村中仍可见到这种形式的住房。
  龟兹地区城市建筑发达。考古发掘证明,龟兹王都即在今库车县新老城之间的皮朗旧城。《晋书·四夷传》载:“龟兹国..俗有城廓,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王宫壮丽,焕若神居。”《梁书·龟兹国传》载:“秦主符坚遣将吕光伐西域至龟兹,龟兹王帛纯载宝出奔,光入其城,城有三重,外城与长安等,室屋壮丽,饰以琅玕金玉。”可见其城市规模的宏伟与气势。
  龟兹古城 今库车县城内。保存有东南北三面,略呈方形,北城墙长约2075米,墙垣夯筑,厚8~16米,残高3.8米;东城墙长1608米,厚15米,残高7.6米,墙垣每隔40米有一马面,长宽各4.8米,城墙为黄褐色土夯筑,夯层高20~30厘米。南城墙长1809米,厚2.8米,残高3.5米,城墙夯筑,夯层厚15厘米。西城墙已经湮没。
  顷希阿尔古城 位于库车县东南约60千米戈壁上,原有城墙早已风化,只存城中心一大台基,台基残高约10米,东西长32米,南北宽约60米。系唐代军营遗址。
  苏巴什古城 龟兹境内相当古老的废城之一,位于库车县西北偏东23千米处,古城跨河而居。城内现存几座高塔,塔基系夯土,为佛教建筑。建筑残存较多,为庙宇、屋宇、会议厅等。墙基、墙壁均系夯土制成。
  克塔依城古城 位于库车县城东南80千米戈壁上,由一方城址及西部的三个附带建筑物组成,系唐代重要屯戍之城。残存方城址东西长约300米,南北长150米;残存墙垣高7~8米,顶宽1米,底宽10米。每隔30米有一马面。城墙的建筑方法是离地面2米处有一层树梢枝,20厘米厚,其土有土坯7层;又一层树梢枝及7层土坯;又一次树梢枝,最上层为土坯,约40余层到顶。每块土坯厚10厘米。
  艾格买里央塔克协海尔古城 位于沙雅县城西北21.7千米,英买里乡境内。现有内城残缺城垣,周长530米,宽6米,高约3米。据黄文弼教授考察,原“外城3410米,内城530米,两城中间有中城,城内有土丘起伏”。推断为《魏书》中的“塔佛寺千所”的遗址。
  通古斯巴什古城 位于沙雅县城西偏北,直距34.5千米。城呈正方形,城垣有规则的炮墩及城垛,南北两门旁各有对称的城垛,疑为箭楼之遗址,城墙夯土基,土块砌成。宽约3~4米,因风剥蚀如今城垣平均高3米以上,东北一隅城垛现今仍高6米以上。城每边长220米,占地约4公顷。城北门外之东部30米处有一土阜,占地2亩以上,为当时房舍之一。
  玉奇喀特古城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18千米处,系汉代遗址。古城东西长1450米,南北宽800米,总面积约116公顷。1928年,黄文弼教授《考古记》载:城三重,城基尚存,高约1米,当地人称玉什喀提(三道城)。分为内城、外城、大外城三重,内城土阜起伏,隆洼不平,洼者浸为不地,本地人传说为衙门。由内城至外城相隔约60余米,外城形略圆,周长约624米,城中有土阜数处。由外城至大外城相隔约240米。城为红土坯筑成,规模宏大。
  托帕协古城 位于新和县城西部15千米处。古城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90米,总面积约3.8公顷。残墙高6米,厚150厘米,用土坯筑成,有6个城门。属唐代遗址。
  通古孜巴西古城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44千米处。该城保存较完好,四面城墙巍然独存,城四隅尚有突出城垛,墙外尚存城垛24个,城墙高约9米,周约825米,用土坯砌成。南北开门,门宽约1.3米。在北门楼东,有古房遗址数处。系唐代遗址。
  兰合曼古城 位于新和县玉什喀特乡政府驻地西南约25千米处。城为方形,东西长55米,南北宽50米。城墙用黄土坯筑成,土坯长40厘米,宽23厘米,厚15厘米。城墙宽约2.5米,高5~7米,城廓基本完好,部分地段已坍塌。
  布特巴西古城 位于新和县城西南50千米处。城为方形,东西长60米,南北宽55米,残墙高约3~12米不等。城门在北墙正中,城墙下部为夯土,上部为黄土坯,土坯长35厘米,厚5~8厘米,宽25厘米。属汉代遗址。
  且热克古城 位于新和县渭干乡政府西南,面积440平方米。古城呈长方形,墙高3.2米,西墙长22米,北墙长20米,东、西墙已部分坍塌,南北墙仅存底部,厚4米,高1米。城墙系夯筑,城内散布有夹沙陶片。古城西北角有一突出城体的垛墙,长约2.9米。时代属唐。
  阿克提坎古城 位于新和县塔什力克乡苏瓦什提村,面积3780平方米。古城呈长方形,东墙长66米,西墙长61米,北墙长58米,墙高5米,墙基厚约10米。城门南开,门宽10米。古城四角有垛墙,长约8米。地表为黑色,上浮白色城粉。时代属唐。
  乌堂古城 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俄堂村东北约2千米处。城堡平面呈方形,南面和西面墙垣以断望为险的天然屏障,东面和北面构筑墙垣,形制似瓮城式双层墙垣。东面墙垣保存较好,长约83米,最高4米,宽约2.5米,其适中处有向外突出的“马面”建筑,长约4米,宽约2.5米,高约4米。北面墙垣长约68米,中部置城门,城门连接着高台建筑,高台长约15米,宽约13米,高约5米。墙垣和墩台建筑均为土坯夹夯层,即一层土坯和一层夯土,土坯厚约8~10厘米,宽20~22厘米,长30~35厘米,夯层内含小砾石,厚15~20厘米。建筑时代为唐代。
  克孜尔吐尔古城 位于拜城县克孜尔乡河西岸。古城作长方形,南北长150米,东西宽90米。城垣为夯筑,夯土层中夹有柴草层,高约1~2米,现仅存南、北、西三面墙。城东北角处有一高台,南北长6米,东西宽4米,高约2.5米。高台底部为卵石沙砾石,中部为夯层,顶部为黄土坯砌筑,土坯长40厘米,宽20厘米,厚约8厘米。为汉唐遗址。
  根据历史记载和考古发掘资料综合研究,并将其与中亚、中原同时代诸古城遗址作比较,龟兹人所建城市特色是:一是以土夯筑。龟兹城垣的建筑材料多系黄胶土,系夯筑而成,即以“干打垒”方式建造,这与中原大多数古城城墙的建造方式相似。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中原已流行这种技术。此法是用稍潮湿的土杂以草、草枝、树枝,以夹板式的方法堆垒,然后分10厘米不等的层次将其夯实。龟兹的房屋台基、屋宇墙壁也都用“干打垒”方法筑造。说明龟兹地区建筑技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二是采取三重的建筑形式。龟兹汉唐时期的古城大体分为三种规格,即一重城,二重城,三重城。一重城较小,城墙薄且矮;二重城较大,城墙稍厚稍高;三重城一般较大,城墙最厚也最高。三重城分为宫城(王城)、内城、外城三部分,宫城居北,内城居中,外城主体部分居南;二重城一般是内城居北,外城居南;一重城是政治、宗教中心。汉唐时期的龟兹建筑在规格、布局上与中原相近。三是在许多古城中,均发现了周长有约100米左右的夯土大台基,系贵族、富贵修建屋宇的台基。汉唐中原地区的贵族,为表示自己是高高在上的人,在修屋宇之前先筑一个台基,然后在台基上修建屋宇。龟兹古城废墟上的台基(土墩、土拉)是深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反映。四是汉唐时期龟兹境内的屯田军甚多,所筑屯田军城,在渭干河东西及塔里木河北岸、迪那河支流克孜尔河流域及阿克苏河一带,都有不少屯田军建筑的城,却不是三重城,而是周围只有防御设施——城墙,城墙上没有马面、箭垛而无瓮城。城墙本身由夯土筑建,剖面呈梯形,是典型的中原建筑风格。除城池外,龟兹的建筑业还有寺院建造、千佛洞凿挖、桥梁建筑等。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