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冶炼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42
颗粒名称: 一、冶炼业
分类号: F407.3
页数: 3
页码: 82-8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境内矿藏十分丰富,是西域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矿业采掘历史悠久的情况,包含了克孜里亚别得里克炼铁遗址,阿艾炼铁遗址等。
关键词: 经济 冶炼业 龟兹

内容

龟兹地区大地构造位于南天山冒地槽与塔里木地台之间的过渡带,在这种复杂多样的构造环境中,形成发育着各种沉积岩、火成岩、变质岩地层,具备多种矿产赖以生成的构造条件。龟兹境内矿藏十分丰富,是西域最为丰富地区之一。矿业采掘历史悠久。《魏书·西域传》载:龟兹“饶铜、铁、铅..饶沙、盐、铁、雌黄。其国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数里入地,如〓餬..”。《汉书·西域传》载:龟兹“能铸冶,有铅”;“姑墨出铜、铁、硫磺”。《北史·西域传》载:龟兹“出盐绿”,“出细氈、饶铜、铁、铅、氍毹、饶沙、盐绿、雌黄”。《隋书·龟兹国传》载:“饶铜、铁、铅、矽砂。”《大唐西域记》载:“龟兹国土产黄金、铜、铁、铅、锡。”这些为龟兹金属冶炼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北魏郦道元引《释氏西域记》:“屈支,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夜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反映了当时冶炼业的繁荣景象,也说明由西汉至魏晋,龟兹一直是西域地区的冶炼中心。在冶炼中,燃料由木炭改为石炭(煤),除证明当地有储藏丰富的煤外,也标志着冶炼水平已相当提高。
  黄文弼教授在龟兹故地的考古发掘中,找到了不少炼铜、炼铁遗址。
  克孜里亚炼铜遗址位于今独(山子)库(车)公路西侧库车河谷一带,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积厚3~4米,出土铜渣。
  康村铜厂遗址 位于库车城北40余千米处,北临库车河,遗存两大堆矿渣,东西宽约21米,南北长约35米,积厚2~3米。库车河又称铜厂河,与炼铜遗址有关。
  苏甫玉炼铜炼铁遗址 位于库车河边,遗址南北长约1千余米,宽500米,冶山重叠,堆堆相衔,积厚由几米到十几米不等。铁渣堆内搜集到双耳陶罐、绿釉红陶、灰陶、粗沙黑陶、石磨一扇以及半球形的石器、铜片、铜渣、铁块,为汉代炼铜、炼铁遗址。
  巴西克鸡克铜矿遗址 位于库车塔马克河谷一带,两边崖壁上开凿矿洞若干,矿脉纵横,矿层很薄,品位低。
  察尔齐炼铜遗址 今拜城察尔齐镇南却勒塔格山西麓有绵延数千米的炼铜遗址,西汉时为姑墨所属。
  克孜里亚别得里克炼铁遗址 位于库车城北80千米,独库公路东南200米处。遗址由若干铁渣堆组成,积厚3~9米不等,呈东北、西南走向,长约400余米,宽约60余米,铁渣堆体积达万立方米,其中五个堆较大,第二堆之北有一条1~2米的干沟蜿蜒入库车河。
  可可沙炼铁遗址 位于库车河东岸山坡下,距今库车县城北47余千米。为汉代至唐代冶铁遗址。遗址东西长约500米,南北宽约130米。址内遍地皆为黑色炼渣及圆形炉管等堆积物,局部堆积高达3米,还散布有大量陶片。西面有土坯结构的半圆形窑址,附近散布石头、石膏片等,有一个5平方米的大坑。被自治区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艾炼铁遗址 位于库车河与阿艾河汇流处,距库车县城100余千米,距可可沙炼铁遗址2千米。沿阿艾河口溯流北上2~3千米,北岸阿肯里克山下的古炼铁渣堆不时出现,主要分为东西两处遗址:东址东距阿艾煤矿2千米,傍阿肯里克山麓分布东、西、中三大堆矿渣,其中中矿渣堆最大,平面为三角形,底边宽30米,高30米,矿渣一直向河边延伸100米,积厚愈下愈薄。西址从东炼铁遗址西行四五百米即可见漫山遍野的矿渣堆,东西长约600~700米,宽约30~50米,积厚3~4米。在此采集到红陶片、石磨片、弯拐陶瓴(鼓风管道)等,其陶瓴残长26厘米,口径4.5厘米,与传世的汉代“灞陵过氏瓴”形制相同。矿渣中夹杂大量煤核。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篇》引《释氏西域记》载:“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即指此地。“夜则火光,昼日但烟”表明这里冶铸工人夜以继日进行生产;“取此山石炭冶此山铁”表明这里冶铸工人已掌握了以煤冶铁的先进技术;“恒充三十六国用”表明这里冶铁业很发达,产品质量也很好,不但能保证本国各地市场,而且远销周围各国。
  提克迈克炼铁遗址 位于阿艾煤矿和下河滩煤矿间独库公路446千米里程碑处。北倚高山,南及库车河崖,均分布炼铁矿渣,南北长700米,东西长400米,遗址范围达2平方千米,出土瓦片、鼓风嘴、炼炉底、石碾(用于碎矿)及马槽等物。为西汉时期炼铁遗址。
  当时龟兹能够制造出的金属产品,大体上有三类。
  1.兵器
  在龟兹古城哈拉墩的考古发掘中,发现了骨镞,证明龟兹地区在原始社会时期已发明和使用了弓箭。出土的原始骨镞,主要有三种:一是长条形镞,兽骨制,作扁条壮三角形。表里灰白色,头部削长成三角形,尖端染红色血迹。后部稍宽,两侧削齐现出柄部,可能是插入木杆之用。长6.2厘米,后宽1.3厘米,壁厚0.3厘米。二是实体三棱镞,兽骨制,灰白色,三面磨制光平,横断面作三角形,与后期三棱镞大致相同。头部尖锐磨光,颇锋利;后部突出一段作短柄使用的短岔,通常长5.5厘米,两侧宽1厘米,底宽1.4厘米。三是叶状镞,兽骨制,灰褐色,作叶状三角形。头部尖锐,后部稍厚带节骨。长2.2厘米,后宽1厘米,厚0.5厘米。这些弓箭一方面可以作为狩猎用,另方面可以作为保卫草场的战斗用。大约在秦汉之际进入奴隶社会后,由于龟兹城邦之国人口多,财富雄厚,地理位置重要,更需要组建军队和制造各种兵器,维护奴隶主的地位。《汉书·西域传》(下)载:龟兹国“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姑墨国“胜兵四千人”,温宿国“胜兵千五百人”,乌垒“胜兵三百人”,渠犁“胜兵五十人”。
  《魏书·西域传》载:“焉耆..兵有弓刀甲鞘。”龟兹兵器与焉耆大致相同。龟兹之所以雄据天山南路各城邦之上,除驻兵多外,因境内铁矿储量丰富,冶炼业较发达,故武器较优较多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晋书·吕光载记》称:吕光进攻龟兹时,“光攻城既急,帛纯乃倾国财宝请求狯胡。狯胡弟呐龙,侯将旭率骑兵二十余万,并引温宿、尉头国王,合七十余万以救之。胡便弓马,善矛鞘,铠如连锁,射不可入。以革索为羂,策马掷入,多有中者,众甚惮之。诸将咸欲每营结阵,索兵以距之”。这充分说明龟兹军队弓、刀、矛鞘、铠甲等兵器之多。70余万军队所需武器由地方政府统筹专设有武器制造机构,以应付各种战争的急需。
  2.生产工具
  主要有镰、斧、锄、铧、凿、锯、锤等。生产技术的特点是锄式工具的使用和犁耕技术的普遍推行。开创于两晋时期的克孜尔千佛洞第175窟坐佛周围的两组风俗画,反映了当时龟兹地区及天山南部绿洲的铁农具制作和耕作方法。锄式工具与今新疆各地使用的坎土曼几乎一样。另一组画,画的是两头牛,共拽一宽大的犁铧耕地,后跟1人,右手举一棒作打状。牛耕图的宽大铁铧,与发现的汉代铁铧比较接近。昭苏出土的铧、民丰出土的镰、特克斯出土的斧,最具代表性。铁铧重3千克,舌形,形体较轻,制作粗糙。铧体中部鼓出,呈扁圆状,边缘扁平,后部为椭圆形的銎(《新疆考古三十年》)。这件舌形铁铧与敦煌所出的西汉铜铧形制大小几乎一样。铁镰残长12厘米,木把长32厘米(《新疆民丰大沙漠中的古代遗址》)。铜斧为合模铸制,刃部较钝,斧的上部残折,残长5.5~6.2厘米,宽5.9~6.9厘米,厚0.2~1.8厘米(《特克斯县出土的古代铜器》)。锄式工具的使用,成为当时龟兹地区农业生产的要素之一。
  3.日用品和装饰品主要以铜质为主,制作较精细,如青铜大釜、铜勺、铜顶针、银铜戒指、铜镜等。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