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农牧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3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农牧业
分类号: F327.45;F326.3
页数: 5
页码: 65-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农牧业的情况,包含了农业经济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为主,畜牧业以田种畜牧为主的内容。
关键词: 龟兹 经济 农业 牧业

内容

一、农业
  龟兹北枕白雪皑皑的天山,南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气候温和,光照丰富。渭干河、库车河纵贯全境,奔腾不息的塔里木河像巨龙横贯南境。长期的灌溉耕种,各类土壤不断得到发展和改善,龟兹依此发展本地的农业。黄文弼教授在今库车城郊古代龟兹城所在地哈拉墩遗址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至铜石并用时期的石器、骨器、陶器(《新疆考古发掘报告》),其中属于农业生产方面的工具有石镰、石铲、研磨器,证明龟兹绿洲原始社会时期就已有农业存在。所见陶器种类杯、盘、碗、罐也以饮器为多,与从事农业的定居生活密切相关。直接属于龟兹文化圈内,位于龟兹东境的群巴克墓群中出土了距今2500~3000年间的石磨盘和麦草、麦草中央夹杂有麦穗和麦粒,系小麦,麦穗最大者残长3厘米,麦粒长0.6厘米,与现在的麦穗基本一样;还发现有谷糠类食物(《新疆轮台群巴克古墓葬第一次发掘简报》)。另外与龟兹东部辖境邻近的孔雀河下游古墓沟的墓葬中出土了小麦,据碳十四测定距今有3700~4000年上下。因而根据发掘资料论定,龟兹一带的农业生产距今已有“4000年左右”(王炳华《从考古资料看新疆古代的农业生产》)。
  从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后,龟兹农业继续发展。汉朝在西域屯田前,龟兹已浚挖沟渠,实行灌溉农业,农耕工具仍以石质及木质工具为多。公元1世纪前,龟兹境内普遍使用铁制农具。在汉屯田军的影响下,龟兹民间推广了牛耕技术。我国牛耕起源于春秋时期,《论语·雍也篇》记有“犁牛之子〓且角”。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表明当时牛耕已经兴起。到汉初,贾谊的《新书·春秋篇》云:“夫百姓熙牛而耕,曝背而耘。”但在边疆地区,牛耕尚未推广,各地仍用木耜翻土。在拜城县克孜尔石窟175号窟西晋壁画中,有一幅二牛抬杠的牛耕图,从图中宽大的铁铧来看,与各地发现的汉代铁铧相似,画中一人赶二牛,他一手扶犁把,一手扬鞭棍,二牛并排抬一杠,拉着犁辕奋力前行;中下方的犁铧呈三角形,宽大尖刃;铧后的犁头呈长条形,犁尾与上翘的犁把相接。这幅牛耕图,和嘉峪关的汉墓壁画中的牛耕图相同,和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中二牛抬杠的牛耕图相似,和山西平陆县枣园村西汉墓中发现的二牛抬杠壁画相近。这些从实物上证明西汉时,确实包括龟兹在内的边境各地大力推行过牛耕技术。西汉传入的这种二牛抬杠式犁耕法,在新疆一直沿用了2000余年。
  《汉书·西域传》载:桑弘羊在其发展新疆屯田的建议中说,“故轮台以捷枝、渠犁皆故国,地广,饶水草,有灌田四五千顷以上,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乌垒“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温宿“土地物类所有与鄯善同”。《魏书·西域传》载:焉耆“气候寒,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龟兹“物产与焉耆略同,唯气候稍温为异”;疏勒“土多稻粟麻麦”。《隋书·西域传》载:龟兹“耕田畜牧为主..饶葡萄酒,富室至数百石”。《新唐书》载:龟兹“土宜麻、麦、秔稻、蒲陶”;屈支“宜糜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奈桃、杏”;焉耆“土宜黍,蒲陶”。
  从上述西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籍记载中,看出龟兹农业经济大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粮食作物,主要有粟、麦、稻、糜、菽、大麦、高粱;二是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大麻、胡麻;三是园艺作物,主要有葡萄、石榴、梨、奈、桃、杏、桑、黄瓜、大蒜、葱等,而以葡萄最著。
  粟 又名黄米,俗称谷子,去壳后叫小米,粒小、实圆、色黄。按子粒粘性分为糯粟和粳粟,营养价值高。禾本科,喜温暖,耐干旱,生长季节短,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且耐储藏,向为干旱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五代以前,粟一直是我国产量最多的农作物,古称“五谷之长”。龟兹比华北地区更为干旱,早为人民种植,成为龟兹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考古人员已在哈密五堡古墓中出土了距今3000年左右的小米饼,可知屯田军未入西域前,龟兹人民已经种植粟。
  麦 新疆是我国最早栽培小麦的地方。早在4000年前,天山南北的绿洲地区已开始栽培小麦。在龟兹邻近的罗布泊,发现的罗布泊晋木简中,详细记载了楼兰屯田军种植小麦等作物情况。一木简正文是:“将张金部,见兵廿一人,大麦二顷,已截二十亩。下〓(糜)九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吾卅七亩,已截廿九亩。禾(粟)一顷八十五亩,溉二十亩,锄五十亩。”同简背文是“将梁襄部,见兵廿六人,大麦六十六亩,已截五十亩。下〓八十亩,溉七十亩。小麦六十三亩,溉五十亩。禾一顷七十亩,锄五十亩,溉五十亩”。这些说明,汉晋时期,包括龟兹在内的各地屯田军都种植了小麦、大麦等作物。《北史·高昌传》载:龟兹邻近的“高昌谷麦一岁再熟”。已知利用光热条件进行两熟生产。唐代,小麦生产仍主要分布在今东疆和南疆的哈密、吐鲁番、焉耆、库车、疏勒、莎车、和田一带,不仅平原地区广泛栽培,高海拔寒冷地区也有小麦生产。《大唐西域记》载,阿耆尼国(今焉耆)种植宿麦(冬麦)。这一时期出土文书中还有大量关于小麦租税、借贷的文契,租契中有的租额每亩高达小麦二斛二斗,可见当时生产水平已不低。
  稻 俗称稻子,原产地在我国南方。考古工作者在公元前6000年前后的河姆渡遗址中已发现了稻子(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稻子实物。在殷墟卜辞中已发现“稻”字,说明在殷商时期中原已输入稻。据《汉书》记载,龟兹地区约在公元前1世纪初叶已种稻。北朝,龟兹等地也较广泛地种植水稻。《魏书》中的《焉耆传》、《龟兹传》、《北史·西域传》中的焉耆、龟兹和疏勒,都记有焉耆、龟兹和疏勒种植水稻。《北史·西域传》载:焉耆“土田良沃,谷有稻、粟、菽、麦”;龟兹“物产与焉耆同”“土多稻、粟、麻、麦”。西辽时期,阿克苏的大米开始扬名四方。唐初玄奘赴印度取经,途经屈支、姑墨,见有水稻种植,他在《大唐西域记》载:“屈支宜糜、麦,有粳稻。”至今阿克苏仍享有“南疆稻乡”之美誉,想必与龟兹种稻历史悠久有关。
  糜子 黍的一个变种,籽实不黏者为糜子。又名黄米,俗称小米,粒小、实圆、色黄。生长期短,耐抗干旱。在楼兰古城、尼雅遗址、晋唐时期吐鲁番古墓中都发现有不少糜类籽实。在楼兰古城的建筑物上迄今仍可见到涂抹着许多草拌泥的墙皮,其中搀杂着大量麦秸、糜杆的碎节和粒壳。同时,在城内距佛塔东侧约32米处一堆散乱木柴下,发现了深达70厘米深的糜子堆积层,一粒一粒的糜子至今还是黄灿灿的(侯灿《楼兰遗迹考察简报》)。龟兹与毗邻的楼兰古城气候土壤等情况大致相同,因而糜子也是龟兹种植的重要农作物之一。龟兹种糜子,当与西汉渠犁屯田有关。当时中原的汉族士兵为抗匈奴,疏通丝道,在现今轮台境内屯田,种了许多粮食,其中有糜子。龟兹人民由此得到良种和耕作技术,大量种植糜子。黄文弼《1957年至1958年在新疆考古调查附记》中载:焉耆“萨尔墩旧城遗址中有许多圆形坑穴,直径大小不一,小者约一米左右。坑穴内均是粮食..很清楚的可以看到黄米”。
  菽 《魏书》、《周书》、《北史》、《隋书》在高昌、焉耆、龟兹传中把豆类作物统称作菽。从公元4世纪至19世纪,豆类作物依次有黑豆(赤豆)、蚕豆、豌豆、扁豆、大豆(黄豆)、绿豆等六种(指食豆作物,作蔬菜带夹食用者未计)。新疆古代种植的豆类作物有黑豆和蚕豆,其实物最早见于16国到盛唐时期龟兹邻近的吐鲁番阿斯塔那305号古墓(384年)和301号古墓(643年)出土的黑豆(《新疆通志·农业志》)。黑豆椭圆或长圆形,粒小,表皮黑色,为赤豆之一种。蚕豆椭圆,扁平,粒小。由于生长期短,抗旱力强,颇适宜于龟兹地区气候,为古代龟兹人民普遍种植的农作物。
  大麦 俗称青稞,西域栽培历史悠久。在距今2960~3200年的哈密古墓葬群考古发现,有麦子、小米、小米饼、青稞穗壳。两汉魏晋时期,鄯善、伊吾、高昌、疏勒、尼雅、焉耆、龟兹等地均种植糜子、谷子、青稞等农作物。
  高粱 高粱是新疆较古老的一种农作物。考古证实,至迟2000年前在楼兰、焉耆已种植高粱。“高粱秸高四五尺,穗小于内地,吐穗即弯而下垂,粒白味涩而硬不堪食”,主要作为酿酒原料(《新疆回部志》)。高粱耐盐碱、耐瘠薄、耐干旱、适应性强。1957年9月~1958年8月,考古工作者发掘了焉耆萨尔墩旧城遗址、唐王城遗址。在上述二城属于汉唐时代文化层中发现了黄米(粟)、小麦、胡麻等,另外还发现了高粱。据《汉书》、《晋书》、《隋书》等记载,焉耆国物产完全同于龟兹,是知龟兹也产高粱。
  棉花 棉花起源于南亚次大陆,是新疆种植较早的农作物之一。《梁书·诸夷传·高昌》(502~557)载:高昌“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名曰白叠子,国人多取织为布。布甚软白,交市用焉”。这里说的“白叠子”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棉布。新疆考古工作者在楼兰城郊东汉墓及楼兰古城三间房遗址,发现过棉布。在民丰县北大沙漠东汉合葬墓,北朝时期于阗屋于来克遗址,西魏—晚唐时期高昌阿斯塔那墓葬和巴楚托库孜沙来唐代遗址中,发掘出棉织品、絮棉灯捻、叠布、棉布租赋和借贷文书、棉布交付账目和棉花、棉籽等大量实物。除实物外,文字也载西域诸国植棉。《梁书·诸夷传》载:渴槃陀国“衣吉贝布,著长身小袖袍,小口裤”。这里说的“吉贝布”就是指以棉花为原料的纺织品。由这些史实证实,公元1~5世纪吐鲁番至南疆一带已,广泛植棉,龟兹人民已掌握种植棉花技术,并以棉花原料织布,以布为衣、裳、袍、裙、袜等。考古工作者在唐代龟兹辖区的托库孜沙来遗址出土的棉籽实物,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鉴定分析,根据其种粒小、纤维短、色黄等特点,系属非洲草棉种子(沙比提《从考古发掘材料看新疆古代的棉花和纺织》)。由于这种草棉耐旱、喜温、喜光,适宜于天山南路的气候特点,所以古代就被引种,唯其纤维短,产量低。
  胡麻 古代西域普遍种植的油料作物之一。胡麻性喜冷温,生育期短;又有耐抗旱、耐瘠薄、耐盐碱的特性,较少受土壤条件的限制。考古工作者在天山山间阿拉沟新石器时期古墓地(距今2200~2800年)出土了胡麻籽,形状卵圆而稍扁,暗褐色,表面有光泽。在汉唐间沙雅通古斯巴什旧城附近,唐代焉耆唐王城和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地发掘出遗存胡麻籽和记载胡麻的文书。可证在龟兹境内也同样普遍种植胡麻。
  苜蓿 《史记》、《汉书》载,2100年前南疆已种植苜蓿。苜蓿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草料,用于喂畜,经济价值较高,深受民众欢迎。龟兹引进苜蓿,用于畜牧业、家庭饲养业,产生较好经济效益。后来这种技术被汉武帝得知,为抗击匈奴,培养军马品种,积极推广,广种苜蓿于离宫之旁,结果中原有了苜蓿。
  葡萄、杏 《唐书》载:龟兹“土宜麻、麦、粳稻、薄陶(葡萄)”。《旧唐书》载:龟兹“饶有葡萄酒,富室至数百石”。这些记述说明龟兹葡萄种植业发达。这是因为龟兹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土壤肥沃,不仅适用于葡萄的种植,同时也适用于种植核桃和杏、梨、桃、奈、石榴等果树,《大唐西域记》即有龟兹“多梨奈桃杏”的记载。6月杏熟,巴扎街市,多排列着装满鲜杏的条筐。民间习惯于四五月间,煮黄米粥或做汤面时放入一些青杏,取其酸以调味;六七月间,则以鲜杏佐食,此后则喜食杏干,故农村广植杏树,遂使库车有杏乡之称。如今库车县的白杏已具一定规模,全县种植白杏6万多公顷,有40多个品种,170个样品,被正式命名为“中国白杏之乡”。
  蚕桑 西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在汉、晋时期的尼雅遗址中,考古工作者发现有蚕茧物。遗址区内,有大量枯死桑树。文献中关于桑树栽培,最早见于《后汉书·西域传》“伊吾地宜五谷、桑麻”。距今已有1700年。而后《北史·西域传》载:高昌“气候温暖,阙土良沃,谷麦一岁再熟,宜桑,多五谷”;焉耆“养蚕不以为丝,唯充棉纩”;龟兹“物产与焉耆略同”。喀喇和卓古墓出土的高昌王朝《承平五年(444)道人法安弟阿奴从翟绍远举锦契》有“高昌所作黄地丘慈中锦”。《承平八年(447)翟绍远买婢契》提到“交与丘慈锦三张”。《杂物账》记有“疏勒锦一匹与处论无垠”。说明公元400年前后,吐鲁番、龟兹及南疆地区已缫丝织绸。
  二、畜牧业
  从原始社会起,龟兹就重视畜牧业。在轮台群巴克古墓葬中发现主墓室与小孩墓之间有马牛头坑,还见“小铁刀与羊脊椎骨放在一起,还见有较多的小石锥”(《新疆轮台县群巴克古墓第一次发掘简史》)。这种小石锥是牧民随身携带,用以脱解拴系牲口的绳扣,现在牧区仍可见到这种情况。由此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的龟兹绿洲农业区内畜牧业经济占有一定的地位。
  魏晋时期,龟兹“人以田种畜牧为业”(《晋书·四夷传》),畜牧业仍和农业一样继续发展。384年,吕光西征,攻降了龟兹,西域震动,20余国遣使来访,并献无数贡品。淝水一役前秦败北,中原政局不稳。吕光急忙起程东返。为了驮回军费和各地贡品,吕光很快在龟兹征集到数万头驼、马。《晋书·吕光载记》称:“始获鸠摩罗什,罗什劝之东还..光从之,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畜千有余品,骏马万余匹。”即此其牧放规模可想而知。
  除大量饲养和放牧骆驼、驴、马、牛等大畜外,龟兹为满足本地居民和商旅生活,还大量饲养羊、狗和鸡、鸭、鹅等家禽。在《魏书》、《北史》等史籍中,与在龟兹所属的八个洞窟群的壁画中,发现有孔雀、鸽子、鸳鸯、鹌鹑、兔子、鹅等诸种家禽、家畜的记载与图案。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