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民族人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16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民族人口
分类号: C922
页数: 8
页码: 14-2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民族人口的情况,包含了龟兹,羌,匈奴,乌孙,月氏等。
关键词: 龟兹 民族 人口

内容

早在新石器时代,龟兹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有龟兹人、羌人、塞种人居住。自神爵二年(前60)西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后,大批西汉王朝驻军及其商贾进入龟兹,此后鲜卑人、柔然人、高昌人、黠戛斯人、突厥人等相继迁入龟兹。唐太宗经营西域后大批汉族士卒进入龟兹屯田、戍边,使龟兹人口不断增长。值得提及的是,龟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地名城,而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作为亚欧大陆的动脉,在这条道路七,塞人、羌人、丁零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自东向西迁徙;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粟特人等自西向东迁移。9世纪中叶,大批回鹘人迁居龟兹境内,与龟兹人相融。这些人群的流动和留居,使龟兹的民族人口屡屡发生变化。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9世纪,龟兹地区居住的主要民族与部落如下。
  一、龟兹
  早在新石器时代,龟兹即有远古人类活动,为龟兹民族的先民。尔后,其他民族和部落相继融入龟兹。公元前177年,月氏为匈奴击败,迁移伊犁河流域时,有一部分留在了龟兹。西汉中期,龟兹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与汉朝关系密切,许多汉人迁来龟兹。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龟兹,有更多北印度人进入龟兹(从克孜尔石窟中龟兹人壁画形象看,多为圆脸高鼻的北印度人印象)。南北朝时期,大批粟特九姓胡人迁居龟兹,使龟兹的种族发生巨大变化。突厥崛起后,长期统治龟兹,并与龟兹王族通婚,龟兹的突厥人也日渐增多。唐朝时期,龟兹国都又是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当地驻有重兵,因此内地的汉族人大量迁居此地。唐朝后期,西域成为回鹘汗国的领地,回鹘废除了遗传一千多年的白姓王族,以回鹘王子统治此地,并拣选属部葛逻禄为兵驻于龟兹。回鹘成了龟兹的主体居民。
  关于龟兹人口的记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西汉以后至清之前,均不见有关龟兹人口的史料记载。根据一些研究者的推论,东汉时期龟兹古国的人口应在15万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龟兹兼并了渠犁、乌垒、轮台、温宿、尉头、姑墨等国,版图扩大,人口增加至近百万。到了隋唐时期,龟兹的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但由于史料所载甚少,推算这一时期的龟兹人口实有困难。但可以断定,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人口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二、月氏
  月氏又名月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之一。商周时即已出现,游牧于中原的正北方,今内蒙古的中部地区,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向商朝、周朝贡献珍禽异畜。战国末年,其族强盛,曾迫使匈奴的头曼单于将其子冒顿送作人质。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一再进攻月氏,迫使其向西南迁徙,始以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为统治中心,势力范围包括今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公元前117年,出兵攻灭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其地。次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进击月氏,迫使月氏王率众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击灭塞王国,占据其地,重建国家。因此部分人占月氏的大多数,故名大月氏。另有一部分月氏人不能远逃,避入祈连山及其以南,马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留居原地被匈奴所征服的月氏人,匈奴称之为休著,派单于子弟为休著王,后来逐渐融合于匈奴人中。公元前140年左右,匈奴军臣单于率兵西征月氏,乌孙首领猎骄靡从行,月氏大败,其王被杀。王后与王子率众向西南逃奔,征服妫水(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夏,重建大月氏国,故地后为乌孙所占,部分不能远迁的大月氏人即成为乌孙属民,后来融合于乌孙人中。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曾派张骞出使其国,张骞被匈奴拘留十年多,没达到出使目的,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建立了贵霜王朝,成为与中国、罗马、安息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5世纪后期,贵霜王朝为〓哒族人攻灭。
  公元前116年月氏为匈奴所迫西迁伊犁河流域时途经今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地,在龟兹境内留下了不少月氏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2《屈支国》称:“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即今龟兹国也。”这里把龟兹指说为月氏,可见龟兹古城确有不少月氏人。今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有玉尔其乡,玉尔其一名即为月氏的变音,可见月氏的西迁是经行此道才会留下这月氏遗民和遗迹。正是由于大月氏西迁时在龟兹地区留下了不少月氏人,所以在公元90年大月氏攻打班超时,班超能够审时度势从容对敌。当时大月氏国在匈奴的唆使下遣其副王谢将兵7万越帕米尔高原,直下疏勒绿洲攻班超。班超面对强敌,镇定自若,他深知大月氏国与龟兹地区月氏人平日关系密切,预料大月氏国军队粮食将尽时,必往龟兹求援,预先即于龟兹要道上埋伏数百精兵待敌。后来大月氏国统帅谢果遣骑赐金银珠宝以赂龟兹,班超伏兵尽起,出击大月氏国兵,遂即持其使首往送大月氏国谢统帅处,谢大惊,立即“遣使谢罪,愿得生归”(《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即准其撤退回国。大月氏国由是大震,只好岁奉贡献。由此可知汉廷熟知龟兹是大月氏族的重要根据地。
  三、乌孙
  乌孙,古代西北民族和国家的名称。汉朝初年,其族与月氏共同游牧于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乌孙在河西走廊西部,月氏在河西走廊东部,比邻而居。乌孙王号称昆莫(又叫昆弥)。公元前177年乌孙为大月氏所破,残众投奔匈奴,其新生昆莫猎骄靡也为匈奴单于收养,昆莫长大成人后,勇敢善战,经常为匈奴单于领兵打仗,多立战功。公元前140年前后,昆莫率众西逐大月氏,占领其地(伊犁河流域),重建乌孙国。有户12万,口63万人,胜兵18.88万人,役属于匈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乌孙始与汉朝联盟,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昆莫为妻,乌孙曾与汉朝东西夹击,大败匈奴,又曾协助汉朝经营西域。神爵二年(前60)汉朝在龟兹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乌孙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汉朝在其都城赤谷驻兵屯,田。东汉时期,乌孙曾协助班超、班勇安定西域。公元2世纪后期,鲜卑强盛,曾西击乌孙,乌孙受到损害,势力逐渐衰落。公元5世纪前期,柔然汗国强盛,西击乌孙,迫使其迁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太延三年(437)北魏使者董琬曾经出使其国。辽朝时期,伊犁河流域尚有乌孙部落东来朝贡。此后乌,孙之名不再见于历史记载,显然已与东亚各族融合。现代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有可能即是乌孙的后裔。
  由于乌孙是游牧民族,“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所占地域也比农业民族广得多,焉耆、龟兹、姑墨、温宿等都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接,壤,因此这一带都有乌孙在游牧。慧琳《一切经音义》称:“屈支国,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或名乌孙..即今龟兹国也。”这里又把龟兹指说乌孙,可见龟兹地区自然也有不少乌孙人。
  四、匈奴
  古代北方民族,其发祥地,迄无定论。史实表明,早在匈奴形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时,他们的活动地域就在我国北方“草木茂盛,多禽兽”的阴山河套地区。公元前209年,继头曼之后冒顿的匈奴单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向外扩散,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包括龟兹在内的26国。
  自汉高祖刘邦起,历经惠、文、景帝三代,先后与匈奴的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结为姻亲,汉匈之间基本上免除了干戈之苦。汉匈战争开始之后,尤其是元狩二年(前121)的河西战役,匈役受到沉重打击。匈奴单于不得不放弃漠南,远遁漠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北匈奴单于为汉窦宪所逐,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魏新·西域传》)。这些留在龟兹的匈奴人,曾建立过据有“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的舟政权,故“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北史·西域传》)。北匈奴单于西迁前后,匈奴人进入龟兹杂居,与龟兹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劳动,为各族之间的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羌
  古代西方民族之一。“羌”,《说文解字》从字形上解释为上从羊,下从人,是“西方牧羊人”,即在我国西北地区从事游牧的民族。早在夏商时期即已形成,原居住于今陕西的西部和甘肃的东部,半农半牧,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被商王当作放羊的奴隶。周朝与羌的关系比较亲密,周王自认是羌族女子姜女原的后裔。战国时期,秦人强大,不断逼逐羌人,不少羌人部落被迫西迁今青海、新疆,南迁今四川西部和西藏北部。两汉时期,羌人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经常奋起反抗。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今甘肃东部的宕昌、邓至二部曾独自立国,烧当羌酋长姚苌曾建立后秦割据政权,青海的白兰羌则服属于吐谷浑。五代至宋朝,由青海北迁的党项羌建立了西夏政权。此后羌人逐渐融合于西北地区的汉族、藏族和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羌族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较广。古西域境内的龟兹也散布着众多的羌人。考古工作者曾在古龟兹地域内的今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发现了一枚“汉归义羌长”古印,这是汉朝政府颁发给龟兹某地的归服汉朝的羌人部落首领的印信。可见龟兹境内居住着大量的羌人,他们的酋长由汉中央授权参与龟兹的政治活动,其人民也参与了龟兹地区的经济开发。另在古龟兹地域的今拜城县城东北150千米的黑英山乡境内的喀拉塔格山石壁上发现《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刻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亦即延嘉元年,公元158)记述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狄虎贲、赵当、万阿羌、程阿羌等6人来此凿石设,亭、修建关城的事迹。有关专家考证,从记述的人名看,万阿羌、程阿羌均为羌人。《刘平国治关亭诵》石碑又一次表明,龟兹古国不但居住着羌人,而且羌人还参与了龟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
  六、塞
  上古中亚民族,希腊、罗马人称之为塞克,波斯人称之为释迦,中国称之为塞人或塞种。塞人主要居住在中亚,我国伊犁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也生活着塞人。塞人农牧兼营:绿洲的塞人从事农业生产,草原的塞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定居的塞人早就发明炼铜与炼铁,能够制造铜铁生产工具,他们是出色的农民。伊犁河流域尼勒克县发现的奴拉赛铜矿,就是距今3000年前的塞人采矿炼铜遗址。游牧的塞人拥有自制的弓箭和短剑,善于骑射,是勇敢的斗十。《史记》和《汉书》曾记载,月氏和乌孙西迁之前,伊犁河流域“本塞地也”,即原是塞人居住的地区。月氏和乌孙西迁后,又说“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可见乌孙人中混血的现象很严重。汉晋时期,许多塞人向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迁徙,自然龟兹国内也不乏塞人居住。有专家考证,《汉书·西域传》所见南北道绿洲的名称如焉耆、乌垒、龟兹、渠犁、莎车等都可视作塞人部落或部族的对译。直言之,这些名称都是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塞人留下的痕迹。敦煌发现的于阗文文书中,存在着大量塞人语言的成分,语言学家称之为“和阗塞语”。而在库车发现的一件佛教梵语文书中记述了拨换(今阿克苏)至温宿(今乌什)间小石城的统治者塞王,可见龟兹境内确有塞人居住。西汉以后,“塞人”这个族名在我国历史上逐渐消失,可见他们融入了乌孙、大月氏和塔里木盆地的其他古代民族中。
  七、汉
  我国的主要民族,由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等中原地区居民和四周的兄弟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不断互相融合,形成于汉朝初期,因而得名。汉族先民早在上古时期即和西域各部族有往来。西汉经营西域时,汉朝中央政府对戍边人员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来西域的汉人日渐增多。至西汉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天山南北的大分散和以各屯垦区为中心的小集中格局。汉代西域的汉人肩负着管理和稳定西域的重任,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域最高军政机关和相关的管理机构中任职,忠实地执行汉朝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如西域都护郑吉、李崇、班超、段禧等。这些汉族官员尽守职责,勇于献身。西域都护段会宗、李崇、陈睦都死在自己的岗位上。李崇为抗击匈奴,战死于龟兹,其私人印章“李崇之印”在今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隋末唐初,突厥兴起,大犯隋唐王朝,迫使大批汉人流入西域。对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多有记载。唐贞观三年(629)玄奘为寻求学习大乘《瑜珈论》而往天竺,途中经西域龟兹地,就看到不少汉族居民。,1928年在沙雅县境内还出土了唐代汉文文书“李明达借粮契残纸”。
  可见,汉人是到达西域最早的民族之一,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域历史文化,创造了龟兹文明。
  八、鲜卑
  古代北方民族,商周时期游牧于蒙古高原东部,战国时期为东胡的一部分。秦汉之际,匈奴强盛,冒顿单于攻灭东胡,东胡部落首领毛率领部众逃之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嘎仙洞中居住,后逐渐繁衍壮大,以其山名为族名。匈奴鼎盛时,鲜卑曾臣属于匈奴。西汉中期,匈奴在汉朝的进攻下衰落,鲜卑脱离匈奴,逐渐南迁至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一带。公元前71年,鲜卑曾配合乌孙、丁零西攻匈奴,使匈奴受到重大损失。东汉初年,大将窦固北征,逼使北匈奴西迁,逐渐占领匈奴故地,十余万户匈奴人投归鲜卑,鲜卑势力渐盛。东汉末年,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东击扶余,北败丁零,西逐匈奴,败乌孙,建立鲜卑汗国,健全政治和军事制度,达到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天山,北至贝加尔湖,南近长城。东西二万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檀石槐将其国分为左中右三部,西域属鲜卑右部。此时,塔里木盆地龟兹国中亦有鲜卑人迁入。有专家认为,在今拜城县境内发现的《刘平国冶关亭诵石刻》中记述的参与凿石建亭的6人中,赵当卑、石当卑即是鲜卑人。檀石槐死后,鲜卑各部分裂,各自为政,国内乱而衰落,后逐渐融合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中。
  九、柔然
  古代北方民族,又称作蠕蠕、芮芮、茹茹等。其族为东胡的后裔,早期无文字,后期借用汉文。公元4世纪中期,游牧于蒙古中原,势力比较弱小。北魏天兴五年(402)柔然首领社〓为北魏击败,退往漠北,侵入高车游牧之地,征服高车各部,创建柔国。此后发兵西征,击败西部鲜卑及车师前部、车师后部、焉耆,势力深入西域中部。从此成为北方强族,曾一度称霸西域,垄断丝绸之路中段。可见当时龟兹也受其控制。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柔然可汗豆〓意欲南侵北魏,向属部高车征集兵马,高车起而反抗,副伏罗部首伏至罗率众10万余户脱离柔然汗国,西迁至然汗,领阿,车师前部西北(今乌鲁木齐一带)建立高车王国,与柔然为敌。双方征战不休,柔然汗国因此衰落。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柔然汗国为突厥攻灭。柔然族人或为突厥所杀,或融合于突厥和汉族之中。
  十、高车
  古代北方民族,因其车轮高大而得名。东晋时期出现于蒙古高原北部和贝加尔湖周围,自称“敕勒”南方人译为“丁零”应是上古丁零人的后裔,其中融合有匈奴、鲜卑的成分。柔然强盛,时,高车曾被其征服,,成为柔然汗国的属部。柔然出兵作战,常以高车精骑为先锋。公元487年,柔然可汗欲征集高车骑士南侵北魏,高车不从,率众西迁至今吐鲁番盆地建立高车王国。从此与柔然为敌。又出兵南征塔里木盆地,征服高昌、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等国,命从弟穷奇驻守焉耆,统领天山以南;自己统领天山以北。高车经常与柔然交战,多次攻杀其可汗。6世纪中叶被突厥攻灭。
  十一、突厥
  古代西北民族。公元5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善于锻铁。被柔然征服后,即成了柔然汗国的锻奴(铁工)。公元6世纪初,突厥首领即自称“大叶护”。大叶护之子土门继位后,突厥迅速崛起,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土门率众击灭高车王国,收降民5万余户。废帝元年(552),又大败柔然,尽占其地。首领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创建突厥汗国。其国有文字、官制、刑法和税法。可汗之下,有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吐屯等28级官阶,均为世袭。同年,伊利可汗土门死,其弟科罗继位,号称乙息记可汗。次年,乙息记可汗死,其弟俟斤继位,号称木杆可汗,东征奚、契丹,北讨黠戛斯、九姓铁勒,又命其弟室点密西征,灭〓哒,败波斯,突厥进入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至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成为丝绸之路的霸主,无数粟特商人投归突厥,主管其政治、经济活动。隋开皇二年(582),因为统治集团的内讧,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两汗国,互相攻战,势力渐衰。
  突厥鼎盛时期,征服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龟兹自然也服属于突厥汗国。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突厥对龟兹也特点关注,曾用联姻方式以密切双方关系。唐朝初年,西突厥可汗嫁女给龟兹王诃黎布失毕,而诃黎布失毕对突厥女的行踪却不敢问津。突厥还以突厥官爵册封龟兹王,如龟兹王苏伐叠就曾被授以时健莫贺俟利发;诃黎布失毕之弟如归也曾获得叶护称号。突厥统治西域对龟兹的影响还可以从下面的记载反映出来:《旧唐书·西戎传》称“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由于突厥族不剪发,而本来就有剪发习俗的龟兹王在突厥的影响下也习惯于不剪发。
  十二、〓哒
  古代西北民族及该族在中亚建立的国家。汉文又译作歇哒、挹怛、挹达,南朝则称之为滑国。中国史籍认为此民族即西汉时期的大月氏别支,欧洲的现代史学家认为此民族即古代的白匈奴。〓哒起源于塞北,从事游牧。公元4世纪60~70年代,经阿尔泰山西迁,到达中亚的阿姆河以南,以后又极力扩张到塔里木盆地周围。从此,〓哒控制天山以南,直到公元6世纪中叶。公元563~567年为西突厥所灭,大部分融合于中亚各族,少部分聚居于一隅,称悒怛国,统治者则为突厥贵族。
  〓哒不信仰佛教,尽管〓哒于6世纪上半叶控制了龟兹地区,龟兹佛教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了发展。可见〓哒在龟兹地区统治的时期并不长,仅派去了少数监督管理人员,龟兹王族仍享有较大自主权,从而未能按照〓哒统治者的意图去破坏佛寺,压抑佛教的发展。相反,在〓哒势力伸入龟兹地区后,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龟兹经济依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十三、黠戛斯
  唐代西北游牧民族,为今柯尔克孜族的先祖。两汉时称坚昆、鬲昆;魏晋南北朝时称契骨、纥骨;唐朝始称黠戛斯。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西北的叶尼塞河上游,曾先后臣属于匈奴、鲜卑、突厥。唐朝中期,其族日益强大。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内部因争权内讧,黠戛斯人趁机联合其统治集团中的反动派,里应外合,推翻回鹘汗国,建立了黠戛斯汗国,势力深入西域。因而龟兹国中也有黠戛斯人。辽、宋、金时称黠戛斯,元时称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清时称布鲁特,今称柯尔克孜族。
  十四、吐蕃
  古代西南民族,现代藏族即渊源于吐蕃。战国时,吐蕃人就迁徙到青藏高原,农牧兼营,初无文字,靠结绳记事。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吐蕃迅速壮大,逐渐强盛,征服西北方的苏毗、羊同等部,定都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官府、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建成吐蕃奴隶制政权。后又攻灭吐谷浑,势力更强。娶唐朝文成公主为妻,遣子弟入长安求学,学习和汲取先进的汉文化,使其政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吐蕃曾与西突厥反唐势力勾结,多次侵扰西域,攻陷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属疏勒、于阗、龟兹等国的十八州。接着又征发于阗国的军队围攻龟兹国的拨换城(今阿克苏市),迫使唐朝废除安西四大军镇,将都护府的治所东迁至西州,以避吐蕃的军威。当中原发生“安史之乱”时,吐蕃趁机大举进攻西域。公元8世纪后期,吐蕃征服了西域,吐蕃军民大批迁入天山南北,加入了西域各民族大家庭的行列。9世纪中叶,吐蕃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奴隶和属民乘机起义,吐蕃政权土崩瓦解,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但仍有不少吐蕃人遗留在这里。
  吐蕃贵族直接统治龟兹达半个多世纪,从而使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龟兹地区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吐蕃统治龟兹后,把青稞(吐蕃俗称黑粮)也带入了龟兹,同时用青稞加工制成的糌耙以及用青稞酿成的青稞酒也成为龟兹人民的重要食品、饮品。藏传佛教也带到了龟兹。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93窟有吐蕃人刻画在墙壁上的征战图,有专家认为这幅征战图记录了吐蕃占领安西的历史史实,在曾经繁荣一时的佛洞里刻下他们自己的记功碑。另从近代塔里木盆地出土的许多上至军政命令、下至民间借贷的藏文简牍看,吐蕃统治龟兹后把藏文也带进了龟兹。可见吐蕃对龟兹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十五、粟特
  西域古代民族,又译作粟弋、窣利等。其族居住于阿姆河下游,部分经营农业,部分从事商业。早先服属于大夏,后又听命于大月氏。魏晋时期建立粟特国。到了南北朝后期,粟特国又分离为十几个小国,唐朝称之为“九姓胡国”。早在东汉时期,大批粟特商人和佛教徒前来塔里木盆地经商和传教。南北朝时期,迁居天山南北和内地的粟特商人更多。粟特商人在突厥和塔里木盆地各国还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唐朝,粟特商人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从疏勒,中经吐鲁番、敦煌、凉州,东至长安、洛阳,处处都有粟特人的经商根据地和居民点。粟特人不但自身有较高的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随着他们不断向天山南北和内地经商和移民,大大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他们对西域的开发和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塔里木盆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维吾尔族中,内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汉族中。
  西方探险家伯希和在古龟兹境内大其土尔遗址发现了两件粟特文文书,为当地粟特人的遗物。在同地发现的汉文文书中题有“和众坊正曹正德”、“付钱人安元俊”、“作人曹美俊”等大量粟特姓氏的人名,可见当地村镇中曾住过许多曹国、安国迁来的粟特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域之龟兹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众多的民族,或原居于此,或由外地迁入。先来的、后到的、侨居的、世居的各种居民在龟兹大地上居住、经营、生息、繁衍..古代的许多民族现已不复存在,而现今的许多民族又都是历史上各民族互相迁徙、同化、融合的产物。这不仅形成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象,而且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