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道驿路,四通八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11
颗粒名称: 三、古道驿路,四通八达
分类号: K928.6
页数: 5
页码: 7-1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古道驿路,四通八达的情况,包含了古道和驿路的内容。
关键词: 地理 龟兹 古道

内容

(一)古道
  据史料记载,龟兹地区古代道路始于汉代,经历过原始人行小径、驮马路和马车大道三个历史阶段。每一历史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古代,居住在龟兹、姑墨、温宿的土著民族为了繁衍、生息,在简单的生产劳动中,于山麓水畔踏出了人行小道。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各部落、村落之间驮马路得以开通,牛、马驮运亦随之发展。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央王朝与西域诸国往来越来越频繁,驮马干道各开辟为车马大道,而且,沿线多设驿站,修筑烽燧。
  1.汉代道路
  玉门关—龟兹—葱岭
  此线开通于西汉建元(前140~前135)年间,中原通西域时有南、北两通。南道
  由玉门关经楼兰、婼羌(今若羌),沿塔克拉玛干南缘,从昆仑山北麓,进入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北道由玉门关西出,经都护井、三陇沙(今甘肃西部疏勒河西端沙漠)北头、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今罗布淖尔东北岸之盐渍地),到故楼兰,转西至龟兹、葱岭(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
  自元始(1~5)年以后,开通三道,即南道、中道(原北道)和新道。
  玉门关—高昌—龟兹
  此线开通于西汉元始(1~5)年间,即史书所称“新道”。自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三陇沙和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今吐鲁蕃)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相合于龟兹。
  龟兹—姑墨—疏勒
  此线通行于西汉建元年间,自龟兹西北出,沿天山南麓,300千米西至姑墨(今拜城西部及喀拉玉尔滚一带),又125千米至温宿,100千米至尉头(今巴楚),40千米至疏勒(今喀什)界。
  龟兹—乌孙—康居
  此线通行于西汉宣帝(前74~前63)年间。自龟兹西出,沿拜城境内克孜尔河上溯至博者克拉格(今拜城黑英山乡境内)沟,翻越阿克布拉克达坂(天山山脉),入乌孙境内(今伊犁特克斯县一带),再沿天山北麓的特克斯河谷西行,抵达乌孙王国首府赤谷(今中亚衣什提克),横穿乌孙王国,进入康居王国边界,继达阗池(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
  温宿—乌孙
  此线通行于西汉元帝(前48~33)年间。自温宿国出,沿托什干河谷西行抵乌孙国赤谷城,全长305千米。
  龟兹—姑墨—温宿
  此线通行于西汉。自龟兹城(延城)西行至姑墨335千米,再西行113.5千米至温宿国。
  龟兹—乌垒—尉犁
  此线通行西汉。自龟兹城东行175千米至都护治所乌垒(今轮台以东小野云沟附近),沿霍拉山南麓东行,再沿今雀河至尉犁290千米。
  姑墨—于阗
  此线通行于西汉。自姑墨出,马行15日至于阗(今和田)。
  2.南北朝道路
  南北朝时,南北相隔,龟兹国开辟“河南道”,派遣使者向长江以南的宋、梁王朝纳贡。此道不经河西走廊,而取道吐谷浑(今甘肃、青海)入川,从盖州沿长江南下。
  3.唐代道路
  安西—碎叶—怛罗斯
  《唐书》载:安西(安西都护府,驻龟兹)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今拜城赛里木)。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今拜城县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今乌什县)。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拨达岭(又名凌山,今乌什境内别迭里山口)。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今吉尔吉斯斯坦衣什提克)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西行北度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城北有碎叶水,又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东部江布尔城)。
  拨换—疏勒—于阗
  《唐书》载:自拨换..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今柯坪镇一带)。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今塔里木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自拨换南而西,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今和田)镇城。
  焉耆—安西
  《唐书》载: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晨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王都)。
  龟兹—弓月
  自拜城境内沿木扎提河谷北上,出木扎提山口,抵弓月(今霍城县塔勒奇城北之阿里马破城)。唐代称之为“弓月道”属支线。1960年在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残纸中记之,弓月南通安西,都护府龟兹,东通北庭都护府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一带),西通碎叶镇。
  4.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交通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通贯龟兹地区全境。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对沟通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曾发挥了重大作用。史学界通常把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一般以西安为起点,敦煌以东为东段,敦煌以西,帕米尔以东,天山南北为中段,帕米尔以西至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各国为西段。
  丝绸之路在古代无固定名称,19世纪德国学者李奇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始将这条沟通中西方联系的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商贸大道称为丝绸之路,以后相沿至今,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汉代丝路
  丝绸之路远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使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呈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西汉时,因北匈奴占据河西一带,伊吾(今哈密)是西汉与匈奴争夺的焦点,丝路北道受阻,所以《汉书·西域传》只记中南两道,并以南道为主,这时楼兰(今罗布淖尔)成为进入新疆的门户。东汉时,经班超父子苦心经营,北匈奴西迁,出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北道始通。北道以伊吾为进入新疆的门户。从西汉至隋代,通过新疆的丝绸之路虽有变化,但基本走向是一致的。贯穿龟兹国境域的是中道,即汉时的北道。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苑、康居、奄蔡焉。”具体走向是:由玉门关(敦煌西北)经楼兰之北,至伊吾(今哈密)转西而行,经胡狐(今吐鲁番西北白杨河等地),至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招哈和屯及喀喇和淖等地),循危须(今库尔勒与乌什塔拉之间)、焉耆、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温宿、尉头(今巴楚附近)以至疏勒(今喀什),此乃所谓傍北山波河行。两汉时因伊吾一带经常受阻,东来西往的使商常取另一路,《三国志·卷三0,引魏略·西域传》上说,即“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并,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指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条路线的走向是:从玉门关出西行至楼兰,沿孔雀河至尉犁,经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至喀什,然后向西或西北越帕米尔高原,至中亚一带。
  唐宋丝路
  两汉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代,通西域的丝路主干线基本走向一致,无大的变化。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商贸往来频繁,路线逐渐增多,初步形成网络。唐代西域统治中心在庭州(即北庭,今奇台以北,吉木萨尔附近)和安西(今库车),故以庭州和安西为中心,形成许多线路。据《唐书·地理志》等史书记载,主要有:
  安西道。安西至中亚浩罕,全长800千米。自安西西渡白马河(今库车西30千米处为渡口),经俱毗罗城(今赛里木)、阿悉言城(今拜城)、拨换城(今阿克苏),过葫芦河(今托什干河)至大石城(今乌什),转西北越拔达岭(今别迭里山口),到汉代乌孙治所赤谷城(今昭苏一带),再向西至热海(今伊塞克湖),经碎叶(今托克马克)抵怛苏斯(今浩罕一带)。唐贞观元年(627)玄奘去印度曾走此路,在他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
  凌山道。又称冰川古道。从阿克苏地区温宿的克兹布拉克起,沿木扎提河,翻越木素尔岭,到昭苏的夏塔力(今夏特),全长120千米。沿途最险要的一段是翻越20千米长的冰达坂。冰面崎岖,有许多冰裂隙、冰洞,冰塌雪崩时有发生。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率随从300人,携带大量币帛和近万头牛羊,去乌孙国,曾走此路。西汉建昭三年(前36)西域副都护陈汤,率军万余人去中亚追击匈奴时,也走过这里。这是一条重要的战略要道和商道。
  (二)驿路
  1.传、亭
  汉代,中央政府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加强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在西域各重要通道均设有“传”。西域统一后,中央政府为保护出使外国和外国来长安朝贡的使者及商贾,在沿途重要地点专门设置了“亭”。其作用是:一方面管理治安,更主要的是供国内外使者和传递公文者食宿之用。据史料载:阿克苏境内设有龟兹亭、姑墨亭、温宿亭、尉头亭。
  汉桓帝永寿四年(158),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等6人,在阿悉言城东北喀拉达格山修凿40里山道设列亭,并作“刘平国列亭诵”,刻石置碑,至今犹存。
  2.馆、驿
  唐代,为推行政府的政策法令,促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西域各条主要通道沿途设“驿”供行人酒肉,30里设一驿,其他大路则设馆。各馆驿中均备有马、牛、驴、驼等交通工具,各驿设长1人。据史料载:拨换(阿克苏)到疏勒的路上有济浊馆、褚者馆、葭芦馆。
  为维护交通安全,在通西域的各道中还设有“尊”、“镇”、“守捉”、“锋”、“戍”等军事机构,人们往来必须持有各级官府颁发的“过所”(通行证),如无“过所”,即拘留查究。
  3.长行坊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龟兹、拨换、温宿设有长行坊,备有骆驼、马、牛、驴、骡,供官吏及一般人员乘载。以马最多,因此长行坊也称马坊。长行坊的组织机构内有收马所、长行群、槽。为便于管理,还设有群头、槽头、马兵、驴子、兽医、检牧人、押官、长行典、专当官、检校长行使、检校官等管理人员,均归都护府的兵曹管辖。
  长行坊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牲畜均建立“账案”其颜色、性别、年龄、物证、肥瘦、字印和死亡等情况均有登记。牲畜死亡要层层申报,、公验、审批,如发生错误,有关人员要受处分和赔偿。
  长行坊是与驿馆并存的交通机构,是当时行之有效的管理交通运输的措施之一,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4.驿站
  驿站是古代在驿路上为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往来官员停宿的处所。驿站的名称始于汉代,汉代三十里置驿,唐代同汉代。出于安全考虑,驿站也有驻军。因此唐代亦称守捉。龟兹驿站个数无史料记载,但有专家考查今库车牙哈乡托克塔姆遗址,应为唐代的赤岸守捉,并推断出焉耆至龟兹有六个守捉。
  总之,龟兹古道通达,驿堡烽燧星罗棋布,尤其是古代长达万里、时逾两千年的汉唐丝绸之路,龟兹位于交通枢纽地位。中唐诗人张籍有诗记录了当时丝路古道的壮观景象:“边城暮雨雁初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至安西。”处在丝绸之路中转站的龟兹人民勤劳、智慧,创造性地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龟兹文明。如今,已看不到那“无数铃声遥过碛”的商车驼队,但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那繁荣景象还能从无数古代遗迹中去探寻。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