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龟兹文化》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607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地理
分类号: K901
页数: 60
页码: 2-6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地理的情况,包含了自然环境, 疆域建制,民族人口和古今地名。
关键词: 龟兹 地理 情况

内容

翻开世界地图,可以看到一片地球上最大的陆地,这就是亚欧大陆。在这片大陆腹地的东北角,便是世界著名的古代西域,而在西域的正中,就是古代的龟兹国。
  “龟兹”一名是汉语音译。在历代汉文典籍中“龟兹”一名有许多同名异写。如《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梁书》、《周书》、《北史》、《隋书》、《唐书》均作“龟兹”。《新唐书》写成“丘慈”、“屈慈”。《元朝秘史》写成“苦先“曲先”等。在一些佛教著作中同名异写的情况更多,如西晋竺法护所译《申日经》称“归慈”,《水经注》引道安《释氏西域记》称“屈茨“梁僧佑《出三藏记集》称“拘夷”玄奘《大唐西域记》作“屈支”等等。直到元末明初才转音为“苦叉”“苦先“库车。龟兹其名,最早见于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朝时代的《阿育子息子坏目因缘经》。
  关于龟兹古国的建国时间,史料无载。到11世纪末,史籍再无记载,龟兹其名前后沿续了1400余年。
  自西汉张骞开辟西域通道,中原人民较为更广泛地认识龟兹开始,龟兹就是人口密集、物产丰富的城郭国,也是汉初西域之三十六国中最有影响又较为发达、强胜不盛的大国之一。《汉书》中有“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的记载。龟兹的版域临界以其征战、兴衰的变化而变化,能一版拓印。《汉书·西域传》载:“龟兹国..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精绝、扜弥、乌孙、姑墨系西域古国名,分别指今日民丰、于田、伊犁、阿克苏。——引者)。可见汉初的龟兹是以渭干河(古称白马河)、库车河(古称铜厂河)流域形成的塞外绿洲为中心,即以今天的库(车)、沙(雅)、新(和)绿洲为中心。魏晋时期,龟兹兼并了温宿、姑墨、蔚头等城廓,版图大增。龟兹鼎盛时期,囊括了今阿克苏地区所辖八县一市以及库尔勒市、轮台县、尉犁县和巴楚县等辖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一、地质演变
  早震旦纪①,今新疆大部分地区被海水覆盖,阿克苏地区地域多处于塔里木海和天山海之中,仅在今温宿县东北、拜城县西北之间有一块长约220千米的船形陆地,库车县东至轮台县之间有一块长约300千米的长条形陆地。至奥陶纪末①著名的加里东运动②使境内大部分地区上升,两块陆地连接,并向东扩展至今库尔,勒市,形成塔北岛;而,以今阿克苏市为中心的其他地域依然处于塔里木海和天山海之中。到晚泥盆纪③地壳继续上升,塔北岛成为塔北丘陵,塔里木海变成塔里木平原。今阿克苏地区地域,,东部处于塔北丘陵上,南、西南部在塔里木平原间,西北、北部仍于天山海之中。
  石炭纪④早期,受华力西构造运动⑤的影响,地壳变动强烈,构造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塔北丘陵形成长条形的塔北岛,并向西南延伸直至今喀什地区西北,向东至今罗布泊,塔里木平原复变为塔里木海。形成南天山海(约为今天山山脉一带)、塔北岛(约为今天山南麓坡前平原一带)、塔里木海(约为今塔里木盆地荒漠地段一带)。塔北岛被南天山海和塔里木海环绕。今库车镇、阿克苏镇、柯坪镇均处于狭长的塔北岛中心线地段。到晚石炭纪早期,天山海缩小,塔北岛与巴伦岛和星星峡岛联成范围较大的塔北—中天山陆。早二叠纪⑥时期,受华力西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南天山海往南推移;塔里木海西部为塔西海,中部变为巴楚—和田平原,东、东南部变为陆,与塔北—中天山陆相连,形成巨大的天山—塔里木陆。今库车县以北、拜城县全部、温宿县北面大部、乌什县西北大部处于南天山海上;柯坪县全部、阿瓦提县北部、阿克苏市城南绿洲地带处于塔西海中;阿瓦提、阿克苏、新和、沙雅诸县市的南面处于巴楚—和田平原上;其余地域均在天山—塔里木陆上。到晚二叠世时期,由早二叠纪中、晚期的末期华力西运动使南天山海和塔西海隆起成陆,天山—塔里木陆的北面沿线形成古天山,西南大部成为塔里木低地。南天山海消失,其东部形成库车盆地;塔西海亦消失,连接巴楚—和田平原,成为巴楚—和田盆地。今乌什县、温宿县、拜城县和库车县西北处于库车盆地,柯坪县、阿瓦提县和阿克苏市以南、新和县南部及沙雅县在巴楚—和田盆地,其余地段处于塔里木低地上。早三叠纪⑦时期,库车盆地向南扩展,形成巨大的库车—满加尔盆地;巴楚—和田盆地消失,成为塔里木低地的一部分。库车县东、南、北大部分,拜城县北大部、温宿县北大部、阿克苏市东南大部和阿瓦提县、新和县、沙雅县处于库车—满加尔盆地中;库车县东小部、拜城县南小部、温宿县南小部、阿克苏市北、西北、西南和乌什县、柯坪县处于塔里木低地上;库车县、拜城县、温宿县的北面则为古天山。
  晚侏罗纪①时期,库车—满加尔盆地分为两个盆地,大致以今314国道为界,北为库车盆地,南为满加尔盆地。早白垩纪②时期,满加尔盆地的东部形成独立的若羌盆地,西部与库车盆地连接,形成巨大的库车盆地,今库车、沙雅、新和、拜城诸县及阿克苏市南部、阿瓦提县南部、温宿县北大部均处于库车盆地中,地区其他地域除北边小部为古天山外,其余均在塔里木低地中。
  古新世③—始新世④时期,受喜马拉雅运动⑤的影响,陆相盆地的差异性块断升隆运动有所加强,塔西海大面积海进。这一时期塔西海海侵范围最大的塔里木低地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古天山(现今的天山一带)经长期的剥蚀作用,形成了丘陵和丘陵低地,而塔里木低地和库车盆地(今塔里木盆地一带)成为一片汪洋——塔西海。今阿克苏地区库、沙、新、拜四县和柯坪镇、阿克苏镇西南、阿克苏镇、温宿县东南均沉入塔西海中,其余地域处在塔里木低地上。到始新世晚期和渐新世⑥时期,塔西海的东北又复变为库车—满加尔盆地,中部恢复为塔里木低地,丘陵及丘陵低地较大上升,出现低山地形,今阿克苏地区的地域约一半在库车—满加尔盆地里,一半在塔里木低地上。到中新世⑦时期,新构造运动强烈,山区上升,盆地相对下降,塔里木成为统一的盆地,沉积范围扩大,与现今塔里木盆地的规范相近。今阿克苏地区地域除北面在古天山上外,乌什县、柯坪县和阿克苏市、阿瓦提县西面大部、温宿县西北小部亦在古天山上,其余地域都在塔里木盆地里。到上新世⑧时期,差异升降运动更加强烈,古天山逐渐上升为中高山区,今阿克苏地区地域除北边界地区和柯坪县仍在古天山上,其他地域均在塔里木盆地。到第四纪⑨,形成与今基本相似的地理环境:北为天山,南为塔里木盆地。
  塔里木板块是由太古代和元古代地层组成的古老板块。古生代早期,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欧洲板块相距很远。之后,受区域构造应力作用,西伯利亚古板块不断向南漂移,欧洲古板块不断向东漂移。到古生代晚期,塔里木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和欧洲板块汇合一起。古生代末,天山山脉的雏形基本形成,当时海拔最高仅2000米左右。中生代以后,天山地区的挤压应力来自南边。中生代侏罗纪早期,在天山地区的山前坳陷和山间盆地的边缘,森林茂盛,形成一套煤系地层。侏罗纪中晚期气候炎热干燥,形成一套含膏盐的沙砾岩红层。这一时期,天山地区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应力的影响,而缓慢上升。印度板块在中生代时期从冈瓦纳古陆分离之后,不断向北漂移。到新生代时期,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发生碰撞,强大的向北挤压应力传递到天山地区,从南往北应力逐步递减,促使南天山比北天山上升得高。在这一应力作用下,南天山地区,产生了若干条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逆断层之间的地质体,在南北向挤压应力作用下,沿这些逆断面不断向上逆冲而升高。天山山脉在喜玛拉雅时期以来,至少上升了2000~5000米。托木尔峰地区,由于塔里木地台向北凸出,正好顶撞于托木尔峰一带,应力集中,上升最高(7435.29米)。地质演变过程中岩浆的强烈活动和板块碰撞,带来了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
  天山山脉不断上升,塔里木盆地不断下沉,而南天山上升最高,成为新疆南、北疆的天然屏障。高峻、雄伟的天山山脉,蜿蜒850余千米,横贯新疆的中部,形成了南疆与北疆迥然不同的自然景观。
  龟兹这片土地,就是在这开天辟地的地质运动中随着它的母体塔里木盆地而诞生。它北依天山,南临大漠,处在天山与塔里木地台两个地质构造单元的接触部位,兼有平原、戈壁、山地、盆地、草原等不同的地貌,显得婀娜多姿、独特奇异。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秀美的山水、丰富的资源,古往今来,令人向往。难怪汉代西域都护府和唐代安西都护府都要设在龟兹绿洲了。
  二、山川秀美,物产丰富
  (一)主要山脉
  天山山脉:古有北山、雪山、白山、阴山诸称,唐时又名折罗漫山。其脉起于帕米尔高原(汉书、西域传称其为葱岭),分两支,一支西北走入中亚,一支迤延而东,东西长约2500千米,南北宽约250~300千米。东部天山横跨新疆中部,全长约1700千米。把全疆分为南北两部分,形成南疆、北疆不同的自然景观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天山山系分为北天山、中天山、南天山三部分。南天山沿塔里木盆地边缘延伸,大致呈向北突出的弧形,西起我国同中亚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边境,东抵库尔勒附近。龟兹古国处于南天山的南麓中段。
  托木尔峰:天山最高峰,在龟兹古国境内(今温宿县城北85千米处),海拔7435.29米。冰峰屹立于群山之巅。地形崎岖,峰峦峻拔,冰雪峭壁,千仞攒空,具有独特的冰蚀地貌而享有盛誉。
  却勒塔格山:南天山南侧的前山,古称赤莎山,山体不高,南北宽十数千米,地跨库车、新和、拜城及温宿四县,绵延200多千米。汉唐以来的许多文化古迹都在此山中珍藏,是龟兹佛国开窟造像、僧侣修行、俗人礼佛的重要场所。著名的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森木赛姆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苏巴什佛寺都是沿着这条山体分布的。
  (二)主要河流
  塔里木河:西晋时称北河,南北朝时称计戍水、计式水,唐代称赤河,宋代起称塔里木河至今。它蜿蜒奔腾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干流长约1100多千米,加上支流叶尔羌河的河段,全长达2179千米,在阿克苏地区境内段长约430多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上游源流为阿克苏河、和田河和叶尔羌河,在阿克苏肖夹克附近汇合后始称塔里木河。“塔里木”一词,古突厥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现代维吾尔语意为“种田”。对龟兹国来说这条河虽然是条过境性的河流,但它如一条飘浮的玉带围绕于龟兹绿洲南缘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之间,源远流长的水源滋生着大片胡杨和红柳林丛。
  渭干河:贾耽《四夷路程》称白马河,清代称鄂根河、渭根河。其河发源于天山最高峰托木尔峰东南的冰达坂,上游为木扎提河(亦作木素尔河),流经今拜城、库车、沙雅、新和四县,进入塔里木草湖区。洪水极大时可汇入塔里木河。渭干河全长448千米,流域面积约16637平方千米。
  库车河:又叫苏巴什河,《水经注》称龟兹川水、东川水、西川水。与渭干河流向大体相同,发源于哈里克塔乌山东段,河道总长为146千米,流域面积约3157平方千米。
  阿克苏河:汉唐时作姑墨川、拨换河、思浑河、允护水。源于天山,其上游为托什干河与库木艾日克河,由西北向东南流,汇入塔里木河。
  开都河:《山海经》、《水经注》称敦薨水,《西域水道记》称海都河,清代称通天河、流沙河。发源于天山中部萨尔明山的哈尔尕特和扎克斯台沟,流域最下游在焉耆和博湖县境内,注入博斯腾湖。
  (三)物产资源
  龟兹地区属大陆性温带干早性气候,主要表现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蒸发强烈,空气干燥,年降水量不足百毫米。尽管龟兹地区降水稀少,但其北境和西境却有天山峻岭,山上有终年积雪,夏日融化,形成数十条河流,流经龟兹。河流所经之地,形成片片绿洲,因而龟兹地区仍不失为美丽富饶的地方。较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加之不断采用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工具,促使汉唐时期的龟兹,不仅绿洲面积大,而且农作物种类丰富,尤以园艺业闻名遐迩。古史中对龟兹农作物多有记述。《隋书·西域传》载:屈支国,“宜糜麦、有粳稻、出蒲萄、石榴,多梨、奈桃、杏”。龟兹从原始社会起一直是以农业为主、农牧兼营地区,《魏书》、《北史》、《隋书》、《新唐书》、《旧唐书》都有龟兹产“良马、封牛”的记载。公元384年吕光征服龟兹后东返时很快在龟兹征集到数万头驼马。龟兹的畜产品有马、牛、骆驼、羊、麖皮、氍毹、细毡等;手工产品有胡粉、安息香、龟兹板、葡萄酒、金锤碟像等。
  龟兹不仅农牧产品充足,而且矿藏十分丰富。《魏书·西域传》称:龟兹国,饶铜、铁、铅..饶沙、盐铁、雌黄。玄奘《大唐西域记》载:屈支国,“土产黄金、铜、铁、铅、锡”。早在秦汉时期及其稍前,龟兹人便已通晓冶炼术,特别是西汉时期中原冶炼技术传入西域,龟兹冶炼技术大大提高,其铜铁产量和质量位居西域各国之首,供应了西域各国所需,大大提高了龟兹国力,成为塔里木盆地北道最强之国。西汉元封二年(前109),龟兹王向汉武帝献“澡罐一口”一方面显示了自己的友好,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自己国家的冶炼能力。龟兹还有一种特,产,出于西北大山中,其状如膏,流出成川,味臭。唐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称其为“石驼溺”,说它功用神奇,人服之,身上臭毛落尽,又有一说“服之发齿已落者能令更生,疠人服之皆愈”。这就是当代阿克苏地区盛产的石油。
  此外,古代龟兹多孔雀,群飞山谷间,人取而食之。而王家孳乳成群孔雀,其数以千计。
  三、古道驿路,四通八达
  (一)古道
  据史料记载,龟兹地区古代道路始于汉代,经历过原始人行小径、驮马路和马车大道三个历史阶段。每一历史阶段都体现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古代,居住在龟兹、姑墨、温宿的土著民族为了繁衍、生息,在简单的生产劳动中,于山麓水畔踏出了人行小道。随着农牧业的发展,各部落、村落之间驮马路得以开通,牛、马驮运亦随之发展。尤其是汉唐时期,中央王朝与西域诸国往来越来越频繁,驮马干道各开辟为车马大道,而且,沿线多设驿站,修筑烽燧。
  1.汉代道路
  玉门关—龟兹—葱岭
  此线开通于西汉建元(前140~前135)年间,中原通西域时有南、北两通。南道
  由玉门关经楼兰、婼羌(今若羌),沿塔克拉玛干南缘,从昆仑山北麓,进入大月氏(今阿姆河上游),北道由玉门关西出,经都护井、三陇沙(今甘肃西部疏勒河西端沙漠)北头、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今罗布淖尔东北岸之盐渍地),到故楼兰,转西至龟兹、葱岭(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喀喇昆仑山脉的总称)。
  自元始(1~5)年以后,开通三道,即南道、中道(原北道)和新道。
  玉门关—高昌—龟兹
  此线开通于西汉元始(1~5)年间,即史书所称“新道”。自玉门关西北出,经横坑、三陇沙和龙堆,出五船北,到车师(今吐鲁蕃)界戊己校尉所治高昌,转西与“中道”相合于龟兹。
  龟兹—姑墨—疏勒
  此线通行于西汉建元年间,自龟兹西北出,沿天山南麓,300千米西至姑墨(今拜城西部及喀拉玉尔滚一带),又125千米至温宿,100千米至尉头(今巴楚),40千米至疏勒(今喀什)界。
  龟兹—乌孙—康居
  此线通行于西汉宣帝(前74~前63)年间。自龟兹西出,沿拜城境内克孜尔河上溯至博者克拉格(今拜城黑英山乡境内)沟,翻越阿克布拉克达坂(天山山脉),入乌孙境内(今伊犁特克斯县一带),再沿天山北麓的特克斯河谷西行,抵达乌孙王国首府赤谷(今中亚衣什提克),横穿乌孙王国,进入康居王国边界,继达阗池(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伊塞克湖)。
  温宿—乌孙
  此线通行于西汉元帝(前48~33)年间。自温宿国出,沿托什干河谷西行抵乌孙国赤谷城,全长305千米。
  龟兹—姑墨—温宿
  此线通行于西汉。自龟兹城(延城)西行至姑墨335千米,再西行113.5千米至温宿国。
  龟兹—乌垒—尉犁
  此线通行西汉。自龟兹城东行175千米至都护治所乌垒(今轮台以东小野云沟附近),沿霍拉山南麓东行,再沿今雀河至尉犁290千米。
  姑墨—于阗
  此线通行于西汉。自姑墨出,马行15日至于阗(今和田)。
  2.南北朝道路
  南北朝时,南北相隔,龟兹国开辟“河南道”,派遣使者向长江以南的宋、梁王朝纳贡。此道不经河西走廊,而取道吐谷浑(今甘肃、青海)入川,从盖州沿长江南下。
  3.唐代道路
  安西—碎叶—怛罗斯
  《唐书》载:安西(安西都护府,驻龟兹)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西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今拜城赛里木)。又六十里至阿悉言城(今拜城县城)。又六十里至拨换城,一曰威戎城,曰姑墨州,南临思浑河。乃西北渡拨换河、中河,距思浑河百二十里,至小石城。又二十里至于阗境之胡芦河。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今乌什县)。又西北三十里至粟楼烽。又四十里度拨达岭(又名凌山,今乌什境内别迭里山口)。又五十里至顿多城,乌孙所治赤山城(今吉尔吉斯斯坦衣什提克)也。又三十里渡真珠河,西行北度乏驿岭,五十里渡雪海,又三十里至碎卜戍,傍碎卜水五十里至热海(今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又四十里至冻城,又百一十里至贺猎城,又三十里至叶支城,出谷至碎叶川口,八十里至裴罗将军城。又西二十里至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城北有碎叶水,又北四十里有羯丹山,十姓可汗每立君长于此。自碎叶西十里至米国城,又三十里至新城,又六十里至顿建城,又五十里至阿史不来城,又七十里至俱兰城,又十里至税建城,又五十里至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东部江布尔城)。
  拨换—疏勒—于阗
  《唐书》载:自拨换..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今柯坪镇一带)。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渡赤河(今塔里木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又经达漫城,百四十里至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入据史德界。自拨换南而西,经昆岗,渡赤河,又西南经神山、睢阳、咸泊,又南经疏树,九百三十里至于阗(今和田)镇城。
  焉耆—安西
  《唐书》载: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晨至东夷僻守捉,又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驻地龟兹王都)。
  龟兹—弓月
  自拜城境内沿木扎提河谷北上,出木扎提山口,抵弓月(今霍城县塔勒奇城北之阿里马破城)。唐代称之为“弓月道”属支线。1960年在吐鲁番出土的《高昌县上安西都护府牒》残纸中记之,弓月南通安西,都护府龟兹,东通北庭都护府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一带),西通碎叶镇。
  4.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对远古以来连接亚洲、非洲、欧洲的东西交通要道的雅称。它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而且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是人类历史上的交通大动脉。世界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就发生在这条道路上或其周围地区。几千年来,它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将继续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闻名中外的丝绸之路通贯龟兹地区全境。丝绸之路是一条重要的国际通道,对沟通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联系,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曾发挥了重大作用。史学界通常把丝绸之路分为东、中、西三段。一般以西安为起点,敦煌以东为东段,敦煌以西,帕米尔以东,天山南北为中段,帕米尔以西至地中海沿岸及阿拉伯各国为西段。
  丝绸之路在古代无固定名称,19世纪德国学者李奇霍芬在其《中国》一书中,始将这条沟通中西方联系的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商贸大道称为丝绸之路,以后相沿至今,并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汉代丝路
  丝绸之路远在战国时期就已存在。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和元狩四年(前119),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使新疆与中原的联系更加密切,《后汉书·西域传》记载,呈现“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荣景象。西汉时,因北匈奴占据河西一带,伊吾(今哈密)是西汉与匈奴争夺的焦点,丝路北道受阻,所以《汉书·西域传》只记中南两道,并以南道为主,这时楼兰(今罗布淖尔)成为进入新疆的门户。东汉时,经班超父子苦心经营,北匈奴西迁,出现“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北道始通。北道以伊吾为进入新疆的门户。从西汉至隋代,通过新疆的丝绸之路虽有变化,但基本走向是一致的。贯穿龟兹国境域的是中道,即汉时的北道。据《汉书·西域传》记载:“自车师前王庭随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为北道,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苑、康居、奄蔡焉。”具体走向是:由玉门关(敦煌西北)经楼兰之北,至伊吾(今哈密)转西而行,经胡狐(今吐鲁番西北白杨河等地),至车师前王庭(今吐鲁番西招哈和屯及喀喇和淖等地),循危须(今库尔勒与乌什塔拉之间)、焉耆、龟兹(库车)、姑墨(阿克苏)、温宿、尉头(今巴楚附近)以至疏勒(今喀什),此乃所谓傍北山波河行。两汉时因伊吾一带经常受阻,东来西往的使商常取另一路,《三国志·卷三0,引魏略·西域传》上说,即“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并,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庐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指龟兹,至葱岭,为中道”。这条路线的走向是:从玉门关出西行至楼兰,沿孔雀河至尉犁,经库尔勒、库车、拜城、阿克苏、乌什至喀什,然后向西或西北越帕米尔高原,至中亚一带。
  唐宋丝路
  两汉以后历经魏晋、南北朝及隋代,通西域的丝路主干线基本走向一致,无大的变化。唐代随着疆域的扩大,商贸往来频繁,路线逐渐增多,初步形成网络。唐代西域统治中心在庭州(即北庭,今奇台以北,吉木萨尔附近)和安西(今库车),故以庭州和安西为中心,形成许多线路。据《唐书·地理志》等史书记载,主要有:
  安西道。安西至中亚浩罕,全长800千米。自安西西渡白马河(今库车西30千米处为渡口),经俱毗罗城(今赛里木)、阿悉言城(今拜城)、拨换城(今阿克苏),过葫芦河(今托什干河)至大石城(今乌什),转西北越拔达岭(今别迭里山口),到汉代乌孙治所赤谷城(今昭苏一带),再向西至热海(今伊塞克湖),经碎叶(今托克马克)抵怛苏斯(今浩罕一带)。唐贞观元年(627)玄奘去印度曾走此路,在他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
  凌山道。又称冰川古道。从阿克苏地区温宿的克兹布拉克起,沿木扎提河,翻越木素尔岭,到昭苏的夏塔力(今夏特),全长120千米。沿途最险要的一段是翻越20千米长的冰达坂。冰面崎岖,有许多冰裂隙、冰洞,冰塌雪崩时有发生。西汉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率随从300人,携带大量币帛和近万头牛羊,去乌孙国,曾走此路。西汉建昭三年(前36)西域副都护陈汤,率军万余人去中亚追击匈奴时,也走过这里。这是一条重要的战略要道和商道。
  (二)驿路
  1.传、亭
  汉代,中央政府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加强中原与西域各国的联系,在西域各重要通道均设有“传”。西域统一后,中央政府为保护出使外国和外国来长安朝贡的使者及商贾,在沿途重要地点专门设置了“亭”。其作用是:一方面管理治安,更主要的是供国内外使者和传递公文者食宿之用。据史料载:阿克苏境内设有龟兹亭、姑墨亭、温宿亭、尉头亭。
  汉桓帝永寿四年(158),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等6人,在阿悉言城东北喀拉达格山修凿40里山道设列亭,并作“刘平国列亭诵”,刻石置碑,至今犹存。
  2.馆、驿
  唐代,为推行政府的政策法令,促进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在西域各条主要通道沿途设“驿”供行人酒肉,30里设一驿,其他大路则设馆。各馆驿中均备有马、牛、驴、驼等交通工具,各驿设长1人。据史料载:拨换(阿克苏)到疏勒的路上有济浊馆、褚者馆、葭芦馆。
  为维护交通安全,在通西域的各道中还设有“尊”、“镇”、“守捉”、“锋”、“戍”等军事机构,人们往来必须持有各级官府颁发的“过所”(通行证),如无“过所”,即拘留查究。
  3.长行坊
  唐代,安西都护府在龟兹、拨换、温宿设有长行坊,备有骆驼、马、牛、驴、骡,供官吏及一般人员乘载。以马最多,因此长行坊也称马坊。长行坊的组织机构内有收马所、长行群、槽。为便于管理,还设有群头、槽头、马兵、驴子、兽医、检牧人、押官、长行典、专当官、检校长行使、检校官等管理人员,均归都护府的兵曹管辖。
  长行坊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牲畜均建立“账案”其颜色、性别、年龄、物证、肥瘦、字印和死亡等情况均有登记。牲畜死亡要层层申报,、公验、审批,如发生错误,有关人员要受处分和赔偿。
  长行坊是与驿馆并存的交通机构,是当时行之有效的管理交通运输的措施之一,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
  4.驿站
  驿站是古代在驿路上为投递文书、转运官物及供往来官员停宿的处所。驿站的名称始于汉代,汉代三十里置驿,唐代同汉代。出于安全考虑,驿站也有驻军。因此唐代亦称守捉。龟兹驿站个数无史料记载,但有专家考查今库车牙哈乡托克塔姆遗址,应为唐代的赤岸守捉,并推断出焉耆至龟兹有六个守捉。
  总之,龟兹古道通达,驿堡烽燧星罗棋布,尤其是古代长达万里、时逾两千年的汉唐丝绸之路,龟兹位于交通枢纽地位。中唐诗人张籍有诗记录了当时丝路古道的壮观景象:“边城暮雨雁初飞,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至安西。”处在丝绸之路中转站的龟兹人民勤劳、智慧,创造性地融合东西方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龟兹文明。如今,已看不到那“无数铃声遥过碛”的商车驼队,但丝绸之路的路线以及那繁荣景象还能从无数古代遗迹中去探寻。
  第二节 疆域建制
  一、龟兹古国的建立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龟兹,究竟建于何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那是因为在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之前,龟兹和中原往来甚少,也没有人把龟兹的有关消息传到中原去,所以史学家们未能记下有关龟兹建国的史料。但据国内有关专家考证,在古印度阿育王朝(即孔雀王朝,相当于我国周郝王四十二年至秦王政十五年〈前273~前232年〉)时出现的《阿育王息子坏目因缘经》中就载有塔里木盆地地区龟兹国名。另据汉文帝四年(前176)匈奴单于冒顿给汉孝文帝的一封信中说“......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26国,皆以为匈奴。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人..”根据信中这段话提供的信息,楼兰、乌孙、呼揭这三国之旁还有26个城邦国同归降于匈奴。且龟兹古国恰于乌孙、楼兰为邻,因此可知龟兹国即在此26国之列。就是说,在冒顿写这封信之前(即公元前176年之前),龟兹已经成国了。
  综上所述,龟兹古国的建立时间应在公元前200~公元前300年间。
  二、疆域及势力范围龟兹古国是个城邦国。在匈奴役属下的龟兹,自张骞通西域,汉王朝经营西域后,中原的先进生产经验和技术不断传入西域,自秦汉以来的中央集权制思想也随着西域都护府(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初置于乌垒城)的建立而不断深入加强,龟兹古国也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政治机构。《汉书·西域传》载:“龟兹国..大都尉丞、辅国侯、安国侯、击国侯、却胡都尉、击车师都尉、左右将、左右都尉、左右骑君、左右力辅君各一人。东西南北部千长各二人,却胡君三人,译长四人。”想不到作为那时的一个龟兹王国,机构职位设置竟如此健全。
  西汉经营西域时,龟兹地区最为适中和富饶。它位于天山中部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基本区域在今库车、沙雅、新和三县,其王城延城在今库车县。《汉书·西域传》称:“龟兹国,王治延城,去长安七千四百八十里..南与精绝,东南与且末,西南与扜弥,北与乌孙,西与姑墨接..”今拜城盆地虽然在西汉时有一段时间属姑墨,但后来长时期属龟兹直辖。可知龟兹国的直辖领域包括今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总面积7万多平方公里,比两个台湾省的面积还大。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使龟兹一举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地。
  西汉时期,龟兹地区是塔里木盆地人口最多、兵力最强的国家。有《汉书·西域传》为证:“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不仅是塔里木盆地北道的霸主,其势力还常深入到塔里木盆地南道诸国。《汉书·西域传》载:“初,贰师将军李广利击大宛,还过扜弥,扜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龟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扜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扜弥位于丝绸之路南道,在今于田县境内,当时还是一个较大的王国。扜弥太子为质于龟兹,足以说明公元前104年李广利伐大宛时,龟兹势力已延伸至塔里木盆地南道。
  东汉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龟兹的政治势力进一步巩固和扩张。班超曾将西域都护府治所设在龟兹。《后汉书·班超传》称:东汉明帝永平17年(7)“时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倚恃虏威,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其王,而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这时龟兹势力不仅时时威胁疏勒,而且还不断进攻莎车。《后汉书·班超传》又指出:“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可知这时龟兹已成为塔里木盆地的霸主,连疏勒、莎车也在其势力范围之内。
  至三国时期,龟兹仍然控制着塔里木盆地北道。《魏书·西域传》写得很清楚:“姑墨国,居南城,在龟兹西..役属龟兹。温宿国,居温宿城,在姑墨西北..役属龟兹。尉头国,居尉头城,在温宿北..役属龟兹。”
  到了唐代,龟兹的商贸更加发展,经济更加繁荣,实力有所增强。公元7世纪中叶,唐朝将安西都护府移置龟兹。唐朝以此为中心,号令西域万里疆。龟兹的政治影响和势力范围也就更大。贾耽《通四夷道》中指出:“自拨换、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又六十里至据史德城,龟兹境也。一曰郁头州,在赤河北岸孤石山。”今人曾在所称据史德城的地方(现阿合奇县境内)采集到一些龟兹小钱,另还出土了一些印有龟兹文的陶片,可知这里曾是龟兹西境的所辖地区。《新唐书·西域传》称:“焉耆国..在高昌,西龟兹南尉犁,北乌孙。”可见魏晋时与危须国、山王国并属焉耆的尉犁国这时已不归焉耆所辖,其境内的今库尔勒市塔什店及其以南地区已属龟兹东境区域。另外,焉耆在佛教方面受龟兹影响“行小乘法”(慧超《往五天竺国传》),当时小乘佛教的中心是在龟兹。再则,有关研究者指出,龟兹语除通行于龟兹外,还通行于焉耆、高昌;而焉耆语只通行于焉耆、高昌地区。这些都说明龟兹势力所及的地域之广。可见唐代龟兹随着实力的增强,其疆域较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所扩展,除龟兹绿洲、拜城盆地外,仍辖有西境的跋禄迦(姑墨或拨换)、据史德城(郁头河),东境的轮台、尉犁,其势力还往往涉及焉耆及鄯善地区。
  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西迁,在高昌建立回鹘汗国,龟兹成为回鹘的领地,龟兹古国至此走完了全部历程。
  龟兹古国存在了1000余年,在古西域及丝绸之路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辉煌历史和古代文明至今仍闪耀着神奇的光彩。
  三、龟兹都城
  龟兹都城是龟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关于它的记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龟兹国,王治延城..”但未说明延城的位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龟兹山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其水南流经赤沙山,又出山东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分三,右二水俱东南流往北河..”这即是当今渭干河的流向,所谓“北河”即塔里木河。接着记载:“东川水出龟兹东北,历赤沙和黎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出龟兹(音屈茨也),故延城矣..”东川即铜厂河,即今日之库车河。根据《水经注》的详细记载,考古学家进行实地考察,确认今之库车皮朗古城,即昔日龟兹王所居之延城。考察者在皮朗古城附近发现石臼、陶器等遗物,可见早有人类在此活动。因此处早在古代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势平坦,适于田牧、人居。与其他地区比较,发展优势明显,所以成为龟兹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遗址发掘出土的文物看,似乎在汉代至唐代之间有一断层,龟兹古国都城有迁移的迹象。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认为现今沙雅县城西北英买里镇境内的央塔克协海尔古城即为龟兹古国的新都。黄文弼先生在《略述龟兹都城问题》一文中说:“我在1928年前往考察时,城墙已圮,现仅存城基,全为夯土所筑,残高约1米,北墙略存痕迹,大外城周约3351米,内城周约510米,中有高低土阜一线,想为当时建筑物倾圮之堆积。内城与外城中间尚有一城,北墙基址不明显,城中沙堆累累,地面全已盐碱化..就此城的构筑特点,应早在3~5世纪,据《魏书》,延城在白山南一百七十里,现此城在沙雅北六十里,而沙雅距库车白山二百二十里,减去沙雅里数,则此城距白山为一百六十里,与《魏书》所记延城里数大致相合。因此,《晋书》、《魏书》、《周书》、《隋书》所记龟兹国都可能即指此城。至于何时迁至此地,我们目前尚无直接证据,但据《水经注》称故延城,则北魏时已不都库车;《晋书》称其城三重,则到晋时已迁到此地。”
  有专家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地区战火纷飞,5世纪80年代,人民群众反抗柔然的斗争风起云涌。首先举行武装暴动的是高车副伏罗部,西迁车师西北,控制天山一带,并有南下之势。继而反对柔然的〓哒,从柔然手中夺回了龟兹、姑墨、疏勒、于阗诸地,并有北上之势。副伏罗部与〓哒在西域的争雄,龟兹古国的都城——延城则是〓哒的前沿阵地,战火频频燃烧,龟兹王被迫迁都。龟兹王何时又将都城迁回故地,黄文弼先生认为应该是在隋唐之际。因为这时的西域是在突厥统一管理之下,战火已灭,人民安居,努力恢复战争创伤,龟兹王重回故延城,更名为伊罗卢城,以示龟兹的一个新起点。
  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西域地名词典》龟兹条注称:“..王都延城(今新疆库车县东皮朗旧城),魏晋时迁都至今新疆沙雅县北央塔克协海尔废城,仍作延城。唐还归旧址,改名伊罗卢城。”本词典是诸多专家学者广泛搜集资料,汲取古今学者的研究、考证成果所致,想必是可信的。
  第三节 民族人口
  早在新石器时代,龟兹地区就有远古人类活动。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有龟兹人、羌人、塞种人居住。自神爵二年(前60)西汉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后,大批西汉王朝驻军及其商贾进入龟兹,此后鲜卑人、柔然人、高昌人、黠戛斯人、突厥人等相继迁入龟兹。唐太宗经营西域后大批汉族士卒进入龟兹屯田、戍边,使龟兹人口不断增长。值得提及的是,龟兹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地名城,而丝绸之路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通商之路,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作为亚欧大陆的动脉,在这条道路七,塞人、羌人、丁零人、月氏人、匈奴人、突厥人等自东向西迁徙;希腊人、阿拉伯人、雅利安、粟特人等自西向东迁移。9世纪中叶,大批回鹘人迁居龟兹境内,与龟兹人相融。这些人群的流动和留居,使龟兹的民族人口屡屡发生变化。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9世纪,龟兹地区居住的主要民族与部落如下。
  一、龟兹
  早在新石器时代,龟兹即有远古人类活动,为龟兹民族的先民。尔后,其他民族和部落相继融入龟兹。公元前177年,月氏为匈奴击败,迁移伊犁河流域时,有一部分留在了龟兹。西汉中期,龟兹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与汉朝关系密切,许多汉人迁来龟兹。东汉以后,佛教传入龟兹,有更多北印度人进入龟兹(从克孜尔石窟中龟兹人壁画形象看,多为圆脸高鼻的北印度人印象)。南北朝时期,大批粟特九姓胡人迁居龟兹,使龟兹的种族发生巨大变化。突厥崛起后,长期统治龟兹,并与龟兹王族通婚,龟兹的突厥人也日渐增多。唐朝时期,龟兹国都又是安西大都护府的治所,当地驻有重兵,因此内地的汉族人大量迁居此地。唐朝后期,西域成为回鹘汗国的领地,回鹘废除了遗传一千多年的白姓王族,以回鹘王子统治此地,并拣选属部葛逻禄为兵驻于龟兹。回鹘成了龟兹的主体居民。
  关于龟兹人口的记载,始见于《汉书·西域传》:“龟兹国..户六千九百七十。口八万一千三百一十七,胜兵二万一千七十六人。”西汉以后至清之前,均不见有关龟兹人口的史料记载。根据一些研究者的推论,东汉时期龟兹古国的人口应在15万左右。魏晋南北朝时期,龟兹兼并了渠犁、乌垒、轮台、温宿、尉头、姑墨等国,版图扩大,人口增加至近百万。到了隋唐时期,龟兹的经济文化发展空前繁荣。但由于史料所载甚少,推算这一时期的龟兹人口实有困难。但可以断定,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社会相对稳定,人口的发展也是必然的。
  二、月氏
  月氏又名月支,古代西北游牧民族之一。商周时即已出现,游牧于中原的正北方,今内蒙古的中部地区,与中原保持着密切联系,经常向商朝、周朝贡献珍禽异畜。战国末年,其族强盛,曾迫使匈奴的头曼单于将其子冒顿送作人质。冒顿单于统一匈奴后,一再进攻月氏,迫使其向西南迁徙,始以姑臧城(今甘肃武威)为统治中心,势力范围包括今宁夏南部和甘肃东部。公元前117年,出兵攻灭游牧于河西走廊西部的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占据其地。次年,冒顿单于派右贤王进击月氏,迫使月氏王率众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击灭塞王国,占据其地,重建国家。因此部分人占月氏的大多数,故名大月氏。另有一部分月氏人不能远逃,避入祈连山及其以南,马羌人杂居,被称为小月氏。留居原地被匈奴所征服的月氏人,匈奴称之为休著,派单于子弟为休著王,后来逐渐融合于匈奴人中。公元前140年左右,匈奴军臣单于率兵西征月氏,乌孙首领猎骄靡从行,月氏大败,其王被杀。王后与王子率众向西南逃奔,征服妫水(今中亚阿姆河)流域的大夏,重建大月氏国,故地后为乌孙所占,部分不能远迁的大月氏人即成为乌孙属民,后来融合于乌孙人中。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击匈奴,曾派张骞出使其国,张骞被匈奴拘留十年多,没达到出使目的,于公元前126年返回长安。西汉末年,大月氏国建立了贵霜王朝,成为与中国、罗马、安息并驾齐驱的四大帝国之一。5世纪后期,贵霜王朝为〓哒族人攻灭。
  公元前116年月氏为匈奴所迫西迁伊犁河流域时途经今库车、阿克苏、乌什等地,在龟兹境内留下了不少月氏人。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2《屈支国》称:“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即今龟兹国也。”这里把龟兹指说为月氏,可见龟兹古城确有不少月氏人。今阿克苏地区柯坪县有玉尔其乡,玉尔其一名即为月氏的变音,可见月氏的西迁是经行此道才会留下这月氏遗民和遗迹。正是由于大月氏西迁时在龟兹地区留下了不少月氏人,所以在公元90年大月氏攻打班超时,班超能够审时度势从容对敌。当时大月氏国在匈奴的唆使下遣其副王谢将兵7万越帕米尔高原,直下疏勒绿洲攻班超。班超面对强敌,镇定自若,他深知大月氏国与龟兹地区月氏人平日关系密切,预料大月氏国军队粮食将尽时,必往龟兹求援,预先即于龟兹要道上埋伏数百精兵待敌。后来大月氏国统帅谢果遣骑赐金银珠宝以赂龟兹,班超伏兵尽起,出击大月氏国兵,遂即持其使首往送大月氏国谢统帅处,谢大惊,立即“遣使谢罪,愿得生归”(《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即准其撤退回国。大月氏国由是大震,只好岁奉贡献。由此可知汉廷熟知龟兹是大月氏族的重要根据地。
  三、乌孙
  乌孙,古代西北民族和国家的名称。汉朝初年,其族与月氏共同游牧于敦煌与祁连山之间。乌孙在河西走廊西部,月氏在河西走廊东部,比邻而居。乌孙王号称昆莫(又叫昆弥)。公元前177年乌孙为大月氏所破,残众投奔匈奴,其新生昆莫猎骄靡也为匈奴单于收养,昆莫长大成人后,勇敢善战,经常为匈奴单于领兵打仗,多立战功。公元前140年前后,昆莫率众西逐大月氏,占领其地(伊犁河流域),重建乌孙国。有户12万,口63万人,胜兵18.88万人,役属于匈奴。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后,乌孙始与汉朝联盟,汉武帝先后将细君公主和解忧公主嫁给乌孙昆莫为妻,乌孙曾与汉朝东西夹击,大败匈奴,又曾协助汉朝经营西域。神爵二年(前60)汉朝在龟兹设置西域都护府后,乌孙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汉朝在其都城赤谷驻兵屯,田。东汉时期,乌孙曾协助班超、班勇安定西域。公元2世纪后期,鲜卑强盛,曾西击乌孙,乌孙受到损害,势力逐渐衰落。公元5世纪前期,柔然汗国强盛,西击乌孙,迫使其迁往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一带)。太延三年(437)北魏使者董琬曾经出使其国。辽朝时期,伊犁河流域尚有乌孙部落东来朝贡。此后乌,孙之名不再见于历史记载,显然已与东亚各族融合。现代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族有可能即是乌孙的后裔。
  由于乌孙是游牧民族,“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所占地域也比农业民族广得多,焉耆、龟兹、姑墨、温宿等都与伊犁河流域的乌孙接,壤,因此这一带都有乌孙在游牧。慧琳《一切经音义》称:“屈支国,古名月支、或名月氏,或曰屈茨,或名乌孙..即今龟兹国也。”这里又把龟兹指说乌孙,可见龟兹地区自然也有不少乌孙人。
  四、匈奴
  古代北方民族,其发祥地,迄无定论。史实表明,早在匈奴形成为一个强盛的奴隶制国家时,他们的活动地域就在我国北方“草木茂盛,多禽兽”的阴山河套地区。公元前209年,继头曼之后冒顿的匈奴单于,乘中原楚汉相争之机,向外扩散,平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包括龟兹在内的26国。
  自汉高祖刘邦起,历经惠、文、景帝三代,先后与匈奴的冒顿、老上、军臣单于结为姻亲,汉匈之间基本上免除了干戈之苦。汉匈战争开始之后,尤其是元狩二年(前121)的河西战役,匈役受到沉重打击。匈奴单于不得不放弃漠南,远遁漠北。东汉时,匈奴分为南北。北匈奴单于为汉窦宪所逐,西走康居,“其羸弱不能去者,住龟兹北”(《魏新·西域传》)。这些留在龟兹的匈奴人,曾建立过据有“地方数千里,众可二十余万”的舟政权,故“凉州人犹谓之单于王”(《北史·西域传》)。北匈奴单于西迁前后,匈奴人进入龟兹杂居,与龟兹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劳动,为各族之间的融合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五、羌
  古代西方民族之一。“羌”,《说文解字》从字形上解释为上从羊,下从人,是“西方牧羊人”,即在我国西北地区从事游牧的民族。早在夏商时期即已形成,原居住于今陕西的西部和甘肃的东部,半农半牧,长期与商王朝处于敌对状态,被商王当作放羊的奴隶。周朝与羌的关系比较亲密,周王自认是羌族女子姜女原的后裔。战国时期,秦人强大,不断逼逐羌人,不少羌人部落被迫西迁今青海、新疆,南迁今四川西部和西藏北部。两汉时期,羌人不堪忍受贪官污吏的压迫和剥削,经常奋起反抗。东晋十六国至南北朝时期,今甘肃东部的宕昌、邓至二部曾独自立国,烧当羌酋长姚苌曾建立后秦割据政权,青海的白兰羌则服属于吐谷浑。五代至宋朝,由青海北迁的党项羌建立了西夏政权。此后羌人逐渐融合于西北地区的汉族、藏族和回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中。
  羌族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分布较广。古西域境内的龟兹也散布着众多的羌人。考古工作者曾在古龟兹地域内的今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境内发现了一枚“汉归义羌长”古印,这是汉朝政府颁发给龟兹某地的归服汉朝的羌人部落首领的印信。可见龟兹境内居住着大量的羌人,他们的酋长由汉中央授权参与龟兹的政治活动,其人民也参与了龟兹地区的经济开发。另在古龟兹地域的今拜城县城东北150千米的黑英山乡境内的喀拉塔格山石壁上发现《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刻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亦即延嘉元年,公元158)记述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狄虎贲、赵当、万阿羌、程阿羌等6人来此凿石设,亭、修建关城的事迹。有关专家考证,从记述的人名看,万阿羌、程阿羌均为羌人。《刘平国治关亭诵》石碑又一次表明,龟兹古国不但居住着羌人,而且羌人还参与了龟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活动。
  六、塞
  上古中亚民族,希腊、罗马人称之为塞克,波斯人称之为释迦,中国称之为塞人或塞种。塞人主要居住在中亚,我国伊犁河流域、帕米尔高原也生活着塞人。塞人农牧兼营:绿洲的塞人从事农业生产,草原的塞人从事畜牧业生产。定居的塞人早就发明炼铜与炼铁,能够制造铜铁生产工具,他们是出色的农民。伊犁河流域尼勒克县发现的奴拉赛铜矿,就是距今3000年前的塞人采矿炼铜遗址。游牧的塞人拥有自制的弓箭和短剑,善于骑射,是勇敢的斗十。《史记》和《汉书》曾记载,月氏和乌孙西迁之前,伊犁河流域“本塞地也”,即原是塞人居住的地区。月氏和乌孙西迁后,又说“乌孙民有塞种、大月氏种”。可见乌孙人中混血的现象很严重。汉晋时期,许多塞人向塔里木盆地及其周边迁徙,自然龟兹国内也不乏塞人居住。有专家考证,《汉书·西域传》所见南北道绿洲的名称如焉耆、乌垒、龟兹、渠犁、莎车等都可视作塞人部落或部族的对译。直言之,这些名称都是进入塔里木盆地的塞人留下的痕迹。敦煌发现的于阗文文书中,存在着大量塞人语言的成分,语言学家称之为“和阗塞语”。而在库车发现的一件佛教梵语文书中记述了拨换(今阿克苏)至温宿(今乌什)间小石城的统治者塞王,可见龟兹境内确有塞人居住。西汉以后,“塞人”这个族名在我国历史上逐渐消失,可见他们融入了乌孙、大月氏和塔里木盆地的其他古代民族中。
  七、汉
  我国的主要民族,由夏人、商人、周人、秦人等中原地区居民和四周的兄弟民族长期共同生活,不断互相融合,形成于汉朝初期,因而得名。汉族先民早在上古时期即和西域各部族有往来。西汉经营西域时,汉朝中央政府对戍边人员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来西域的汉人日渐增多。至西汉末年,汉人已经形成遍布天山南北的大分散和以各屯垦区为中心的小集中格局。汉代西域的汉人肩负着管理和稳定西域的重任,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西域最高军政机关和相关的管理机构中任职,忠实地执行汉朝中央政府的各项政令,如西域都护郑吉、李崇、班超、段禧等。这些汉族官员尽守职责,勇于献身。西域都护段会宗、李崇、陈睦都死在自己的岗位上。李崇为抗击匈奴,战死于龟兹,其私人印章“李崇之印”在今新和县玉奇喀特古城出土。隋末唐初,突厥兴起,大犯隋唐王朝,迫使大批汉人流入西域。对此,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多有记载。唐贞观三年(629)玄奘为寻求学习大乘《瑜珈论》而往天竺,途中经西域龟兹地,就看到不少汉族居民。,1928年在沙雅县境内还出土了唐代汉文文书“李明达借粮契残纸”。
  可见,汉人是到达西域最早的民族之一,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域历史文化,创造了龟兹文明。
  八、鲜卑
  古代北方民族,商周时期游牧于蒙古高原东部,战国时期为东胡的一部分。秦汉之际,匈奴强盛,冒顿单于攻灭东胡,东胡部落首领毛率领部众逃之大鲜卑山(今大兴安岭)嘎仙洞中居住,后逐渐繁衍壮大,以其山名为族名。匈奴鼎盛时,鲜卑曾臣属于匈奴。西汉中期,匈奴在汉朝的进攻下衰落,鲜卑脱离匈奴,逐渐南迁至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一带。公元前71年,鲜卑曾配合乌孙、丁零西攻匈奴,使匈奴受到重大损失。东汉初年,大将窦固北征,逼使北匈奴西迁,逐渐占领匈奴故地,十余万户匈奴人投归鲜卑,鲜卑势力渐盛。东汉末年,首领檀石槐统一各部,东击扶余,北败丁零,西逐匈奴,败乌孙,建立鲜卑汗国,健全政治和军事制度,达到全盛时期。其疆域东起辽东,西至天山,北至贝加尔湖,南近长城。东西二万余里,南北七千余里。檀石槐将其国分为左中右三部,西域属鲜卑右部。此时,塔里木盆地龟兹国中亦有鲜卑人迁入。有专家认为,在今拜城县境内发现的《刘平国冶关亭诵石刻》中记述的参与凿石建亭的6人中,赵当卑、石当卑即是鲜卑人。檀石槐死后,鲜卑各部分裂,各自为政,国内乱而衰落,后逐渐融合于汉族及其他民族中。
  九、柔然
  古代北方民族,又称作蠕蠕、芮芮、茹茹等。其族为东胡的后裔,早期无文字,后期借用汉文。公元4世纪中期,游牧于蒙古中原,势力比较弱小。北魏天兴五年(402)柔然首领社〓为北魏击败,退往漠北,侵入高车游牧之地,征服高车各部,创建柔国。此后发兵西征,击败西部鲜卑及车师前部、车师后部、焉耆,势力深入西域中部。从此成为北方强族,曾一度称霸西域,垄断丝绸之路中段。可见当时龟兹也受其控制。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柔然可汗豆〓意欲南侵北魏,向属部高车征集兵马,高车起而反抗,副伏罗部首伏至罗率众10万余户脱离柔然汗国,西迁至然汗,领阿,车师前部西北(今乌鲁木齐一带)建立高车王国,与柔然为敌。双方征战不休,柔然汗国因此衰落。公元6世纪中叶,突厥兴起,柔然汗国为突厥攻灭。柔然族人或为突厥所杀,或融合于突厥和汉族之中。
  十、高车
  古代北方民族,因其车轮高大而得名。东晋时期出现于蒙古高原北部和贝加尔湖周围,自称“敕勒”南方人译为“丁零”应是上古丁零人的后裔,其中融合有匈奴、鲜卑的成分。柔然强盛,时,高车曾被其征服,,成为柔然汗国的属部。柔然出兵作战,常以高车精骑为先锋。公元487年,柔然可汗欲征集高车骑士南侵北魏,高车不从,率众西迁至今吐鲁番盆地建立高车王国。从此与柔然为敌。又出兵南征塔里木盆地,征服高昌、焉耆、龟兹、鄯善、于阗等国,命从弟穷奇驻守焉耆,统领天山以南;自己统领天山以北。高车经常与柔然交战,多次攻杀其可汗。6世纪中叶被突厥攻灭。
  十一、突厥
  古代西北民族。公元5世纪游牧于金山(今阿尔泰山)以南,善于锻铁。被柔然征服后,即成了柔然汗国的锻奴(铁工)。公元6世纪初,突厥首领即自称“大叶护”。大叶护之子土门继位后,突厥迅速崛起,西魏大统十二年(546),土门率众击灭高车王国,收降民5万余户。废帝元年(552),又大败柔然,尽占其地。首领土门自称伊利可汗,创建突厥汗国。其国有文字、官制、刑法和税法。可汗之下,有叶护,设特勤、俟利发、吐屯等28级官阶,均为世袭。同年,伊利可汗土门死,其弟科罗继位,号称乙息记可汗。次年,乙息记可汗死,其弟俟斤继位,号称木杆可汗,东征奚、契丹,北讨黠戛斯、九姓铁勒,又命其弟室点密西征,灭〓哒,败波斯,突厥进入鼎盛时期,其疆域东至辽海,西至里海,南至阿姆河以南,北过贝加尔湖,成为丝绸之路的霸主,无数粟特商人投归突厥,主管其政治、经济活动。隋开皇二年(582),因为统治集团的内讧,分裂为西突厥和东突厥两汗国,互相攻战,势力渐衰。
  突厥鼎盛时期,征服天山南北及中亚地区,龟兹自然也服属于突厥汗国。龟兹地处丝绸之路要冲,突厥对龟兹也特点关注,曾用联姻方式以密切双方关系。唐朝初年,西突厥可汗嫁女给龟兹王诃黎布失毕,而诃黎布失毕对突厥女的行踪却不敢问津。突厥还以突厥官爵册封龟兹王,如龟兹王苏伐叠就曾被授以时健莫贺俟利发;诃黎布失毕之弟如归也曾获得叶护称号。突厥统治西域对龟兹的影响还可以从下面的记载反映出来:《旧唐书·西戎传》称“龟兹国,男女皆剪发,垂与项齐,唯王不剪发”。由于突厥族不剪发,而本来就有剪发习俗的龟兹王在突厥的影响下也习惯于不剪发。
  十二、〓哒
  古代西北民族及该族在中亚建立的国家。汉文又译作歇哒、挹怛、挹达,南朝则称之为滑国。中国史籍认为此民族即西汉时期的大月氏别支,欧洲的现代史学家认为此民族即古代的白匈奴。〓哒起源于塞北,从事游牧。公元4世纪60~70年代,经阿尔泰山西迁,到达中亚的阿姆河以南,以后又极力扩张到塔里木盆地周围。从此,〓哒控制天山以南,直到公元6世纪中叶。公元563~567年为西突厥所灭,大部分融合于中亚各族,少部分聚居于一隅,称悒怛国,统治者则为突厥贵族。
  〓哒不信仰佛教,尽管〓哒于6世纪上半叶控制了龟兹地区,龟兹佛教非但没有遭到破坏,反而得到了发展。可见〓哒在龟兹地区统治的时期并不长,仅派去了少数监督管理人员,龟兹王族仍享有较大自主权,从而未能按照〓哒统治者的意图去破坏佛寺,压抑佛教的发展。相反,在〓哒势力伸入龟兹地区后,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龟兹经济依然有了一定的发展。
  十三、黠戛斯
  唐代西北游牧民族,为今柯尔克孜族的先祖。两汉时称坚昆、鬲昆;魏晋南北朝时称契骨、纥骨;唐朝始称黠戛斯。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西北的叶尼塞河上游,曾先后臣属于匈奴、鲜卑、突厥。唐朝中期,其族日益强大。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内部因争权内讧,黠戛斯人趁机联合其统治集团中的反动派,里应外合,推翻回鹘汗国,建立了黠戛斯汗国,势力深入西域。因而龟兹国中也有黠戛斯人。辽、宋、金时称黠戛斯,元时称吉利吉思、乞儿吉思,清时称布鲁特,今称柯尔克孜族。
  十四、吐蕃
  古代西南民族,现代藏族即渊源于吐蕃。战国时,吐蕃人就迁徙到青藏高原,农牧兼营,初无文字,靠结绳记事。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治时期,吐蕃迅速壮大,逐渐强盛,征服西北方的苏毗、羊同等部,定都于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建官府、立军制、定法律、创文字,建成吐蕃奴隶制政权。后又攻灭吐谷浑,势力更强。娶唐朝文成公主为妻,遣子弟入长安求学,学习和汲取先进的汉文化,使其政治、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唐高宗和武则天统治时期,吐蕃曾与西突厥反唐势力勾结,多次侵扰西域,攻陷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属疏勒、于阗、龟兹等国的十八州。接着又征发于阗国的军队围攻龟兹国的拨换城(今阿克苏市),迫使唐朝废除安西四大军镇,将都护府的治所东迁至西州,以避吐蕃的军威。当中原发生“安史之乱”时,吐蕃趁机大举进攻西域。公元8世纪后期,吐蕃征服了西域,吐蕃军民大批迁入天山南北,加入了西域各民族大家庭的行列。9世纪中叶,吐蕃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奴隶和属民乘机起义,吐蕃政权土崩瓦解,吐蕃势力退出西域,但仍有不少吐蕃人遗留在这里。
  吐蕃贵族直接统治龟兹达半个多世纪,从而使吐蕃的政治、经济、文化对龟兹地区必然产生深刻影响。吐蕃统治龟兹后,把青稞(吐蕃俗称黑粮)也带入了龟兹,同时用青稞加工制成的糌耙以及用青稞酿成的青稞酒也成为龟兹人民的重要食品、饮品。藏传佛教也带到了龟兹。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93窟有吐蕃人刻画在墙壁上的征战图,有专家认为这幅征战图记录了吐蕃占领安西的历史史实,在曾经繁荣一时的佛洞里刻下他们自己的记功碑。另从近代塔里木盆地出土的许多上至军政命令、下至民间借贷的藏文简牍看,吐蕃统治龟兹后把藏文也带进了龟兹。可见吐蕃对龟兹的社会影响是多方面的。
  十五、粟特
  西域古代民族,又译作粟弋、窣利等。其族居住于阿姆河下游,部分经营农业,部分从事商业。早先服属于大夏,后又听命于大月氏。魏晋时期建立粟特国。到了南北朝后期,粟特国又分离为十几个小国,唐朝称之为“九姓胡国”。早在东汉时期,大批粟特商人和佛教徒前来塔里木盆地经商和传教。南北朝时期,迁居天山南北和内地的粟特商人更多。粟特商人在突厥和塔里木盆地各国还掌握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在唐朝,粟特商人也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西从疏勒,中经吐鲁番、敦煌、凉州,东至长安、洛阳,处处都有粟特人的经商根据地和居民点。粟特人不但自身有较高的文化,而且善于吸收和传播其他民族的文化。随着他们不断向天山南北和内地经商和移民,大大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他们对西域的开发和发展做出过很大贡献。塔里木盆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维吾尔族中,内地的粟特人大多融合于汉族中。
  西方探险家伯希和在古龟兹境内大其土尔遗址发现了两件粟特文文书,为当地粟特人的遗物。在同地发现的汉文文书中题有“和众坊正曹正德”、“付钱人安元俊”、“作人曹美俊”等大量粟特姓氏的人名,可见当地村镇中曾住过许多曹国、安国迁来的粟特人。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西域之龟兹形成了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些众多的民族,或原居于此,或由外地迁入。先来的、后到的、侨居的、世居的各种居民在龟兹大地上居住、经营、生息、繁衍..古代的许多民族现已不复存在,而现今的许多民族又都是历史上各民族互相迁徙、同化、融合的产物。这不仅形成古代民族与现代民族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现象,而且形成了各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更形成了“三个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
  第四节 古今地名
  【丝绸之路】 指古代连接中国与中亚、南亚及欧洲的陆路通道。起点在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到达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全长7000多千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辖地域属丝绸之路中段。这段地区的丝路,在汉代即以天山以南的南北两道著称,以后天山以北的一条丝路繁荣起来,故称为新北道。隋唐时期依次把这三条路线称为南道、中道、北道。丝绸之路南道从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敦煌向西南行,出阳关,至楼兰(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然后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侧、昆仑山北坡向西,经若羌、且末、于阗、莎车等地,越葱岭(今帕米尔库尔干)到大月氏(今伊朗)。在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与中道、北道会合,继续西达条支(今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大秦(罗马帝国)等国。丝绸之路中道在南北朝以前天山以北的“北新道”未形成时称北道。从长安到达当时中西交通枢纽敦煌以后,再西北行,出玉门关,至车师(今吐鲁番地区),再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北侧、天山南坡向西,经龟兹(库车县)、姑墨(阿克苏)、疏勒(喀什)、乌恰等地,到达费尔干纳、撒马尔罕等中亚地区。在撒马尔罕与北道会合,再进入伊朗境内的马什哈德与南道会合,然后,继续西至西亚各地,最后过地中海,直达丝绸之路的终点——意大利的罗马、威尼斯。丝绸之路北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所以又称北新道,以示与原北道(中道)之别。这条新的丝绸之路由长安(今西安市)沿河西走廊到达安西以后,经哈密、庭州(今吉木萨尔县)、轮台(今米泉市)、张堡守捉(今昌吉市)、石漆河(今精河)、弓月城(今霍城县东)、伊丽河(今伊犁河)、碎叶城(楚河南岸的托克马克城)等地,在撒马尔罕与中道(老北道)会合,继续西达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西域】 “西域”是汉代以后对玉门关以西地区的总称。始见于《汉书·西域传》。西域在中国古代有广义西域与狭义西域之分。广义的西域不仅包括今新疆南北路,同时也包括今印度半岛、中亚、西亚及北非等地区;狭义西域是指今新疆(亦有指今新疆南部地区)。自西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后,历代政府都在包括今中亚在内的一些地区,设立有军政机构,负责管理东西方交往的接待,以及维持地方安宁等事务。两汉政权在西域设有西域都护府,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北庭两都护府及下属之羁糜州都督府,有的地方还设郡县。以后各代政权都与西域各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保持不断的紧密联系。在欧、亚海运交通开辟之前,横贯西域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东西方交往的交通要道,它便利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自19世纪以后,西域一名逐渐废弃不用。
  【碛西】 唐代地区名。唐朝人对古西域地区的统称。碛西是指莫贺延碛(今新疆哈密南又偏东,与甘肃交界处之大片戈壁沙漠)以西,止于西海(今中亚咸海或里海)的广大地区,即从甘肃敦煌以西的沙漠迄于咸海的广大地区均称之为碛西。
  【陇右道】 唐代节度使地区名。唐太宗贞观元年(627)置。辖境相当于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湖以东和新疆地区。
  【塔里木盆地】 位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之间,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约550千米,面积56万平方千米,为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队考察研究认为,塔里木盆地本来是一段靠近南极海底的活动性很强的古地槽,从距今6亿年前的震旦纪后期开始,由地槽转变为陆块的塔里木开始其长达数亿年的“北征”。在距今200多万年前终于结束了跌宕起伏的北移活动,在亚洲腹地定居下来,形成异常丰富多彩的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盆地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铀、盐、铅、锌等各种矿藏。古塔里木盆地的中央为世纪第二个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它东西绵延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沙丘连绵起伏,河湖干烟,植被稀少,气候异常干燥,被视为“死亡之海”。然而在100多万年以前,塔里木盆地乃是河湖众多、植物繁茂的绿洲。在汉代以前,塔里木盆地周围形成了众多的城郭小国,古代丝绸之路亦在其边缘上。后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塔里木盆地沙漠化,丝路古城都被风沙湮没。现在,已发现的古城遗址就达40余处,再加上无垠瀚海中的奇异自然景观,更是考古学家和探险者们的向往之地。
  【俱毗罗碛】 唐代地名。《新唐书·地理志》俱毗罗碛。碛,沙碛,即戈壁。俱毗罗碛在今新疆阿克苏、拜城和沙雅三县(市)之间的三角地带。
  【托木尔峰】 天山最高峰。在汗腾格里峰西南20千米我国境内,温宿县城以北85千米。“托木尔”维吾尔语,意为“铁”,因有铁矿得名。属天山南脉。托木尔—汗腾格里山同为天山山,势最高山段,在3000多平方千米的山区内,海拔4000米以上山地面积占60%,6000米以上高峰20多座,6800米以上高峰5座。托木尔峰海拔7435.3米,汗腾格里峰6995米,台兰峰6934米。山结南北两侧山麓平原海拔1000米左右,山势巍峨高峻。地质构造为巨大背斜,与山结拱形地貌相一致。高山区地层以下古生界志留系变质岩为主,托木尔峰山体为片岩夹大理岩,峰部为坚硬的花岗闪光岩组成。垂直自然景观带发育较齐全,南北坡差异较大。南坡雪线海拔4300~4500米,北坡3900~4100米。高山冰雪砾漠带的下限,南坡4250米,北坡3700米。南坡无森林带,北坡2900~2100米间为山地针叶林带,生长雪岭云杉。雪线以上年降水量750~1000毫米以上,现代冰川相当发育,冰川分布集中,以大型山谷冰川为主。1977~1978年中国科学院登山科学考察对托木尔峰进行多学科综合考察。现已划为自然保护区,是新疆境内对外开放的11座山峰之一。1980年建立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面积1000平方千米,属高山林型综合保护区。
  【却勒塔格山】 南天山南侧的前山。在拜城与新和两县间。维吾尔语,意为“荒漠山”指山地植被稀疏。东西长246千米,南北宽4~21千米。为海拔2000米上下,最高峰海拔,2408米。矿产资源有铜、岩盐、石膏等。有北山羊、狐狸等野生动物。最东端沿渭干河谷的拜城及库车县境有多处千佛洞遗址,主要有佛教壁画及塑像艺术,是仅次于敦煌的壁画宝库。
  【木扎拉特河】 清代河名。俗称通天河,又称西川水、鄂根河。今新疆渭干河上游木扎尔特河。
  【木扎特达坂】 隘口名。在昭苏县城西南91千米,拜城县城西北107千米。为南天山哈尔克山西端山隘,海拔3600多米,南为木扎提河源。维吾尔语,意为“冰河山口”。附近有现代冰川多条,积雪深厚,常有雪崩,冰碛岩块充塞河谷,冰路数十千米。北出山口经夏特即至昭苏盆地。南沿木扎提河而下,经破城子可至阿克苏、拜城、库车。向为南疆至伊犁捷径。汉唐以来称此为凌山、冰岭、木素尔(木萨尔)岭。唐代由龟兹(今库车)至弓月(今伊宁附近)的“弓月道”即经此。清代作为南北通道,派驻数十户民工,维护冰道畅通。
  【鹰娑川】 唐代河名。唐代置鹰娑川都督府于此。高宗显庆元年(656)程知节攻西突厥在此地。今新疆和静县境内之裕勒都斯河(今开都河的上游)。
  【塔里木河】 我国史籍中称计戍水、葱岭河,蜿蜒奔腾于塔里木盆地北部,干流长约1000千米,加上支流叶尔羌河的河段,全长达2179千米,流域面积19.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塔里木”一词,古突厥语意为“注入湖泊、沙漠的河水支流”现代维吾尔语的意思是“种田”。在历史上,塔里木盆地的大部分河流汇入塔里木河,,以后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许多河水被截,现在只有源自天山的阿克苏河、源自昆仑山的叶尔羌河与和田河为其上源,水量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减少,流至铁干里克附近的大西海子水库而终结。塔里木河流域有广阔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地下水位高,有稠密的植被,宜于垦殖耕耘。
  【木扎尔特冰川】 木扎尔特,清代多称木素尔岭。木素尔达坂,或直称冰岭。它横空跨越昭苏县西南部天山。其冰川属天山汗腾格里冰川作用区,为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布区,有着奇异壮阔的冰川景观。古人对此多有记载。徐松《西域水道记》中写道:“坚冰结成,层峦叠,一种白如水晶,一种白如砗磲。”“又含巨石如星,及其融时,冰细若臂,衔石于颠,柱折则摧,当者糜碎。”景廉也描述了这里的冰菇奇观:“数十里无处非冰,或小如培〓,或高如丘陵,若崩若溃,忽断忽续。”尤为奇异的是“冰川音乐”现象,每当夜阑人静,远近冰裂繁响四起,有的如钲铙钟鼓之声,有的似丝竹管弦之奏。
  【龟兹河】 隋代河名。即今流经新疆库车、沙雅两县之渭干河。五代时,也曾把今新疆塔里木河称作龟兹河。
  【龟兹川水】 《水经注》:“北河又东经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今新疆流经库车县之库车河(或曰渭干河)。
  【思浑河】 唐代河名。亦作姑墨川、允护水。今新疆阿克苏境内之阿克苏河。
  【南河】 在古代新疆境内称为南河的有二:(1)《水经注》中提到的南河,即清《西域图志》所说的额尔勾郭勒(河)。系指今新疆塔里木河上游的一段,其起点是阿克苏河、叶尔羌河、和田河三河汇合处,再至沙雅县东南之塔里木。(2)隋代河名。《隋书》中把人们称之为葱岭南河的今新疆叶尔羌河称之为南河,而把塔里木河及其上游另一支流克孜勒河称作北河。
  【计式水】 北朝河名。亦作计戍水、计首水、黄河、树枝水。《魏书·西域传》中有两处:一是于阗国条:“城东有大水北流,号树枝水,即黄河也,一名计式水。”这是指今新疆和田河及其上源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二是龟兹条:“其南三百里有大河东流有计式水,即黄河也。”这里指今新疆塔里木河。
  【姑墨川】 隋代河名。亦称拨换河、思浑河、允护水。参见【阿克苏河】条注。
  【库车河】 在库车县西部。河名取自库车县名,史书中有东水、铜厂河、亦塔河等名。维吾尔语称“苏巴什河”,意为“水源河”。源于南天山帖木尔斯克山段南麓。长146千米,兰干水文站以上河长126千米,集水面积3118平方千米,年径流量3.4亿立方米。河源海拔4500米,河尾不到1000米,总落差3500米。下游与渭干河平行,过去洪水汇入塔里木河或草湖,现在尾水散失于灌区。从流向看,过去是渭干河下游支流。沿河有水库一座,库容约400万立方米。
  【喀拉苏河】 木扎提河支流。在拜城县中部。维吾尔语,意为“清水河”。源于南天山南坡,河源有4条小沟,汇流向南流,出山口后,先后被4条渠道引至灌区,为拜城城东至赛里木乡间主要灌溉水源。卡拉苏水文站以上河长70千米,集水面积1114平方千米,年径流量2.1亿立方米。尾水汇入木扎提河。
  【黄河】 西域河名。这里所说的黄河非今日发源于青海巴颜喀喇山之黄河,而是指古人对今新疆塔里木河的称呼。参见【计式水】条注。
  【阿克苏河】 (1)在今新疆境内流经阿克苏地区之阿克苏河。其上源为托什干河与库木艾日克河。(2)在帕米尔中部,今亦称木尔加布河,为阿姆河上源之一。
  【胡芦河】 唐代河名,今新疆阿克苏河上游之托什干河。
  【克孜尔河】 为木扎提河支流。在拜城县东部。旧译黑孜河。维吾尔语,意为“红水河”。因上游有红色页岩,汛期水呈红色。源于南天山(帖尔斯克山段)南坡克孜尔盆地(黑英山盆地)。
  【俱毗罗碛】 古代西域戈壁,因其西界有俱罗毗城而得名。《新唐书·地理志》卷43下:“安西西出柘厥关,渡白马河,百八十里入俱毗罗碛,经苦井,百二十里至俱毗罗城。”此俱毗罗碛即今库车与阿克河之间的小戈壁,地处塔里木盆地北道的中段,为北道的必经之地。
  【燕子山】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城西,因山上有燕子形化石而得名。山虽不高,但平地突起,险峻异常。周围峭壁如削,只有一条小道可通上下。山上原有城墙、城堡,现已无存。山中腰有大石一方,上刻“远迈汉唐”4字。附近怪石林立,如墙似碑。山腰有“唐王寨”相传为古代军事要寨。近侧有七女峰,上有七座坟墓。相传古代有七姐妹,因反对外来,侵略者,不屈而死,后人立墓纪念。
  【葱岭】 古代西域地名,为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兴都库什山山结的总称。古代中国与西方的交通,多取葱岭山路,西行可达安息(今伊朗东部和北部)、条支(今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岛东北部)、大秦(罗马帝国,今地中海北部和东部地区);南行可到罽宾(今克什米尔地区)、天竺(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等国)。汉朝其地归西域都护府管辖,唐朝为安西大都护所统的边防重地,上设葱岭守捉城,由安西都护属下的疏勒镇派兵驻守。
  【拔达岭】 唐代对今别迭里山口的称呼,此山口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西北的天山南脉中,又称“勃达岭”。为塔里木盆地通往伊塞克湖以西地区的重要山口。
  【凌山】 古代西域山名,又作冰岭、穆素尔岭。“穆素尔”为突厥、回鹘语“岭”,其岭因终年积有冰雪而得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北部的天山山脉中段,位置相当于今天的主峰托木尔峰(又称汗腾格里山)。古代通道在此峰东侧,为伊犁河谷通塔里木盆地的捷径之一,路极险阻,西汉时从乌孙到龟兹即取此道,清代仍为商人及军队的捷径。
  【思浑河】 古水名,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阿克苏河。源于天山南麓,东南流,汇入叶尔羌河。历史上又曾称之为姑墨川、允护水。
  【白马河】 名见《新唐书·地理志七》,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库车、沙雅三县境内的渭干河。此河发源于天山主峰汗腾格里峰的喀拉古勒冰川,东南流经拜城,又南流经库车,又东南流入沙雅县境,最后在沙雅县的东部消失于沙漠。其进入库车县境之前的上游河段称木扎特河,从却勒塔格出山后始称渭干河。其河谷中有克孜尔石窟和库木吐拉石窟。朔此河而上,越天山中的木扎特山梁,即可至伊犁河流域的昭苏。汉代龟兹通乌孙、唐代安西都护府至西突厥五弩失毕,往往走此道路。清代从伊犁到塔里木盆地也循此路而行。此路的天山山区一段终年积雪,虽夏季亦不消融,自古称为畏途。
  【拨换河】 即今阿克苏河,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发源于前苏联境内的阿特巴什山,上游称托什干河。唐朝时又称浑巴什河。今因河水发白而称阿克苏。河水初从西向东流,流经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东境后,即折向南流,至阿克苏东南的阿拉尔西面和叶尔羌河交汇,形成塔里木河。今河水主要灌溉乌什谷地和阿克苏平原,全长约532千米,年径流量57.6亿立方米。
  【千泪泉】 也叫千滴泉,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拜城县克孜尔千佛洞的一条幽谷中,谷中悬崖高耸,泉水由悬崖上滴落下来,清悦响亮,聚以成泉。相传唐代宫廷乐伎演奏的西域名曲《耶婆瑟鸡》,最初便在此处产生。民间传说称龟兹国国王反对女儿嫁给一民间青年,要青年凿1000个佛洞后才许婚,青年凿至999个后力竭而死,公主痛哭不止,亦悲愤而亡,其诚使顽石为之落泪,至今不绝,故名千泪泉。
  【大龙池】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城北120千米的克孜勒塔格山下,海拔2700米以上。在正常情况下,水面为0.6平方千米。上有水源而下无出口,附近风景美丽,可供避暑,近处尚有小龙池,当地人叫“小涝坝”。
  【塔里木盆地】 位于天山以南,是我国最大的盆地,面积约53万平方千米,几乎等于我国台湾省的15位。海拔780~1300米,其中以罗布泊洼地最低。盆地远离海洋,周围高山环列,阻断了湿润海洋性气候进入,因此气候极端干旱,盆地东南部有的地区几乎终年无雨。
  【塔克拉玛干沙漠】 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中心,东西长约1000千米,南北宽约400千米,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占全国沙漠面积的43%,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沙漠内多连绵起伏的新月形沙丘,一般高70~80米,最高者可达250米。沙漠西部受西北风影响,沙丘向东南移动;东部受东北风影响,沙丘向西南移动。沙漠周围有大小不等的数十块绿洲,古丝绸之路就形成在大沙漠的南、北边缘上。
  【西域都护府】 汉代军府名。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置,治乌垒城。辖境自玉门、阳关以西之天山南北两路,并包括乌孙、大宛、休循、捐毒、桃槐、葱岭这一范围的西域诸国。王莽天凤三年(16)后,西域不通,都护亦废弃。东汉时曾两度复设西域都护,永元三年(91)西域都护府治所于龟兹它乾城(今新疆新和县西南大望库木旧城)。后凉吕光也曾于394年置大都护,治所在高昌。西域都护府的设置,对于巩固中原地区中央政府与西域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关系,发展西域地区生产,保护东西方通道畅通,都有积极作用。
  【金山都护府】 唐代军府名。高宗龙朔二年(662)置。主管天山北路军政,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由原西州都督府晋升而成,以取代原天山北麓的昆陵都护府。先治于西州(吐鲁番),后移治庭州(吉木萨尔)。武则天垂拱元年(685)昆陵都护府复置,金山都护府亦随之裁撤。
  【安西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建置,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九月设,府治在西州,统管西州(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伊州(今新疆巴里坤县至玛纳斯县地区)。二十二年(648)平定龟兹叛乱后,安西都护府迁往龟兹,增管龟兹、焉耆、于阗、疏勒等国。显庆三年(,658)平定西突厥汗国后,安西都护府晋级为安西大都护府,又增管西突厥地区的昆陵、濛,池二都护府,葱岭以西的月氏、波斯等16个都督府,伊、西、庭三州则另设金山都护府管辖。都护府下设龟兹、于阗、疏勒、碎叶四镇,有镇兵3万人。北有西突厥,西有突骑施、大食(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南接吐蕃,在安抚西域各国各族,抵御大食、吐蕃的侵扰,维护丝绸之路的畅通,起过巨大作用。德宗贞元七年(791),为吐蕃所攻占。
  【北庭都护府】 唐朝在西域的军事行政建置。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唐朝设立西州的同时,在天山之北设立庭州(州治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唐,高宗出兵击灭西突厥汗国后,在西突厥部落游牧的天山北部设立十数个都督府,为了管辖这些都督府,唐朝曾设立金山都护府,府治即在庭州,都护由庭州刺史兼任。武则天长安二年(702)金山都护府改置为北庭都护府。神龙元年(705),北庭都护府改隶安西大都护府治下,。安史之乱时,驻军抽调入关平乱,兵力大为削弱。德宗贞元六年(790),北庭都护府为吐蕃攻陷,都护杨袭古南奔西州,从此废止。
  【池都护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后,即在碎叶城设置,以阿史那步真为都护,统领碎叶及其以西的五弩失毕部。步真死,子斛瑟罗继位,兼管十姓(即五咄陆部与子弩失毕部)。后其地为突骑施所有。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唐以斛瑟罗之子阿史那怀道为十姓可汗兼濛池都护,但因突骑施强大,未能赴任。此,后,怀道之子阿史那昕亦曾任濛池都护,但仅遥领而已。濛池都护府属羁縻性质,军事和民政仍归安西大都护节制。
  【昆陵都护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后,高宗于显庆三年(658)在今伊犁河流域设立此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都护,统领西突厥东境的五咄陆部。,弥射死后,其孙阿史那献曾蒙爵为兴昔亡可汗,但却担任北庭都护。弥射死后昆陵都护似无人继任,昆陵都护府为羁縻性质,其军事和民政仍受安西大都护节制。
  【疏勒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都督府。太宗贞观九年(635)疏勒王裴阿摩支遣使归唐,此后连续向唐朝贡。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后,即在其地设,都督府,以其国王为都督,并在其府治迦师城(今新疆喀什市)设疏勒镇,驻以疏勒军,以疏勒士兵充当部分镇兵,为“安西四镇”之一。疏勒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焉耆都督府】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太宗贞观十八年(644),唐朝大将、安西都护郭孝恪率兵征伐焉耆,取得胜利后,唐朝即以其国设都督府,授国王婆伽利为都督。并在其府治设立焉耆镇,以部分土著兵(蕃兵)充当镇兵。焉耆都督府属安西都护府管辖。
  【龟兹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太宗贞观二十年(646),龟兹王诃黎布失毕、宰相那利因西突厥挑唆叛唐。二十二年(648)唐将阿史那社尔率兵平定龟兹,生擒诃黎布失毕。唐朝即在其地设都督府,以其国王为,都督。并在其府治和国都设立龟兹镇,以士兵充当部分镇兵。龟兹都督府归安西都护府统辖。
  【毗沙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唐朝大将阿史那社尔讨平龟兹的叛乱,副将薛万备前往于阗劝谕,于阗王尉迟伏阇信听命归唐。高宗上元初(674~675),因于阗王助唐击吐蕃有功,授官为右卫大将军,并在其地设此都督府。以国王尉迟伏阇信为都督。并在其府治和都城设于阗镇,以士兵为于阗镇的部分镇兵。毗沙都督府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大漠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分葛逻禄的炽俊部落而建此都督府,以部落首领为都督,统领其部民众,归安西都护府统辖。所辖之地在今新疆木垒县和奇台县北部的沙漠中。
  【阴山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州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葛逻禄的谋部落建此都督府。“阴山”指天山,其部即游牧于今奇台县和木垒县南的天山之中,因而得名。以其部落首领为都督,主管本部落民众,归安西都护府统辖。
  【玄池州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州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葛逻禄的踏实力部落建此都督府,以其部落首领为,都督,主管本部落民众。“玄池”指今新疆阜康县南的名胜古迹“天池”,因此,此都督府应在天池周围的山中,归安西都护府统辖。
  【盐泊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州都督府。高宗平安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在西突厥胡禄屋阙部落置此都督府,以胡禄屋阙首领为都督。胡禄屋阙部以游牧于今乌鲁木齐河流域而得名。“盐泊”即今乌鲁木齐县南境的盐湖或精河县的艾比湖,因此都督府设置应在今乌鲁木齐县达坂城乡,一说在今新疆精河县境内。归安西都护府统辖。
  【匐延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羁縻都督府。高宗显庆二年(657),唐将苏定方西征西突厥阿史那贺鲁,进至曳咥(今新疆额尔齐斯河),西突厥处木昆部落归降。次年,唐在其地置此都督府,即以处木昆部首领为都督。其位置在今阿尔泰山西南,归安西都护府管辖。
  【金满州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州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阿史那贺鲁之乱后,以西突厥的处月部落游牧之地置此都督府,以处月部落,首领为都督,主管本部落民众,归安西都护府统辖。因唐朝的庭州为汉朝的金满,故金满州都督府应即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的北庭古城周围。
  【金附州都督府】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后,在葛逻禄的炽俊部落建立大漠都督府,位置原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奇台县和木垒县北境。后又在这两县南部天山的炽俊部落设立金附州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归安西都护府管辖。
  【双河都督府】唐朝在西域设立的羁縻都督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以五咄陆部中的摄舍提暾部落置此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其地应在今伊犁河上喀什河和巩乃斯河一带。一说在今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似与地理形势不合。【月氏都督府】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原来臣属于西突厥的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这时大食(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强盛,不断东侵,威胁唐朝西方安全。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设立16个都督府,治所,为阿缓城,都督府领25州,其辖境包括吐火罗国全境,阿姆河中游河南的广大地区,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隶属安西都护府。
  【大汗都督府】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属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设置了16个都督府,大汗都督府即为其中之一。设置于〓哒人的游牧之地,治所在活路城,统领12州,其辖境在月氏都督府西南,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的巴尔赫周围,为各都督府中的第二大府。隶属安西都护府。
  【条支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属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条支都督府即为其一。此都督府设于诃达罗支国(原名“漕矩吒”,后名“谢风日”),治所在今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南的加兹尼。隶属安西都护府。
  【天马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属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遣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至葱岭以西设置州县。天马都督府即所设,16都督府之一,设置于解苏国(玄奘《大唐西域记》称“慢漫国”)境内,治所在数瞒城,领有2州,为各府中之小者。其府境在今帕米尔高原西北的阿姆河北岸,塔吉克斯坦的杜尚别一带。隶属安西都护府。
  【高附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龙朔元年(661),由唐朝吐火罗道置州县使王名远主持,在原来的骨咄国设置,治所在施沃沙城,领有2州,是各都督府中的小府,在至拔州都督府与王庭州都督府之间,辖境在帕米尔以西阿姆河河套地区。隶属安西都护府。
  【修鲜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成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遣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在各国的基础上,设立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修鲜都督府即是其中之一,设于迦毕试国境内,治所在遏纥城,领有10州。其辖境在今帕米尔高原西南,阿富汗东部和克什米尔地区西部。隶属安西都护府。
  【写凤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遣王名远为吐火罗道设置州县使,在葱岭以西、波斯以东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写凤都督府即为其中之一,设于帆延国境内,治所在罗烂城,领有4州。其地在葱岭西南,阿姆河南岸,今阿富汗中部巴米安周围。隶属安西都护府。
  【悦般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的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王名远为吐火罗道
  置州县使,在葱岭以西设立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悦,般州都督府即为其中之一,设于石汗那国境内,治所为艳城,只领1州,在各都督府中属最小者。其辖境在写凤都督府以东的阿姆河南岸,帕米尔高原西南,今阿富汗俱鲁河上游地区。隶属安西都护府。
  【奇沙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督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遣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在葱岭以西、波斯以东共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其中在护时健国设奇沙州都督府,治所在遏密城,下领2州,其辖境在今阿富汗北境的希巴尔干(shibergan)之南,阿姆河中游南岸。隶属安西都护府。
  【姑墨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命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至葱岭以西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其,中以怛没国(玄奘《大唐西域记》作“怛密国”)设姑墨州都督府,治所设在怛没城,下领1州,也是各都督府中最小的一个。其辖境在今乌孜别克斯坦和阿富汗交界处的捷尔梅兹周围。隶属安西都护府。
  【旅獒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至葱岭以西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旅獒州都督府设置于乌拉喝国境内,治所为摩竭城,无下属州县,其位置在今阿富汗西北部的安德胡伊一带。隶属安西都护府。
  【昆墟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高宗龙朔元年(661)唐朝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前往西域设置州县。其中以多勒建国设为昆墟州,都督府,治所为低宝那城,其地在今阿富汗西北部的木尔加布河上游。隶属安西都护府。
  【鸟飞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龙朔元年(661)设置,下领1州。其地原为护密国,早先属西突厥汗国,唐灭西突厥后,即为唐朝领土。此都督府的位置在今阿富汗东北部的瓦罕峡谷中,隶属安西都护府。
  【王庭州都督府】 唐朝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其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设置州县使,在葱岭以西设置了16个都督府,府下设州。其中以久越得犍国为王庭州都督府,府治为步师城。府境在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卡菲尔尼甘河与阿姆河交汇处的库巴的安。隶属安西都护府。
  【波斯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高宗初年,灭西突厥汗国,其所属西域各国皆归唐有。龙朔元年(661),唐高宗以王名远为吐火罗道设置州县使,前往葱岭以西设置了16个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当时大食(阿拉伯伊斯兰教国)已盛,侵占了波斯国的大部分领土。因此,王名远在波斯匆匆设立了都督府,并未在府下设州,故波斯都督府属下并无州县。府治疾陵城,一说在今伊朗东南部的扎缚勒,一说指伊朗首都德黑兰。辖境原应包括当时波斯国的全境,但因西北部大多已为大食所占领,实际控制区仅有今阿富汗西南和波斯东南一隅。
  【至拔州都督府】 唐在西域设置的羁縻都护府。唐朝击灭西突厥汗国后,西突厥所属西域各国皆为唐朝领土。龙朔元年(661)唐高宗派遣王名远为吐火罗道设
  置州县使,出使西域各国,在葱岭以西、波斯以东共,设置了16个都督府,其中以俱蜜国为至拔州都督府,府治在褚瑟城。其地在今帕米尔高原以西、塔吉克斯坦东境的喀拉提锦,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隶属安西都护府。
  【大宛都督府】 唐朝设在中亚的都护府之一。高宗显庆四年(659)设,隶属安西都护府。府治在石国啖(噉)羯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城)。首任都督为石国国王噉土屯摄舍提于屈昭穆,辖地应为当时石国的势力范围,即今中亚锡尔河中游的右岸,东至楚河中下游,南达费尔干纳盆地北缘。其地原属康居,后脱离,降西突厥。唐朝平西突厥阿史那贺鲁之乱后即归属唐朝。其居民当为西突厥五弩失毕之一的摄舍提部。
  【康居都督府】 唐朝设在中亚地区的都督府之一,设于高宗永徽(650~655)年间,隶属安西都护府。首任都督为康国国王拂呼缦。都督府之府治在康国王都萨末革建(今乌兹别克斯坦萨玛尔干),辖地应为康国所属安、史、米、曹、火寻等地,相当于今中亚阿姆河中游东岸、锡尔河中游西岸、扎拉夫尚河流域及阿姆河下游三角州。
  【咽面都督府】 唐朝设在西突厥所属亚格玛部的都督府,位置相当于巴尔喀什湖南部、伊犁河东岸至阿拉尔湖西面的地区内。统辖亚格玛三部(号三姓咽面)。初为州,属唐朝辖制漠北的燕然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始设都督府,并改归北庭都护府辖制。
  【哥系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濛池都护府,总隶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北庭都护府管辖。故址大致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楚河流域一带。
  【孤舒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濛池都护府管辖。后移隶北庭大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境内。今地不详。
  【姑墨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亦作和墨州。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置羁縻州都督府,治怛没城。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其辖境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之阿姆河北岸与苏尔汗河相交汇处之特尔美兹(捷尔梅兹、帖尔美兹)西北部一带。
  【俱兰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都督府。以阿悉结、阙俟斤部置,隶濛池都护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于北庭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
  【康居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永徽年间(650~655)以康国地置羁縻都督府,治萨末犍城(今撒马尔罕)。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在8世纪中叶后,由于大食势力的东侵而废弃。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
  【休循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本拔汗那国。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羁縻州都督府,治渴塞城,隶安西都护府管辖。辖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以北地区。
  【旅獒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龙朔元(661)置羁縻州都督府,治摩竭城,一作摩喝城。《隋书》旅獒州称作乌拉曷,或称乌拉喝。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土库曼斯坦东南,及阿富汗西北之安德胡依一带。
  【轮台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新唐书·地理志》轮台州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后改隶北庭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新疆乌鲁木齐市一带。
  【毗沙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贞观二十三年(649)置,治于阗镇。领五州。高宗龙朔二年(662)废。高宗上元二年(675)复置,领10州。隶安西都护府管辖。德宗贞元六年(790)后废。其辖境西起新疆叶城,东迄沙州。
  【凭洛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亦作冯洛州都督府。唐高宗永徽五年(654)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总隶安西大都护府统辖。后移治北庭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吉木萨尔至乌鲁木齐之间。
  【奇沙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置羁縻州都督府,治遏密城(故址在今阿富汗西北希巴甘城附近),隶安西都护府管辖,其辖境在今阿富汗西北汗萨里普河上游一带。
  【龟兹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8)置羁都督府。《旧唐书·地理志》:“龟兹都督府,本龟兹国..贞观二十年,阿史那社尔破之,虏龟兹王而还,乃于其地置都督府,领蕃州九。”治伊罗卢城,隶安西都护府管辖。后废,高宗上元间复置,德宗贞元六年(790)又废置。其辖境东邻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南接和田,西南与喀什地区相连。
  【沙陀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永徽五年(654)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总隶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北庭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新疆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北中蒙边界线一带。8世纪废置。
  【温鹿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新唐书·地理志》温鹿州都督府,唐高宗显庆二年(657)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后改隶北庭大都护府管辖。其地在今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西部及哈萨克斯坦东部与中国接界地段的伊犁河流域一带。
  【西盐州都督府】 唐军代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觱池都护府管辖,后隶于北庭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境内。
  【盐禄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濛池都护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于北庭都护府。今地大致在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以东地区。
  【西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置隶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新疆吐鲁番地区。
  【瑶池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置羁縻都督府,治庭州莫贺城。高宗永徽四年(653)废。故址在今新疆阜康市一带。总隶安西大都护府。
  【迦瑟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置羁縻州都督府,隶昆陵都护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后移隶北庭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境内。今地不详。
  【坚昆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太宗贞观二十四年(650)置羁縻州都督府。贞观后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包括今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及中国新疆天山以北地区。
  【金山州都督府】 唐代军府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总隶置。隶昆陵都护府,于安西大都护府,后改隶于北庭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准噶尔盆地北部地区。
  【黑水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隶属安西都护府。《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在黑水以西七十里处。黑水即今奎屯河,故黑水守捉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县老西湖附近,乌苏北通塔城、阿尔泰;西至博乐、伊犁;东至沙湾,南逾天山可至焉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曾于其西筑堡,名“遂成”。四十八年(1783)又于堡东北筑城,周三里一分,赐名“庆绥”,俗称“西湖”,城西有湖名莲池。当地少数民族语名库尔喀喇乌苏,今城在其南,简称乌苏。
  【于术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位置在焉耆城西(今新疆焉耆县西南),和榆林守捉、龙泉守捉、东夷僻守捉、西夷僻守捉、赤岸守捉合为焉耆六守捉城,隶属安西都护府。《贾耽四道记》记述六守捉道里甚详:“自焉耆西五十里过铁门关,又二十里至于术守捉城,又二百里至榆林守捉,又五十里至龙泉守捉,又六十里至东夷僻守捉,又七七十里至西夷僻守捉,又六十里至赤岸守捉,又百二十里至安西都护府”。
  【榆林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古焉耆城西六守捉之一,详见〔于术守捉〕条。
  【龙泉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焉耆城西六守捉城之一,参见〔于术守捉〕。
  【东夷僻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古焉耆六守捉城之一。详见〔于术守捉〕条。
  【赤岸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古焉耆六守捉城之一。详见〔于术守捉〕。
  【坎城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城。在于阗东界。近有人以为即奘玄所谓媲摩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策勒县北沙漠中。《新唐书·地理志》安西大都护条注云:“于阗东界有兰城,坎城二守捉城。”同书:“又于阗东三百里有坎城镇。”
  【葱岭守捉】 唐朝设在帕米尔高原上的戍所之一,主要防守丝绸之路葱岭路段上的安全。其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唐玄宗开元年间设置,属安西都护府统辖,是安西都护府最西边的戍守点。从此向南可到印度河流域,向西可到伊朗高原各地,是唐代从中国到大、小勃律、鞬陀罗、罽宾、高拊、天竺、波斯等国和地区的必经之路。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县城东北部的“石头城”即其遗址。
  【兰城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上的戍守点之一,名见《新唐书·地理志》引贾耽《四夷路程》,然所记里程前后不一致。斯坦因认为其位置在安迪尔河下游,恐不确。以其设戍的需要看,应以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丰县所属牙通古孜兰干为是。
  【俱六城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元和郡县志》称其“在(庭)州西二百四十里,当碎叶路”。所在位置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城附近,一说应为今米泉县之甘家堡。
  【沙钵城守捉】 唐朝设于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新唐书·地理志》称其在“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庭州西延城即庭州西门附设小城,故此守捉当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吉木萨尔县双岔河子村,古城遗址尚存。从此向东到护堡子之间仍有古道遗址,今人称之为“唐朝路”。
  【耶勒城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位置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东的上墩子。所戍地域至宋、元时为高昌回鹘王国所有,明朝属瓦剌蒙古,清朝初叶归吐尔扈特。乾隆二十四年(1759)始在其迤西一带屯田,二十八年(1763)又在其西筑城,从即今之阜康县城。
  【凭洛守捉】 唐朝设置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册府元龟》卷三六六称之为“凭洛”,《元和郡县志》卷四0称之“凭洛镇”。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县紫泥泉。
  【罗护守捉】 唐代设在伊州至北庭之间的屯戍点之一,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北境之灰进子沟。
  【赤亭守捉】 唐朝设在伊(州)西(州)道和赤亭道交点上的屯戍点之一,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北境的七克台。七克台又名七克腾木,宋朝王延德西使时又称泽田寺,明朝陈诚和李暹出使西域时,曾在其地见古城一处,今其地尚存唐代烽燧遗址,应为赤亭之设施。
  【张堡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其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境内。《元史·西北地附录》称为彰巴里,《耶律希亮传》又译作昌八里。“巴里”即突厥语Baligh之音译,意为“诚”、“彰”、“昌”,均“张”字之讹。成吉思汗西征时,长春真人前往中亚,曾经路过此城,在此见到畏兀儿王。长春真人称此地出西瓜,甜瓜大如枕,园疏同中国,居民信佛教。从此往西则为伊斯兰教的势力范围。明朝时,此城属瓦剌蒙古人的牧地,称昌都喇。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陕甘总督黄桂廷派兵在此屯田。二十七年筑城,周三里五分,命名为“宁边”。昌吉为准噶尔蒙古语,意为“场地、园圃”。
  【西林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东距东林守捉35千米,位置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县的古尔图。
  【东林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东距黑水守捉35千米,位置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苏县普尔塔拉附近。
  【乌宰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县城附近。其地在元朝史籍中已称古塔巴,突厥语Knatukbai,意为“富井子”。《西域图志》又译作呼图克拜。元宪宗四年(1254)亚美尼亚王海敦东觐见元朝蒙哥大汗回国,途经此地时,其地名即称古塔巴依。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在其地筑城,周三里半,赐名“景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始复其旧名。
  【叶河守捉】 唐朝设在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戍守点之一,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湾县境内,因戍堡近叶叶河而得名。叶叶河即今玛纳斯河。
  【独山守捉】 唐朝设在西域的戍所。《元史·哈喇亦哈赤北鲁传》作独山城,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南。
  【张三城守捉】 唐代西域古戍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界。《新唐书》卷四十《地理志》西州交河郡条注:“自州西南有南平、安昌两城。百二十里至天山,西南入谷,以石雷石碛,二百二十里至银山碛,又四十里至焉耆界吕光馆。又经盘石百里,有张三城守捉。又西南百四十里经新城馆,渡淡河,至焉耆城镇。”其地应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硕县之乌什塔拉。
  【葭芦馆】 古驿站名。贾耽《四道记》:“渡赤河,经岐山,三百四十里至葭芦馆。”《西域图志》作牌租阿巴特。《新疆识略》作牌素巴特。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伽师县境。为安西经拨换至疏勒路上的重要城镇,距疏勒70千米。
  【济浊馆】 古驿站名。故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境。贾耽《四道记》:“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为唐朝安西所属拨换城至疏勒镇(今新疆喀什)之间所过之驿馆。
  【谒者馆】 古驿站名。为唐朝西域所属拨换到疏勒之间的驿馆之一。贾耽《四道记》:“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其地当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境。
  【吕光馆】 唐代西域古驿站名。属焉耆都督府,在张三城守捉东北百余里,遗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县境内。
  【柘厥关】 名见《新唐书·地理志七》,应为拓厥关,唐朝设在安西都护府与白马河渡口之间,位置相当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和县西北。常在此驻兵5000以戍守。从此关沿渭干河进山,即有库木吐拉石窟,渡河则前往阿克苏。
  【粟楼烽】 唐朝设在热海道上的烽燧之一,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县西北的别迭里河谷中。
  【南道】 路名,“丝绸之路”的支线。东起敦煌西南的“阳光”,西至塔里木盆地西面的莎车,全程约1575千米,途经现在的若羌、且末、民丰、策勒、于田、和田、皮山、叶城等市镇。从莎车往西,即进入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山区,前往古代的迦师弥逻(即今克什米尔)、身毒(即印度)、大月氏(今阿姆河中下游)、安息(今伊朗东部)。《汉书·西域传》“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陂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即指此道。此道似从商朝时已经开通。殷墟出土的大量玉制品,玉米为和田之玉。西汉时,这条道路已可通到今天的印度次大陆、中亚、西亚。或由莎车北上,在疏勒与“北道”会合。东汉的班超、东晋的法显、北魏的宋云、惠生,后晋的高层诲等出使西域时,均走此道。唐朝的玄奘东归、元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东访,走的也是这条路。此道从阳关往西即进入沙漠,沿途绿洲稀少,有大片的无人区,无人区内流沙滚滚,干旱无水。法湿称“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外,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因其通行艰难,所以至唐朝时,从此道人已逐渐稀少。
  【北道】 路名,“丝绸之路”的支线,东起敦煌西面的玉门关,西至塔里木盆地西北边沿的喀什噶尔,全程约1875千米,途经现在的吐鲁番、库米什、乌什塔拉、焉耆、轮台、库车、阿克苏、巴楚、伽师等市镇。从喀什噶尔往西,即进入帕米尔高原的东部山区。主道从盖孜峡登上帕米尔,又转南行,经过今塔什库尔干县城,至塔克敦巴什,然后翻越明铁盖达坂,进入印度河流域;或翻越瓦罕吉尔山口,进入今阿富汗的瓦罕地区。从瓦汗地区可通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或通阿姆河下游,至咸海、里海沿岸;支线则经伊尔克什塘木,进入锡尔河流域的费尔干盆地。此道始于何时,未见史书记载,但到西汉时,则为东、西方之间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此道除敦煌至吐鲁番的路段和吐鲁番至乌什塔拉的路段属干旱、缺水或沙漠地区外,其余路段均有大的绿洲,故古代商队或者其他旅行者所需要的水、草、粮米均不缺乏。新北道开通以后,此道又称中道。
  【焉耆龟兹道】 从焉耆到龟兹之间的道路。路线是:先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西境的四十里城子向西行,经过今“唐王朝”、七个星、千间房、塔什店、铁门关,而后分为三道:(1)从今库尔勒市西北行,基本上沿库尔勒至库车之间的公路线而达库车老城;(2)从今库尔勒市向西折南,沿孔雀河右岸至其中游时向西,过策大雅河的下游、阳夏艾肯河的下游、乌格拉克其河的下游、迪那尔河的下游,达库车县东南的三道城古城,再西北行至库车老城;(3)从今库尔勒市北沿孔雀河右岸而至草湖,然后沿塔里木河而上,过库车县东南的黑太沁古城、西北至库车老城。汉朝多走第一道,唐朝多走第三道,第一道为清代以来的新道。
  【拨换疏勒道】 唐代从拨换到疏勒镇城之间的道路,起点为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温宿县,终点为今疏附县境内的汗诺伊古城。今经阿克苏县的温巴什,过阿克苏河西南行,经柯坪县阿恰镇南齐朗,又南行至巴楚县北境喀什噶尔河古道,再沿此古道过琼梯木、梯木沁尔、肖梯木等古驿站、古烽燧,西至托库孜萨拉依古城,从此,再西行,经巴楚县南,直至伽师县城。从伽师西行,在疏勒县东境的羊达曼渡克孜勒河即至。此路基本沿叶尔羌河和喀什噶尔河的经流区而行,水草丰足,便于大商队行走,今沿途遗址甚多。
  【龟兹】 西域古国名,又译作屈支、归兹、鸠兹、拘夷、俱与囊、苦叉、苦先、曲先等,国境东起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轮台,西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楚县东70千米左右,北至天山,南过塔里木河,包括库车、沙雅、新和、拜城四县之地和轮台县的西部、巴楚县东北部。汉朝时期的都城为延城,遗址在今库车县城。居民从事农业,又多瓜果葡萄。西汉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其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之女弟史为妻,刻意学习汉朝的制度和礼仪,受汉文化的影响很深。1世纪前后,佛教传入该国,不久大盛,佛寺和石窟遍布全境,成为佛教中心之一。东晋时,前秦大将吕光西征龟兹,立帛震为龟兹王,收宝物及伎乐东归,龟兹乐因而传入内地,大受欢迎。隋唐之际,成为西突厥汗国和西突厥人汗国附庸,石窟壁画中多有突厥人的遗迹。唐时为安西都护府管辖的属国,唐在其地设龟兹都督府,以其王为都督。安史之乱后,曾一度臣服于吐蕃。9世纪初,回鹘逐走吐蕃,占领龟兹。元时为察合台汗国份地。明末清初,归叶尔羌汗国统治。
  【赭时】 中亚古国名。《大唐西域记》赭时国,《北史》者舌,《经行记》赭支,亦作大宛,《隋书》为石国首都柘析城,《新唐书》柘折、柘支,又谓故康居小王的窳匿城。唐置大宛都督府于此。《元史·西北地附录》察赤,《明史》达失干,清朝称塔什罕,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参见〔石国〕条注。
  【宁远】 唐代国名。《新唐书》宁远国,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改拔汗那(钹汗)为宁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一带。
  【愉漫国】 《大唐西域记》愉漫国。《新唐书·地理志》:“天马都督府解苏国数瞒城置。”此数瞒当是愉漫。在伊斯兰文献里,愉漫、数瞒均写作“Shuman”(米诺尔斯基《世界境域志》译注之25、33、35各条注释)。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卡菲尔尼甘河上游的杜尚别附近。
  【尉头国】 汉代国名。汉西域三十六国之一。《汉书,西域传》尉头国,治尉头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始属西域都护府管辖。唐为蔚头州(一名郁头州),隶龟兹都督府。故址在今新疆阿合奇县东之色帕巴依。
  【火寻国】 中亚古国名。亦作火釐,又名货利习弥伽。王治急多飓遮城。唐朝时为西域昭武九姓诸国之一,一度为安西都护府管辖。其地亦即《元史·西北地附录》之花剌子模国。故址在今中亚塔沙乌兹东南阿姆河流域一带。【姑墨国】 汉、唐代国名。国都在温宿县东。《魏书》、《北史》姑墨,《唐书》亟墨、跋禄迦(梵语意为“沙漠”),阿拉伯语又称作拨换。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市西北部至温宿县,及阿瓦提县北部之喀拉玉尔衮一带。
  【弥末国】 唐代“国”名。《新唐书》弥末国,《大唐西域记》弭秣贺国。唐高宗显庆三年(658),以其地为南谧州,隶康居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部之朱马巴札尔。参见〔米国〕条注。
  【西曹】 唐代国名。都瑟底痕城。为昭武九姓国之一,即《隋书·西域传》之曹国。唐隶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之伊斯特汗。
  【安西回鹘国】 古西域国名。9世纪初,回鹘汗国崩溃,回鹘王子庞特勤率15部西迁至焉耆各城并自称叶护。唐宣宗大中二年(848)正式创建汗国。其国境原属安西都护府辖境,故史称安西回鹘国。至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国境跨越天山南北两地。庞特勤败亡后,其国土改属西州回鹘。
  【朅盤陀国】 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约在中国北魏时形成。政治中心在今塔什库尔干县城北面的石头城。唐太宗贞观九年(635)曾遣使者访问唐朝。唐玄宗开元年间设葱岭守捉于此,以稽查过往商旅,戍守此一地区,隶属安西都护府。《梁书》、《洛阳伽蓝记》、《续高僧传》、《西域记》、《新唐书》、《通典》等书分别译为渴盤陀、渴罗盤陀、朅盤陀、渴饭檀、喝盤陀、汉陀、渴罗陀等。朅盤陀应是喀喇巴托(黑城堡)之音译,今其中心地区称色勒库尔,地形狭窄,叶尔羌河的主要支流从其境通过,历史上称此河为涉多河。
  【悉万斤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其中心地区在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地控丝绸之路北道要冲。《魏书》译为悉万斤,《隋书》称其为康国,《新唐书》称其又名萨末革建,隶属安西都护府。其国在5世纪以前属康居国,5世纪以后始以独立国家形态见于中国史籍。唐初其国王族姓温,本为祁连山北昭武城的月氏族人,后因突厥袭破其城,温姓举族西徙至萨马尔罕,唐朝初期即向唐朝称臣,唐高宗在其地置康居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
  【朱俱波】 昆仑山麓中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南境及塔什尔干县东南境。其国原为汉朝时的子合国,至唐朝时已兼具周围的西夜、蒲犁(一部)、依耐(一部)、德若,形成这一山区地带的统一国家。今叶城县的乌夏巴什一带是其中心。境属昆仑山山区,东临塔里木盆地,山间峡谷中均有良好耕地。唐朝时其国居民尚浮图(佛教)法。中国南北朝时将其国国名译为悉居半、朱居槃或朱俱波,《续高僧传》译为遮拘迦国,《大唐西域记》称之为斫句迦国。古时从莎车国前往克什米尔地区或从于阗国到印度,此国即为必经的通道之一。汉、唐时曾隶属西域、安西都护府治辖。
  【安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之一,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古老城市布哈拉周围,西汉时已与中国发生往来,《汉书》将其译为罽城。南北朝以后与中国的经济文化联系更为密切,《魏书》将其译为忸密,隋朝时将其译为安国。《新唐书》称此小国除安国之名以外,尚有布豁、捕喝诸异名,王都为阿滥谧城(今布哈拉城西面Ramithan),康国小君长罽王之故地。《隋书》称其王族是从祁连山北昭武城迁去的月氏人。唐朝曾在阿滥谧城设安息州,隶属安西都护府。
  【东安国】 唐朝时期中亚安国的邻国,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之东北,《新唐书》称其王都为喝汗城。唐朝在其地置木鹿州,以其王昭武闲息为州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唐末此国被阿拉伯帝国征服。唐玄奘、慧超均曾亲临其地,玄奘称其为捕喝国。
  【曹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北部的列宁纳巴德西南乌腊提尤别及其以西一带,国分东曹、西曹、中曹、曹等四部。其中东曹位于今乌腊提尤别;西曹位于今撒玛尔罕西北之伊什特汗。曹国地处费尔干盆地至阿姆河下游之间的交通要道上,故与中国有政府间的往来关系。《新唐书》称东曹之都城苏对沙那即汉朝时大宛国牧养天马的贰师城。西曹国保存着款题为:“汉时天子所赐”之金器。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东曹王设阿忽曾经请求唐朝支援,抵御阿拉伯帝国的入侵。其国王哥逻仆罗氏昭武早,在天宝元年即已上表唐朝,表示愿意臣服于唐,唐玄宗诏封其为怀德王,唐代曾隶属安西都护府辖治。
  【石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一带。中国史籍又有者舌、柘支、柘折、赭时、察示诸异译,阿拉伯和波斯文著作将其称作沙希。唐高宗显庆三年(658)臣于唐,唐朝在其地设大宛都督府,授其王为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玄宗开元初,唐封其君长莫贺咄吐屯为石国王,开元二十八年(740)又册为顺义王。开元二十九年请兵抵御阿拉伯帝国。尔后因唐将高仙芝失策,误擒其国王,引起西域各国怨叛,王子投奔阿拉伯帝国,由是石国与唐朝断绝政治关系。
  【钹汗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家,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的费尔干纳盆地。一说此国即《逸周书》中的渠搜国。中国西汉至东晋时称大宛,北魏时称破洛那,隋朝以来称钹汗或拔捍、拔汗那、判汗、钹贺那等,皆费尔干纳之异译。因其地处疏勒至咸海沿岸的要道之上,故早就与中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大宛时臣属于西汉和东汉,钹汗王朝早在北魏时即臣于北魏,隋朝建立以后即向隋文帝贡汗血马,唐朝初期曾被突阙征服,国分为二。唐高宗即位后即来朝贡。显庆三年(658)唐朝在其大城渴塞城设休循州都督府,以其国王阿了参为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唐,玄宗时,其王阿悉烂达干曾助唐平定突骑施之乱,被唐朝封为怀化王。唐玄宗天宝三年(744),唐朝将其国名改为宁远,并嫁和义公主。唐末以后,其国渐被阿拉伯势力所侵,国人改宗伊斯兰教。
  【米国】 又译为弥末、弭抹贺。中亚的古代小国,其位置在今撒马尔罕附近。一说今撒马尔罕东南的朱玛巴扎即为其地。此小国在中国隋朝以前是康居国的属地,隋朝以来自立君长,称米,国主亦为昭武氏,驻钵息德城。唐高宗永徽年间沦为阿拉伯帝国,显庆三年(658)被唐朝收复,并在其地设南谧州,以其国君昭武开拙为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开元年间,其国常向唐朝进贡玉制品和狮子、胡旋舞女。唐玄宗曾封其君为恭顺王,封君主之母为郡夫人。
  【何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新唐书》称其又名屈霜你迦或贵霜匿。伊郎语称其地为kusannik,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面之喀桑尼亚。隋唐时其君主亦为昭武氏人,与隋朝和唐朝均有密切往来。唐高宗永徽年间曾在其地置贵霜州,授其国王昭武婆达地为州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其王城所在地风景优美,建有高楼,北绘中华古帝,东绘突厥、婆罗门君王像,西绘波斯王、拂菻王像。向为东、西文化交汇地之一。
  【史国】 中亚的古代小国之一,中国史籍又译作佉沙、羯霜那、乞史、渴石等。位于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正面的沙赫里夏勃兹,隋朝以前为康居国属地,汉朝典籍译作苏薤城,隋朝以后即以半独立的小国出现于历史舞台。中国隋、唐时期其国君主亦为昭武氏,与中国数有往来。唐高宗显庆年间,唐朝政府在其地设佉沙州,以其君主昭武失阿喝为州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唐玄宗天宝年间改其国号为来威国。其属国的喀尔希,从此可通波斯。
  【乌那曷国】 阿姆河中上游西岸的古代小国,位于今阿富汗北部的安特胡伊,中国《明史》译为俺都淮。隋、唐时期其国国王也是昭武氏的一支,公元6世纪初的国王名昭武佛食,唐朝曾在其地设旅獒州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其地是阿姆河沿岸居民南下,至今阿富汗和印度河流域的要冲。
  【穆国】 今中亚木尔加布河下游沙漠中的古代小国,中国东汉时为小安息。隋朝时中国人称穆国,其王族亦姓昭武氏。其地东北通安国、东通乌那曷,西通波斯,交通地位较为重要,中国史书有木鹿、马蔺、马卢、末禄、马里诸异译,位于今土库曼斯坦的马雷州。其中心城市为木鹿,近代以来译作谋夫、梅尔夫、马里等。唐朝,一度属安西都护府辖治。
  【吐呼罗】 今阿富汗境内的古代国家,位于阿姆河以南、帕米尔高原以西、兴都库什山脉以北。此国名最早见于《魏书》。《隋书》、《北史》、《唐书》皆译为吐火罗,《新唐书》译为土豁罗,中译本《杂阿含经》译为兜沙罗,《高僧传》译为兜佉罗或覩货罗,《大唐西域记》译为者货罗,欧洲典籍称作吐克哈拉斯坦。中国西汉时将其称作大夏,张骞曾亲临其境。公元前3世纪时被希腊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所征服。亚历山大征服这一地区后即在其范围内建立了希腊人的殖民地希腊大夏王国,都城在巴克特里亚,即今阿富汗北部的巴里克。到中国西汉时,大夏王朝被月氏所灭,月氏人又建立贵霜王国。北魏时,贵霜受〓哒统治,唐朝时的吐火罗国与中国的关系十分密切。因其地位于东、西方交通的必经之地,又因从亚历山大时起已经形成希腊文明与东方文明相融合的灿烂文化,故唐朝特别重视对这一地区的治理,在其境内建立了七个都督府及几十个州,隶属安西都护府。公元6世纪以后有许多吐火罗僧人来中国定居。
  【骨咄】 又称珂咄罗,帕米尔西部的古代小国,位于今塔吉克斯坦和阿富汗之间的喷赤河上游一带。境内有四大盐山,唐玄宗开元十七年(729)其王子骨都施朝唐。天宝十一年(752)玄宗册其王罗金节为叶护。唐代,曾隶属安西,都护府。
  【挹怛国】 即〓哒国,,又译作挹阗、厌怛、挹达、厌带夷栗陀、滑国、活国等。中国史籍认为其民族即西汉时期的大月氏别支,欧洲的现代史学家认为此民族即古代的白匈奴。白匈奴于公元4世纪西徙,进入阿姆河流域,灭贵霜王国,5世纪初时南下攻入印度,占领印度芨多王朝的大部分地区。公元533年,印度芨多王雅索达玛大败匈奴人,匈奴在印度的势力渐衰。挹怛国即建都于拔克特里亚的一个以〓哒人为统治者的小国,与中国的北魏、梁、北周、隋、唐各朝均有政府间的密切往来。由于其地理位置居于中国和波斯之间,故与波斯又有密切关系,5世纪时曾与波斯进行过长期战争。此地在唐代一度隶属安西都护府。
  【谢〓国】 今阿富汗东境的古国,原名漕矩吒或漕矩,唐高宗显庆年间改称诃达罗支,武则天时始改为谢〓,其王都称鹤悉那城,曾有吉兹尼、哥疾宁、迦兹那诸异译,今译加兹尼。《新唐书》称其国有突厥人、吐火罗人、罽宾人,国柄受罽宾操纵。唐朝曾在其境置条支都督府,都督府辖九个州,隶属安西都护府。玄宗开元八年(720),唐朝曾册封其国葛达罗支颉利发誓屈尔为国王。
  【帆延国】 位于今阿富汗中部、昆都士河上游的巴米发。中国史籍又有范阳、犯引、梵衍那等异译。其境气候寒冷,山高路险,不在孔道之上,实为一个佛教圣地,境内有著名的巴米扬石窟寺,至今犹存,唐玄奘、慧超均曾身临其境。其王都在中国唐朝时曾称罗烂城,唐太宗贞观之初即与唐朝建立关系,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唐朝政府在罗烂城设写凤都督府,以其王葡为都督,管辖五个州的军政,隶属安西都护府。
  【护密国】 又称达摩悉铁帝、镬侃、钵和、胡密丹、达摩悉鬚多、仆迦那、胡密、护密等,帕米尔高原上的古代小国,位于今阿富汗的瓦汗地区。唐高宗时以其地为鸟飞州都督府,授其王沙钵罗颉利发为刺史,隶属安西都护府,其后,唐朝对其首领屡有封赏,王族中有许多人被唐朝授予将军。
  【大宛国】 古西域国名,故址在今中亚的费尔干纳盆地。都城为贵山城。所属大小城邑70多座。以出产汗血马、葡萄、苜蓿等闻名。汉太初三年(前102)归汉。其间曾附属莎车国。南北朝时,称破洛那、钹汗。唐代改为宁远国,并以和义公主嫁其王为妻,一度属安西都护府辖治。
  【悦般国】 西域古国名。其先为匈奴北单于之部落,匈奴为汉所逐,西迂康居,其赢弱不能去者,住龟兹(今新疆库车)北,建悦般国。地方数千里,众约20余万。风俗言语与高车相近,其人爱好清洁,剪发齐眉,一日三次漱洗,然后饮食。曾与柔然结好,后为仇敌。北魏太平真君九年(448)遣使朝贡,并与北魏联合进攻柔然,汉代曾隶西域都护府治辖。
  【小宛国】 丝绸之路南道之南的小国,位于今新疆且末县境内的南部山区,确地不详。都城在扜零城,职官有辅国侯、左都尉、右都尉等。汉代曾隶西域都护府治辖。
  【车师国】 丝绸之路上的古国之一,位于今吐鲁番盆地和吉木萨尔一带。国分前王和后王两部,前部王庭治交河城,后部王庭治务涂谷。其国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译作“姑师”。国民经济以农业和牧业为主,居民属突厥语族,王族亦本族人。西汉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汉遣赵破奴伐车师之前,其王附属于匈奴,受僮仆都尉辖制。赵破奴兵临其地之后,开始与西汉王朝发生接触。武帝征和四年(前60)西域都护正式设置之后,即归都护辖制。
  【楼兰】 丝绸之路古国名,其位置在新疆若羌县境内,所领范围围绕罗布泊,北到古代的孔雀河河道,南至今米兰河流域及其以东地区;东通敦煌,西限流沙,王都扜泥城。其国经济以游牧为民,产驴、马、骆驼,会制作兵器。张骞通西域后,汉武帝屡派使节至西域各国,楼兰地当交通要冲,因供给使者而感烦累,故与姑师经常劫掠汉朝使节。武帝元封三年(前108)汉派赵破奴击车师,赵破奴先至楼兰,俘其王,楼兰首次降汉。但尔后的三四十年间,,对汉朝仍持首鼠两端,多次留难汉朝使节,梗阻丝绸之路。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汉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刺杀楼兰王尝(一作安)归,另立尝归之弟为,王,且令将都城南迁,改国名,颁印绶。从此楼兰国的国名被废弃。考古发现证明楼兰曾经有过灿烂的文化,远在新石器时代即有人类在此居住,从事生产。改国名后,即以“鄯善国”的名称又延续了近500年之久。汉代属西域都护。
  【西夜国】 丝绸之路南道小国,又名漂沙。位置在今新疆叶城县境,一说叶城县城西南的乌夏尔巴什即其国王所在地。国分为西夜与子合两部。东汉初,为莎车所破,东汉末被疏勒所并。北魏时国名又改称“悉居半”。唐代称“朱俱波”或“朱居槃”(见朱俱波条)。
  【婼羌】 西域古国名,位于今新疆若羌县境内,汉代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扜弥国】 又名“宁弥”。丝绸之路南道较大的王国。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境内的克里雅河流域。一说今喀喇墩遗址即是其王都城,恐不确。西汉时其王都在扜弥城。汉代隶属西域都护府管辖。
  【莎车国】 丝绸之路大国。《逸周书·王会解》中即有其名,位置在今新疆莎车、麦盖提县境。西汉时王都在莎车城。汉武帝开拓西域之后,即归西域都护辖制。北魏时,莎车改名为渠莎,但国势已大衰,后并于疏勒。
  【于阗国】 丝绸之路南道大国。又称瞿萨旦那、涣那、屈丹、于遁、豁丹等。位于今新疆和田、墨玉、洛浦诸县境内。西汉时,王都设在西城。国王之下设左右将、左右骑君、东西城长、译长等职官。地出美玉,殷墟妇好墓出土玉器即以此地输入的原料制成。西汉末,中原发生战乱,于阗乘机向外扩张,称雄南道。东汉明帝永平年间(58~75),吞并精绝以西至疏勒的13国,人口超过8万。晋代册封于阗国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于阗王”北魏时亦然。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吐谷浑慕利延败退到于阗,曾杀于阗王而据,其国。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正式隶属唐朝。高宗上元元年(674),唐在其地设毗沙都督府,授尉迟伏阇雄为都督,,隶属安西都护府。
  【蒲犁国】 丝绸之路葱岭险道的小国。位于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王都在蒲犁城,今塔什库尔干县城东北面的“石头城”遗址即是。国王下设侯、都尉二职官。民俗与子合国相同,谷物靠莎车国供应。地处高寒山区,可供居民生息繁衍的地方最低在海拔3700米上下。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均需经过这个小国,《汉书·西域传》所谓的“身热头痛之坂”即指国境南面的喀喇昆仑山东麓,海拔5000米左右。过此即可进入印度河河谷或瓦罕走廊。南北朝时,其国名改为“渴槃陀”。又作“喝盘陀”、“汉陀”、“渴馆檀”、“渴罗陀”。《大唐西域记》又作“朅盘陀”。唐代时,其王为疏勒人。贞观九年(635)开始与唐朝接触。开元年间,唐在其境置葱岭守捉,隶属安西都护府。从北魏至唐,此国在帕米尔高原上一直为势力最大的国家,兵力曾一度威胁到罽宾。唐朝以后被疏勒国吞并。
  【疏勒国】 丝绸之路北道大国。位于今新疆喀什市、疏勒、疏附、伽师一带。王都在疏勒城(今喀什市)。东汉以后,疏勒与晋、北魏、隋等各政权均保持密切关系。唐朝时,疏勒国尚存,国王姓裴,其统治范围包括汉朝时期的莎车(捐毒、休循等)。国名又称佉沙。王号“阿摩支”。贞观九年(635)始与唐朝来往。上元二年(675),唐朝在疏勒置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仪凤二年(677)被吐蕃征服,10年后被唐夺回。10世纪中,伊斯兰教传入,疏勒国灭亡。
  【姑墨国】 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阿克苏市境内。汉朝时其王所在都城称南城,汉武帝开西域后即与汉朝建立臣属关系,后属西域都护府统辖。地处丝绸之路北道要冲,东通龟兹,南到于阗,北与乌孙国接壤。王莽的新朝时,其王丞杀温宿王,兼并温宿国。北魏时被龟兹国吞并,成了龟兹属地。
  【温宿国】 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乌什县境。汉武帝开通西域以后臣属汉朝,后归西域都护府辖制。其王所在都城称温宿城。从此向北有小道,过天山可到乌孙国的王都赤谷城。西汉末被姑墨国吞并,北魏时其地尽归龟兹。
  【焉耆国】 塔里木盆地的古代大国之一,位于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境内。西汉时即臣属汉朝,国王住员渠城(一说今焉耆城西之四十里城子)。从此东可通车师国,北可至乌孙(今巩乃斯河流域),西可至疏勒。唐朝曾以焉耆为安西四镇之一,并置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
  【尉犁国】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流域的古代小国,位于今新疆尉犁县。西汉时此国属西域都护府辖制,至唐朝时被焉耆国吞并,成为焉耆国的属地。
  【久越得革建国】 古代西域国名。国都为步师城(今中亚卡菲尔尼甘河下游沙尔图兹),唐时在此设置王庭都督府,隶属安西都护府。
  【乌垒国】 古西域国名。都城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北策达雅境内。西汉及东汉初为西域都护府治。唐时在其地设乌垒州,隶属龟兹都督府,约贞元中废。
  【弗敌州】 唐置羁縻州,治乌逻毡城。隶胝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伏卢州】 唐置羁縻州,治播萨城,隶胝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伏宝瑟颠城】 中亚古城名。本诃达罗支国国都,唐置条支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即今阿富汗之加尼兹城。
  【碣石州】 唐州名。唐置羁縻州,治迦沙纷遮城。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延城】 汉代城名。汉龟兹国都城。《后汉书》作居延城,魏、晋时龟兹迁都今新疆沙雅县城北30千米处之羊达克沁后,居延城仍作旧称。《唐书》伊罗卢城。唐龟兹仍迁回旧都,改称伊罗卢城,龟兹都督府和安西都护府曾治于此。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东郊皮朗古城。
  【艳城】 中亚古国名。唐悦般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兴都库什山北麓西部之斯科扎尔一带。
  【碎叶城】 唐代城名。《新唐书》、《经行纪》碎叶城,《大唐西域记》素叶水城,或作素叶城。城以北临碎叶水而得名。唐时筑城,隶焉耆督府府管辖,一度为唐安西四镇之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为唐时东西方交通要道。唐太宗贞观初,高僧玄奘赴印度求学时曾到此城。高宗调露元年(679)安西都护王方翼又在旧城基础上增筑此城。8世纪唐朝大诗人李白出生于此。该城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城西南8千米处之阿克贝西姆(英国人T·克劳松考证),又中国周连宽以为,当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伏龙芝城以西卡拉波尔弟与加里宁斯克之间,或其附近地方。
  【盘石】 唐代地名。《唐书·地理志》盘石,《西域图志》卷二十三:“额格尔齐塔克有奇石,当库木什阿克玛西南境,即《唐书》所云盘石也。”唐属安西都护府管辖。据考证,当在今新疆和硕县东榆树沟附近。
  【末腊萨旦城】 唐代城名。唐钳敦州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今地不详。
  【南城】 西汉城名。古姑墨国都城。今新疆阿克苏市的旧城。
  【罗烂城】 唐代城名。唐置写凤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喀布尔市西北之巴米安城。
  【罗罗州】 唐代州名。唐高宗龙朔元年(661)置羁縻州,治澜犍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8世纪中叶城废。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境喀布尔河北岸之格拉曼。
  【罗漫城】 中亚古城名。唐毗舍州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今地不详。
  【罗米坦】 中亚古城名。又称旧布哈拉,为古布哈拉王朝之古都。《新唐书·西域传》布豁(布哈拉)的阿滥谧城,即此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城之近郊。
  【莫贺城】 唐代城名。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唐朝政府在此置瑶池都督府,不久又改置沙钵镇,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一说在,今新疆阜康市东,吉木萨尔县之双盆河古城(古沙钵城守捉旧址);又一说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的赛里木湖附近。
  【施沃沙城】 中亚古城名。唐高附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纳布城东北。
  【沙律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咄城,隶月氏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今地不详。
  【乌弋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属修鲜都督府,治奔你罗斯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之赫拉特。
  【瑟底痕城】 唐代城名。西曹国都城。《新唐书·西域传》:“西曹者,隋之曹也..治瑟底痕城。”唐隶安西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西北之伊什特汗。
  【石城】 东汉城名。一作大石城。为古姑墨国都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市城西北。一说在今新疆温宿县西恰格拉克。
  【塞伽审城】 唐代城名。《唐书·识匿传》护密国(胡密、镬密、护密多)都城。又为唐鸟飞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喷赤河西岸之伊什卡什姆城。
  【石汗那】 唐代地名。《新唐书》石汗那或曰斫汗那。唐置悦般州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一说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西南,另一说在今阿富汗东北兴都库什山北麓西部斯科扎尔一带。
  【西州】 唐代州名。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唐灭高昌后以高昌地区置西州,治高昌城。辖境相当于今新疆吐鲁番盆地一带,地当东西交通咽喉要地。太宗贞观十四年至高宗显庆三年(640~658)设安西都护府和安西大都护府于此,同时在显庆三年(658)增置西州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玄宗天宝元年(742)改交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复为西州,州辖前庭、柳中、交河、蒲昌、天山五县。德宗贞元七年(791)为吐蕃所据。9世纪中,西迁回鹘一部至此,史称西州回鹘。
  【什密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乌斯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新唐书》休密州,隶高附州都督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
  【休循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渴塞城(今乌兹别克斯坦之卡桑塞),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北部地区。
  【尉头城】 汉代城名。尉头国都城。故址在今新疆阿合奇县东之色帕巴依地方。
  【蔚头州】 唐代州名。唐贞观中置羁縻州。治握瑟德城。德宗贞元中废。故址在今新疆巴楚县城东北约40千米。当地人称其地为“唐王城”。
  【钳敦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末腊萨旦城。唐时隶属写凤州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巴米安一带。
  【双泉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俱兰城,隶悦般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部境内。
  【郅支满城】 唐代城名。唐置羁縻州碛南州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叶城县。
  【五翎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葛逻犍城,隶天马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
  【乌利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勃进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或巴基斯坦)境内。今址不详。
  【培因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培因州,治播仙镇,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且末县境内。又一说培因州应为五代于阗国所设。至元代尚存其名。马可·波罗曾游历到此。故址在今新疆策勒县乌曾塔地以北之卜纳沁。
  【祀惟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昏磨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西。
  【乌垒】 汉代城名。《史记》称仑头。西汉时以其地为西域政治、军事中心,西域都护府置于此。唐代为乌垒州。故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小野云沟附近,旧名布古尔庄。
  【乌丹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乌奈斯城,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今地址不详。【沃沙城】 唐代城名。《新唐书·地理志》沃沙,《大唐西域记》镬沙。唐置高附州都督府之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西南部库尔提尤别北瓦赫什河畔的拉瓦坎德城。
  【修鲜城】 中亚古城名。古迦毕试国都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附近。
  【温肃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大石城。隶安西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新疆乌什县。
  【威戎城】 唐代城名。唐姑墨州治所。亦作拨换城。参见【拨换城】条注。
  【庭州】 唐代州名。《新唐书·地理志》庭州,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置。治金满县(今新疆吉木萨尔县护堡子北之破城子)。领蒲类、轮台、金满、西海四县。金山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皆治于此。庭州在汉代为车师后王庭故地。元、明时期为别失八里地。其辖境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至乌鲁木齐一带。
  【乾陀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乾陀州。隶条支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漠州】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鹘换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控制区克什米尔境内。
  【西戎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突厥施恒驶城,隶月氏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西伊州】 唐代州名。唐贞观四年(630)置,治伊吾县(今新疆哈密)。贞观六年(632)更名为伊州。故址在今新疆哈密地区。
  【悉万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缚时伏城。隶写凤州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巴米安附近。
  【悉没言】 唐代城名。一作悉密言。《新唐书·地理志》悉没言,唐置迟散州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巴格兰之西,萨曼甘附近。
  【数满城】 中亚古城名。唐天马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市附近。
  【细柳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护闻城,隶条支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具体地址不详。
  【嶰谷州】 唐代州名。《新唐书·地理志》谷州,治肩捺城,隶写凤州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碛南州】 唐代州名。唐太宗贞观中置,唐置羁縻州,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治郅支满城。汉代为朱俱波国地。德宗贞元中废。故址在今新疆叶城县。
  【桃槐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阿腊城,隶月氏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渴塞城】 唐代城名。古之贵山城。《新唐书·拔汗那传》渴塞城,为唐拔汗那国都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盆地之卡散赛城,参见〔拔汗那〕条注。
  【瞰羯城】 唐代城名。石国都城。658年,唐朝平阿史那贺鲁叛乱后,于此地设大宛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境内锡尔河支流上的奇尔奇克。
  【巨雀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乌离难城,隶条支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居延城】 汉代城名。亦称延城,西汉时龟兹国都城,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城东之皮朗旧城。
  【久越得犍】 唐代国名。《新唐书·地理志》久越得犍,本西域国,都步师城。《大唐西域记》鞠和衍那,《酉阳杂俎》俱得建。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归唐后,唐朝置王庭州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北宋时黑汗王朝属地,后属西辽。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西部,卡菲尔尼甘河下游东岸之米高扬纳巴德(原名库瓦迪安、卡巴迪安)。
  【俱密】 唐代国名。《新唐书·西域传》俱密,《魏书·本纪》居密,《大唐西域记》拘谜陀,《悟空行记》拘密支。唐代曾设至拔州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喀拉特金之苏尔哈布河流域,也有说在达尔瓦兹地方。
  【俱兰城】 唐代城名。唐属安西都护府。故址在今吉尔吉斯斯坦里巴耳特至哈萨克斯坦奥依塔尔之间。又一说是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东北的卢戈沃依车站附近。
  【疾陵城】 唐代城名。《新唐书·西域传》龙朔初(661~663),以“疾陵城为波斯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亦作陵城、疾凌城。故址在今伊朗与阿富汗交界处萨瓦兰湖附近,锡斯坦首府Zarng城。又《西突厥史料》以为是哈芒湖(又作哈蒙湖)附近。
  【索虏城】 中亚古城名。即碎叶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城。
  【盘越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忽婆城,隶月氏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盼顿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乍城。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今地不详。
  【阿腊城】 唐羁縻州桃槐州首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参见【桃槐州】条注。
  【遏纥城】 唐代城名。亦称作阿缓城、阿换城,唐曾置月氏都督府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部之昆都士。
  【遏密城】 中亚古城名。唐置奇沙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护时犍国曾建都于此。故址在今阿富汗西北境内之希巴尔甘附近。又一说是安巴尔城。
  【它乾城】 东汉城名。东汉龟兹国都城,为西域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新和县西南大望库木旧城。
  【附墨州】 唐代地名。唐置羁縻州,治弩那城,隶大汗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伐济纳巴德以南的地区。
  【姑墨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拨换城。隶安西都护府管辖。故址在今新疆阿克苏市。
  【贵霜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隋代之何国。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卡塔库尔干一带。
  【汉楼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俱禄建城,隶月氏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之科克恰河流域。
  【昏磨城】 唐代城名。《新唐书·地理志》昏磨城,唐置羁縻州祀惟州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大唐西域记》忽懔国。故址在今阿富汗塔希尔干之胡尔姆城。
  【活路城】 唐代城名。唐置羁縻大汗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之伐济纳巴德城。
  【火拔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北庭都护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今地不详。
  【火烧城】 汉代地名。汉龟兹国城镇。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城东南戈壁上废城。一说在今新疆和硕县城。
  【乞乍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境内,今地不详。
  【罽陵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数始城,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今地址不详。
  【宿利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粟特州】 唐代州名。亦称粟弋州。唐置羁縻州,治弩羯城。隶姑墨州都督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具体地址不详。
  【娑勒色诃城】 唐代城名。唐置钵和州于此,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瓦罕河畔之萨尔哈德城。
  【摸逵城】 中亚古城名。唐鸟飞州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东北之瓦罕地区。
  【毗舍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罗漫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
  【蓝氏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蓝氏州,治钵勃城。隶月氏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地在今阿富汗境内。
  【垒仗州】 唐代州名。《新唐书·地理志》垒仗州,唐置羁縻州,治发部落城,隶月氏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阿滥谧】 中亚古城名。《新唐书·西域传》安国都城阿滥谧为唐置羁縻州安息州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近郊。16世纪,曾为布哈拉汗国的首都,亦称布哈拉。
  【龙池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遗恨城。唐时隶修鲜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控制之克什米尔地区。
  【奄蔡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胡路城,隶大汗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伐济纳巴德附近地区。
  【镇西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条支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摩竭城】 中亚古城名。唐置旅獒都督府治所,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西北部之安德胡依附近。
  【遗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条支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阴米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贱那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境内。
  【篾吉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新唐书·地理志》篾吉州,治骑失帝城,隶月氏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榆令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乌模言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新唐书·地理志》榆令州。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安息州】 唐代州名。唐显庆三年(658)置羁縻州,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治阿滥谧城(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一带。
  【南谧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钵息德城,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东南之朱马巴扎尔。
  【忸密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乌罗浑城,隶月氏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地区。今地不详。
  【依耐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隶安西都护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境内。
  【洛那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忽论城,隶天马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塔吉克斯坦境内。
  【诺色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速利城,隶大汗都督府管辖,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阿富汗境内。
  【悬度州】 唐代州名。唐置羁縻州,治布路犍城,隶修鲜都督府,总隶于安西大都护府。故址在今巴基斯坦西北及阿富汗北部。
  【伊罗卢城】 唐代城名。唐时龟兹都城。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城。
  【大石城】 唐代热海道上的重要关隘之一,位置在今新疆乌什县城附近,城在一小石山上,地扼中亚交通要冲,是天山以北西突厥各部落进入塔里木盆地中部的要冲,汉朝时为温宿国地,北魏以后被龟兹国所并。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阿史那社尔奉命伐龟兹后,唐朝即在此设温肃州,受安西都护府辖治。清初其地属准噶尔,乾隆三十年(1765),清政府在此又筑新城,城周二里六分,名为“永宁”,即今乌什城的刍形。乾隆年间曾一度为喀什噶尔参赞大臣的驻在地。
  【俱毗罗城】 唐代龟兹到拨换之间的小城,位置相当于今新疆拜城县赛里木一带。
  【阿悉言城】 唐代龟兹至拨换之间的一座小城,位置相当于今新疆拜城县城。
  【拨换城】 西域古城名,位置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市东境。魏晋时期又名跋禄迦、亟墨。唐代称威戎、姑墨州。东通龟兹,西到疏勒,西北至碎叶,西南可达于阗,故常为兵家所必争。汉朝曾在此屯田,以巩固丝绸之路的北道;北魏时被龟兹国占领。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阿史那社尔平龟兹后,唐朝即在此设立姑墨州。
  【据史德城】 又名握瑟德,、郁头州,唐朝对今新疆巴楚县境内的托库孜萨莱伊古城的称呼,位置在今巴楚县东北图木休克山麓。汉、唐时分属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辖治。城分两重,一半在石山上,一半在山脚,面积颇大,呈不规则形状,城内外均有佛寺。20世纪以来,许多考古学家或探险家涉足其处,曾经发现大量文物。文物之中有汉文、龟兹文、古阿拉伯文、粟特文的文书和汉五铢钱、唐开元通宝钱、龟兹国的汉龟二体钱、喀喇汗王朝货币等。城郊一座佛寺中,曾出土过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的佛教遗物和尚未开封的唐代长安造丝绸。
  【于祝】 古城名。即汉代之温宿国治,唐代之温肃州治。今新疆乌什县治。《新唐书》卷四十下《地理志》七下:“又六十里至大石城,一曰于祝,曰温肃州。”此城为安西西北行,翻勃达岭至碎叶川时所必经之地。
  【达斡城】 西域古城名,故址在今新疆柯坪县境,为唐代安西至疏勒镇通道上之重镇。《新唐书·地理志》:“自拨换、碎叶西南渡浑河,百八十里有济浊馆,故和平铺也。又经故达干城,百二十里至谒者馆。”
  【疏勒镇】 唐朝安西都护府所属四大军镇之一,镇城即在疏勒国都城迦师城附近。
  【叱勒州都督府】 唐朝西域羁縻都督府名。唐高宗显庆三年(658)平定阿史那贺鲁叛乱后,以西突厥部落设置,以其部落首领为都督。其位置大约在今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境内,先后归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
  【疏勒镇】 (1)唐代军镇名。它和于阗、龟兹、碎叶(后为焉耆)同为安西四镇,统属安西都护府和安西节度使管辖。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后废弃。故址在今新疆喀什市。(2)疏勒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疏勒县境西北部。历为疏勒直隶州、府、县治所。疏勒为汉代国名。
  【碎叶镇】 唐代军镇名。治碎叶城。自唐太宗贞观二十二年(648)至玄宗开元七年(719)间,碎叶与龟兹、于阗、疏勒为安西四镇。开元七年西突厥十姓可汗居碎叶后,碎叶镇废,而改焉耆为安西四镇之一。
  【于阗镇】 唐代军镇名。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约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废。治所在今新疆和田市。
  【安西】 唐代行政区名。唐睿宗景云龙年(710)以安西都护兼四镇经略大使,玄宗开元六年(718)始称四镇节度使。其后称四镇,或称碛西。以治所在安西都护府(龟兹),节度使兼都护,故称安西或安西四镇。德宗贞元六年(790)后,为吐蕃所并,遂废弃。
  【汉归义羌长印】 1958年在新疆沙雅县于什格提发现,铜质,方印,通高3.5厘米,边长2.3厘米,印文为篆文,阴刻,分三行:一行为“汉”字,一行为“归义”,一行为“羌长”。印纽为一头绵羊。新疆南部一带,汉晋时代为古代羌族活动地区,此印为汉朝颁发给羌族酋长的印章。
  【刘平国治关亭诵石刻】 位于新疆拜城县城东北约150千米博扎克拉格沟口的一块岩石上。刻于东汉桓帝永寿四年(实即延熹元年,158年)。记述了龟兹左将军刘平国率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等6人的事迹。阴文隶书,约101字。一旁有“敦煌(一说长安)淳于伯隗作此诵”三行九字题记。石刻周围还有一些汉代建筑遗迹。
  【皮朗古城】 也叫“哈拉墩”,位于新疆库车县城附近。是唐代安西都护府治所,也是古龟兹国的伊罗卢城。现残存城垣东、南、北三面断壁,城周约7千米。城中有许多建筑遗址,其地文化层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为新石器时代后期,有石器、陶器、骨器及少量铜件;晚期出土有排列整齐的大陶缸33个及莲花纹、蓝纹砖、筒瓦和乾元钱等大量古钱币。
  【埃格麦里央达古城】 位于新疆沙雅县城西北约40千米。有人认为是唐代安西都护府属城或龟兹国城遗址。今大部已毁圮,仅剩数处建筑基址。曾出土桥钮铜质图章、刻字木板等文物。
  【通古斯巴什遗址】 位于新疆新和县西南,年代不详。曾发现过唐大历年号残纸、油饼、胡麻、木碗、鞋履等物。遗址大部已无存,仅剩城垣残段及房舍、门楼遗址数处。
  【铁吉克遗址】 当地称“柯尤克达格”位于新疆新和县西。城已无存,仅能看出古房、佛寺、土堡和洞窟等10多处唐代遗迹。
  【托浦古城遗址】 位于新疆新和县西北约30千米。应为唐安西都护府属城或古龟兹国城镇遗址,今已毁。仅残存城垣一段,残高4.5米,东西227米,南北194米。
  【桑达木遗址】 位于新疆库车县原七区。有人认为是唐代屯田遗址。现有废屋一座,长30米,宽18米。
  【库车唐王城】 位于新疆库车县东南约80千米。唐代龟兹国城镇遗址。今已倾圮。有数墩,似为建筑物。发现有毡片、兽骨、木材、钱币、文书和金饰品等物。
  【塔什屯古城】 位于新疆沙雅县城西北35千米,唐安西都护府属城或龟兹国城镇遗址。今城垣尚存,南北69米,东西74米,呈方形。
  【博斯坦托呼拉克古遗址】 位于新疆沙雅县城东南约60千米的戈壁滩上,年代不详。当地居民称作“汉人墙”一说是唐代遗址,今仅存残垣一段。
  【可可沙炼铁遗址】 位于新疆,库车县佛木康山附近,是一处汉至唐时龟兹冶铁遗址。此处发现有矿井、房舍、铜厂等建筑遗迹及铁渣、坩锅、陶片等遗物。
  【阿艾山炼铁遗址】 位于新疆库车县城北120千米,系汉代龟兹国的一处炼铁遗址,有汉代灰陶三耳罐及陶瓴、矿石、坩锅、铁渣等遗存。
  【提克买克冶铜遗址】 位于新疆库车县北,汉代龟兹国冶铜遗址。其范围约2千米,发现有矿石,冶铁工具、铜渣及古钱币等文物。
  【沃依塔拉烽燧】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什西30千米的沃依塔拉,有人认为是唐代所建,现存石砌烽燧残高7米。
  【森木赛姆石窟】 在新疆库车县东北40千米的库鲁克达格山口。“森木塞姆”,维吾尔语,“细水流出”之意。山口有小溪流出,石窟开凿在溪水两岸的山崖上。保存较完整的有52窟。构造形式与克孜尔石窟的类似。多数是长方形纵券顶,后开大龛,左右有甬道,中间有中心柱。也有方形平面中心柱窟。窟内壁画主要为佛本生故事,题材与风格也与克孜尔千佛洞相同。除石窟外,在山丘上尚有较大的寺院遗址。据石窟现存规模推断,这一石窟群是古代龟兹国东境最大的一所寺院。
  【克孜尔尕哈石窟】 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18千米处的山沟中。石窟开凿在山沟的东西两岸上,编号共有40窟,窟形完整的有38窟。窟中壁画多为佛本生故事、千佛,还有披甲、佩剑、脚著长靿靴的龟兹武士供养人像等。石窟开凿时间约在3世纪。
  【库木吐拉石窟】 位于新疆库车县城西南30千米渭干河畔的悬崖.陡壁上,已编号的洞窟有112个。1961年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大约始凿于4世纪。早期壁画属于南北朝时代,窟内塑像已全部被毁。只有31窟的壁画保存比较完整,主要是盛唐时代的作品。唐代壁画内容以佛传、说法图为主,与敦煌莫高窟相类似。有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回鹘文榜题,属晚唐艺术。窟外并有塔基和寺院遗址,现多已塌圮。清徐松在《西域水道记》里说这里“山势斗绝,上有石室五所,高丈余,深二丈许。就壁凿佛像数十铺,璎珞香花,丹青斑驳”。库木吐拉石窟为研究新疆的经济、文化、建筑、音乐、舞蹈、服饰和工艺美术的发展史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形象材料。
  【克孜尔石窟】 又名“赫色尔石窟”,是我国著名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乡东南7千米处。1961年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凿在木扎特河河谷北岸的悬崖上,共有251窟,目前比较完整的有135个窟,是天山南麓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群。大约始建于3~4世纪,盛期在6~7世纪之际,到8世纪以后始见衰退,石窟分中心柱和毗诃罗窟。中心柱窟中有窟室高大、窟门洞开、正面塑立佛的大像窟;有方室作长方形,内设塔柱的中心柱窟;也有较为规则的方形窟。“毗诃罗”又作“僧房”,多为居室加甬道式结构,室内有炕灶等生活设施。千佛洞的塑像和壁画均绘塑于支提窟内,塑像大多已毁,壁画尚保存有约1万平方米,题材主要是佛传、因缘和本生故事。技法以凹凸画法驰名中外,具有犍陀罗艺术风格。与其他石窟相比,这一窟群以窟形特殊、壁画题材和艺术手法独特而著称。
  【玛扎伯哈石窟】 位于新疆库车县城东北约30千米玛扎伯村西南的山坡上,建于隋唐时期。现多已倾圮,仅乘4个支提窟。另有僧房若干间及长方形储藏室。4个支提窟中尚残存壁画。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位于新疆新和县城西约70千米。出土有带唐天宝年号的文书残纸,因此有人认为是唐代遗址。现在洞窟均已塌圮,仅16号窟内尚存有壁画。
  【苏巴什佛寺】 位于新疆库车县城北面23千米的却勒塔格山南麓,为魏晋时代佛寺遗址。分东、西二寺,分别建在库车河东、西两岸。两寺建筑物基址和墙垣大多尚存。寺内出土有铜、铁、陶、木器、古民族文字木简及残纸等,还发现有龟兹文题记的人物壁画等。
  【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 位于新疆库车县城北40千米的公路旁,为唐代烽燧,残高约15米,上有望楼的木栅残迹,在古丝绸之路上,此烽燧是保存最好的遗址之一。
  【来满协海尔古城】 位于新和县西南部约35千米。古城地处海拔987米,呈长方形,长宽各50米,周长190米,总面积2500平方米,东部有土墩。古城保存基本完好,城四周已辟为农田。因该城供似壕沟,故名。“来满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壕沟城”。系新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属汉唐遗址。
  【大黑汰沁故城】 位于库车县南部,渭干河左派支流下游,在肖里汉那故城东北约12千米,又称唐王城。城为一长方形,周长为1074米,城址保存完好。城墙高约8米,城中有高台。城门在西、门外有瓮城。城西有3个土墩,大约是佛塔遗址。东墩侧有古渠一条,被称之为汉渠。考古工作者曾多次在此考察,采集到玉石、汉代剪边钱、龟兹小铜钱、唐代大历建中铜币及雕狮像、佛涅般木佛像残片等文物,还发现核桃、杏、糜子等遗物。推断此城始建于汉代,唐时又重加修,缮,晚唐时毁于战火。
  【喀拉尤勒滚故城遗址】 位于温宿县城东60千米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五团农业广播学校东侧,东经80°47′20″北纬41°22′45″。有人认为此遗址为汉姑墨国城。1964年12月,自治区考古所对此遗,址进行发掘,出土文物有陶器碎片、磨制石器、骨锥、青铜环等。经考古专家研究推断,其遗址时代为铜石并作时期,距今约2500年左右。1980年,又在喀拉尤勒滚发现用0.2×0.25米方砖砌成的古墓,砖缝均用金属液灌制。随葬物品多次被盗,存一只玉珠空心耳环。由此可以推断此遗址在汉代繁荣一时。
  【库木故城遗址】 故城位于柯坪县,东经78°57′40″,北纬41°29′50″,为汉代遗址。东西长120米,南北宽60米,因其处于风口地带,基本上已被风沙掩埋。在这里出土的文物有铁器、罐等。
  【喀拉玛克沁古城】 喀拉玛克沁,又译为“蒙古城”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政府南偏西约4千米,东经80°08′北纬40°55′16″海拔1063,米。民国17年(1928)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来此进行调,查,著有《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古城面积13200平,方米。城四周地势开阔,东部地势较低,城址土呈灰白色,含盐碱,地表长有骆驼刺、琵琶柴、野麻等植物。城西120米处有一南北向古道遗址。南面50米处有几户农舍,西城墙外有宽约10米的壕沟,沟中已积水,城内已辟为农田。古城的平面略呈方形,城墙基宽约10~14米,顶宽2.5~5米,残高约3米。城门坐北朝南,宽约3米,城周长500米,为胶泥土堆筑。北墙已被推平,上建有农舍。西墙南北面均有马面,其中南端马面宽4米,向外伸出3米,高2.5米。北端马面宽7米,向外伸出12米。东墙中段已被近人挖开宽约7米的缺口。墙内原有文化堆积,已被新辟农田所毁。西城墙北端的暴露层中见有红色的烧土,厚约0.1~0.3米。南墙偏东段表层有厚约0.15米的红色烧土,四周仅见有表质红陶片。据黄文弼考证,该古城即元代的“浑巴升”城,元史称“浑巴升城临浑水”。浑水即阿克苏河。
  【丘依达塔格城堡遗址】 遗址位于柯坪县,东经79°26′53″北纬40°33′30″,为南北朝至唐时期遗址。城堡建于山坡,分南北几级建筑群。南部有,一长12长、宽4米的平台和一组沿着山坡修建的建筑群的残墙断垣。距平台10米处为一座2.5×2.5米、高8米的观望楼,往北有一条南北向的长3米、宽0.4米的栏墙,北部有一长约36米、高2~3米的向山顶延伸的围墙,围墙东端有一观望楼遗址,西北角有一段1.5米×1.5米的土墙。从遗址中采集到的物品有丝绸残片、毛绳、毛毡片、平纹棉布残片和部分陶器残片。
  【克孜勒协海尔故城】 位于新和县城南22千米,在渭干乡克孜勒协海尔村境。
  故城地处海拔995米,分南北两城。南城为主城,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45米,总面积26100平方米,高5米。北城东西长130米,南北宽80米,总面积10400平方米,城外有一烽火台,两城间距90米。因该城城体均由红土筑成,故名“克孜尔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红城”。系新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属汉唐遗址。
  【库尔干(破城子)故城】 位于温宿县博孜墩乡东北25千米,东经80°54′14″,北纬41°49′10″海拔1906米。故城东依木扎提河,西依库勒克代尔亚斯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城址整体为不规则长方形,面积约18400平方米。墙垣残高约3.5~4米,城角设有观望楼,楼顶直径5米,楼底直径为8米,楼高5米,城墙及观望楼均为卵砾石和黄泥土混筑。北墙西北角与西山崖之间连接一道石头砌成的栏墙,长100米,高1.5米。在栏墙中段偏北处,有一石头筑成的高台,高约3米。民国18年(1929)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来此地调查。1987年和1989年阿克苏地区文管所又进行两次,调查,建议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乔拉克协海尔古城】 位于新和县塔什艾日克乡南部约25千米,界于乔拉克协海尔村与新和镇农场之间。古城为长方形,南北长约3.7米,东西宽约49米,最高处为3.7米,总面积2659平方米。因长期受风沙雨水侵蚀及人为破坏,渐趋残损,故称“乔拉克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残损之城”)。系新和县文物保护单位,属汉唐遗址。
  【沙牙提古城(巴格勒克古城)】 位于柯坪县城西南7千米的巴格勒克村的巴格勒克河西岸黄土台地上,东经79°58′北纬40°29′30″之间,为南北朝时期遗址,现在部分遗址已被河水冲蚀。城垣北、南、西,三面壕沟连通河床,东城垣以河床为天然屏障。古城呈长方形,南北长约180米,东西宽约130米。城内有一圆形高土台基,直径约14米,残高约3米,城墙为挖土垛泥砌筑,有的墙段还在每层泥垛间夹一层麦草,泥垛厚薄不等。城墙基厚约2.5米,残高1~3米,城门坐西向北,宽约5米。另在西南城垣外有一长方形“子城”城垣残高、厚高和筑法与大城相同,子城内有居住遗址。1981年,在古城墙内曾发现,一枚魏晋时代的铜印,红铜质,驼钮,钮左侧有一部0.14米见方的孔隙,直通驼钮内部。据考证,其中原有一枚小印,发现前已经散失。该印为正方形,每边宽0.022米,高0.03米,印面上有4个字,字形已难辨认,左上方第一字似为“延”字。1985年,还在古城采集到木质梳子1把、石料珠1颗。1989年还采集到2只陶罐、1只陶钵和石纺轮及料珠残件。
  【龟兹故城】 位于库车新城西1千米,库车河东岸。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认为,古龟兹城当为一扇形样式,整座龟兹城周长约7千米。现故城仅存断壁残垣,迁回曲折,颇不整齐。旧城内曾有不少土墩和遗址,如南海墩、萨克当墩、皮朗土墩、哈拉墩等,但有些现已不存。故城出土有汉唐时期文物以及金石并用时期的石器,证明龟兹故城的范围是库车地区最早有人类繁衍生息的地方。关于现故城遗址的规模和在历史上的称谓,迄今尚无定论。考古学家黄文弼认为库车俗称皮郎城,即《水经注》所称之龟兹城,也就是《汉书·西域传》所记龟兹王所治之延城,《唐书·西域传》之伊逻卢城。因《水经注》记载延城在北魏时已荒废,故黄文弼推断伊逻卢城是在延城遗址上重建。但《隋书》、《晋书》、《通典》等史籍记载的龟兹位置与皮朗旧城的位置不合,于是他推断,在南北朝至唐时期,龟兹都城迁至沙雅渭干河古道一线的羊达克沁故城。另唐代曾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统辖南疆,其治所便设在龟兹城。然而,至今尚没有得到有关出土文物的证实,有人认为安西都护府的治所并非一直设在龟兹城内,有可能迁至渭干河流域内的卫城戍堡。这些都有待于考古发现的进一步证实。
  【图地旦古城遗址】 古城堡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图地旦村,建造年代无考古。古城为黄灰土所筑,城周长162米,墙高3米,宽约2米。东城墙根残留3个洞穴,各穴高1.3米,宽1米。附近可见残破陶片,有居住痕迹。遗址之北2千米处有数个大土墩。其西偏北约4~5千米处的土墩最高,约30米,周长约84米,黄灰土筑成。遗址后可见宅院遗迹,曾有丝绸残片出土。
  【图鲁克旦木古堡】 位于阿克苏市阿音柯乡东北约20千米之干渠旁侧。民国17年(1928)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曾来此堡考察。古堡周长约81米,今残存墙基,四周散见红陶片,年代无考古。
  【羊达克先古城】 位于库车县哈拉塘乡东境,处在塔里木河的盐碱滩上。城的四周及古城废墟上长满了骆驼刺,因而这座古城遗址就有了羊达克先的得名,维吾尔语为“骆驼刺布满了的城址”。这是一座方城,边长约110米,城墙由树稍加土垒筑而成。外有护城河,宽约20~50米,河底与城垣高差约7米。城墙顶部宽约3米,上有高约1米的巨大城垛。城内为平地,西北墙垣处有一小院废墟。墙垣顶部处处可见陶屑和木炭。1983年库车县文管所工作人员曾在城北墙挖掘,下挖0.5米未见灰木层,发现红陶片、灰陶片等文物。有一红陶片无釉,上烧刻叶状纹,经分析,是莲花铺地方砖,专家推断为唐代文物。
  【色日克托格拉克古墓群】 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城西北17千米,东经78°54′北纬40°31′分布面积约20万平方米,为唐代墓葬群遗址。墓葬分布于克斯力河谷左侧,的扇形台地,上,多为圆形石堆或圆形、椭圆形的石圈墓。墓葬中有的封土有塌陷,一般封土直径2~2.5米。墓葬群中的便道,已将一些墓葬封土破坏,地表封土较为明显和较完整的墓葬还有98座。整个墓葬群的分布没有什么规律。
  【托乎拉克埃肯古城遗址】 位于新和县城西部约41千米的却勒塔格山南坡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正前方40米的山冈之上。古城面积247平方米,南北宽13米,东西长19米。这里城墙高耸,雄踞山顶,颇有气势。城墙用土坯砌成,像是唐代的遗物,城内地上仍可见大量遗留下来的炭灰残渣,它似乎说明这个古城是在一场战火或大火中被毁的。大约随着这个古城被一场大火吞灭,也就结束了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的黄金时期,古城遭到了废弃,使它长期埋没在荒漠之中。该遗址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托帕协海尔古城】 位于新和县西北约10千米,地处尤鲁都斯托帕协海尔村境内。古城地处海拔1000米,呈方形,面积约3.8万平方米,南北宽190米,东西长200米,最高处6米,共有6个缺口,估计为古城门。城墙均用土坯筑成,经多年风雨侵蚀,现已坍塌,仅存残壁。城四周及城内长满骆驼刺、红柳、芦苇、苦豆子、“胖姑娘”等。古城东部有一个长宽各25米、高6米的土台墩,因城体均用夯土筑成,故名“托帕协海尔”,维吾尔语,意为“土城”。系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属汉唐遗址。
  【于什格提古城】 位于新和县西南23千米,距大尤都斯乡3千米的荒地上。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所著《塔里木盆地考古记》一书,曾称此为“沙裕勒都司巴克”,或“乌什哈特”古城。据调查,古城为大小相套的三重城墙,部分墙基仍然残存。外城墙略呈东西长方形,中城与内城约为方形,偏居于外城东部。内城面积约为2500平方米,墙厚14米;中城墙每边约199米,厚15米左右。新中国成立前,黄文弼先生曾在此城遗址中发现了西汉最后一任西域都护李崇的桥钮铜质私印。1953年初,在此城曾发现过散失的汉代铜钱和各式印章等遗物,其中重要的有“汉归义羌长”铜印一方、“孔雀鸟形”铜印押、“孔雀啄蟾蜍”印押、封牛形印押等。
  【乌什哈特古城】 位于新和县西约35千米,城有两重,外城部分已被挖平,内城保存较好,东西408米,南北451米,高4米。据附近农民说,曾在这里拾到金十字架一枚。
  【托马艾日克古城(托木里克)】 位于柯坪县城北3千米,东经79°03′,北纬40°31′,为汉至唐时期遗址。古城坐落在柯坪河西岸隆起的河床台地上,台地黄土层厚约5~10米。由于农民在城内遗址上种地,致使城垣和城内遗物严重破坏。古城呈长方形,城墙为土筑,每层厚约0.08~0.1米。城墙残宽0.8~0.02米,残高0.8~5米。东南城垣尚存“马鞍”建筑遗址,东南、西南城垣紧临河床,城门坐南。在城内曾采集到一些陶、铜、铁器和细沙质。陶器为手制和轮制,粗沙和细沙质,呈红色或褐色,有辨出器形,有小平底或圈足单身、双身罐和壶、钵等炊器和盛器。一般器物肩部刻有水波纹平行线、垂帐纹等纹饰。采集到的一只单身细颈鼓腹壶,粗沙褐陶,通高0.26米,腹径0.24米,底径0.11米,肩部刻有水波纹饰,单身呈条状,细长颈,鼓腹,小圈足,其形状和巴楚县出土的北朝时期的单耳细颈鼓腹罐相近。
  【昭怙厘大寺(苏巴什古城)】 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0多千米的库车河出山口的东西两岸。东经80°02′~80°03′,北纬41°51′20″~41°51′40″,故有东西昭怙厘寺之称。当地人称为苏巴什古城。“苏巴什”即维吾尔语“水源”或“水的源头”之意,因其地处库车河出山口之处而得名。据出土文物来看,昭怙厘寺大约始建于东汉末,至魏晋南北朝盛极一时。《水经注》卷二引道安《西域记》:“龟兹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这里所说的雀离大寺,就是昭怙厘寺。《梁高僧传·鸠摩罗什传》记为“雀梨大寺”,据说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寺升座为西域诸国王公宣讲佛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始将此寺记为昭怙厘寺:“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随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正是昭怙厘大寺兴盛时期的写照。昭怙厘西寺依山傍水而建,面积约1平方千米,是一个包括佛殿、僧房、禅室及佛塔的佛教建筑群。主体寺院临河而筑,其余三面以高墙围护,现在虽只有断壁残垣,但当年的宏伟气势仍可想见。寺院内有一方形佛塔残存,高约3米。塔西是正殿,四面墙垣完整,西壁有佛龛。南为偏殿,其东壁还留有原造像之头光、背光痕迹,但造像已毁。主寺院西侧有方形塔殿,高约8米,其上有中心柱式佛殿建筑残存。主寺之北有若干建筑群,当为其他的寺院群落。昭怙厘东寺位于库车河东岸,与西寺隔水相望,其规模不及西寺。由前塔院、佛堂、中塔院、僧房5个建筑单元组成,依北高南低的山势而建,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建筑的样式与西寺相同。前塔院有高9米的覆钵大塔,颇为壮观。在昭怙厘大寺曾发现大量文物,除大量的铜、铁、陶制器具外,还发现多种古钱币及多种文字的古文书以及佛教文物。
  【苏巴什东山石堆墓】 位于库车县城东北2.3千米的兰干村南约2千米,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墓98座。古墓地表封为石堆,呈圆形或椭圆形状,直径2米左右,大者3~5米,高约0.5~1米,为晋代至南北朝时期墓群。
  【博孜墩古墓群】 位于温宿县博孜墩乡博孜墩村西北,东经80°45′北纬41°44′57″~41°44′58″海拔2180米。墓葬沿山前一条干沟由东南向西北呈弧,状排列,延续约3500米。一组多,者10座,少则1~2座,共57座。根据地表封石状况可分为5种形制:第一种为圆形石堆墓25座,第二种为长方形、椭圆形和不规则石堆墓7座,第三种为圆形环石圈墓22座,第四种为高形或长高形环石圈墓3座,第五种是石堆石人墓一座。1985年,自治区博物馆文物队、阿克苏地区文管所和温宿县文化馆联合发掘两座古墓葬,编号M1和M41。其中M1年代断为6世纪中期至7世纪中期,M41年代断为公元前后时期。M1即石堆石人墓,石堆平面、横断面呈圆形,横断面呈覆斗状,中夹坳陷。此墓有两室。主室呈长方形洞室,位石堆中央下面,室已盗空,填土中有陶片和零星人骨,石堆内东端距顶部0.84米处,另有一室,系与石堆一次性建成。顶盖刻有突厥字母的石板及砾石条10块。发掘的陶片主要以夹沙褐黄陶为主。距石堆东81米处有一石人,高1.25米,宽0.37米,厚0.2米,石人现存县文化馆。M41是丛葬墓,封石堆呈不规则形状,墓室为椭圆形竖穴,长径3.4米,短径2.6米,深0.96~1.05米,骨架无一完整成套。根据骨盆进行个体统计约为20具,其中男性8具,女性11具,幼儿尸骨1具。随葬物品有陶器、铜器、骨器、石器、琉璃、金首饰等。出土文物存自治区博物馆。1991年古墓群被列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 位于温宿县萨瓦甫齐牧场场部东北10.7千米,东经79°42′26″北纬41°35′32″,面积45.33公顷,海拔1700米,尚存古墓数十座。相传,公元11世纪,沙,特阿拉伯的一名叫苏力塔·库尔米什·赛依德的伊斯兰教阿訇,带领2000名教徒,经印度到中国传教,受到当地人的抵制并发生冲突。败退至此地时,大部分教徒战死,苏力塔也阵亡,埋葬在这里,因而形成了一个占地颇大的麻扎。其中呈圆形的最大的一座是苏力塔的坟墓,年久失修,却仍保持着穆斯林古老墓式。麻扎外四周为戈壁荒丘,其内却以草绿、树怪、泉多而闻名遐迩。该麻扎高出地面50米,满山遍野长满了绿草,山地像披上一张绿色的地毯。草地里有10余处泉头,泉水淙淙,从草地穿行而过。树形千姿百态,有的似神龙游动,曲折盘旋,贴地而伸;有的树枝头与根部相连,分不出哪是枝哪是根。很多是百年以上老树,有的树倒地后又从根部发出新枝,长成参天大树。库尔米什阿塔木麻扎既是穆斯林朝拜圣地,又是风景胜地。每年到这里朝拜、旅游者达万余人次。为保护这一名胜,温宿县对麻扎进行了修缮,建砖围墙和架设了铁丝围栏。1989年11月,阿克苏地区文物管理所普查队来此地考察,确定为县文物保护单位,县有关单位派有专人管理。现为“天山神木园”旅游景区。
  【克其克库孜巴依岩画】 位于温宿县县城东北约95千米,东经80°38′54″北纬41°48′22″。分南北两处,南部岩画凿刻于一块露出地面高1.3米、宽2米、长5米的,白色花岗岸石上,有20余幅。主要内容有:狩猎图。其中有一组行猎画面,较矮的一个在前面,较高的一人并列于此,皆持弓箭作射猎姿态。前面的猎手,弓已离弦射向前方的一头大角鹿,其后两人手持弓弦已拉满弓,处于一触即发之状。尤其是两人身着长大衣,下摆宽大,给人以挺垂的毛质大衣的印象,十分引人注目。另一幅狩猎图是以石球为武器的行猎画面。狩猎者两脚分立,上身微倾,双臂一前一后,做投掷姿态。其脚下有石球1颗,前方的大角羊脚下面有石球3颗。放牧图。画呈长方形,牧人的周围凿刻有各种各样的印记、符号和图像。其余岩画因表层长有石垢或侵蚀,已不能辨识。北部岩画刻在一块约20立方米的巨石上,巨石一部分已伸入河床。岩画大多模糊不清,似有8幅,其中3幅动物和5幅字刻图案。字刻图案似符号,又似文字,难以辨认。据考证,推断岩画时代久远,是古代游牧民族所作。凿刻的猎手服饰和用石球狩猎的画面,在已知新疆古代岩画中极为少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岩画被列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博孜墩岩画】 位于温宿县博孜墩柯尔克孜民族乡驻地2.2千米,东经80°35′2″北纬41°45′海拔2250米。凿刻岩画的石头有两块,系花岗岩。岩画主要内容有:车辆,图,其中有一,幅画面内容较为完整,车轮内刻画有4根辐条,并凿刻有象征性的车厢和辕、拉车的牵引绳索,还刻画有拉车的似马非马、似驼非驼的动物,线条凿刻得十分流畅。另一幅车辆图,只是凿刻有一只车轮,内有辐条,但难辨根数。树的图像有两幅,皆为凿刻的线条表示。印记、符号两块岩石的画面串插刻有:G、b、a、〓、x、口、o等符号,其中x符号在新疆其他地区的岩画中也有发现。
  【阿克苏烽燧】 古遗址位于阿克苏市东南卡坡上,东经80°11′10″,北纬41°10′30″,东距阿塔公路约300米,北400米为地区农机学校,南350米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工程团汽修厂。遗址地势略高,洪积台面,黄色土质。烽燧呈梯状,平面为长方形,边长3.7米×3.7米,高4.5米,系用长0.36~0.38米、宽0.27米、厚0.08米黄土坯筑成。顶部有砌筑的短墙,高约1.2~1.5米,四面有宽约0.6米的开口,与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区的一座佛塔建筑相似。烽燧底部有宽约1米,高1.3米的南北向甬道,顶部呈三角形。现场不见任何遗物。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库车县城西约13千米的伊西哈拉乡境内、盐水沟河谷的东侧,克孜尔尕哈千佛洞对面的公路旁。烽燧高约12米,底面边宽约6米,以树梢、木橛加土夯筑而成。由于千年的风沙侵蚀,台体已失去棱角,犹如一座古塔。台体正侧两面宽窄不等,阳面微凹,上端有数米缺口,远看如双塔合抱。烽燧北侧尚存有古建筑坍废后的堆积包,可以从此登临烽燧顶部。烽燧虽已历千年风雨,但仍显示着雄伟的气势。据考证,克孜尔尕哈烽燧为汉代所建,是新疆境内保存最为完好的汉代烽燧。关于“克孜尔尕哈”的语意,历来说法不同。一说“克孜尔尕哈”即“红嘴老鸦”之意;一说应当是“克拉喀拉罕”的意思,即“姑娘留住在那里”。以上两种说法都不准,从建筑形体来看,它并不像红嘴鸦;另一种说法是“姑娘留住在那里”,因为克孜尔尕哈烽燧是一处军事要地,一般不会有姑娘留住,即使有姑娘留住过驿站里,而此烽燧也不可能由此而得名。近年有人从语音学的角度考证,认为“尕哈”即“长拉吾勒”的音变,意为“哨卡,”整个名字的意思就是“红色的哨卡”。然而,不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这里作为古代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克孜尔尕哈烽燧都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见证。
  【齐兰烽燧】 坐落在柯坪县阿恰勒乡齐兰村西南。地处东经79°33′9″,北纬40°30′57″之间,为唐代遗址。烽燧呈梯形状,底部东西边长15.8米,南北宽16.2米,顶部东西边长9.8米,南北宽8.2米。顶部及西南角已塌毁,现残高18米。烽燧基座为3米厚的夯土层,每层之间夹铺树枝,上部用0.35×0.24×0.08米的土砌筑,每隔两层夹铺树枝。顶中土坯间夹有“井”字形木骨。在遗址中采集到的物品有麻鞋和陶片。
  【都埃烽燧】 位于柯坪县,东经79°22′16″北纬40°26′50″,约建于南北朝至唐朝时期。烽燧底边长14米,宽10米,残高6米。烽,燧四周筑有不规则的围墙,周长约1000米,东西有突出围墙,长约4米的长形土阜,似开门处。围墙东北角有房屋遗迹,房基尚在。烽燧正东300米有一座2.3米高的土台,再东偏南360米有一土埠,地面有陶器残片。
  【央塔克库都烽火台】 位于新和县城西北约94千米,乌鲁木齐一红其拉甫公路南侧。长、宽均为12米,高10米,面积144平方米。用红柳、沙石、红砖构成,每层厚0.5米。整个烽火台保存完好。因地处央塔克库都附近,故名。
  【沃依塔拉烽燧】 位于乌什县城西20余千米的沃依塔拉,建于唐代。扼通往别迭里山口(唐代称勃达岭)的要冲,是唐代通往碎叶的要道。烽燧残高7米,石砌,至今仍巍然屹立。
  【铁门关】 西域关隘名。(1)西晋地理、唐代地理关名。又称铁谷关、遮留谷,位于库尔勒市与塔什店之间的陡峭山谷中,霍拉山与库鲁克山夹峙其间,孔雀河从峡谷中穿过,湾环曲折,一线中通,是南北疆交通孔道,向为兵家必争之要地。古人在关旁崖壁上镌刻下“襟山带河”四个大字,概括了铁门关的险要山势和重要位置。铁门关遗址有两处,一在孔雀河西岸平地,南距库尔勒市27千米,北距焉耆县38千米。遗址北、西、南三面靠山,宽广0.67公顷,瓦砾散布极广,有炭渣、陶片、残破陶罐、房屋建筑遗址、窑址痕迹等,可能是一处窑场。另一处在河北岸山上,与第一处遗址相距2.5千米左右,所在山高50米,利用山上平地建筑有20~30间房屋,墙壁用鹅卵石垒砌,墙基保存尚好。地上有较多红陶、灰陶片。两处遗址属同一时代,约修建于5世纪前后。(2)关隘名。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苏里汗达里省杰尔宾特西北之恰克恰里山口,为古代中亚南北交通要道,左右皆山,山谷长2.4千米,为一西北向东南开的峡谷,其最宽处为20多米,最窄处仅3.5米。唐玄奘西天取经、成吉思汗西征,都曾经过此地。
  【盐水沟关垒遗址】 位于库车县盐水沟南侧山梁上,为汉唐时代的关垒遗址。在东西长约1千米的范围内有关垒4座,其中只有一座保存较好,面积约77平方米,现高约7米,顶部面积27.5平方米,中心部分为夯筑,四周及顶部为片石垒砌。
  【谒者馆】 唐代驿站名。《新唐书·地理志》谒者馆,故址在今新疆柯坪县境内。
  【济浊馆】 唐代驿站名。贾耽《四夷路程》济浊馆。故址在今新疆柯坪县境内。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位于新和县西稍偏北约70千米处的戈壁山坡上。“托乎拉克”,维吾尔语,意为“梧桐树”;“艾肯”,意为“水渠”“托乎拉克艾肯”即为“梧桐树水渠”。现在,在托乎拉克艾肯石窟所处的山谷中,泉水,缓缓流出,两旁丛生着梧桐树,显出一片生机。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编号的窟有14个,洞窟分东西两部分。分布在相距约5千米的岩壁上。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的壁画主要集中在1号、3号和6号窟中,其他石窟只有一点残迹。1号窟为一中心形支提窟。窟顶中心画有壁画。窟内正壁画有宝塔苦修图,两壁除宝塔苦修图外,杂以因缘故事画。6号窟也为一中心柱形支提窟,窟顶左右两侧画有因缘故事,但因残破太甚,能辨识清楚得极少。
  【托乎拉克店石窟】 位于温宿县东南阿克苏至拜城公路148千米,石窟开凿在黄土质山丘上,有洞窟7个,其中形制较好的仅乘4个,均属僧房窟,窟内均无壁画。石窟为魏晋之初的佛教遗址。7号窟是阿克苏地区发现的石窟中最完好的一个洞窟。横券顶,分主室和耳室两部分。在主室表层中清理出遗物有骨器1件,残棉布1块,已退色。另有兽骨、木炭、陶片等。
  【喀拉尤勒滚石窟】 位于温宿县城东喀拉尤勒滚东南5千米,东经41°52′30″,北纬41°22′58″。石窟开凿在黄色沙质岩山腰上,有4个洞窟,编号1~4号,从西往东不规则地排列。1号窟为中心柱窟,窟形较小,窟门坐北向南,内分前后室。前室纵券顶,顶部残存的墙泥上涂有白色粉底,墙上书写有汉字,因多年侵蚀,字迹模糊不清。室宽3.25米,进深3米,高2米。后室中心柱宽0.93米,正壁无龛,左右有小甬道。甬道和前室内堆积有1米厚的淤沙。2号窟为方形禅窟,纵券顶,窟宽1.16米,深1.32米,高1.2米,前墙已塌,窟内正壁有一座禅台。3号窟为僧房窟,呈东西向,东西长1.92米,宽2.8米,高1.2米,大半窟壁已塌。4号窟为僧房窟,门坐北向南,宽0.9米,高1.08米,室宽1.64米,深2.5米,高1.56米。正壁有1佛龛,龛宽1.5米,高0.8米。龛外又套一凿刻的弧槽,槽沟宽0.62米,深0.38米。顶部圆槽距地表1.95米,唯石窟内未发现遗物。1989年11月,阿克苏地区文物管理所普查队对该石窟遗址进行勘察,推断时代为唐朝,属佛教遗址,并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森木塞姆石窟】 位于库车县牙哈乡克内西村西北山谷中,距库车县城30多千米,是库车县境内西北最偏远的窟群。“森木塞姆”维吾尔语的意思为“涓涓渗出
  的泉水”。因为这个山谷实际上是一个小盆地,涓涓清泉,从山脚下涌出,在盆地中形成一条小溪,弯弯曲曲,长约500米。从建筑上看,森木塞姆的石窟群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洞窟分布在四周的崖壁上,远处望去,如一幢幢大厦在深山中拔地而起,蔚为壮观。编号的洞窟有54个,中区还有面积约1500平方米的地面寺院遗址。石窟的型制类似克孜尔石窟,大多为中心柱式。壁画的风格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壁画都是用粗线条画出轮廓,然后在轮廓内用平涂法来表现细部。树木大都作帆形、蝶形或掌形。前期壁画的题材多取佛本生故事,而佛本生故事中又以猕猴的题材居多。以11号、43号和22号窟为前期代表。后期壁画用“屈铁盘丝”式的细线条画出人物的轮廓线,然后用色晕染。树木的开头形状除了帆形、蝶形外,出现三五花瓣式的树顶,间有圆滑而较粗的细线条,较前期更为刚劲而挺秀。后期壁画以5号、41号和42号石窟为代表。石窟壁画为典型的龟兹风格,但能看到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1906年德国考察队曾到此割剥壁画,因此许多洞窟遭到破坏。
  【克孜尔尕哈石窟】 位于库车城西北哈拉乡境内,距库车县城约12千米,克孜尔尕哈石窟在确尔达格山的南麓,与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在确尔达格山与渭干河之间形成一个三角,组成了古龟兹国都附近的一处最大石窟群。从克孜尔尕哈石窟附近矗立的汉代烽火台遗址来看,这里从汉代开始就有一条大路通过,石窟的兴起和这条大道的开通、繁荣是分不开的。克孜尔尕哈石窟有编号的共46个,其中窟形较完整的尚有38个,保留有壁画的只有11个。根据石窟壁画的内容和风格,可以分为四期,时间自东汉末至唐,其中又以南北朝和隋唐为最多。壁画几乎全为龟兹风格,凹凸绘法极为明显,手法细腻,色彩鲜明,所绘人物形象生动,其清晰完好程度为其他地方石窟所无。有人据石窟中的题记推断,石窟中有部分为龟兹王室的功德室。
  【玛扎伯哈石窟】 位于库车县东北30千米的沙土原上,石窟建在玛扎伯哈村西南近500米处的戈壁山坡上。与森木撒姆石窟隔克尔希村遥遥相望,在它们中间有一条通过克尔希村的马车道,至今两旁古树参天,车道的踪迹历历在目。石窟残破情况较重,编号共44号,但其中的24号、41号和42号石窟已经完全塌坏,不再存在。尚具窟形的石窟为41个,其中9个因残破太甚,无法辨别。现存石窟中以9号石窟保存最为完好。这是一个中心柱形支提窟,窟顶中心画出天象图,尚能看清日月、火天与紧那罗的形象。窟顶左右两侧画有因缘故事。
  【沙依拉木石窟寺遗址】 位于乌什县英阿瓦提乡西北23千米处的沙依拉木山麓英阿特河东岸,东经79°29′北纬42°30′。现存洞窟14个,分布在沙依拉木山麓,山下河谷台地上有寺院建筑一处,,文化层经人多次扰动,大量木炭、陶器残片以及铺地的石膏地面散露地表。洞窟平面均呈长方形,剖面呈卷拱形,门均西向临河。洞窟内四壁抹麦草泥,粉刷白灰,有的洞窟残存有局部的壁画,为红色、绿色、蓝黑色墨线或边饰。从洞窟低矮窄小的形制特点看,窟室的作用与僧徒坐禅有关,属禅室性质。龟兹盛行小乘教经久不衰,坐禅是小乘教徒们依靠“佛力”求得“解脱”的主要功课,而这些长方形卷顶式的狭小窟室,正适合僧徒席地坐禅。
  【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 位于柯坪县城西北10千米。遗址分两部分,坐落于苏巴什河龙口东西两岸的克斯勒塔格山坡地带,地处东经78°56′28″北纬40°33′16″为南北朝至唐时期的遗址。西岸的佛教建筑遗址在1974年修建县水,泥厂时,已有一,部分被破坏,现存遗址尚能看出一个规模较大的殿堂、佛塔、僧房相结合的建筑群落,建筑是利用地形呈阶梯状分布。山城下的殿堂遗址已荡然无存。山坡中部残存一处5~7级人工台阶,有一间长5米、宽5米、残高5米的房屋,并有通道,上通顶部殿宇,地上铺有石膏地面,厚约0.01米。该遗址同龟兹地区的一些石窟建筑相似,是一组塔柱式的佛教建筑遗址,顶部的西侧为一殿堂,东侧有一座较大型的佛塔建筑。该遗址的塔庙建筑部分独具特色,自山脚起利用自然坡度分层修建殿堂,通体由阶梯相连,自下而上高达30多米。河东岸的建筑群保存较好,规模较大,且布局完整严谨。建筑同样是利用自然坡度分层修建,并有围墙自上而下环绕着建筑群落。围墙为土坯垒筑,残高1.5米,宽约2米,顶部有烽燧建筑遗址。在克斯勒塔格佛寺遗址上,采集到的标本有陶器,以夹沙陶为主,有少量灰陶、轮制,火候较高。器形有小平底、大平底的敞口、鼓腹、单身或双身器,耳呈条带形并戳有“O”印记。大型陶器有罐、瓮等盛器,小型的有钵、碗、壶等。采集到的陶纺轮极为精致,直径0.024米,厚约0.015米,有刻画的莲花纹,背稍呈凹状。1976年,在北曾出土两件南北朝时期的龟兹舍利罐,现存自治区博物馆。
  【哈拉墩】 是龟兹故城中众多的土墩之一,位于库车新城西,在龟兹故城中间,乌恰河东岸乌库公路的北面约240米,北临百材艾力克村,距额什丁麻扎百余米。哈拉墩南北长约25米,东西宽约15米,高出地面3.2米,是用土坯砌成,现已残破不全。从哈拉墩及其周围出土的文物有卵石器、骨器、陶器、铜钱、刻有婆罗谜字或老维吾尔文的陶片等等,说明该遗址从金石并用的时代直到元明时期都有人在这里居住生活。除哈拉墩外,在龟兹故城内尚有其他许多土墩遗址。较知名的有皮朗墩、喀那沙哈里墩、阿塔姆吐尔墩、洛喀衣墩等等。关于龟兹故城内的这些土墩,古时做何用处,人们有种种推测,如烽火台、瞭望台、宫殿御园、佛教遗迹等,要弄清每一个土墩的历史面貌,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柯坪细石器遗址】 位于柯坪县城西南,居柯坪塔格山与艾依塔格山之间的萨尔干盆地的东缘,当乌旦库勒泉水汇合苏巴什河流出口处三角洲阶地表面。阶地高3~5米,表面为丛草沙丘和不定型流沙覆盖。在沙间平地上可见大量细石器,曾采集到标本300多件,有细石核、小石叶、刮削器等。石质主要为绿色硅质岩、燧石。值得注意的是,附近没有这种岩石出露,河谷中没有此种岩石的砖石料,石料当是取自较远的处所。
  【千泪泉】 位于库车县境内,地处克孜尔石窟所在的明屋达格山的后山区。沿苏格提河谷内的小河向北溯流而上,一路古树参差,怪石嶙峋。大约行500米,来到小河源头,一堵半圆形的巨大石壁拔地而起,擎天矗立。从陡峭的石壁岩疑中渗出万千水,滴到岩底的小潭中。水滴从无数石缝中滴出,飘飘扬扬,似伤心之泪,于是便有了一个别致的名字:千泪泉。此泉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古时一位民间美女萨丽爱上了勤劳的石匠河黎失,引起龟兹王子哈里巴的嫉恨,遂让父王将河黎失禁铜于克孜尔,强令他日夜凿造石窟,并声言凿完1000座石窟后才能与萨丽相见。河黎失为了能与心爱的人相会,挖山开窟不止。但在凿成999个石窟后,终于精疲力竭,累死在山崖上。萨丽得知疆耗,不顾一切奔往克孜尔石崖,望山悲泣,恸哭几天几夜,纵身跳崖,殉情而亡。刹时间天昏地暗,狂风大作,萨丽殉情的山崖轰然坍塌,一堵巨大的圆形陡壁在风沙中升起。风沙隐去后,石壁上流出无数晶莹的水滴,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人们都说这石壁上流出的水滴就是美女萨丽的眼泪化成的。

附注

①震旦纪:地质年代,约始于十九亿年前,结束于五亿七千万年前。 ①奥陶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五亿年前,结束于四亿四千万年前。 ②加里东运动:发生在古生代(约始于五亿七千万年前,结束于二亿三千万年前)早期的地壳运动的总称。 ③泥盆纪:地质年代,约始于四亿年前,结束于三亿五千万年前。 ④石炭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三亿五千万年前,结束于二亿八千五百万年前。 ⑤华力西运动:发生在古生代晚期的地壳运动的总称。天山、阿尔泰山等都是这次运动所造成的褶皱山系。 ⑥二叠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 ⑦三叠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一时期,约始于二亿三千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 ①侏罗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二时期,约始于一亿九千五百万年前,结束于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 ②白垩纪:地质年代,中生代第三时期,约始于一亿三千七百万年前,结束于六千七百万年前。 ③古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最早期,约始于六千七百万年前。 ④始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二时期。 ⑤喜马拉雅运动:发生在新生代的地壳运动的总称。经过这次运动,新生代及其以前的地层发生褶皱、变质和断裂,所形成的褶皱带,称为“喜马拉雅褶皱带”。 ⑥渐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三时期。 ⑦中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四时期。 ⑧上新世:地质年代,新生代第三纪的第五时期,结束于二百五十万年前。 ⑨第四纪:地质年代,约始于二百五十万年前。

知识出处

龟兹文化

《龟兹文化》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华发号主编的龟兹文化的内容,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以通俗、可读性强的语言,对龟兹文化的形成、发展、作用和历史价值等作出较为系统的分类和记述,随着龟兹文化研究的拓展和成果的运用,打造龟兹文化品牌工程必将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从而推动地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和文化旅游事业的新发展,内容包含了地理,经济,政治,都护辖治,宗教,文化艺术,石窟艺术等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