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弘扬柯柯牙精神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柯柯牙绿化工程志》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572
颗粒名称: 第十五章 弘扬柯柯牙精神
分类号: D64
页数: 56
页码: 189-244
摘要: 本章记述了弘扬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绿化工程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 柯柯牙精神 精神文明建设 阿克苏

内容

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实施和成功,其意义不仅仅在于绿化了一方土地,改良了一方环境,为后代留下了一片绿荫,其所创造的柯柯牙精神——阿克苏各族军民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天斗,与地斗,改造自然,向荒漠宣战,美化自己家园的精神,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多年来,这一精神激励着阿克苏地区各族军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留下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以致于在编写这部志书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把这些奇迹和故事作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一部分记录下来,以昭示读者和留给后人。
  柯柯牙绿化工程与精神文明建设
  ——一曲精神文明的赞歌
  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气候恶劣,风沙肆虐。然而就在这块神奇的大漠北缘奇迹般地出现了一片绿洲,这绿洲象征着人向自然的宣战;这绿洲标志着人定胜天的壮举;这绿洲将永远载下阿克苏各族军民根治风沙、绿化戈壁、消除污染、造福后代的千秋功业。
  1986年,自治区党委为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落到实处,毅然作出决定,在全疆17个城市广泛开展“三优一学”,创建文明城市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竞赛活动。面对这一艰巨的课题,阿克苏党政领导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范围大、牵扯面广,如果抓不住重点,很容易流于形式。地委、行署一班人深刻的认识到:精神文明重在建设,贵在参与。要以活动为载体,活动不到位,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就失去了她的实际意义。归根结底,要让精神文明建设交出合格答卷,必须落到“实”字上,落实到为各族群众大办实事,大办好事上。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在一无资金、二未列入国家建设项目的情况下,几经运筹帷幄,毅然作出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决策,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实施气势磅礴的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工程实施十年来,在三任地委书记,四届柯柯牙绿化工程指挥机构的率领下,54.19万人(次)各族军民汗洒荒原大地,开展了17次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劳动。种植各种林木194.26万余株,造林3.2万多亩。在这人与自然的大会战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谱写了一曲曲军民共建的壮丽凯歌,印下了一道道无私奉献的光辉足迹。
  弹指一挥10年间,如今的柯柯牙流水潺潺,绿树成荫,瓜果飘香,风和日丽,被誉为中国绿色长城的一颗明珠。柯柯牙绿化工程,是一本生动的爱国主义教科书,是一曲精神文明建设的赞歌。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检查团把阿克苏各族军民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中发扬的自力更生、团结奋斗、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称为“柯柯牙精神。”10年来,阿克苏各族军民发扬柯柯牙精神,创造出阿克苏各项建设的辉煌业绩。在全疆“三优一学”检查评比中,阿克苏市连续6次荣获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称号。
  在柯柯牙精神的带动下,阿克苏城区精神文明建设10年迈出了10大步。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根本指针,各族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自力更生、爱岗敬业的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凝聚各界力量,振奋民族精神,普遍进行文明市民教育,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公德和道德水准;广泛开展“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树立行业文明新风”活动,进一步刹住了歪风,弘扬了正气,不求索取,乐于奉献的精神得到发扬光大;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已成为各族群众的行动准则。目前全地区已涌现出民族团结模范县市8个,模范单位1207个,先进个人2907人。狠抓创建文明单位“细胞工程”,全地区现有783个文明单位都在各条战线发挥着典型示范带头作用。目前全地区经济发展,市场繁荣,民族团结,社会安定。
  我们将一如继往的发扬柯柯牙精神,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两个文明更快、更协调的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阿克苏美好的明天。(地区精神文明办公室)
  绿色的希望
  ——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创造的绿色奇迹
  引子
  万物皆离不开自然,人类是万物之长,自从她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自然、与绿色结下了不解之缘。
  43年前,荒漠、柽柳、沙棘构成了这里的荒凉,黄沙漫漫,杳无人烟。
  43年后,这里树木郁郁葱葱,棉花吐白絮,稻田翻银浪,生机盎然,满眼绿色。
  这绿色的谛造者就是曾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屡立战功的英雄部队——三五九旅及她延伸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自从她来到这里,就根植起了绿色的事业。
  绿色的农一师垦区
  农一师垦区分为塔里木、沙井子、四团、五团、六团垦区,其中面积最大的是塔里木垦区。
  50年代,一批勘测队员在勘察塔里木时编了这样一个快板书:“塔里木啊塔里木,气候最怪是中午,狂风飞卷沙扑面,冰雹打断梧桐树。”这不啻是当时艰苦环境下塔里木的真实写照。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块曾被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称为“死亡之海”的塔里木,如今出现了一片片流水潺潺、林带纵横的新绿洲,成为新疆重要的粮食、棉花生产基地之一。
  是谁创造了塔里木由黄变绿的奇迹?是农一师的广大农垦战士。43年来,农一师的农垦战士足迹走到哪里,哪里就出现一片绿色。正是有了这支光荣的老部队,这块土地才有了生机,有了活力。农垦人用勤劳的双手开垦了这片土地,用滴滴汗水滋润了这片土地,使塔里木充满了绿色。
  我曾听到这样一个故事:“60年代,一群年轻的垦荒者在塔里木农场劳动时,忽然间狂风乍起,顿时天地一片混沌,人与人在2米之外就难以辨清,这群人一时间迷失了方向。幸好有一位经验丰富者在前面给大家带路,听着他的口令,凭着他的声音大家才安全返回住宿地——地窝子。可他们发现“窝”上面的脸盆全都不翼而飞。蓬头垢面的垦荒者也顾不上洗漱,胡乱睡了一宿,第二天早晨,才有人在离地窝子近500米的沟壑里发现了全体住宿者的脸盆。黄风跟大伙开了一个玩笑。
  恶劣的气候与地理环境让塔里木人吃尽了苦头,如何扼制住黄风,改变风沙肆虐的地理环境?植树造林,人进沙退。这是农一师历届领导人的共识。
  从开发第一个定点垦区沙井子起,农一师的军垦战士就发扬南泥湾精神,在白花花的盐碱滩上规划营造防护林。开垦塔里木河上游南北两岸时,农一师除了大力营造防护林,还更新片林,发展果园。经过43年的不懈努力,垦区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气候条件得到明显改善。80年代比60年代降水量增加10.2毫米,蒸发量减少297.5毫米。
  特别是从1987年开始,农一师党委把抓好以农田林网化建设为中心的林业工作,列入党委工作的议事日程,并结合本师的实际情况,确定“积极营造人工林,坚决保护团场规划范围内的次生胡杨林、灌木林、草地,合理利用现有林业资源”的原则,统一规划,讲求实效。1990年,农一师抓了阿塔公路万亩绿化工程和各团场界林、团场内部主干道、塔里木河两岸防护林及团场边沿防风固沙工程造林工作,以工程林带动林网化建设。
  特别是近10年来,在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绿化造林工程的带动下,农一师广泛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义务植树活动。一时间,从机关单位到工矿企业,从领导干部到车间工人,从英姿少年到退休老人都行动起来。“先锋林”、“青年林”、“三八林、“长寿林”、“红领巾林”等以各种形式命名的人工林遍布农一师垦区内外,将农一师全民植树活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据统计,1995年农一师共造林1.285万亩,义务植树上阵人数8.72万人,人均植树18.1株。建园10077亩,造林建园22957亩,超额完成兵团计划。
  农一师成立43年来,植树保存面积16.2万亩,人工管护次生胡杨林16.4万亩,管护甘草7.5万亩,管护红柳、灌木林40万亩。通过群众性义务植树,实有人工林面积已大大超过开垦前天然林的面积,同时,农一师林业生产注重将远期效益和近期效益相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1995年水果总产2.26万吨,林业总产值5000万元。
  目前,农一师16个农垦团场有15个经兵团验收合格,实现了农田林网化,全师林网化程度达91%,农田林网覆盖率达到13.4%以上。
  农一师43年的屯垦史,就是塔里木人的绿化事业史。农一师垦区在一道道绿色屏障的保护下,粮、棉、瓜果年年获得高产,农场职工走上了富裕之路。农一师垦区,塔里木的绿化诗行!
  绿色的柯柯牙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这块历经亘古沧桑的大漠,年年风沙肆虐,阿克苏市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在阿克苏市城东,有一个叫柯柯牙的地方,是阿克苏城区屡遭风沙的祸源。1986年,阿克苏地委、行署作出决定,在柯柯牙修建一条长水渠,营造3万亩的防风固沙林。当时参加这个会议的农一师副师长傅丙申在会议结束后,就立即赶回师部,向师党委作了汇报,农一师党委常委们一致表示要大力支持地方植树造林工作,并号召农一师驻城区各单位积极参加,保质保量完成劳动任务。
  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10年来,每年农一师城区单位劳动都由领导带队,1986年,身患糖尿病的副师长傅丙申还亲自带队参加劳动。原阿克苏地委副书记康克俭是原柯柯牙工程的副总指挥,1988年调到农一师任政委以后,还很重视这一工程的建设。为了绿化、美化农一师,1990年他提出了“阿塔公路百公里万亩造林工程”。6年来已完成造林面积8500亩,占工程总量的85%,每逢柯柯牙植树造林时,只要是在家的师领导,都放下手边的工作,积极参加造林活动。现任农一师师长的李昌信和已离休的师政委张长坤都非常重视这一工作,每次劳动都亲自带队,与其他干部一样平地、打埂子、挖坑,李昌信师长还亲自在工地指挥。
  农一师每年承担的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任务量占总任务的四分之一,工程量如此巨大,没有一个人发牢骚、埋怨。每年农一师城区单位都按照绿化指挥部的统一安排,保质保量的完成了任务。
  柯柯牙的土质很坚硬,许多年青人用十字镐也只能凿出鸡蛋大小一块土,一天劳动下来,胳膊、腰腿酸痛难忍,不少人的铁锹卷了边。许多单位的任务计划用1天时间来完成的,往往是花2天、3天。农一师机关、大光毛纺厂、工程团、运输公司、医院、机械厂..这些单位年年参加植树义务劳动。大光毛纺厂在任务重,女工多的情况下,想方设法将任务层层落实到班组,并展开劳动竞赛。当时很不富裕的农一师工程团职工人人骑自行车,自带干粮参加劳动。运输公司的驾驶员常年出外尝够了风沙之苦,但为柯柯牙植树造林这活他们乐意干。农一师中学的学生们在校领导的带领下也为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出了一份力。农一师医院的医护人员用平时拿手术刀和注射器的手照样干出了植树造林的漂亮活。
  每年春秋两季的植树造林,气候常常变化无常,尤其是春天常有倒春寒的现象,加之西北风强劲,给植树造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农一师城区干部群众在任务重,地块分散的情况下,踏踏实实、埋头苦干,许多老军垦、老同志发扬南泥湾精神,吃苦在前,顶风冒沙坚持劳动,在他们的影响下,年轻人的干劲就更大了。
  截至1995年,农一师城区单位参加柯柯牙工程建设的约有6.5万人次,植树造林8500亩。如今,当年曾参加柯柯牙建设的许多农一师职工,有的已经退休,有的已调离,甚至有的人长眠九泉。但柯柯牙不会忘记他们,也永远不能忘记他们!丰碑竖边城
  ——驻军36105部队援建柯柯牙绿化工程纪实
  1986年以来,每逢春秋季节,上百辆贴有“视人民如父母,把阿克苏当故乡”等标语的军车,载着上千名官兵开赴阿克苏市东城郊区,摆开援建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的战场,他们就是驻军36105部队。
  这支部队的前身是闻名全国、全军的原三五九旅七一八团。在革命战争年代,他们在南下北返,中原突围、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1949年10月,又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一路跋山涉水,风餐露宿进军新疆,他们遵照毛主席“你们到新疆去,要为各族人民多做好事”的教导,完成新疆解放事业,积极投身于新疆建设。在“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的大漠上,参加修筑了兰新铁路、库阿公路、新藏公路、独库公路和阿里高原公路等150多条公路大道;援建起七一纺织厂、八一钢铁厂、十月拖拉机厂;修建引水渠、斗渠100多千米;帮助驻地抢险救灾135次,抢救物资360000多吨,抢救遇难群众15000多人,集资捐赠救灾款14万多元。这支部队连续8年被兰州、新疆两级军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评为军民团结、民族团结、拥政爱民、抢险救灾先进单位。1990年、1994年两次被国家民委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在促进驻地商品经济发展、改善各族人民生活的11项急、难、险、重任务中,被誉为“阿克苏建设劲旅。”近10年来,他们出动人力23万人次,投入车辆3600余台次,挖沟370000米,打埂61.4万米,植树25.6万余株,拉沙运石60多万立方米,与阿克苏城区各族人民一起,投入到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有效地防止了沙暴侵袭,增加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柯柯牙绿化工地上,官兵们在沉积千年,坚如磐石的盐碱土上,用钢钎挖、炸药炸、铁锹铲,手磨出了血泡,血泡磨破又流出血水,谁也不叫一声苦。每到植树季节,这个部队的各级领导干部不论工作有多忙,他们都要带领部队没白没黑的奋战在工地上。部队长杨宗岐、政委魏秉贤一到植树季节就蹲到工地,同战士一道在黄土盐碱地上,加班加点,同战士一样满身尘土、满手血泡。为了尽快完成柯柯牙一线的绿化任务,这个部队还制订、实施了“定点、定量、定区域”的层层承包责任绿化措施,有效地提高了绿化效率,使大量葡萄、苹果、沙枣、白杨等树种花卉,在这里早日安家落户,使昔日一片片荒漠披上了绿装,风沙狂舞的荒凉大漠变成一道绿色屏障。
  在柯柯牙的一期工程工地上,有一座9600立方米的垃圾山需要清理,这里堆积的是工业和生活垃圾,随着天气转暖,垃圾气味恶臭刺鼻,成群的苍蝇围着战士们飞来飞去,官兵们不顾脏臭,用铁锹一锹一锹地装卸,很快搬掉了垃圾山。
  这个部队工兵连在高坡峭壁盐碱地上实施土方松散控制爆破,几名战士冒着松散土层随时可能塌陷的危险,跪在地上,用十字镐打眼,每天都要紧张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少人膝盖都被磨破了,随着轰隆隆的爆破声,一座座土山炸平了,一片片盐碱地疏松了,战士们便忘记了废劳。
  为援助柯柯牙绿化工程,官兵们付出的不仅仅是汗水,更多的是那深深的情和爱。“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尽管官兵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援建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劲没有松,情没有改。1986年,汽车连志愿兵赵娟娃,得知部队要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消息后,主动放弃了回家结婚的打算,经家人同意,写信说服未婚妻从陕西老家赶到阿克苏,在柯柯牙工地上举行了“特殊婚礼”,俩人携手为柯柯牙种下了第一棵“爱情树”。1994年秋,患重感冒的九连班长朱红伟,最后一次冒着凛冽的寒风来到柯柯牙绿化工程工地,这是他入伍4年来第8次来这里植树。临近退伍前夕,他和其他老战士来到冰凌覆盖的绿化工地,干得特别卖力。他说:“我要离开这令人心醉的柯柯牙了,为了能多留下几棵纪念树,我得多干点,这是我最后一次在柯柯牙载树了”。1995年从陕西入伍的新战士和贵,从家乡临走时特意带上了1985年入伍、1988年退伍,曾是该部队突击修建柯柯牙绿化工程队主力队员的堂兄和林为他准备的一份特别的礼物——替柯柯牙收集的3公斤树种。一到部队他便及时送到柯柯牙林管站……正是有了这样的军人,艰巨的柯柯牙绿化工程才得以进展神速,一位老边防看着一株株挺拔刚劲,枝繁叶茂的新疆杨动情地说:“这哪里是一棵棵杨树,它分明是边防军人绿色的方阵,是无数转业退伍军人戍边历史的延续,是一代代边防军人热爱边疆、守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丰碑!”阿克苏地委、行署称赞子弟兵在支援边城经济建设上“又竖起了一块丰碑。”
  这个部队在发扬南泥湾精神,帮助驻地建起柯柯牙绿色屏障的同时,与各族人民群众共同创造了柯柯牙精神,在这种精神的不断鞭策和鼓舞下,他们坚持搞好营区绿化工程,建成了“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部队安营伊始,营区四周是一片戈壁荒滩,土地贫瘠,植被稀少,自然环境十分艰苦,呈现在官兵眼前的是一片凄凉的荒原,没有绿色,没有鸟栖,到处飞沙走石,每到春、秋风季,狂风夹着黄沙更是遍野侵袭。而对艰苦的环境,干部战士在亘古荒原上挖地窝子安家,发扬南泥湾精神,狠抓绿化美化工作,他们坚持把绿化营区与拴心留人、造福边疆各族人民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绿化营区活动。在绿化营区中,他们掘地3米,筛石拉土、改良土壤、修渠引水,精心培育适合驻地生长的树木花草。目前,营区已栽有杨、柳、榆、松、杏、苹果树等28余种、37.3万株,种植绿8000米,新建小花园1.2万平方米,部队人均植树109棵,绿地覆盖率达33.2%。如今,连队有花池、篱墙,大院有花园、林带。花园里曲径弯弯,立体花坛、磨菇亭、绿色长廊错落有致;乔、灌木、草、藤相映成趣。林区里,风景林、成材树交叉相间,建筑物和道路两旁,树木、花草环抱,绿树成荫,花红草绿,基本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使昔日荒凉的戈壁滩成了绿荫环抱、花草飘香的塞外绿洲,为官兵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据此,1989年,部队被阿克苏市命名为“花园式单位”,1990年被新疆军区评为“花园式单位”,1991年被兰州军区评为“绿化先进单位”,今年3月,又被国家绿化委员会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全国造林绿化四百佳单位”。柯柯牙精神映警营
  ——地区武警支队发扬柯柯牙精神纪实
  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长者,无人不知,近年来,风季时间一年比一年短,风沙一年比一年少。这是阿克苏军民与大自然决斗的一个伟大创举。
  1986年秋季,一个声势浩大的“绿化阿克苏,建造绿色屏障,挡住风沙”的运动在阿克苏大地兴起,城区各单位你追我赶,造林灭荒。各族军民在气候干燥、土壤贫脊、沟壑纵横、盐碱严重、寸草不生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阿克苏市、温宿县东北面的柯柯牙阶地上,向大自然宣战,谱写了一曲维护生态平衡的时代绝唱,被誉为柯柯牙精神。
  进军柯柯牙
  地区武警支队担负着维护阿克苏地区的社会安宁,政治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的保卫任务;担负着阿克苏地区8县1市的看守任务和自治区“三场一矿”劳作区的看押任务;担负着处置阿克苏地区的突发事件和城市武装巡逻。驻守在劳改场矿的武警官兵,除了改造和被改造的“敌对”双方之外,方圆百里杳无人烟,部队高度分散,点多线长,交通不便,执勤官兵在恶劣的环境中经受着令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绿化柯柯牙的10年里,地区武警支队的全体官兵义不容辞地加入了战斗的行列。10年来,尽管支队领导换了3届,战士走了10批,但支队官兵视驻地为故乡,建造绿色屏障,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决心一直未变。每年新兵到来,接触到的第一次劳动,就是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义务劳动,使这平凡而又伟大的工作伴随着他们度过当兵的历史,度过人生。
  长青不老松——宋金满
  1986年秋季到1991年,是他任支队长的5年。在他任职的5年间,带领支队官兵与阿克苏军民一道积极响应地委、行署的号召,利用春秋两季,参加了10次大规模的柯柯牙义务植树劳动。身为支队长的宋金满,亲自给部队分任务,具体落实到班、排和个人身上。他自己也不例外,渴了喝几口开水,饿了吃几口干馕,丝毫没有支队长的架子,官兵们看到支队长的干劲,个个劲头更足了。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履行了支队长职责,把植树造林、绿化柯柯牙当作是支援地方建设的重点工程,作为部队建设的大事来抓,带领部队平地10000余亩,植树700000余株,挖渠6000米,修路3000米,为建造绿化屏障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爆破突击队
  记得那是1988年秋季,在柯柯牙绿化工程工地上,机关和分队连续干了6天,因工程量大,加之土质坚硬,十字镐挖下去只是一个白点,用钢钎也无济于事。支队党委下决心使用爆破,并把这项爆破的任务交给了副参谋长李生辉。接受任务后,他仅用了两天时间,一边从直属分队挑选骨干分子进行培训,一边安排管理股股长邸明购买500公斤炸药。在爆破过程中他严密组织,一遍又一遍的检查,为了克服战士的恐惧心理,第一炮他亲自装,直到引爆。遇到哑炮时,他和司令部内训股股长郭占虎亲自排除,用手榴弹进行引爆,圆满地完成了爆破任务。友邻单位看到支队爆破技术精湛,都纷纷前来求援,他带领爆破突击队都一一的进行了援助,并做到了万无一失。
  一个迷语的故事
  支队大部分官兵都来自内地,有相当一部分人抱着考学、入党、提干、改转志愿兵的想法,也有一部分城镇兵抱着“当兵3年,入党回家,找个工作,万事大吉”的想法。因而对植树造林认识不足,产生了“当兵3年,造林未必能乘上凉,植树不植树与自己无关,是干部的事”的模糊认识。针对这种认识,支队党委一班人深入到各大队、中队组织官兵学习中央关于绿化工作的重要指示,大力宣传绿化与环境、绿化与生态平衡的科学理论,引导战士懂得绿化祖国、植树造林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一项千秋大业。有一次,八中队指导员于友和在搞绿化教育时,给战士讲了一个:“身穿一身绿,默默尽义务,待到成才时,浑身是功夫”的谜语让大家猜,战士们为了争谜,有的说是“树”,也有的说是“战士”,一时争红了脸。当于指导员点破迷底两个都对时,大家高兴地笑了。在欢乐的气氛中强化了绿化意识,通过多途径、多形式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教育,使官兵充分认识到了植树造林的伟大意义。每到植树季节,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挤出时间参加。1989年秋季,部队正值老兵复员,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还要迎接总队的年终考核验收。支队党委及时对各项工作进行了合理调整,能在白天进行的工作移到晚间,白天集中力量参加柯柯牙的绿化劳动,在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动下,本来计划7天完成的任务,仅用4天就完成了。做到了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栽扎根树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一项浩大的生态系统工程,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支队官兵每年利用春秋两季按照工程总指挥部的要求,积极地投入到这项浩大的工程中去,放弃节假日,牺牲休息日,从不讲条件,不计个人得失,为造福子孙后代,与驻地各族军民一道默默的奋斗了10个春秋。班长李天生接到家中“父亲病重,接电速回”的电报后,未向组织提出回家探望父亲的请求,而是把电报悄悄地锁在抽屉里,带领全班战士奋战在柯柯牙绿化工地上。还有的同志,因病不能参加重体力劳动,但他们也来到柯柯牙绿化工地上为战友们送开水,拿毛巾。班长张兴国,从伊犁地区入伍,一干就是5年,在柯柯牙绿化工地也奋战了5个春秋。他带过的兵共计50余人,在他的影响下,每个战士到柯柯牙植的第一棵树都要取一个自己喜爱的名称,什么“支边树”、“义务树”等。他入伍的第一年,就在柯柯牙种下了一棵有纪念意义的“扎根树”。直到他今年接到被提干学习的通知时,他还带领全班在柯柯牙劳动,支队领导派车从柯柯牙接他回来,离上车仅剩下两个多小时,他顾不上与培养他多年的老首长和朝夕相处的战友告别,就踏上了去内地学习深造的路。他们就这样把每棵树与战士的光荣感、责任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农村入伍的战士把植的树比作责任田里的庄稼,城镇兵把树比作生活的象征,大家时刻牢记着,我们是绿色家族,爱绿色就是爱自己的祖国。10年来,支队官兵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中,平地1880亩,植树131600株。挖渠10000米,修路5000米,帮助友邻单位平地1000余亩,植树70000余株,共投入兵力18200人次,车辆1500余台次,保质保量地完成了绿化柯柯牙的任务,多次受到阿克苏地委、行署的表彰和驻地各族人民的赞扬。
  柯柯牙精神在警营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是地区武警支队官兵的心声。驻守在阿克苏地区八县一市三场一矿的武警官兵,在这豪言壮语的激励下,发扬柯柯牙精神,以顽强的斗志,向严酷的自然环境、艰难的生存条件挑战,在戈壁荒漠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自给自足的“南泥湾”
  驻守在土地贫脊、碱性大、蓄水性能差,加之气候干燥、风沙严重、水源不足、蔬菜在这里很难成活的塔里木劳改农场和卡尔墩劳改农场的武警官兵,远离城镇,交通困难。过去,蔬菜均从几十千米外的城镇运来,价格奇高,春冬两季,官兵们常以咸菜和罐头食品佐餐。
  1986年,阿克苏各族军民展开的柯柯牙绿化工程,使极富创造精神的武警官兵受到了启发。他们发扬柯柯牙精神,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亲人从遥远的家乡寄来菜种,在驻地展开了“菜篮子”工程。
  第一批绿芽终于在戈壁滩上破土而出了,官兵们天天浇水,其乐无穷,可没过几天,绿油油的菜苗枯萎了,但他们不灰心,枯了,再种;种了,又枯;枯了,还种..。官兵们坚持在实践中反复摸索,虚心向当地有关部门请教,请专家研究,结果是碱性太大。为此,一场换土战在这里拉开了,到几十千米处的地方拉沙子,改良土壤,官兵们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管谁出差、探家回来,给中队带的礼品都是沙子。终于,他们掌握了碱滩上种植瓜果蔬菜的经验。近几年来,各执勤点相继建起了大棚,方法越来越多,菜也越种越好。西红柿、黄瓜、油白菜、菠菜、辣椒等娇嫩的蔬菜都在军营中“安家落户”了。
  官兵们还利用戈壁滩地域开阔、杂草较多的优势,放养家禽家畜。1995年,支队官兵种蔬菜104亩,产菜20万公斤,种植棉花430亩,纯收入17.5万元,存栏猪395头,养羊400只,养鸡550只,“家底”越来越厚,伙食越来越好。夏秋两季蔬菜基本上自给自足,冬季炊事班将各种干菜烩鸡、烧肉、包水饺、做包子,形成了别具一格、风味独特的饮食文化。正如官兵们所赞美的“落实菜园子上下皆欢喜,丰富菜盘子官兵同欢乐”。
  支队被评为绿化先进单位
  支队队部地处卡坡,土质含碱性大,按照总队提出的“改造营院、绿化营区”的重要指示,对营区绿化实行长远规划,力争85%基层单位的营区建设达到“花园式”绿化要求。支队党委一班人形成共识,为了创造一个优美的工作环境,一定要发扬柯柯牙精神,把营区绿化好。
  由副支队长任绿化委员会主任,吸收营房股、管理股、卫生队、宣传股、内训股等股长为成员,实施绿化规划、培育、管理。支队抽调一名有绿化技术特长的战士来管理支队的花草树木,土质不行的到8千米以外的地方去拉,进行更换。为选择和配置花木品种,达到既提高绿化效益,又讲究经济效益,主管此项工作的副支队长和司令部管理股股长翻阅大量资料,跑遍阿克苏地区公园和苗圃进行实地考察,支队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都挤出一些经费用于绿化营区建设。花一分钱,买一分货。在每次购买花木时,管理股股长都要讨价还价,并亲自逐年逐价清点、审核。几个园林场的老板都说:“我算服了你们这些可爱的人了。”1995年,新上任的支队长肖宝振、政委徐栋南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对规划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力争使营区的绿化一年更比一年美。
  柯柯牙精神在驻地闪耀
  视人民为父母,视驻地为故乡,地区武警支队官兵牢记我党我军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守一地,造福一方,在阿克苏地区创下一代文明风。
  1987年8月,新和县遭到冰雹袭击,武警中队官兵自发奋力抢险救灾。从即将倒塌的房屋中背出两位老人,事后又为灾区从微薄的津贴中捐款150元。同年9月,新和县财政局干部郑桂青因宫外孕大出血,急需输血抢救,中队闻讯后,组织官兵到医院献血900CC,使郑桂青转危为安。
  1987年4月,阿瓦提县下决心结束镇城居民饮用涝坝水的历史,有些少数民族群众受传统世俗的影响,不愿安装自来水,没有人挖管道,自来水公司找到武警中队后,指战员们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起早贪黑,顶烈日,战酷暑,一边做工作,一边挖管道,奋战25天,挖管道4200米,使城镇三分之一的居民吃上了自来水。
  1988年6月,自治区公安厅通辑的重大杀人犯杨国成,携枪潜入我区,支队接到通报后,密切配合公安机关将罪犯生擒。缴获“51”式手枪一支,子弹8发。
  1990年8月14日,日本国横滨市立大学天山托木尔峰登山队攀登到4500米和5400米高度时,因天气突变,遭特大暴风雪遇险。15日凌晨1时30分,自治区党委书记宋汉良亲自打电话,指示阿克苏地委、行署要组织强有力的抢救队伍,全力搞好救援工作。阿克苏地区党、政、军(警)主要领导于凌晨2时30分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交给武警官兵两项任务:一是选派20名精明强壮的官兵,会同熟悉情况的5名牧民,组成营救部队,火速苯赴托木尔峰险区进行营救。二是由武警支队、公安处和托木尔峰自然保护区管理站,保证山上山下的无线电联络。15日晨6时,支队参谋长刘文发、通信股股长司志贤、七中队队偿罗新思等20名官兵在体委登山协会干部张玉忠、地委办公室主任刘国胜的带领下,从阿克苏出发,穿狭谷,越冰川,赶赴救援日本友人。从前沿指挥部到大本营,虽然只有70~80千米,但只能骑马和步行,在高山、狭谷、河道、冰川、悬崖、石滩中穿行,参谋长刘文发两次从马背上摔下来,手、脚、背多处受伤,通信股股长司志贤带领技术骨干,连续三天三夜寸步不离电台,昼夜与阿克苏保持通信畅通。他们渴了喝冰水,饿了吃干馕。由于高山反应使营救队员头痛难忍,疲惫不堪,但他们仍日夜兼程,天黑走不动了就在深山林中和溪边羊圈中过夜,马走不动了就步行。向导到达冰山断裂险区,面对冰山断崖和冰雪暗洞,不敢再继续前进。营救队员硬是作思想工作,冒着生命危险,一起闯过险区。经过一天一夜的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3900米的高山大本营。被困的日、中登山队员见到营救部队,喜出望外,欢欣鼓舞,日方人员个个感激万分,纷纷向营救队员鞠躬致谢。营救人员经反复努力,终于与前沿指挥部沟通了无线电联系,报告了日方人员脱险情况和撤营的行动计划,日方人员还通过电台的接转与日方通讯3次,真实地传递了消息。营救队员的赶到,不仅改变了日方人员的情绪,而且表明了中国政府积极的营救态度和得力的营救措施,对日本社会舆论和国际社会均产生了良好影响,为阿克苏地区争得了荣誉。
  1994年5月21日下午2时许,支队接到公安处的命令,市看守所逃跑的8名罪犯在农一师五团被人发现,要求支队迅速配合公安机关赶赴农一师五团堵截逃犯。15分钟后,参谋长肖宝振、大队长邸明率一大队30余名干警火速赶往五团,到达预定地点后,根据群众反映的情况和地形,武警官兵排成一字形,仔细搜捕。班长张兴国带领的战斗小组,搜索到向东200米左右时,发现一堆衣物,经公安机关辨认,是罪犯所弃。肖参谋长令一大队继续搜捕,又搜了100多米时,发现一男子行动诡密,就上前盘问,自称刘龙的那人,问起工作单位是吞吐不清,想溜走,被班长张兴国识破,当场生擒,经审问此人正是逃犯陈飞,其他逃犯就在周围。肖参谋长提醒大家,要提高警惕,严密监视,认真仔细搜索,随着两声枪响,曾任红、王海元将逃犯夏佐辉抓获,李明凯等在水渠边将逃犯吴延强抓获,战士李金保协助公安机关将逃犯吴敏抓获,其余3名罪犯被公安机关抓获。从接到命令到战斗结束,仅用了10个小时,8名逃犯全被生擒。
  1995年4月,上尉警官阿不力孜回家路过红桥时,发现一匹惊马带着拖车正向市区撞来,街上大人小孩哭叫连天,随时都有伤人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他没有顾及个人安危,冲上去将惊马抓住,制止了一起即将发生的伤人事故。
  1995年5月的一天,担负阿克苏市城市武装巡逻任务的肖令祥4人,巡逻到新华书店门口时,发现一起欧打事件,他们上前制止,反遭欧打,由于势单力薄,4人身上多处受伤。他们忍辱负重,见义勇为的行为,受到了公安机关的高度评价,并为他们4人颁发了荣誉证书和奖品。
  武警战士史谨文在探家归队的路上,当乘坐的卧铺夜班车行至库车县城外50千米处时,不幸发生车祸,司机当场死亡,乘客受伤多人,油箱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在这紧急关头,史谨文顾不上个人伤痛,一次次冲进车内将全车各族伤员背出安全地带,并拦车将7名重伤和数名轻伤员送往医院,他却主动留下来保护现场,受到了乘客的高度评价。
  洒向警营都是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柯柯牙绿化工程造就了许多有志之士忘我工作。1987年从甘肃入伍的赵三吉,在新兵连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劳动时,被各族军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立志要在军营里实践柯柯牙精神。新兵训练结束后,他被分到生活环境比较艰苦的柯坪县中队。他看到中队条件差,官兵们吃肉、吃菜都很困难,便主动要求干起养猪、喂鸡、喂兔、种菜的工作。1988年柯坪县干旱,人畜用水都要到城外去拉,他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利用业余时间,冒烈日、顶寒风,为中队人畜拉水。一年365天,从未间断。中队资金少,家底薄,买不起饲料,夏季他到几千米外的田间地埂打草;冬季他到农村拾玉米杆、葵花杆,一车车,一捆捆,不知洒下多少汗水。当同乡和战友问他为啥这样干时,他说:“我不是想捞到什么,而是尽一个战士的职责,我要在平凡的工作中实践柯柯牙精神。”多么朴实的回答!1988年7月,一头母猪产仔,夏天的猪圈气味异常,苍蝇蚊虫还特别多,为了小猪仔安全降生,他彻夜守在母猪旁边,直到最后一个仔猪降生。天亮了,他的眼却熬红了。10月间,县城闹鸡瘟,他喂的200只鸡生病,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自费买来有关养鸡的书,认真翻阅防治鸡瘟的方法,把一粒粒药喂进鸡的嘴里,有些鸡拉不下屎来,他就用指头一点点地抠出来。他看着一只只摆脱病魔的鸡,不知有多高兴。3年来,他为中队养猪35头,产肉2000公斤,养鸡400只,产蛋7000个,养兔100只,收获各种蔬菜10000公斤,为中队创副业收入12000余元。他就这样用自己瘦小而有力的肩膀挑起了中队后勤工作的担子,没日没夜的干着,被支队官兵誉为“军营里闲不住的人。”
  曾荣幸地到北京受到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的武警十大学雷锋标兵之一的张传熙,在平凡地工作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任劳任怨,默默奉献着。1988年底,他刚探家归队时,患了重感冒,爱人劝他休息几天再上班,可他深知,工作到了年底,老兵面临着复员,又接近考核验收,于是他带着疲惫有病的身体回到了中队。到中队后了解到一班长也患了感冒,高烧到39度,药又吃完了,看着战士被病魔折磨的样子,他毅然骑上自行车,到家中给一班长取药,来回10多千米。他的所做所为感动了一班长,也感动了一班的全体战士。
  市场经济的大潮同样冲击着军营。面对“酒绿灯红”和下海淘金的热潮,支队官兵以特有的毅力经受了考验,铸造着自己无悔的人生。
  现任支队二大队长的王丰堂,在塔里木工作12年。1987年爱人从“天府之国”随军到了农场,由于环境艰苦、气候恶劣,场部连年亏损,家属找不到工作。为了生活,爱人只好承包几亩土地。1991年夏季,他岳父来看望女儿,看到女儿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伤心的落泪了。老人对王丰堂说:“你们都回去,工商、税务部门我都有人,任你选择,要不我把女儿、外孙带回去。”王丰堂当时曾想,我在这里工作了12年,既累了身子,又苦了妻子、误了孩子,于是向组织提出了转业的请求。转业报告还未发走,他被调到支队司令部的调令到了,他只好服从组织安排,一干就是3年,今年初,他又调回了他工作12年的塔里木农场。二大队三中队指导员张来银从当兵起就战斗在地处塔里木盆地深处的戈壁滩上,至今已14年了。1992年,他妻子周秀玲分娩难产,当时,他本应站在病床前给妻子一些安慰和力量,然而他却因老兵退伍、中队兵力紧张,天天同战士站在大漠的哨楼上。
  1993年10月,张来银连续收到弟弟发来的加急电报:“父腿被木头砸断,速归。”得知这不幸的消息,张来银心急如焚,他真想插翅飞到老人身边,然而他非常清楚,中队马上就要迎接上级的考核验收,中队除排长外就他一个中队干部,在这关键时刻,他又怎么能离开中队呢?他给家中发回“考核毕即返回”的电报后,就带领官兵全力投入到考核前的突击训练之中。一天早上训练时,他突然晕倒在地,战士把他背回中队,稍稍休息一下,他又出现在训练场上。张来银的行动深深感动了大家,官兵们刻苦训练,在总队工作组前来考核时取得了全优的成绩,使中队同时跨入了“训练先进中队”和“达标先进中队”的行列。张来银的家虽在大城市,但家庭条件很差,全家人仅靠他父亲的工资维持生活,近些年来,他的一些同学、战友都逐渐过上了小康生活。每次他们一见面都要劝张来银,早脱军装早奔小康。张来银也是凡人,他不是不羡慕舒适豪华的生活,不是不愿享受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但他更清楚地知道,大漠虽然艰苦,可是大漠需要他,这里的社会和安宁需要他。
  地区武警支队官兵时刻把自己的岗位同祖国的统一和地区的政治安宁、社会稳定、各族人民安居乐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不惜牺牲自己的青春年华,正是这种至善至美、至高无尚的情操,孕育出武警官兵超越自我,走向崇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了武警部队威武之师、钢铁之师的形象。
  情系边关无私奉献
  ——记武警阿克苏地区边防支队发扬柯柯牙精神,守好祖国边防的事迹
  工程浩大、气势磅礴的柯柯牙绿化工程,今年已进入了第10个年头。回顾过去,武警阿克苏边防支队的官兵们不会忘记:10年前,地区各族军民响应地委、行署的号召,开始向这片土壤贫脊、沟壑纵横、盐碱肆虐的荒漠展开了一场人与自然的大决战。几度春秋,几多寒暑,阿克苏军民以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创造了人与荒漠决战,营造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奇迹,谱写着充满了无私奉献精神的黄与绿的断代史。
  与柯柯牙绿化工程同时起步的武警边防支队,10年来正是在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激励下,不畏险阻,用自己的双手创建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家园,奏响了一支支高亢激昂的创业歌。
  武警阿克苏边防支队的官兵们常年驻守在边防一线天山深处海拔2500米左右的戈壁荒山上,担负着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的235千米边境线、10个通外山口、2个边境县、1个农垦团场、12个工矿企业和牧场,总面积14758.6平方公里的边境一线管理和社会治安管理任务。10年来支队党委带领全体官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发扬柯柯牙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气候寒冷、交通不便、供给保障困难等十分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以坚韧不拔的毅力,自己动手,艰苦创业,硬是在戈壁荒滩上拉土填石,营造了片片绿洲,建起了一座座规范的花园式营院,使各所(站)变成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春华秋实、环境优美、拴心留人的荒滩“绿明珠。”完成落实了总队后勤建设3个正规化和《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达标》规定的任务,推动了部队以边管为中心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迎来了1991年全疆部队后勤建设现场会的召开和1994年全疆支队(站)机关全面建设现场会的召开。辛勤的劳动,换来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支队连续4年被武警边防总队评为先进支队,先后有12个单位152人受到县(市)、地区和自治区、边防总队等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78人曾先后荣立一、二、三等功,为边境地区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一茬又一茬的戍边人继承和发扬阿克苏人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是分不开的。
  艰难的创业历程
  1986年秋至1990年,正值阿克苏地区军民开始“柯柯牙”万亩人工治沙绿化工程实施第一期工程的时候。也正是这一年,武警部队开始进行体制调整,边防支队从内卫武警支队分出来搬到了几栋破烂不堪的平房。这里电不通、水不流,取暖设备更没有,营区荒芜一片,遍地是芦苇和骆驼刺,破旧的营房几乎没有一块完整的玻璃,风吹满屋灰,下雨满院泥。担任第一任支队正、副领导的张全有和齐东洲靠着分来的1.5万元经费、6辆运输车(其中3辆是推回来的)和6张规格不一的办公桌,走上了艰难的创业之路。十几天后,武警新疆阿克苏地区边防支队和阿克苏地区公安处边防局的两块牌子相继在当时宿舍兼办公室的一幢平房顶上挂了出来,一个正团级边境管理机构建立了。它代表地方一级机关,行使边境管理的任务。支队下属的边防一线9个所(站)生活条件异常艰苦,吃菜吃水都很困难,一年中有7~8个月只能吃脱水菜、罐头和咸菜,夏季喝涝坝水,冬季喝入冬前贮藏的地窖水,所里官兵的住所大部分是刚建所时修建的土木结构(干打垒)和少数1982年前的砖木结构营房。房屋破旧日,营具短缺。住房、交通、看病、照明、通讯联络“五难”问题日趋突出,边防官兵面对这种局面,忧虑重重,许多人曾一度失去了信心,有些干部也开始不安心边防,闹转业,闹调动。个别同志公开说:“兵当对了,门进错了”;还有些同志编了顺口溜:“边防苦,边防差,住在山里象个活菩萨,看不上电影和电视,呆上3年人都傻”。
  面对百事待举、一贫如洗的状况,刚组建的支队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这“日子怎么过,路该怎样走,怎样把部队带好,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光荣使命,”是摆在党委一班人面前的新课题。以张全有、齐东洲为首的党委一班人,带领当时就任两个大队领导的赵建新、邹苏淮、张兴福下基层搞调查。十几天,他们召开了多次“诸葛亮会议,”全面分析支队的整体现状,很快在党委会上推出了一个“清仓清库,修旧利废,一年打基础,二年有发展,三年见成效,四年改面貌,全面完成第一个三年奋斗目标”的规划。在实施机关全面建设中,支队主要领导亲自动手,带领机关干部打炉灶、刷房子、挖管道、安装自来水,首先解决机关官兵的吃住问题,然后搞规划,平场地,拉运石料打地坪,仅用了1个月时间就将116平方米的破旧营房维修一新。总队拨给支队的1万元开办费用节省了2千元。后来,在几年的营房投资建设中,为节约经费,官兵们地基自己挖,暖气管道自己修,供排水暖自己装,大工程外包,小工程自己干。据统计,仅支队机关就自己动手拉运石料1298立方米,挖运土方1528立方米,修暖气管沟290米,安装暖气1200平方米,仅此几项就节约经费4万余元。此外还自筹资金,修建了汽车修理所、车库、库房、洗澡堂、锅炉房981平方米,家属住宅142平方米,打水泥地坪2718平方米。同时自购了1台小锅炉,添置了办公、住宿、生活设施等营具1423余件,并为基层更新床铺180张。基本上改变了支队机关营区面貌,完善了机关的生活设施,实现了第一步奋斗目标。
  根治黄沙、改造盐碱、营造绿色长廊,已成为阿克苏城区军民的共识,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阿克苏人的精神风貌。作为“阿克苏人”整体一部分的武警边防官兵们,在艰苦的创业过程中,始终把参加柯柯牙绿化工程义务劳动当作自己的份内之事。10年来,支队机关在人员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共投入劳动力2200多人次,修路500米,开挖防护林带35条,平地1300亩,植树72000多株。
  几年来,支队基层边防所(站)的官兵们以柯柯牙精神为自己建站(所)的根本,他们纷纷行动起来,立足本职建设营院。阿克青边防派出所地处海拔2300多米的天山群峰之中,周围土壤贫脊,沟壑纵横,山脊裸露,环境艰苦。为拥有一片绿洲,自1988年夏季开始,全所官兵起早贪黑,手推肩背,从2千米外的山坡取土,苦干3个月,硬是在一片乱石滩上栽了500多株树,修建一块12平方米的温室,第二年便种上了芹菜、西红柿、小白菜等蔬菜。一份劳动换来了一份收获,官兵们看着地里绿油油的菜苗,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希望。
  1990年夏季的一天,库热力山区突降暴雨,百年不遇的山洪推动着沙石象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向库热力派出所扑来,倾刻间洪峰冲进院内,推倒了所里东边的一幢营房,卷走了堆积在北边近万元的军马全部过冬草料,淹没了建在派出所围墙外的发电机房。面对这幅惨景,全所官兵个个掉下了泪。当时就任乌什大队教导员的陈安国,驱车来到派出所及时查看了受灾情况,并及时向支队领导进行了汇报。在当时经费紧张,建材上涨的情况下,为节约资金,他与已故的该所指导员彭宏伟分工负责,多方奔走,请来了几名大工,带领官兵自己动手,拉运建材,装卸沙石料,在施工中拌浆递砖甘当小工,所支部一班人率先跳入浊水中打地坪,他们专挑重活累活干。干警们被“一班人”的实际行动深深感动。当时就任该所副所长的艾尔肯原打算“八一”建军节前结婚,为不影响工程进度,婚期一连推了3次。在他的影响下,全所官兵3个月里没有一人休过一天假。入冬前,一幢全新的红砖平房建成。期间还硬化了988平方米的水泥篮球场和路面,栽种了500余株青杨和风景树。几年来,经过几茬官兵的辛勤努力和补充完善,一座集工作、学习、生活、娱乐为一体的花园式派出所在荒漠戈壁上建成了。现在走进派出所大院是里外二重天,外面戈壁沙滩,院内光洁平整,榆树墙修剪整齐,百花争妍,奇香袭人,恰如世外桃园一般。库热力派出所抓部队基层思想政治建设和艰苦奋斗勤俭建所的典型受到总队的表彰,1994年6月,全疆基层部队思想政治建设现场会在这个派出所召开,它们的经验被全疆武警边防部队学习推广。
  阿克苏军民奋战10年的柯柯牙绿化工程已初具规模,初步显示出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此期间与柯柯牙绿化工程同时起步的阿克苏边防支队全体官兵也走过了10年的艰难创业历程。在当时资金短缺、一穷二白的情况下,以先解决办公、生活、住房、营区硬化为重点,以创造拴心留人的生活环境、推动各项边防保卫工作为目的,用柯柯牙精神教育自己的官兵,先后由官兵们自己动手维修粉刷破旧营房15044平方米。制做刷新各种营具1865件,规划、修建林带48条,花池18个,种花围草皮5459平方米,栽种果树15亩,建果园6个,目前已全部得到收益。同时各单位自购大小机动车15辆,支队为基层安装地面卫星接收器6座,购置电视机12部,卡拉“OK”放像机9部。现在的支队,机关办公楼、住宅楼拔地而起,花园雕塑一应俱全。基层所(站)营房整齐,错落有序,营具配套,官兵们睡上了“席梦思”,看上了电视,“五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边防哨所(站)周围以往的荒凉已被如今的片片绿洲替代,部队建设也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阿克苏人的骄傲,同时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曾经参于柯柯牙绿化工程为之奋斗过的每一位军人(包括武警边防官兵)的骄傲。扎根边防,无私奉献
  阿克苏边防支队80%以上的官兵常年工作、生活在边境一线,恶劣的环境和艰苦的生活条件、交通的不便,造成了官兵家(亲)属难以来队探亲的状况,连年轻干部找对象也成了“老大难”问题。找对象难,成家难,而有了家就更难。目前,阿克苏边防支队已成家的近百名干部中,有75%都是夫妻两地分居。即使于部家属随了军,也只能住在百十千米外的县城,给个人身体和家庭生活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已故的边防支队副政委韩志明从事边防工作近20年。爱人原在沙雅县工作,夫妻分居长达10年之久,两个孩子出生时他都不在身边。近20年来,他为边防的保卫工作尽职尽责以致积劳成疾,病魔把他折磨得骨瘦如柴,最后被食道癌夺去了生命。就在住院期间,他还经常过问部队工作,临终也没有向组织提出任何的要求。
  原支队长张全有,1981年从温宿县公安局转到部队后,一直从事边防工作,整整15个年头。其间,身患严重的胆囊炎、胃溃疡,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十几岁,既使这样,他仍兢兢业业地为每一项工作操劳,直到离开部队。
  1984年底从甘肃入伍,现任乌什边防大队库热力边防工作站副教导员的冯仲刚,从新兵开始就在基层所(站)工作。前年,已近30岁的冯仲刚成了家。妻子在阿克苏电视台工作,家住城郊柯柯牙居民点。去年国庆节家中7000元的摩托车和自行车被盗,当时他正在远离阿克苏200千米的边防工作站工作,部队正处在节日战备期间,站里人又少。在“小家”和“大家”的天平上,他毫不犹豫地将“砝码”加给了后者,留在了工作岗位上。
  阿克苏边防支队所(站)以上的领导干部,大都在边防工作了十几年、二十几年。尽管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不断下降,家庭困难重重,但他们始终一如既往地坚持工作在第一线。
  筑起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疆,其面积之大,边境线之长,接壤国家之多均属全国之最,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新疆和平解放40多年来,颠覆与反颠覆、渗透与反渗透、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从未停止过。一小撮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同境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利用宗教、民族问题大作文章。破坏社会稳定,制造了多起骇人听闻的事件。武警边防支队就象一把利剑,维护着国家、集体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1992年和1993年6月以来,在破获“2.5”爆炸案和沙雅50万元抢劫案中,为防止潜逃的犯罪分子从我境出逃,支队抽调60余名警力,设立8个临时检查站,昼夜执勤,风餐露宿执勤100天,直到抓获罪犯。1994年5月以来,阿克苏、新和等市县相继发生恐怖暴力事件,支队官兵又在各通外山口设伏180多天,确保了边境地区未发生一起内潜外逃事件。
  1993年中秋之际,以阿不都·热西提为首的偷猎者瞄准了博孜墩的野生动物,第一次捕获3只黄羊,第二次又想偷猎珍稀动物雪豹。原所长莫合达带领4名干警追踪调查15天,踏雪卧冰,风餐露宿,一举抓获了阿不都热西提等3名罪犯。
  1994年隆冬的一个傍晚,一个叫郭爱芳的中年妇女趁着暮色窜进博孜墩乡的一个小商店,梦想在偏辟的山区小店迈出实现金钱梦的第一步,结果不到一个小时就被边防干警抓获,并追缴了百元面额的假人民币70余张,破获了阿克苏近年来一起较大的假钞案。
  1994年1月,吐木秀克管区发生一起重大盗窃案件,68只羊被盗,价值3万多元。支队派出工作组协同温宿大队组织精锐力量迅速进行侦破,干警们不辞辛劳,昼夜调查追踪,终于在库车、新和、阿瓦提县将8名逃窜在外的罪犯一举抓获。
  十几年来,阿克苏边防支队全体官兵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为维护边境地区的稳定和各族人民的合法权益,扎根边防、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在边境管理区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出色地完成了以边境管理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管区内治安形势一直处于比较稳定的状态,各类案件逐年下降,刑事案件由1990年前的年发案40起以上降到1994年的15起,破案率由原来的82%,提高到91.5%;治安案件也由80起降到37起,查处率达100%,刑事案件下降了62.5%,治安案件下降了53.7%。干警们积极预防、坚持打击非法持有枪支、种毒、贩毒活动。他们先后根据犯罪分子种毒、贩毒的规律、特点,在边境管理区范围内组织了缉毒工作。仅在1994年就铲除大麻原植物1595株,捣毁一起4人贩毒团伙,抓获1名制贩毒品的犯罪分子,共缴获成品麻烟2.5公斤,麻烟原料9.1公斤。收缴非法出售成品炸药2000多公斤及各种民用自制枪支,有力地打击了违法犯罪活动,维护了边境地区的社会稳定。
  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阿克苏边防支队所属辖区有边境管理区面积14758.6平方公里,驻地附近散居着维吾尔、柯尔克孜、汉、回等6个民族,48336人,由于交通不便,气候寒冷,牧民们常常缺医少药,生活困难。每当牧民群众们遇到困难和自然灾害时,边防官兵总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并主动给予人力、物力、财力上的援助。武警官兵与驻地各族人民群众结下了唇齿相依的感情。
  10年来,边防支队参加抢险救灾26次,挽回经济损失折合人民币38万元。为驻地群众和单位做好事20000件以上,为群众防病治病10000多人次,接送危重病人20多人,帮助群众收割小麦500多亩,平整土地1500多亩,修渠、修公路10余千米,为五保户,孤寡老人送清油200多公斤,面粉2000公斤,先后为希望工程、助残、助教、助民等捐款25000多元。为山区牧民小学购买图书700多册,受到当地各族人民政府的好评和驻地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爱戴,为促进边疆地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进民族团结做出了积极贡献。
  柯柯牙绿化工程,象一本爱祖国、爱边疆、爱人民的教科书,它将教育、引导一茬又一茬武警边防官兵,继承和发扬前辈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绿化祖国山河,维护边境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作出新的贡献。留住绿色在人间
  ——阿克苏市库克瓦什绿化工程纪实
  1990年,春。
  市委书记赵群的面前放着一份市志资料:
  “清代,温宿府城南方五百里,城堡十余,为林木包绕。”
  “1956年以前,塔里木河两岸是大片葱绿的天然胡杨林,杂以怪柳灌木林,总面积95.1万亩。”
  “50年代以来,造采比例失调,塔里木河两岸胡杨林被毁面积占42.1%
  ……据1979年自治区林业勘察设计院航测调查,塔里木林区面积仅存558780亩……。”
  看到这里,市委书记不由拍案而起。他深知阿克苏市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北边缘,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植被稀少,风沙频繁,生态系统十分脆弱,严重制约着阿克苏市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影响着近40万阿克苏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十分清楚,要镇住风沙,锁住黄龙,不但需要巨大投资,更需要发动人民群众,群策群力,打一场植树造林的硬仗。为了人民的长远利益,无论财政多紧张,无论风险有多大,也必须痛下决心,大胆决策,就是作出一些牺牲,也完全值得。
  就在同一时间,自治区在阿克苏召开了“推广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经验交流会”,这一会议高度评价了柯柯牙绿化工程的丰功伟绩,高度赞扬了阿克苏人民战天斗地,自强不息的顽强精神。在这次会议强劲东风的推动下,阿克苏市委及时召开常委会议,贯彻自治区会议精神,在市委常委会上,市委书记侃侃而谈,摆明了阿克苏市林业的历史和现状,阐述了搞绿化工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奋臂疾呼:“左宗棠尚且知道植树造林,我们如果没有压倒前人的气势和业绩,还算什么共产党人!”市委书记的话,使大家深受鼓舞,得到了常委们的一致赞成。就在1990年,阿克苏市委、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市南郊库克瓦什,实施万亩绿化工程,使它与市东郊的柯柯牙绿化工程相连接,形成环绕市郊的完整的防护林体系。
  于是,在库克瓦什的荒野上,不时出现市委书记赵群、市长尼亚孜·尕依提以及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身影,他们率领着林业局、城建局、水电局等单位的技术人员详细勘测,精心规划工程项目区,现场办公,迅速地绘制出库克瓦什工程蓝图:规划区南北长4.5千米,东西宽1.4千米,区内沙土占70%,沙壤土占25%,壤土占5%,土壤PH值为7~8,地下水矿化度1.2克/升,工程规划营造经济林9000亩,防护林1000亩,计10000亩。工程分为2期进行。1990~1997年为第一期,完成植树造林6000亩;1998~2000年为第二期,完成造林4000亩。完成规划后,当年动工,初战告捷,开荒770亩,造林250亩。
  1991年,中德合作恢复南疆森林生态环境项目达成协议。市委、市政府抓住机遇,根据库克瓦什工程实施情况,决定将两个项目合二为一,统一规划,成立库克瓦什绿化工程指挥部,市长尼亚孜·尕依提亲任总指挥,市委副书记巴斯提·毛拉买提、副市长董志学、艾买提·艾来克任副总指挥,组成以林业、水电、城建、交通、农机、土地、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依干其乡等单位领导为成员的强有力的绿化指挥班子。是年秋,指挥部一声令下,市直各单位、依干其乡一齐上阵,拉开了全面实施库克瓦什绿化工程的序幕。
  这真是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出动人工22.5万人次;开挖灌渠5.6千米;出动推土机24台,推土2.4万立方米;调动市区大小车辆645车次,拉运石料3640立方米,铺石子路面5.6千米;开垦荒地550亩,造林550亩,当年工程于11月20日保质保量完成。
  1992年2月,尽管春寒料峭,绿化工程指挥部就披挂上阵,调动市林业局、水电局等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奔赴工地,放线、打桩、推渠平地,苦战1个月,完成当年植树前期准备。但是,中德合作项目因种种原因,资金不到位,工程遇到重重困难,市委、市政府机关笼罩着不安与期待。市委书记赵群豪迈地说:“我们有克服困难的法宝,就叫做自力更生。原计划决不变,创造条件上!”4月,成立了库克瓦什林管站,配备编制9名,设站长、副站长各1人,负责工程实施及养护。按照市委指示,林管站调整种植结构,走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道路,以求尽快取得经济效益,以站养站。困难克服了,绿化工程的工地上,又呈现出一派蓬勃生机。但就在这时,全市各族人民的带头人——市委书记赵群却因病,长眠在这片终生为之奋斗的土地上。
  受柯柯牙精神熏陶的阿克苏人,将悲痛化为力量,当年开垦荒地800余亩,修路4000米,平整土地1900亩,用辛勤的汗水,建造绿化长城,建造记录共产党人光辉业绩的历史丰碑,以慰市委书记赵群在天之灵。
  历史的年轮滚动到1993年春季,新任市委书记高烈卿的心里装着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计,其中一项就是库克瓦什绿化工程,在他案头的卷宗里,库克瓦会绿化工程计划也赫然在目。为了在三五年内完成这项工程,实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于人民的目标,他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库克瓦什绿化工程规划,并偕同市长巴斯提·毛拉买提深入库克瓦什工地调查研究,重新调整指挥部,由市长巴斯提·毛拉买提任总指挥,市委调研员尼亚孜·尕依提、市委副书记艾克拜尔·吾甫尔、副市长艾买提·艾来克、赵建强等任副总指挥。领导力量的加强,承包经济方案的出台,使库克瓦什工程如虎添翼,当年定植果树700亩,铺石子路1.8千米。1994年定植果树500亩,营造防护林110亩,铺石子路3千米,修建桥闸2座,打机井1口,修防渗渠2.7千米,建成职工住宅600平方米,办公室150平方米,共投入劳力1.65万个工天。1995年又投入劳力1.2万个工天,定植果树600亩,营造防护林20亩,新开荒地150亩,架设输电线路1.5千米,并建成1所小学。
  经过6年的辛勤耕耘,第一阶段规划成功在望。现库克瓦什绿化区内面积已达4680亩,建成宽度为50米的防护林带12.85千米,植树27.86万株(防护林木20.43万株,果树7.43万株),部分果树已经挂果,区内开垦荒地2510亩,种植的农作物产量逐年提高,综合经济效益逐渐显露。
  库克瓦什工程是柯柯牙精神的产物,它标志着阿克苏人自强不息、团结进取的性格。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库克瓦什必将成为新的绿洲,造福子孙万代。绿色的脚印
  ——库车县植树造林纪实
  库车县,位于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相当于3个浙江省面积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受东北、西北季风影响,千百年来,风沙在这块土地上肆意施虐,生活在1.5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世代各族人民倍受风沙之苦。据史料记载,远在汉、唐时期,由于风沙侵袭,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断扩大。塔里木河河床,便从沙漠腹地由南向北推移80~100千米,居民点也不断向北迁徒。遍布当时库车(古称龟兹)各地,尤其是沿塔里木河一带地区屯垦区变成了沙漠、碱滩或浅湖。
  “……中外总期无旷土,兵农何必有分名?迢迢一片龙沙路,待听扶犁叱犊声。”历史翻过了一页又一页,各族人民始终把植树造林、兴修水利、垦植绿洲列为斗风沙、谋发展的千秋大业。近代的林则徐、林基路都曾在这块土地上踏勘部署。林则徐在诗中写道:“但期诱垄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林基路在库车河上修筑大坝、营造水土保护林。这些凝固的诗句和业迹都成了永恒。
  今天,进入改革开放时期的库车县,党政各级领导班子和36万各族人民在《全国造林绿化纲要》和《森林法》的指引下,不断掀起一个又一个群众性植树造林高潮,全县人工造林发展到16.3万亩。农田林网化初具规模。
  1986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阿克苏柯柯牙绿化工程开始启动。在该工程指挥部的率领下,顷刻之间,阿克苏地区十多万军民浩浩荡荡开上柯柯牙高地,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义务植树造林运动方兴未艾。
  进而,波及全地区8县1市的“柯柯牙热”,更加激发了库车县党政一班人奋力拼搏,再创辉煌的斗志。1991年底开始,县委、县政府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特别是总结了1992年5月30日10级大风给农业生产造成的严重灾害,进一步提出了植树造林工作必须树立“以防风固沙为主,集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为一体;坚持全民动员,全民、集体、个人一齐上;用材林、经济林、防风林一齐栽,早日实现平原绿化县”的指导思想,在全民动员工作中,坚持学习、宣传、弘扬阿克苏地区10万军民在柯柯牙绿化工程中创造的“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宣传绿化造林在发展经济、改造自然、造福子孙方面的重大意义,动员全县各机关午部、企业职工、在校学生、驻军官兵、各族农民人人投入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中去。近8年来仅参加义务植树的各族军民达90.3万人次,义务植树406万余株,在每年春、秋植树造林季节,县、乡两级党政领导都亲自召开动员大会,亲自投身于植树造林的群众运动,既当指挥员,又当义务植树工。坚持“调整结构,合理布局,优质高产,持续高效”的原则。在1986年初步实现农田林网化以后,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工程造林上来,先后规划了跃进水库老库底2000亩工程造林、英大雅河床43千米长的河道绿化工程、世行项目红星干渠齐满乡境内16.7千米的大型桑叶林带、柯尔塔西等造林工程,使灌区的绿化面积迅速增加。同时,结合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凡建设一条新渠道,就规划建设一条新林带;凡新建一个居民点,就规划建设一片绿化区;凡规划建设一块“五星级”条田,就同时规划建设正规的林带。在狠抓农区绿化造林工作的同时,结合城镇建设,每规划建设一条新路,就规划一条新林带,一条路一种树,一街一景,并规划建设了占地300余亩的“杏花公园”,规划建设了全疆一流的草坪足球场,评选了31个花园式的单位,使库车县城镇的环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经过8年坚持不懈地努力,全县林业工作又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全县人工造林总面积达到36万亩,净增19.7万亩;二是全县农田林网化程度达98.7%;三是全县38115千米的乡村道路已绿化3712千米,绿化率达97.4%;四是全县绿化河流长度1285千米,已绿化1175.8千米,绿化率达91.5%;五是全县各类渠道总长度25353千米,已绿化24749千米,绿化率达97.7%;六是全县灌溉农区乡的所在地村庄规划面积13.5万亩,森林覆盖面积达8.7万亩,覆盖率达64.3%。综上所述,全县保护培育山区、平原各类自然林、人工造林总面积达705.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6万亩,灌区森林覆盖率达31.4%1995年被自治区林业厅评为“平原绿化达标县”。伊西哈拉乡被评为自治区绿化造林“十佳乡”,阿拉哈格乡库纳斯二村、齐满乡二村分别荣获国家、自治区绿化造林“千佳村”光荣称号。
  林业工作的大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199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4.6亿元,比1987年增加了3.37亿元,增加2.74倍;粮食总产16.1万吨,比1987年净增2万吨,增长14.2%;棉花总产57.5万担,比1987年增加44.2万担,增加3.32倍;农牧民人均收入1225.3元,比1987年增加750.5元,增加1.58倍。
  近年来,库车县的经济发展,柯柯牙精神无疑是创造这一辉煌的动力之一。勤劳勇敢的库车各族军民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为构筑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前沿绿色屏障、为早日实现小康县的宏伟目标,将高举改革旗帜,继续发扬柯柯牙精神!
  绿染戈壁铸辉煌
  ——乌什县阿合雅荒地绿化工程纪实
  绿色——从古代到今天,都象征着生命、希望和纯洁。那迷人的绿,充满着生机勃勃的绿,丰盛而又梦幻般的绿,能汇成郁郁葱葱的绿色海洋..
  地处偏僻,交通闭塞,环境恶劣的乌什,戈壁沙滩占全县总面积的70%以上。“戈壁沙滩是资源,不绿是个害,绿了是宝库。”这种认识,是乌什人付出沉重代价之后才得出的。
  长期以来,乌什县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积极努力地改变着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们从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入手,调动各族干部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以保护现有植被,有效控制和治理荒漠化土地为基础,以为工农业生产提供良好的生态条件为重点,按照“沙、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的原则,封滩育林,营造绿洲,掀起各族军民义务植树造林的热潮。
  乌什,这个古丝绸之路的边塞城镇,默默地创造着生存与发展和奇迹,谱写着人类与戈壁沙滩抗衡的壮歌,而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的建成,印证和体现了乌什人的风采,被人们誉为镶嵌在戈壁沙滩上的“绿色宝石”,铸造了一座造福子孙的绿色丰碑。
  一
  当你西出阿克苏往乌什30千米外的途中,就会看到4000多亩连片的绿化林带,这一片连一片的树木,记载了乌什人艰苦创业的奋斗历程。
  很难想象,这儿原是一片戈壁沙滩。来过乌什的人都知道,这儿是个风沙口,经常狂风大作,飞沙走石,令行人暗自叫苦,使附近的农民们深受其害。
  饱尝风沙干旱之苦的乌什各族人民深深懂得,要保卫自己的家园,就要综合治理沙滩,巩固和扩大绿洲。
  1995年3月8日这一天,乌什边城发生了一件令乌什人自豪、鼓舞的大事。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在全国“林业四佳”活动中被评为全国先进,林业局局长赵纪子荣获中共中央授予的“全国绿化奖章”。多少年来,这片碱大、沙厚、风狂、干旱的戈壁荒滩,被人们视为“生命”的禁区,然而,在柯柯牙精神的激励与鼓舞下,通过乌什各族军民的艰苦拼搏,绿色的天使终于在戈壁荒滩落了户,这是多么值得庆贺啊!
  1990年3月初,人们还沉浸在欢度春节的氛围中。赵纪子这位消瘦、年过半百的林业局长,受命于县委、县政府的决定,不顾春寒料峭的天气,带着局里5名技术人员来到阿合雅荒地进行深入细致地勘测、设计、取样等基础性工作。这里戈壁沙滩沟壑纵横,土质碱性极大,白碱层层,寸草不长,厚厚的沙粒满天弥漫,风吹石飞,附近没有一棵草,更没有一丝水源。干裂的戈壁沙滩,仿佛象一头困死犹斗的野兽,睁眼瞪着这几位不速之客的到来。赵纪子抓起一把沙石粒,紧紧攥住,恨不得将这片戈壁沙滩攥在自己手心里捏碎,然后放入托什干河里湿润、浸泡,植上树,变成绿荫一片。赵纪子深深知道,阿合雅荒地绿化,是乌什县委、县政府交给他的一项重任,是党和人民对他的信任和考验。他从事林业工作多年,有着美好的追求和理想,自接过林业局长这个绿色的接力棒后,便对林业在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他精心描绘着“道路躺在林荫下,农田藏在林带中,庭院掩在果园里,渠水流在树木间,粮棉丰登瓜果香,戈壁沙滩穿绿装”的宏伟蓝图。他凭着对党和人民的赤胆忠心,以饱满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作风,把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作为他有生之年为党和人民递交的一份满意的答卷。为此,他比别人多付出几倍艰辛的汗水和心血。勘测、设计期间他和同事们吃住在戈壁荒滩,夜寒天冷,每天沙土一身,吃水要到十几千米远的乡村拉运。通过首先带头饱尝戈壁沙滩的“厚爱”,他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水土资料,写出了切合实际的勘测、设计报告,为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决策及实施提供了依据。
  1990年9月25日,乌什县委、县政府召开五套班子和有关部门领导会议,专门对阿合雅荒地开发绿化的可行性报告进行了认真、细致地讨论、研究。摆在他们面前的是重重困难,自然条件恶劣、任务艰巨、财力紧缺,但决策者们仍然统一了思想。
  “横下一条心,泰山也可移。”决策者们把阿合雅荒地绿化的实施,作为乌什人向贫穷、落后又一次有力的宣战。
  沙再大,风再狂,环境再恶劣,也斗不过人。只要人心齐,再大的风沙荒滩也可以治理,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缺水,修水渠引水;没路,架桥、铺路;缺资金,动员社会力量筹集,他们按照“统一规划、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治理、防治并重、治用结合、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方针,形成并制订了一系列实施荒地戈壁沙滩的绿化方案,描绘出了未来绿化的宏伟蓝图。
  二
  水是生命之源。夏季,干裂饥渴的戈壁沙滩散发着蒸腾的热气,冬季,暴裂的戈壁沙滩积沉着厚厚的白碱,无时无刻不向人类展示它的狰狞和悲哀。
  水,是绿洲的命脉,是治理戈壁沙滩的法宝,也是征服戈壁荒滩的关键问题,但要想把托什干河水引进阿合雅,困难之多,耗费之大,对一个贫困县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乌什人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们部署力量,调兵遣将,想方设法,千方百计,东拼西凑,压缩其它开支,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开进戈壁荒滩,打响了绿化戈壁荒滩的第一炮。
  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作为戈壁荒滩绿化的重大实施项目,由林业局、畜牧局、水电局、农发局等多家单位联合实施管理。乌什县委、县政府领导又把重任交给林业局具体负责实施管理。
  从此,一道道难关和艰难困苦,一一向林业局的干部职工袭来。
  最先遇到的就是“戈壁石”地带。“戈壁石”含水量小,石块坚硬,地面上看似松软,可机械作起业来,十分坚硬,进度缓慢,损失严重。赵纪子和技术人员进行研究,集思广益,拿出了一个“浅推、松层”的新招,取得了成功。
  水利施工难度大,戈壁沙滩干燥,表层砂粒细小,一灌砂浆跟土一样流下,难以定型,反覆多次,只好采取深层刨砂,砌鹅卵石与水泥相混合的办法,抢施一段,固定一段。
  施工期间,特别是夏季,他们还要对付多如牛毛一般的蚊虫。每到傍晚和夜间,那些凶恶和极度饥饿的戈壁虫,便成群结队地向他们扑来。最苦的还是推土机手,闷热使他们头疼、牙疼、流鼻血,口干舌躁,在汗水和沙尘的腐蚀下,许多人的大腿根红肿溃烂,只好强忍着,晚上休息又不时遭受到蚊虫的骚扰,难以入眠。
  就这样他们常年施工作业,没有一个人找借口离开。赵纪子虽患有多种疾病,也坚持不下战场。
  1992年修主干渠1条,合计土方量为9.5万立方米;1993年挖支渠3条,平地修渠合计土方量为9.5万立方米;1994年修大路8条,计6.5千米,小路5条,计7.5千米,支渠6条,计4.1千米,合计土方量为30万立方米;1995年修大路11条,计8.5千米,小路6条,计15千米,支渠9千米,计24千米,合计土方量为45万立方米;1996年修大路5条,计8.3千米,合计土方量为36万立方米。
  到目前为止共修桥4座,大渡槽2座,防渗渠70条(3000米),跌水4座,洪口12个,拱桥10座,涵桥25座,大小分水闸25座,埋设涵管721节(米),平地推土4000余亩。
  三
  1993年初,县长毛一丁·沙地克在阿合雅荒地植树造林基地首次召开了现场办公会议,研究部署了由县林业局、畜牧局、农机局、水电局、农发局和阿合雅乡合作,群策群力,开荒造林的任务,紧急动员,全力以赴,拉开了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基地造林的序幕。
  1993年12月,新上任的乌什县委书记孙振达,通过对县情的实际调查,掌握了乌什发展林业的潜力,特别是对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基地的举措倍加赞赏。针对阿合雅荒地的实际,提出了“加快植树造林步伐,本世纪末完成万亩”的绿化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植树造林的新思路,并动员全县各族军民每年开展春秋两季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他强调指出:在造林绿化中,要学习阿克苏人的柯柯牙精神,以柯柯牙绿化工程为榜样,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乌什人深深懂得,一个县的绿化水平,从一定意义上说,代表了这个县的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要使这戈壁荒滩披上绿色,就必须艰苦创业,调动各族人民的积极性。在植树造林动员大会上,县委书记孙振达、县长毛一丁·沙地克等领导都做了重要讲话,增强了各族干部群众义务植树造林、绿化环境、防治荒漠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各族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被真正调动起来,形成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努力做到“计划、资金、实施、管理”四位一体。
  1994年春季,首次冒着春寒料峭的天气,乌什各族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自备干粮,每天坐车到距县城60多干米的植树基地参加义务劳动。县五套班子领导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县委书记孙振达每次参加植树劳动时,都把自己的工作车让给机关女同志坐,自己和干部职工一起乘坐大卡车,每天往返颠簸100多千米。为抓好造林质量,县长毛一丁·沙地克亲自动手整出一块样板地,供单位负责人了解学习,照样子去做,人大主任吐逊·麻木提、政协主席李永祯等虽年老多病,也和其他年轻干部职工一样,挥铣甩镐,一身土一身汗地劳动着。在领导的模范带领下,群情振奋,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平地、挖沟、打埂、植树、修路等任务。1993年全县基地春季植树造林1000亩,秋季平整林地1500亩,苗木成活率达91.3%,栽植的红枣也挂果枝头。
  从此,每年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义务植树造林活动成了全县3千多名干部职工、部队官兵,近100多个单位自发的行动。
  1992年植树600亩;1993年植树600亩;1994年植树1000亩;1995年植树1500亩;1996年植树1100亩,总计植树4800亩。
  部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多年来为乌什的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社会稳定、抗洪抢险、捐资助学、植树造林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中,36920部队官兵,勇挑重担,不怕苦不怕累,发扬部队的光荣传统,与乌什各族人民一起植树造林、挖沟、整地,携手并进,艰苦创业,团结拼搏。使乌什县的民族团结进步、军民团结模范县的精神延伸并闪闪发亮。
  四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毁树容易、种树难。”从实施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规划伊始,县林业局的工作人员便从保证好栽植质量入手,注意严把三关(整地挖坑质量关;苗木质量关和造林质量关)。由于强化了质量管理,基地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均在90%以上。
  在基地造林工作中,县林业局是先锋部队,每年当冰雪还未消融之际,全局干部职工便奔赴荒地战场,在一无住所,二无用水条件的恶劣环境里,他们吃住在戈壁滩,开始勘测、设计、挖剖面、取土样,搞些前期工作,对涵桥、水渠进行维修、清理。
  1994年4月15日,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连续刮了两天大风,天昏地暗,尘土飞扬,整个基地被狂风沙尘所笼罩。林管人员用塑料袋罩在头上,艰难地到基地四周查看林木,刮倒的及时扶栽,归来时满身沙土,喉咙干涩难忍。夜间狂风不停,门窗震耳欲聋,沙土狂风,似乎要与这些坚强的护林人员比高低,参加管护的林业局翟喜燕、陈建英等几位同志把自己心爱的被单、衣物都堵到破房子的门窗和漏缝的墙沿上去。风大生不着火做饭,天亮后他们搭班车到阿合雅买了一麻袋馕吃了两天多。
  为了加强基地的管理,1994年6月正式成立了乌什县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林业管理站。修建砖木结构的站房600平方米(包括办公室、宿舍、库房),购置了修剪、打药器械等必要的工具。
  每年春秋两季全县义务植树之时,林管人员与单位职工一道负责造林任务的分配和技术指导等工作。植树造林之后,所有的管护工作都落到了他们的肩上——放水、修剪、打杈、打埂、修渠等等,树冲倒的及时扶栽。这里的土壤为戈壁沙砾石,一浇水渠埂很容易被冲垮、塌方。特别是6、7月份,暴雨过后,时常暴发山洪,挡坝、渠堤两三个月内就被冲垮10余次,每次修复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给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除了正常的管理工作外,防止牲畜对幼林的破坏也是他们的一项主要工作内容,公路南侧的骆驼群不分昼夜、冬夏,直奔林地,肆无忌惮的蚕食林木,而且其唾液具有毒素,啃食后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护林员们看到疼得心里要流血。在这种情况下,该站同志们日夜警惕巡逻,每逢夏季,管护员昼夜不停地放水浇灌林木,四季不闲地开展整形修剪,打药治虫,同时还要加强护林防火巡逻。
  林管站站长马国强和站里职工艾尼瓦尔等同志,自建站以来,在基地看管、会战期间,从早到晚,从田间地头到驻地,从平地开沟,挖坑到栽树,忙忙碌碌,带头苦干,从没按时吃过一顿饭,睡过一次安稳觉,他们起早贪黑,丈量、检查、指导、看护、灌水、改良土壤。
  逢着浇水期,有时连着浇水几天几夜,为了不跟农民争水,往往在夜间浇水,上下渠线长5千米多,走着走着摔倒了,别人拉一把又起来再往前走,巡回灌水,查看堤坝。
  洪水、暴雨对基地工作人员是一个最严竣的挑战。1995年6月20日下午,天气燥热,突然乌云密布。
  “啊?要下暴雨!”
  赵纪子大惊。“不好!”正在基地上灌水浇树的干部职工都十分紧张。此时,狂风暴雨辟里拍啦地下来了。风雨象鞭子一样抽打在每个人身上,但谁也没有喊叫一声。大家心里明白,如不护好林堤,刚刚植的树苗、坝埂就会毁于一旦,新植的1000多亩林木将前功尽弃。当时头脑中一切都不存在了,而“护堤”两个字却却牢牢地印在每个人的脑海之中。
  暴雨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林地里刹时一片汪洋,已有新堤塌陷。赵纪子大声命令大家各把一段,尽一切力量保住大堤和树苗,有的地段沙土较为松软,冲开的缺口十分难堵,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林管站站长马国强、艾尼瓦尔、夏瑞、吐尔洪、吾买尔他们就用身子堵住洞穴封土,因水冲的速度快,刚堵上的堤埂又被洪水暴雨冲掉,他们干脆脱掉衣服包上沙土堵在缺口上。赵纪子赶过来一看,出现在视线中的十余名职工,一个个光着脊梁,汗水与雨水、泥沙搅合在一起,给每个人的脸上和身上涂上了层灰黑色的沙泥,活似一群黑色的雕像。赵纪子顿时感到有一种火辣辣的东西直往嗓子眼处窜,不知是激动,还是酸痛,两行与雨水混合的泪水早已喷涌而出..
  冲跨的堤埂越来越多,他用激动沙哑的声音说:“同志们,一起来堵上这个缺口。”说着他也用身体堵在了缺口上。谁都知道,赵局长已是近60岁的人了,有关节炎、骨病、腰脊劳损等病症,怎么能够承受得了。大家怀着敬佩和激动的心情把赵局长拉起,争先恐后地用身体、用衣物堵在堤坝上,就这样,堤坝保住了,大多数人都患了重感冒。至今,他们的衣服包裹着泥沙,也饱含着护林人员对基地的热爱和对林业事业的高尚奉献和追求,固守在大堤下。
  一份辛劳,就有一份收获,乌什县阿合雅义务植树造林基地受到了中央、自治区、地区的表彰。
  1994年,乌什县获阿克苏地区“三北防护林三期工程规划工作”二等奖;被阿克苏地区评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1995年,乌什县被阿克苏地区评为“林业工作先进单位”。
  1995年,乌什县在全国“四佳”活动中率先进入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行列。
  1995年,乌什县被评为“全国林业宣传先进县。”
  1995年,乌什县乡(镇)林业管理站建设通过了部级验收,首批成为乡站建设达标县;乌什县“三北”防护林二期工程建设成果荣获国家林业部的表彰。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成效显著,颇具特色,得到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受到前来参观检查的自治区、地区领导的青睐和赞赏。1995年4月4日,自治区林业厅厅长视察乌什县林业工作,查看了阿合雅荒地绿化工程之后,称赞道:“阿合雅绿化基地体现了乌什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向贫困抗争的一种精神。”1994年4月15日,阿克苏地委副书记李志敏察看、询问了基地植树造林之后说:“真抓实干,说到做到。”1994年10月28日、1995年10月30日,阿克苏行署副专员阿不拉·阿巴克和林业处处长毕可显、8县1市的林业局局长及地直有关单位的领导参观基地,并在基地召开植树造林现场会,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评价:“成效大、管理好,各县市应该学习借鉴。做为一个森林公园设计有着长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1995年3月,自治区沙办领导前来参观考察,认为在这样环境恶劣的戈壁荒滩上植树绿化是一种奇迹。自治区林业厅造林处、地区林业处等领导和技术人员多次来基地检查指导,帮助管理,解决问题。在精神、技术、资金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
  今日乌什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树造林基地,4800多亩郁郁葱葱的林海,已把风沙挡在了绿洲之外,有效地改善了绿洲的生态环境。浮尘天数减少,林内相对湿度增加,风速降低,行车行人再不受到沙尘石片的侵袭。戈壁荒滩的绿化不仅在生态上保护着绿洲,也将为乌什的经济腾飞插上绿色的翅膀。
  如今,踏上这片土地,人们看到的只是一片郁郁葱葱,枝繁叶茂的树木吗?是,又不仅仅是。似乎在林木之外还透着别的什么意味。
  是的,是一种乌什人的精神风貌。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乌什领导者集体形象的展示,饱含着他们的思想、开拓、奋进、风格、追求、理想、魄力、信心..
  刚刚40岁出头的县委书记孙振达是一位有开拓、有魄力、老成持重的求实型干部。他主持制定的基地整体规划、未来设想、人与生态的关系..都在眼前这绿色的景致中初露展现。他说:“作为贫困县的领导,只有有效地把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凝聚力强化起来,积极性调动起来,聪明才智发挥出来,形成一股强大的社会力量,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够达到目标”。孙振达那豪言壮语里实实在在的份量,这用人的精神铸造的坚固的绿色长城不正是最好的铁证吗?乌什人不再傍徨,乌什有希望,绿色的屏障展示出乌什人的美好前景。
  目前,乌什县阿合雅荒地义务植村造林基地正焕发出一片勃勃的生机,将由绿化荒滩转向生态点和其它配套设施建设。不久的将来,让戈壁荒滩绿色尽染,让荒野变成公园,环境优美,树长大了,花红果绿,成为游人来这里钓鱼、绘画、渡假的游览区。这是乌什人的目标,乌什正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乌什县的未来,将会更如辉煌。
  柯柯牙精神鼓舞着电视人
  ——记地区电视台为柯柯牙绿化工程服务的事迹
  在阿克苏地区有一片令人叹为观止的沙漠绿洲,这道绿色的屏障清晰地记载着阿克苏人民战天斗地的柯柯牙精神。是的,说起柯柯牙,人们自然会想到这亘古荒原上升起的绿色长廊和为之奋斗的阿克苏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为开辟这绿色的人工防护林,有一批批电视工作者为它们付出的心血和劳动。更值得一书的是这批电视工作者在创作自己心血结晶的时候,已被柯柯牙的那种艰苦奋斗、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精神所感动、所鼓舞。他们正是用这种柯柯牙精神不断地建设和改造着自己的电视家园。
  宣传是电视人的职责
  那是1986年的秋季,地委会议室正在召开关于柯柯牙绿化造林工作会议。当时,前去采访的是新闻部主任周烈虎和记者任忠。当地委向亘古荒原宣战的号角一吹响,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就整装出发,哪里的工程最艰苦,哪里的干劲最火热,哪里就会出现我们电视人的身影。几天之内,电视新闻铺天盖地,宣传柯柯牙的战役打响了。人们通过电视新闻知道了柯柯牙,人们通过电视画面看到了阿克苏各族人民为改变柯柯牙而忘我奋斗的精神风貌。人们不再犹豫,也不再等待,许多人自发地组成一支支支援工程建设的队伍,拿起铁锹,拿起镐头,奔赴柯柯牙绿化工地..
  几年来,柯柯牙林区的小苗已长成小树,绿色的长廊越来越长,参与宣传报道的记者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录像磁带积了一盘又一盘,这些宝贵的历史镜头,不仅是柯柯牙的历史,更是我们电视人事业的忠实写照。
  邹权录、荣玉安、周烈虎、郭有德、周书俊、赵斌、陈志学、帕里海提、曹凤兰、祁文、肖健美、任忠、张进平、曹玲、李芳、谢世军、克然木、陈旭东、侯亚林等等一批年轻有为的记者为柯柯牙绿化工程的宣传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几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柯柯牙绿化工地。电视人深深的懂得,只有自己被感动,才能创作出感动别人的好作品。他们忘我地投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事实,写出了大量展示阿克苏人战天斗地的精神风貌,采访了一组又一组感人肺腑的柯柯牙系列报道。电视人不会忘记,在那亘古荒原的沙漠上,在那黄土飞扬,一落脚就看不到鞋的地方,他们心爱的摄像机一打开镜头盖全是黄土一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在这黄土飞扬的沙漠上,他们拍摄出了珍贵的历史镜头,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1986年,柯柯牙绿化工程第一部专题片诞生。从那时起,每年春秋两季电视台都要派专职记者奔赴柯柯牙,全力以赴,宣传报道柯柯牙的建设过程,也就是从那时起,电视台每年都要制做一部专题片,几年累计,已制做了7部计140分钟,新闻和言论共计200篇,计600分钟。专题片《征服荒漠的壮举》通过新疆台卫星播出,不仅全国可以看到,整个亚洲都知道中国新疆有个柯柯牙。宣传报道使世界人民了解阿克苏,更难能可贵的是这种柯柯牙精神比柯柯牙的物质财富更值得人们思索和肯定。
  行动是电视人的最好说明
  虽说电视台的记者换了一批又一批,然而,有两位却始终为柯柯牙的绿化宣传而奔波着,这就是周烈虎和任忠,每当工作遇到困难时,他们就会情不自禁地说:“想想柯柯牙精神。”有时,他们会很
  自然地拿出柯柯牙的录像带看上一两遍,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时光荏苒,岁月流逝。有一天,周烈虎心里一下飞出用柯柯牙精神来建设电视台的念头。思路一打开,他马上召集台务会议,并得到大家的一致拥护,同时,得到地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但是,谁都知道,说起来简单,干起来难。如果有资金什么都好办,然而,资金在哪里呢?周烈虎一咬牙:“我们有柯柯牙精神,干!”“没有资金也要干!”于是动员全台职工参加义务劳动,改造自己的家园。人们都知道,以前的电视台杂草丛生,芦苇密布,垃圾成堆,一幅萧条荒凉的景象。
  地委宣传部部长郑旭初多次到电视台帮助大家想办法,解决实际困难,给电视台广大职工以很大的精神鼓舞。1992年春夏,用柯柯牙精神建设电视台的计划已酝酿成形,当年种草坪1000平方米,拉运土方500平方米,参加人员150人次。1993年,台内职工出动200人次参加绿化建设,解放军、学生支援绿化参加人数600人次。拉沙石500立方米,种植草坪2600平方米。1995年一开春,大规模的绿化工作全面铺开,电视台的职工早早动手干了起来。春暖乍寒,天气似乎还是那样的冷,然而,职工们的心里却是热的,人们挥锹起舞,干劲十足,大片大片的荒地被翻平。电视台还成立了绿化队,专门有20几个小伙子组成。这支生龙活虎的队伍,从早到晚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他们从不叫苦、叫累,手上的老茧磨了一层又一层。他们挖管道、埋水管,所有的脏活、重活、累活都是绿化队抢着干,大家看在眼里,疼在心上。
  从1995年开春起,电视台的职工就没有过休息天。到了5月份全国实行双休日,然而电视台的职工仍然没有享受。电视台院内有一大片盐碱地,芦苇密布,要把这芦苇去除干净谈何容易,在周烈虎的带领下,全台职工挖出盐碱土500车,达2000多立方米,又从外面运进好土2000多立方米,仅这项工程就节省资金3万元,又从塔合拉克牧场拉回20车羊粪等肥料达80吨,职工们一锹一锹地把它撒在自己翻平的土地上。该种草坪了,要从外面买草坪得花3000元,周烈虎想了想说:“为了节省资金,把以前仅有的一块草坪挖出再分成一小撮一小撮种在新开垦的土地上。就这样,6、7月份了,电视台的职工还在种草坪。大热的天,晒得人头昏眼花,大滴大滴的汗珠从脸上、背上流下来,职工们就这样把一小撮一小撮草种在地上,有人怀疑,现在种草还能活吗?然而奇迹就这样发生了:过了几天,变黄了的小草又从地下发出了新芽,职工们笑了,这是开心的笑,这是用汗水浇出的新芽啊!草坪种完了,人们从职工们一双双粗糙的手,一张张黝黑的面孔上,看到了电视台的希望,看到了电视台一种从未有过的凝聚力,看到了电视人艰苦创业的精神风貌,看到了柯柯牙精神在阿克苏电视台的再现。电视人不仅是宣传家,更重要的是实干家,凭着这股实干精神,电视台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再也想不起电视台从前的模样,只为如今的变化而由衷的自豪。如今的电视台已经发展成为花园式的文明单位,夏季绿草荫荫、鲜花盛开、凉爽怡人,凉亭上电视人在看书,在散步。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这里还有一组简单的数字,就是最好的说明。
  职工的义务工达2500天时;挖土方500车,达2000多立方米,节省开支30000元;草坪面积达到16000平方米,节省开支3000元;安装管道、打混凝土地面1200平方米,修铺园林道路1000米,栽植各种风景树1000多棵,拉运沙石1500立方米。
  基础建设、园林造型,几项累计节省资金30万元。电视台发展了,电视台是凭着柯柯的精神走向了发展之路。这种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必将永远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电视人开创未来,永往直前。托起希望的明天
  ——地区第二人民医院弘扬柯柯牙精神纪实
  人,总是那么怪,或是被渲染的气氛触发情感,或是被奋进的精神鼓舞斗志。地区第二人民医院的职工们,正是在加入了城区数万军民营造绿色长城并铸造起柯柯牙精神的同时,在这种“自力更生,团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柯柯牙精神激励下,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弦的壮美乐章。
  如今的第二人民医院,已一改建院初期“庄户医院”的简陋和萧条,拥有150张病床、240多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年收治病人50000多人次,业务总收入近500万元,固定资产达1000万元之多(地皮不计在内),万元以上的各类先进医疗仪器设备达29台,发展成集医、教、研、防为一体、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也成为全地区医疗卫生系统举足轻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保障阿克苏各族人民健康的一支骨干队伍。10年中,连续获得地市级“文明单位”、“行业树新风标兵单位”、“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殊荣,受到了地区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全地区社会各界、各族人民的充分信赖和赞扬。
  艰苦创业
  按照常规,医院的院址应选在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的闹市区。然而,这里的领导人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地区二医院的这块牌子竟会挂在距市中心5千米多已破产的轮胎厂原址上。这块方圆320亩的土地上,唯一值钱的财产就是几间经过修修补补的厂房和那不到百株残枝败叶的沙枣树。这是个城区出了名的盐碱窝,阳光下看上去三分之二的地面上泛出的白碱就象银色的海洋。雨天,一脚踏下去稀泥立刻没过了鞋面;风天,碱土到处飞扬,蜇的人睁不开眼。曾有人断言:“这所医院建起来生命也不会长久。”可是这里的人就不信那个邪,他们只相信时间是伟大的作者,她能写出未来的结局。这里的带头人东奔西走找来50张床,领着职工们把破旧不堪的厂房改成病房,找来烂草皮扎成刷子,支起一口大锅粉刷墙壁,拉炉渣铺路面。女职工推上小车拾砖块,男职工脱掉大褂挽起裤腿打土坯。有人说,这里的医生样样会干。病人来的时候他们都是医生、护士,病人走了他们又是农夫、泥瓦匠、木工。为了赶季节植树造林,大家放弃节假日,挖渠引水,驱车百里拉回羊粪改土治碱,种植果树38亩,改造荒地79亩,年复一年,植树数万株。
  起初,这里经常没电没水,给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没有电,他们提着马灯查房,打着手电筒做手术,打起土炉子烧树枝作高压消毒。供应室的护士挑水洗刷瓶子、器械。冬天,手冻得象红萝卜;夏天手泡得象面团团。
  有人说,环境能够改造人。二医院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造就了勤奋自立、不怕困难的胆识和精神。他们在危房里工作了10个春秋,没有出现过一起手术感染,没有发生过一起医疗责任、技术事故。他们默默地奉献,辛勤地工作,迎来了一个个呻吟的患者,送走了一批批健康的欢笑人。
  勤俭办院
  柯柯牙绿化工程不仅给阿克苏的人们带来了物质财富,更给阿克苏的人们带来了无价的精神财富。同样,二医院的全体医护人员认为:勤俭办院是他们求生存、求发展的法宝。他们规定:每开支100元钱,都要集体研究,院长一支笔把关。上级有关部门几次下拨办公用车指标,院领导研究再三都放弃了。这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凡是自己能干的活,决不请人、雇人干,个别住房院墙因盐碱腐蚀,墙基断裂,总务科的同志就在废墟堆拾回砖块自己修补。
  1995年9月,院内平房装暖气,管后勤的领导跑遍了整个城区,调查市场,一两分钱的差别也要对比参照价格、质量,力求买回质量最好、价格最便宜的配件和材料。
  勤俭使人高尚。在这20万平方米的地方,二医院的天使们,自觉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凡是从自己手里经过的物品总是想方设法让它尽其所用,即使是一块纱布、一个瓶塞、一个棉签,也不例外。勤俭办院是地区二医院的立院之本,是二医院从创建到发展的院魂。1995年10月,医院增设1台数字图像处理的500MA—X光机,放射科的同志们看着这台引进的新设备心中高兴得开了花。为了让它尽快投入使用,他们整整四天四夜没合眼,自己安装,调试、测定。望着这群“玩命”的人,厂家委派来的工程师也深深地被感动。
  建院12年了,翻开全院职工历年的工资花名册,没有看到1分钱的额外收入,没有奖金,没有午餐补贴,职能科室、院领导值班从没领过值班费。为让病人早日从危房里搬出来,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他们节衣缩食,相继筹措资金近500万元,修建门诊楼、病房楼、住宅楼、供应室、放射科、洗衣房、职工食堂、澡堂和全套供暖系统、库房等,还投资200多万元增添先进的医疗仪器设备,派出上百人次外出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这些巨大的投资,都是他们不断的挖潜堵漏,开源节流,一分一厘地省出来的。
  柯柯牙绿化工程是阿克苏人的骄傲,它集中体现了阿克苏人敢于挑战、不屈不挠、艰苦创业、团结奋进的精神。地区二医院的人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把所有的情和爱都献给了患者,奏响了一曲曲奉献者之歌。
  无私奉献
  阿瓦提县丰收三场职工王永清高位截瘫6年,背部、骶尾部大面积褥疮,继发感染败血症。10岁的儿子推着他在阿克苏城区辗转了9天,没有一家医院愿意收治。后经人指点来到二医院,这里的“天使”们没有因为王永清浑身恶臭、身无分文而将他拒之门外,相反却伸出了热情的双手接待了他。他们不仅为老人和孩子送来了衣物、补品,还端来了可口的饭菜。每天坚持为老人擦身洗澡、按摩、调养、精心治疗和护理。老人痊愈出院后逢人便说:“我住进了世上最好的医院,遇到了世上最好的人。”
  从安徽灾区来阿克苏的娄兴福老人,寻亲不遇,钱已花完,在万分着急时,又被汽车撞伤。致使左尺挠骨粉碎性骨折,被人送进二医院。医护人员们全力以赴救助这位身无分文的患者,并免费提供食宿。老人出院时欠下医疗费2700多元,医院还为他买了返乡的车票,又给了300元生活费,并派办公室主任把他送上了返乡的班车。老人临行前泪流满面地说:“我活了大半辈子,没见过这么好的医院……。”
  1993年10月的一天,一位来自温宿县沙瓦甫其牧场的维吾尔族牧民,变卖了家中所有值钱的财产,抱着13岁、体重仅有14公斤的女儿阿依古丽来到医院时,医务人员被这惨不忍睹的场面惊呆了:小阿依古丽患肠穿孔、肠瘘,腹壁大面积溃烂,高度营养缺乏等多种综合症,粪便从腹部不断流出,恶臭扑鼻,气息奄奄。小阿依古丽那失去生机,但透露着求生欲望的眼神,使“天使”们确立了必胜的信心。一场与病魔决战的序幕就这样拉开了。医院破例为阿依古丽开设了特别病房,安排特护,配备了营养师,送去了煤气灶,由院长挂帅的抢救班子分治疗、护理、饮食配餐3个小组,日夜监护查房,随时调整治疗方案。然而病魔却有意与“天使”们作对,阿依古丽反复高烧,多次昏迷、休克,使医护人员不敢有丝毫疏忽,他们施展着浑身医术与病魔抢时间、争速度。当得知阿依古丽不仅交不起医疗费甚至连生活都发生困难的时候,全院职工自发的行动起来,不到3天就捐款2500元。医院集中医疗骨干,制定了手术方案,实施了有效的手术,把她从死神手中夺了回来。
  真诚感化了人们。当抢救阿依古丽的消息传开之后,行署专员买买提明·扎克,地委委员买买提明·牙生、市委书记高烈卿,市长巴塞提带着个人捐款和企事业单位职工的一片爱心多次亲自赶往医院探视阿依古丽。一个献爱心、抢救阿依古丽的活动在整个城区悄然兴起。地区团委、36105部队官兵、托峰啤酒厂职工、农一师二小师生、地区宗教界人士纷纷伸出友谊的手。经过9个多月近300天日日夜夜的奋争和揩心治疗护理,阿依古丽充满生机的大眼睛又闪现出了少女的纯情。9个多月后,阿依古丽终于康复了。
  1993年10月,石膏纤维板厂维吾尔族工人托乎提因操作不慎手掌被电锯齐齐切去一半,看着托乎提那血肉模糊的半个手掌,“天使”们的心被强烈的震动着,大家心里都很明白,此刻迟疑一分钟就意味着民族兄弟创造生活的手就会终生残废。时间就是希望。从院长到护士上下奔忙,请专家,找血源,争分夺秒,迅速投入了断掌再植。手术台上、无影灯下,医生在为这只维持生计的手精心地对接着一根根细小的血管、神经、肌腱。整整17个小时的手术,所有相关人员没吃没喝没敢离开一步,硬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经过近半年的治疗、护理和功能锻练,望着托乎提那俏皮的手能指指点点的时候,“天使”们这才露出了满意的微笑。
  地区二医院建院12年来,在柯柯牙精神的激励和鼓舞下,涌现出了一大批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和事,从年过半百的科室主任到刚参加工作的新同志,大家心中都有一个砝码,那就是“视病人为亲人。”仅仅为了这6个字,他们到底做出了多少牺牲,做出了多少贡献,谁也无法用金钱的价值去衡量。为了病人,有的领导几天几夜不离开病房;有的护士连续多年全勤,顾不上照顾自己住院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子;有的忍着剖腹产后3天的疼痛为急产妇接生;有的护士把自己的滴滴鲜血输给急救病人,他们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怕苦、脏、累……。
  他们这种精神正是与柯柯牙精神相辉映,也正是阿克苏人精神的写照。
  是的,营造事业的大厦需要奋斗,需要拼搏,更需要有敢于冲破禁区的那一种精神和气魄,地区二医院的全体职工正是用这种精神在荒滩戈壁上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用自己伟大的实践,告知世人:明天的希望靠自己托起。
  绿色换来企业兴
  ——地区石油公司发展企业的良方
  渴望绿色
  绿色是生命,也是希望。地处戈壁荒漠上的阿克苏地区全体职工对这句话体会尤为深刻。当年以7间土木结构房、372个油桶起家,在沟坎遍地、坡高土扬的环境里,公司历经风风雨雨,一滴油一滴油的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寻找着摆脱贫困、发展企业的良方..。然而,这大风一过黄土蔽日,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多少富有才华的青年望而却步,这里进不来人,更留不住人。历届领导深感人才的匮乏,而人才的匮乏又造成企业的低速、低效,企业无力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只能望土兴叹。职工们企盼着绿荫的出现,企业憧憬着绿色的奇迹。
  1990年,正是柯柯牙绿化工程实施的第5个年头,城区各族军民在战风沙、斗恶魔,修筑这座绿色长城的同时,用坚强的意志和信心铸造了柯柯牙精神。也正是这一年,关英奎受命担任了地区石油公司经理。关英奎到了公司,也把柯柯牙精神带到了公司
  公司的状况虽然很不理想,但关英奎深信,只要以柯柯牙精神为动力,彻底根治公司所在地的生态环境,就能换来企业的振兴。于是,他在带领公司全体职工积极投身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同时,也在企业内部发动了一场绿色革命。
  治理荒滩
  关英奎为了给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制定了创造花园式企业的蓝图,并捐出1000元人民币用于绿化工程。公司领导的决心、气魄和措施深深激励着每一个职工,他们把绿化工作目标订到部门,责任到个人,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重点抓,成立了绿化班,配备了绿化工作的专职管理人员,各绿化小区实行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管理网络。把定期检查、考核纳入年底考核,按奖罚制度与部门领导收入挂勾,真正把工作落到了实处,使绿化工作按计划、有步骤地得以实施。
  地区石油公司占地250余亩,地下裂缝漏洞多,盐碱大、干旱缺水,直接威胁着苗木的成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公司发动群众,在职工住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拆迁了阿塔公路一侧的31户职工住宅,投资近5万元推平沟沟坎坎,平整了土地,铺设了涵管,解决了水源,自己动手栽种了一条宽50米、长300多米的宽幅防风林带,在昔日的荒漠戈壁上撒下了一片绿荫,也播下了一片希望。
  在带领职工大搞植树造林、栽花种草的同时,1992年5月,关英奎担任了修筑柯柯牙柏油路组织机构内“沥青组”的组长。为了使筑路工程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他决定并投入了价值3万余元的沥青油桶,在其他成员同心协力的配合下,柯柯牙林区柏油路面在1993年龟兹文化艺术节前竣工剪彩,全线通车。而这时,公司的各项事业也取得了显著成就。公司坚持“以油为主,全面发展,多种经营,振兴石油”的发展方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企业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地区双百万税利的骨干企业之一。
  持续稳定增长的经济效益推动着绿化、美化工作向园林化、艺术化、经济型方向发展。公司既注重绿化面积,又讲究美化的质量,舍得花大钱,舍得下大功夫,年年拨出数万元专款用于绿化美化工作,5年来总投资达80余万元。每年春秋两季各族职工主动放弃节假日进行义务劳动,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共投入到绿化、美化的劳动力达万余人次,还有大量的物力、财力。为改良盐碱地,职工们冒着初春刺骨的寒风,拉运土方近千立方米、河沙百余车、羊粪百余吨,修建永久性防渗渠230多米。有时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从无一人叫苦叫累,也无一人领取加班费。职工们用一颗颗执著的心和一滴滴辛勤的汗水浇灌、装点着戈壁荒滩,无论是忍着干渴挖河沙,还是顶着风沙平整土地,到处都闪耀着柯柯牙无私奉献的精神。
  美在人间
  5年来,在加油站、油库、机关办公区、职工住宅区建成花坛10余座,栽种了花带、草带及大面积草坪。在公司中心区精心设计并建造了3座花园,园内高耸着雄伟的企业标志和民族团结的雕像,10余种名贵花卉和观赏风景树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并根据库、站的实际,因地制宜,分别建成了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风景小区。几年来职工们利用业余时间栽种了2100多株苹果、香梨,辛勤的汗水孕育了丰满的果实。如今,260多米的宽幅葡萄树也果实累累,一到秋天,黄澄澄的梨、红通通的苹果、晶莹透亮的葡萄令人心醉。
  功在千秋
  短短的5年时间,地区石油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戈壁荒滩变成了花团锦簇的花园,成为名符其实的花园式企业。经理关英奎通过治理环境稳定了队伍,收拢了人心,遏制了库、站的水土流失,保持了生态平衡,美化了环境,净化了空气,提高了职工的身心素质,完成了一件利在眼前,功在千秋的大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治理环境使职工们深刻认识到劳动创造一切,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对企业有了强烈的依存感。柯柯牙精神激励职工们拼搏在市场竞争的大潮中,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企业经济效益稳定上升,职工收入年年增加。企业先后被评为自治区二级企业、自治区精神文明单位、国家级模范职工之家、自治区综合治理先进单位、自治区优秀基层党组织、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地区十佳企业、重视绿化工作先进单位..众多的荣誉使人目不暇接。
  关英奎经理以他出色的工作、突出的贡献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中国石化系统劳动模范、自治区劳动模范、《半月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特等奖等称号,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94年11月,自治区党委代书记王乐泉在公司视察工作时题词,称地区石油公司为“石油战线的标兵,双文明建设的典范。”
  1995年6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铁木尔·达瓦买提视察公司工作时题词:“学好政策、克服困难、抓好三产、多做贡献。”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地区石油公司每天都站在新的起跑线上,企业的领导者没有陶醉在昨天的成绩中,他们又拟定了新的发展规划,准备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用爱心播洒片片绿荫
  ——阿克苏各族妇女绿化家园的事迹
  1986年秋,从地委、行署决定奏响向亘古荒原柯柯牙宣战高昂乐曲的那一天起,阿克苏各族军民便把自己融进了这支绿化万古荒原戈壁的交响乐中。在这支雄浑壮美的乐曲中,作为“半边天”的各族女性,谱写了一曲改造自然、征服自然、造福人类的壮丽乐章。(一)
  作为“领头雁”的各族妇女干部,立志要改变戈壁荒滩的面貌,让绿荫覆盖自己的家园。掀起了营造“三八”绿色工程的热潮。地区妇联率先在温宿县境内柯柯牙边缘开荒造林15亩,前后开展了3次大的义务劳动,参加劳动30余人次,初步建成了绿色基地。与此同时,她们还响应地委、行署“男女老少齐上阵,改变柯柯牙面貌”的号召,在10个春秋的柯柯牙绿化工程义务劳动中,出动160余人次,争着上,抢着干,每次都与其他部门同步完成了任务。
  “三八”绿色工程活动的开展,进一步调动了各级妇联和各族妇女投身绿化事业、美化家园的积极性,地区各地纷纷开展了见缝插绿、开荒造林、营建“三八林”、“纪念林”、“宝宝林”等活动,并把这些活动作为评选“五好家庭”和星级文明户的条件。1991年,城区参加义务植树的妇女21.7万余名,植树77.1万株;到1995年,参加义务植树的妇女上升为30.1万余人,栽树790余万株。1991年地区9个县(市)共营造“三八”林带77条,面积5981亩;“三八”苗圃176个,面积552亩;“三八”果园32个,面积21895亩;“三八”绿色经费基地20个,面积1650亩。到1995年,“三八”林带增加到2148条,面积6175亩;“三八”苗圃增加到434个,面积9065亩;“三八”果园137个,面积14.9万余亩;各级妇联绿色经费基地26个,面积2208亩。在植树造林活动中涌现了大批妇女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地区妇联共表彰“三八”绿色工程先进集体4个,“三八”绿色工程女能手19名,并有6个集体和4名妇女荣获自治区“三八”绿色工程先进集体和先进女能手称号。温宿县妇联和拜城县妇联被评为全国“三八绿色工程先进集体”,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妇联主任阿衣夏木·阿吾提被评为先进个人。1990年,地区妇联被评为全国“三学三比”先进协调组织。
  (二)
  全国“三八”绿色工程先进集体——温宿县妇联根据地区妇联“三八”绿色工程五年规划措施,在离县城4千米的沙漠地段开荒造田,平整出一条宽7米,长208米的道路,营造了一条宽3米,长1006米的林带,挖修740米长的干渠3条,2400米长的毛渠10条,植树5700株,组织各族妇女义务劳动2400人次。她们不畏艰辛,不辞劳苦,风餐露宿,艰苦创业,只用2年时间,就在不毛之地的盐碱滩上建造了一个50亩的“三八”果园。1992年,全县绿化面积1320亩,而各级妇联自行种植管理的绿化面积就达480亩,现在她们又垦荒63亩。虽然脸晒黑了,手起泡了,脚走出了茧,可她们却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伟业,再苦再累也值得。在她们精心组织下,1994年参加植树造林的妇女人数上升到11020人,栽树933348株;1995年参加义务劳动植树的妇女达25728人,占全县植树造林总人数的50%。现在温宿县全县共有“三八”林带92亩,“三八”果园120亩,“三八”苗圃25亩,“三八”绿色工程基地81.5亩,占全县绿化面积的36.4%。
  (三)
  “太棒了,小树活啦!”
  拜城县妇联的干部们走在县城通往米吉克乡的公路上。她们边走边查看,议论着、憧憬着。这块长9千米,宽15米,总面积达200亩的绿色基地,在1996年被全国妇联命名为全国“三八”绿色优质工程称号。这是拜城县妇联带领全县妇女营造的“三八”绿色工程林。
  拜城县妇联只有3个人,但是三姐妹心齐得象一个人。她们拧成一股绳,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把营造绿化工程的宣传动员工作做到了家,得到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妇女群众的大力支持和援助。1992年3月,米吉克乡给他们划出20亩地,她们便建起了“三八”苗圃。第一年种油菜,换成了资金再用资金买沙枣树种,经过2年除草松土、追肥,1994年已长成1.5米高的沙枣树苗近5万株。看着这些亲手种植的幼苗,心里不知有多高兴,也更加坚定了她们战胜困难的决心。为了植树造林,她们又与林业局用沙枣苗换来了杨树苗。
  初春,位于天山南麓中段的拜城县春寒料峭。每天清晨,她们顶着寒风骑自行车往返十几千米,直到夜幕降临才托着疲惫的身子收工。一天晚上,回到单位后,当妇联主任帕旦木取自行车时,才发现
  自行车不知何时已不翼而飞了。在拉沙枣树苗时,副主任杨江玲竟忘记自己已是多大岁数的人,抱树苗时脚底一滑掉进了水渠,全身湿透,寒风吹进夹衣,冷得她直发抖,有人劝她先回去换一下衣服。她却说再坚持一会儿,直到拉完树苗才和大家一起回家。她们就这样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不知牺牲了多少个休息日,与各族妇女在戈壁荒滩上营造出一片绿荫。该县仅1995年各基层妇代会新的“三八”绿色工程林就有180亩,很多妇代会将经费田按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上园艺”的思路,改造成了初具规模的苹果园、杏园等“三八”果园,有近35亩成活率达到95%以上。1996年春,县妇联还发动城区各单位妇女800多人连续2天义务植树53200株。现在这些“三八”林有专人浇水管理,成活率达到90%以上,她们看着小树一天天长大、成材,仿佛看到了各族妇女美好的未来。
  (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柯柯牙精神激励了各族妇联干部,她们带领妇女群众创造了奇迹。阿克苏市依干其乡妇联主任阿衣夏木·阿吾提开动脑筋想办法,集思广益大搞“三八”绿色工程,在全市率先开辟了长达3000米,宽30余米的“三八”林带,在塔北路两旁开荒造林218亩,栽树2万多株,已形成规模。提起“三八”绿色工程的营建,乡亲们永远不会忘记这片已是绿树成荫的林带里,洒下了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称号的阿衣夏木主任的多少汗水。全乡的妇女群众在她的带领下开荒造田,规划林带,当无钱购买树苗时,阿衣夏木毫不犹豫地捐出200元钱。在她的带动下,有900多名妇女捐款2500元,她们用这笔钱买来了2000余株树苗,栽种树苗的同时,也种下了她们的欣慰与希望。
  1991年,700多名妇女在阿衣夏木的带领下,开辟了一条长1620米,宽9米的绿化林,栽柳树1300棵、杨树1100棵、沙枣树7000棵,成活率达90%。1992年,她们又开荒营造绿化林带长380米,宽10米,栽树1275株,可是,1993年水渠决口了,无情的大水冲毁了几乎所有的小树苗,新植才一年的林带又变成了盐碱滩。此时,阿衣夏木伤心地落泪了,但她没有被面前的困难吓倒,马上振作起精神,毅然又带领群众开始了重新营建,经过几番艰苦的努力,这片林带又焕发了勃勃生机,再吐新绿。1993年,开挖绿化林带77条,栽树5480棵,成活率达85%以上。看到林带灌水很难,阿衣夏木便带领妇女们苦战15天,开挖出一条长1000米的水渠,整修了一条长1080米,宽6米,高0.8米的道路,便利了引水和管理。目前,依干其乡妇联有“三八”林带325亩,栽树3万余株。所属各村妇代会也都有5~30亩的“三八”林带,并已初见经济效益。
  一片片绿洲在荒漠崛起,为了这块块绿洲,姐妹们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度过了多少艰辛的日日月月。每一棵树、每一条渠、每一条路都凝聚着、记载着阿克苏女性的辛劳与希望、汗水与欢笑。如今,地区妇联的“发扬柯柯牙精神,为戈壁沙滩再添新绿,在希望的田野上创造更甜蜜的事业”的倡议正在进一步发扬光大,各级妇联和各族妇女开荒造林、美化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义务植树的先进事迹层出不穷,并将永远载入史册。

知识出处

柯柯牙绿化工程志

《柯柯牙绿化工程志》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阿克苏地区柯柯牙绿化工程概况。包括自然环境、机构、宣传组织、开荒整地、水利建设、道路建设、植树造林等几方面。它给我们展示的不仅是生态和经济的巨大效益,更留下了激励我们发扬柯柯牙精神,加速建设阿克苏,为子孙后代造福的巨大精神财富。《柯柯牙绿化工程志》以全面、准确和翔实的史料,记下了柯柯牙绿化工程建设的艰辛、开拓者的伟绩和启迪后人的成功经验。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