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桃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47
颗粒名称: 第六章 桃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
分类号: S436.6
页数: 14
页码: 59-72
摘要: 本章介绍了桃树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包括了桃流胶病、桃缩叶病、桃白粉病、桃条麦蛾等。
关键词: 阿克苏 果树 病虫害

内容

1.桃流胶病
  病原 学名为Botryosphaeriaribis(Tode) Grossend. et Dugg属
  子囊菌亚门真菌,称茶蔗子葡萄腔菌。
  危害症状一年生嫩枝染病,初产生以皮孔为中心的疣状小突起,渐扩大形成瘤状突起物,直径 1~4毫米,其上散生针头状小黑粒点。当年不发生流胶现象,第2年5月上旬,斑病再扩大,瘤皮开裂,溢出树脂,初为无色半透明稀薄而有黏性的软胶,不久变为茶褐色,质地变硬呈结晶状,吸水后膨胀成为胨状的胶体。被害枝条表面粗糙且变黑,并以瘤胃中心逐渐下陷,形成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其上散生小黑点,严重时枝条凋萎枯死。多年生枝干受害后产生“水泡状”隆起,直径1~2厘米,并有树胶流出。病菌在枝干表皮内危害或深达木质部,受害处变褐、坏死,枝干上病斑多者则大量流胶,导致枝干枯死,树体早衰。果实染病,初为褐色腐烂状,逐渐密生粒点状物。湿度大时,从粒点孔口溢出白色块状物,发生流胶现象,严重影响桃果品质和产量。
  发病规律 病菌有潜伏侵染性,潜育期为14-84天。该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被害枝条里越冬,第2年3月下旬至4月中旬,分生孢子借助风雨顺枝干流下或溅附到新稍上,从皮孔、伤口及侧芽侵入,进行初侵染。当气温在15℃左右,病部即可渗出胶液;气温上升树体流胶点增多,病情逐渐加重。般在直立生长的枝干基部以上部位受害严重,侧生的枝干向地表的一面重于向上的部位。枝干分杈处易积水的地方受害重。病虫危害、机械损伤、嫁接不良、土质瘠薄、肥水不足、负载量大均可诱发流胶病。一年中此病有2个发病高峰,分别在5月下旬-6月上旬与8月上旬-9月上旬。尤其是长期干旱后偶降暴雨,流胶病发生严重。树龄大的桃树比幼龄树流胶严重。
  危害寄主 危害桃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结合冬剪,彻底清除被害枝梢;加强桃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及磷、钾肥,控制树体负载量,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及早防治桃树害虫,减少虫伤。冬春季树干涂白,预防冻害和日灼伤。
  2.药剂防治 桃树未开花前,刮除病斑,用波美3-5度石硫合剂消毒.,涂刷树干;在生长期喷洒50%甲基硫菌灵.硫磺悬浮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一次,连续喷雾3-4次。
  2.桃缩叶病
  病原 学名 Taphrinadeformans(Berk.)Tulasme属半子囊菌纲、外囊菌目。
  危害症状 桃缩叶病主要为害桃树幼嫩部分,以侵害叶片为主,严重时也可危害花、嫩梢和幼果。春季嫩枝刚从芽鳞抽出时就出现卷曲状,颜色发红。随叶片逐渐开展,卷曲皱缩程度也随之加剧,叶片增厚变脆,叶面凸凹不平,并呈红褐色,严重时全株叶片变形,枝梢枯死。春末夏初在叶表面产生一层灰白色粉状物,即病菌的子囊层。最后病叶变褐,焦枯脱落。叶片脱落后,腋芽常萌发抽出新梢,新叶不再受害。枝梢受害后呈灰绿色或黄色,节间缩短,略粗肿,病枝上常簇生卷缩的病叶,严重时整枝枯死。花和果实受害后,多半脱落,花瓣肥大变长,病果畸形,果面常龟裂。
  发病规律子囊裸生在病叶表皮组织上,呈栅栏状排列层,子囊无色,长圆筒形,顶部扁平,下部稍窄。内有圆形或椭圆形无色的子囊孢子4-8个,直径1.9-5.4μm,无色单孢,子囊孢子能在子囊内芽殖形成芽孢子。分生孢子分为薄膜、厚膜两种,薄者能直接发芽,后者具有休眠性,可抗不良环境。病菌侵染适温为10-16℃,厚壁芽孢子抗干燥抗寒,可在果园内存活一年以上。以子囊孢子或芽孢子在桃芽鳞片和枝干的皮上越夏,温度适宜时,以芽孢子在树皮和芽磷片上或潜入鳞片缝内过冬。春季,当桃芽萌发时芽孢子产生芽管,直接穿透表皮或经气孔侵入嫩芽进行初侵染,在展叶时由叶背面侵入,展叶后也可从正面侵入,初夏形成子囊层,产生子囊孢子和芽孢子。桃缩叶病侵染适温为13-17℃,桃发芽时,如气温低持续时间长,湿度大,发病严重,21℃以上病害停止发展。一般 3月份开始发病侵染。 4月下旬至5月上旬进入盛期, 6月份停止发展。一般早熟品种发病较重,中晚熟品种发病则轻。
  危害寄主 危害桃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清洁田园,减少越冬菌源。在初发病时,发现病叶及时摘除,集中烧毁。
  2.药剂防治
  花瓣露红(未展开)时,喷药效果最佳。可用23波美度石硫合剂,或1∶1石灰等量式波尔多液100倍液喷雾,消灭树体上的越冬病菌。发病时,可用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生物制剂井冈霉素 500倍液喷雾防治。
  3.桃白粉病
  病原 有2种,分别是三指叉丝单囊壳 Podosphaera Tridactyla(Wallr.)deBary和毡毛单囊壳 Sphaerothecapannosa(Wallr.)Lev,属子囊菌门真菌。
  危害症状 叶片初现近圆形或不定形的白色霉点,后霉点逐渐扩大,发展为白色粉斑,粉斑可互相连合为斑块,严重时叶片大部分乃至全部被白粉状物所覆盖,如叶面被撒上一薄层面粉一般。被害叶片褪黄,甚至干枯脱落。果实染病,症状出现在5月,果面上生有直径为1-2cm的粉状菌丛,扩大后可占果面1/3-1/2,果表变褐、凹陷或硬化,盛期为 6月中下旬。
  发病规律 桃白粉病菌以无性态的分生孢子作为初次侵染和再次侵染的接种体,借气流传播侵染致病,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越冬期也不明显。白粉病初侵染接种体为子囊孢子,再次侵染接种体为分生孢子,以菌丝体和闭囊壳越冬。在病区桃白粉病的病症,前期为粉状物,后期为小黑粒(闭囊壳)。
  危害寄主 危害桃、李、杏、樱桃等果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桃园田间管理,秋季落叶后及时清除病落叶,夏季发现有病的嫩枝必须剪除,并集中烧毁,以减少菌源。
  2.化学防治 在药剂选用上,可用50%三唑酮硫悬浮剂1000-1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粉8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40%多硫悬浮剂600倍液连喷2-3次,10-15天1次,有良好防效。
  4.桃条麦蛾
  学名 Anarsia lineatellaZeller
  分类地位 鳞翅目 Lepidoptera麦蛾科 Gelechiidae形态特征成虫体长6-7m,翅展12-14m。全体灰褐色。前翅灰色,翅面有与前缘斜行的黑白色鳞片组成的条纹。后翅淡褐色,缘毛长。卵长圆形,橙黄色。幼虫体长9-10m,前胸背板、胸足和臀板均为黑色。体背红棕色,腹面灰白色。蛹体长5-6m,黄褐色。发生规律桃条麦蛾又名桃蛀果虫和桃梢蛀虫。在我区1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在芽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叶芽膨大时出蜇,开始转芽为害,至花芽开绽和开放后,幼虫转移危害花蕊和子房,有时也咬食嫩叶。老熟幼虫在花和嫩叶间,吐丝做茧化蛹。其它各代多在树皮下、裂缝中化蛹。蛹期 10天左右,羽化为成虫后有较强的趋糖醋习性。卵散产于果面,一般一个果上着卵1-2粒。第二代幼虫危害期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全部蛀入果内为害,使桃果上堆满虫粪和桃胶。第三代幼虫危害期在8月间,除蛀食果实外,还危害秋梢。第四代幼虫于9月下旬开始蛀芽越冬。
  危害寄主 危害桃、杏、李、海棠等。
  防治方法
  1.植物检疫 幼虫多随苗木及接穗传播,因此,要加强对调运苗木和接穗的检查,消灭潜伏幼虫,防止蔓延扩散。
  2.农业防治 对以卵块在枯枝上越冬的麦蛾,剪除干枯枝并集中烧毁,消灭越冬虫卵,降低一、二代发生基数。
  3.化学防治 成虫进入羽化期,可用杀虫灯或糖醋液诱杀成虫,减少落卵量。幼虫初孵期及幼虫转移危害期,向树冠及枝梢喷洒50%杀螟硫磷(杀螟松)乳油 1000-1500倍液、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倍液,可对虫卵进行有效防治。
  5.桃蚜
  学名 Myzus persicaeSulzer
  分类地位同翅目 Homoptera蚜科 Aphididae
  形态特征 成蚜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4-2.6m,宽约1.1m,体肥大。头、胸部黑色,复眼暗红色。触角6节,以第3-6为长。腹部体色变异较大,有绿色、黄绿色或红褐色,背面有 1个不太明显的黑斑。腹管细长,尾片与腹管等长。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6-2.1m,翅展宽约6.6m。头、胸部、腹管、尾片均为黑色。额瘤明显。触角6节,第3节上有小圆形次生感觉孔9-11个。翅透明、淡黄色。腹部体色变化大,有黄色、黄绿色、红褐色至褐色。腹管细长,圆柱形。若蚜近似无翅胎生雌蚜,体小、淡红色。有翅若蚜胸部发达。卵椭圆形,长约0.7m,初产时绿色,后变为黑色,有光泽。
  发生规律 桃蚜又名桃赤蚜、温室蚜、烟蚜、菜蚜,一年发生10代-30代,生活周期类型属乔迁式。以卵在桃、李、杏、樱桃、梅等越冬寄主的芽旁、芽腋、裂缝、小枝杈等处越冬。翌春果树发芽时,越冬卵开始孵化,新孵化的蚜虫群集在芽上危害和繁殖。5月上旬蚜虫繁殖最盛,并开始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至马铃薯、烟草、棉花及十字花科植物上危害,寄主叶片受害后蜷曲皱缩。 10月份有翅蚜飞回果树上,并产生有性蚜,交配产卵越冬。此蚜虫的发生于气温关系密切,春季干旱有利于桃蚜发生,高温高湿.则不利,当温度达24℃时,发育最快,高于28℃时发育不利。
  危害寄主 危害桃、杏、苹果、梨、山楂、樱桃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田管,清洁田园。同时桃园行间或附近不宜种植棉花、马铃薯、白菜等农作物或蔬菜,减少交叉传播,减轻危害程度。
  2.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瓢虫、食蚜蝇、草蛉、寄生蜂等果园天敌。在果园内种草,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天敌数量。
  3.药液涂干防治 在蚜虫发生初期,在主干或主枝基部刮宽约10厘米的环带,注意只把老粗皮刮去,勿伤及嫩皮,然后涂40%氧化乐果5-10倍液,涂后用塑料薄膜包扎,防治效果较好。
  4.药剂防治 果树发芽前,对树体喷洒99.1%敌死虫乳油100倍液,杀灭越冬卵效果较好,且对天敌安全。果树发芽至开花前,即在越冬卵孵化时,选用3%啶虫脒乳油2500-3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0%辟蚜雾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防治。在果树生长季节,如有蚜虫也可用上述药剂喷雾防治。
  6.桃瘤蚜
  学名 Tuberocephalus momonis Matsumura
  分类地位同翅目 Homoptera蚜科 Aphididae
  形态特征 成虫无翅胎生雌蚜、椭圆形,较肥大,长2.1m。体色深绿或黄褐色,头部黑色,额瘤显著,向内倾斜。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8m,较无翅蚜小。体色淡黄褐色。额瘤显著,向内倾斜。翅透明,脉黄色。卵椭圆形,黑色。
  发生规律 桃瘤蚜又名桃瘤头蚜、桃纵卷瘤蚜,每年发生10代。以卵在桃、石榴、樱桃、等枝条的腋芽处越冬。翌年春,当桃芽萌动后卵开始孵化。成、若蚜群集叶背面繁殖危害。我区4月中旬始见蚜虫为害,5-6月大发生,并产生有翅胎生雌蚜迁飞到夏寄主禾本科杂草上,晚秋10月又迁回桃、石榴、樱桃等果树上,产生有性蚜,产卵越冬。桃瘤蚜以成、若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受害叶的边缘向背后纵向卷曲,卷曲处组织肥厚,凸凹不平,初呈淡绿色,后变红色,严重时整叶卷成细绳状,最后干枯、脱落。危害严重的桃园,有的一大枝或整株表现症状,可持续到7月份。
  危害寄主 危害桃、李、杏、苹果、樱桃、石榴、梨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危害期的桃瘤蚜迁移活动性不大,因此及时发现并剪除受害枝梢烧掉是防治瘤蚜的重要措施之一。
  2.化学防治 芽萌动期,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速灭杀丁)乳油3000倍液,5%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乳油3000倍液喷雾,消灭初孵若蚜。桃瘤蚜在卷叶内危害,叶面喷雾防治效果较差,喷药最好在卷叶前进行,或喷洒内吸性强的药剂以提高防治效果。
  7.桃粉蚜
  学名 Hyalopteus amygdali Blanchard
  分类地位同翅目 Homoptera蚜科 Aphididae
  形态特征成虫有翅胎生雌蚜体长2.1m。头部墨绿色,复眼红褐色,前胸、后胸部黄绿色,腹部淡绿色;体表附有一层白色蜡粉。无翅胎生雌蚜体长 2.3-2.5mm。体绿色被覆白蜡粉,复眼红褐色。卵椭圆形,初产时呈黄绿色,后变为黑色,有光泽。
  发生规律 桃粉蚜又称桃大尾蚜,每年发生10-20代。以卵在桃、杏、石榴、李等果树枝条小枝叉、腋芽及裂皮缝处越冬。次年桃树萌芽时,卵开始孵化。我区4月下旬是繁殖为害盛期,6-7月间产生有翅蚜迁飞到禾本科植物上危害繁殖,10月份又迁回到桃树上,产生性蚜,交尾后产卵越冬。桃粉蚜春夏之间经常和桃瘤蚜混合发生为害桃树叶片。成、若虫群集于新梢和叶背刺吸汁液,受害叶片呈花叶状,向叶背后合纵卷,卷叶内虫体被白色蜡粉。严重时叶片早落,新梢不能生长。排泄蜜露常致煤烟病发生。
  危害寄主危害桃、李、杏等。
  防治方法 栽培管理技术和生物防治同桃蚜。化学防治基本同桃蚜。芽萌动期喷药防治桃粉蚜的效果最好。危害期喷药,在药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0.1%-0.3%的中性洗衣粉),增加粘着力,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具体方法参照桃蚜防治技术。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地果业病虫草害发生实际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地区范围内林果业生产中主要、常见、多发的病虫草害种类,既有识别知识也有防治要点,侧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简单易懂便于掌握,旨在提高基层植保人员和广大果农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能力,促进和保障地区林果业健康持续发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