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香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44
颗粒名称: 第三章 香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
分类号: S43
页数: 14
页码: 19-32
摘要: 本章介绍了香梨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技术,包括了梨树腐烂病、梨黑斑病、梨茎蜂、梨木虱等。
关键词: 阿克苏 病虫害 防治技术

内容

1.梨树腐烂病
  病原 梨树腐烂病是一种真菌,其有性阶段病原学名为 Valsa ambiens(Pers.exFr)Fr.,属于子囊菌亚门;无性阶段为 CytosPoraarmbiens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梨树腐烂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
  危害症状 梨树腐烂病主要危害结果树的枝干。发病初期从外表不易识别,受害较重时皮层腐烂坏死。病皮极易剥离,烂皮层红褐色,湿腐状时有酒糟味。发病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陷,并在上产生黑褐色小点粒,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器,成为再发病的传染源。除侵染枝干外,有时也侵染果实。果实上病斑症状为暗红色的圆形或不规则形的斑,有轮纹,边缘清晰。发病部位腐烂软化,略带酒糟味,病果表皮易剥离。
  发病规律 梨树腐烂病的侵染循环与苹果腐烂病基本相似,即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器及了囊壳在枝干病斑组织内越冬。在生长季均有病菌孢子飞散传播,从各种伤口及死伤组织侵入,也能从皮孔、叶柄痕侵入。因此,腐烂病菌侵染时间长,侵入途径多,树皮内普遍带菌。腐烂病菌有潜伏侵染特性,树势健壮,抗病力强时,病菌在树皮内呈潜伏状态,不能扩展致病;当树势衰弱,抗病力下降时,潜伏病菌便大量繁殖,迅速扩展,引起树皮腐烂。腐烂病发生与栽培管理及气候条件关系密切,结果超量、修剪过重及遭受冻害、虫害后,伤斑往往变为腐烂病斑,造成腐烂病大发生。腐烂病在我区一年四季内均可发生,主要有2个高峰期,分别为3-4月及7-8月。
  危害寄主危害梨、苹果、核桃、枣树等。
  防治方法
  1.加强田管 加强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钾肥,合理修剪,适量留果。增强树势,提高抗病力。
  2.药剂防治 刮除主干、主枝病斑组织,并集中烧毁,然后采用 5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果富康 500倍液或43%戊唑醇(好力克)3000-4000倍液对树体进行喷雾。对刮除病组织的伤口要采用涂药杀菌措施,可采用5-10波美度石硫合剂、45%晶体石硫合剂20倍液、果富康 10-15倍液或43%戊唑醇(好力克)100倍液等涂抹病部。
  2.梨黑斑病
  病原 梨黑斑病菌是一种真菌,其无性阶段为Alternaria kikuchiana Tanaka,属半知菌亚门,链格孢属。分生孢子梗褐色或黄褐色,一般不分支,3-10个隔膜。分生孢子棍棒状,有横隔膜4-11个,纵隔膜0-9个。
  症状 主要危害果实、叶片及新梢。叶片发病主要表现在幼嫩叶片上。
  先产生直径1-2m大小的黑色圆形小斑点,逐渐扩展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型,直径 1厘米左右,中心灰白色,边缘黑褐色,有时微显轮纹,潮湿时病斑表面遍生黑霉。发病严重时,病斑常联合成不规则形大斑。叶片凹凸不平,易早期脱落。幼果受害,先在果面上产生针头大小的黑色斑点,病斑逐渐扩大为近圆形或椭圆形黑色斑点,表面凹陷,潮湿时产生黑霉。果实长大时,果面龟裂,裂隙可深达果心,裂缝产生黑霉,后期果实软化、腐败脱落。重病果全果变黑,表面密生墨绿至黑色霉。新梢受害,病斑呈不规则形,黑褐色凹陷,病斑边缘开裂,易从病斑处折断。
  发病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在被害枝梢、病芽、病果梗、树皮、病落叶、病落果上越冬。展叶后越冬病菌产生孢了随气流传播,从气孔、皮孔或直接穿透侵入,引起发病。冬季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经气孔、皮孔或直接侵入,可多次再侵染。该病害在生长期内可进行反复侵染,多达十余次。
  危害寄主危害梨。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剪除有病枝,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套袋防病,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及时排除积水,降低果园湿度,减少病害发生。
  2.药剂防治 发芽前,喷1次0.3%五氯酚钠与波美 5度石硫合剂合液。从落花后开始到果实成熟,可选用 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80%敌菌菊丹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50%异菌脲(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进行喷雾,隔10天左右一次。梨黑斑病容易产生抗药性,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
  3.梨茎蜂
  学名 JanuspiriOkamotaet Muramatsu
  分类地位 膜翅目 Hymenoptera茎蜂科 Cephidae
  形态特征 成虫雌蜂体长9-10m,翅展15.5-17.0m,体黑色有金属光泽,触角长丝状;口器黄至淡黄褐色,上颚端部黑褐色,下颚须细长,淡黄色,基节褐色,下唇须淡黄褐色;翅基、胸部背板两侧及后端为黄色;足黄至黄褐色,基节淡黄色,基部少许黑色;转节黄色,腿节黄褐色,端部黑色,胫节端部、端前刺、端距和跗节淡黄褐色;前足胫节有变形端距一根,无端前刺,中、后足胫节各有端距2根,端前刺分别为1根和2根;腹部末端具锯齿状产卵器。雄蜂体长7-8m,翅展13.5-15.0m,体色与雌蜂相近,足腿节黄色,末端黑色,腹部两侧及下方夹杂黄色,末节及外生殖器黄色。卵椭圆形,长约1.2m,宽0.6m两端稍尖略弯曲,白色透明且光滑。孵化前卵粒隆起,透过表皮隐约可见呈“C,形的幼虫。老熟幼虫体长10-11m,淡黄色,头部暗黄色,上颚褐色,端部黑褐色,下颚须和下唇须发达,单眼黑褐色,复眼褐色。胸部向上隆起,体末端上翘,身体呈“-”形。蛹长7-10m,体白色,复眼黑色,近羽化时体色变黑。成虫产卵时先用锯状产卵器将新梢或叶柄锯开产卵,被锯处2-3日后断开,新梢或叶凋萎干枯、脱落。幼虫蛀食枝条髓部,不仅危害新梢,而且锯蛀二年生枝,虫粪排于蛀孔内,被害枝条变黑,最后干枯,呈现干梢。
  发生规律 梨茎蜂在我区一年发生一代。该害虫只危害梨树,以成虫和幼虫进行危害,但品种及树龄不同受害程度各异,其中以香梨幼树受害最重。以老熟幼虫在被害干梢基部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越冬幼虫化蛹。据调查, 4月7日始见成虫, 4月18日羽化盛期(被害枝率31. 1%,有卵枝率 10. 81%),卵期 10天左右,4月29日进入卵孵化末期(卵孵化率达98. 28%),5-6月为梨茎蜂幼虫蛀茎危害高峰期, 6月中下旬幼虫陆续老熟,滞育越冬。
  危害寄主 为害香梨、鸭梨、砀山梨和杜梨等。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防治梨茎蜂以人工防治为主。 4月中下旬,在成虫发生期,彻底剪除产卵后的残梢,冬季结合整枝修剪,剪除残留的枝橛,集中烧毁处理。
  2.药剂防治 成虫发生量大时,可于成虫发生盛期(新梢长到5厘米左右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有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2000倍液、2.5%氰溴菊酯(敌杀死)乳油2000-3000倍液或20%戊菊酯(速灭杀丁)2000-4000倍液。
  4梨木虱
  学名 psyllachnensisi yanget Li
  分类地位同翅目 Homoptera木虱科 Psyllidae
  形态特征冬型成虫体长约5m,深灰色至黑褐色;夏型成虫长约4m,黄绿色;中胸背板有4条红黄色或黄色纵纹;翅长椭圆形,翅脉淡黄褐色。卵长约0.3mm,初产时黄白色,近孵化桔黄色;卵圆形,一端尖细并延伸成长丝状,另一端钝,其下方具一刺状突。若虫体型似成虫,周缘具刺状突起,初孵时淡黄色,复眼红色, 3龄后体背褐色,具红、绿相间的斑纹,翅芽显著。
  发生规律 梨木虱在我区1年发生4代,以冬型成虫在落叶层、土缝、杂草、及树皮下、枝干裂缝中、翘皮下越冬。翌年,2月中旬当平均气温0℃时越冬成虫出蛰活动,3月初当日平均温度在10℃以上时,成虫大量出蛰,开始在枝条上交配产卵,2月28日有卵芽孢率14.47%,百个芽孢卵量23.68粒。3月5日越冬代成虫全部出蛰,3月上中旬是越冬代成虫防治的最好时期。3月28日孵出若虫,4月1日孵化率为3%,初孵出的若虫开始爬向花蕾基部和叶柄处危害;4月12日孵化率达21%,进入孵化始盛期,4月中下旬为若虫高峰期,以后则为成虫、若虫、卵混合发生,5月2日出现若虫分泌物。全年大约有3个高峰期,6月上旬是若虫猖獗为害期。梨木虱越冬成虫出蛰时间长达 1个月左右,高峰期不突出。但产卵期集中在花芽开放至花序分离期。
  据调查研究,第 1代卵多产于短果枝叶痕处及化芽鳞片上,卵呈线状排列。梨花开放时,卵开始孵化,初孵化的若虫聚集于花蕾基部及叶柄基部为害,展叶后逐渐转移到叶片正面或背面为害。其他各代卵则多产于叶正面中脉凹沟及叶缘锯齿内。第1代卵孵化在盛花期至落花期。第 1代若虫羽化期 1个多月。从2代若虫进入世代重叠期。1-5龄若虫在叶片正反面和叶柄基部取食,已形成有蜜露包围的现象。成、若虫刺吸芽、嫩梢和叶片的汁液,受害叶片出现褐色枯斑,严重时变黑褐色脱落。若虫分泌粘液,诱发煤污病,并使叶片粘贴在一起,影响光合作用,削弱树势,降低产量。
  危害寄主 主要为害梨。
  防治措施
  1.农业防治 冬季刮除枝干粗翘皮,清除落叶杂草,集中烧毁,可消灭部分越冬成虫。
  2.药剂防治 在越冬成虫出蛰及各代卵盛期,可用10%吡虫啉4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4000-5000倍,5%顺式氰戊菊酯(来福灵)3500倍液喷雾进行防治,连喷1-2次。
  5.梨小食心虫
  学名 GrapholithamolestaBusck
  分类地位 鳞翅目Lepidoptesta 卷叶科Tortric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7mm,翅展11-15mm,灰黑色,前翅前缘有6-10条白色斜纹,外缘有10个小黑点,后翅灰褐色。卵短椭圆形,长约0.8mm,周缘偏平,中央稍隆起,初产乳白色半透明,以后变为淡黄色。低龄幼虫白色,头和前胸背板黑褐色。老熟幼虫体长10-13mm,头部黄褐色,前胸盾板浅黄色,腹部粉红色。足趾钩单序环状,腹足20-30个,臀栉4-7根。蛹黄褐色,长约7mm,腹部第三至第七节背面各有2行短刺。蛹外包有白色丝质薄茧。
  发生规律 梨小食心虫在我区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基部土中、翘皮下、粗皮裂缝及枯枝落叶等隐蔽处作茧越冬。翌春,当7日平均气温达到5℃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连续10日平均气温达7.55℃时成虫羽化,连续5日平均气温达到11.5℃时,成虫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4月中旬至6月下旬,一代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二代为7月上中旬至8月下旬,三代为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将卵产在新梢叶片背面或果面上,尤其以两果相接处着卵多。成虫寿命3-7天。第一代卵期9-12天,以后各代3-5天。幼虫孵出后从新梢蛀入,不久由蛀孔流出树胶,并有粒状虫粪排除。被害梢凋萎下垂干枯变黑褐色。1头幼虫可危害2-3个新梢。果实上的卵孵化后,幼虫从萼洼或梗洼处蛀入,5-6天后蛀孔周围变黑腐烂,形成黑疤。幼虫危害期15-21天,老熟后爬出梢或果外结茧化蛹。蛹期8-12天。10月前后,末代老熟幼虫开始越冬。
  危害寄主 危害梨、苹果、山楂、桃、李等果实及桃、李、樱桃等树新梢。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对树根基部的老树皮及其它部位翘起的树皮进行刮除,将虫体进行灭杀。结合春夏季修剪,剪除虫梢带出园外烧毁。
  2.粘虫胶及药环防治 利用老熟幼虫转移化蛹越夏、越冬习性,在树干基部涂抹粘虫胶或涂刷杀螟松、氯氰菊酯药带进行防治。方法刮去树干老皮,在树干基部(离地面15-20厘米处)均匀涂抹粘虫胶或涂刷药带形成闭合环即可。
  3.糖醋液、性诱剂及灯光诱杀 根据成虫趋性,利用杀虫灯、性诱剂及糖醋液等诱杀工具诱杀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及危害程度。
  4.药剂防治 在各代卵孵化期防治,用50%辛硫磷乳油、5%氟虫乳油、25%灭幼3号悬浮剂、4.5%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6.优斑螟
  学名 EuzopherapyriellaYang分类地位鳞翅目 Lepidopterfa螟蛾科 Pyralidae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6-8m,翅展14-20m。体大部分呈灰褐至暗褐色,被鳞光滑。下唇须第二节粗而第三节细而尖,向上弯曲但不超过头顶;胸部光滑,足褐色,内侧灰白;前翅灰褐色,在两条灰白色横线之间颜色较暗,中室端及下方具灰白色斑,翅端色较淡,外缘有一列小黑点,喙毛灰色;后翅灰褐色,外缘较深,喙毛灰色。卵椭圆形,长约0.5m,表面密布网纹,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暗红色。老熟幼虫体长8-17m,以10-15m较多。体色灰黑色,头部棕褐色;腹足趾钩2序全环式,臀足趾钩 2序中带;幼虫前胸气门前毛片黑色,其上2根刚毛1长1短,中胸背面有1对淡色略透明的半球形突起的毛瘤,其上2根刚毛1长1短,短者极短,着生在毛瘤的顶角。蛹长约7m,腹面黄褐色,背面褐色,臀刺12-13根。
  发生规律 优斑螟在我区1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树干的翘皮、裂缝、树洞中结茧越冬,也有在危害蛀食处或果实内越冬。翌年3月下旬,越冬代幼虫开始化蛹,4月上中旬为化蛹盛期,成虫开始羽化,越冬代成虫羽化盛期为4月下旬,第1、2代成虫羽化高峰期分别在6月上中旬和7月中下旬。 10月幼虫逐渐进入越冬状态。幼虫蜕皮4次,共5龄,历期25-40天。成虫羽化当晚即可交尾,但多在2-5日交配,交尾后 1-4天开始产卵。越冬代雌蛾寿命 11天,雄蛾 8天。第 1代蛾寿命4-5天。成虫有一定的趋光性和强烈的趋化性。
  危害寄主 除危害苹果、梨等果树的枝干及果实外,还危害枣树的枝干。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刮除树干翘皮、裂缝;摘除虫果,及时拣拾落地果,并深埋处理。其中对新旧虫粪处人工刮皮灭虫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防治措施,一年四季都可以进行,防治效果很好。
  2.诱杀防治 利用老熟幼虫转移化蛹的习性,越冬前(9月初开始),在树主干分杈处放废旧纸团诱杀越冬幼虫;利用趋光性和趋化性等特点,在发蛾高峰期,利用杀虫灯或糖醋液对成虫进行诱杀,降低落卵量及危害程度。
  3.药剂防治 在成虫羽化高峰期,用2.5%敌杀死或4.5%高效氯氰菊乳油2500倍液喷雾防治。为提高防效,可用80%敌敌畏乳油50倍液涂抹枝干上的蛀孔,然后用塑料薄膜包孔毒死幼虫,处理1周防效即达100%。
  7.梨园蚧
  学名 Diaspidiotus perniciosus
  分类地位同翅目 Homoptera盾蚧科 Diaspidiae
  形态特征 雌成虫无翅,体扁圆形,黄色,口器丝状,着生于腹面。虫体外面被有灰色圆形蚧壳。介壳质地较硬,直径约1.3m,中央稍隆起,壳顶黄色或褐色,表面有轮纹。雄成虫有1对翅,白色透明,翅脉简单。体长约0.6m,头、胸部橘红色,腹部橙黄色。腹部末端有剑状交尾器、初龄若虫体长约0.2m,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口器、足均发达,腹部末端有2根长毛。2龄若虫眼、触角、足和尾毛均消失,开始分泌蜡壳,固定不动。雌虫介壳圆形,雄虫介壳长椭圆形,壳顶偏向一端。仅雄虫有蛹,体长约0.6m,淡黄色略带紫色。
  发生规律 梨圆蚧在我区1年发生2代,以2龄若虫和少数雌成虫在枝条上越冬。翌年4月上旬,树液流动开始取食,体色由黄褐色变为鲜嫩的乳黄色。成虫行两性生殖,也可行孤雌生殖。卵在母体内已完成胚胎发育,故由母体生出的是若虫。据调查:4月18日梨圆蚧生成卵粒,同时出现雄虫,4月23日为产卵初期,产卵率20%,每头雌虫平均产卵1.5粒。5月4日产卵率80%,平均单头雌虫产卵14.4粒。5月9日,每头雌虫平均产卵31.3粒。5月15日卵孵化率20%5月22日孵化率 50%,部分若虫分散到枝条或果实上为害,一代若虫从5月中下,旬至6月下旬危害。二代若虫发生期在7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主要在果面上分泌蜡汁进行危害。11月后,2龄若虫转移至枝条上越冬。
  危害寄主 危害梨、苹果、桃、李、杏、枣等果树。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加强果园管理,增施有机肥,合理灌溉,促进生长,增强树势,提高树体的抗性;结合果树修剪,剪除集有若虫或成虫的枝梢,并就地烧毁处理;冬、春季及5月、8月份刷刮若虫及成虫,减少虫口基数。
  2.化学防治
  (1)树体萌芽前(3月上中旬),用3-5波美度石硫合剂或45%晶体石硫合剂300倍液在全园均匀细致地喷施,减少越冬若虫基数。
  (2)防治若蚧用40%杀扑磷(速扑杀)1000-1500倍液,防治成虫用40%杀扑磷(速扑杀) 800-1000倍液、48%毒死蜱(乐斯本)乳油 1000倍液、蚧死净乳油8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注意事项:40%杀扑磷持效期较长,使用时必须注意安全间隔期。

知识出处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阿克苏地区果树主要病虫草害原色图谱》

本书介绍了阿克苏地果业病虫草害发生实际及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选择了地区范围内林果业生产中主要、常见、多发的病虫草害种类,既有识别知识也有防治要点,侧重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简单易懂便于掌握,旨在提高基层植保人员和广大果农技术水平,进一步增强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能力,促进和保障地区林果业健康持续发展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阿克苏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