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34
颗粒名称: 后记
页数: 2

内容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原书名为《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是龟兹学研究的专著,初版于1995年。今天,当我展纸执笔,为父亲苏北海的著作再版写点感言时,他当年的音容笑貌以及严谨而刻苦的治学精神与风范,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
  父亲辞世即将十周年了,在我的心中,他始终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却使人感到亲切。从青年时代起,他就献身于历史的考察与论著。1937年,他冲破重重阻拦,从太湖之滨奔赴甘肃河西走廊,在武威师范及其他学校任教之余,就经常深入各县农村以及祁连山牧区社会调研,写下了数十万字的文章,为后来的史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1945年1月,他正当而立之年又来到新疆,开始了对新疆历史地理的考察。1947年,应聘为新疆学院——新疆大学的前身文史系副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凭着他的爱国心,更加积极地投入新疆少数民族史和西域历史地理的潜心研究,同时对民族学、岩画学、丝路文化等学术领域也进行了深入考察。正当父亲日以继夜地工作时,1958年被错划成右派,失去了人身自由。从1950年到1958年间,他著述上百万字的史地论文,几乎全部丢失,留存下来的也只是些断章残篇,其损失是痛心的。直到1979年右派问题得到纠正,他重新调入新疆大学历史系任教,于1986年晋升为教授。
  1979年是父亲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在重新工作的20年间,他共发表了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7部,总共1000余万字。其中《西域历史地理》(第一卷)、《哈萨克文化史》、《新疆岩画》三部专著分别获全国高校第一、二、三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二、三等奖。
  父亲半个多世纪以来,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到文史研究和西域历史地理的考察中。他跋山涉水深入到少数民族生活劳作的地区,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他曾说:“做学问不是猜谜语,不能有半点虚假,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丝绸之路与龟兹历史文化》就是他通过考察与研究完成的一部重要著作。在书中,他不仅对龟兹历史文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而且对龟兹壁画的裸体艺术、菱形图案、音乐舞蹈、动植物的来源及其特点,都独辟蹊径,自成体系,把龟兹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编委会决定再版《丝绸之路龟兹研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出版社编辑不仅将原版中有关引文及其他编校技术性疏误一一作了纠正,而且在不影响原著体例的原则下,在内容上做了相应的补充和修改,还为新版书增补了新的图片资料,增添了龟兹壁画的艺术魅力,使这本著作以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出现在读者面前。
  借此书再版之际,我仅代表全家向史学界的朋友和各级领导以及新疆人民出版社致以崇高的敬意!
  王志红
  2009年4月15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