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隋唐时期的龟兹服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31
颗粒名称: 四、隋唐时期的龟兹服饰
分类号: K892.23
页数: 2
页码: 415-4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隋唐时期的龟兹服饰,这一时期的龟兹服饰先后受到汉族及回鹘服饰的影响和熏陶。
关键词: 龟兹 服饰 汉代

内容

在隋唐时期的大部分时间内,中原王朝加强了对龟兹的有效统治,公元9世纪中期,建都漠北的回鹘汗国崩溃,部分回鹘族迁至龟兹,融入当地龟兹族中。从而,这一时期的龟兹服饰先后受到汉族及回鹘服饰的影响和熏陶。
  龟兹石窟的唐代壁画上,妇女服饰出现了紧身束胸的长裙腰带。发式则花鬘较大,式样繁多。有双丫髻、双环髻、朝天髻、飞天髻、回鹘髻,鬓插花钿,耳挂铃坠、大环坠;颈上挂五彩骨珠;腕饰多环彩镯;臂带环钏;身披璎珞,雍容华丽。
  唐代的龟兹石窟壁画中尽管宣传的是佛教故事,但其所绘的温文慈祥、雍容端庄的菩萨,实际都是龟兹现实生活中妇女形象的反射。那些威猛庄严的天王力士,他们披挂的正是古龟兹将士的甲胄。那些供养菩萨、供养人穿的也正是当时龟兹世俗人的服饰。如托乎拉克埃肯石窟壁画上绘出的佛说法图四众及菩萨,实际都是龟兹人的形象,他们有的头戴小花鬘冠,项下垂一串细璎珞;有的结桃形发髻或带有联珠纹花冠,有的带山字形冠或高髻式冠。又如库木吐拉石窟12窟北甬道所绘菩萨,明眸翠眉,粉妆朱唇,头梳高髻,余发垂肩,戴宝冠,两耳饰珰,项饰金钚,锦巾斜披,肩披青纱,臂带钏,腕有环,穿红罗裙,腰裹绿巾,身绕璎珞,大带双垂,显示了轻歌曼舞的动态。这些都深刻受到中原妇女服饰的影响。
  自公元7世纪中叶建立回鹘汗国后,回鹘服饰就对西域和中原产生了影响。花蕊夫人《宫词》称:“明朝腊日官家出,随驾先须点内人。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②可见回鹘装曾在长安风行一时。在西域从唐初起,回鹘装也已为各族人民所习见。《旧唐书·回纥传》载,唐公主下嫁回鹘可汗时指出了回鹘服饰:“既至虏庭,乃择吉日,册公主为回鹘可敦,可汗先升楼东向坐,设毡屋于楼下,以居公主,使群胡主教公主以胡法。公主始解唐装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可汗坐而视,公主再俯拜讫,复人毡屋中,解前所服而披可敦服,通裙大襦,皆茜色,金饰冠如角前指。后出楼,俯拜可汗如初礼。”
  公元9世纪中叶,部分回鹘迁至龟兹后,他们改信了佛教,因而在库木吐拉石窟79窟内绘有5身回鹘供养人,均断发垂项,穿通肩圆领衣。第二身似为窟主,圆脸丰颐,络腮长髯。头上束冠,辫发垂后,穿回鹘窄袖长袍,腰佩鞢〓带,挂玉环,手屈于胸前。第三身女性,金饰冠如角前指,红绢囊髻,穿回鹘弧月形翻领窄袖长袍,双手合十,手捧莲花。另在该窟坛基前壁所绘七身回鹘僧俗供养人第七身的回鹘女性,却是内穿汉装,外披披风,发髻抱鬓,头插挑针,别木梳,系裙,着小蛮鞋。由此可见,在这个窟内龟兹装、回鹘装、汉装合璧,体现了各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交流融合。尽管龟兹服饰受到东西方文化的一定影响,但当地民族服饰仍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
  龟兹石窟壁画中人物服装的多样,令观者仿佛置身于时装博览会之中,再加上那绚丽夺目的饰物,变化不定的发型,一种雍容华贵的气派扑面而来。试想如果不是龟兹现实生活中存在这样的模式,画工们很难凭空想象画出来。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