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弥勒会见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23
颗粒名称: 五、《弥勒会见记》
分类号: J82
页数: 1
页码: 4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弥勒会见记》,《弥勒会见记》是十分重要的佛教戏剧,长达二十七幕。
关键词: 龟兹 戏剧 艺术

内容

《弥勒会见记》是十分重要的佛教戏剧,长达二十七幕。20世纪20年代以勒柯克为首的德国考古队,在吐鲁番木头沟、胜金口等地得到了回鹘文《弥勒会见记》的一些残页,曾引起西方学者们的极大兴趣和注意。1959年4月哈密县天山公社的维吾尔族牧民在山中放牧时发现了比较完整的《弥勒会见记》写本,总计293页(586面),文字用黑墨从左至右竖写,每页书有30行或31行工整的回鹘文字,有些幕前面都用红墨标写出演出场地。
  《弥勒会见记》是先由梵语(古印度语)译成吐火罗语(指古龟兹、焉耆语),然后又从吐火罗语译成突厥语,在该剧第三幕结束语写着:“洞彻并深研了一切论、学过毗婆尸论的圣月菩萨大师从梵语改编成吐火罗语;波热塔那热克西提又从吐火罗语译成突厥语的《弥勒会见记》中无生罗汉的譬喻故事第三幕完毕。”可知《弥勒会见记》最早是于印度用梵语写成的戏剧。该剧的中心旨意是描绘了佛的万能,弥勒的仁慈,以及诸佛、天神、弥勒显世、普度众生的故事。简言之,即描绘了所有佛教徒们敬仰的未来救世主弥勒的生平事迹。多数研究者认为回鹘文《弥勒会见记》译成于公元8~9世纪间。
  根据上述一些著名的龟兹戏剧,许多都是假面胡戏,有人以此与中原的假面戏剧之间的渊源及其不同点指称①:
  首先西域傩戏带有强烈的图腾崇拜意蕴,即以图腾为美,因而西域傩戏的假面具中多动物而少鬼神,是较之中原傩戏更原始更古老的标志,还带有强烈的古先民原始图腾崇拜的痕迹。相反,中原傩戏的假面具则多鬼神而少动物。
  其次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傩戏假兽面具之多为世界所罕见。这不仅体现了古西域各氏族、部族的友好相处和众多禽兽与人同舞、同歌、同演一台戏,表示他们这种行为具有呼唤、驯化各种禽兽与入和谐相处的神通。而中原傩戏是以驱逐灾疫、酬谢和取悦鬼神以及替鬼神说话和占卜未来等作为审美基础。
  最后西域傩戏在审美效果和审美理想上,追求心理的某种高度和谐,因而它们刻意追求人与牛、马、羊、狮、象、猴、鹰等与人类处在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大自然中的伙伴们的和谐统一,也即追求人与整个大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原傩戏则是追求人与鬼神,今生与来世的和谐统一。
  这些分析符合于龟兹社会、经济发展实情,找到了龟兹人民审美的基础特征。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