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苏莫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20
颗粒名称: 二、《苏莫遮》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404-4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苏莫遮》,又译称《苏摩遮》、《苏幕遮》、《娑摩遮》、《婆罗遮》等。
关键词: 龟兹 戏剧 艺术

内容

《苏莫遮》,又译称《苏摩遮》、《苏幕遮》、《娑摩遮》、《婆罗遮》等。据疏勒人裴慧琳著《一切经音义》卷40《大乘理趣六波罗密多经》卷一载:“苏莫遮,西戎胡语也,正云飒磨遮。此戏本出西龟兹国,至今犹有此曲。此国浑脱、大面、拨头之类也。或作兽面,或像鬼神,假作种种面形状。或以泥水沾洒行人,或持索搭钩捉人为戏。每年七月初公行此戏,七日乃停。土俗相传云,常以此法禳厌驱趁罗刹恶鬼食啖人民之灾也。”而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境异》条则说:“龟兹国,元日牛、羊、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以占一年羊马减耗蕃息也。婆罗遮,并服狗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八月十五日行像及透索为戏。”这里的婆罗遮显系苏摩遮之误,古代史籍中这种传抄误讹常见。《文献通考》说,此戏出于康国。我认为应以裴慧琳所说出于龟兹为准,同时也流行于中亚撒马尔罕一带,此剧在龟兹每年七月初举行,不分昼夜地连演七天。演出人员戴着假面具,表演野兽、鬼神、罗刹、恶鬼的各种动作;其舞蹈所用乐器有大鼓、小鼓、琵琶、五弦、箜篌、笛。1903年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在库车东北23公里昭怙厘佛寺遗址出土了一具圆柱体舍利盒(盛骨灰的容器),高31厘米,直径37.7厘米,制作十分精巧,盒盖上四个用联珠纹组成的圆状图形中绘有四个“有翼童子”分别演奏筚篥、琵琶、竖箜篌和一个弹拨乐器,而在盒身周围则绘有一队形象十分,生动的乐舞图,由21人组成,显著的特色是六个舞蹈者及两个持棍独舞人,都头戴各式假面具,身穿甲胄般的彩色舞服。有人指出假面具的形象是:“披肩方巾的英俊武士;盔冠长须的威武将军;浑脱尖帽的人面;竖耳钩鼻的鹰头和戴兜状帽子的老者。”①还有两个持棍独舞者可能是猴面,均拖着长尾巴,装扮成动物形象。乐手们所穿完全是龟兹世俗男子的服饰。可以看出这幅乐舞是属于上述苏莫遮戏的一部分。
  至于苏莫遮戏的另一突出之点是“裸露形体,浇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也”②。这种形式的舞剧从龟兹传入中原后,曾受到唐朝统治者的喜爱,《旧唐书·中宗纪》载:
  神龙元年(705年)十一月己丑,御洛城南门楼观泼寒胡戏。
  景龙三年(709年)十二月乙酉,令诸司长官向醴泉坊看泼胡王乞寒戏。
  在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并州清源县尉吕元泰上书说:“比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象也。锦绣夸竞,害女工也。督敛贫弱,伤政体也。胡服相欢,非雅乐也。..何必裸形体,灌衢路,鼓舞跳跃,而索寒焉。”③可见乞寒胡戏已盛行于闾闬。中书令张说对景龙三年观胡王乞寒戏亦上疏谏止:“且乞寒泼胡,未闻典故。裸体跳足,盛德何观?浑水投泥,失容斯甚!..愿择刍言,特罢此戏。”④唐玄宗开元元年(713年)十二月七日下敕禁断演此舞剧。关键在于中原人士受儒教文化影响,看不惯“裸体跳足”;而在龟兹却是原有的传统文化,不足为奇,并为人民所喜好。
  苏莫遮舞东传日本后已有变化,缘由群舞改为双人舞。一舞者戴假面具,着胡服、执桴、步行;答舞者则为骑士,拿着盛水皮囊,作泼水状,戴假面具的舞者,不时作避水状。可见日本的苏莫遮舞已经有所改变。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