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方狮子》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19
颗粒名称: 一、《五方狮子》
分类号: J82
页数: 2
页码: 403-404
摘要: 本文记龟兹述了《五方狮子》,《五方狮子》,又称《太平乐》。传入中原的狮子舞是由公元385年吕光东返带入凉州,然后在凉州地区进行了加工,成为流传中原的五方狮子舞。
关键词: 龟兹 戏剧 艺术

内容

《五方狮子》,又称《太平乐》。段安节《乐府杂录》载:五方狮子有一丈高,身上各披不同颜色的画皮,耍狮子的称狮子郎,戴红抹额,穿彩画衣,有12个人。这种太平乐舞属龟兹部,即来自龟兹乐舞。《旧唐书·音乐志》指出,狮子源出于天竺、师子等国,即今印度、斯里兰卡一带,随着丝绸之路东来龟兹,于是即模仿其态,“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俯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立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足,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为什么狮子舞剧会盛行于龟兹,就因为狮子是龟兹族崇尚的动物,用以代表不可侵犯的王权,所以龟兹回鹘汗王自称为狮子王,正如汉族的龙代表王权一样,从而把这种民族意识也凝聚于狮子舞剧之中。龟兹狮子舞剧以节奏明快的鼓乐为基础,以百多人庞大的歌舞阵容为衬托,在两名主要演员的戏弄之下,作出各种腾跳欢跃的动作,显示出王权的雄伟神圣,传入中原后,成为专供朝廷表演的剧目。
  传入中原的狮子舞是由公元385年吕光东返带入凉州,然后在凉州地区进行了加工,成为流传中原的五方狮子舞。杜佑《通典》记述其起源说:“西凉乐者,起苻(坚)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至魏周之际,遂谓之国伎,魏代至隋咸重之。”唐代的西凉伎较之魏隋时期的演出内容上有了较大变化。白居易《西凉伎》一诗对唐朝改编戏剧有生动描述: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须臾云得新消息。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涕双垂,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贞元边将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娱宾犒士宴监军,狮子胡儿长在目。有一征夫年七十,见弄凉州低面泣。泣罢敛手白将军,主忧臣辱昔所闻。自从天宝兵戈起,犬戎日夜吞西鄙。凉州陷来四十年,河陇侵将七千里。平时安西万里疆,今日边防在凤翔。缘边空屯十万卒,饱食温衣闲过日。遗民肠断在凉州,将卒相看无意收。天子每思长痛惜,将军欲说合惭羞。奈何仍看西凉伎,取笑资欢无所愧,纵无智力未能收,忍取西凉弄为戏。”
  在这首《西凉伎》诗中已经充分指出了其剧情、说白、音乐、道具、表演场景等戏剧的基本因素。白诗所称的“致辞”,就是剧中人的说白;“泣向狮子涕双垂”、“哀吼一声观者悲”,就是充满深情的表演。可见全剧有序幕、有发展、有高潮、有尾声,至此,龟兹的《五方狮子》已扩编为全能剧,并且受到上下各方人士的爱好。尽管白居易在诗的后半段痛斥了贞元时边将的误国失土,可是贞元边将仍然爱此曲,“醉坐笑看看不足”。可见这出戏魅力之大了。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