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龟兹音乐家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15
颗粒名称: 四、龟兹音乐家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分类号: J603
页数: 5
页码: 386-39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音乐家对中原音乐的影响。
关键词: 龟兹音乐家 中原音乐 影响

内容

“管弦伎乐,特善诸国”的龟兹发达的音乐舞蹈艺术,造就了许多杰出的音乐人才,闻名于中外的如苏祗婆、白明达、白智通等人为促进中原各族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白明达 龟兹人,他是从龟兹来到中原的一位杰出音乐家,从隋炀帝到唐高祖、太宗、高宗四代,一直活跃在华夏乐坛。为宫廷创作了许多新曲。公元606年,隋炀帝把周、齐、梁、陈遗留的乐家子弟编为乐户,成为专供他玩赏的伎乐奴隶;另还把擅长乐舞的庶民集于洛阳,他自己又写了大量歌词,命宫廷乐正白明达配曲,《隋书·音乐志》中指出白明达创作的新歌曲有“《万岁乐》《藏钩乐》《七夕相逢乐》《投壶乐》《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们留客》《掷砖续命》《斗鸡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及《十二时》等曲,掩抑摧藏,哀音断绝”。这些乐曲的内容尽管是汉风的,但乐曲的主旋律却是龟兹乐。由此可见白明达是一个天才的作曲家,他所创作的乐曲能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能把这些名曲流传下来。当然他一生决不止创作这些乐曲,未被记录下的一定还很多。隋炀帝对白明达创作的乐曲也十分满意,并从其创作的乐曲中悟出“多弹曲者如人多读书。读书多则能撰书,弹曲多即能造曲,此理之然也①。可见白明达作品的感人魅力,难怪隋炀帝向白明达说:“齐氏偏隅,曹妙达犹自封王,我今天下大同,欲贵汝,宜自修谨。”由于白明达精通乐律、作曲,而被提升为“乐正”官职,负责隋朝宫中有关西域乐舞的排练。唐朝初年,白明达依然为唐廷所重用,唐太宗时命担任“太乐署”职务,组织音乐、舞蹈演出。李世民听白明达的作品后,非常欣赏他感人的高超技艺。
  白智通 龟兹人,北周武帝宇文邕时的杰出音乐家。据唐代开元年间太乐令刘贶的《太乐令壁记》中记载:“周武帝聘虏女为后,西域诸国来媵,于是龟兹、疏勒、安国、康国之乐,大聚长安。胡儿令羯人白智通教习,颇杂以新声。”②从这段简单的记载中,可知白智通精通西域各族的音乐,因为除龟兹、疏勒位于塔里木盆地外,安国、康国却位于中亚锡尔河、阿姆河之间的河中地区,主要是粟特族居地,乐舞与天山南路有所不同,而白智通能担任这些不同音乐的总导演,一方面说明他是西域音乐家的魁首,德高望重,受到各族同行们的尊敬;同时从“颇杂以新声”来看,白智通还有丰富的音乐理论知识,颇具作曲的才能。所以到中原不久后,就受到多方重视和赏识。
  苏祗婆 龟兹人,史书上只记其名,未写其姓,既称其龟兹,那么苏祗婆应为名,其姓应为白,因龟兹土著均姓白。有关苏祗婆的情况,《隋书·音乐志》仅简单指出:“先是周武帝时,有龟兹人曰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听其所奏,一均之中有七声。因而问之,答云:‘父在西域,称为知音,代相传习,调有七种’。以其七调,勘校七声,冥若合符。”这段记载是于隋开皇二年(582年)“诏求知音之士,集尚书,参定音乐”时,隋朝著名音乐家,官至柱国,沛公郑译奏文中所说的话。郑译所上这样的奏文,是由于他对当时中原流行音乐中的“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每恒求访,终莫能通”①。由于受苏祗婆琵琶演奏的启示,使郑译弄懂了其中的道理,因而“作书二十余篇,以明其指。还以其书宣示朝廷,并立议正之”②。可见苏祗婆把西域五旦七调的音乐理论带到中原,大大促进了华夏乐理的发展和完善,为丰富中华文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有关龟兹演奏家和龟兹宫调理论家苏祗婆的身世、行踪等历史上的记载十分简单,杨宪益在《零墨新笺·关于苏祗婆身世的一个假设》一文中认为苏祗婆即北齐琵琶王曹妙达,何昌林先生已指出其考证有误,并比较有力地指出苏祗婆即白智通。因史书所载苏祗婆和白智通都是于北周天和三年(568年)随阿史那氏入长安,都同样有作曲、编曲才能;而苏祗婆译成龟兹语Suti—Spal,即为“聪明过人”、“智慧不凡”的意思,可简称为“智通”,可知译称苏祗婆是“胡名音译”,而白智通是“胡名意译”③。我认为这个考证比较符合于史实。
  龟兹乐的五旦七调究竟是什么内容?据《隋书·音乐志》指出,隋高祖诏求知音之士,参定音乐时,隋朝著名音乐家郑译上奏文称:“考寻乐府钟石律吕,皆有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之名。七声之内,三声乖应,无法解决,专门求教于龟兹苏祗婆,告诉他龟兹有七调。一曰‘娑陀力’,华言平声,即宫声也。二曰‘鸡识’,华言长声,即商声也。三曰‘沙识’,华言质直声,即角声也。四曰‘沙侯加滥’,华言应声,即变徵声也。五曰‘沙猎’,华言应和声,即徵声也。六曰‘般赡’,华言五声,即羽声也。七曰‘俟利箫’,华言斛牛声,即变宫声也。译因习而弹之,始得七声之正。然其就此七调,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以华言译之,旦者则谓‘均’也。其声亦应黄钟、太簇、林钟、南吕、姑洗五均,以外七律,更无调声。译遂因其所调,故成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尽皆和合。”为什么在郑译听了苏祗婆的演奏后,在七声之内,有“三声乖应”或“三声并戾’呢?就因为郑译脑子里的音乐是古音阶理论,在一个八度内只具有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七声,宫的位置不许移动。有人指出郑译使用的是固定唱名法,而龟兹乐使用的是首调唱名法④。从而郑译觉得龟兹乐中有三声不合他的固定音高。就是说,郑译使用的古音阶,半音在三度与四度之间;龟兹乐使用的新音阶,半音则在四度与五度之间。由此可知郑译用古音阶的概念听新音阶,发现有角、羽、变宫三声与古音阶不相合了。
  当郑译听完苏祗婆的演奏后,指出“一均之中,间有七声”,说明龟兹乐使用的是七声音阶,即:
  娑陀力——宫
  鸡识——商
  沙识——角
  沙侯加滥——变徵
  沙猎——徵
  般赡——羽
  俟利箫——变宫
  根据龟兹学的特点分析,在龟兹学中五度相生律与纯律并存;并具有四分之三音,其律制不是单一形式,而是交叉并存。这种情况,在当今维吾尔族木卡姆中仍存有五度相生律和四分之三音,也可证明维吾尔族木卡姆是继承了龟兹乐的特点。
  上述的“均”读“韵”,“韵”即“律”或“音”。《新唐书·礼乐志》指出羯鼓所发的音是“主太簇一均”,宋朝陈旸《乐书·胡部》则称“合太簇一均”,这里的“太簇一均”即“太簇一韵”,即指太簇这个“律”。
  郑译指出的“又有五旦之名,旦作七调”。这里的“旦”即“均”,也即“韵”(律),所称五旦”即为“五律”。这样“旦作七调”,就是在一个“旦”(律)上建立同主音的七种调式,因而苏祗婆的“五旦三十五调”就为如下形式①。
  黄钟旦(律)七调G宫G商g角…
  太簇旦(律)七调A宫A商a角…
  林钟旦(律)七调D宫D商d角…
  南吕旦(律)七调E宫E商e角…
  姑洗旦(律)七调B宫B商h角…
  由此可见“五旦三十五调”,仅用了五个“调声”(调式主音),由是十二律中的
  “以外七律,”就“更无调声”。唯龟兹音乐采用首调唱名法,这样“黄钟”不但可以为宫,也可以为商、角、徵、羽。就是说龟兹七调不是并列的七种调式,而是含宫、商、角、徵、羽五种调式以及非同宫系的闰角、闰羽调式②。据这种“为调”型调名法,就可在五旦七调的基础上,推演出“七调十二律,合八十四调”。
  在龟兹乐中还存在有同曲的犯调和移调形式。关于“犯调”,于《唐音癸签》卷15恰当地指出:“乐府诸曲,自古不用犯声,以为不顺也。唐自天后末年,剑气入浑脱,始为犯声之始。剑气宫调,浑脱角调。五行之声,所司为正,所欹为旁,所斜为偏,所下为侧。故正宫之调,正犯黄钟宫,旁犯越调,偏犯中吕宫,侧犯越角之类。”这里的《剑气》、《浑脱》都是西域乐曲,因剑气宫声,进入浑脱的角声,故名之为犯调。所称移调,《乐府杂录》则称:“凉府所进,本在正宫调..至贞元初,康昆仑翻入琵琶玉宸宫调;初进曲在玉宸殿,故有此名,合诸乐即黄钟宫调也。”这就是说《凉州》曲原用正宫调演奏,而康昆仑却用玉宸宫调,即黄钟宫调演奏。因而同一龟兹大曲常可在多种宫调中出现。也就是古籍中所称的“新声变律”,龟兹音乐家在器乐曲和声乐上都能熟练运用犯调、移调手法。唐代诗人元稹盛赞何满子“能唱犯声歌”,而有“犯调含商移调态,留情度意抛弦管”的描述,对于犯调、移调手法的运用,就使曲调在宫(调)、调式,以及旋律、节奏方面,充分改变的手法,大大提高了音乐的表达能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和诱人的魅力。
  何昌林先生对龟兹“五旦七调”进行追根溯源的研究以后,肯定地指出:“龟兹白氏王朝从汉代开始即慕化中原衣冠文物。龟兹文化受中原文化之影响,是既深且久的。因此苏祗婆的传自其父辈的‘五旦各七调’的理论,应当看成是先秦至西汉的‘五降’、‘五变’、‘一律生五音’的理论的发展。”“体现龟兹乐对于中原音乐文化(包括宫调理论)吸收、融化与发展,导致了龟兹音乐文化的特殊繁荣,并转而成为唐代音乐文化的一股新鲜血液,为绚丽的华夏文化书写了动人的一页。..其中杰出的龟兹音乐家苏祗婆的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纪念。”①这些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可是向达先生却说:“不唯龟兹文化承袭印度、九部乐的龟兹乐与天竺乐同其渊源,即苏祗婆之琵琶七调,亦与佛曲及天竺乐通其消息。故愚意以为就佛曲证之,苏祗婆琵琶七调之当来自印度,盖理有可通者也。”②这种说法显然是有违于史实的。著名音乐家周菁葆先生对于苏祗婆七调名进行详细考订后,颇有说服力地指出:“于阗、高昌、龟兹均在新疆,苏祗婆七调是龟兹乐固有。1904年发现的印度库几米亚马来七调碑属于公元7世纪,时间比苏祗婆七调至少要晚一个世纪,苏祗婆怎么可能从印度借取调名?历史的事实说明,既然库几米亚马来七调名有四调名与苏祗婆调名相同,很可能是印度人从龟兹乐中借取。过去学术界仅从几个调名相同便断定龟兹乐是源自天竺乐,其结论是难以成立的。”③另一位专门研究龟兹乐和十二木卡姆的学者周吉先生也明确指出:“苏祗婆七声中的某些称谓可能和古印度音乐术语有某些联系,但两者在学制上却有很大差异。由此也可说明那种片面强调印度影响,甚至把苏祗婆‘五旦七声’说成源于印度的说法,是多么不符于实际。”④这些研究是正确的,澄清了中外学者长期存在的错误研究,把苏祗婆“五旦七调”的学说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