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种龟兹乐的来源及其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14
颗粒名称: 三、三种龟兹乐的来源及其发展
分类号: J648
页数: 4
页码: 383-38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三种龟兹乐的来源及其发展。土龟兹就是流行于长安一带的龟兹音乐,至少从汉朝起就存在。破阵乐。太宗所造,取自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
关键词: 三种龟兹乐 来源 发展

内容

《隋书·音乐志》称:“龟兹者,起自吕光灭龟兹,因得其声。吕氏亡,其乐分散,后魏平中原,复获之。其声后多变易。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凡三部。开皇中,其器大盛于闾闬。”到了唐代,随着全国大统一局面的形成,分散在中原的三种各有差别的龟兹乐合并为一种,统称为龟兹乐。《旧唐书·音乐志》称:“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曲度皆时俗所知也。”
  隋朝初年所说的土龟兹、齐朝龟兹、西国龟兹三种龟兹乐都是从龟兹传入内地的,只是传入中原的时间先后不同,融入音乐的成分不同,才造成乐器、节奏、旋律的不同,同时这三种龟兹乐绝不是于隋初形成,实际于隋朝以前早已形成,只是到隋初才明确把它记录下来而已。
  土龟兹就是流行于长安一带的龟兹音乐,至少从汉朝起就存在。公元前1世纪时随着龟兹王绛宾和解忧公主女儿弟史的结婚,不仅绛宾经常去长安学习汉朝的礼乐制度,同时龟兹人前往关中一带经商的也很多,并有不少龟兹人迁居内地。如《汉书·地理志》上郡内雕阴道有龟兹县,由属国都尉治,设有盐官,这个地区就在今榆林一带。由此也可知道龟兹人进入内地之多了。顾名思义,土龟兹就是土生土长的意思,就是说土龟兹乐系指从西汉时起,前来关中的龟兹人乐舞已经和关中各族人民流行的音乐结合起来所形成的龟兹乐,两汉以后,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都曾以长安为首都,从而流行在这里的土龟兹乐更不断吸收进入关中各少数民族的音乐,丰富着土龟兹乐。
  齐朝龟兹,概括说是北齐保存下来的龟兹乐,但在发展过程中,经历过几次较大规模的变革。首先是公元384年前秦苻坚所派大将吕光克服龟兹后,即搜求各种文物珍宝,“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伎异戏,殊禽怪兽千有余品,骏马万余匹”①。返至姑臧,建立后凉。于是吕光即以西域带来的龟兹乐队结合凉州原有乐队发展成为西凉乐。《隋书·音乐志》称:“西凉者,起苻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魏太武既平河西得之,谓之西凉乐。”其乐器包有钟、磬、弹筝、〓筝、卧箜篌、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箫、大筚篥、长笛、小筚篥、横笛、腰鼓、齐鼓、檐鼓、铜〓、贝等19种。由此可知,西凉乐中所占有的龟兹乐器达13种,只是在原有龟兹乐器之上增加了钟、磬、〓筝、卧箜篌、齐鼓、檐鼓六种,足见西凉乐舞仍以龟兹乐为主。
  拓跋鲜卑建立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占领河西,即把龟兹乐带往平城(今大同),《通典》卷142指出:“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这样龟兹乐又作了一番改变。
  公元494年,北魏将都城从晋北迁往富庶的中原,并定都洛阳后,因这里长期是丝绸之路重要起点之一,从而西域龟兹与中原各地的往来更为密切,一方面龟兹由北魏直接管辖,在近百年内龟兹向北魏经常“遣使朝献”,其中不仅有各种地方特产,并包括精湛的龟兹乐舞,特别是西域各族商人纷纷前来洛阳这座著名的商业城市,选购以丝绸为主的各种商品,于是以龟兹为代表的西域文化艺术也都荟萃洛阳,从而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得以进一步的渗透、交融和相互影响,魏孝武帝永熙(532~534年)中为宫廷雅乐时,就采用西域和中原音乐相混合的“戎华兼采”的乐曲。以后就把这种乐曲称为“洛阳旧学”。
  公元535年北魏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于是北魏又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传至高洋,即废魏孝静帝改国号为齐,史称北齐。北齐高氏政权,世代君主都耽于逸乐。齐文宣帝高洋非常喜欢龟兹乐,穿西域胡服。《北齐书·卷4·文宣》载:“或躬自鼓舞,歌讴不息,从旦通宵,以夜继昼。或袒露形体,涂傅粉黛,散发胡服,杂衣锦彩。”文宣帝第十一子高阳康穆王提也常“击胡鼓为乐”①。到了齐武成帝高湛和齐后主高纬时,玩赏西域乐舞的风气达到高潮,把《龟兹乐》、《西凉乐》列为宫廷内经常演出的节目,齐后主还对一些有成就的乐工给以重赏,甚至封王开府。《北史》卷92《恩倖传》说:“胡人乐工,叼窃贵幸。”并具体指出:“武平时(570~575年),有胡小儿,俱是康阿驮、穆叔儿等富家子弟,简选黠慧者数十人,以为左右恩赐,出处殆与宦官相埒,亦有至开府仪同者。其曹僧奴、僧奴子妙达,以能弹胡琵琶,甚被宠遇,俱开府封王。又有何海及子洪珍,开府封王,尤为亲要..其何朱弱、史丑多之徒十数人,咸以能舞工歌及善音乐者,亦至仪同开府。”
  《隋书·音乐志》载:“‘北齐’杂乐有西凉鼙舞、清乐、龟兹等。然吹笛、弹琵琶、五弦及歌舞之伎,自文襄以来,皆所爱好。至河清以后,传习尤盛。后主唯赏胡戎乐,耽爱无已。于是繁手淫声,争新哀怨。故曹妙达、安未弱、安马驹之徒,至有封王开府,遂服簪缨而为伶人之事。后主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弦而歌。别采新声,为《无愁曲》,音韵窈窕,极于哀思,使胡儿阉官之辈,齐唱和之,曲终乐阕,莫不殒涕。虽行幸道路,或时马上奏之,乐往哀来,竟以亡国。”在这里作史者把以龟兹乐为代表的西域乐舞说成“繁手淫声,争新哀怨”和“乐往哀来,竟以亡国”等词,都是不符于史实的偏见。《北齐书·文宣》指出文宣帝高洋“既征伐四克,威振戎夏,六七年后,以功业自矜,遂留连沉湎,肆行淫暴”。他常亲自跳着龟兹乐中的鼓舞,昼夜不理政事,以此消磨时光;有时则赤身裸体,有时则散发穿着胡服,招摇过市,甚至“征集淫妪,分付从官,朝夕临视,以为娱乐。凡诸杀害,多令支解,或焚之于天,或投之于河。沉凶既久,弥以狂惑”。如此野蛮残暴,怎能不亡国,怎么可以把龟兹乐等胡乐说成“淫声”和“亡国之音”呢!这真是对龟兹乐等胡乐莫大的诬蔑和颠倒黑白的荒谬之论。必须肯定地说,龟兹乐传入中原后,大大丰富了中原各族人民的文化,为繁荣中原的乐舞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北齐贵族喜好弹五弦、弹琵琶、吹笛,蔚然成风。1973年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三十里洪河屯村发现了北齐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凉州刺史范粹墓,墓中出土了公元6世纪时的四件形制相同的黄釉瓷扁壶。壶高20厘米,上窄下宽,在杏仁状的底幅上,刻画了一组五人的乐舞图像,中间立于莲花座上的男舞蹈人,右臂平伸,左手下垂,双足在踏节应舞。伴奏者四人,分别在吹笛、击钹、弹五弦和拍掌,这正是龟兹乐舞的形象。可见齐朝龟兹在北齐境内对各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西国龟兹是在北周时期形成的。公元557年西魏改为北周后,周武帝宇文邕,励精图治,为了和北齐争夺中原霸权,力求和突厥结盟,为了巩固盟约,周武帝向突厥求婚,得到同意后,即于“保定五年(565年)二月辛酉,诏陈国公纯,柱国许国公宇文贵,神威公窦毅,南安公杨荐等,如突厥逆女”。突厥汗国在嫁女的同时,为了显示其文明,把他所属辖境内的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康国乐的乐舞队作为嫁妆送给了北周。由于这种龟兹乐新从西域的龟兹传来,所以被称为西国龟兹。从宇文邕娶突厥可汗女为皇后到隋统一中国,其间仅16年时间,所以保留龟兹乐的原来情调最为浓厚。
  周武帝非常喜爱龟兹乐舞,并从龟兹音乐家那里学会弹五弦琵琶。北周灭北齐之后,周武帝在云阳召开的庆贺大会上,“自弹胡琵琶,命孝王行吹笛”①。被俘的北齐后主高纬也在他的伴奏下跳起了“达摩支”舞蹈。辅佐周武帝的音乐家郑译就是在这一段时间中向龟兹著名音乐家苏祗婆学会了琵琶演奏技术,并研究了龟兹的“五旦七声”。
  隋朝统一中国后,即把三种龟兹乐统一起来称为龟兹乐,隋文帝杨坚设置了七部乐。包括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七种,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随着形势的发展,与西域经济文化关系的加强,隋炀帝大业中,杨广又设置了九部乐,包括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即文康乐严。
  唐初李渊登基之后,享宴仍沿袭隋制用九部乐,其后又增设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高丽乐、西凉乐、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天竺乐③。在这十部乐中,属于西域的音乐有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康国乐、安国乐五部。严格言之,西凉乐中也以龟兹乐为主,应该说有六部属于西域的音乐,并且都在唐朝的辖境以内。尽管康国和安国是在今中亚河中的撒马尔罕、布哈拉一带,在唐时这里是唐政府直接管辖的区域,曾在那里设有康居、大宛等都督府治理。凡此可知西域音乐在唐朝十部乐中所占的突出地位。
  唐玄宗李隆基时又将十部乐改为立部伎和坐部伎,“堂下立奏,谓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谓之坐部伎”①。坐部伎共六部,即:燕乐、长寿乐、天授乐、鸟歌万岁乐、龙池乐、小破阵乐。自长寿乐以下除龙池乐外,都用龟兹乐。立部伎共八部,即:安舞、太平乐、破阵乐、庆善乐、大定乐、上元乐、圣寿乐、光圣乐。《旧唐书·音乐志》称:“自破阵舞以下,皆雷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振百里,动荡山谷。大定乐加金钲,唯庆善舞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破阵、上元、庆善三舞,皆易其衣冠,合之钟磬,以享郊庙。以破阵为武舞,谓之七德;庆善为文舞,谓之九功。”请看自破阵舞以下,杂以龟兹乐的场面的宏伟。
  破阵乐。太宗所造,取自太宗为秦王时,征伐四方,人间歌谣秦王破阵乐之曲。和李百药等所作歌辞,百二十人持戟,并披挂银饰之甲。
  庆善乐。太宗所造,舞者六十四人,衣紫大袖裙襦,漆髻皮履。
  大定乐。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披五彩文甲,持槊。
  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百八十人。
  圣寿乐。高宗武后所作,舞者百四十人,金铜冠,五色画衣。
  光圣乐。玄宗所造,舞者八十人,鸟冠,五彩画衣。
  这些都是百人或百人以上的舞蹈场面,宏伟壮观,体现了盛唐气魄,足以光耀古今。同时由此也可看出唐朝将十部乐改为坐部伎和立部伎后,龟兹乐的地位更加提高了,在唐朝宫廷音乐龟兹乐的地位,是任何音乐无法比拟的。
  至于坐部伎和立部伎地位的高低,《新唐书·礼乐志》指出:“太常阅坐部,不可教者隶立部,又不可教者,乃习雅乐。”可知坐部伎地位高于立部伎。诗人白居易在《立部伎》一诗中生动、深刻、细致地描绘了坐、立部伎的社会地位及其在演奏时听众的反映情况:“立部伎,鼓笛喧,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太常部伎有等级,堂上者坐堂下立。堂上坐部笙歌清,堂下立部鼓笛鸣。笙歌一声众侧耳,鼓笛百曲无人听。立部贱,坐部贵,坐部退为立部伎,击鼓吹笙和杂戏。立部又退何所在?始就乐悬操雅音。雅乐替坏一至此,长令尔辈调宫徵。圜丘后土郊祀时,言将此乐感神祗。欲望风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工师愚贱何足云,太常三卿尔何人。”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