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文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10
颗粒名称: 第一节 文学
分类号: I209.9 45
页数: 4
页码: 366-3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文学,龟兹位于丝绸之路要冲,荟萃东西方文化,创造了极为灿烂的龟兹文明。从古代的神话传说,直到信仰萨满教、祆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有各自的传说和文学各体,惜已难找其文字记载,因而现在留存的仅有一些神话及佛教时期留存下来的故事。
关键词: 龟兹 文学 龟兹文明

内容

龟兹位于丝绸之路要冲,荟萃东西方文化,创造了极为灿烂的龟兹文明。从古代的神话传说,直到信仰萨满教、祆教、佛教、景教、摩尼教等都有各自的传说和文学各体,惜已难找其文字记载,因而现在留存的仅有一些神话及佛教时期留存下来的故事。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神话传说,这是人们认识世界、观察世界、渴望改变现状的自然及社会的反映。玄奘《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一个《龟兹王降龙》的神话故事说:在龟兹东部一座古城城北祆祠前,有一大池,池中潜居着许多条龙。经过久远年代,诸龙变形,与雌马交合后,生下了龙驹,长大后,非常难于驾驭。直到龙驹生子后,方被驯伏,为人所骑。所以此地多出善马,名闻遐迩。走访当地知道掌故的老年人说:古代有个龟兹王名金花,很有政绩,并善于驾驭龙驹马,用鞭击马耳,马即潜隐池中,那时古城诸井均已干涸,城中妇女只好纷纷去大龙池取水。诸龙潜隐难熬,见如花似玉的妇女前来,异常兴奋,立即纷纷变形为美男子,出来与诸妇相会,不久,诸女都怀孕,生子十分骁勇,走路快捷如奔马。于是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此城人都成为龙的后裔。诸龙种后裔恃力逞威,不服从龟兹王命令,并常为难龟兹王,龟兹王就借突厥之力,尽杀龙种后人,于是人烟断绝,城垣荒废。
  可是在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也记载了一个《龟兹王降龙》的故事,与玄奘上述所记的却全不相同。所述内容大意是说:龟兹很久以前,有位国王名阿注儿,颇具神力。有一天,一个富商到龟兹来买了许多金银财宝,到了夜晚,都变成了炭灰。在此同时,境内数百家也均丢失了金宝。有人向阿注儿王报告了此惊人事件,阿注儿王即向其已出家得阿罗汉果的儿子寻找解决的方法。其已成阿罗汉的儿子说,这是龙有意为难你,现此龙住在龟兹古城北山,正在某处睡觉,头象虎。阿注儿王决心亲自前往为民除去龙害,即更衣持剑潜出王都,直奔龙的住处。但见龙正在酣睡,想立刻斩死它,忽又转念一想,如果我乘龙睡觉时把它斩死,那就很难表现我的技艺。于是立即大喊一声,惊醒睡龙。龙睡眼一睁,大怒,化为狮子,纵跃欲与王斗。王即运用神力,纵身骑在龙身上,龙怒吼,声如雷鸣,腾空而起,想摔死国王。龟兹王神色自若,笑对龙说:“你如果不投降,我就斩了你的头。”龙见王神力无穷,大惶恐,即作人语向龟兹王恳求说:“你只要不杀我,我就为你充坐骑,任王驱使。”阿注儿王答应了龙的要求,于是龙降服,化为王的坐骑。
  后来佛教在龟兹全境盛行后,许多动人的佛教故事几乎传诵各家。有些佛教故事,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是极富欣赏和诵读的文学作品,克孜尔石窟224窟窟顶绘有一幅《鹿母本生故事》画,在《佛说鹿母经》中有一段生动的记载:
  佛言,昔者有鹿数百为群,随逐水草,侵近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进。有一鹿母怀妊独逝。被逐饥疲,失侣怅怏。时生二子,舍行求食。茕悸失措,坠猎弶中,悲鸣欲出,不能得脱。猎师闻声,便往视之。见鹿心喜,适前欲杀。鹿乃叩头求哀,自陈:向生二子,尚小无知,始视蒙蒙,未晓东西,乞假须臾,暂还视之,将示水草,使得生活,旋来就死,不违信誓。是时猎者闻鹿所语,惊怪甚奇。即答鹿言:一切世人尚无至诚,况汝鹿身,从死得去,岂当还期,终不放汝。鹿复报言:听则子存,留则子亡。母子俱死,不得生别,分死全子,灭三剧痛,即便说偈,以报猎者:
  我身为畜兽,游处于林薮;
  贱生贪躯命,不能故送死。
  今来入君弶,分当就刀机。
  不惜腥臊身,但怜二子耳。
  猎者于时闻鹿所语,甚奇甚异。意犹有贪,复答鹿言:夫巧伪无实,奸诈难信。虚华万端,狡猾非一。爱身重死,少能效命。人之无良,犹难为期,而况禽兽,去岂复还。固不放汝,不须多方。鹿复垂泪,以偈报言:
  虽身为贱畜,不识人义方;
  奈何受慈恩,一去复不还。
  宁就分裂痛,无为虚伪存;
  哀伤二子穷,乞假须臾间。
  世若有恶人,斗乱比丘僧;
  破塔坏佛寺,乃杀阿罗汉。
  反逆害父母,兄弟及妻子;
  设我不还来,罪大过于是。
  尔时猎者重闻鹿言,心益悚然。乃却叹曰:惟我斯世,得生为人,愚或凝冥,背恩薄义,残害众生,杀猎为业。欺伪苟得,贪求无恥,不知非常,识别三尊,鹿之所言,有殊于人,信誓邈邈,情现尽中。便前解弶,放之令去。于是鹿母至其子所,低
  头鸣吟,舐子身体,一悲一喜,而说偈言:
  一切恩爱会,皆由因缘合;
  合会有别离,无常难得久。
  今我为尔母,恒恐不自保;
  今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
  于是鹿母将其二子示好水草,垂泪交流,即说偈言:
  吾朝行不遇,误坠猎者手;
  即当应屠割,碎身化糜朽。
  念汝求哀来,今当还就死;
  怜汝小早孤,努力自活己。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鸣啼,悲泣恋慕,从后追寻,顿地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甘心,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别离。我自命薄,尔生薄佑。何为悲怜,徒益忧患。但当建行毕罪。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
  吾前生贪爱,今来为畜身;
  生世皆有死,无脱不终患。
  执意一离贪,然后乃大安;
  宁就诚信死,终不欺殆生。
  子犹悲号,恋慕相寻,至于弥所,东西求索,乃见猎者,卧于树下。鹿母往前,说偈觉言:
  前所可放鹿,今来还就死;
  恩爱愚贱畜,得见辞二子。
  将行示水草,为说非常苦;
  万没无遗恨,念恩不敢负。
  猎者于是忽觉惊起。鹿复长跪.向猎者重说偈言:
  君前见放去,德重过天地;
  贱畜被慈育,赴信还就死。
  感仁恩难忘,不敢违命旨;
  虽怀千返报,犹不毕恩纪。
  猎者见鹿笃信死义,志节丹诚,慈行发中,效应征验,舍生赴誓,母子悲恋,相寻而至。慈感愍伤,稽首谢曰:
  为天是神祗,信义妙乃尔;
  恐惧情悚然,岂敢加逆害。
  宁自杀所亲,碎身乃妻子;
  何忍害灵神,起想如毛发。
  猎者即放鹿使去。母子悲喜,鸣声呦呦,偈谢猎者:
  贱畜生处世,当应允厨宰;
  即时分烹者,宽惠辞二子。
  天仁重忧物,复蒙放舍原;
  德佑积无量,非口所能陈。佛告诸比丘:“鹿母者我身也,猎者阿难是也。”这个本生故事极为感人,所记叙的事实,文字简练,语言情深意重,从文学角度看,也是一篇上乘之作。在各种佛经故事中。类似这样近于文学的作品相当多。所以龟兹人民语言丰富,既善辩才,又长于即事即景的文学创作。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