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龟兹壁画中的生殖崇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303
颗粒名称: 三、龟兹壁画中的生殖崇拜
分类号: J218.6
页数: 4
页码: 354-3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壁画中的生殖崇拜,龟兹地区从原始社会起,直至公元8世纪一直存在生殖崇拜文化,在龟兹石窟壁画中同样存在生殖崇拜文化。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中有着强烈的生殖崇拜,而且龟兹壁画中的生殖崇拜主要来自于龟兹人民间深厚的传统的生殖崇拜文化。
关键词: 龟兹壁画 生殖崇拜 龟兹

内容

由上史实可知,龟兹地区从原始社会起,直至公元8世纪一直存在生殖崇拜文化,在龟兹石窟壁画中同样存在生殖崇拜文化。这不仅因为印度佛教中有着强烈的生殖崇拜,而且龟兹壁画中的生殖崇拜主要来自于龟兹人民间深厚的传统的生殖崇拜文化。
  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佛陀一般都是坐在莲座上,而莲花就是原始社会中女阴的象征物,其他菩萨、比丘及各种供养人像中手持莲花者比比皆是。至于金翅鸟、金刚杵等来源于原始社会中对男根的生殖崇拜也已阐明其来历。姚士宏先生一方面否定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生殖崇拜文化,同时又承认“在佛教产生及其形成过程中,有很多方面吸收和继承了古代有关民族的神话传说,也包括西域民族文明在内,只不过按照佛教理论需要加以改造而已”①。印度佛教中的许多生殖崇拜正是吸收和继承了印度远古的传统文化。同样龟兹石窟壁画中的生殖崇拜也主要是吸收和继承了龟兹原有传统文化,这是无法否认的。
  在克孜尔石窟17窟主室纵券顶右边券腹部及第114窟主室纵券顶左边券腹部(已流失域外)绘一幅大致相同的七鸟围啄人头图,在其附还绘有虎、狼等兽类,这就可见鸟及虎、狼在原始社会中都是男根的象征物,在远古时期还都从圆形或椭圆形作为女阴的象征物。这幅画上的七鸟即代表男根,中间椭圆形的人头形代表女性生殖器,表示不少男子在追逐和恋慕女子。《诗经·商颂·玄鸟》篇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也说:“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这虽是后人附会,却表明商民族在母系氏族时代,氏族的始祖母是简狄,整个氏族为鸟的后代,全系简狄所生。
  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有引人注目的天象图,主要都绘在中心柱窟主室纵券顶的中脊,基本上都有日天、月天、立佛、风神、金翅鸟。实际是印度原始社会中为了繁殖人口所进行的强烈的生殖崇拜思想和愿望的反映。先说被人称为“日天”图,这是一种误称,因为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所谓的“日天”图并不全是画的圆太阳,只有少数画的似圆形,如在第17窟天相图上的所谓“日天”,绘出的头戴宝冠,身着甲胄的成年男子形,身后有圆形头光和背光,右手握拳上举,左手置于左腿,交脚坐于二马背向奔驰的车上。而在第34、126、171窟仍作人形;与上述大致相似,只是在身后圆形背光空白处绘出辐射状线,拉车的马改为车轮。而在第8窟中则人形消失,代之以满绘辐射线圆形;第38窟又在辐射线圆形周围绘四只环飞的鸟。从这几种所谓“日天”图的变化中可见图形并不代表太阳,而是古代对女阴崇拜的生殖标志。环飞的鸟为男根的象征,用以表示男女相结合繁殖人类。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类为了生存,重视生殖是十分庄严、神圣的事,所以把它置放在最显要的位置。同样所谓“月天”图,也是误称。因为在克孜尔石窟中所见的“月天”图,仍然有的作人形,有的作圆月或弯月。如第126、171窟的“月天”图作人形,乘双轮车;第8窟在圆月之处还绘有16颗圆点;第34、63、224窟和新1窟的圆形中还绘一白兔。而在第38窟中则在弯月形状外除绘有圆形星点外,还绘出四只环飞的鸟,实际这幅图中的弯月形状仍是代表女阴,鸟则象征男根,弯月周围的小圆点代表鸟蛋,以示古时神话传说中女子吞鸟卵而繁衍后裔,整个画图同样是表示男妇相结合以繁殖人类的大事。远古时期繁殖后代是第一等大事,其他一切都必须服从这个崇高职责和追求,在印度远古是如此,生活在龟兹土地的古代人民也跳不出这个范畴。
  关于天象图中的金翅鸟同样是印度原始社会实行生殖崇拜的遗迹,查金翅鸟梵语称迦楼罗鸟,为护法八部众之一。佛经说它多为两头一身,翅翮金色,非常凶猛,靠吃龙为生。《增—阿含经》还说,金翅鸟在吃龙时,曾发生诸龙吐毒,致使中毒命终。《大智度论》卷二十七中说:“譬如金翅鸟王普观诸龙命应者,以翅搏海令水两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除三障碍而为说法。”根据印度古籍记载,金翅鸟实际是印度远古先民男根的象征物,这种原始的宗教信仰,下传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密宗。因此在日本《新西域记》中一幅双鸟衔蛇图,这就是金翅鸟的一种形式。本来金翅鸟是男根象征物,可是这幅双鸟连体的背部相接处绘成一个十分形象的女性生殖器,于是形成为雌性,双鸟的嘴各自衔着一条蛇,其上分出四个头,均吐着蛇信,显然这是一幅男女生殖崇拜图,蛇象征男性生殖器,蛇信代表着正在射精,表达着古代龟兹人民强烈的生殖愿望的“金翅鸟”图。
  既然佛教中的密宗主要由印度远古的生殖崇拜衍变而成,应该说这一派在印度的产生是较早的,范文澜先生说:“最初来中国传教的外国僧徒,一般兼习密教,利用人们的愚昧和迷信,施展一些法术,骗取愚人的信仰,对传教很有利,东汉译经中,已有《安宅神咒经》、《五龙咒毒经》、《取血气神咒经》、《咒贼咒法经》、《七佛安宅神咒经》等咒,都是密宗的经典。”可知密教经典在公元1~2世纪已传入中国中原。
  印度密教传入中国中原,必须首先经过西域龟兹、于阗等地,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十三《尸梨密传》载:“尸梨密,西域人也,时人呼之为高座。..晋永嘉中(307~313年)始到此土,止建初寺。..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咒法,密传出孔雀王诸神咒,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吹传响至今。年八十余,咸康中(335~343年)卒,诸公闻之,痛惜流涕。”①按尸梨密全称帛尸梨密多罗,原为龟兹国王子,放弃王位继承权,身入沙门,前往中原弘扬密教。曾在建初寺先后译出密教经典有《大灌顶经》十三卷(或作九卷》、《大孔雀王神咒经》一卷。《孔雀王杂神咒经》一卷,时在4世纪上半叶。可知4世纪初期以前,龟兹已流行密教。到鸠摩罗什时代(344~412年)密教仍在龟兹流行,在鸠摩罗什所译经典中,仍有《摩诃般若波罗密大明咒经》、《孔雀王咒经》、《善信摩诃神咒经》等。至唐代,密教在龟兹仍流行不衰,仍有龟兹莲花寺高僧勿提提羼译出《十力经》及龟兹沙门若那传授于崇福寺僧善能的《佛顶尊胜陀罗尼别法》②。足证自密教约于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龟兹后直至隋唐之世一直流行未断。
  密教是佛教与婆罗门教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密教中许多艺术形象仿照婆罗门教诸神形象塑绘。如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为梵天、毗湿奴和湿婆,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这些神也被搬进了佛教。而在婆罗门教中不仅出现多头多肢的奇特现象,还出现一些人兽结合的形象,如毗湿奴有时以半身半鱼的形象出现,用以助人类逃脱洪水的危害。实际婆罗门教的诸神更多地反映了原始生殖崇拜的深刻含意,所称半人半鱼,其中的鱼即为原始人民对子阴的崇拜,表明远古人群是从女性生殖器中出生。知其深层含意就不会对半人半鱼、半人半鬼等形象难于理解了。
  既然密教在龟兹长期流行,在龟兹壁画中自然也留存有密教画。如克孜尔石窟17窟东甬道左壁绘有摩诃毗卢遮那佛。按摩诃毗卢遮那为梵音,译意摩诃为“大”,毗卢遮那为“日”意,合言之,译称“大日佛”、“大日如来佛”等,为密教的教主。据密教经典说,摩诃毗卢遮那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大日经疏》卷十六中说:“所谓摩诃毗卢遮那者,日也,如世界之日,能除一切暗冥,而生长一切万物,成一切众生事业。今法身如来亦复如是,故以为喻也。”所以在17窟的摩诃毗卢遮那佛的胸部、腹部、臂部、腿部等处都画着一个又一个的小佛,好像在摩诃毗卢遮那佛身上孕育着万物。
  在克孜尔石窟178窟前室东壁绘有密教所传的天神摩利支天像。按摩利支系梵音,译意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形象,系佛的守护神,据《大摩利支菩萨经》卷一载,它的形象是:“用好彩帛及板木等,于其上画无忧树,于此树下画摩利支菩萨,身如黄金色,作童女相,挂青天衣,手执莲华,顶戴宝塔壮严..令彼行人先作观想,想彼摩利支菩萨坐金色猪身之上,身着白衣,顶戴宝塔,左手执无忧相华枝,复有群猪围绕。”
  在克孜尔石窟178窟中,摩利支天像被绘成一副猪面,两个大耳朵,一个拱形鼻,只有两臂,成为佛的守护神。而在178窟前室两壁还绘有一幅佛的守护神那罗延天图像,与摩利支天像互相对称。《法华经义疏》卷十二中说:“真谛云:那罗,翻为人。延,为生本。梵王与众生之祖父,故云生本。罗什云:无力士,名那罗延,端正猛健也。”克孜尔石窟壁画中,那罗延天被绘成三面六臂,骑一大鸟。在三个面孔中,中间有一个正面的面孔,右边是一个侧面的面孔,左面的面孔已残。在六只手臂中,右边三只手臂尚能看清:上面一只手拿着一个轮子,中间一只手作“无畏印,”下面一只手拉住套在大鸟脖子上的一条绢素。左边三只手,只能看清中间一只手。施“无畏印”,坐骑是只大鸟。据《密藏记》卷下载:“那罗延天,三面,青黄色,右手持轮,乘迦楼鸟。”这与上面所说的图像,基本相同。这几幅密教图像画据碳十四测定,大约完成于公元5世纪前后。这些密教壁画,实际都与原始的生殖崇拜文化有关。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