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菩萨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90
颗粒名称: 二、菩萨像
分类号: J218.6
页数: 5
页码: 316-320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菩萨像,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菩萨像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辅助释迦牟尼弘扬教化的菩萨画像,常见的有弥勒、文殊、普贤、地藏、大势至、观世音等菩萨。另一类是在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像,如献香、献花、乐音、闻法、行道、亲近、思定等菩萨。
关键词: 菩萨像 壁画 龟兹

内容

菩萨是梵文Bohisattva(菩提萨埵)的略称。“菩提”译意为“觉悟”,“萨埵”意为“众生”。《翻译名义集》卷1引智〓释:“用诸佛道,成就众生故,名菩提萨埵。”引法藏释:“菩提,此谓之觉;萨埵,此曰众生。以智上求菩提,用悲下求众生。”菩提萨埵的全意为求得最高觉悟,能普度众生的人。旧译为开士、圣士、大士、始士等,因而也有人把菩萨称为大士。菩萨,在佛教中仅次于佛,释迦牟尼未成佛前曾以菩萨为称号。后来,大乘佛教兴起后,一般在家的佛教徒为尊重那些拥护佛教的护法人,也常称之为“菩萨”。由此可知,大乘佛教固然有菩萨的观念和菩萨的图像,小乘佛教也有菩萨的观念和菩萨的图像,只是两者在内容和意义上有所区别罢了。
  由于小乘佛教认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出家过禁欲生活,进行严格苦修,才能证得阿罗汉作为最高目标。而大乘佛教,特别在其初期,以居家信徒为主,倡导必须经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六度为内容的“菩萨行”,即长期的修行过程才能成佛。所以菩萨是大乘佛教信徒的修行理想。因而在龟兹石窟中,早期的菩萨像很少,在晚期的石窟中颇多菩萨像。
  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的菩萨像大致可分两类。一类是辅助释迦牟尼弘扬教化的菩萨画像,常见的有弥勒、文殊、普贤、地藏、大势至、观世音等菩萨。另一类是在佛像旁所画的供养菩萨像,如献香、献花、乐音、闻法、行道、亲近、思定等菩萨。
  菩萨像和佛像的画法不相同。佛像要求端正温肃,其服饰要披服袈裟,偏袒右肩,显得单纯朴实。菩萨像则要求柔丽慈祥,头戴宝冠,服饰华美,身披璎珞,手贯环钏,衣曳飘带。实际上有些菩萨像还有不同的创造,各种不同菩萨还都有一定的手印姿势。
  弥勒菩萨,据《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天台净名疏》等记载,说他原生于天竺婆罗门家庭,后来皈依佛门,成为佛的弟子,先佛入灭,释迦天度,后下生人世的未来佛,因而他在华林园树下成正觉,成为登上十地的正觉菩萨,可算是一位候补佛位的大菩萨,现在仍于兜率天宫内院说法度生,所以成为龟兹石窟中的主要菩萨像,为小乘佛教艺术,所以在克孜尔石窟许多窟主室门上画出弥勒说法图。如38窟窟门上壁绘的弥勒说法图,为菩萨装,坐于方座上,作“瑜伽座”,上身赤裸,头戴天冠,手作“转法轮印”,在颈部、胸部、手部有珠圈、璎珞、金钏等饰物,背后有项光、身光,弥勒菩萨两旁还画出思定菩萨、亲近菩萨、思维菩萨等,也都头戴宝冠,身着绣裙,披挂各种饰物,甚为华丽富贵。
  而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被称为中国佛教四大菩萨。常在释迦牟尼佛左边协侍的是文殊菩萨,全称为文殊师利,是梵文Manjusri的音译,意为“妙德”、“妙德祥”。《维摩经玄疏》卷4指出:“文殊即是释迦左面侍者。此士行最高。”在大乘诸大菩萨中他的智慧辩才第一,被称为“大智文殊”。又别称之为“觉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3中称:“文殊师利大圣尊,三世诸佛以为母。十方如来初发心,皆是文殊教化力。”在佛教壁画中常顶结五髻,手持宝剑,身驾狮子,以表示其智慧的远见卓识,锐利超群。在库木吐拉石窟42窟后室后壁绘有文殊菩萨像,惟已漫漶不清,其旁的汉文榜题“南无文殊师利菩萨”尚清晰可认。
  在释迦牟尼佛右边协侍的则为普贤菩萨,《释门正统》称:“若以菩萨入辅,则文殊居左,普贤居右。”普贤菩萨,梵文称Samantabhadra,音译为“三曼多跋陀罗”。“三曼多”意译“普”,“跋陀罗”意译为“贤”。在大乘诸菩萨中,普贤德行第一,曾发过十种广大行愿,大力弘扬佛教,所以被尊称为“大行普贤”。在佛教的绘画或塑像中,普贤菩萨像为骑一白象的菩萨。根据不同的佛或不同的教派,协侍并不相同。只有大乘佛教是以普贤菩萨和文殊菩萨为两大协侍;小乘佛教则以迦叶比丘和阿难比丘为释迦牟尼佛的两大协侍;阿弥陀佛的两大协侍则为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药师佛的协侍则为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等。在克孜尔石窟99窟的中心柱正面佛龛旁的壁上画着一幅骑象的普贤菩萨,头戴天冠,身披珠圈、璎珞等饰物,甚为华丽端庄。
  观世音菩萨在中国内地是佛教徒信仰最广的一尊菩萨,梵文称Aralokites'rr,音译“阿婆罗吉低舍婆罗”。据《妙法莲门经·普门品》中说,观世音菩萨能现三十三化身,救十二种大难。不分贵贱贤愚,都能为他解救苦难。《法华传记》卷1中记载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唯有什公普门品,于西海而别行,所以者何?昙摩罗什,此云法丰,中印人,婆罗门种,亦称伊波勒菩萨,弘化为志,游化葱岭,来至河西。河西王沮渠蒙逊,归命正法,兼有疾患,以语菩萨。即云:“观世音此土有缘乃念诵经,病若即除。”所以佛徒尊称他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中原各地的观世音菩萨自南北朝以后画成女相观音;在龟兹石窟中并不作女人像,如库木吐拉石窟45窟后室左壁阿弥陀佛像旁画了一尊观世音菩萨像,头顶梳高发髻,头戴小花鬘冠,脸相丰满,袒胸露臂,胸前、臂腕有珠串、璎珞、环钏等饰物,手持莲花,长裙覆足,上身帔巾下垂,天衣飘动,纷华端丽,成为唐代菩萨像的典型特征。
  地藏菩萨 梵文称Ksitigarbha,音译“乞叉底蘖婆”。《地藏十轮经》指称,“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故名为“地藏”。佛经中说地藏是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入天,弥勒未下凡之前,曾发大誓愿,要尽救六道轮回中的众生苦难,所以他常常现身于无人地狱之中。库木吐拉石窟79窟右壁下部一幅地狱变相画中,就绘有地藏菩萨,坐方座上,头颅圆顶,浓眉目睁,紧闭双唇,面现凶光,赤上身,手持宝珠及锡杖,着短裤,露双腿,身光呈辐射线圆形。在地藏菩萨前面还跪着六人,都赤上身,着短裤,两个长角的鬼卒正抓住两个人的头发,进行捆绑捶打;另两个鬼卒已锯开一个人的头颅,给人一股阴森可怕的景象。
  大势至菩萨像 是说以菩萨的大势至一切处,普现佛事。在库木吐拉石窟12窟、45窟中都有大势至菩萨像。头顶梳高发髻,头戴小鬘花冠,手持莲花,全身装束与观世音菩萨相同,只是观世音菩萨手持净瓶,而大势至菩萨则在宝冠上饰有宝瓶,《观无量寿经》说:“大势至菩萨于发髻上有一宝瓶,盛诸光明,普现佛事。”这宝瓶就成为大势至菩萨的特有标志。
  供养菩萨像 平日所称供养是指以饮食、衣服、香花、灯明等供奉佛、菩萨及僧尼一旦成为菩萨后同样要对佛作供养。《无量寿经》卷上说:“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欲求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可知菩萨也必须对佛作供养,又可分为献香菩萨、献花菩萨、乐音菩萨等。克孜尔石窟69窟右甬道右壁佛像旁绘有四个供养菩萨,他们束发戴珠冠,脸扁而圆,眼、鼻、嘴较为集中,眉毛浓,眼睛大,眼珠黑,唇上有须。显然是龟兹人脸形,都赤露上身,有的手中持宝环,有的手中执花绳,有的手中托花盘,有的侧着脸仰望佛。
  闻法菩萨像 闻法即闻教法之意。《妙法莲花经·安乐行品》中称:“合掌赞佛,闻法欢喜。’但闻法不是容易事,被列为四难之一。有的人为闻正法,常经历千难万险,甚至献出生命。如毗棱竭王为闻正法,竟在自己身上钉入千钉;尸毗王为闻正法,不惜割自身肉以救鸽之命等等。正因为闻法得来不易,所以受到佛教徒的尊敬,因而在佛教绘画中出现不少闻法菩萨。如克孜尔石窟205窟左右壁画了一幅释迦牟尼说法图,在佛旁画有闻法菩萨像。他们头戴宝冠,圆脸丰颐,耳大,鼻直,眉昂扬,含情的眼睛,挂着微笑的小嘴,充分表露出闻法后难抑的欢快之情,身上挂满珠宝珍饰,双手腕均戴四重环镯,露出肌肉作深浅适度晕染,丰润柔美之态颇富魅力。
  金刚力士 是执金刚杵护佛的神祗。《大智度论》称:“五百执金刚随,是密迹士金刚手所现。”可知金刚力士还被称为金刚手或密迹力士。丁福保所编《佛学大辞典》“密迹力士”条说:“金刚神也,亦称密迹金刚、密迹力士。”所谓密迹,是指他最亲近佛,知道佛的各种秘密事迹,因而得名,有些人把金刚力士列入菩萨之中。
  W.齐瓦尔夫(W.)说“金刚力士的名字,意思是持金刚杵者,他在后期佛教中以一躯菩萨的身份出现”①。
  在龟兹石窟壁画中,金刚力士有三种不同的形象,一种是以武士的面目出现,如克孜尔石窟175窟中心柱正面佛龛旁壁间画有一个金刚力士像,头戴战帽,身穿盔甲,手握金刚杵,挺胸凸肚,威武有力地保护佛陀。另外两种形象都是以菩萨面目出现。如克孜尔石窟163窟中心柱正面佛龛旁壁间,画有金刚力士像,头戴宝冠,上身赤裸,下身着裙,头部后面有项光,全是菩萨装束,一手握金刚杵,一手正捏着蛇头,力图制伏蛇妖对佛陀的袭击。另一种于克孜尔石窟69窟左壁所画的金刚力士像,也以菩萨面目出现,束发头戴宝冠,上身赤裸,下身着裙,头后有项光,头两侧飘着巾带,一手上举,一手持金刚杵,时刻做好保护佛陀的准备。
  还在龟兹石窟壁画中绘有天龙八部护法神像,一般都绘于前室。所称天龙八部,在佛教中是指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迦。这些护法神原来是古印度婆罗门教及各种外道的崇拜对象,后来被佛教所吸收,用为护法神。
  天,是指住在天上的天神,有四大护法天王,又称四大金刚,即管辖西方的毗留博叉天王,管辖北方的毗沙门天王,管辖南方的增长天王,管辖东方的持国天王。四大天王各率二十八部夜叉大将,镇守佛国一方,听命于佛陀,伺察人间善恶,掌握众人生死权力。因天王是流沙一方的保护神,又被称为“善神’,佛徒们把他视为善国神乡的保卫者。克孜尔石窟193窟窟门右壁绘有一躯护法天王像,头戴宝冠,冠上画有项光,长发垂项,全身披挂铁甲,显得十分雄壮威武,使人产生了对恶鬼斗争的力量。
  龙,有八大龙王,其中以难陀、跋难陀龙王最著。唯在龟兹壁画中所绘的龙,则以蛇的形象代替,因西域少数民族不知汉族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所以常在人像头冠上加上几个蛇首,作为象征。
  夜叉,译意为恶鬼。面目狰狞,共有十二夜叉大将。
  乾闼婆,是音乐神。
  紧那罗,是乾闼婆之妻,为歌神。
  阿修罗,是一种非人、非鬼、非神的而又极其凶丑的怪物,长有三头六臂,双手持日、月,甚为好战。迦楼罗,译意为金翅鸟,非常凶狠,靠吃龙为生,在龟兹壁画中的金翅鸟嘴中常咬住几条龙(以蛇示意)。
  摩睺罗迦,译意为大蛇。
  龟兹石窟中的菩萨形像,尽管大都面作女相,唯遵循佛教中“非男非女”的变相原则,一般菩萨应是“善男子”,所以壁画中菩萨常画有小髭,都头戴式样丰富的珠宝发冠,并用璎珞装饰露出的一绺披发,对赤裸的上身还缠绕着各种繁复的装饰,有帔巾、项饰、臂钏等。在库木吐拉石窟新1窟中画有十一个脚踏莲花女,亭亭而立菩萨像,一派珠光宝气。新2窟中更绘有十三个菩萨像,共分六组,每一组中有一个菩萨,或手执莲花,或手持珠串;一个菩萨则以各种手势表现各种舞蹈姿势,这些是伎乐菩萨的典型形象。
  按大乘教说法,十方世界有无数佛,同时也有无数菩萨,由于他们常住人间,以各种身份进行说法,为众生解救苦难,所以菩萨常比佛更接近群众,受到龟兹民众的普遍信仰。特别是龟兹壁画中的菩萨,不管是面相、人体、装饰,都与印度及敦煌佛画不同,富有龟兹自己的特色和独具一格的美,创造了新的审美价值观。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