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其他佛教壁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图书
唯一号: 320920020210001288
颗粒名称: 五、其他佛教壁画
分类号: K879.41
页数: 4
页码: 311-3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龟兹其他佛教壁画,分别有天象图、佛徒四众、经变画、法器等。
关键词: 壁画 佛教 龟兹

内容

1.天象图
  天象图,又称天宫图。所称天象图就是把活动在佛教天象里的诸神形象描绘出来,因而天象图中,天龙八部诸神占据了主要位置。根据《舍利弗问经》等的说法,天龙八部诸神为:(1)天,系佛教各个天界之主,统称诸天。(2)龙,有神力,为水属之主。(3)夜叉,又称药叉。(4)乾闼婆,系帝释天的乐神。(5)阿修罗,为施福无善之神。(6)迦楼罗,又称金翅鸟,常取龙为食。(7)紧那罗,能奏法乐的天神,多与乾闼婆为妻室。(8)摩睺罗迦,又称大蟒神。单就天说,在佛教绘画中一般表现有十二天,即梵天、地天、月天、日天、帝释天、火天、焰摩天、罗刹天、水天、风天、毗沙门天、大自在天。龟兹石窟天象图中的天,主要为日天、月天和火天。在《长阿含经》卷20还说:“佛告比丘。有四大天神。何等为四?一者地神,二者水神,三者风神,四者火神。”这些都是天象图所绘内容的基本依据。
  龟兹石窟的天象图一般都绘在礼拜窟(支提窟)前室的窟顶处,如在克孜尔石窟第34窟窟顶正中央绘了一条长约10~20厘米的中轴带,天象图就绘在这条带内,从入口向内依次绘有日天、风神、金翅鸟、立佛、龙(蛇形)、月天。在克孜尔尕哈石窟46窟中心柱形支提窟窟顶中心绘有日天、火天、金翅鸟、紧那罗、月天。其中日天双足交叉坐在两轮车中的方台上,身后有一圈用双线画成的光环,月天形象与日天基本相似,只是光环用单线画成;金翅鸟则为人面鸟身,嘴上叼着蛇。而火神和紧那罗的形象已很模糊。
  在龟兹石窟中绘有天象图的石窟很多。如克孜尔石窟8、17、38、97、98、118、126、175等窟;森木塞姆石窟第11、30、44、48等窟;库木吐拉石窟第23、31、46、50、63等窟都绘有天象图,其内容大同小异,唯都突出了日、月。其中月亮常以一弯新月为多,唯在克孜尔石窟新1窟、69窟的后室窟顶天象图中的月亮却不是一弯新月,而是绘成一个圆月,并在其中央绘一只兔子,这就是汉族文学中所说的月中蟾蜍(兔子),显然是民族文化交流中所产生的影响。
  2.佛徒四众
  所称佛徒四众,是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四部分男女组成了佛教徒的基本队伍。
  比丘,系梵文Bhiksu的音译,意为“乞士”,即受人供养为生而得名,专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俗称“和尚”。而比丘的另一个尊号“大德”,出于梵语Bhadanta(波檀陀),是指修行高法的比丘。在龟兹石窟中的比丘图像可概括为三种:(1)修行比丘像,是指坐着修行呈禅定形式的比丘;(2)禅定比丘像,指结跏趺坐或作禅定印的比丘;(3)禅观比丘像,指禅观比丘像中呈明显观想之态的造型。在龟兹石窟中比丘像较多。如克孜尔石窟第17、129、175窟;库木吐拉石窟第12、69窟等。禅定比丘图像则在克孜尔石窟第77窟可见。
  比丘尼,系梵文Bhiksuni的音译,意为“乞女”,指出家修行的女性佛教徒,俗称“尼姑”。《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比丘尼戒本所出本末序》中说:“此三寺尼,多是葱岭以东王侯妇女,为道远集寺。”可见在龟兹的比丘尼相当多。在克孜尔石窟第8窟券顶菱格因缘故事画中有图像。
  优婆塞,系梵文Upasaka的音译,意为“近善男’,指信仰佛教而在家修行的男人,称“居士”,又称“善男”。
  优婆夷,系梵文Upasika的音译,意为“近善女”指信仰佛教而在家修行的女人,即“信女”。成语中的“善男信女”,即源于优婆塞、,优婆夷。
  3.经变画
  经变画,就是把佛经中的故事变成形象化的图画。所以经变画就是佛经故事画。如根据《阿弥陀经》内容绘制的极乐世界情况称为西方净土变;根据《弥勒下生经》内容绘制的极乐世界情况称为弥勒净土变。为什么这些画都称为“净土”,这是因为大乘佛教把佛所居住的地方称为“净土”、“净界”、“净国”、“净刹”等等,用以与世俗凡人所住地方的“秽土”相比。因而这里所说的“净土”,实际就是佛教心目中的“天堂”。
  上面已经阐述的本生故事、因缘故事、佛传故事等壁画也是根据佛经所说故事描绘而成,却未把它列入经变画,这是因为那些画是专用于表现佛陀过去及现在世中的事迹,而经变画是专指某个佛经中的一段或全部所说的内容,所以把它们区分开来。
  大乘的净土学说主要源于《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和《观无量寿经》三部经典。其他如《药师本愿经》、《妙法莲华经》、《大乘密严经》等也是创立净土学说的重要经典。而净土学说的核心是宣扬“谁肯念佛,谁便可往升天堂”。在这样的“天堂”里,不寒不热,各种衣食称心如意,一切欲望都可满足,不再有人世间的邪恶、痛苦和烦恼,也不存在什么轮回之苦,可以益万岁,享尽荣华富贵的欢乐。尽管小乘佛教也宣扬“天堂”,但在小乘教的“天堂”里,仍不免有生老病死之苦,最后仍不免有轮回,所以诱惑力不强。
  龟兹石窟中的经变画主要集中于库木吐拉石窟的晚期壁画中。如第14窟中的《弥勒净土变》,16窟中的《西方净土变》、《东方药师变》等,这时本生故事画和涅槃画已不再出现,内容已明显转入大乘佛教系统。这些壁画,不论在题材、人物和造型装饰各方面都深受唐代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4.法器
  法器,是指佛陀和菩萨所用的器物,在龟兹石窟壁画中出现的法器,主要是金刚杵、摩尼珠和三宝珠。
  (1)金刚杵
  金刚杵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用金、银、铜、铁或硬木制成,长八指到二十指不等,两端有独股、三股、五股、九股刃头。佛经《陀罗尼门诸部要目》说:“不持金刚杵念诵,无由得成就。金刚杵者,菩提心义,能坏断常二边,契中道。中有十六菩萨位,亦表十六空为中道,两边得有五股佛五智义,亦表十波罗密,能摧十种烦恼,成十种真如,便证十地。”所以佛教密宗用以表示断烦恼、伏恶魔的武器,是以在龟兹石窟壁画中出现多种不同金刚杵形象。最常见的金刚杵,如克孜尔石窟第47窟后室右壁画成两端为两个三角形刃头,中间一个把手,并在把手上绕一圈彩带。
  (2)摩尼珠
  摩尼珠,全称为摩尼如意宝珠。唐慧苑《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音义》卷上称:“摩尼,正云末尼。末谓末罗,此云垢也。尼谓离也,谓此宝光净不为垢污所染也。”可见摩尼珠晶润光洁,不为污垢所染,并能如《大日经疏》卷8所说的:“今于此中广种无限善报故,即从今生以后尽未来际
  图46克孜尔新1窟护法天人常作如意宝珠身虚空藏身,能满足人们一切希望。”是知摩尼珠具有魔术般神力,能满足人们一切愿望。所以龟兹石窟壁画中,摩尼珠被画成多种形象。最常见的是四周缚有彩带的一颗宝珠,或熠熠生辉的一个桃子形宝物。如克孜尔石窟新1窟后室右壁绘有一颗多角体组成的,并能闪闪发光,周围缚有彩带的摩尼珠,在珠的下部还装有一根木棍。这种形象甚为别致。
  (3)三宝标
  三宝标在龟兹石窟壁画中所见呈箭头状,顶端一个大尖角,末端三个小尖角。克孜尔石窟第69窟后室后壁所绘的三宝标,标头是三个尖角,标身如马蹄形,标尾为一个大尖角。这种形状与我们古代的镖十分相似,是佛陀、菩萨用来断烦恼、伏恶魔的一种武器。

知识出处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丝绸之路龟兹研究》

出版者:新疆人民出版社

本书叙述了龟兹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成就及龟兹王室世系和其在维护统一方面做出的贡献,阐述了龟兹地区的历史。形成于中国历史上两汉时期的丝绸之路,是一条“古代和中世纪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印度、中亚、西亚连接北非和欧洲,以丝绸贸易为主要媒介的文化交流之路”①。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为我们揭示出东西方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描绘出栩栩如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纵观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它不仅凝结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和智慧,而且汲取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精神文化成果。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就没有高度发展的丰富多彩的古代中华文明。

阅读

相关地名

龟兹
相关地名